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市值股票跌跌不休
Ⅰ 什麼原因造成這兩天股票大跌
導致股票大跌的五大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造成暴跌:機構認為外圍股市大跌導致港股大跌再牽連A股中同時擁有AH股的股票大跌,形成了對中國股市的間接聯動。這個原因對中國股市造成負面影響是肯定了,因為AH股的股票在中國基本上都是權重股,權重股下跌股市不可能獨善其身。
首先,受次貸危機影響最重的是銀行板塊,以中國銀行為例,該公司在次貸危機中直接損失高達70億人民幣,而由此引發的國家調低該公司貸款額度200億人民幣是後續影響,而存款准備金率再次上調0.5個百分點,根據專家估算這會直接造成銀行的業績縮水15%以上,而銀行業受此重創,機構分析專家卻對外宣稱這不會影響銀行業的後市看好預期,既然不影響金融板塊的盈利預期,那為什麼在機構大力穩定散戶繼續持有金融股的同時,最新的基金報表卻顯示基金在大量出貨金融類股,很多金融類股的主力在這段散戶猶豫的時間內基本上大多數籌碼拋售完畢,僅剩少量的籌碼了。
他們的目的很明顯了,散戶搶著和他們出貨,基金怎麼可能這么順利的就全身而退,而次級債負面受影響第二位的是地產板塊,近期部分地區的房價快速下挫,負面影響後市還會繼續擴大,和房地產相關的板塊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陸續受到負面影響,而相關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將大打折扣,所以近期房地產的很多股也成為主力資金陸續撤離的跡象,該板塊後市總體來說也是不很樂觀.其次是出口佔主要盈利渠道的公司將直接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而鋼鐵板塊,有色板塊,電力板塊等受國家負面政策的影響的板塊,近期也有部分股已經出現主力階段性出貨的跡象,和前期的預期一樣,這幾個板塊將出現嚴重的分化,二、三線股可能成為主力資金拋售的對像,因為他們的盈利能力不佳,在長期的宏觀政策下可能一蹶不振,主力也有所察覺開始提前撤離。
所以說外圍股市大跌只是表面的誘因,(其實根本不能對中國股市造成致命影響,都是機構順勢而為換股造成的)機構不停的強調這個原因是為了掩護他們的資金出局換股的真正意圖。
2.獲利回吐:最新的調查顯示07年介入的散戶虧損的高達94%,錢到哪裡去了,機構包里去了,獲利回吐也是機構獲利回吐(換股)這個原因說到底就是和1一樣的。
3.大小非解禁、新股發行、再融資:這個問題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中國股市的運行的,大小非解禁現在雖然對資金面造成了壓力但是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不足以對股市造成致命的影響,而真正要注意安全的是7月和12月,7月解禁將達到145.07億股,12月將達到134.75億股!而新股IPO發行確實會對資金面造成壓力,但是後期的新股發行可能散戶要注意迴避中國石油這類的超級大盤股,如果上市前機構唱得太好聽了說要重倉配置,那就想想中國石油吧。要防止機構再次故技重施!而平安的巨額再融資暫時只是平安單方面的一相情願,從機構的態度來說就比較明顯了,機構大量清倉了結平安和人壽就是對該巨額融資的回應,後市就算該融資金通過了國家的允許,可能不會是1600億之巨,會少很多。
4.創業板塊:客觀來說創業板基本都是些小市值的股票,不會對股市資金造成太大的抽血作用,就算影響也只是心理層面的影響。
5.緊縮政策:前面就已經談到過,緊縮政策會對股市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具有指向性,部分金融、地產、有色、鋼鐵、石化等政策長期負面影響的股確實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從基金撤退後進入的板塊(中小板、化工、醫葯等板塊)來看,他們並沒有放棄中國股市,只是換股而已,由於撤退的這些板塊只要你稍微留意下就能知道主力撤退後大盤會受到什麼嚴重的打壓,主力撤退的這幾個板塊幾乎全是權重股,這就是真正導致大盤暴跌的原因,而高位接籌碼的散戶風險巨大,沒有主力資金推動的大盤股靠散戶是很難推動走得很遠的。 穩健的投資者應半倉介入被誤殺的業績優良具有成長性的股了。
Ⅱ 保險股為何跌跌不休
(小塵4x/圖)
以大白馬、高成長為標簽的保險股似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至少資本市場是這樣認為的。
據保險概念板塊(BK0474),該指數已從2021年年初的1500餘點左右跌至1045點,跌幅達30%。該板塊囊括了國內六家上市保險公司,其中個股半數跌幅超過20%,個別股票甚至下跌近40%。
保險行業正面臨一場艱難轉型。傳統的保險代理人銷售被逐漸淘汰,改革帶來的陣痛正體現在險企的大數據上,上半年的保險不好賣了。
更何況,一些險企短期投資失利,又疊加整個投資市場利率持續下行等因素,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難以維持往年的優勢。
