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巴勒斯坦股票市場

巴勒斯坦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1-12-26 03:53:32

❶ 中東問題!!!!!有獎哦

問題1:阿拉伯國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來威脅英美等大國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沖突已經不能僅僅用中東危機來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關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動,原因之一就是石油———這根聯系著中東和世界的神經。4月1日,當耶路撒冷再度發生自殺性爆炸、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進入「戰爭」的時候,積蓄多日的緊張情緒終於爆發,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上漲57美分收於26.88美元/桶,並達到2001年9月19日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開始。4月1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呼籲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用石油做武器,並利用一切經濟手段對付以色列和美國,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備停止向美國出口原油。不僅如此,伊拉克還向阿拉伯聯盟遞交了一份決議草案,敦促阿拉伯國家行動起來,如果美國依舊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斷美國的石油供給線。伊拉克還建議,僅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義上的支持遠遠不夠,應該給他們送去武器、資金。

伊朗外長哈拉齊的一番表態更加重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憂慮。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伊斯蘭會議組織大會的哈拉齊說,伊朗考慮以石油為武器,迫使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讓其立即從巴勒斯坦領土撤出。很顯然,伊朗政府認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個不錯的建議。

1973年伊拉克提交給阿拉伯聯盟的決議草案不禁讓人想起了29年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宣言。同樣是因為以色列,同樣是為了迫使美國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樣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維系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車、飛機、船舶,小到塑料、清潔劑,石油的作用無處不在。難以想像,如果沒有石油,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對1973年的石油危機心有餘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槍炮、不用流血,卻可以製造常規武器無法達到的效果。

1973年,中東局勢異常緊張。當年4月,佔中東總產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開聲稱:如果美國不改變對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國家就會減產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卡達、敘利亞等國紛紛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與埃及之間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1月底,阿拉伯國家召開首腦會議,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所採取的一系列減產、禁運措施。

短短3個月內,原油價格由3.1美元/桶飆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

沙特態度謹慎

但並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積極響應伊拉克的號召,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個拿石油當武器的沙特。這一次,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OPEC最有影響的成員態度相當低調,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運不在沙特的考慮范圍之內。

沙特如此低調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運雖然最後迫使美國和西方社會向阿拉伯世界低頭,但勝利的代價是昂貴的。沙特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石油出口,減產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國際收支逆差迅速擴大,國民經濟接近崩潰,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破壞。

石油輸出國意識到,石油武器其實是一柄雙刃劍,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國家曾經承諾,不會以「石油作為政治籌碼」。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樹立了較高的聲望,為了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應者,它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諾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計劃,無異於否認沙特王儲不久前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呼籲阿拉伯國家恢復同以色列關系的正常化,以換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認為伊拉克的計劃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員反問道:「如果我們沒有了收入,如何繼續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國能撐多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里克在聽說伊拉克提議用石油當武器後,不屑一顧地稱,其他阿拉伯國家是不會接受的。他甚至還嘲笑這是伊拉克的小把戲,它在試圖轉移視線,讓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問題。然而,分析家擔心,如果不能盡快解決中東危機,石油危機也就不遠了。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巴以之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數。假設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被傷害、驅逐,甚至殺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國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穩當」?

中東的石油儲量佔全球探明儲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佔到了全球市場的26%。雖然俄羅斯等國近年來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長,布希政府也積極呼籲加大本國的石油開采、減少對國外進口石油的依賴,但目前中東仍是美國石油供應的生命線。僅伊拉克一國的石油就佔美國進口量的10%。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5.6億桶,較1985年減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進口。美國汽油工業研究基金會分析員拉里·古德斯汀擔心地說:「美國已經失去了優勢位置,我們的進口保護能力下降得太厲害了。」

如果阿拉伯國家一致行動實施石油禁運,美國能堅持多久?即使後退一步,不會發生石油禁運,因為畢竟美國不可能為了以色列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但萬一中東發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導致石油產量驟減,剛剛擺脫新世紀第一次經濟衰退的美國又該如何應付?到那時,也許又該有人批評經濟一體化了,因為美國經濟倒霉,全球經濟也會跟著遭殃。

問題2:中東各國石油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經濟: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阿聯酋通訊社2000年7月1日報道,截止1999年底,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978億桶,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為5.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國民經濟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85%以上。貨幣名稱:迪爾汗 (dirham)。
經濟:經濟以石油為主,所產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原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政府重視發展多樣化經濟,以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

