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歐洲etf的股票市值
❶ 請推薦ETF代表性的股票
從指數覆蓋程度,代表性,交投活躍度等幾個主要方面衡量,在此列舉幾個跟蹤對應代表指數的基金,僅供參考,如下
1. 滬深300指數(如、華泰博瑞300ETF等)
該指數的成份股橫跨深滬兩地證券市場,以兩市300隻規模大、流動性好的股票為成份股,其市值在A股總市值中佔八成比重,凈利潤更是佔九成以上,具有極強的市場代表性,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中國證券市場股票價格變動的概貌和運行狀況
2. 深圳100指數(易方達深證100ETF、)
該指數包含了深圳證券市場A股流通市值最大、成交最活躍的100隻成份股,其成份股代表了深圳A股市場的核心優質資產,成長性較強。
3. 中證100指數(大成中證100ETF)
該指數也是一個跨市場指數,成份股是在滬深300指數的基礎上再精選的100隻藍籌股票。
4. 上證50指數(華夏上證50ETF)
該指數包含上證流通市值最大的50隻股票,是大盤藍籌股的集中代表,其中金融保險業佔比超過50%
5. 中小板指數 (159902 華夏中小板ETF)
該指數代表中小市值股票,具有高成長性的特徵,但是風險也比較高。由於市值較小,往往成為短期資金炒作的目標。
6. 中證500指數(南方中證500ETF)
中證500指數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以滬深300指數為基礎,構建了包括大盤、中盤、小盤、大中盤、中小盤和大中小盤指數在內的規模指數體系。
7. 創業板指數(易方達創業板ETF)
創業板指數從創業板股票中選取100隻組成樣本股,以反映創業板市場層次的運行情況。
❷ 買ETF可以當市值來打新股嗎
深成指159903etf不算股票市值,不能申購新股情況如下:
第一、股票市場裡面的深成指159903etf屬於債券和基金一類不屬於市值。
第二、國家新股申購規定只有股票市值達到才可以申購。
第三、任何基金和債券不屬於股票范疇!
❸ 港股都有哪些著名的ETF
ETF這幾年發展很快。以前我身邊好多朋友開始投資時都是買正股的,但最近幾年大家都對ETF的關注度快速上升。其實對於全球市場來說,ETF作為一種投資工具,發展很快。不僅對於個人投資者, ETF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也是投資組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整個ETF市場管理規模,現在差不多是5萬億美金。相對來說,歐洲和美國的市場規模佔比最大,AUM差不多佔74%。但亞太佔比就還較小,差不多3%。
作為近年增長最快的投資產品之一,ETF與股票一樣,可於交易時段進行買賣交易,而買賣ETF其實就相當於買賣了ETF品種中所包含的相應的成分指數,雖能達到用少數資金配置多種標的,不過同樣也是有漲跌情況,在買賣之前還需了解清楚相應的性質和成分指數,才能更好地利用其相應性質做好配置需求。現在只要一個艾德賬號,就能輕松投資港美股、環球期貨,還能買賣ETF,若投資者對港股市場ETF感興趣,可通過艾德一站通開通港股賬戶。
❹ ETF在股票市場上是什麼意思
參與路徑如下
君弘APP-行情-更多-基金-ETF基金
《兩融余額連升,大行情要來了?
