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2000年第一周英國股票市場

2000年第一周英國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2-10-21 06:39:32

㈠ 英國富時100指數行情

英國富時100指數日趨上升
1.英國富時100,又稱FTSE 100,英國富時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該指數的成分股挑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100隻股票,涵蓋歐陸9個主要國家,以英國企業為主,其他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芬蘭、瑞士、瑞典、荷蘭及西班牙。在保持倫敦的領先地位方面,英國富時100所扮演著中心角色,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三大證券交易中心,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它不僅是歐洲債券及外匯交易領域的全球領先者,還受理超過三分之二的國際股票承銷業務,運作世界上最強的股票市場,其外國股票的交易遠超其他證交所。英國也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大企業,英國石油、匯豐銀行、聯合利華、博柏利等等,在全球都是響當當的。滬倫通在英國倫敦正式啟動,滬倫通的開通豐富了投資者資產配置的渠道,投資者現在能更加便捷的投資境外優質上市公司。
2.英國富時100指數和法國的CAC 40指數、德國的法蘭克福指數並稱為歐洲三大股票指數,是當前全球投資人觀察歐股動向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英國富時100指數被認為是英國經濟的晴雨表,該指數創立於1984年,由英國股票市場中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組成,是英國大盤股的代表。富時100指數覆蓋倫敦證券交易所大約80%市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反映倫敦證券市場股票行情變化的重要參考。
3.從行業分布來看,因為英國是老牌工業國,最早完成了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所以指數中的石油礦業等能源、資源類股票佔比略高,這些行業的周期性較為明顯,容易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從走勢來看,2000年至2013年,英國富時100指數只是在300-6000點之間波動,自2013年開始向上突破新高,2018年5月,富時100漲至7900點,創下歷史新高,之後在2020年3月回調至5000點水平,目前為6700點,近一年漲幅12.84%。

㈡ 英國股市那年開始的

1551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資者是
喜歡探險的倫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證券交易所最早卻產生於1611年的荷蘭

㈢ 關於歷史

一、出口加工業

澳門現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本世
紀七十年代,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帶動下,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利用低地價、低工資以及歐美國家給予的較充裕的成衣、針織
品配額和對澳門產品實行特惠稅,大量吸納香港資金來澳設廠,
制衣、針織、手袋、玩具、電子製品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到
八十年代中期,工業達到鼎盛,有工廠2700餘間,工人8萬,產
值佔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不僅為
三分之一的澳門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是外匯收入的
主要來源。�

工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其中制衣、毛紡毛織占
總產值的70%。工廠的規模也較小,多數是不足百人的小廠,
500人以上的工廠只有幾家,所以澳門的加工企業大多經營靈活,
產品更新方便。但是澳門加工業對外依賴性很大,資金和技術
主要來自香港,原料需全部進口,工人中相當部分是從內地輸
入的勞工,產品90%以上出口,目前澳門的工業產品已銷往10
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以上銷住美國和歐共體國家。�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由於鄰近的珠江三角洲及東南亞一
些國家出口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澳門工業受到很大的挑戰,生
產成本低廉的優勢逐漸喪失,競爭力下降,發展明顯放慢,增
長幅度由八十年代的兩位數降為一位數,許多工廠或者部分生
產工序轉移到成本更低的鄰近地區。面對新形勢,澳門的一些
企業家正致力促進工業轉型,即將原來粗放式的勞動密集型產
業向半技術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產業轉移,一方面開發新產品,
開拓新市場;另一方面積極改進經營管理,引進新科技,降低
成本,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目前,澳門工業
雖然進入轉型調整階段,遇到的困難不少,但發展前景仍然光
明。�

二、博彩旅遊業

「銀牌高署市門東,百萬居然一擲中。」澳門是聞名的賭
城,有「東方蒙的卡羅」之稱。澳門的賭業由來已久,清朝時
已具規模。1872年,港英當局嚴格禁賭,清朝政府也在廣東禁
賭,賭徒流聚澳門,澳門賭業得以興旺。1937年,澳門開設專
營賭場,其稅收成為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1961年,
葡澳政府頒布法令,將博彩業合法化。1962年澳門旅遊娛樂有
限公司取得博彩業的專營權並經營至今。�

澳門的博彩業主要有幸運博彩、跑狗、跑馬、白鴿票(彩票)
。博彩業的收入十分可觀,目前僅幸運博彩的年收入已超過17
0億澳門元。澳門的賭場與美國的拉斯韋加斯、大西洋城相比,
其建築、設施和繁華程度都遠為遜色,但來澳賭徒所下的賭注
卻大得驚人,常常是少數人在幾張賭台上的豪賭帶給賭場的收
入占賭場總收入的近半數。博彩稅是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
來源,近年比重已達50%。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加上直接間
接為賭業服務的人員,約為1—2萬人。連同這些人的家屬,估
計直接靠賭業生活的人,約佔全澳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賭場
職工的收入很高。主要靠賭客的賞錢。根據澳門基本法的規定,
1999年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
年不變」,「澳門特別行政區根據本地整體利益自行制定旅遊
娛樂業的政策」,澳門的博彩業繼續存在和經營。�

除了賭博,澳門的娛樂業也很興旺,歌舞廳、酒吧,以及
半公開的色情場所,如夜總會和名目繁多的浴室等在澳門的許
多街巷中都可以找到。�

博彩、娛樂、中西文化的交匯,吸引了大量外來遊客到澳
門。1996年達815萬,為澳門人口的20倍,旅客消費270億澳門
元。大量旅客的到來,帶動了澳門的酒店業、餐飲業、旅客運
輸業、珠寶金飾業和商業的興旺。目前,澳門各方面都看好旅
游業,認為它是澳門最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並積極採取措施推
動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金融服務業

澳門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和保險公司。澳門最早的銀行是
1902年開業的葡資大西洋銀行。目前,澳門共有23家銀行和19
家保險公司,此外還有2家財務公司,1家郵政儲蓄機構和7家貨
幣找換店。銀行從業人員3700多人。�

澳門沒有中央銀行,現由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代行中央
銀行職能,並由其授權大西洋銀行行使澳門發鈔代理職能及代
行政府庫房職能。進入後過渡時期,根據中葡聯合聲明的有關
規定,並考慮到澳門金融體制的穩定和實現平穩過渡的重要性,
經中葡聯合聯絡小組談判商定,自1995年10月16日起的15年內,
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與澳門大西洋銀行共同發鈔,各自發鈔的
額度均為50%。合約期滿後,可根據聯合聲明的精神修約、續
約或簽訂新的合約。�

澳門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銀行既可經營本幣
業務,又可經營外幣業務,還可經營離岸業務。澳門銀行資本
國際化程度較高,有14家銀行的總行設在澳門以外,包括匯豐、
中銀等世界知名銀行。�

澳門金融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香港。澳門銀行利
率隨香港升降調整,流通中的貨幣和銀行貸款大部分是港幣。
八十年代末以來,港幣佔全澳貨幣供應量比重的50%左右,貸
款占銀行貸款比重的60%左右。澳門銀行的黃金、外匯、股票、
基金投資等業務大部分通過香港市場操作,銀行境外資產也多
集中在香港。澳門目前尚無證券期貨市場。�

澳門的19家保險公司中,4家是人壽保險公司,15家是非人
壽保險公司。中資及合資公司的市場佔有率達90%。�

四、建築地產業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土地資源變得越
來越珍貴。�

澳門土地按用途分為農業、貨倉、商業、住宅、工業和其
它6大類;按性質分為政府用地和私人用地兩大類,其中政府用
地包括政府租借地、政府租售地、政府公共土地、臨時性使用
式佔用地等,私人用地包括業權已明確的土地和業權未明確的
沙紙契土地兩種。�

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大量新移民進入澳門,目前對房屋
的需求十分殷切,六十年代中期,「分層出售」的樓房買賣和
銀行提供「分期付款」供樓等方式先後出現,為房地產的發展
創造了條件。七十年代末,由於製造業的興起,居民就業情況
理想,置業安居願望強烈,同時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數以萬計
的內地新移民到澳門定居,使澳門人口急劇增長,樓價也急速
上漲。澳門建築地產業進入第一個高峰期。�

八十年代後期,中葡通過談判順利解決了澳門問題,澳門
前景明朗,經濟發展,多項大型建設得到落實,市場資金充裕,
分期付款供樓成為一種潮流,建築地產業再創高峰。作為澳門
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建築地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門將找到一個適合本地優勢與特點的經濟運行模式,以
新的姿態走進新的紀元。�

一、2000年回顧

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漸去,香港經濟出現了近十五年來最強勁增長。根據香港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本地生產總值繼第一季14.2%和第二季10.9%的實質增長之後,第三季度以10.4%的雙位數字攀升;2000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將超過10%。同時,香港的失業率進一步回落,由1999年的63%減低至目前的4.8%。

1、增長具全面性

香港經濟於1999年下半年開始復甦,復甦的動力首先來自轉口貿易、服務輸出的回升以及政府開支的大幅增長。與1999年恢復性增長相比,2000年的經濟已進入全面增長的階段。一方面,對外貿易的各個環節均取得十分顯著的增長。2000年前九個月,轉口貿易、服務輸出和輸入分別比1999年同期上升19.7%、15.2%和2.3%,遠高於1999年全年度5.4%、7.8%和0.25的增幅;貨物進口則激增19.9%,比起99年0.1%的微弱反彈,增幅巨大。同時,港產品的出口亦扭轉了大幅下滑的趨勢,增長率由1999年的負7.2%躍升為2000年前三季的10.6%。

另一方面,香港的內部需求亦加速回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私人消費開支1998年曾大幅下滑7.4%,1999年止跌回穩,輕微回升0.8%;但2000年前半年已實質上升6.9%,第三季再取得5.0%的增長,證明疲弱的消費市場已經回暖。同時,工商投資的步伐明顯加快,上半年機器及設備開支較一年前增加24%,第三季度的升幅更提高至27.8%。