2020年起,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開始推廣代理人升級計劃。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已有超20家保險公司發布了代理人精英項目。「精英」背後的隱含意義,是對原銷售體系的升級或者說淘汰。五大險企一季度報披露,險企代理人規模較年初縮減超13萬人。
這些精英項目的關鍵詞多為「年輕化」「高素質」「中心城市」等。「新的代理人中很多都是碩士學歷,甚至海歸也有不少。」擔任某大型險企區域市場總監的唐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所在的團隊從2020年就開始了分層合並。
以往保險銷售有「雙臂」,一是營銷隊伍,也就是常見的代理人渠道,二是銀行保險代理渠道。相比銀保渠道,大型險企更願意自建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唐風解釋,主要是因為長期類的壽險產品設計較為復雜,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更有利於溝通產品細節。
但早年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險企對規模的過分追求,都導致了保險銷售為市場詬病。「 社會 投訴」成了行業摘不了的標簽,外加互聯網渠道的沖擊,整個市場的底層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新生代保險代理人現狀調研報告》,壽險行業的客戶越來越年輕化,90%以上的客戶為45歲以下,92%的90後有 健康 支出,且年保費支出已經超過3000元。
「年輕人更願意花錢買保險了,但手機是首選渠道,大量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不好賣了。」唐風說,尤其是近兩年的「百萬醫療」「惠民保」等網紅型產品出現,這類更注重保障功能而非投資功能的基礎產品大量占據了中低端市場。
為了應對變化,保險公司也開始對業務員進行調整,團隊向年輕化、高學歷轉變,以適應客戶群體的變化。「以後中低端的產品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一線城市的中高端市場會是長期類壽險的主要戰場。」唐風預測。
人口紅利消失,以往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代理人員結構隨著業務邏輯的改變出現轉變。但轉型過程中,陣痛開始顯現。
「行業苦代理人久矣,大家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然而上市公司因為股東利益訴求,難以下定改革決心。
以擁有「百萬代理人」之稱的中國平安(601318.SH)為例,2019年3月末,公司的代理人數量為131萬人,而到了2021年同期只剩下98萬人。
清退30萬人的代價,是同期公司新增保單業務量比2019年減少近10%,這在仍在上升的保費規模數據面前異常「扎眼」。
在唐風看來,這種低效清退的「副作用」就是銷售下滑,「大家都知道應該這么做,可都怕業務下滑遲遲不想這么干」。
投資者也看到了這一點。
「你重疊這些保險股的K線,就能看到業務保費增速的下滑,幾乎和股價下跌是同步的。」北京東方引擎資本創始合夥人呂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呂晗曾在多家保險資管公司負責投資決策。
2020年11月,幾乎上市險企的股價都達到了近幾年的 歷史 高位。因為受2020年疫情影響,各大公司提前開始布局下一年的開門紅產品。業內將一季度的產品銷售稱作「開門紅」,是行業每年經營布局的重點之一。
2021年2月是監管部門對新舊重疾險定義的換擋期,舊產品即將「停售」成為最好的「噱頭」,各大公司都加大了宣傳力度和渠道的鋪開,整個行業沉浸在一種「謹慎樂觀」的氣氛中。
但到了3月,行業單月保費竟然同比下跌3.3%,出現了2020年疫情後首次負增長。之後的業務量更是「一瀉千里」,4月、5月的負增長還在持續擴大。
截至7月中旬,據南方周末記者粗略計算,6家上市險企的總市值已經蒸發了近萬億元。
險企們運氣不佳,行業轉型才剛剛開始,又迎來了一輪全球利率下調。
全球各國維持低利率是為了刺激經濟恢復,但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並非好消息,因為這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投資收益。
如果對比A股申萬宏源28個一級行業指數,非銀金融板塊的表現是倒數第一,而在非銀機構中,保險又是墊底。
秦明從2020年就觀察到,幾乎每家券商針對保險的研究報告都會加上一句提示「注意利率風險」。秦明在上海的一家券商研究團隊擔任非銀金融機構分析師。
秦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利率長期走低意味著固定收益投資(如債券)和非標投資(如地產)都不會太好,而這正是保險資金投資的兩大重點。
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三差」,分別為費差、死差以及利差。費差可以理解為險企經營方面產生的利潤,死差是保險賠付小於預期產生的利潤,利差則是險企用保費投資產生的收益。
