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風險溢出
㈠ 關於股票交易風險 CMC Markets有哪些有效管理風險的措施
在CMC Markets看來,投資者想要有效管理股票交易風險,需要謹記一下幾點:
1、控制股票資產在整個資產組合中的總佔比。因為理財的根本目標並不是追求絕對的高收益,而是在追求保值的基礎上適當爭取升值。
2、股票投資方式採取長期持股,定投形式為佳。
3、找到適合自已的方法,做熟不做生。
4、在牛市財富效應溢出時,應當保持清醒。切不可沖昏了頭腦,讓貪婪吞噬了所有的理智與財富!
5、藉助專業機構與職業投資人,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不要聽信所謂的內幕消息,少參與所謂的各種題材。
7、保持良好心態,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資經歷。
㈡ 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我國證券市場只有十年的歷史,但其發展速度卻是罕見的。至2000年底,在上海、深圳兩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1000家,企業從股票市場籌集的資金累計已超過4000億元,上市企業市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了50%。證券市場的作用愈來愈大,並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斯人已去,遺害尤在?本次次債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背後的根源在於美聯邦的寬松貨幣政策,尤其是格林斯潘貨幣政策的後遺症所引起的。用「斯人已去,遺害尤在?」來評價前Fed主席格林斯潘,應該是最恰當不過了。在格林斯潘時代,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對美國實體經濟沖擊,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大量剩餘資本產生。美國金融體系吸引了全世界的剩餘資本,並推出了許多金融創新工具作為其增長的主要因素,美國金融部門的發展非常迅速。然而,這也導致了目前所出現的「過度增長」和「過度膨脹」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巧妙地把各種各樣的房屋抵押分門歸類,然後打包成被稱為「債務抵押證券」(CDOs)的新投資產品。隨後,這些債務抵押證券可以按照不同的風險測評賣給謀求不同回報率的各類投資者。事實上,隨意發行債務抵押證券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全球金融市場正處於「金融恐慌」階段從性質上看,此次西方市場的金融危機屬於典型的金融泡沫破裂後的「金融恐慌」。按照經典的金德爾伯格理論,「金融危機」形成過程進行了具體概括,即「投資機會出現→資金過剩,金融投資持續擴張→過度發放貸款→資產交易過度→資產價格暴漲→資金需求增大,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利率上升→資金周轉困難,投機家開始拋售金融資產→資產價格暴跌,金融資產縮水→金融危機產生」(Kindleberger,1978)。
金融市場危機的波動沖擊本次次債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暴,完全可以用金德爾伯格的危機理論來解釋。在經歷經濟繁榮和全球資產價格膨脹之後,2008年9月終於迎來了金融市場的「恐慌性拋售」,全球資本市場趨近「市場崩潰」的邊緣。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的動盪日益加劇,美國五大國際投資銀行也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貝爾斯登,這個有著85年歷史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率先因這次凶險的危機而走上了被收購之路,被摩根大通以超低價收購。已經爆發近一年的次貸危機還遠沒有結束,9月15日,繼貝爾斯登之後,雷曼兄弟——這個華爾街市場上有著158年歷史的投資銀行也宣告破產,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與此同時,擁有94年歷史的美國另一家大投行被美國銀行以約50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從而倖免於破產。那麼,至此,華爾街著名的五大國際投行只剩下來高盛和摩根大通兩家,但從這兩家最新報告期的財務數據來看,也不是那麼樂觀。
金融風暴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沖擊效應美國爆發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影響中國證券市場:
實體經濟沖擊美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28%,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美國次貸危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全球經濟,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增長。這將直接應到中國經濟的出口,加劇了中國經濟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據央行研究,我國對美出口與美消費數據變化高度相關,美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我出口會下降6個百分點。很明顯,美國經濟下滑和美元貶值對中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這種負面效應已經顯示。 除了出口的直接影響外,次貸危機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和潛在風險,例如對銀行信貸緊縮、消費能力下降、對其他資本市場的溢出影響以及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下滑。
