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獐子島股票2017年股價

獐子島股票2017年股價

發布時間: 2022-10-09 10:57:33

『壹』 獐子島股票最高時多少錢

不復權2008年1月24日,151.23元。
前復權2010年11月10日:34.59元。

『貳』 獐子島股吧

獐子島股吧如下:
一、獐子島公司在2020年6月24日,發布一則極為重要的公告,內容為收到《中國證監會》作出的《處罰決定書》,基本查實獐子島公司分別於2014年度、2015年度在連續兩年虧損的情形下,客觀上利用海底庫存及采捕情況復雜極難發現、難調查、難核實的特徵,不以實際采捕海域為依據進行成本轉接,導致財務報告嚴重失實,2016年通過少記錄成本、營業外支出的方法將利潤由虧損揭露為盈利,2017年度又將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銷海域或減值海域,誇大虧損幅度,另外,公司還涉及《年終盤點報告》和《核銷公告》披露虛假、秋測披露不虛假、不及時披露業績變化情況等多項違法、違規事實。
二、參與的基本條件:凡在2017年3月21日至2018年2月9日期間買入獐子島,且在2018年2月10日之後賣出或仍然持有的散戶朋友,可在第一時間通過---股民維權315網----參加,並有望獲賠...
三、歷史典故:從佛山照明、大智慧、億晶光電、撫鋼、山西路橋再到現在的普天等等,均取得重大成功,路是靠走出來的,從來不是虛構出來的... 成功也必然屬於行動者。
1、獐子島因扇貝接連跑路而引發市場關注的獐子島,本以為存在較大的退市風險,但時至目前,獐子島股票依舊平穩運行,並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內,獐子島股價出現了大幅攀升的走勢,甚至出現了翻倍的行情。
2、從此前遭到市場輿論風波的沖擊影響,到董事長辭職以及相關責任人的被罰,再到股價的翻倍上漲,獐子島再一次演繹了反轉神話。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近期市場行情的持續回暖,農牧飼漁板塊也出現了不錯的上漲行情,作為農牧飼漁板塊的熱門上市公司,卻容易獲得市場資金的炒作;另一方面則在於近期獐子島發布了半年報業績預盈的公告,預計實現凈利潤3000萬至4500萬元,而在去年同期,獐子島卻發生了2358.97萬元的虧損。
3、截至目前,獐子島股價報收於每股5.68元,較上月底的股價上漲了一倍,相對應的總市值達到了40.39億元。從這一輪7月份的上漲行情中,獐子島也稱得上顯著跑贏市場行情的上市公司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整個7月份的時間內,銀行地產等低估值板塊卻出現了大漲大跌的走勢,且上漲的行情只用了數天的時間完成,緊隨其後,卻面臨著半個月以上的陰跌走勢。時至目前,不少銀行股、地產股的股票價格已經非常接近6月底的起步點,有的上市公司更是創出新低。換言之,從7月上旬之後,銀行地產股卻處於新低不斷的過程,這與其低估值、低市凈率的特徵有所背離。

『叄』 成也扇貝,敗也扇貝,水產第一股大「逃亡」

這是「水產第一股」獐子島第三次登上A股的「熱搜榜」。

根據4月27日發布的業績報告,獐子島2018年全年凈利潤3210萬元;2019年Q1凈利潤-4314萬元。也就是說,其2019年Q1的虧損額度竟超過了去年全年的凈利潤。

但真正把獐子島送上熱搜的,是公司對於業績虧損的解釋:底播蝦夷扇貝受災。這是近5年來, 這家以扇貝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第3次以「扇貝跑路」解釋虧損。

當年的農業第一百元股,如今股價已不足當年的零頭, 截至發稿,獐子島股價已跌至3.31元。

5月30日,獐子島回復了來自證監會的問詢函,這比證監會限定的時間晚了一天。對於證監會指出的「持續經營能力存疑」,獐子島表示,「蝦夷扇貝底播規模壓縮至約60萬畝,降低系統性大規模死亡風險對業績的影響。」