免責聲明:本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意見。投資者不應以本資訊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因素。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❺ 為什麼ETF的總資產和總市值對不起來
需要看看基金賬戶下是否還持有基金。
總市值是股票市值和基金市值的總和,所以看起來總資產會比總市值多一些。清算時間或者系統維護時間查詢,數據不準確,可能出現資產翻倍,減少或顯示錯誤,持倉股票分紅送股,除權除息後股價下降資產減少但獲贈股份尚未入賬等原因都會造成總資產總市值不對的情況。
個人總盈虧,就是你當天所持有的股票波動下的價格差異總和。個人總資產就是你可用資金+總市值 總的市值就是指你手中股票當天價格的總和。1. 總市值用來表示個股權重大小或大盤的規模大小,對股票買賣沒有什麼直接作用2. 總市值是指在某特定時間內總股本數乘以當時股價得出的股票總價值3. 總資產是指某一經濟實體擁有或控制的、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全部資產。4. 總資產可以認為,某一會計主體的總資產金額等於其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金額資產負債核算中的「資產」指經濟資產。5. 資產總額(總值)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全部資產。
❻ 什麼叫ETF
ETF即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通常又被稱為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額可變的一種開放式基金。
根據投資方法的不同,ETF可以分為指數基金和積極管理型基金,國外絕大多數ETF是指數基金。目前國內推出的ETF也是指數基金。
ETF指數基金代表一籃子股票的所有權,是指像股票一樣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指數基金,其交易價格、基金份額凈值走勢與所跟蹤的指數基本一致。
因此,投資者買賣一隻ETF,就等同於買賣了它所跟蹤的指數,可取得與該指數基本一致的收益。通常採用完全被動式的管理方法,以擬合某一指數為目標,兼具股票和指數基金的特色。
(6)阿爾法歐洲etf的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市場影響
1、增加了交易所的市場吸引力
ETF的推出,使市場豐富了交易品種,完善了品種布局,有助於市場吸引更多具備實力的大盤藍籌公司股票的加盟,有助於引導儲蓄資金向證券市場的分流,有助於市場產品創新的進一步深入進行。
2、為投資者增加了投資機會
作為指數化產品,ETF的交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某一特定板塊、特定指數、特定行業乃至特定地區股票的機會,那些以特定板塊為目標的指數,除了繼續發揮價格揭示作用外,將可以用作投資者的投資工具。
而且,這種無現金管理的ETF,還可以極大地提高基金資產的使用效率,規避因應付經常性贖回不斷調整組合而平添的交易成本和稅負,有利於保護基金投資者的長期利益。
❼ 股票的 阿爾法 貝塔 指的是什麼
現代金融理論認為,證券投資的額外收益率可以看做兩部分之和。第一部分是和整個市場無關的,叫阿爾法;第二部分是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一個貝塔系數。貝塔可以稱為這個投資組合的系統風險。
拓展資料
股票收益是股票股息和因擁有股票所有權而獲得的超出股票實際購買價格的收益。投資者購買股票最關心的是能獲得多少收益。具體來說,就是紅利和股票市價的升值部分。公司發放紅利,大致有三種形式,現金紅利,股份紅利、財產紅利。
一般大多數公司都是發放現金股利的,不發放現金紅利的主要是那些正在迅速成長的公司,它們為了公司的擴展。需要暫存更多的資金以適應進一步的需要,這種做法常常為投資者所接受。由於股息是股票的名義收益,而股票價格則是經常變化的,因此比較起來,股票持有者對股票價格變動帶來的預期收益比對股息更為關心。
衡量股票投資收益水平的指標主要有股利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和拆股後持有期收益率等。
1.股利收益率
股利收益率,又稱獲利率,是指股份公司以現金形式派發的股息或紅利與股票市場價格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該收益率可用於計算已得的股利收益率,也可用於預測未來可能的股利收益率。
2.持有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指投資者持有股票期間的股息收入與買賣差價之和與股票買入價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沒有到期日,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時間短則幾天,長則數年,持有期收益率就是反映投資者在一定的持有期內的全部股利收入和資本利得占投資本金的比重。持有期收益率是投資者最關心的指標,但如果要將它與債券收益率、銀行利率等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作比較,須注意時間的可比性,即要將持有期收益率轉化為年率。
3.持有期回收率
持有期回收率是指投資者持有股票期間的現金股利收入與股票賣出價之和與股票買入價的比率。該指標主要反映投資回收情況,如果投資者買入股票後股價下跌或是操作不當,均有可能出現股票賣出價低於買入價,甚至出現持有期收益率為負值的情況,此時,持有期回收率可作為持有期收益率的補充指標,計算投資本金的回收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4.拆股後的持有期收益率
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後,在該股份公司發放股票股利或進行股票分割(即拆股)的情況下,股票的市場的市場價格和投資者持股數量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在拆股後對股票價格和股票數量作相應調整,以計算拆股後的持有期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收盤價格-開盤價格)/開盤價格股票收益率的計算公式 股票收益率= 收益額 /原始投資額 其中:收益額=收回投資額+全部股利-(原始投資額+全部傭金+稅款)