2、新經濟嶄露頭角

2000年香港經濟的另一個亮點是結構調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新經濟形態已奠定雛型。新經濟的崛起通常有以下幾個必備的要素:全社會對創新科技,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投資大幅增加;企業大規模重組,藉以降低成本、增加靈活性和善用新技術;融資市場更趨開放和活躍,風險投資大行其道;創業精神成為風尚;政府調整經濟政策並加快市場開放步伐,特別是進一步開放電訊市場。這些新經濟的表徵自1998年底開始在香港初現端倪,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已經清晰可辨。例如,香港人均互聯網主機已從1996年每100人0.75個,提高至目前的4.3%;在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期間,香港共有1,540個公司以.com性質成立,比一年前的199間個增長了解8倍;至2000年10月初,香港並借地鐵上市之機率先推出了電子招股(e-IPO),等等。

除了資本市場作出迅速調適和配合,資訊科技、生物科技以及現代中醫葯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之外,香港新經濟的發展還呈現以下特徵:一是政府積極擔當領頭羊和促進者的角色;二是新經濟公司藉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區性商業樞紐以及進入內地之門戶的有利條件,迅速向海外以及中國內地擴張版圖;三是傳統產業與時並進,新舊經濟互為滲透。一方面,以房地產、銀行業為主的傳統支柱行業憑借資金、客戶基礎、商譽、品牌效應等現有的優勢,加大投資吸收新知識、新觀念、調整經營方向,拓展新興業務;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變開始將應用新科技擺上了公司的發展議程。與此同時,新經濟公司亦紛紛透過收購、兼並、策略聯盟向舊經濟公司滲透;藉以獲取實質性的載體,締造持續增長的發展模式。

新經濟的崛起標志著香港以創新科技為本、以高增值產業為方向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全面啟動,這不僅有助於加強香港的經濟基礎,而且亦增加了產業結構的層次性,提升工商業的整體效率,使香港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3、本地內部需求復甦

零售業在第3季的增長速度減慢,部分原因是由於零售業1999年第3季度開始復甦,導致該季的比較基準較高。與一年前比較,零售量在2000年上半年大幅上升12.3%後,第3季的升幅放緩至5.8%。這主要反映汽車和珠寶等較貴重物品的銷售情況放緩。不過,服裝、傢具及家庭電器的銷售仍維持強勁增長。經季節性調整與對上季度比較,零售量在第3季下跌4.6,第1季及第2季則分別上升9.1和0.7%。

私人消費開支在2000年上半年較一年前實質上升6.9%,第3季度再取得5.6%的增長。其中,耐用品的開支仍然取得最大增幅,而非耐用品及服務的開支亦進一步增加。居民在旅遊方面的開支跌幅減少。經季節性調整與對上季度比較,旅遊方面的開支在第一季度實質上升4.9%後,於第二季微跌0.2,第3季則回覆0.5的增長。

政府消費開支以國民會計基礎計算,在2000年上半年較1年前實質上升3.2後,第3季度再增長2.5%。經季節性調整,與上季度比較,政府消費開支在2000年第一季度實質增長0.9後,第2季下跌2.8%,第三季則回復0.7的增長。

整體投資開支以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計算,與一年前比較,在2000上半年實質上升4.8%後,第3季再激增13%。這主要是因為機器及設備開支繼2000上半年較一年前實質上升24.0%後,第二季進一步大幅增加27.8%。由於前景好轉,即使實質利息成本較高,這方面的開支仍有強勁增長。樓宇及建設開支的跌勢亦大為緩和,實質跌幅由2000年上半年與一年前比較後的12.4%,放緩至第三季的3.5%。公營部門的建造量方面,優先鐵路計劃和多個政府基本工程項目加緊施工,抵消了公共房屋計劃的建造量及減少的影響。私營機構建造量方面,土木工程產量稍有上升,以及現有樓宇的翻新和維修工程顯著增加,減低了新建造工程持續下跌的影響。與此同時,地產發展商毛利繼續大幅下跌,2000年第3季度較1年前實質下跌13.7%,但跌幅已較上半年的18.4%稍弱。

2000年第3季的存貨繼續上升,這與本地內部需求大幅增加,令進口貨物的吸納量有所上升的情況相吻合。

4、物業市場

住宅物業市場在2000年第2季度表現疲弱,但在房屋委員會宣布調節其房屋計劃和政府澄清房屋政策後,七、八月份的市場銷售趨向活躍。8月29日的土地拍賣程序規范,亦有助改善市場氣氛。買家仍以置業自住人士為主。不過九月稍後有大量新落成樓宇供應所影響。

2000年9月,住宅樓宇的價格,平均較六月上升3%。不過,2000年第三季對上季度比較,價格平均仍下跌3%,但已較第二季的7%跌幅輕微。另一方面,2000年第3季,住宅樓宇的價格及租金仍遠低於1997年第3季度的高峰,分別平均下跌48%及30%。

商業樓宇方面,寫字樓的租務市場在2000年第3季依然活躍。盡管資訊科技公司在最近數月對寫字樓的需求下降,但隨著本地經濟持續復甦,以及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體的需求進一步上升。此外,寫字樓的供應有限,使空置率進一步下降,其中以位於商業區黃金地段的寫字樓成尤甚。至於寫字樓的銷售市場則仍然淡靜,原因是利率成本高,令投資者態度審慎。隨著零售業逐漸復甦,租務市場在2000年第三季保持平穩。但銷售市場則偏軟。工業樓宇方面,租務及銷售市場在2000年第3季度依然呆滯。