通常險企的盈利方式是,盡量降低運營成本(費差)和事故賠付率(死差)來提高負債端的利潤,同時加大投資端(利差)的盈利。將這一模式用到極致的要屬「股神」巴菲特,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公司保費(也被稱作浮存金)作為本金,進行全球化投資。
但看似便宜的資金也有很大的限制。一是對風險把控要求高,大部分資產不能投向波動很大的領域,所以險企很大一部分投資了國債市場,低利率環境下,國債收益同樣很低,險企的這部分收入自然下滑。
對險企挑戰最大的是在另類投資領域,也就是商業地產市場。商業地產因每年能獲得穩定租金,和險企經營周期相當吻合。「(地產)與保險公司就是『天生一對』。」秦明說。
這條在全世界通用的投資理念卻在中國發生了些許「異化」。一是部分險資可能以名股實債的方式投資地產項目,表面是股權投資,實際卻通過各種附加條款變成房企的債權投資。
二是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國內險企依賴利差作為收入來源。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近10年來,保險公司平均年化投資預期收益率達5.57%,是保險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利率走低時,會導致利差部分利潤大幅度減少,為保險公司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尤其在當前對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大環境下,資金高度集中在地產行業的險企可能被爆雷的房企傷害,不排除險企進入買了爆雷、爆雷還得買的死循環。
2021年2月,房企華夏幸福(600340.SH)發生違約,公司總共負債2100億元。同屬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資管曾於2018年投資華夏幸福成為二股東,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兄弟公司中國平安的投資委託金。因受債務波及,中國平安不得不在2021年4月份為其計提撥備了182億元償還債務。
呂晗預計,平安很可能通過3—4年來完成一部分的債務重組,雖然幾百億對集團整體影響不算太大,「但182億明顯是不夠的」。
中國平安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總投資版圖約為3.74萬億,其中涉及房地產的股權投資約為1000億,不動產公司債券也有不到1000億。同期,公司年利潤超過千億。
不只平安投資了多家國內地產公司,幾乎所有險企都或多或少涉及房地產投資。「投資房地產不是一筆壞的買賣,但你投1000塊掙錢很容易,投1000個億就很難。」呂晗說。
(應受訪者要求,唐風、秦明為化名)
Ⅲ 雙匯發展股票近期為什麼一直跌跌不休不能企穩
一、雙匯發展的股價下跌與豬周期下行有關
近一年以來,豬周期正處於下行階段,生豬價格頻頻下跌。雖然,雙匯發展核心業務是生豬屠宰與豬肉深加工,生豬價格下跌,其成本會下降。但是,短期來看,雙匯發展的豬肉存貨是會發生貶值。而生豬價格下跌,與生豬相關的企業的利潤大幅下滑,影響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市場對做多豬肉股的信心會大幅減弱。
二、公司管理層出現不和諧關系
2021年6月17日,萬洲國際發布一份耐人尋味的公告,宣布已經免除了萬洪建先生的董事職務,免職原因為萬洪建對萬洲國際的財物作出不當的攻擊行為。罷免「太子」萬洪建的同時,現年81歲高齡的萬隆仍活躍在公司的管理一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雙匯掌舵者的接班人選愈發受到業內關注。
此次罷免事發前,萬洪建一直是被外界看好接班人,但萬隆的鐵腕,再次讓接班人的位置變得撲朔迷離。對於公司內部出現問題的事件,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會選擇「用腳投票」紛紛拋出手中持股,導致股價進一步承壓。
據已披露的2020年度報告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累計持有:7.09億股,累計占流通股比:52.79% ,較上期減少1005.93萬股;隨後的2021年一季度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累計持有:6.96億股,累計占流通股比:51.79% ,較上期減少1338.50萬股。從兩份公告的結果上看,有機構投資者減持或拋售該股。
三、市場具有糾錯功能
從2020年的年報中可以看出,雙匯發展的營業總收入為739.4億元,同比增長22.51%,歸屬凈利潤也只同比增長15.04%,業績表現並不十分搶眼。2020年在營收、利潤沒有大漲的情況下,雙匯發展的股價差不多翻了三倍,市值一度超過了2100億。
在去年,浮躁的「市場先生」瘋狂地報高價,導致雙匯發展的股價頻頻升高。市場先生會犯錯,但是他最終會回歸到「股票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這一鐵律上。在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其對應的股票價格即使出現大幅增長,最終也會像沒有打好地基的大樓一樣,支撐不住!
