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戴姓名人江蘇省股票市場

戴姓名人江蘇省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2-01-03 09:52:34

① 戴氏名人

1、戴法興

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為孝武帝所重,為南魯郡太守,兼中書通事舍人,多納貨賄,權重當時,前廢帝立,遷越騎校尉,益專權,後被閹人讒於帝,免官賜死。

2、戴才

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戴才去後撫起創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加強防衛,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後又巡撫陝西、河南等地。官至戶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3、戴震

清代學者,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

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4、戴季陶

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

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5、戴笠

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

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擔任軍統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秘的人。

② 歷史上姓戴的高官都有那些

戴淵、戴法興、戴胄、戴叔倫、戴才等。

1、戴淵

戴淵(269年-322年),字若思(《晉書》避唐高祖李淵諱作戴若思)。廣陵郡(今江蘇揚州)人。東晉大臣、名士。

戴淵年輕時受陸機推薦,在東海王司馬越幕府任職,累官散騎侍郎,封秣陵侯。後渡江歸附琅玡王司馬睿,任鎮東將軍右司馬,後歷任前將軍、尚書、中護軍等職,頗受司馬睿信任。

太興四年(321年),任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出鎮合肥。王敦之亂時,任驃騎將軍,率軍勤王,兵敗後與周顗皆為王敦所害。王敦之亂平定後,獲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號「簡」。

戴淵工書法,張懷瓘《書估》將其書列入第四等。

2、戴法興

戴法興(414~465年),字型大小不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宋大臣。

出身貧苦,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文章盛名當時。彭城王劉義康掌權期間,戴法興以才用被劉義康引見,被任命為記室令史。

劉義康失勢後,轉投劉駿,擔任劉駿的征虜、撫軍記室掾,隨劉駿遷轉多地,後隨劉駿率軍攻入建康。孝武帝劉駿即位後,提拔戴法興為南台侍御史,兼中書通事舍人,加建武將軍、南魯郡太守。

又以參與密謀討伐劉劭之功,封為吳昌縣男,食邑三百戶。後又轉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太子旅賁中郎將,侍太子於東宮。以頗知古今,又擅文筆,為孝武帝所重,參與中樞機要事務的處理和商議,權重當時。

前廢帝劉子業即位後,戴法興遷越騎校尉,凡詔敕施為,悉決戴法興之手,益假專權。時劉子業欲有所為,戴法興每相禁制,引起劉子業不滿。

戴法興更多次裁減劉子業對寵臣濫加的賞賜,劉子業所寵親信對他都十分痛恨。後被閹人華願兒進讒於帝,免官賜死。著有文集四卷,盛名當時,今佚。

3、戴胄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朝宰相。

戴胄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於王世充,歸唐後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後,戴胄被擢升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數次犯言直諫,後改任尚書左丞。

629年(貞觀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次年又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633年(貞觀七年),戴胄病逝,追贈尚書右僕射,謚號為忠。

4、戴叔倫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

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偽。

5、戴才

戴才,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

戴才去後撫起創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加強防衛,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後又巡撫陝西、河南等地。官至戶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法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叔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才

③ 姓戴是誰的後代他是不是名人是那國那裡的人



一、姓氏起源

1.黃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遷居豫南、江浙、山東等地的。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又有遷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漢時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又如東漢時的戴就為上虞(今屬浙江)人,戴宏、戴封均為剛(今山東寧陽縣北)人。唐初,戴氏開始入閩。據《元和姓纂》所列當時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等。清代初年時,廣東焦嶺縣一支戴氏後裔遷往台灣屏東,其後分布於高雄、桃園、新竹等地。清代以後,還有福建戴氏陸續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④ 近代史上百姓級戴姓名人