5、勞工市場需求繼續增加

隨著整體經濟活動持續復甦,勞工需求繼續增加,勞工市場情況進一步改善。根據以「居住人口」方法編制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持續回落,由2000年第2季的5%下降至第3季的4.8%。持續失時間中位數進一步縮短,由一年前的82日及今年第2季的74日縮短至第3季的65日。失業六個月或以上的人數比例在同期亦減少,由27%減至20%。人力資源運用也有所加強。就業不足率在2000年第3季幅下跌2.6%,扭轉首兩季由2.8%短暫上升至3.2%情況。綜合所有就業人士計算,每周工作50小組或以上的人數比例在2000年第3季為34%,較今年第2季的32%及去年第3季的30%進步上升。

由於經濟強勁復甦,令勞工需求增加。2000年第3季從住戶統計調查得出的總就業人數,與一年前比較,上升3.4%至323萬人,較第二季的1.9%明顯增長。由於就業人數的增幅明顯超越勞動人口的增幅,使人力資源的供求情況在今年以來持續改善,而失業率也因而逐步回落。

隨著就業情況有所改善,勞工的收入在近數月亦微回升。2000年第2季的整體勞工收入以貨幣計算,較一年前增加2%。在扣除同期消費物價的跌幅後,2000年第2季的收入及工資與1年前比較,均有較顯著的實質增長,介乎5%至7%之間。

6、物價

2000年第3季,整體消費物價的跌幅收窄。雖然零售商面對商場競爭激烈繼續提供價格折扣和其他優惠,但隨著消費需求穩步回升,折扣幅度普遍較前減少。在源自本地的成本壓力方面,勞工工資已止跌回穩,但新訂租約顯示物業租金整體上輕微下調,而多項政府和公共服務收費仍繼續受到凍結。至於外來的價格成本壓力方面,一些商品在國際市場價格上升。此外,主要供應經濟體系的通脹率亦見上升。但最近數月進口食品和消費品的價格仍然下跌。

2000年第3季與1年前比較,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下跌2.6%,跌幅明顯小於第一季的5.1%及第2季的4.5%,部分原因是住屋費用的跌幅減少,因為政府減免1999年第3季應課差餉50%,以致該季的比較基準較低。此外,很多消費品的價值的跌幅亦所收窄,甚至加快上升。2000年首9個月合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下跌4.2%,跌幅仍超過1999年的4%,作為主要分類指數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2%,跌幅較1999年3.3%放緩。2000年第3季,經季節性調整與對上季度比較,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跌幅為0.4%,同樣較第1季的1.3%及第2季的0.6%降低。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跌幅亦同時收窄,由第1季的1.1%減至第2季的0.6及第3季下跌1.1%,跌幅明顯較第1季的1.9%及第2季的2.1%溫和。

7、金融業

2000年第3季,港元兌美元的即期匯率在7.794和7.799之間窄幅徘徊,與總結余的兌換保證匯率走勢大致相同。總結余兌換保證匯率自1999年4月1日起,從7.55的水平每日上調一點子(一點子等於0.0001港元),在2000年8月12日到達7.80的水平,與發行及贖回負債證明書的兌換保證匯率匯合,因此500日的過渡期順利完成,由於本地銀行體系流動資金充裕,港元12個月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距,由六月底的43點子,擴至九月底的137點子。

在聯系匯率制度下,港元兌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走勢貼美元走勢。2000年第3季,港況差不多所有主要外幣的均升值,特別是兌日元上升2.2%、兌德國馬克上升8.2%,兌英鎊上升3%。總的來說,貿易加權名義港匯指數由2000年6月底的132.7,上升至9月底的134.9。

港元貸款在2000年第3季的增長加快至1.7%,而港元存款 在同季亦進一步增加2.0。由於港元存款的增長較港元貸款為快,港元貸存比率由2000年6月底的91.6%輕微下跌至9月底的91.4%。

本地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在2000年六月強勁反彈後,七月時進一步攀升,因為市場預期美國利率或已見頂。政府在七月初澄清房屋政策亦進一步刺激與地產有關的股票。恆生指數7月21日上升至17921點,8月大部分時間繼續維持在17000點以上的水平。其後國際油價飆升,市場憂慮油價上漲會影響通脹、利率,以至全球的經濟增長,因而打擊各地主要股票市場。本地股票市場亦受到拖累,恆生指數在9月22日下挫至14613點。不過,隨著國際油價短暫回落,恆生指數在9月底銷為反彈至15649點,較六月底僅低3%。

8、對外貿易增長強勁

(1)產品出口

2000年首10個月,香港的產品表現遠較預期為佳。盡管一般均估計出口有所復升,但反彈幅度之大卻出乎意料之外,其中總出口在轉口激增20%的帶動下,躍升19%,本產出口亦有顯著回升,比去年同期增長10%。反觀1999年全年,總出口僅激升0.1%,而本產出口更下降近10%。