(二)金融風險溢出沖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佔全球GDP的25%,其金融部門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國際化的部門。此外,美國金融市場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完善和最有秩序的金融市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危機發源地市場主要指數對全球其他主要市場指數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風險溢出,而且各主要市場之間也互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溢出。從全球各主要市場指數之間的影響程度上來看,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市場所帶來的影響比前兩次危機都更嚴重。像標普指數對恆生指數和東京日經指數的風險溢出最為明顯;此外,受美國股市波動影響較大的還有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和英國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等。與前幾次危機比較來看,本次危機背景下,中國股市受美國股市的風險溢出影響程度明顯超過了前兩次危機。
㈢ 關於股票的問題
2006年5月,全球股市是一片亂局,美國股市在跌,英國股市在跌,德國股市在跌,法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巴西的股市也都在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股市經過四五年的低迷之後,卻走出低谷,迎來了春天,一路高歌,交出了一份被稱為飄紅五月的答案。
有評論者認為,這是繼第一次1991年至1993年間、第二次1996年初到1997年5月間、第三次1999年2001年牛市之後的第四次牛市的開始。這些人多是股評家和證券公司的老闆,但他們的聲音目前是股市上的主流判斷。不過對於形成這種判斷的依據他們卻無法達成一致,有人認為顯是政府托市的後果,有人認為應該是不明資金湧入股市所致,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制度溢出效應,國家兩年多來在制度上的努力總算開始有所回報,還有人認為是以上的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
另一些人則認為,不應該過於樂觀。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就指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之難,在於如何打破公司圈錢--官員尋租--中介炒作--股民投機--政府救市的原有博弈格局,以及在多次博弈中形成的游戲規則,特別是各式各樣的潛規則,若不能及時地將政策重心從指數點位真正轉移到全面的制度建設上來,若不能將投資決策的基礎從人氣、資金轉移到公司的基本面上來,市場規律的再次懲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本刊邀請到了著名經濟學家、金融證券領域的權威學者曹鳳岐先生,著名法學家、經濟法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史際春先生以及著名法學家、公司法領域的權威學者趙旭東先生為我們解開股市上漲的秘密。
曹鳳岐:我可以肯定的是,這次不是政策市。
趙旭東:投資者的心理感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史際春:股市盤子不能適應市場情況正常地擴容所致。
這次不是政策市
《法人》:進入五月,尤其是五月中旬以後,大家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股市。經歷了四年多的熊市之後,股市在五月一路飄紅,有人大喊:牛市來了,更多的人紛紛摩拳擦掌,准備投入到股市大幹一番。請問,您認為中國股市飄紅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還是政策市,您認同這種說法么?
史際春:股市漲跌無非就是進入股市的資金多寡的問題,大量資金突然湧入,而股市盤子不能適應市場情況正常擴容,就導致了這種情況。
曹鳳岐:自2001年6月份開始,雖然中間小有反復,但是我國股市的大趨勢一直是在下跌中,從此便進入了四五年的漫漫熊市。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中國的宏觀經濟面很好,這幾年GDP的增長一直穩穩地在9%左右,外匯儲備也是快速增加,與此相對,股市情形卻是不妙,股市本身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人們對股市也失去了信心。現在股市走勢看好,只不過是調控股市使之與宏觀經濟發展盡可能保持一定的協同度的結果。這也應該算是股市作為經濟發展晴雨表的一種正常回歸吧。以前股市與宏觀經濟發展脫離開來,是不正常的。
剛才說的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這么多年來,中國股市一直處於制度創新和規范建設的過程中,例如去年推出了股權分置改革,現在參加股改的A股上市企業已經佔到了70%。我23日參加了我國上市公司100強的發布會,發現有兩個特點:一是前21家都是國企控股,資產佔了所有上市公司總資產的一半,二是其中七八十家都是經過了股改。這首先說明在股市中,大盤股的典範作用不可忽視,其次說明股改是給投資者帶來信心的保證。
股改是由一個政策問題,但這種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干涉股市,不是短期政策,而是通過股改確立上市企業再融資的制度、確立新的股票發行規則、建立三板市場、擴大QF額度,屬於一種創新,屬於制度建設的范疇。
因此,我可以肯定的是,這次不是政策市。
我向來反對政策市。
我認為,中國股市的產生發展過程中,政府扮演著主導作用。但由於中國股市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使得政府支持新興股市發展的意向轉變為國家信用在股市上過度傾斜,這就給市場參與主體帶來一種額外的政策租金。由於股市的參與主體是理性的,其必然從自身利益出發尋求與分享租金。於是在股市機制不完全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為此會同莊家合謀,而投資者則由於尋租收益遠遠大於正常的投資收益也常常選擇投機。於是,市場集體行為非理性導致了市場過度投機行為,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盛行。 這樣的結果最後只能是:市場風險轉嫁給國家,轉化為系統性風險;政府的體制性風險鑲嵌於市場之中,並由市場自身消化。這就是政策市帶來的惡果。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要合理定位政府在股市發展中的角色。政府在充分發揮其在制度創新方面能動性的同時,還應嚴格界定政府行為的邊界,防止政府對市場功能的過度替代。這次股市如果一定要和政策扯上關系的話,我覺得也是政府重視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政策發揮了作用。
