為什麼股票不分紅股價下跌
『壹』 分紅股價為什麼會降
因為股票分紅以後,每股的凈資產減少了,所以股價就下跌了。
它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沒有損失的,除權除息後賬戶總市值還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來說,投資者買的股票現價是11元,每10股派現10元,那麼每股除權後股價將是10元,再加上分紅的現金每股1元,所以賬戶總價值是一樣的。
拓展資料:
投資者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對該公司進行投資,同時享受公司分紅的權利,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分紅有兩種形式;向股東派發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上市公司可根據情況選擇其中一種形式進行分紅,也可以兩種形式同時用。
股票分紅時,作為投資者最需要關注的四個日期是股息宣布日、派息日、股權登記日和除息日。
1、股息宣布日:即公司董事會將分紅派息的消息公布於眾的時間;
2、派息日:股息正式發放給股東的日期;
3、股權登記日:統計和確認參加本期股息紅利分配給股東的日期;
4、除息日:不再享有本期股息的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股權登記日之前購買了股票,才能獲取正常的股息紅利收入。
現金股利是指以現金形式向股東發放股利,稱為派股息或派息;股票股利是指上市公司向股東分發股票,紅利以股票的形式出現,又稱為送紅股或送股;另外,投資者還經常會遇到上市公司轉增股本的情況,轉增股本與分紅有所區別,分紅是將未分配利潤,在扣除公積金等項費用後向股東發放,是股東收益的一種方式,而轉增股本是上市公司的一種送股形式,它是從公積金中提取的,將上市公司歷年滾存的利潤及溢價發行新股的收益通過送股的形式加以實現,兩者的出處有所不同,另外兩者在納稅上也有所區別,但在實際操作中,送紅股與轉增股本的效果是大體相同的。
配股也是投資者經常會遇到的情況,配股與送股轉增股本不同,它不是一種利潤的分配式,是投資者對公司再投資的過程。配股是指上市公司為了進一步吸收資金而向公司股東有償按比例配售一定數額的股票,它本身不分紅,而是一種籌資方式,是上市公司的一次股票的發行,公司股東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購買所配的股票。
股票上市公司分配給股東的權利,包括分紅、即領取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權利以及配股的權利,
但由於股票在市場上一直在投資者之間進行轉讓買賣,當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向股東分派股利進行配股時,為使本公司的股東真正得到其應得的分紅配股權利,就存在著一個這種權利應該分配給股票的買入者還是賣出者才合理的問題,由此產生了股票除息與除權交易。
此外,由於公司分紅配股引起公司股本以及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的實際價值(每股凈資產)的變動,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以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因送股轉增股本或配股而使股本增加形成的剔除行為稱為除權,即從股價中除去股東享受的、送股轉增股本或配股的權利:而因紅利分配引起的剔除行為稱為除息,即從股價中除去股東享受現金股息的權利。
『貳』 為什麼A股分紅後股價等額降低這和沒有分紅有區別嗎
分紅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數字 游戲 。
對於股民來說就是一場智商稅的收割。
分紅前後,對於股民來說,沒有任何的收益,反而可能會有一定的稅收。
直白的說,分紅後買入,可能會更省錢。
分紅本身是企業把現金分配給所有的股東,對於一些不想套現的股東來說,股價漲跌和他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紙面財富,分紅才是真金白銀。
對於股民來說,股價才是真金白銀,分紅就成了浮雲。
很多股票在分紅後還會出現股價下跌的情況,導致買入股票等著分紅的股民,成了徹頭徹尾的接盤俠。
當然,分紅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分紅本身是一次現金的派發,如果用分紅做紅利在投資,那麼賬面上的股份會變多。
上市公司本身沒有送股配股擴股,所以紅利再投資,可以提高你的股票份額。
只不過絕大多數股民,很少會做紅利再投資。
如果都做紅利再投資的話,等於是拿分紅的資金都去買了公司股票,股票價格就會對應上漲,不會出現下跌了。
正是因為投機者遇上了投機者,所以分紅顯得一文不值,才割了韭菜,收了智商稅。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叫分紅?為什麼要分紅?
