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平國際股票市場
1. 本人姓戴即將有兒子或女兒,請大家幫忙起名字
戴錦蓮 戴小茹 戴小銘 戴宸雅 戴紋瑤 戴思梅 戴玥庭 戴澤燦 戴惠雲 戴芙鑫 戴與利 戴輊然 戴文緒 戴天華 戴苑娟 戴雨蘭 戴恕綺 戴滿華 戴以彤 戴意沂 戴雅馨 戴謹宇 戴敏明 戴紫鑫 戴宇雲 戴君藍 戴俊瑜 戴均凡 戴琛文 戴舒芬 戴馨丹 戴嘉軒 戴思木 戴秀穩 戴依文 戴妍蘭 戴仲琦 戴麥平 戴力慶 戴丹君 戴麗平 戴鑒霖 戴鯤翔 戴子欣 戴百靜 戴素欣 戴新婷 戴秋填 戴樹玲 戴鈺萊 戴奕皓 戴逸宇 戴相鳴 戴凈銳 戴帥馨 戴文郅 戴筱湉 戴麗雯 戴景清 戴楹瑩 戴銀言 戴蓓冰 戴靜涵 戴芸陽 戴俊青 戴夢玲 戴玉品 戴水梅 戴兵榮 戴翠恩 戴鴻儒 戴胥妍 戴熙萍 戴惠辰 戴笛娟 戴施軒 戴淑聰 戴卓培 戴二丹 戴京傑 戴曼玉 戴方穎 戴曉雯 戴玉納 戴雨君 戴炫婷 戴記博 戴一菘 戴若俠 戴佩慧 戴佳帆 戴澤銀 戴櫓珍 戴秋琦 戴小涵 戴菲言 戴美萍 戴曼翎 戴盈博 戴錦鈺 戴帛菲 戴於清 戴惠歆 戴梓紅 戴澤淇 戴瑞介 戴妃姬 戴懌婷 戴慧焱 戴黎雪 戴俊浙 戴春璐 戴貞茵 戴宇涵 戴鳳涵 戴英綺 戴雨青 戴靈芊 戴瑞煙 戴希韻 戴治圓 戴靈顏 戴婷敏 戴星傑 戴貽佑 戴雪鈺 戴意坤 戴佳璐 戴若子 戴輝怡 戴懿禳 戴泊涵 戴紫坤 戴藝涵 戴艾匡 戴蕭瑾 戴榮凝 戴海珊 戴宥妤 戴源娟 戴清一 戴維越 戴曉璇 戴希芮 戴茸迪 戴雪梅 戴淘欣 戴小萍 戴怡妃 戴巧涵 戴柳娟 戴子霞 戴思華 戴雅然 戴琳希 戴玄樺 戴小娟 戴司鎬 戴瑜維 戴新儀 戴小怡 戴伏慈 戴易心 戴幫平 戴淼真 戴樹秋 戴梓凝 戴彩嫻 戴書月 戴麗鶴 戴瀠利 戴岩波 戴方瑤 戴敬惠 戴果梅 戴俊禕 戴營琴 戴昊宜 戴欣欣 戴靈怡 戴樂岩 戴子宇 戴金平 戴秀婧 戴冠雪 戴旖軒 戴櫪霖 戴依如 戴小冰 戴雯蕊 戴佩月 戴還宇 戴天欣 戴菲楨 戴維花 戴炎慧 戴馨培 戴俊竣 戴綺玙 戴依濤
2. 李曉的學術論文
專業論文(2000年以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集體行動與二十國集團的作用」,《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2期,李曉、馮永琦。「香港離岸人民幣利率的形成與市場化」,《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2期,李曉、馮永琦。「中國持有美國資產機會成本的估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李曉、周學智。『ポスト危機時代における國際システム改革の目標』、大阪市立大學経済學會『経済學雑志』2011年12月20日、第112巻第3號、李暁、王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2期,李曉。『中國人民元の國際化について―その背景、経緯と課程』、日本総研『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2011(Vol21 No4),李暁。「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和預期風險」,《世界經濟研究》,2011年第9期。李曉、付爭(人大復印資料《港、澳、台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轉載)『東アジア通貨金融協力はなぜ座礁したか』、『國際金融』、2011年7月1日號。「東亞貨幣合作為何遭遇挫折?」,《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第1期,李曉。『ドル體制の持続可能性、東アジア通貨協力及び人民元國際化』、『國際金融』2010年10月1日號、李暁。「現階段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東亞的困境與戰略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年第8期,李曉、付競卉。「『美元體制』的可持續性與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的路徑選擇」,《學術月刊》,2010年第6期。「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的政策建議——基於地區間產業關聯研究的結論」,《東北亞論壇》,2010年第3期,李曉、張建平。「東亞產業關聯與經濟相互依賴性——基於AIIOT2002的實證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李曉、張建平(被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東亞產業關聯的研究方法與現狀——一個國際/國家間投入產出模型的綜述」,《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李曉、張建平。「中國作為東亞市場提供者的現狀與前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2期,李曉、付競卉(被《新華文摘》2010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グローバル金融危機下における東アジア通貨金融協力の経路選択』、『國際金融』2009年10月1日號、李暁。「中日兩國在東亞區域貿易中地位的變化及其影響」,《當代亞太》,2009年第6期,李曉、馮永琦。