需要補充的是,這次股價上揚和人民幣匯率堅挺、大量資金進入中國以及國內房地產政策手緊也有一定的關聯。但是關聯到底有多大,目前尚缺乏統計數據的支持。
趙旭東:我基本同意曹老師的判斷。法律、政策等制度性規范的出台和完善為股市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好的基礎條件。雖然很難說,這次股市飄紅是由於制度性的變化直接導致,但是,應該是股民重新樹立對股市的信心的重要來源。我想強調的是,這種制度性作用由於各部門對國九條落實配套措施還沒達到目標,國家資源調配還需要逐步到位,受到一定限制,將來的作用會更大,更明顯。
我說不太清楚,但是我想投資者的心理感受也的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像曹老師說的那樣,投資者的信心是左右股市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股市的投資者達成共識,對中國的股市充滿了信心,或者認為股市有一天遲早會變好,形成利好判斷,再加上媒體、輿論的推動作用,一個利空的消息也許會變成利好。而如果反之,則一個利好的消息也會變成利空。
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次股市飄紅是由於偶然性的因素誘導,在眾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如果因此便判斷中國股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則沒有實際的證據,即使目前公司治理結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有一定改進,但是制度層面的問題還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這可能會影響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勢的判斷。
《法人》:呈現良態的股市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趙旭東:股市應該是經濟的晴雨表,應該既具有融資、投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但是現在似乎都做不是很好。希望將來能夠起到這種應該的作用。
史際春:中國不應該、也不可能走美國式的企業融資道路,歐、日以銀行主導的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也更值得中國借鑒。因此,任股市折騰吧,讓他在咿呀學語、蹣跚學步中走向成熟吧,希望它不要對經濟有什麼(好的或壞的)影響,就讓它作為社會、法治發展的某種晴雨表,僅此而已吧。
曹鳳岐: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有一定的聯系。在股市跌入低潮之後,對一般人而言,最基本的投資方式就剩下了房地產,同時很多在股市撈了一筆的聰明人也轉手把錢投在了房地產上面,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是和股市低迷有關系的。現如今股市好了,國家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又呈收緊趨勢,一部分資金可能會從房地產行業撤出,另有一些閑散游資也會更傾向於考慮股市而不會再是房地產。
曹鳳岐:如果一切如願的話,2007年、2008年的股市會非常好,值得期待。
趙旭東:中國的股市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越來越趨於穩定,越來越趨於健康發展。
史際春:中國股市仍將跌跌撞撞、磕磕絆絆地前行,直到中國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股市值得期待
《法人》:除了股市漲勢的原因,人們也很關心中國股市的走向,不知道您怎樣看待?
曹鳳岐:在今年1月7號的中國第十屆資本市場論壇上,我講了三句話:第一句是中國股市的春天就要來了,第二句是中國股市的牛市特徵開始顯現,第三句是不要指望今年的指望股指漲得很高。為什麼這么講呢?這是因為2006年,股市還處於新舊交替時期,面臨著四項重要任務:把股權分置改革進行到底,重塑市場信心,搞好國有控股企業的股改;認真貫徹執行新《公司法》和《證券法》,繼續進行市場制度和市場交易品種創新;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從上市公司內部形成保護投資者的機制;逐步實現全流通。我們要認識到,股改還沒有最後完成,投資者的信心還沒有恢復,市場還面臨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壓力。非流通股變為流通股逐漸釋放出來,對價自然除權也會使有些G股走低,影響大盤。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股改不能解決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的法人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問題是我們始終面臨的挑戰和難題。因此今年屬於打基礎的一年。如果一切如願的話,2007年、2008年的股市會非常好,值得期待。
史際春:中國的股市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政策市,並非一個正常的市場。它仍將跌跌撞撞、磕磕絆絆地前行,直到中國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包括整個市場本身的成熟、政府基於市場機制的市場調控的嫻熟、法治的確立,等等。
趙旭東:在法律制度的層面,我的判斷是中國已經建立起基本的證券市場主體制度、市場行為制度、證券監管制度,整個市場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框架體系。現在,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證券公司或是會計師事務所、律所的組織形式、行為規范均有了相應贏得法律予以規定;股市上的股票交易行為、發行行為均有了明確的規則,對內部交易、市場操縱行為、信息披露的限制也非常嚴格;至於監管,有經驗,也有教訓,尺度、程度、力度都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現在在平衡政府規制和市場調節中也算是找到了合適的定位。在前面我已經提到過,制度建設對股市的促進作用是長期性、根本性的、建設性的,所以,我認為中國的股市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越來越趨於穩定,越來越趨於健康發展。
《法人》:曹老師,您對股市的發展前景保持著樂觀判斷,但是5月24日的時候,股價卻應聲而降,這又是什麼原因?
