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本情緒和股票市場
① 股票和金融有什麼區別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等等。
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金融交易本身並未創造價值,那為什麼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按照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將未來收入變現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錢今天來花。
簡單地說金融交易的頻繁程度就是反映一個地區、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繁榮能力的重要指標。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支股票背後都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時,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的。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② 金融 股票市場心得體會
投資如種植
什麼種決定什麼果
什麼時候下種決定什麼時候結果
什麼地方下種決定一年有幾收成
怎麼呵護決定怎麼發苗
澆水如關注
鬆土如調整
施肥如加倉
修枝如止損
成長期總是喜悅卻有花無果
結果記得採摘
兩位數是學習
三位數是入門
四位數是技巧
五位數是挑戰
六位數是突破
七位數沒接觸
③ 股票與金融的關系
金融學(Finance)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投資信託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是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同一類別的每十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方式有償轉讓,股東能通過股票轉讓收回其投資,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是債權債務關系。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證券是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憑證的通稱,是用來證明證券持有人有權依據券面所載內容取得相應權益的憑證。按其性質不同可將證券分為證據證券,憑證證券和有價證券。人們通常所說的證券即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是一種具有一定票面金額,證明持券人有權按期取得一定收入,並可自由轉讓和買賣的所有權或債權證書。鈔票、郵票、印花稅票、股票、債券、國庫券、商業本票、呈兌匯票、銀行定期存單等等,都是有價證券。但一般市場上說的證券交易,應該特指證券法所歸范的有價證券,鈔票、郵票、印花稅票等,就不在這個范圍了。證券交易被限縮在證券法所說的有價證券范圍之內。
④ 你是否認為金融危機以及股票市場的跌宕起伏與投資者的心理及行為有關系關系
有關系的,投資者的行為一定是可以影響股票市場的,股票漲跌是資金說了算,如果投資者普遍認為市場不好的時候,大家一致做出賣出平倉動作,那麼股票市場一定會有很大的跌宕起伏。
⑤ 關於股票和金融類知識學習
一、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系: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2、炒股
炒股就是從事股票的買賣活動。炒股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證券市場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股價差額,獲取利潤。
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⑥ 金融和股票是什麼意思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差價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獲取經常性收入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紅派息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⑦ 2008金融危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網路一下
擴張性政策應對惡化中的國際經濟環境。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之下已瀕臨衰退邊緣,引發通縮憂慮,中國外需將持
續疲軟。中國政府已採取降息(過去的一個半月減息3 次)和財政擴張等各項措施,中金宏觀組預測未來一年降息
的空間還可以達到216 個基點。這些政策能否有效推動內部需求是影響今後中國經濟和股市走勢的關鍵所在。
♦ 持續降息有望使得居民房屋購買力恢復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房地產在內需中的地位不可忽視,中國已經推出的
房地產政策和降息趨勢有助緩解房地產市場趨緊態勢。假設在未來一年繼續降息216 個基點、收入增長5%,我們計
算顯示,房價只需下調5%,主要城市的月供收入比大多將回歸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城市租金收益率也開始
逐步高於存款利息。與許多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住房剛性需求仍有較大潛力。
♦ 以當地居民收入水平衡量當地房價,二三線城市居民購房能力好於一線主要城市。年初以來,購房能力指標越低的
城市房地產成交量同比萎縮的程度越大。受關注較多的十二個主要城市(佔全國成交量29%)銷售面積同比平均萎
縮近30%,但除此之外的全國其它地區成交量只萎縮11%,明顯好於主要城市,表明需求釋放取決於購房能力。廣
州等城市今年以來在價格回調的情況下成交量沒有出現大幅萎縮也說明,購房能力提升有助於引導需求的恢復。
♦ 房地產能否提供緩沖?房地產在大幅減息的條件下有可能為經濟下滑提供緩沖。美國IT 泡沫破滅後以及日本「廣場
協議」後,政府大幅下調利率刺激了房地產市場而都使得整體經濟避免大幅衰退。另外,分析顯示除房地產外其它
居民部門支出對降息並不敏感,政府支出對提振內需則有較大擴展空間。
♦ 房地產股票可能先行見到企穩信號。如果大幅降息和房價的下調使得房地產市場企穩,房地產股票可能先行走出低
谷。對於大市,歷史經驗表明,隨經濟周期的股市調整一般持續5-8 個季度,美國、日本以及香港中資股走勢與利率
趨勢的關系表明,經濟下行初期,降息頻率較快,而股市下跌速度和幅度最大,至減息後期,減息幅度和頻率下降,
股市下跌幅度也減小甚至見底復甦。目前中國從九月份以來已經開始大幅減息,股市已經大幅下跌,估值水平,特
別是香港中資股的估值也逐步低於或者接近歷史低點。雖然估值水平和盈利依然存在下調的風險,但總體市場將隨
著降息周期的深入而逐步進入長期投資價值區域。
⑧ 行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論用行為金融理論解釋我國股票市場的事件與現象。
行為金融包括(A.後悔理論 B.期望理論)主要的理論。
擴展:(行為金融理論解釋如下)
1、期望理論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
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
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2、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
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
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