「中韓產業關聯的現狀及其啟示:基於《2000年亞洲國際投入產出表》的分析」,《世界經濟》,2009年第12期,李曉、張建平(獲2010年吉林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全球金融危機下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的路徑選擇」,《東北亞論壇》,2009年第5期,李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及其對區域貨幣合作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李曉、丁一兵。『世界金融不安下の東アジア金融協力』、『國際金融』2008年12月1日號、李暁、丁一兵。「全球金融動盪環境下的東亞金融合作:政策選擇及建議」,《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12期,李曉、丁一兵。「中印經濟增長對就業影響力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李曉、李軍睿。「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比較分析——以吉林省為例」,《東北亞論壇》,2008年第5期,李曉、張建平。「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區域化」,《中國外匯》,2008年第7期,李曉。「歐洲貨幣一體化的推動力與大國關系——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的考察」,《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5期,李曉、丁一兵。『人民元の切り上げ動向とアジア戦略』、『國際金融』2007年7月1日號、李暁。「美國經濟霸權與全球經濟失衡」,《東北亞論壇》,2007年第2期,李曉、王靜文。「現階段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的作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李曉、丁一兵(《新華文摘》2007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獲2010年長春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経済主義時代の日中関系』、『國際金融』2007年1月1日號、李暁。「亞洲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分析」,《外交評論》,2006年第6期,李曉、鄭文力。「印度經濟能夠趕超中國嗎?—兼論『中印比較』的意義」,《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第6期,李曉。「經濟沖擊中對稱性與區域經濟合作:東亞與其他區域的比較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4期,李曉、丁一兵。『円の國際化:挫折から戦略調整へ』、『國際金融』2006年7月1日號、李暁。「『經濟主義』時代的中日關系」,《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第2期,李曉。『東アジア通貨體制の構築』(上、下)、『國際金融』2005年7月1日、15日號、李暁、丁一兵。 「中國在東亞經濟中地位的提升:基於貿易動向的考察」,《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10期,李曉、丁一兵、秦婷婷。 「現階段的東亞金融合作:面臨的挑戰及政策建議」, 《國際經濟評論》, 2005年5-6月號,李曉、丁一兵。 「日元國際化的困境及其戰略調整」,《世界經濟》,2005年第5期,李曉。 「論人民幣的亞洲化」,《世界經濟》,2004年第2期,。 「新世紀的東亞區域貨幣合作: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2期, 李曉、丁一兵(《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4期轉載,獲2007年吉林省社科聯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關於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研究:文獻綜述」,《當代亞太》,2004年第6期,丁一兵、李曉。 「推進人民幣亞洲化」,《環球時報》,2004.7.23,李曉。 「關於東亞地區匯率制度選擇的若干爭議」,《經濟學動態》,2003年第10期,李曉、丁一兵(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3年第12期轉載)。「東亞區域貨幣體系的構建:必要性、可行性與路徑選擇」,《社會科學戰線》 2003年第4期,李曉、丁一兵。 「21世紀東亞區域合作的道路」,《環球時報》 2003.4.15,李曉。 「當前日本經濟形勢及中日經濟關系的新變化」,《東北亞論壇》,2003年第3期,李曉。 「 論東亞貨幣合作的具體措施」,《世界經濟》, 2002年第11期,李曉、丁一兵(《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1期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3年第1期轉載。