2000年首3季,香港對大部分主要市場的總出口表現出色,其中對美國及歐盟出口分別揚升15%及13%,兩者均為去年的主要增長動力來源。在區內經濟持續復興下,香港對亞洲的出口大幅回升22%,對東盟和日本分別有22%及20%增長,而對中國內地出口則躍升22%。香港對其他地區市場的出口亦於2000年首9個月取得可觀增幅,其中對東歐出口上升29%,對拉丁美洲上揚21%,對中東則有20%增幅,至於對非洲的增長步伐最慢,升幅僅為1%。

產品方面,2000年1至9月,所有主要的總出口均全面報升,其取得的最大增幅的是電子產品(+30%)及珠寶(+24%);與此同時,其他產品亦有不俗的表現,例如:塑膠產品(+15%)、紡織品(+12%)、家庭電器(+12%)、鍾表(+8%)、服裝(+8%)、鞋履(+7%)、旅行用品及手袋(+6%)、玩具及游戲用品(+6%)。

由於美國和歐盟需求殷切,以及日本經過長時期經濟衰退後備受壓抑的需求的所回升,香港的珠寶出口大幅度激升;此外,海外市場對白金首飾續有需求,亦有助刺激珠寶銷路。電子產品出口表現理想,主要由世界市場的周期性需求帶動;再者,根據2000年1月生效的資訊科技產品及電訊設備的需求持續。

服裝出口在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及日本)需求強勁下,大為受惠;若非受到來自拉丁美洲及東歐的劇烈競爭影響,出口表現還可更上層樓。鍾表方面,美國和歐洲需求穩定以及亞洲經濟持續復升,均有助促進香港出口。至於玩具及游戲,銷售主要受美國及歐盟持續不斷的消費需求帶動上升,而對日本出口更出現強力復興。

2000年首3季,美國進口有21%的可觀增幅,來自中國內地的進口(當中大部分由香港廠商經營)上升23%,源自香港的進口則增加13%。同期,香港對美國出口擴增15%,其中大部分主要產品均取得不俗升幅,例如:珠寶(+35%)、電子產品(+24%)、紡織品(+16%)、旅行用品及手袋(+12%)、家庭電器(+10%)、服裝(+7%)、鞋履(+6%)、鍾表(+5%)、玩具及游戲用品(+4%)。

2000年1至9月,香港對歐盟出口急升13%,主要市場如德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等,對香港產品的需求均告大增。產品方面,2000年首9個月,香港對歐盟的電子產品出口上揚22%。其他增幅顯著的出口還有珠寶(+18%)、家庭電器(+13%)、紡織品(+8%)、玩具及游戲用品(+8%)、鞋履(+5%)、鍾表(+3%)、旅行用品及手袋(+1%)、服裝(+1%)。

2000年1至9月,香港對亞洲出口強勁反彈,攀升22%。隨著中國內地經濟不斷增強,香港對內地出口躍升22%。由於中國內地出口持續復升,香港輸往國內供出口加工的原材料及半製成品保持強勁。與此同時,在內地消費意欲上漲的刺激下,輸往內地供應內銷市場的產品亦回升興旺。事實上,若非受至多項結構性發展影響,例如來自內地本土供應商的直接競爭加劇,以及海外供應商日益直接打入內地市場等,相信香港出口應有更佳表現。

2000年1-9月,香港對日本出口增加20%,主要動力是消費者追求物有所值的產品以及日本零售業為迎合這需求而作出的改變。日本的工業生產增加,亦令香港對該國的半製成品得到支持。在香港輸往日本的主要產品中,下列多個類別均取得增長:紡織品(+32%)、珠寶(+31%)、服裝(+27%)、家庭電器(+22%)、鞋履(+21%)、電子產品(+21%)、旅行用品及手袋(+15%)、玩具(+14%)及鍾表(+13%)。

香港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亦因區內經濟持續復升使進口需求擴大而有所揚升。2000年1月日至9月,香港對南韓出口上升36%,對東盟亦擴增22%。1999年,亞洲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出口帶動,進口需求則以半製成品為主,但2000年,在出口(特別是電子產品出口)持續回升的同時,內部需求(包括消費開支)亦呈現顯著反彈。

踏入2000的,在亞洲經濟復原之際,香港對大部分新興市場的出口均呈現強烈反彈。今年首3季,香港對東歐出口在該區整體經濟復升的帶動下,升勢尤其明顯,增幅達29%。在拉丁美洲,經濟亦重現活力,香港對該區擴增21%。至於香港對中東出口亦揚20%,但對非洲出口卻增加不足1%。

(2)服務出口

服務出口繼1999年初回復增長後,在運輸及旅遊業的帶動下持續蓬勃擴張,2000年首9個月較1999年同期上升14.6%。估計2000年全年,服務出口可取得雙位數字升幅。

香港服務出口表現良佳,主要因為亞洲區(特別是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活動全面復升。香港作為區內的運輸樞紐,估計2000年空運和海運業均取得雙位數字增長。據民航處的資料顯示,2000年首9個月,香港的空運貨物吞吐量上升17.8%,其中出口貨物表現較佳(+19.3%),而進口貨物亦取得可觀升幅(+15.8%)。海運業方面,表現也毫不遜色,今年首7個月,貨櫃總吞吐量增長14.3%。