曹鳳岐:5月24日,股市大跌,主要與發行新股有關系。之所以出現現在這種狀況,與缺乏資金沒有關系,而是在於股民對股市還是缺乏信心或者說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新發行的股份是幾支優質股,這種應聲下跌的局面應該會馬上有所改善。但是我並不希望看到股市暴漲的局面,暴漲之後肯定有暴跌,大漲大跌都是不健康不正常股市的表現。
我覺得在認識和評價我國股市的功能時,有兩個誤區應該打破:一是把市場融資規模作為主要的衡量標志,認為融資規模越大,市場功能越強。應該說,這種認識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上述邏輯關系隱含著一個基本前提,即所有的融資活動都是具有充分效率的。由於我國股市情況特殊,因而融資規模只對股市的規模和廣度具有表徵意義,而不能說明資本使用效率這種更深層次的東西。有時結論恰恰相反--當市場所融資金使用處於低效率或無效率狀態時,融資規模大不僅不是成績而是過失。二是把股價指數增幅視作一個衡量標志,認為股價指數增幅越大,市場的作用和成績越大。從道理上講,股價指數與作為指數計算依據的采樣股票的數量、價格等因素有關,並不直接反映上市公司手中的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股價指數增幅較大,有時恰恰是股市泡沫大和投機過度的反映。
我希望看到股價能夠平穩上升。
曹鳳岐:中國股市想健康發展,股民的信心是一個最大的公約數。
史際春:主要不是什麼制度的結構性問題,而是社會本身的問題。
股民信心是股市最大的公約數
《法人》:網上有評論,說此次股市轉暖,屬於制度溢價,自從國九條頒布以來,政府出台或修改的法律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曹老師也一直在主張要依靠制度來規范和振興中國的股市,史老師和趙老師都是研究法律的,法律和制度的關系也非常密切,或者本身就是一種制度。請問中國的證券市場目前仍然存在哪些制度的結構性問題?
史際春:存在的主要不是什麼制度的結構性問題,而是社會本身的問題,如社會信用水平低、社會成員普遍缺乏角色和信託意識、企業治理的幼稚、政府管理的簡單粗暴、法官只認法條不懂法治精神等。
曹鳳岐:我想通過談一下國企海外上市和國內上市的比較問題來回答你的提問。
我前一陣子主張,大型、特大型企業到國外去上市,有條件的中小型科技企業也可以先到海外去上市,從而借鑒海外的經驗,吸收外資,到海外去壯大自己。有人說,國企海外上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引進戰略投資者就是賤買國有資產,而且會使中國股市邊緣化。事實是否如此?
不見得。像建行、中行等國有銀行上市,主要來自於中國加入WTO的壓力,是和其公司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聯系在一起的,當時既面臨著剝離資產的重壓,還要迅速的建立股份制公司。這種情況下,籌資就成為亟需的事情。但是當時中國股市容量不夠,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不到海外上市怎麼辦?至於很多人說定價太低,這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們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差,透明度又差,不良資產數目也不算少,國外成熟的投資者當然不願意給比較高的價格。實際上,據我所知,建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談判非常辛苦。雖然定價不高,但是海外戰略投資者依然要求簽訂保護條款,規定如果將來審計證明建行2004年凈資產存在泡沫,中央匯金公司將對美國銀行給予額外股權補償,有效期為5年。
也有人說那就不要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了,引進國內戰略投資者得了。可是,首先國內成熟的、合格的戰略投資者還不多,再就是國內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的不是大型國有企業就是國有控股公司,對改變股權結構、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到底會起什麼樣的作用呢?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這個窩條件還不夠好,我們完全可以到海外去借窩,到別人的窩里去孵蛋,等小雞孵出來了,甚至等小雞長大了,再回到國內這個窩也不遲,這叫借窩孵蛋。事實也證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於改變銀行股權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促進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是有很大好處的。而且,懂股市的人都知道,不是外國人賺了我們的錢,而是我們和戰略投資者一起賺了外國人的錢,上市以後,建行、中行的資產不是增值了么?