獲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獎,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論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具體構想與實現路徑」,《經濟科學》,2002年第4期,李曉、丁一兵(另載於《新世紀亞洲經濟合作:中國地位與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東アジア通貨システムの構築と「円の國際化」』(1,2,3,4)、『世界経済評論』2001年11月號、12月號、2002年1月號、4月號、李暁、平山健二郎。 「布希新政權的『以日制中』戰略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6期,李曉。 「苦澀的獨立宣言——從日本銀行的利率政策調整看日本金融改革的未來」, 《國際經濟評論》,2001年5—6月號,李曉(獲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獎)。 「中美關系中的日本因素」,《明報月刊》[香港] ,2001年5月號,李曉。 「『新經濟』為什麼出現在美國?」, 《東北亞論壇》,2000年第1期,李曉。 著作教材: 《後危機時代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主編。『東アジアの地域協力と経済・通貨統合』、中央大學経済研究所研究叢書52、中央大學出版部2011年3月版、塩見英治・中條誠一・田中素香編著(第4章:中國人民元の通貨戦略)。《人民幣區域化問題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李曉、丁一兵『世界金融危機:日中の対話-ー円、人民元、アジア通貨金融協力』,日本春風社,2010年,上川孝夫、李曉(中文版為李曉、上川孝夫 主編:《人民幣、日元與亞洲貨幣合作——中日學者的對話》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後危機時代的東亞貨幣金融合作——人民幣與日元的協調時可能的嗎?》,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李曉主編。《東亞區域貨幣合作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李曉、丁一兵。《發展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彭剛等(負責第十五章:制度、政府的作用與經濟發展)。《世界經濟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池元吉、李曉、田中景等。《21世紀初期東亞貨幣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李曉、戴金平主編。《亞洲的超越:構建東亞區域貨幣體系與「人民幣亞洲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李曉、丁一兵。(獲2009年高等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東亞區域產業循環與中國工業振興》,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李曉主編(《世界經濟》2001年第1期書評,《現代日本經濟》2001年第2期書評。獲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吉林大學第七次優秀著作一等獎)。《東亞奇跡與「強政府」——東亞模式的制度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李曉著。
3. 經濟類專業考研
我國目前研究生經濟學學科的設置
一級學科:0201理論經濟學
020101:政治經濟學 020102:經濟思想史 020103:經濟史
020104:西方經濟學 020105:世界經濟 020106: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一級學科:0202 應用經濟學
020201:國民經濟學 020202:區域經濟學 020203:財政學 020204:金融學 020205:產業經濟學
020206:國際貿易學 020207:勞動經濟學 020208:統計學 020209:數量經濟學 020210:國防經濟
金融和世界經濟:
至少在10年內,金融(包括保險和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世界經濟應該是前景相對好點的專業.我一個同學考上了中山大學世界經濟,中大世界經濟的各個方向都是關於國際企業管理方面的,出路非常好.
第一:當前我們國家金融系統缺乏具有扎實的現代金融學的研究生和博士,有的人說金融已經飽和了,絕對不是這樣的,飽和的是本科專科層次,研究生層次不僅需求旺盛,而且碩士本身也是少數,而且金融的研究生現在出現分流現象,很多跨國公司和國內的大公司對金融專業的研究生開始出現比較強勁的需求.就連TCL,海兒,海信都非常重視能做定量分析的金融研究生(尤其是風險管理方向),金融工程的研究生尤其佔有優勢.可以預見,在未來10年內,金融研究生需求肯定不會出現太大的下降的.而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停止擴大金融方面的招生規模.所以,選擇金融仍然是個很好的選擇.