問題3:幾次石油價格抬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石油價格漲 全球股市跌

繼9月15日下跌160點後,美國股市像吃了瀉葯一樣,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瓊斯指數跌118點,報10808點;納斯達克指數跌108點,報3726點,跌穿3800點的心理關口。雖然紐約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獨秀,艾克森石油上漲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創近1年來新高價。
市場人士指出,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及納斯達克指數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幾乎盡墨,其中韓國、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擊尤其大。

歐洲股市法蘭克福DAX指數下跌0.41%,巴黎CAC指數下跌0.64%。倫敦股市倖免於難,金融時報指數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亞洲股票市場充滿悲觀情緒。市場關注的焦點仍在油價上漲、華爾街股市下跌以及區內政局不明朗這些負面消息。

韓國股市綜合指數跌50.64點,跌幅達8.6%。經紀說,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棄收購大宇車廠,使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發生導致15人喪生的炸彈爆炸案後,投資者因懼怕恐怖襲擊活動,爭相拋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點,跌幅達7%,跌至17個月來的低位。泰國股市受到泰銖疲弱和區內股市普遍下跌的影響,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資者沽出高科技相關股票。日京平均指數下跌152.12點,跌幅為0.94%。

菲律賓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響;紐西蘭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靜;澳大利亞股市下跌52.5點。

台灣加權指數跌143.15點,跌幅為2.03%。經紀說,投資者擔心當局的新經濟政策,更加卻步。

香港股市恆生指數18日狂瀉689點,以15560點收市,跌幅逾4%,為亞太區內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創業板指數收市報414點,再跌21點,創下歷史新低位。

(2)高油價可能放慢美國經濟增長速度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產量80萬桶的決定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攀升,18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度超過每桶37美元,再創10年來新高。美國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雖然高油價不會引發美國經濟衰退,但可能導致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放慢。

美國總統柯林頓日前表示,盡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但美國經濟「在中短期內」沒有衰退的危險。他認為,美國在抗擊這一次油價攀升的沖擊方面比以前做得好。柯林頓的這番樂觀預測並非虛妄之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日發表的最新預測報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2%,比去年的4.2%還高出1個百分點。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從5月份預測的4.9%調高到了5.2%。這與此前3次石油沖擊後美國經濟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這是此次油價攀升對美國經濟沒有形成嚴重沖擊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5年中,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費量僅增加了9%。信息技術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經濟部門的迅速崛起,也相對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的統計顯示,用於石油的開支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約3%。石油開支比重大大下降,其變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就隨之下降。由於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美國公司很難通過提高價格來轉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兩項商品後,美國的「 核心」通貨膨脹率變化不大,這使美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另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吸取以往的教訓,在應付這一次油價沖擊方面也採取了比較得當的措施。

但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油價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會明顯放慢。美國標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預計,如果今年後幾個月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麼,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6%,失業率將從今年的約4%上升到4.5%,通貨膨脹率將為2%。但如果這一期間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2%,失業率上升到4.7%,通貨膨脹率達到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由於美聯儲去年6月到今年5月連續6次提高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露、以及原油價格上揚和美元實際匯率上升會影響出口,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到3.2%,失業率從今年的4.1%上升到4.4%。