今年首9個月,訪港旅客人數增加16.2%,旅遊業收益亦揚升10.7%。旅遊人均消費下降的趨勢似乎已見底回升,2000年首9個月,訪港遊客的人均消費較上年同期少4.9%,這與1999年人均消費取得比1998年少14%的數字比較,情況顯著有所改善。預計2000年全年,遊客的人均消費可取得雙位數字升幅。隨著亞洲各地經濟表現理想,區內金融活動大幅回升。截至2000年第三季為止,在亞洲籌措的銀團貸款總值增加超過上倍。2000年首10個月,香港是亞洲第二最活躍的銀團貸款市場,僅次於日本。在香港資本市場進行的集資活動也十分蓬勃,中國內地公司通過香港股票市場籌集的資金總額為1999年的5倍。

㈣ 世界上股市最早是那一年和什麼國家開始的

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進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買賣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即股票交所。

㈤ 英國股市是從哪年哪月哪日開始的

1551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資者是喜歡探險的倫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證券交易所最早卻產生於1611年的荷蘭,英國和法國也在較早時候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㈥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金融危機及其概況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從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的崩潰為開端,爆發了近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4日,是美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上午10點,美國紐約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所開盤就出現拋售現象,股價狂跌,交易所內一片混亂。到收盤時,出售的股票達到1 600萬股,摺合1 280萬美元,創下股票交易額的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洶涌的股票拋售狂潮。10月29日,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各大小銀行出現了瘋狂擠兌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國民經濟陷入絕境,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爆發,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時代來臨。後人提到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時,稱之為「黑暗的十月」。

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兆

事實上,這次經濟危機是美國經濟發展中多年以來種種弊端匯結成的惡疾。此前一年多來,由於受到來自歐洲的競爭者們的沖擊,美國財富創收的主要源頭──穀物出口價格開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國內,由於工人們的工資一直呈上升趨勢。收入豐盈的工人們已經採用貸款方式購買了住房、汽車等所有不動產和耐用商品。盡管社會上已經呈現出供過於求的態勢,但美國的各大工廠仍在不斷地擴大再生產的規模。

經濟危機爆發前的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也被經濟的繁榮沖昏了頭腦,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玩著鑽營股市的游戲。他們大量舉債,瘋狂地購買股票,他們確信買進賣出之間豐厚的利潤差會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償清貸款。隨著大量資金的源源湧入,整個股票交易市場空前繁榮起來。據可靠統計,在1929年,1 548 707人在美國29家股票交易所擁有賬戶。在1.2億人口中,接近0.3億戶家庭積極參與股市交易,有100萬投資者可以被稱為投機者。此外,在這些人中,接近2/3的人口(近60萬人)用客戶保證金(一筆並不屬於他們個人,也不能輕易用於生息的資金)炒股。於是,投資信託公司猛增,成為牛市(「牛市」是股票市場的專有詞彙,意為整體趨勢的上漲;反之,「熊市」即指股票狂跌,無法控制的局面。)後期的特徵。傳統上,股票價格一般大約是股票收益的10倍。在收益較高的保證金交易中,股票收益也只有1%或2%,而貸款購買這些股票所付的利率則達到8%~10%,遠遠超出保證金交易中的股票收益率。這樣,盡管美國無線電公司從來沒有分紅,但它的股票指數卻在1928年從85上升到410。到1929年,一些股票的價格是其收益的50倍。本來,股票市場的繁榮只能依靠於資本收益的提高,而現在它卻成了一種交易的形式。到1928年末,幾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信託投資公司進入股市,而且幾乎所有這些公司都在進行倒金字塔式的操作。因此,盡管股市表面一直增長,但作為股市增長的基礎,真實的經濟增長卻相當小。有實例說明,一個只有500美元投資的聯合創辦人公司,到1929年其名義資產達到686 165 000 美元;另一個其股票市場總市值達到10億美元的信託投資公司,其實際的資產只有600萬美元。可想而知,這些投機家的行為能造成股市虛假的繁榮,卻不可能真正使國家經濟得到發展,相反,這種僅依靠一種狂燥情緒支持的股票市場,很快達到了它發展的極限,導致國家經濟的全面崩潰。

在1929年9月的第一周,這種盛極而衰的趨勢已經初露端倪,股票市場出現變幻莫測、搖擺不定的態勢,股票價格總是出人意外地時漲時落,令那些盲目投資的股民們感到煩躁不安。9月中旬後,整個股票市場的趨勢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跡象。10月21日以後,股票市場開始狂跌,如是,引起了10月24日的大恐慌。

大蕭條

1929~1933年,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蕭條」時代。從1929年10月發生的紐約的股票市場崩潰開始,引發了美國全境的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在此大蕭條期間,美國城市大約有1300萬工人失業,總失業率從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達到26.7%。3400萬男人、女人和兒童根本沒有任何收入,這里還不包括那些遭受巨大損失的農民,國民經濟陷入絕境。而大量失業的農業工人又紛紛地湧入城市,在城市裡,大批無家可歸的窮人沿街乞討、露宿街頭,美國人民墜入苦難深淵。胡佛的名字成了貧困的代名詞。人們把流浪者住的窩棚稱為「胡佛小屋」,戲稱他們自己席地而居的舊報紙為「胡佛毯」。