另外,我從來沒有一概而論,說國企只能到海外上市。企業今後應根據自身條件和要求選擇引進國外或國內戰略投資者,並以此為依據選擇在境內或境外上市。企業海外上市,有人稱之為倒逼機制,認為可以逼迫國內資本市場要盡快成長、成熟,企業也是先到海外練練筋骨,建立好的治理結構還可以回歸。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不過在海外上市或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我們要使外資為我所用,牢牢抓住控股權,學會與狼共舞。
現在國內資本市場環境逐漸轉好,不但允許並購,不動用現金,通過權利劃撥就可以實現股權置換;而且允許外資的介入、券商融資,各種政策比較寬松,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在國內上市了。
可是不管怎麼樣,良好的投資環境都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法人治理結構、成熟的投資基金,等等,只有先把市場做好,把公司做好,才能重塑投資者信心,才能重塑企業對國內股市的信心。我們已經在證券市場監管方式、監管措施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方面做出了成績。但是,我們應該在尋求股市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更多的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
我們需要進一步淡化股市的融資功能,強化其投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進一步規范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和中介,進一步確保資本市場的各項制度以及相關的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落實,進一步建立保障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信用體系。監管部門必須真正地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把預防和懲處市場操縱或欺詐行為作為主要目標,把確保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性、市場信息的有效性作為監管重點,才能真正實現股市的公平、公正、公開和公信原則。
我非常贊同趙老師剛才的判斷,中國股市想健康發展,股民的信心是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我們所有的一切努力也都是為了樹立、維護和增強股民對中國股市的信心。
趙旭東:目前的有些制度大部分都是共性的東西,也就是那些各國共同適用的制度。但到底是不是適用中國,還不知道,中國股市特有的問題可能在某一階段還會出現缺乏制度、規則調整的現象。因此,中國股市所具有的個性的東西還需要不斷總結。我們不能滿足於一些共有性的規定,而是要注意到中國股市問題的階段性和特殊性,實現相關制度、規則機動應變性,以使中國股市在不同的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在不同的層面得到圓滿的解決。
曹鳳岐:比股權分置改革、《證券法》、《公司法》更有戰略意義的是國九條。
趙旭東:最重要的問題當屬法律的實施問題。
史際春:法≠法條,法治水平不可能因為若干法條的變化而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的提升。
法律實施是最大的問題
《法人》:如果修改後的《證券法》《公司法》屬於此次股市發力促因的假設成立,它們的主要的貢獻表現在什麼地方?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
曹鳳岐:修改後的《公司法》、《證券法》不僅在進一步規范證券市場,進一步規范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市場作為方面做出了貢獻,而且對注冊資本、股票回購也有了較為寬松規定,同時還保證了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對券商也不是一味地限制,而是允許他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融資融券。
我在此想強調的是,我們國家近幾年對股市進行制度上的調控,不是始於股權分置改革,而是始於國九條的出台。國九條明確指出了中國證券市場改革的方向,指出要堅定不移的發展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證券法》《公司法》的修改乃至新《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都是在制度設置層面對國九條的落實。
比股權分置改革、《證券法》、《公司法》更有戰略意義的是國九條。
史際春:沒有貢獻。因為法≠法條,法治水平不可能因為若干法條的變化而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的提升。
趙旭東:修改後的公司法在鼓勵投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外部監督制約機制、提高公司運作效率、健全股東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嚴格上市公司及其有關人員的責權利、健全公司融資制度、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等方面作出或者增加了新的規定,例如,高管違法給公司造成損害的要賠償 ,股東的訴訟權、調查權、特殊情況下申請解除公司權和退出權,股東濫用權利逃避債務要承擔連帶責任,上市公司可以設立獨立董事,規范關聯交易行為,強化公司的清算責任和社會責任,等等。
修改後的證券法則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防範和化解證券公司風險、加強對中小企業投資者權益進行保護、完善證券發行制度、完善證券交易和證券登記結算制度,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做出和增加了新的規定,例如,建立保薦人制度,確立公司披露信息制度,拓寬合法資金入市渠道,設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制度,等等。
曹老師剛才也提及了,2002年的《證券法》出於金融危機和穩定證券市場秩序的考慮,當時的表徵傾向於打壓股市。修改後的《證券法》在信用交易、國企炒股、銀行業入股、混業經營、期貨交易等方面均有了相對寬松的規定,留出了一些彈性空間。
應該說,目前我國有關證券市場法律制度方面的規定,在基本方面,國外有的,我們都有,基本上沒有真空。如果一定要說現在法律制度還有沒有什麼提高的空間,我認為下一步《公司法》在怎樣防止公司發生內部人控制、實現董事會和監事會職能的充分實現方面還有餘地。
《法人》:除此之外,我國在證券市場法律制度的層面還有哪些地方亟待改善?