然而,此次回復並未「過關」。6月1日,證監會又一封問詢函下發,要求獐子島於6月6日前對2018年年報進一步說明。獐子島依然未能如期交上答卷,並表示力爭於6月11日前完成回復工作。

成也扇貝,敗也扇貝。

上世紀90年代,獐子島率先採取底播養殖技術,並從日本引進蝦夷扇貝這一高市場價值水產,在掌舵人吳厚剛的引領下,獐子島進入了十幾年的黃金發展期,也使當地成為顯赫一方的富貴鎮。

與此同時,吳厚剛成功地把地名做成了品牌。

僅在2005年,獐子島漁業就實現5.2億元產值,1.5億元凈利潤,出口創匯1.7億元。獐子島蝦夷扇貝,一度占據國內市場近80%的份額。

輝煌並未持續下去。

2014年10月,因「遭遇異常冷水團」,獐子島扇貝「跑路」,當年虧損11.89億元。2017年,又因「餌料生物數量下降」,扇貝「飢餓致死」,導致年虧損7.23億元。

從海上糧倉到連年減產,蝦夷扇貝作為獐子島利潤的主要貢獻產品,每一次大規模死亡,都導致了公司業績的大變臉,而「扇貝門」三度上演後,獐子島似乎開始了斷臂求生……

五年來,獐子島蝦夷扇貝的「水土不服症狀」越來越嚴重。

2014年10月30日,獐子島發布公告,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獲期的蝦夷扇貝絕收。

一片嘩然,質疑聲接踵而來。

大部分質疑集中在冷水團事件的真實性,以及2014年10月14日獐子島股票停牌之前,沒有披露任何與扇貝死亡有關的消息,卻有 大量機構在二級市場上出逃,股民因感到被蒙騙而憤怒。

對此,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自願承擔一億元的災害損失,其中2000萬元在一個月內到位,剩餘8000萬元一年內到位。同時,公司總裁辦12人自願降薪,吳厚剛薪酬降為1元;其餘11位總裁辦成員薪酬降低26%至50%不等。

但據wind數據統計,除吳厚剛2015年後薪酬降為0之外,其餘高管薪酬變化並不明顯。

與此同時,隨著冷水團事件的深入,雖然最終結論表示獐子島蝦夷扇貝死亡確系冷水團所致,但獐子島的居民們並不買賬。

2016年初,獐子島被2000多獐子島居民實名舉報,稱2014年的 「冷水團造成收獲期的蝦夷扇貝絕收事件」原因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並非自然災害。

扇貝門第一集的影響還未結束,2018年1月30日,扇貝再遇波瀾。

獐子島公告稱公司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對2017年凈利潤9000萬元-1.1億元的盈利預測進行修正,預計可能導致公司全年虧損5.3億元-7.2億元。

對此情況,獐子島給出了理由,由於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扇貝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誘發了死亡。

扇貝餓死了,成為去年寒冬市場的笑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獐子島發布存貨異常公告的前一個月, 獐子島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分別於2017年11月、12月合計減持獐子島199.85萬股,套現逾1500萬元。

扇貝門第二集的調查結果還未公布,不曾料到,第三集緊接著上映。

獐子島2019年一季度虧損4314萬元的理由是:底播蝦夷扇貝受災。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對於三次扇貝「跑路」事件,鋅 財經 多次向獐子島官方進行求證,均未收到回復。而鋅 財經 對獐子島董秘發起的提問:為什麼扇貝多次出走,貴公司依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養殖體系?截至發稿,對方未予回復。

對於海洋牧場的風險性,海洋生物系教授張華對鋅 財經 表示,海洋牧場主要在自然海區,的確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會造成投入產出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但是在抵禦風險上,可以採取很多措施減少不利影響。

追溯扇貝門的過往,從2014年獐子島冷水團事件至今, 每次在扇貝「跑路」的次年,該公司均能神奇般扭虧為盈,避免被ST以及退市風險。

信達證券研報認為,盡管此次風險事件或由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引起,但由於兩次風險事件的發生間隔短、影響大,或對公司信譽度和影響力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並下調公司評級至「賣出」評級。