在大蕭條期間,美國人口進入一個逆增長時期,結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從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許多家庭解體,人們的道德和信念水平也發生了強烈動搖;中小學教育也受到了嚴重破壞,拖欠教師工資和教師失業的事件數不勝數,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迅速淪落,不少著名文化人也被捲入赤貧的人群中。《憤怒的葡萄》一書的作者約翰·斯坦貝克連肥皂也買不起,使用豬油加草木灰和鹽做肥皂洗衣服,連寄稿件的錢也沒有。許多人沒有工作,被迫到處流浪。

大蕭條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很快地波及到美國以外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美國以外的各國都因為美國的經濟繁榮而受益不淺。歐洲的工業國家,另外還有日本,都已經在美國繁榮的社會經濟中開拓自己的市場,而此時此刻的美國,隨著國內需求量的銳減,必然會被迫採取提高關稅的保護措施。胡佛政府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而採取的高築關稅壁壘以保護國內市場的做法,使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變得更為糟糕,把全球都投入到失業、貧窮、飢餓的噩夢之中。美國的保護主義經濟政策,最終使它自食惡果,那些已經陷入極度貧困狀態的國家均已喪失了購買美國產品的能力。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被捲入這場危機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業工人高達3 000萬以上;引發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強烈的反抗和世界局勢的動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誘因。

直至1933年,這種經濟大蕭條的局面才有所緩解,而事實上,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在短時期內擺脫這一蕭條的影響。例如,法國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經濟也沒有恢復到1929年以前的狀況;德國是第一個振興起來的國家,從1933年開始,納粹希特勒的統治開始主宰德國的命運,從振興軍事力量著手,在一年內,德國實現了充分就業;英國從1937年開始籌劃戰爭,重整武備,失業率才開始下降,但直到1939年9月3日戰爭爆發時,其失業率仍然處於歷史上最高水平;美國華爾街的大亨們也是從備戰和軍火交易開始,才使股票價格回到1929年的水平。

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的特點

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危害大。首先,這場危機襲擊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震動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且波及了每個國家中的所有經濟部門;以往的危機只持續1~2年,這次危機則持續4年之久,而且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經濟長期難以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1933年,在短期復甦之後又進入一個新的蕭條期;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總值大幅度下降。在過去的經濟危機期間,生產縮減幅度在10%至15%之間,而這次經濟危機使全世界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下降了44%,平均工業生產總值下降到1908至1909年的水平。德國和英國兩個危機嚴重的國家,其工業生產總值倒退到1896年至1897年的水平.

㈦ 中日美三國 從2000年到09年GDP與他們股票市值之比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

年份 匯率(官方) GDP (億人民幣) GDP(億美元)
2000 8.28 99215 11982
2001 8.28 109655 13243
2002 8.28 120333 14533
2003 8.28 135823 16404
2004 8.28 159878 19309
2005 8.07 183217 22703
2006 7.81 211923 27135
2007 7.30 257306 35247
2008 6.83 300670 44022

美國歷年GDP

2000 9,817.0
2001 10,128.0
2002 10,469.6
2003 10,960.8
2004 11,685.9
2005 12,421.9
2006 13,178.4
2007 13,807.5
2008 14,264.6
二戰後日本歷年GDP絕對數
1956 9,422.2
1957 10,858.3
1958 11,538.3
1959 13,190.3
1960 16,009.7
1961 19,336.5
1962 21,942.7
1963 25,113.2
1964 29,541.3
1965 32,866.0
1966 38,170.0
1967 44,730.5
1968 52,974.9
1969 62,228.9
1970 73,344.9
1971 80,701.3
1972 92,394.4
1973 112,498.1
1974 134,243.8
1975 148,327.1
1976 166,573.3
1977 185,622.0
1978 204,404.1
1979 221,546.6
1980 240,175.9
1981 257,962.9
1982 270,600.7
1983 281,767.1
1984 300,543.0
1985 320,418.7
1986 335,457.2
1987 349,759.6
1988 373,973.2
1989 399,998.3
1990 430,039.8
1991 458,299.1
1992 471,020.7
1993 475,381.1
1994 479,260.1
1995 483,220.2
1996 500,309.7
1997 509,645.3
1998 498,499.3

關於股票市值你要下一個各個市場的交易軟體自己算了,我沒有,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股價與GDP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即GDP增長較快,股市會向好;反之,GDP回落,股市會回落。但股市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在時間區間較大(以十年甚至百年為考察期)的情況下才成立的,在短期內是不成立的。股市與GDP之間的關系好像狗如主人的關系,主人帶著狗走路時,主人從A地走到B地,假設走了1公里。狗跟隨主人也從A地走到B地,但期間狗可能走了5公里,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前後走動。

如果機械地理解股市與GDP之間的關系,則會導致荒謬的結果。比如說,2001年至2005年,我國宏觀經濟非常好,但股市是熊市;同樣的,2005年至2007年,宏觀經濟並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化,但股市卻漲了5倍。