第二:世界經濟和金融一樣,仍然前景非常看好.世界經濟雖然說是理論上的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我們國家把她劃到理論經濟學,這有失合理性.現在的很多學校的世界經濟專業其實很重視理論和實務的融合,復旦,中山大學,南開都非常重視這方面.南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戴金平有好幾個研究生去了北京匯豐銀行,其中一個在那裡做了一年就跳到 了福建興業銀行做了總行行長助理,很快做了副行長.世界經濟的研究生在國際金融和業務以及國際貿易和業務方面都有很強的理論功底,無論是做實務還是做分析都是很適合的.當前以及未來的若干年,我們國家最敏感的問題就是匯率問題和貿易順差問題.這兩個東西是相互交織作用的.這兩個問題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存.因此對這個專業需求最多的是公司企業.如果想在企業戰略管理和咨詢以及國際金融實務和外匯管理方面有所作為的話,選擇世界經濟是非常明智的.
產業經濟: 當前各國政府和企業對產業組織越來越重視
很多同學不了解產業經濟學是什麼東西,只是道聽途說,一窩蜂的的去報考.西方國家沒有產業經濟學這個專業,他們研究的是產業組織,其實就是企業理論,國內的企業管理大同小異,只不過產業組織比企業管理更有深度.比如就象有一位網友提到的: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比企業管理有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功底,企業管理知道產品定價,但是產業經濟(產業組織)的知道這個價格是如何定的..
復旦大學有產業組織這個專業,其中有張軍這樣的牛導!產業(經濟)組織是非常有前途的.企業管理太熱門了,如果想從事企業管理而又不想失敗的同學,可以選擇產業組織學這個專業.但是國內有產業組織這個專業的只有復旦一家.他們研究得很細.其實上財的產業經濟學也是主要在搞產業組織.中山大學,人大都不錯.大家可以去各個學校查一下.
大多數非名牌院校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產業經濟學上,就是什麼產業結構調整啊什麼的,很宏觀的,跟國民差不多.如果你想走政府機構和銀行,證券公司的話,道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需要這兩個專業的學生來做行業分析,宏觀經濟走勢分析,也就是所謂的基本面分析.在中國,相對資本市場技術分析來說,基本面分析更加重要,因為中國的宏觀調控實在太厲害了!!!
國民經濟學
跟傳統產業經濟學差不多.主要是產業發展,宏觀調控,經濟建模和經濟預測.進政府部門,也可進銀行證券公司做基本面分析.但是有的學校比如人大復旦上財,他的國民經濟學專業里還有投資經濟方向,很不錯的.
西方經濟學跟政治經濟學:
很多人一窩蜂報考西方經濟學,卻忽視了政治經濟學.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在這兩個專業上各個學校都差不多.出來就業也差不多,都還可以,當然名校就更好了.
特別提出的是,西經和政經里有微觀層面的方向.西經里有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以及企業理論,公司治理這些很好的方向.而政治經濟學里也有企業理論,證券投資等很好的方向.其實專業不是很重要,專業方向才是最重要的.用人單位不是很看重你的專業,尤其是銀行證券公司,他們更看重你什麼專業方向和什麼學校.
勞動經濟學:
絕大多數同學都太小看這個專業了!!!!!!總以為勞動經濟學就是研究勞動,研究干苦力活!主要是聽起來不爽.大概是因為很多人都鄙視勞動的原因.可以說,勞動經濟學跟金融工程一樣,是個非常有前途的專業,當前的就業現狀趨勢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勞動經濟學實際上是研究如何設計企業的激勵機制設計,人力資本投資,社會保障等方向的.各個學校都招得很少.競爭不激烈.大家一定要抓住社會的現狀和發展方向來選擇專業.在這里,我想特別把這個專業的問題提出來.