獐子島,這個隱藏在黃海深處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島,能相繼成為資本追捧和備受質疑的目標,和吳厚剛密不可分。

上世紀70年代,獐子島有著「海上大寨」的稱號。據當地鎮志記載,1958年,獐子島成立人民公社,通過冬季釣魚、拉貝生產,多積累少分配的新方式,公社創造出了單船捕撈和總捕撈量的全國紀錄,並且第一次登上《人民日報》。

吳厚剛的少年階段,就在那段轟轟烈烈的時期中度過。

中學畢業後,作為新生力量,吳厚剛加入了獐子島的創業群體,從鉚工造船開始做起,後歷任獐子島漁業總公司會計、財務部經理、總公司副總經理,最後坐上了總經理、獐子島黨委書記的頭把交椅。

1996年,32歲的吳厚剛將獐子島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他的改革從產權制度開始,將捕撈船全部民營化,以解放積極性;將漁民捕撈的產品集中起來出售,以此增加市場整體競爭力,主導議價權。

之後, 吳厚剛開始推進「底播養殖」技術取代傳統的「浮筏吊籠養殖」,將海產品從「圈養」轉變為「放牧」。

在新養殖、新模式的影響下,2000年,獐子島鎮總收入達到6.79億元,純收益2.1億元,人均收入超過萬元。而同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6208元,農村人均收入只有2229元。

2001年,政企分離政策推行,獐子島改制。吳厚剛選擇下海。

下海後,長海縣政府給了他漁業公司5%股份的獎勵,以及530萬元無息貸款,用於其再購5%的股份。最終,吳厚剛以10%的股份佔比、第三大股東的身份繼續做漁業公司的掌舵人。

在吳厚剛的帶領下,獐子島啟動了海洋牧場建設,投放海底人工魚礁、海洋生物苗種,進行海底綠化,這里也成了中國海洋牧場的起源。

2006年9月28日,獐子島漁業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第一天,獐子島以60.89元的開盤價成為當時國內1341家上市公司中的第二高價股票。此後股價持續攀升,到2008年1月創下151.23元的紀錄,成為滬深兩市的股王,同時也成為了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

吳厚剛曾說,「大海是我的家,藍色的大海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我們的發展過程要與大海和諧共生。」

但是,在與大海和諧共生了十多年後,畫面開始變得不再和諧。

繼2014年「冷水團」事件後,隨即而來的 播苗數量造假、偷工減料、播撒量虛報等負面傳聞, 纏繞著吳厚剛和其所領導的獐子島集團

吳厚剛卻走了一波「騷操作」,2014年後自降薪水為0,卻於2016年在股市套現超1億元。

A股市場,優秀的公司總是相似,作妖的卻各有千秋。

獐子島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藍田股份?

同樣作為農業企業,藍田股份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股市傳奇。1996年發行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9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每股收益也能達到0.81元,5年間股本擴張了360%, 「藍田神話」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如此「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將如今的獐子島遠遠甩在身後。

然而,2001年10月,刊登於《金融內參》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直接質疑——其業績完全依靠銀行貸款。迷霧撥開之後,藍田神話破滅。

農業版塊的故事總在上演。

此前,到期沒錢還本付息的雛鷹農牧,開創了「豬肉代償」債權人的先河。在今年1月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時,再次給出了「豬被餓死」的虧損理由,和扇貝逃跑如出一轍。

自然災害成為了農業上市公司造假的契機。

然而,根據企業會計准則,「 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減值准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而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准備在計提後,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轉回 」。因此,這也成為不少企業調節利潤的工具。

讓報表好看是很多A股企業的基本要求,在沒有實力支撐下的好看,總是外強中干。當窟窿太大,荒唐的借口開始上演一個個的股市笑話。

這些啼笑皆非的股市趣聞,映射的是監管的缺失,懲罰機制的不健全。不少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違規信披,業績修飾正在堂而皇之地進行。