戴熙(1801—1860):
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進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後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謚號文節。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後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後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翚,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於王蒙、吳鎮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於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有《習苦齋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數學家。字鄂士,號鶴墅,又號仲乙。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項名達同時研究三角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和橢圓求周等問題,並代項氏續成遺著。他的代表作有《對數簡法》等四種九卷,合刊成《求表捷術》。得出了指數為任意實數的二項展開式、對數展開式及三角函數對數展開式,並用來計算對數表。還著有《四元玉鑒細草》等。戴煦在研究無窮級數時發現了「開方求對數」的簡便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定理級對數」和「自然對數級數術」兩項定理,比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演算法要簡單實用得多。
戴修瓚(1887—1957):
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芳瀾(1893—1973):
中國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號觀亭。湖北江陵(今荊州)人。歷任廣東農業專科學校、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後從事真菌的分類、形態、遺傳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著有《真菌》、《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
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擔任軍統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秘的人。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死後被追任為陸軍中將。時人有「雨農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安瀾(1904—1942):
抗日名將。又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桿戴村人。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庄、武漢、昆侖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望舒(1905—1950):
中國現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餘杭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戴松恩(1907—1987):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小麥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試論中國作物育種工作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作物良種的增產作用》和《為什麼研究小麥非整倍體》等。
戴曙光(1911-1944):
江蘇射陽人,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幼讀私塾,後在阜寧讀小學,鹽城中學讀初中。畢業後,去上海浦東高中、同文書院(日本人辦的學校)、復旦大學讀書。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他經常讀些馬列主義書籍,思想進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參加了我黨地下工作。1944年05月30日被內奸出賣,在去射陽河南和蔣信富面談中遭伏擊,胸口中彈,壯烈犧牲。1940年,新四軍開赴鹽阜地區,他不辭勞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書長劉丹等,並經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愛人唐棣華介紹,參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顧乃湘也參加了革命工作。他開始任我阜寧幹校大隊長、阜寧縣政府第三科科長,1941年9月,又調任縣政府第二科科長。10月,由於革命形勢的需要,又劃出射陽縣,他們夫妻二人都調到射陽縣做敵工工作。1943年初,射陽縣政府為開辟對敵斗爭,決定在通洋、陳洋、小河東、射陽河南、黃沙港北至濱海一帶地區,成立第七區,由他任區長兼武裝大隊長。同年7月7日,射陽縣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了悼念他,上級決定將他犧牲地仁水鄉改為曙光鄉,以示紀念。
戴伯勛:
1930年7月生,湖南湘鄉人。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專業研究生畢業。俄語可讀、譯。曾任遼寧大學經濟系系主 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享 受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自編、參編教材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中國工業經 濟管理》1992年獲國家「光明杯」榮譽獎;《經濟聯合·企業集團·企業兼並》1992年獲遼 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1995年獲全國普通高校首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二等獎。《老工業 基地的新生——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研究》,1997年獲遼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 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戴 亮:
1934年12月出生,福建仙遊人。195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現 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從事石油 、高能燃料的紅外光譜和質譜分析。在色譜一質譜聯用技術研究和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簇合物 的質譜研究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其中「SZJ—1型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儀」獲1978年全國 科學大會獎,「柬埔寨梯克油評價加工利用」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科學大會獎;發表 《陸森(Roussin)鹽陰離子質譜及其斷裂過程》等論文40餘篇。
戴白夜: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 1958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曾任張家口市作協副主席、電影觀眾學研究會副會長、河北 省廣播電視廳《電視文學》雜志編輯部副主任。現任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河北電影制 片廠)藝委會秘書長。一級編劇。河北省影視家協會理事。發表作品近300篇(部)。拍攝的電 視劇有《舞會皇後》、《最後一次報告》、《OK!暑期「小小虎隊」》、《神州之戀》等。1 981年在國內倡導「電視觀眾學」研究,發表論文《電影觀眾學初探》、《關於電影與觀眾 的幾點思考》(獲1985年河北省首屆文學振興獎)。
戴文彬(1909-1982)
湖南省瀏陽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東獨立師3團排長、連指導員,紅8軍27師64團代政治委員,湘贛軍區第2兵站政治委員,紅2軍團6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獨立第1支隊政治委員,獨立2旅政治部副主任,獨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20師衛生部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後方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衛生部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衛生部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11月28日因病在長沙逝世,終年73歲。