這個專業可以說是更加理論一點的人力資源管理.它比人力資源管理更有理論深度.大家都知道,一個企業,一個公司,幾百號人,幾千號人,甚至幾萬號人,你如何去監督他門賣力向你幹活,實現你的利潤最大化?說得難聽點,你如何想方設法榨取他們的剩餘價值?大家都知道,工資是企業的主要成本.馬克思的關於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絕對是個經典,大家不要認為他是個瘋子!!!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利潤率肯定會下降,而當前又工資普遍看漲,那麼企業如何提高利潤或者至少保證不要下降得太多呢?大家恐怕不知道,中國的製造業的利潤率只有2%到5%啊!或許就象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說的,中國的匯率政策漏洞太多,美國一旦找准時機搞點匯率攻擊,**全部全國利潤全部被吃光!我們的國際收支賬戶上多了近2000億外匯來路不明。
因此,資方和勞方關系怎樣來實現調節呢?企業如何通過這樣的協調來保證自己的利潤率呢?這就是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公司治理的任務了.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勞動經濟學跟產業組織和企業管理里的公司治理是一脈相承的.
勞動經濟學也研究人力資本投資,很多企業不願意投入人力資本,因為它很可能會成為沉澱成本.大家有機會可以去人才市場感受一下,你看那些一般的企業會不會招聘應屆生(尤其是應屆研究生)?他們不會,或者很少,要麼就給你800一個月,你干不幹?.而大的公司,有遠見的公司就會儲備人才.但一個不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企業絕對不是一個好企業,是個沒有前途的企業.但是到底如何設計這項任務?這是勞動經濟學的任務.不是簡單的招聘一大堆人來存起就算數!!!
從上面兩方面來說,勞動經濟學通常進企業,咨詢公司.
勞動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社會保障.勞動是光榮的,我們即使將來成為了白領,金領,也只不過是在勞動,只不過我們從事的是復雜勞動.勞動需要得到補償.當前我們國家社會保障體系非常不完善,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穩定,關系著40%的國民儲蓄居高不下,關系著內需,關系著房地產的健康發展,關系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關系著經濟的後續發展力.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在這里不多羅嗦了.從著方面來說,勞動經濟學可以進政府經濟管理部門
總的來說,這個專業一般進咨詢公司,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這里的企業包括一般的生產性企業和金融系統的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以及政府部門.
數量經濟學和統計學
有的同學很關心這兩個專業.可以說這兩個專業沒什麼大的區別,更多的是名字不一樣,根據我的了解,統計學比數量經濟學更好就業,因為數量經濟學這個專業才成立不多年,而且有博士點的學校很少,就大概18所的樣子,而且招的很少.很多用人單位都沒聽說過,也不知道它是干什麼的.
大家都知道現代經濟學金融學的發展方向是定量分析..這一點是對的。
不過可以這樣說,數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更多的是在學數學,有的學校甚至過多的拘泥於數學,而常常忽略了經濟含義.這一點上跟金融工程有點差異,金融工程其實用不著很高深的數學。很多學校在數量經濟學專業上也只是照本宣科,這個專業確實很年輕,國內做得好的就是清華,吉大,華中,人大,現在有個上財經.上財原來也不錯,現在進來了個田國強.不過田國強帶領那幫海龜要做出成果恐怕也不是短短幾年能實現的.中國啊,跟西方不是 一回事,而且那幫海龜也太年輕了(好像鄭旭比較強,在華爾街做了幾年),幾乎都是剛剛博士畢業的,也不了解中國的國情.
數量經濟學里的什麼復變函數,泛函分析,測度論.......都是數學專業的主幹課.很難.因此考數量和統計的幾乎都是數學專業跨過去的.數量和統計在研究生階段學起來很辛苦,要學好更難,很多同學一遇到數學課程就暈了.不但要學數學,還要會編寫程序,建立數學模型,熟練掌握那幾個應用軟體.我曾經問過統計學院的一個博導,他說數量經濟學不一定要用到復變函數,泛函分析,測度論.......但是如果要學好,要建模方便的話還是要用到的.不過復變函數,泛函分析,測度論也只是高等應用統計的基礎.