雖然問題長久存在,但可以看到的是,監管在逐步與成熟市場同軌。

5月15日,證監會啟動設立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發布了2018年度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狀況白皮書及系列子報告,中國投資者網微信公眾號也正式上線。

新湖財富助理總裁郭劍表示,A股的退市機制和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的確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退市的企業開始變多了,這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說,A股是一個時代的火山口,那麼,這里擁擠著幾十年的投機客與亢奮者。

當扇貝不再跑路,當市場的灰色行為不再被寬容,這些讓人鄙夷的價值投資,也會被接受。

『肆』 獐子島股票近幾年最高價多少

獐子島股票在2008年1月24日價格達到151.23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值,棘突如下圖:

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獐子島集團」)於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碼002069),並創造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2007年,獐子島集團成為達沃斯「全球成長型公司社區」首批創始會員,並當選為「 CCTV 年度最佳僱主」、全國首屆「興漁富民新聞人物」企業。

獐子島集團系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蝦夷扇貝、海參、皺紋盤鮑、海膽、海螺等海珍品為主要產品,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級蝦夷扇貝原良種場和國內一流的海參、鮑魚等海珍品育苗基地;地處世界公認的海珍品適宜生長地帶——北緯39度,在渤海、黃海、東海擁有遠離大陸56海里的國家一類清潔海域100餘萬畝,是國內最大的海珍品增養殖基地;在大連、山東榮成等地建有6座水產精深加工基地,擁有中國最大的海膽和金槍魚加工廠,年總加工能力超過2萬噸。

獐子島集團一直高度重視產品質量體系建設,在 2000 年就引進了 ISO9000 質量管理體系和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育苗、養殖、加工、凈化、配送全過程建立了質量管控和可追溯體系,確保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 2003 年,公司蝦夷扇貝、海參、鮑魚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並先後獲得「遼寧省名牌產品」稱號,蝦夷扇貝還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2006 年,「獐子島」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 公司也獲得「遼寧省質量管理獎 」 。 2007 年 5 月,公司作為農業部重點推薦的貝類養殖和加工企業,順利通過了美國 FDA 對我國貝類水產品衛生控制狀況的檢查。 2008 年 9 月,公司的食品安全監控獲得香港食環署的高度贊揚。

獐子島集團已經形成鮮活品、凍品、調理食品、即食產品等多個產品品系,銷售網路已經覆蓋了國內主要大中型城市,並遠銷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為了加快國際化進程,公司於 2008 年先後在美國和香港設立了子公司,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樹立中國水產品的良好國際形象。

獐子島集團一直致力於科技創新,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水產界著名院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公司於 2004 年 7 月被認定為「大連市高新技術企業」。 2006 年 1 月,公司被國家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等五部委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2008 年 2 月,公司入選「全國第二批創新型試點企業」。近 10 年來,公司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獎項就近 10 項,其中《皺紋盤鮑雜交育種技術及其養殖工藝體系》項目獲得 2007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獐子島集團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公司 2004 年來,倡導並實踐了「政府 + 銀行 + 科研機構 + 公司 + 農戶」的「五合一」合作模式,通過公司的資金、管理、技術、品牌輸出,帶領當地 1 萬多名養殖業戶共同致富。另外,公司還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幾年來捐贈慈善事業和投資公益事業的金額超過 2000 萬元。

具有 50 年沉澱和積累的獐子島集團,在走向百年的征程中,將秉承「責任、合作、執行、感恩」的企業價值觀,通過「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建設,致力於「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海洋珍品」,打造「受人尊敬的、卓越的世界海洋食品企業」。

『伍』 扇貝這次不跑了,卻是集體暴斃,獐子島為何稱為A股最大笑話

獐子島多次拔苗助長,一個海域只有他家扇貝出逃、死亡各種理由,成了股市的笑話。

被無數A股投資者吐槽的獐子島竟然又玩起了「扇貝」的套路,而這一次,可能是扇貝連續劇的大結局。因為,這次3億扇貝存貨沒跑路,全都死了。

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80%以上。死亡時間距抽測采捕時間較近,死亡貝殼與存活扇貝的殼體大小沒有明顯差異,大部分死貝的殼體間韌帶具有彈性,部分殼體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軟體部分。