戴正華(1901-1966)
安徽省肥東縣湖濱鄉六家畈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為支持抗美援朝戰爭,曾多次率領醫務人員志願入朝,及時研究解決了志願軍後勤衛生部門工作中的許多困難,為保障志願軍將士的健康作出貢獻。1952年12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60年因病離休。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戴克林(1913-1990)
原名戴道駒,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先隊大隊長,紅四方面軍第9軍27師8團宣傳隊隊長,第27師衛生隊隊長,第80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第81團副營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3支隊6團連長,第3支隊司令部偵察參謀,挺進縱隊第1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1師1旅4科科長,江都獨立團參謀長,第1旅2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5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2師6團團長,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20軍59師副師長、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9師師長,第20軍副軍長,安徽省軍區參謀長,工程縱隊司令員。1961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90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戴克明(1915-1986)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黃岡縣區委書記,黃安縣特務大隊大隊長,中共光山縣委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電台警衛隊隊長、支隊供給處會計科科長、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伊川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1縱8團政治委員。中原突圍時,指揮8團搶渡襄河,為主力部隊打開通道。8團被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包圍,他身先士卒,率全團殺出重圍,到豫西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受到縱隊通電表揚。後任鄂豫軍區潢川軍分區4團政治委員,河南軍區潢川軍分區副司令員,洛陽軍分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軍區寧都分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政治系。歷任第5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信陽步兵學校校長,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71歲。
戴金川(1918-——)
河北省高陽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司令部隊列科科長、研究室主任,山西朔縣武工大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團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3軍9師副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1軍7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第1軍7師政治委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7師政治委員、第1軍政治部主任,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院副政治委員,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後勤學院院長,總後勤部政治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未能獲得功勛榮譽章。
戴潤生(1916-——)
江西省吉水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學校政治營青年幹事,公略步兵學校政治指導員,軍委幹部團俱樂部主任、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保衛局政治指導員、巡視員,第4師10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343旅686團營政治教導員、政治處副主任,獨立旅第一團政治委員,黃河支隊、教導第4旅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冀魯豫軍區第11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旅政治委員、旅長,第二野戰軍第16軍、17軍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軍政治委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員,軍事電訊工程學院院長,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顧問組組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戴學江(1930.2-—)
江蘇省靖江市人。1946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0師28團營文化教員,第三野戰軍23軍67師199團政治處技術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政治部秘書。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營副政治教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政治部組織處助理員,沈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科長、副部長,師政治委員,陸軍第23軍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1985年起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區副政治委員。1992年11月-1995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政治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4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戴怡芳(1940-2001)
河北省東光縣人,1960年考入河北大學,196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書、班長、排長、參謀、股長、團副參謀長、副團長等職。1979年調軍事科學院工作,歷任戰役戰術研究部副團職、正團職研究員,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導部副部長、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在部隊工作期間,刻苦鑽研戰術技術,積極探索部隊建設規律,為提高部隊訓練水平做出了顯著成績。在軍事科學院工作期間,參加過戰斗條令、教令的編寫、實驗、修改和定稿工作。組織編撰的一批研究報告和理論專著,獲得了軍事科學院科研成果獎。先後組織領導了全軍軍事科研工作「九五」計劃的編制工作,組織召開了第四次全軍軍事科研工作大會,主持了軍事學學科調查,組織領導了一系列重大現實課題研究。認真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在組織領導戰略、作戰、外軍和軍事運籌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研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豐碩的軍事科研成果為繁榮和發展中國軍事科學做出了貢獻。
199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1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1歲。