數量經濟學實際上是比計量經濟學更廣泛一點的計量經濟學,在西方沒有這個專業,數量經濟是中國人自己安的.數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發展到上個世紀90年代遇到了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有的問題甚至跟現實完全相反.很多經濟學家開始懷疑數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數量(計量)還在緩慢的逐步的發展當中.
畢竟,經濟學不是數學.很多經濟學家說,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只是經濟學的一個工具而已.但是我們發現,西方經濟學家過多的用到高深的數學.在國內,CCER的陳平甚至把物理中的線性動力學都套進去了.絕大多數行業內人士不贊同.而林毅夫可謂是中國最牛的經濟學家了,他卻是反對濫用數學的.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它實際上是在研究經濟關系,經濟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過多的運用數學,會讓經濟學失去它本身的含義.斯密和馬克思以及科斯等很多經濟學家對數學都是很精通的,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沒有用到高深的數學,科斯這個經濟學歷史上的頂級大師在證明他的科斯(產權)定理的時候也沒有用到一點數學,但是他的那篇論文邏輯非常嚴謹,沒有絲毫破綻.馬克思的資本論被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認為是過時了,沒價值,是在胡說.其實不是這樣的.沒有完整的讀過和領會資本論的人就覺得那是胡扯,過時什麼的。西方的經濟學家現在是越來越重視資本論,越來越認同他的很多觀點.因為西方經學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本身價值取向的錯誤,遇到了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美國,經濟學家太多,他們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而又要靠這個吃飯,因此就刻意設計很多高深的數學模型來發表論文,拿獎.而實際上,很多模型都沒什麼實用價值的.在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和美國更多的是不同的國情.比如,很多西方經濟學模型拿到中國這樣14億人口的大國,就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交通領域,一到節假日,人員流動突然爆滿,你沒辦法控制的....
選擇了數量和統計,等於就是選擇了一輩子跟數據和數學打交道,這兩個專業從事的工作通常就是分析研究工作.如果想做經濟學研究,在大學任教,個博士最好.世界上的經濟學大家,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是學數量的.我看過他們數量經濟學專業的碩士論文,滿篇的數學符號,方程,積分,.....
除了保險精算,數量和統計是所有經濟類專業里門檻最高的,尤其是數量.因此,想報考這兩個專業的同學先考慮清楚,你的數學基礎如何?你對數學有興趣嗎?沒有興趣恐怕很難學好的.你喜歡成天跟數字和數學模型打交道嗎?你做好了辛苦的准備了嗎?女生特別要慎重考慮.
數量和統計的就業方向一般是大學任教,研究機構做研究,近兩年銀行和證券公司也開始有了需求,應該說,就業還是可以。
專業不等於職業,這是過來人常常說的一句話。專業並不決定你去什麼樣的單位,主要看個人能力,只要大方向正確了就行了。我們知道證券公司一般要金融證券,法律,會計,計算機專業的,但是產業經濟,國民經濟,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一樣有很大的需求。這些專業進去做市場調研,做基本面分析;而且如果你學的是這些專業里的投資經濟方向的話,你一樣可以做技術分析。用人單位不會多麼在乎你什麼專業。別人在乎的是你實際能力和學校,你的基本面分析能力,技術分析能力,英語水平以及管理協調的能力。當然有時候根據崗位特點,個人儀表也是比較重要的。學校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學校里,即使你專業不是很熱門的,但是你可以根據你的興趣去選那些你感興趣的課程來提升自己,畢業論文也可以自由選擇。在名校里,經濟類的碩士畢業論文70%是關於金融方面的。還有就是一個好的學校經常有大人物來演講授課,他們給你的更多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大家(經濟學家,企業家,銀行家)的思維和理念。這才是素質教育!!你會受益匪淺的,也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很多好點的企業在乎你什麼學校出來的,這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勞動經濟學也可以進銀行證券公司的,主要是人事管理。
其實產業經濟,國民經濟,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進銀行證券公司相對更有優勢,因為他們更懂基本面分析,而在證券投資和銀行的各種業務中,技術分析有時候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要靠基本面分析。當然,如果進企業、政府部門,產業經濟,國民經濟,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就更有優勢了。
專業冷熱是相對的,世界經濟和金融確實不錯,但是這並不代表產業經濟,國民經濟,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就差。關於數量和統計,並不是說它不好,其實也是不錯的,剛才說了,個人能力最重要。不過這兩個專業學起來相對是最難的,要報考這兩個專業的同學來說,要做好吃苦和忍受枯燥的數學和模型的准備,就象保險精算一樣。