換句話說,這些庫存的扇貝出現了大比例死亡,而且死亡時間剛剛好就是公司抽測時間之前。11月12日開盤,獐子島股價果然一字跌停,當日早盤,賣單不斷積壓在跌停板上,資金瘋狂出逃。

(5)獐子島股票2017年股價擴展閱讀:

自2014年起至2019年,據獐子島集團公告,其所養殖深海扇貝已經三次「受災」。

2014年10月,獐子島集團公告稱,2011年與2012年的底播海域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異動導致的自然災害影響近乎絕收,獐子島集團因此巨虧8.12億元。這一事件被股民稱為「扇貝跑路」。

2018年1月,獐子島集團再度發布公告稱,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預計可能導致公司全年虧損。一紙公告令市場嘩然,不禁發問,「難道扇貝又跑了?」 最後,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海洋災害導致扇貝瘦死。

2019年一季度,獐子島上演「扇貝跑路」第三季,集團凈利潤虧損4314萬元,理由依然是「底播蝦夷扇貝受災」。

2019年6月11日,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目前正在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

『陸』 獐子島歷史最低價是多少錢獐子島股票歷史最底是多少價格

以目前價格的復權計算,價格最低時是3.69元,最好不要碰,這股票躲過了兩次暴跌,至少要跌6成才能收住

『柒』 獐子島:「戲精」不是扇貝|2020魔幻系列(7)

財經 天下周刊(ID:cjtxzk)

文 周享玥

編輯 孫明

扇貝跑了,扇貝死了,扇貝回來了,扇貝最終被衛星定位了……

如果A股市場有個「神奇動物」榜單,以獐子島扇貝的深厚功力,無疑可以輕松問鼎榜首,拿下"最魔幻、最識大體動物」稱號。

畢竟,能在不到6年裡,精準卡在上市公司每個最需要的節點,先後上演四次離奇「失蹤」,凍死過,餓死過,跑路過,還能每每以一己之力換得背後公司化險為夷,最終甚至要動用衛星調查才能尋其蹤跡的扇貝,不管是在A股市場,還是現實世界,都稱得上「魔幻」。

而主導「神奇扇貝」故事的獐子島,自然也無愧於股民們對其「A股戲精」的稱號,頂著「海上大寨」、「鮑魚之鄉」的名號風光登場,登頂過市值200億的高峰,講述過離奇古怪的「神奇扇貝」故事,也跌落過黯淡無光的谷底,最終,落得個一地雞毛、輝煌難再的慘淡結局……

數據顯示,截至2月8日收盤,獐子島(002069.SZ)股價僅為3.45元/股,總市值24.5億元。多番折騰下,「中國水產第一股」的榮光不復存在。

獐子島一出場就拿了個好劇本。

資料顯示,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獐子島)坐落於黃海深處一座名為獐子島的島上。1958年,由獐子島、大耗島、小耗島、褡褳村四個島嶼成立的人民公社,被命名為獐子人民公社,並於1983年,改公社為鄉。同時成立了集體所有制公司——獐子漁工商聯合公司,該公司於1985年更名大連獐子島漁業總公司,1992年再改組為獐子島漁業集團公司。

而作為地名的獐子島,是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獐子島鎮最大的島嶼,長海縣則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海島縣,魚、蝦、蟹、貝、藻類資源豐富。由於地理環境優渥,據地方誌記載,截至上世紀70年代,獐子人民公社就已經創造出了單船捕撈和總捕撈量的全國紀錄,並首次登上《人民日報》,被冠以「海上大寨」的稱號。

但獐子島此後的無限風光,除了得天獨厚的海域資源和地理位置,更離不開一個叫吳厚剛的人。吳於1964年出生在獐子島的一個下轄島嶼大耗島,父輩皆以捕魚為生。1980年,年僅16歲的吳厚剛考入獐子島修造船廠,成為一名鉚工,並在進廠一年後就被提拔為會計,此後歷任財務科長、鎮漁業總公司財務辦總會計、副主任等職務,始終掌握著財務大權。