四、越來越多的小散加入接盤隊列
有趣的是雙匯發展幾乎每10天就披露一次股東人數,從一次次披露的數據來看,越來越多的小散加入接盤隊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一季度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顯示,連續兩個報告期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都在減少。
雙匯發展的股價在前期大漲過的基礎上出現下跌也是情理之中,再疊加上上市公司的管理出現紛爭,部分機構投資者都選擇了減持或拋售。
目前雙匯發展的肉製品行業處於行業成熟期:
市場規模超過20000億,屬於行業龍頭,目前沒有較強的競爭對手。市場佔有率會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漸提高。
雙匯發展的護城河有品牌優勢,效率優勢,獨特資源及文化優勢,護城河比較寬且強大。由毛利率比較低,這就對企業的管理運營團隊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行業壁壘,使一些中小企業很難盈利。
雙匯發展總資產處於不斷的增長中,固定資產佔比較低,在製造業當中非常優投資類資產佔比非常的小,說明其非常專注主業。凈資產收益率長期保持在25%以上,非常優秀。
由於豬周期和疫病對生豬價格的影響,對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毛利率的影響較大。食品衛生安全方面要求較高。雙匯的分紅率一直較高,有時要大於100%對企業的擴張不利。
Ⅳ 股票為什麼老跌個不停
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不公平
今年股市的問題,股評家可以列出很多,但所有的利空都應該可以被一個利好消化:中國30年來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發展!
但實際上這個利好沒有用處!中國投資人只能是「看見的是發展,享受的是貧窮」,或者說「看見的是盈利,享受的是虧損」。為什麼呢?因為投資人想要的東西,被投資人所不能左右的另外一種力量拿走了,並且還把投資人不想要的東西給了投資人。這個力量是最大的利空。這個力量是不勞而獲的大小非。
大小非沒有解決前,任何利好都沒有用,支撐不了股市。有什麼利好比得上30年持續發展這個利好?