趙旭東:目前證券市場法律制度建設中最重要的問題當屬法律的實施問題。不僅僅是《證券法》《公司法》執行和落實面臨的問題,而是包含絕大多數領域法律執行和落實共同面臨的問題。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進步很快,社會的各個方面基本上都實現了有法可依,不過,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的就要差得多。有人說,很多已經頒布的法律能夠得到30%、50%程度的執行就很不錯了。《證券法》和《公司法》當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比較而言,《證券法》比《公司法》更難執行。《公司法》任意性規范多,大部分涉及公司的自治性問題,實施起來還相對容易。可《證券法》包含了大量的強制性規范,實施難度顯然就大多了。
《證券法》《公司法》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在證券市場監管上面臨的難題。目標是有的,規范是有的,規則是有的,而且規范和規則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堅實,但是如何持久和真正的落實需要一種長久的努力。所以,證監會外,還包括其他機關、當事人,也包括司法機關,都要一起攜手,眾志成城,把有關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定加以認真落實,從而期待很好地維護股市的作用。
曹鳳岐:中國股市並沒有和世界股市形成聯動。
史際春:中國的股市與世界股市從未有過直接的關聯。
世界與中國:冷暖各不同
《法人》:世界股價大跌已經引起了國內金屬板塊股票價格的下挫,您認為世界股市和中國的股市是怎樣的關系?
曹鳳岐:中國和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大,我們的石油價格就已經與世界同步了。但是,由於外匯還沒有實現自由兌換,匯率也沒有實現自由浮動,國內公民也不能夠到國外股市投資,所以,中國股市並沒有和世界股市形成聯動。不過,隨著境外資金進入國內股市,大量投資機構和僅僅組織進駐中國,中國股市受世界股市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史際春:中國的股市與世界股市從未有過直接的關聯,過去沒有,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有(如果資本項下的外匯可自由兌換,中國股市與世界股市就直接關聯了,幸虧這不是事實,否則中國股市、中國經濟、中國社會和國家將面臨血光之災,這是另一個話題,恕不能展開來談)。所謂世界股價,不過是指主要發達國家的股市,由於金屬和其他原材料價格大漲,資金流入商品市場,所以股市就跌了(與銀行利率大漲資金就一定會流入銀行而導致股市下跌一樣)。
曹鳳岐: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也許更重要的層面在於防患於未然。
史際春:問題不在於市場設計,而在社會本身,包括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
保護中小投資者是世界級難題
《法人》:現行的證券市場設計中,您認為是否足以保證中小股民的利益?有沒有改進性建議或者意見?
史際春:總的來說,問題不在於市場設計,正像我在前面講的那樣,問題的根子在社會本身,包括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須知,社會的進步和法治的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社會成員的沖突、博弈中真正形成本土內生的法(而不是紙面的或舶來的法條或制度)。這個過程,50年、100年都不算長吧。
曹鳳岐:雖然現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都著力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可是,我認為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也許更重要的層面在於防患於未然。
首先,《公司法》《證券法》和證監會的一些規定只能是一些抽象性的、一般性的規定,不可能規定的特別具體,像強制分紅就不現實,有沒有內部回報只能靠公司的自覺。
其次,在一些個民事賠償案件中,舉證責任歸屬現在是很大的問題。誰來認定公司操縱股價或者散布虛假信息了? 即使法院判決公司敗訴,公司說沒錢怎麼辦?代理訴訟和中小股東賠償基金會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作用有多大還需要觀望。
再次,中小投資者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是任何國家任何市場都存在的普遍問題,因為中小投資者在市場信息獲取的能力和資金實力方面都不佔優。曾經有一個老太太問我,您認為如何才能夠最大程度減少投資風險。我說把您的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多選幾支股票。她馬上說,我沒那麼多錢,就一個雞蛋呀。那我無奈地說,您還是別在股市上呆了,把錢存到銀行里最保險。
所以,我認為,對中小投資者最大的保護是迫使上市企業盡可能詳細、盡可能真實的披露相關信息,減少中小投資者由於信息不對稱所背負的風險。
㈣ 風險溢價是什麼
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是投資者在面對不同風險的高低、且清楚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下,因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度,影響其是否要冒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或是只接受已經確定的收益,放棄冒風險可能得到的較高報酬。
已經確定的收益與冒風險所得收益之間的差,即為風險溢價。是投資者要求對其自身承擔風險的補償。
風險溢價指的是投資人要求較高的收益以抵消更大的風險。財務動盪的公司所發行的「垃圾」債券通常支付的利息高於特別安全的美國國債利息,因為投資人擔心公司將無法支付所承諾的款項。
風險溢價是金融經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對資產選擇的決策,資本成本以及經濟增值(EVA) 的估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尤其對於當前我國社保基金大規模地進入股票市場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股票市場風險溢出擴展閱讀
背景
「風險溢價」的兩個不同含義需要注意的是,「風險溢價」一詞有兩個不同的含義:
一是事後的(ex-post)或者已實現的風險溢價,這是實際的、通過歷史數據觀察得到的市場收益率(以指數收益率代替)與無風險利率(通常以政府債券收益率代替)之間的差值;
二是事前的(ex-ante)或者預期的風險溢價,這是一個前瞻性的溢價,即預期未來的。