吳老闆的早期職業道路走得順當,但想要成為傳奇式人物,還需要一個可以施展力挽狂瀾或者錦上添花之力的機會。

機會很快來臨。上世紀80年代,獐子島從日本北海道引進蝦夷扇貝,但最初採用漂浮養殖模式,產量少且污染海水,經濟效益並不高。而彼時,遼寧省水產研究所開始嘗試一種名為「底播養殖」的新技術,即將扇貝等種苗直接投放到海底,讓其自行生長幾年後再捕撈。

在獐子島漁業做財務工作的吳厚剛看到了其中商機,遂向公司推薦「底播增殖」技術,以5分錢一枚的價格買來大量種苗,投向大海。漁民們卻不高興,怒罵他是個敗家子,並質疑這種技術「生不見貝,死不見殼」,無異於「往海里撒錢」。最後是鎮政府出面,才平息了爭議。

兩年後,被撈起來的一個個個大、肉肥且價高的蝦夷扇貝則徹底讓島民們閉上了嘴,獐子島也自此進入快車道。1990年,獐子島蝦夷扇貝底播面積首次突破1萬畝,1995年突破5萬畝,兩年後再翻番,突破10萬畝。

吳厚剛的地位也水漲船高,於上世紀90年代順利從鎮辦企業轉入體系內,不久後又在1996年出任獐子島鎮長,並兼任獐子島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這一年,他剛剛32歲,儼然是大多數島民眼中「年輕有為」的存在。

1998年,獐子島漁業集團公司改制為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獐子島鎮以及其下轄村的村民成為公司股東,吳厚剛也自次年開始兼任獐子島董事長一職。直至2001年,獐子島漁業集團依循政企分離政策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其才正式辭官下海。

而據媒體報道,為了讓吳厚剛無後顧之憂,長海縣政府還決定給其5%的股份獎勵,並要求吳厚剛自己投入5%,有困難可無息借貸。就這樣,吳厚剛揣著借來的530萬元,順利拿下了獐子島10%的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實現了從官到商的轉變。

同一時間段,獐子島被冠以「海底銀行」的稱號,開始沖刺資本市場。2006年9月28日,獐子島正式登陸深交所,不僅成功拿下了「中國水產第一股」的稱號,其股價更是在2008年初躥上151.23元/股的高位,使其一度成為當時滬深兩市的「股王」,也是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

獐子島在資本市場的優異表現,造就了一個身價超5億元的億萬富豪吳厚剛。而吳老闆自2007年起幾乎年年出現在達沃斯論壇的身影,則被視作其身份地位的象徵。

隨著吳厚剛地位的不斷躍升,其兄弟親族也跟著「沾了光」,紛紛進入公司擔任要職。獐子島島民的日子更是過得紅火,島上學校、醫院、電影院等一系列現代化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一幢幢兩層小洋樓更是隨處可見。而據一組數據顯示,2000年,獐子島鎮總收入已經達到6.79億元,純收益2.1億元,人均收入超萬元;同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不過為6208元,農村人均收入2229元。

故事如果就此戛然而止,獐子島和吳厚剛都會成為成功者的代表,但獐子島顯然極具「戲精」體質,並不甘心僅僅作為一個普通勵志故事中的主角,而是要演繹一出「扇貝去哪兒」的荒誕懸疑劇。

2014年,獐子島已經開發的海洋牧場面積超300萬畝,約2000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世界級海洋牧場。然而,就在同年10月,形勢卻發生了180度大逆轉——獐子島突發公告稱,因幾十年不遇的冷水團突襲其養殖區域,公司2011年和2012年間播撒的148.66萬畝待收獲蝦夷扇貝絕收,造成2014年前三季度巨虧約7.6億元,當年總計虧損額達11.89億元,幾乎虧掉了前四年的所有盈利。