大小非是什麼?大小非是我們大家名義上的共同財富,但實際上還遠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具體財富。實際上大小非是一塊無人看管的乳酪,是一座理論上人人可以超規模深度攫取,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人才有條件接近並瘋狂開採的金礦。這的確是座金礦,但是是與投資人無緣的金礦,不僅無緣,它還是投資人的地獄。
也就是說,在當前中國股市,不公平作為利空,可以吃掉30年高速發展的利好。相反也可以認為,實現真正的公平,比30年高速發展這個利好還要好。只有高層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股市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Ⅳ 長春高新股票為什麼跌停
跌停與當天的一則市場傳聞有關。
2020年9月14日,千億市值的長春高新(000661,SZ,9月13日收盤價361.45元)跌停。《不少投資者認為,跌停與當天的一則市場傳聞有關。市場傳聞稱,長春高新的第二大股東金磊在某會議上表示,要下調業績增長目標,同時還要減持長春高新股票。
就網上盛傳的機構投資者交流會向公司調研形成的文字記錄是否屬實問題,9月16日,長春高新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層面未接受過相關調研,具體情況請關注公司公告等。
(5)2020年小市值股票跌跌不休擴展閱讀
交易行情顯示,長春高新2020年9月14日高開0.89%,開盤後公司股價便開始接連下挫,早盤階段跌超9%。午後開盤,在幾筆大額賣單下,長春高新封死跌停。截至9月14日收盤,長春高新股價371.62元/股,在賣一位置仍有1.17萬手賣單在排隊賣出。數據顯示,長春高新9月14日成交量高達58.02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4日收盤,長春高新最新總市值為1504億元,而在前一交易日公司總市值為1671億元。僅一個交易日,長春高新總市值縮水167億元。
Ⅵ 為什麼最近股票總是毫無理由的天天大跌
估計大家都沒想到,本來早上一路大跌,結果據傳某隊的資金進場救市了,於是瞬間就走出了個深V的行情。
可是大家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局,收盤時上證走出了一波三折,跌不回頭的氣魄。其實市場回調的情緒在那兒,高估值下殺的情況也沒有轉變,即使某隊的資金來救市,也不會改變趨勢。
就好比2015年股災的時候,當時救市資金不也買在了半山腰上。現在單邊下跌的行情,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底,但是就和單邊上漲是一個道理,不會一直持續的。
這里我們來看,股市最近一直為什麼下跌:
做投資的應該經常聽說基本面、政策面和情緒面,今天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和大家講講下跌的原因。
所謂的基本面,指的就是經濟和公司基本的經營狀況,大家都知道由於2020年疫情的原因,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經營狀況並不是很好。
但股市卻能在2020年3月中旬之後一路上漲,就是因為國家在政策面上的支持,加大了財政的投入和寬松的貨幣政策。
另外,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經營的好轉的情況下,又給了情緒面上的支撐,市場願意給這些股票更高的價格。
但是現在上面所說的三個方面出現了變化:
首先,就是因為去年漲的太高了,高估值的股票有回調的壓力。其次就是基本面變好,意味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會收緊回歸常態。
這樣一來,原來上漲的動力就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市場的情緒相對悲觀,自然會出現下跌。美股遇到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所以無論是A股、美股最近都出現暴跌的情況。
下跌該怎麼辦?
最近許多基金經理都在聊這次的大跌,他們的反饋是:這輪大跌並沒有觸發大規模的贖回潮。有一小部分基民是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加入的,沒經歷過市場的回撤,以為基金只會漲不會跌的,贖回的多些。
至於老基民,因為去年賺的比較多,安全墊也比較厚。另外,老基民大風大浪也見得多了,風險意識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比較強,所以基金贖回的比較少。
老股民應該都知道,短期的單邊下跌反而是件好事。一個是跌的市場健康了,好的公司經過下跌消化之後,慢慢會變成業績的支撐,到時候又可以撿便宜的籌碼了。所以從側面來講,下跌是在不斷創造機會的過程。
就拿普通型基金指數為例:
2019年4-6月回撤-12.39%,隨後5個月反彈21.28%;
2020年2-3月回撤-15.73%,隨後5個月反彈48.95%;
2020年9月回撤-7.65%,隨後5個月反彈31.53%。
另外,從普通型基金的指數來看,近10年上漲了213%,而上證指數並沒有超過2015年和2007年的高點,而基金的收益卻不斷創出新高。
有一個對基金持有時間不同、收益不同的統計:持有基金時間從3個月、6個月到1年、2年、3甚至到5年,正收益概率從 60%提升至 90%,平均持有收益從 5.29%提升至 65.56%。
所以,漲跌無常,只有耐心持有才會獲得高收益,並且收益的高低和持有的時長成正比。
最近市場一直單邊下跌,很多投資者的內心都變得不淡定,但是我們拉長時間來看,就會對本次下跌的態度變得雲淡風輕。雖然這些數據看起來是碗毒雞湯,但所說的都是事實,也是我們投資必須思考的問題。
Ⅶ 中國股市怎麼了,天天跌跌不休,股市已失去民心。到底是什麼原因
朋友:先看一看07年的歷史最高,再看08年的最低,其中的套牢盤有多少,雖經這幾年的送配加分紅也難解;再看08年開始的反彈到09年的結束,又產生多少套牢盤。套牢盤是錢是人民幣,誰去解救,要用多大資金解救。大盤為什麼漲不上去,就可想了。
一條消息稱:海普瑞凈套資金伍佰億,這只是一支的,如果把所有套牢資金加起來就不知有多少?它們如攔路虎一樣,檔著上行之路!