風險溢價或者以當前經濟狀態為條件的條件風險溢價。這兩個風險溢價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在1989 年末的日本股市,由於經歷了長時間的繁榮,股價相對於其內在價值來說很高,P/E 超過60 倍。
顯然,這時的股權成本很低,也就是事前的風險溢價很低,而事後的或者已實現的風險溢價卻很高(接近10%)。相反,在經歷了一次大的股市蕭條之後,事後的風險溢價很低,而事前的風險溢價卻可能很高。這是由於股票收益率存在均值回歸。
㈤ 炒股者不得不注意的逃頂信號
如何才能判斷一隻股票的價格是否到達了頂部區域(或階段性頂部區域),筆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量、價及一些技術指標之間的關系對頂部區域(或階段性頂部區域)判斷有如下體會。
當股價由底部啟動走入上升通道後就要開始監視頂部的出現,這時一般不再以日K線圖為主,而以60分鍾K線圖為主。因為60分鍾K線圖較日K線圖更能夠快速反映股價的變化,而其他的K線圖要麼變化過於頻繁,要麼變化過於滯後。但日K線圖或周K線圖可靠性比較高。將60分鍾K線圖中的價均線系統參數設置為 5、10、20。將K線圖、成交量圖、MACD圖顯示於同一屏幕上。
當股價從底部(或階段性底部)上升到一定高度,如果K線圖上出現股價滯漲、成交量放大,股價回落、成交量萎縮等現象,同時價均線、量均線、MACD都會由上升逐漸轉變為走平或下降。當價均線系統的5單位線下穿10單位線,MACD的快線下穿慢線時,說明這只股票在此價位區域有大量獲利盤湧出或莊家出貨情況發生。
通常情況下可以認為此區域股價已經進入頂部區域(或階段性頂部區域),也就是發出莊家在出貨或要進行回調洗盤的信號。最起碼股價會在這個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如果股價均線的5單位線下穿20單位線,10單位線下穿20單位線再配以K、D、J等技術指標就更可以確認這個區域是頂部區域(或階段性頂部區域)了。如果出現了上述情況投資者應做清倉處理。如為階段性頂部區域可在股價企穩後或有效突破此區域後再行介入。
㈥ 什麼是波動溢出效應和均值溢出效應,為什麼股市有均值溢出效應
均值溢出和波動溢出都指可以被人們觀察到的金融市場間(包括跨國間的同一類金融市場與一國內的不同金融市場,當然還包括跨國間的不同金融市場)的信息傳導現象。
按照金融市場的強有效市場假說,任何與金融市場有關的信息都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同時被所有金融市場所消化,並反映在價格水平上,也就是說每個金融市場的價格都會遵循隨機遊走的規律,而市場回報可表現出白雜訊。
金融市場間並不應存在溢出效應,因為所有信息會在同一時刻被所有市場吸收。但通過眾多學者研究發現,溢出效應是存在的,信息是可以被觀察出跨市場傳導的。
為了研究的方便,這種溢出效應被人為分解為兩種類型:均值溢出和波動溢出。均值溢出一般指一個市場價格或回報的變動對其它市場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負之分,例如利率上升會引致股票價格下降。
而波動溢出則是指一個市場波動的變化(一般用方差來衡量波動)對其它市場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無正負,而只有大小之分。很容易想像,當美國股票市場波動增加,或者說劇烈增加時,其它國家股票市場的波動也會增加,這其實就是「金融傳染」的表現。
(6)股票市場風險溢出擴展閱讀:
一、溢出效應的理論背景:
1、阿羅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認為新投資具有溢出效應,不僅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生產率。
2、羅默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
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羅默模型中總生產函數描述了資本存量,勞動力,以及創意技術的存量與產出之間的關系。
3、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可以解釋為向他人學習或相互學習,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的人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周圍人的生產率。但他並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倫特研究了技術擴散、邊干邊學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他設計了一個特定廠商選擇技術和吸收時間的邊干邊學模型,他認為在前後各種技術吸收之間,廠商通過邊干邊學積累的專有技術知識為進一步的技術引進做好了准備。
5、科高認為技術溢出效應的發生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源於示範、模仿和傳播;其二來源於競爭。前者是技術信息差異的增函數,後者主要取決於跨國公司與當地廠商的市場特徵及相互影響。
6、旺和布洛姆斯特羅姆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決策行為對溢出的影響。一方面,假定跨國公司子公司能意識到技術擴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當地廠商也能意識到溢出的存在。在互為約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動態最優解。
理論上,無論是跨國公司子公司還是當地企業都可能通過其投資決策影響溢出水平。跨國公司對新技術的投資越多,溢出越多。當地企業對學習的投資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強。
可見,除了原有的溢出效應外,還存在著一種取決於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投資決策的溢出效應,這種影響是累積的,具有正反饋性質。
二、效應理論
1、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它方面的發展。
2、一國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對別國的影響。
3、溢出效應,有技術溢出效應,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
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出。一項技術溢出是一個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況,它既不是在經濟活動本身內部獲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該項活動的產品的使用者獲得利益。換句話說,這種利益對於經濟活動本身是外在的,對社會產生了外部經濟。