一時間,「獐子島扇貝跑路」事件震驚整個A股市場,投資者們對獐子島冷水團的真實性、定期抽檢卻為何未能及時預警、是否存在內幕交易、是否存在內部貪腐等種種懷疑也接踵而來,一度成為當年A股市場最大的一起「黑天鵝事件」。

面對質疑,吳老闆表示很「委屈」——「我們一家企業講不清冷水團的事兒,大家都不明白……冷水團說不清楚,底播增殖說不清楚,海洋牧場說不清楚」,並一度在互動平台上回應投資者有關「寧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信董事長那張嘴」的質疑時,不無感傷地表示,「一個人被信任不易啊,請看我們的實際行動吧。」

但蹊蹺的是,獐子島公告中提及的冷水團,事前從未經大連市氣象局等權威機構通報過,當地養殖戶也都說沒有遇到,更沒有聽說附近海域的養殖戶因冷水團而明顯減產。

盡管疑點重重,證監會當年12月的調查結果卻顯示,未發現獐子島有財務造假行為;獐子島扇貝的第一次跑路也最終以吳厚剛承諾自願承擔1億元災害損失與公司共度難關,以及獐子島高管集體降薪告終。

而就在半年後的2015年6月,獐子島再次公告稱,最新抽測結果顯示,2012年、2013年、2014年底播未收獲的160餘萬畝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風險。故事的戲劇性走向不禁讓眾多圍觀者驚呼:「丟失的扇貝又游回來了」。不過,僅兩天後,獐子島再發公告解釋,此次抽測中的2012年底播苗種與2014年因「冷水團」絕收的部分屬兩個不同海域,而非「扇貝回來了」。

獐子島的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看似平靜的海面之下,仍然暗流涌動。

2016年1月,有消息稱,獐子島被2000多人實名舉報,稱2014年的「冷水團事件」原因並非自然災害,而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而舉報者正是獐子島的居民,同時也是獐子島股份受益人。但獐子島隨即否認了舉報信的存在和信的內容,一如離奇失蹤的扇貝,這場舉報同樣疑雲滿布。

而戲精之所以被稱之為「戲精」,往往因為講出的故事太具戲劇性且出其不意。

2018年2月,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因降水減少、餌料短缺、海水溫度異常等原因,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並最終被餓死,從而導致2017年業績由盈轉虧,再次巨虧7.23億元。2019年4月,獐子島再度發聲,因「底播蝦夷扇貝受災」,2019年一季度虧損4314萬元。5個月後,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再次在短時間內「大規模自然死亡」,帶來損失2.78億元,而獐子島方面給出的原因是「海水溫度變化、海域貝類養殖規模及密度過大、餌料生物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扇貝跑了,扇貝回來了,扇貝餓死了,下一次又因水溫不對死掉了……不過短短幾年時間,扇貝的來去生死,早已成為獐子島的家常便飯,「扇貝去哪兒了」的笑話更是講出了連續劇的架勢,就是不知道海底的扇貝自己的歷次死因,會不會再「笑死」。

扇貝會不會「笑死」誰也不知道,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獐子島大概是「樂在其中」的。

據深交所規定,中小板企業連續兩年虧損將被ST,連續3年虧損將被暫停上市,連續虧損四年則將被終止上市。而在「扇貝去哪兒」連續劇上演的6年間,「家底」早已不再豐厚的獐子島,卻一直「幸運」地避開了被暫停或終止上市的關鍵節點,將2014年至2019年的業績,幾乎都套在了一年虧損一年盈利的變動規律上。卡位之「精準」,讓不少網友驚呼:「獐子島的扇貝極有可能具備金融行業背景,並已考取注冊會計師資質,非常熟悉上市公司審計的相關工作」。

而事實的真相,一直要到2020年6月,才被北斗衛星勘破,並被證監會給予「財務造假」的終局認定。

2018年2月,就在獐子島宣布「第二次扇貝跑路」事件後一周多,證監會決定對獐子島啟動立案調查。而因蝦夷扇貝這一存貨的特殊性,證監會為此派出稽查總隊30多人,歷時17個月的調查,甚至調動了剛剛組網完畢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才最終破解了「扇貝去哪兒了」這個A股市場的魔幻謎題。