分紅指的是,股票未分配利潤中,劃轉了一部分以現金形式發放給股東。股本分紅是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回饋股東的主要方式。
股票價格決定於股票內在價值,分紅以後,股票每股內在價值會相應降低。比如某銀行股股價是10元,每股分紅一元。投資者除權除息以後,不考慮紅利稅就是9元,但是獲得一元現金,總市值就是10元,沒有任何變動。如果按照20%征稅,持股市值就是9.8元,投資者損失兩毛錢。
分紅一元以後,理論上股票內在價值降低一元,股票價格應該降低一元,何況後續投資者買進的股票理論價值與除權除息以前持有股票投資者內在價值不同,是要低一元的,如果不進行除權除息處理,就會造成持股股票內在價值的不公平,因此全世界股市都要進行除權除息處理。
送轉股也是如此,也不會增加股票投資價值,只是一種不同的財務處理,也就是一種數字 游戲 ,比如十轉增十,就是把一股股票拆分成兩股,但股票價格下跌50%。持股市值還是一樣的沒有任何變化。
分紅後的股價下跌叫做除權。在不考慮紅利稅的情況下,你分紅前後持有的總市值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分紅前的持有市值,減去你獲得的紅利,就是你現在的市值。所以,在持有股數不變的情況下,股票價格是下跌的。
大家辛勞一年,公司有了盈利,按股本進行一部分利潤分紅,也是促進股東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因為分紅前,這部分屬於未分配利潤,屬於股東權益項,分紅後,依舊屬於股東權益項,並沒有增加或者減少任何資產或者負債,所以市值也不會增加。因此,分紅後,扣掉分紅出來的現金,市值就下降了。
但是,由於分紅只是動用了未分配利潤,並不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說,凈利潤沒有變化,股本也沒有變化,所以eps並不會隨之變化。所以,股價下來之後,其實pe估值是下降了的,因此,理論上,股價還會漲回到之前的價格,也就是所謂的「填權」。這個時候,你手上拿到的分紅款可以算是額外收入了。
有些公司,估值很低,5-6倍,但經常高比例分紅,40-50%的分紅比例,算下來,分紅收益率能達到5%甚至更多,甚至比銀行理財還要高,因此高分紅股票一直是國內外價值投資者所青睞的投資品種。國內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持有這類型的股票。
而A股分紅之後股價下調,也就是根據分紅的情況進行在價格進行折價,分紅折價股票總市值確實不變的。而這種不變的原理就是數字 游戲 ,股價下調,股份增加市值不變。或者股票分紅率多少,股價相對應進行折價多少,同樣總市值不變。
比如:
某股票當前股價為10元,總股本為1億股,總市值為為1億。在2019年實行10送10股,等這只股票分紅之後股價變5元,總股本為2億股,總市值依舊為1億元。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告訴我們,其實上市公司分紅就是大股東的一種數字 游戲 ,對於中小股東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真正原理是股價低了,股本數多了,總市值沒有發生變化。或者分紅後股價進行相對應折價,股價也同時折價,直接讓持股市值不變。
上市分紅有分紅稅,持股需要滿1年以上才能免徵紅利稅;持股不足一年滿1個月之間需要繳納10%紅利稅;持股不足1個月徵收20%紅利稅。意思就是本身分紅對中小投資者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分紅之後中小投資者還需要繳納紅利稅,這種分紅就是得不償失,屬於一種虧本式的分紅模式。
主要是基於兩個原理:
第一,上市公司分紅後,每股股票所含的理論價值減少,所以需要除權,假如不除權,那麼在除權除息日之前持有的股東,和之後買入的股東,所持有的股票價值是相同的,但實際上分紅了,所以後面買入的股民不應享有那一部份價值,因為那部份價值已經通過現金的方式付給了前面的股東。
第二,如果不除權,那麼在除權的前一天買入的股民,在第二天除權除息日,賬面上就會多一筆錢,那麼就不會有人提前買入這只股票,每個人都只會在分紅的前一天買入,第二天坐等收錢,這會助長投機,對於長期持有的股東不公平。如果除權,那些純粹想進來分紅的股民不但套不了利,還因為持股時間短要上稅出現虧損,就不會有這種投機套利行為。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把上面我所說的兩點反復的領會,還是會有人理解的,分紅主要是為了鼓勵長期投資,讓股東在股份不變化的情況下,獲得持續的現金流回報,分享企業的長期發展成果。目前美國的股市、日本的股市以及香港的股市,也是遵循這一規律對上市公司除權除息進行處理。
A股分紅後,股價等額降低,叫做除權。單從表面上來看和沒分紅一樣,但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現金分紅就是上市公司把可分配利潤拿出一些分給股民,那麼公司的股東權益會相應的減少,每股凈資產也會因此而減少。比如原本每股凈資產十元,每股分紅一元後,每股凈資產就會減少了一元;如果現金分紅了,而股價卻不除權的話,就會導致股價虛高,調低股價後股價因為有分紅和沒分紅前一樣。做為買家不會想用同樣的價錢,去買價值已經減少的東西。而除權只是給出一個參考的開盤價,投資者如果繼續看好該公司,股價就會填權,如果不看好,那就會貼權。
除權機制,就是解決買入者正常買入的權力,如果股價不除權,錢被你拿走了,買入者又是按原價買入,這樣就對買入者不公平。分紅後,錢拿走了,股價不變,上市公司就會不顧實際情況現金分紅。簡單的講就是錢拿走了,股價不變,我當然會賣出,這樣獲利太順了。