❷ 急需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歸納與總結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性的戰爭成為可能
背景:2,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為世界大戰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原因,表現,後果)
4,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圍繞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激烈的斗爭.三對矛盾日益尖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巴爾干成為火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西亞問題) 法
(普法戰爭後果)
1882年 (歐洲大陸霸權) 1904年
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
奧匈 俄
同盟國 協約國
導火線(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雙方: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共4國
協約國:英,法,俄,意,日,比等,後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質: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塞爾維亞,比利時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
時間:1914年——1918年
主戰場:歐洲
主戰線:西線(決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東線:俄——奧匈德
第一階段:1914年 主動權在德方實施"施里芬計劃" 西線馬恩河戰役,東線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戰役,德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經過: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三大陸上戰役:西線的凡爾登,索姆河戰役(坦克)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海上英德日德蘭海戰
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國參戰(原因,影響);俄國退出戰爭(原因,影響);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來分析原因)
1,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人員,物質和精神損害
2,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受到挑戰(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俄十月革命等)
4,推動人類向整體化方向發展.戰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
影響: 際組織---國聯
5,成為新技術的發展的催化劑(飛機,汽車,化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6,促使政府的職能發生轉變(開始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7,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及和平主義思想影響深遠)
1,美國的參戰
一戰後,美國宣布中立,並向交戰國雙方出售軍火和物資大肆漁利,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使得美國與協約國經濟聯系日益接近.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的商船遭到重大損失1917年,兩大軍事集團都已精疲力盡,美國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於戰後奪取世界霸權,於是在1917年2月,美國以德國恢復無限制潛水艇為由,宣布同德斷絕外交關系.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後,美國害怕俄國退出戰爭導致協約國失敗,美國在協約國的貸款就會付諸東流.於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同年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宣戰.美國的參戰從經濟,軍力上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進一步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
2,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
同盟國集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終失敗,是由於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進行歸納.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最終是結束了,並且是以德奧為首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的,這是應該重點講述的內容.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點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經濟實力方面,同盟國集團處於劣勢;同時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十分明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特別是德奧集團一方,他們對殖民地的強取豪奪以及近乎瘋狂的戰爭態勢導致了必然的失敗.同時,戰爭給本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人們期盼著戰爭的結束,渴望和平的到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最殘酷的戰爭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
其二國際力量對比的改變不利於同盟國集團.首先是美國的參戰,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國不得不正式參戰,並且加入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而美國在當時的世界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它的參戰對同盟國,特別是德國來說無疑是沉重一擊.
最後,是俄國的退出.美國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而俄國的"二月革命"把交戰國的反戰運動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使俄國退出了戰爭,從而改變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還掀起了各國人民的反戰運動,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和平問題,這也成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推動力.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第一課 巴黎和會
1.背景 (1)同盟國戰敗投降,成為戰勝國宰割的對象.
(2)戰勝的協約國之間,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
2,時間:1919年初——6月28日
3,地點:凡爾賽宮
4,參加國:27個戰勝國的代表
5,操縱國:美,英,法: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法國克里蒙梭
(1)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建立國聯,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
(2)英國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國海軍力量,剝奪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戰爭賠款,維護其龐大的殖民帝國及海上優勢.
6,各國目的: 在歐洲聯合美國遏製法國稱霸,因此英國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
在東亞支持日本以牽制美國.
(3)法國為重建歐洲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
戰爭賠款,堅決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國.
(4)義大利希望落實參戰時協約國的承諾,擴大領土.
(5)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合法化.
7,主要問題:對德和約問題(中心),中國問題(山東問題),建立國聯問題
8,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1)時間:1919年6月28日
9,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 A重新劃定德國疆界
B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內容:C在軍事上,德國要接受嚴格的限制
D在原則上要求德國對戰勝國支付大量賠款
(3)性質: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
(1)暫時調整了列強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開始建立凡爾賽體系
(2)嚴厲限制和削弱了戰敗國德國,引起德國的復仇情緒,埋下了產生罪惡的種子
10,影響:(3)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4)英法獲利最大
(5)美國受到抑制
(6)民族自決權得到一定的肯定
(7)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
第二課 凡爾賽體系與國聯
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
(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A一戰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
(1)背景: B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
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並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總部:瑞士的日內瓦
(4)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行政院;秘書處
(5)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並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
(6)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治.
5,維護工具 (7)操縱:英法.由於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
——國聯 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
(8)解散:二戰時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後,1946年宣告解散
(9)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10)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A1924年組織締結了和平解決爭端議定書《日內瓦協定》
(11)活動:B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其有關機構或組織發揮了大量
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國聯對法西斯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A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後聯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
(12)評價:B在恢復戰後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C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原因)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在義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協約國又同德國的同盟國——奧,保,匈,土分別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納伊條約》,《特里亞農條約》和《色佛爾條約》.根據這些條約,奧,匈,土,保等國的領土被分割,軍備上受到限制,同時也必須付出巨大的戰爭賠款.
1.《聖日耳曼條約》
按照《聖日耳曼條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獨立,德奧不得合並.原來的奧國疆土將減少一半以上.將一部分地區分別割讓給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三萬人,海軍只能保留3艘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戰爭賠款總額由賠款委員會決定.