以上是本人拙見,見笑了。
Ⅷ 為什麼年報一出股票就大跌
因為可能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不如預期,年度報告顯示了公司一整年的經營狀況。上市公司的業績是股票漲跌的內在因素。當公司業績盈利時,表明上市公司盈利效果較好,股票上漲概率較高,主要取決於主營業務是否盈利;當公司業績出現虧損時,說明上市公司盈利效果不佳,股票下跌概率高。有必要分析損失的主要原因。如果這是不可避免的系統性風險,它只會影響短期的股價。年報的披露通常與股價正相關,如果業績好,對股票來說當然是好消息。如果公司年報業績不好肯定會對公司股價產生負面影響,但需要理性分析。上市公司發布年報後主要看兩個指標: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如果年報中的信息利好,股價可能會上漲;但如果年報中的信息是負面的,那麼股價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下跌。年度報告是每年出版一次的定期出版物,根據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定,股東必須提交年度財務報表。目前上市公司年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交易所網站披露的詳細版本,一個是公開媒體披露的年報摘要。
拓展資料:
導致股票大跌的五大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造成暴跌:機構認為外圍股市大跌導致港股大跌再牽連A股中同時擁有AH股的股票大跌,形成了對中國股市的間接聯動。
2、獲利回吐:最新的調查顯示07年介入的散戶虧損的高達94%,錢到哪裡去了,機構包里去了,獲利回吐也是機構獲利回吐(換股)這個原因說到底就是和1一樣的。
3、大小非解禁、新股發行、再融資:這個問題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中國股市的運行的,大小非解禁現在雖然對資金面造成了壓力但是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
4、創業板塊:客觀來說創業板基本都是些小市值的股票,不會對股市資金造成太大的抽血作用,就算影響也只是心理層面的影響。
5、緊縮政策:緊縮政策會對股市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具有指向性,部分金融、地產、有色、鋼鐵、石化等政策長期負面影響的股確實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從基金撤退後進入的板塊(中小板、化工、醫葯等板塊)來看,他們並沒有放棄中國股市,只是換股而已,由於撤退的這些板塊只要你稍微留意下就能知道主力撤退後大盤會受到什麼嚴重的打壓,主力撤退的這幾個板塊幾乎全是權重股,這就是真正導致大盤暴跌的原因,而高位接籌碼的散戶風險巨大,沒有主力資金推動的大盤股靠散戶是很難推動走得很遠的。 穩健的投資者應半倉介入被誤殺的業績優良具有成長性的股了。
Ⅸ 證券股到底如何近期為什麼證券股總跌跌不休
證券股是股票市場的特殊板塊,證券股是靠行情吃飯的,股市有行情證券股會漲,反之股市沒有行情,證券股會持續下跌,所以證券股是股票市場行情的方向標。
證券股是有先知先覺的能力,比如當大盤進入牛市之時,證券股會比大盤指數提前止跌,隨後出現反轉信號。同樣的當股市進入熊市之時,證券股股提前大盤調整,意味著行情力量走熊了。
所以證券股確實是有這個功能,再有就是證券股跟市場行情吃飯的,所以經過A股市場歷史規律得出「牛市抱緊券商,熊市遠離券商股」這就是以往歷史規律。
類似抱團股一樣,機構扎堆進入優質股,這些抱團股才會起來。但證券股是散戶扎堆,散戶一盤散沙不成氣候漲不起來的。
第四,因為證券股上漲周期還沒有到來,證券股是波段行情,但什麼時候大盤啟動新一輪拉升行情之時,證券股肯定會漲起來。
說白了就是證券股目前還不是上漲周期,時間未到,時間一到證券股必然會飆起來。
匯總
綜合通過上面分析得知,證券股近期跌跌不休主要是有以上幾大原因所致,但雖然證券股近期持續下跌,但證券股下跌是為了後市更好的上漲。
中長期繼續看好券商股,只要本輪A股牛市結束之前,證券股都是值得關注,證券股的機會真正還在後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