⑤ 戴姓和哪個姓是世仇

歷史上所謂兩個姓不通婚的情況基本是兩個家族有仇的情況,但是這樣的事情除非有名人參與,否則只是很小的事情,根本不會流傳下來。

由於社會、歷史等原因,形成了「代姓」,其實「代姓」是「戴姓」的白字,實為同一個姓。

現代的代姓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戴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人口較多。歷史名人有唐朝畫家戴嵩、東晉學者戴逵、清代史學家戴名世、當代詩人戴望舒等。來源有四:

1、黃帝乃代姓之鼻祖;

2、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

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代」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3、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4、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譙國郡(今安徽亳州)、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清河郡(今清河)。

譙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⑥ 歷史上姓戴的偉人名人有哪些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⑦ 歷史上姓戴的名人都有誰啊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⑧ 為什麼說戴姓是中華第一美姓

1、歷史淵源長遠:戴姓被稱為中華第一美姓,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歷史來源是非常長遠的。最早的時候戴姓來自於西周小國的國主宋戴公,而這個宋戴公還是商朝皇族的後裔。由此可見戴姓的來源是非常古老且高貴的,所以有人稱戴姓是中華第一美姓,是非常高貴且優雅的姓氏。

2、歷史名人較多:姓戴的歷史名人是非常多的,占據名人綜述的0.45%,而且這些歷史名人都留下了非常美好且令人崇敬的傳說,所以有人說戴姓就是中華第一美姓。而姓戴的歷史名人有大小戴學開創者的戴德和戴聖、東晉書畫家戴逵、東晉俠客戴淵、唐朝宰相戴胄、唐朝著名詩人戴叔倫、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

3、人口基數很大:從古時候開始戴姓一直流傳到今天,並成為中華所有姓氏中人口基數較大的一大姓,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戴姓占據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48位,且在海內外都分布著姓戴的同胞。所以有人根據戴姓的人口數量,將戴姓稱之為第一美姓。

(8)戴姓名人江蘇省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姓的產生,從史籍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還有「姬民出自軒轅」的記載。

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語》)。

這種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時,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舊貴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盪盡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漢,姓和氏的區別已經不再顯現。因此,太史公司馬遷在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統稱,從此,「姓氏」之稱,自太史公起合而為一。

其著《本紀》中,言秦始皇則曰姓趙氏,言漢高祖則曰姓劉氏。自此,中國人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沒有貴賤之分,因而很多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所以,姓氏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每一個家族的成員。


⑨ 代姓與戴姓的聯系

兩周前我們談過一個從戴姓上「生」出來的姓氏「岱」,今天我們來說它的另一個兄弟「代」。「岱」的產地在潮汕,年代較近。而「代」的產地卻是中原地區,而且由來已久。因為「戴」、「岱」不作姓氏時潮汕話同音,作姓氏時近音,而「戴」、「代」在潮汕話中則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音,從這一點上也可證明其產地不在潮汕。代(dài,潮音toi3(釵3))姓,在全國約有人口210萬,在各姓中排第129位,佔全國人口的0.16%.代姓在揭陽有117人(2001),在各姓中排第162位,占揭陽人口的0.002%.代姓來源有二:1源自姜姓,以國為姓。春秋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並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近代,人們以為「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復的「戴」改為簡單的「代」,成為代姓。此外,滿族也有此姓。今代姓在全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山東、山西、河北、江蘇、北京、遼寧、雲南、重慶、四種等省市。代姓的歷史名人,清初有滿族大臣代善,曾為打下和鞏固清朝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當代民間藝人代玉寶(1894~?),遼東滿族高粱紅唱手,民國初年開始行藝,以說口迎人和段子多取勝,40多歲改唱影,白天唱影,晚上唱二人轉。廣東代姓居民主要分布於廣州、深圳一帶。揭陽代姓主要分布於普寧、惠來一帶。

⑩ 歷史上戴姓名人有誰

戴德 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名世 清代史學家
戴煦 清代數學家
戴笠 號稱「蔣介石的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最神秘人物」
戴立忍 知名台灣電影導演

熱點內容
正邦科技今天股票 發布:2025-01-18 06:38:42 瀏覽:749
微信理財最多買了多少 發布:2025-01-18 06:37:10 瀏覽:138
郵政農村網點理財經理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1-18 06:35:00 瀏覽:831
基金破產怎麼辦 發布:2025-01-18 06:34:59 瀏覽:553
香港股票樂游科技 發布:2025-01-18 06:28:16 瀏覽:249
股票幾個漲停會停牌 發布:2025-01-18 06:28:14 瀏覽:627
有超級資金顯示的股票軟體下載 發布:2025-01-18 06:21:59 瀏覽:414
金融交易指哪些 發布:2025-01-18 06:18:10 瀏覽:702
連板晉級市值多少錢 發布:2025-01-18 06:16:46 瀏覽:214
如何解除基金虧損 發布:2025-01-18 06:16:38 瀏覽: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