可見我國股市的短期(甚至是中期)波動其實都不能用經濟基本面來解釋的,

㈧ 英國股市交易時間

分2種時間,分冬令跟夏令。
1、冬令時。英國當地開市時間:8:30-9:30am;當地收盤時間:15:00pm。北京時間開市時間:4:30-5:30pm;北京時間收盤時間:23:00pm。
2、夏令時。英國:當地開市時間:7:30am;當地收盤時間:15:00pm。北京時間開市時間:3:30pm;北京時間收盤時間:23:00pm。
拓展資料
一、主要股指 想要了解英國股市,我們可以從其最重要的英國富時100指數來窺探一二。
1、英國富時100指數和法國的CAC 40指數、德國的法蘭克福指數並稱為歐洲三大股票指數,是當前全球投資人觀察歐股動向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2、英國富時100指數被認為是英國經濟的晴雨表,該指數創立於1984年,由英國股票市場中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組成,是英國大盤股的代表。富時100指數覆蓋倫敦證券交易所大約80%市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反映倫敦證券市場股票行情變化的重要參考。
3、從行業分布來看,因為英國是老牌工業國,最早完成了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所以指數中的石油礦業等能源、資源類股票佔比略高,這些行業的周期性較為明顯,容易受宏觀經濟的影響。 從走勢來看,2000年至2013年,英國富時100指數只是在300-6000點之間波動,自2013年開始向上突破新高,2018年5月,富時100漲至7900點,創下歷史新高,之後在2020年3月回調至5000點水平,目前為6700點,近一年漲幅12.84%。
二、英為財情。這里有「土豪」喜歡的勞斯萊斯,不過近一年勞斯萊斯股價累計下跌了30.91%,領跌富時100指數。 還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的匯豐控股,這家公司總部就在倫敦,近一年匯豐控股下跌了超8%,這個表現在富時100指數里排在倒數。

㈨ 炒股的季節性規律

股市四個季節的變化規律:
1.春季(2月到4月)
主力是主動的。由於中央召開2次會議和年報的發布,市場有很多積極的預期和機會,主要體現在重組股和業績白馬股上。需要避免性能不佳的地雷單位。春季策略:選擇目標股票,提前播種,等待未來的收獲。
2. 夏季(5月到7月)
隨著政策效果開始顯現,行業變化催生熱點,個股也出現,當年的政策對市場影響較大。熱點一般是科技股和主題股。夏季策略:由於熱點發酵,市場加速進入加速階段,以持股和波段操作為主。
3.秋季(8月到10月)
投機活躍,市場機會增多,但一般不會有大行情,短期內仍應謹慎對待,保持冷靜。這時候應該參與表現好的白馬股,不要參與短線炒作,否則很容易中招。秋季策略:市場在一定發展階段下跌。這個時候要注意及時收獲。
4. 冬季(11月到1月)
一般來說,表現不佳的股票開始被大肆炒作。這時候要注意超跌板塊。最後暴利的時候,但價值投資者不應該太。冬季策略:個股進入下跌通道,在股市熊市中盡量少操作,持幣觀望少動。
5、冬季,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處於停滯狀態。 春天來了,各工地都開工建設,水泥、建材、基建個股會有所表現。 建議在年後提前開始布局,等待上升。夏季通常飲用,尤其是酒精啤酒。 夏季是消費旺季,酒類供應量大。 這方面可以考慮個股,比如珠江啤酒、重慶啤酒和青島啤酒。秋季將涉及天然氣供暖,因此該板塊將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一波行情,值得關注。冬季煤炭、煉焦煤消費量大,形成行業旺季,有色板塊、煤炭市場呈現飛揚的色彩舞蹈。 調整倉位,等待上升潛力出現。

㈩ 股市的由來

股市的由來: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似400年的歷史。最早的股市產生於1602年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10)2000年第一周英國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通過股票的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發行股票的企業,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提高了企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股票的流通,使小額的資金匯集了起來,又加快了資本的集中與積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基本的場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們購買股票的慾望,為一級股票市場的發行提供保證。同時由於股市的交易價格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出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市也能為一級市場股票的發行提供價格及數量等方面的參考依據。股票市場的職能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性質。

熱點內容
數學對炒股有什麼好處 發布:2025-04-16 17:07:31 瀏覽:788
廣發錢貸子貨幣如何轉入余額寶 發布:2025-04-16 16:45:10 瀏覽:893
炒股買了什麼時候有收益 發布:2025-04-16 16:40:00 瀏覽:625
到什麼地方開戶買基金呢 發布:2025-04-16 16:31:33 瀏覽:667
布朗怎麼應對金融危機 發布:2025-04-16 16:29:41 瀏覽:373
國內股票交易所有哪些 發布:2025-04-16 16:24:30 瀏覽:335
韻達總市值是多少 發布:2025-04-16 16:18:36 瀏覽:689
天天基金網怎麼賺錢 發布:2025-04-16 16:09:18 瀏覽:521
為什麼新股民炒股虧錢 發布:2025-04-16 15:44:13 瀏覽:365
金融類經濟師可以做什麼工作 發布:2025-04-16 15:40:48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