❽ 股票的 阿爾法 貝塔 ,指的是什麼
阿爾法(α)和貝塔(β)是希臘字母中的首兩個字母。在股票投資的行話里阿爾法就是超額回報的意思。 貝塔的意思是解釋某個證券和市場相比較而言的風險程度。
在買股票的時候,估計很多朋友很少考慮買指數基金,因為ETF就是涵蓋了市場上某些領域所有的股票,比如滬深300指數反映的是流動性強和規模大的代表性股票的股價的綜合變動。 除了買ETF不能打新股外,大家還有一方面考慮就是想獲取更多的收益率,也就是超額回報。 假設你買了滬深300ETF , 這幾年收益率也翻倍了,看上去市場給你的回報率也不錯。 但是散戶想的是什麼,最好每年翻倍,甚至買進去1個月就翻倍,大家都是想來賺快錢的嘛, 所以對於阿爾法(α)要求值非常高 。
貝塔值的大小,取決於該證券和市場價格走勢的相關程度。
這個有什麼意義呢?
想想你買股票的時候,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大盤大跌,你是不是會期望自己手裡的股票能夠少跌一點?
如果大盤漲,最好手裡的股票能多漲一點。
一句話概括就是手上的股票最好能特立獨行 而用金融專業的話語就是 如果其貝塔值高於1,其金融風險高於市場; 而如果貝塔值小於1的話,其金融風險小於市場。
大家期望的股票最好是這樣
有正的阿爾法,越高越好,說明投資回報率高
有低的貝塔,即該投資標的回報的波動性和市場幾乎不相關,大盤跌,手裡的股票最好跌的少,不跌,甚至小漲。
拓展資料
1、在A股市場中,股票顯示臨停就表示股票在盤中處於臨時停盤階段,也稱股票臨牌。這是為了遏制股票上市新股短線炒作、內幕交易、ST股炒作等現象的發生。如果股票價格出現異常情況證券交易所可以對股票實施盤中臨時停牌。
2、當股票在集中競價階段股票出現以下情況,交易所會根據市場需要會對股票實施盤中臨時停牌。
3、無價格漲跌幅限制的股票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超過30%、累計上漲超過100%或累計下跌超過50%的;
4、到期日前兩個月內,市場價格明顯高於理論價格且前收盤價格在0.100元以上(含0.100元)的價外權證,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超過20%、累計上漲超過50%的;
5、到期日前兩個月內,市場價格明顯高於理論價格且前收盤價格在0.100元以下(不含0.100元)的價外權證,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超過50%、累計上漲超過80%的;
6、在競價交易中涉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且可能對交易價格產生嚴重影響或者嚴重誤導其他投資者的。
❾ 都去買指數基金了,戰勝市場就更容易了么
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
在金融投資中,一對最重要的概念,是主動和被動投資。被動投資,指的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組合,其目的是獲得市場平均回報。而主動投資,則是指通過擇股、擇行業和擇時來謀求獲得比市場平均回報更好的投資回報。
主動投資,為了獲取比被動投資更好的投資回報,需要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其風險就是,投資者可能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回報,也可能獲得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市場中所有的投資者,加總起來獲得市場平均回報。其中所有的主動投資者,獲得的總回報是平均回報扣除交易成本。如果有一位主動投資者獲得超額回報,那麼必然有另外一個主動投資者的回報低於平均。因此,如果你不能在主動投資中戰勝別人,那你就是那個被宰割的對象。
最簡單的被動投資方法,是購買並持有一個市場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在過去幾年間,指數基金和ETF,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通過指數基金進行投資。這種趨勢,讓很多主動型基金經理如臨大敵,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飯碗來。
一個被廣泛引用的說法,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購買指數基金,加入被動投資的陣營,那麼主動型基金經理面臨的競爭就更少了,因此他們更可能戰勝市場,獲得超額回報。
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挺有道理。因為大家如果都去買被動型指數基金了,那麼市場有效性就會下降。有效性越低的市場,價格偏離基本面的情況就越多,因此主動型基金找到這種價格扭曲,並從中獲利的可能性也越高。
然而,驗證一種說法究竟是否有道理,我們不能只看錶面。我們需要去研究和分析證據。這樣才能得出更加客觀和理性的結論。
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的數據。
在過去幾年中,選擇被動投資的美國投資者,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舉例來說,2008年年底,美國主動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46,000億美元左右,而被動投資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1,000億美元左右,約占所有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的19%左右。而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底,主動和被動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104,000億美元和64,000億美元,其中被動管理的資產達38%左右。也就是說,在十年間,被動管理的資產市場份額,翻了一番。