但現金分紅也並非完全無用,一,你的股票數量沒變,但是你賬上就有了現金,而不用去賣股票來獲得現金。帳上有了現金,你就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二,分紅後股價降低,隨著股價的降低,對買入者的吸引力變向的會增大。如果原來十元的股分紅一元變成了九元的股,雖然價值是一樣的,但九元的誘惑力比十元要來得大。三,一般能分紅的企業都代表業績不錯,往往分紅後都會出現填權的行情。 通過股價的上漲,分紅的錢就會變成你實際意義上的紅利。
現金分紅後要除權在全世界股市都是一樣的,並非A股獨創。
『叄』 除息除權為什麼股價下降
除息除權之所以會使股價下降,是因為資產不會憑空產生,不管是轉增股票還是現金分紅,股東持有的總資產都是不變的,所以在進行分紅派息後,上市公司必須對股價進行折價調整,使股東的總資產保持恆定,從而使股價在除息除權後出現下跌。舉個例子,假設A持有100股股價為10的B股票,B上市公司實行每10股送10股的分紅方案,此時A持有的股票數量由100股變為200股,但因為總資產保持不變,此時股價將由原來的10變為5,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股價下降。
拓展資料:
一、除權除息價格
除權除息價格,是上市公司宣布分紅方案時最常聽到的股票術語,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除權價,是指上市公司進行公積金轉增股本、配股等分紅行為,使股票的數量增加而股價下降所形成的一個價格;除息價,指的是上市公司進行現金分紅,從而除息使股價降低後形成的價格。不管是除權還是除息,對於投資者而言,雖其所持股票的股價出現了下降,但是會通過增加股本或者增加現金的方式保證投資者總資產不發生改變。
二、除權除息價怎麼算
那麼除權除息後的股價應該怎麼算呢?其實不難,有一個固定的公式進行計算,如下所示:除息除權價=(除息除權前一天的收盤價+配股價格*配股比率-每股派息的金額)/(1+配股比率+送股比率)。我們舉個例子,假設C持有100股股價為100的D股票,D上市公司實行每10股送10股、且每1股派1現金的分紅方案。按照公式代入可得(100+0-1)/(1+10/10)=49.5所以,D股票除權除息後的股價為49.5。
三、除息日買入股票劃算嗎?
除息日就是股民能拿到分紅的日子,從過往的走勢來看,除息後股價有上漲的情形也有下跌的情形。除息日買入股票是否劃算要看企業高送轉前股價是否已經利好兌現:
1、除權除息前,如果股價已經運行到高位,則很多股民會利好兌現,也有很多股民不想支付個人所得稅,所以提前賣出,那麼此時在除息日買入不劃算。
2、從過往股票分紅後的走勢來看,除息後股價繼續下跌的概率大於上漲的概率,對短期投資者來說,買入後虧損的概率大,所以不是很劃算。除權後若股價繼續下跌,當下跌到一個支撐位築底的時候可買入。
3、如果公司的基本面好,並且在行業中佔有領導地位的藍籌股,則除息對股民來說只是將股價降低,增加了投資機會,因此買入後長期持有更劃算。
綜上,短期套利的投資者來說,如果把握不好買賣點就不要在除息的時候買進,長期投資者可在除息時買進。
『肆』 為什麼分紅後股價下跌
股票分紅時,作為投資者最需要關注的四個日期是股息宣布日、派息日、股權登記日和除息日。
1、股息宣布日:即公司董事會將分紅派息的消息公布於眾的時間;
2、派息日:股息正式發放給股東的日期;
3、股權登記日:統計和確認參加本期股息紅利分配給股東的日期;
4、除息日:不再享有本期股息的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股權登記日之前購買了股票,才能獲取正常的股息紅利收入。
股票分紅扣稅:
在國內,股票分紅稅屬於個人所得稅的范圍。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相關條款,個人因持有中國的股票而從中國境內公司取得股息,需要按20%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
舉個例子,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100元的現金分紅,如果當前股票分紅稅率維持為20%,投資者就要繳20元的紅利稅。紅利稅屬於個人所得稅,按半徵收,也就是說紅利稅收取10%。
根據規定,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還會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持股超過1年的,稅負為5%;持股1個月到1年之間的,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
股票分紅扣稅是券商代扣的,不需要投資者有任何操作,屆時現金紅利發放到股票賬戶時就已經扣除個人所得稅了,投資者不需要額外繳納。
正因為有了股票分紅稅,當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後,不僅股價會除息,投資者股票賬戶持有總資產不變,沒賺到額外好處,而且還會被扣稅。如果要規避這類損失,可以趕在股票現金分紅前賣出股票。
當然了,如果投資者要博股票後市的填權行情,這5%到20%的稅負也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影響不大,股價填權上漲才是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