很多同學很關心哪個專業熱門,哪個專業報考的人多。想考熱門的,因為他們相信真理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裡,不願意承擔報考相對冷門的專業將來可能會後悔的風險。個人覺得完全沒必要。很多人沒有主見,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也不想承擔風險。如果真的是這樣,恐怕他們並不適合學經濟學。因為經濟學尤其是跟投資有關的,就是在跟風險打交道。
所以建議大家直接咨詢經濟系的老師,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專業。
有的同學喜歡微觀層次的,就可以選擇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里的企業理論、產業組織;產業經濟學里的產業組織以及管理;金融里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勞動經濟學里的人力資源管理;如果數學夠好,又做好了吃苦的准備的話,可以選擇數量經濟學里的金融計量和金融工程。
有的同學喜歡宏觀一點的,就可以選擇西經,政經,國經,產業經濟,世界經濟,財稅,區域經濟里的相應的宏觀的方向;也可以選金融里的證券投資,數量經濟學和統計里的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和運用、經濟預測等等。
總的原則是:興趣第一,能力無敵,考上為目的。
資料來源:ky教*育)網。希望對你有幫助!
4. 金平縣戴三判多少年
兩年。金平縣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開設賭場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故意傷害罪等對被告人戴三、肖二等6人提起公訴,並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和罰金1萬元。
5. 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發展歷程
1986年,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原南開大學校長滕維藻教授提議在南開大學成立一個國際經濟領域的專門研究機構。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了南開大學的申報,同意在南開大學建立國際經濟研究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賦權與國際經濟研究所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並授予學位。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南開國際經濟研究所於1987年11月9口在南開大學正式宣告成立。本所成立之初的絕大多數教學科研人員來自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世界經濟研究室。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27年,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研究機構之一。
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在1987年成立時,聘請香港中文大學創始人、原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李卓敏先生擔任所長。李卓敏先生因健康原因不能上任,經其推薦聘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校友、世界銀行高級專家楊叔進先生任執行所長,原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熊性美教授任副所長。由於楊樹進先生大多數時間在美國,熊性美先生也時常赴歐美訪問和游學,相當一段時期內所務工作由蔣哲時教授和高爾森教授分擔。
國經所的主要任務是:(1)通過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教育,為國家培養高級研究人員;(2)從事國際經濟領域的課題研究,尤其是對中國涉外經濟關系的研究。在1980年代之前很長的一段時問內,由於各種原因,我國嚴重地忽視了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對外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強烈地感覺到對訓練有素的國際經濟學專家的需要,以及中國國際經濟問題研究的欠缺,國經所的成立就是滿足這種需要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同時,國經所也為各級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有關國際經濟和國際商務方面的咨詢服務和從事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國際合作。
國際經濟研究所正式成立時研究項目涉及五個廣泛的領域: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跨國公司、國際經濟法、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關系和綜合研究。研究項目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國際資本流動、跨國公司、比較公司法、日本經濟發展中大銀行、商社和工業公司的作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和增長以及中國的對外經濟開放政策。逐漸增加研究項目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國際經濟領域,其中包括: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促進出口的政策措施、中國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分析、中國與日本的貿易及投資關系、外國投資法比較等。為此,國際經濟研究所組織建設了五個研究室。分別是:國際貿易研究室,成立時研究室主任為楊叔進先生,後由朱彤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跨國公司研究室,研究室主任為蔣哲時教授;國際經濟法研究室,由高爾森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綜合研究室,由陳漓高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亞太經濟研究室,由宮占奎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 1993年楊叔進先生因身體原因辭去所長職務,熊性美先生擔任所長。