2019年7月,證監會向獐子島下發《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稱已查明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2020年6月24日,證監會又正式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和《市場禁入決定書》,認定獐子島相關年報及信披涉嫌虛假記載,並對獐子島做出罰款60萬元的「頂格」處罰,對時任董事長吳厚剛等人罰款30萬元及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2020年9月,證監會更是宣布將獐子島證券犯罪案件移交給公安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而據調查結果顯示,證監會以底播蝦夷扇貝捕撈船隻的北斗導航定位信息為基礎,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還原了采捕船隻的真實航行軌跡,卻發現獐子島在2016和2017年間結轉成本時所記載的捕撈區域與捕撈船隻實際作業區域存在明顯出入。

2016年,獐子島通過少報扇貝采捕海域面積13.93萬畝,少計營業成本6002.00萬元;同時又巧妙利用其會計核算原則,通過在部分尚未捕撈的海域重新底播的方式,虛減營業外支出7111.78萬元。藉此,已經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虧損的獐子島,成功在2016年虛增利潤1.31億元,占同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58%,實現了所謂的「賬面盈利」,成功摘帽,避免了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為了消化掉2016年隱藏的成本和虧損,2017年,獐子島又以扇貝被「餓死」為由,虛減利潤2.79億元,占同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9%。

不過,吳厚剛對於證監會的「財務造假」認定似乎並不認可。2020年5月,還是獐子島董事長的吳厚剛就曾向媒體抱怨:「為什麼別人遭了災,大家都同情,獐子島遭了災,不但不同情,還都踩上一腳?」,並表示證監會「僅靠兩份推演報告就判定我們財務造假,沒有法律依據」。

而據報道,2020年12月,吳厚剛已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證監會發起一份長達一萬多字的起訴狀,要求撤銷相關行政處罰,且該案已進行首次質證。但獐子島對於這位前董事長的起訴行為顯然避之不及,在被媒體問及相關問題時,只拋出了一句「吳厚剛已從公司離職,其個人訴訟行為屬於私人司法維權活動」。

三十多年前,被獐子島島民們怒罵「敗家子」的吳厚剛靠著扇貝「底播增殖」技術,助獐子島興了家,然而,三十年後,吳老闆卻真的讓獐子島「敗了家」。2010年的巔峰時期,獐子島市值一度超200億元,但在三翻四次的「扇貝去哪兒」事件後,只餘下20多億市值,縮水近90%。

獐子島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則顯示,2020年度,獐子島預計盈利1000萬元至1500萬元,扣非後凈利潤虧損1億元至1.5億元,而上年同期,其歸母凈利潤虧損3.92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1.86億元。2020年扭虧為盈的原因,主要系「出讓部分海域使用權相關資產及轉讓子公司股權、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收益增加」以及「海洋種業產品經營業績有所增長」等因素影響。

「戲精」獐子島的未來,依舊迷霧重重。

熱點內容
炒股怎麼能提高成交量 發布:2025-04-22 18:34:32 瀏覽:349
股票交易一定要有交易系統么 發布:2025-04-22 17:47:45 瀏覽:867
40億現金能支持多少市值 發布:2025-04-22 17:30:33 瀏覽:994
互聯網炒股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4-22 17:30:15 瀏覽:105
太平洋投資管理市政債券的股票 發布:2025-04-22 17:18:19 瀏覽:996
炒股被割了怎麼辦 發布:2025-04-22 17:02:10 瀏覽:900
什麼地方有培訓炒股的 發布:2025-04-22 16:55:52 瀏覽:946
股票投資秩嘉匯優配 發布:2025-04-22 16:46:02 瀏覽:485
余額寶基金如何把錢轉出來 發布:2025-04-22 16:30:22 瀏覽:101
房產理財顧問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4-22 16:24:01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