照上面的邏輯,在這段時間內,主動管理的基金應該業績更好,因為有更多的人選擇了被動投資。但事實如何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標普公司公布的SPIVA研究結果。該研究統計了美國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
2008年的SPIVA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的5年間,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大約為79%左右,也就是差不多有八成公募基金無法獲得超額回報。到了10年後的2018年,回顧過去5年,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為87%。
也就是說,無法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公募基金,不光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被動型的指數基金,但是要戰勝市場,反而變得更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意外的發現?其實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也不難解釋。總結起來,有這么兩條:
第一、退出主動投資競爭,甘願去購買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大多是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的「輸家」。在他們退出後,留下來繼續專注於主動投資的玩家,其平均投資水平更高。
大致來說,絕大多數投資者,在一開始,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投資大神」之夢,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巴菲特第二。很少有人會在第一天就主動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其實就是一顆被收割的「韭菜」。有一些投資者,在吃了虧以後,慢慢認清現實,認識到自己有幾斤幾兩,以及戰勝市場有多難,因此會選擇加入被動投資的大軍。在這種持續的自我篩選和淘汰過程中,參與主動投資的玩家更少了,但是留下來的卻是更強的,或者至少贏多輸少的。因此要戰勝對方,自然難度也更高。
第二、市場的有效程度提高了。
有效程度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廉價。和十年前相比,我們現在的網路速度要快很多,移動手機要普及很多,各種關於公司和經濟的信息量大增,傳播速度也更快。因此,基於信息時間差來謀求超額回報,難度大大提高。
其次,金融行業的人才數量,以及使用的工具效率,有了很大進步。在今天的投資行業里,考取CFA證書不再是一個稀缺品,而是一個必備品。大量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包括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進入基金投資和資產管理行業。任何一個有點規模的基金,如果沒有幾套基於電腦程序的量化投資交易策略,都不好意思跟人開口。所有這些因素,都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
主動投資的參與者更強,市場更有效,解釋了即使有更多人購買指數基金,戰勝市場卻反而更難背後的原因。
上面說的是美國市場的情況,那麼我們中國市場怎麼樣呢?很遺憾的,針對中國股市,還沒有類似於SPIVA這樣的統計研究,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主動型公募基金戰勝市場的比例。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數據研究,來管中窺豹。
舉例來說,在2007年時,在上交所所有的上市A股中,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50%,遠高於機構(32%左右)和法人(20%以下)的持股市值佔比。但是到了十年後的2017年,個人持股佔比下降到21%,而法人持股佔比則上升到62%左右。也就是說,A股的投資者結構,在這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股市中的主要力量,是公司層面的法人股,而非那些散戶。能夠讓機構割的「韭菜」,將會越來越少,這將顯著提高主動基金戰勝市場的難度。
其次,在過去10年間,投資A股的基金數量經歷了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7月底,投資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數量,超過了6000隻。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數量,接近4萬只。同行之間的競爭,大大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也讓任何一隻基金戰勝市場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在投資方面沒有高人一等的信息或者速度優勢,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戰勝市場的策略,那麼投資者更加理性的選擇,是購買一些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努力保持不同資產之間的多元分散,並且堅持長期持有。這種看似愚笨和簡單的投資方法,反而才是最管用的投資良策,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成為市場中被狩獵的對象,獲得最好的長期回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