圍繞相關學科和研究方向的發展,國經所自建所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結構調整和重組,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包括跨國公司研究、國際經濟法研究、亞太經合組織(APEC)研究以及數量和計量經濟的研究等。
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研究歷來是國經所的研究重點和優勢研究方向。1992年,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成立,時任中心主任為蔣哲時教授,冼國明、張岩貴為副主任。在滕維藻教授、陳蔭枋教授和蔣哲時教授等老先生的主持下,國經所的跨國公司研究成績斐然,聞名於國內外。1999年,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申請教育部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於2000年得到批准。現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為冼國明教授。
1995年,國際經濟法研究室獨立,成立了國際經濟法研究所,高爾森教授擔任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1995年3月,由原國家教委、外交部、外經貿部協商,依據國家教委批示,亞太研究室獨立成立APEC研究中心,宮占奎教授先後擔任APEC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1999年APEC中心通過評審成為教育部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由於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亞太地區的經濟問題對中國日益重要,APEC研究中心於2003年升級為中國APEC研究院,並於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成立儀式。
2003年,為了更好地完善國經所的教學和科研體系,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國際金融研究室在戴金平教授的牽頭下成立。
由於經濟研究方法不斷改進,僅僅依靠定性的研究無法准確得出具體的分析結果。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地使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進行定量分析以及實證檢驗。因此,國經所於2003年成立計量經濟研究室,由張曉峒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計量經濟研究室的成立,不僅拓展了國經所的研究領域,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全院研究生的培養也帶來重大的影響。正是在張曉峒教授等的努力下,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研究中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地位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得到重視,研究生計量分析能力快速提高。2008年,計量經濟研究室獨立,成立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為張曉峒教授。
經過二十餘年的演變,目前國經所的教學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時間 所長 副所長 1987-1993 楊叔進教授 熊性美教授 1993-1997 熊性美教授 冼國明教授,陳漓高教授 1997-2002 冼國明教授 陳漓高教授,戴金平教授 2002-2008 戴金平教授 蔣殿春教授,李榮林教授 2009-至今 蔣殿春教授 葛順奇教授,嚴兵副教授
6. 炒美股,為什麼要有股票投資策略
草莓谷為什麼要有股票投資策略?這個問題呢,又看炒股是什麼樣的,又有股票投資處理這種情況下呢,你有沒有投資策略的話,你不懂的話,你可以去咨詢。朝安股票大廳去咨詢一下,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好的策略去投資。
7. 雲南省金平縣外地人可以進去嗎
摘要 雲南省是屬於高風險地區,為了疫情防控,盡量減少出行
8. 西周的金器有什麼特色西周男子也戴金耳墜嗎
西周時期的金器仍承襲商朝的風格,具有濃厚的青銅器圖案的裝飾色彩。
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的金帶飾,大小共12枚,重433克,均為鈑金澆鑄成型。其中圓形飾七枚;長方形飾一枚;獸面紋飾三枚,類似虎頭形;另有一枚為鏤空獸面紋三角形飾。這些金飾件出土時位於棺內屍體腰部,是腰帶上的飾件。
「金耳墜」也是西周早期金器,其中一個長7.4厘米,寬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另一個長7.3厘米,寬5.5厘米,厚0.03厘米,重8克,1982年12月於陝西淳化西周墓出土。金耳墜為圓柱形,曲柄,扁平螺旋式花頭,捶打而成,薄厚均勻,表面光滑平坦,光潔度非常好。這種造型的金耳墜常與男子使用的兵器一同出土,可知是男子戴的。西周男子也戴金耳墜,這是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