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發明了一項新技術,隨之該技術被競爭企業復制或學習,表現為競爭企業通過搜集跨國公司新技術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研究開發組合成與跨國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
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出效應。
㈦ 王天一的教育科研
主要教學課程投資定量分析方法與應用,計量經濟學。學術文章
[1]「Impact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on Asset Returns in China」,with Xiuping Hua and Laixiang Sun,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015, 21(4).(SSCI)
[2]「Realized GAS-GARCH模型及其在Value-at-Risk預測中的應用」,與黃卓合作,《管理科學學報》,接收待發表。
[3]「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險收益關系研究—基於波動率反饋和APARCH-NIG模型的新視角」,與劉浩、黃卓合作,《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10月。
[4]「利用高頻數據預測滬深300指數波動率——基於Realized GARCH模型的實證研究」,與趙曉軍、黃卓合作,《世界經濟文匯》,2014年10月。
[5]「高頻農產品期貨波動率和相關性預測——基於Realized Copula-DCC 模型的視角」,與黃雯和黃卓合作,《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5月。
[6]「Price Volatility Forecast for Agricultural Commodity Futures with High Frequency Data」,with Wen Huang, Zhuo Huang and Marius Matei, Romanian Journal of Economic Forecasting. 2012(4).(SSCI)
[7]利用高頻數據管理滬深300指數的尾部風險—基於Realized GARCH模型的VaR,與黃雯、黃卓合作,《中大管理研究》2012年第7卷。
[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atility and Trading Volume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A Volatility Decomposition Perspective」, with Zhuo Huang,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May 2012. (SSCI)
[9]高頻數據波動率建模:基於厚尾分布的Realized GARCH模型,與黃卓合作,《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年5月。
[10]基於高頻數據的波動率建模及應用研究評述,與黃卓合作,《經濟學動態》,2012年第3期
[11]國際間股市的有向尾部風險溢出,《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
[12]「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urvey Data」, with Chia-Shang Chu and Huihui Li,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ol. 4, No. 1,Feb 2011.
[13]預測中國商品期貨市場波動率:基於RangeGARCH的結果,與沈詩涵,佘宇,黃卓合作,《統計與決策》,2015年8月。
工作論文
[1]A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Score Model with Realized Measures of Volatility,(with Xin Zhang and Zhuo Huang), working paper 2014, submitted.
[2]Modeling the Long Memory Volatility Using Realized Measures of Volatility, (with Hao Liu and Zhuo Huang), working paper 2014, submitted.
[3]Realized EGARCH, Volatility Risk Premium and CBOE VIX (with Peter Hansen and Zhuo Huang), working paper 2014.
[4]「波動率長記憶性建模:基於混頻數據回歸與已實現波動率的新模型」(與黃卓、劉浩合著),已投稿。
[5]「Gram-Charlier分布在動態金融高階矩建模中的近似誤差」,2015,(與李超、黃卓合作),已投稿。
科研項目
2014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一般項目(XK2014116)
2014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才培育(優青)項目(14YQ05)
2013國家自然科學青年項目 (71301027)
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 (13YJC790146)」
學術會議論文和會議報告 1、「VIX, Realized GARCH and Option Pricing」, with Zhuo Huang, 2012年度中國金融工程學年會暨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論壇,武漢。「利用高頻數據預測農產品期貨波動率」,與黃雯和黃卓,2012年中國數量經濟年會,烏魯木齊。「高頻數據波動率建模:基於厚尾分布的 Realized GARCH 模型」,2011第九屆風險管理與金融系統工程國際學術討論會,武漢。獲得榮譽2012 「利用高頻數據預測農產品期貨波動率」,與黃雯和黃卓,中國數量經濟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2012 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10 北京大學「五四」獎學金。2008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優秀志願者。2006 北美跨學科建模競賽(ICM2006)二等獎 (Honorable Mention)。2005 北美數學建模競賽 (MCM2005)一等獎 (Meritorious W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