2.《納伊條約》
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1919年11月,協約國在巴黎城郊納伊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伊條約》.條約將南多布羅加劃歸羅馬尼亞;馬其頓的一部分劃給塞爾維亞;西色雷斯劃歸希臘.這樣,保加利亞就失去了愛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不準擁有海軍和空軍.它的陸軍被限制在2萬人;賠款數額定為22.5億金法郎,37年內付清.
3.《特里亞農條約》
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協約國在鎮壓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以後,在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條約規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劃歸塞爾維亞;特蘭西瓦等歸羅馬尼亞.這樣,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領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陸軍被限制在3.5萬人,戰爭賠款為22億金法郎.
4.《色佛爾條約》
對奧斯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1920年8月,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色佛爾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條約規定:奧斯曼帝國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在國聯"委任統治"的名義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歸英國,敘利亞和黎巴嫩歸法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外,大部分歸希臘和義大利;黑海海峽交給國際共管.這樣,奧斯曼帝國就失去了4/5的領土.軍隊人數不超過5萬人,海軍只準保留7艘軍艦和6艘魚雷艇,不得擁有空軍和重型武器.英法繼續享有治外法權,並對奧斯曼帝國實行財政監督.
後來,凱末爾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爆發,在這一條約上簽字的奧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這個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的一些不平等條款,維護了土耳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帝國主義國家安排的戰後和平體系形成了一次強烈沖擊.
第三課 華盛頓會議
(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的矛盾沒有真下緩和
l.背景 (2)戰後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的爭奪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
(4)中國掀起
2,發起國:美國
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
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
6,操縱國:美,英,日
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
8,內容 (1)簽訂國:美,英,法,日
A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
(2)內容: 地的權利
B英日同盟終止
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
(3)影響: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後英日矛盾日漸激化
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
(2)內容:分別規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
對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並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
(3)影響:對英: 喪失了海上霸權
對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實際了日本在這一區域內擁有戰術上的優勢
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爭
(1)簽訂國:九國
A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
(2)內容: 完整"
B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3)影響: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了條件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
(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
9,影響 並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
(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
(4)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
(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
第四課 維護和平的嘗試
含義:一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建立的國際新秩序
實質:帝國主義在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
時間:1919年——1941年
途徑:召開國際會議,簽訂條約
構成: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
(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5,維護工具——國聯
1,構成:《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
2,體系內的矛盾:(1)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國的矛盾
(2)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間的矛盾:中國與列強矛盾
3,影響:(見前)
調整:《洛迦諾公約》改變了德國戰敗國的地位
瓦解原因:它在協調舊的矛盾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這一體系必然瓦解
1,1935年起,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2,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
瓦解過程: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破壞了《九國公約》,沖破了華盛頓體系的束縛
4,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吞並蘇台德區.1939年吞並捷克斯洛伐克
5,1939年,德國突襲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
6,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華盛頓體系崩潰
評價:此體系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及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和沖突,為國際關系的相對緩和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這一體系是建立在掠奪和奴役戰敗國及被壓迫民族的基礎上,它並沒有解決列強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矛盾.隨著各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必然導致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新戰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因而不可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穩定
背景:法國向美國提出簽署雙邊條約,美國將它擴大為多邊條約
時間地點:1928年15國在巴黎簽後增加到六十多個國家
內容:規定了和平解決國家爭端或沖突的原則
1,有利於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體現的尊重和平,摒棄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
評價: 3,奠定了國際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則,為和平共解決國家爭端提供了法律基礎
4,列強藉助各自的"保留條件"為後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
5,對侵略者更沒有強大的約束力.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第一,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聯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承認波蘭獨立.
第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其中,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島嶼被日本佔有.
第三,軍備上嚴格限制德國.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只保留部分海軍;不準擁有空軍.
第四,德國要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德國強占膠州灣.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對德國宣戰,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佔有的權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做皇帝為條件,提出"二十一條",其中包括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戰爭時期奪取的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必須由中國收回.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這次會議的英美等國所拒絕,由此導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和英美反對日本獨佔中國而施加的壓力,日本與中國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歸還中國山東主權,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權和很大的經濟利益.日本還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這是對凡爾賽和約中關於山東問題不公正條款的修正,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
相同點:
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
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
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並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
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一戰的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
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
"均勢"
是歐洲近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在歐洲大國中,最善於運用均勢原則以維護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國.英國從16世紀到20世紀早期,始終把維持歐洲均勢作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反對大國或集團控制歐洲,反對任何一個大國謀求大陸霸權.英國均勢政策的目的和實質,在於使大陸列強彼此牽制,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竭力鞏固它在歐洲的地位,以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行這一政策的主要史實有: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摧毀拿破崙時期法國在歐洲的優勢地位;19世紀中期聯法制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俄國,使沙皇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9世紀末20世紀初協調與法俄的關系,對付主要敵人德國;一戰後反對過分削弱德國,遏製法國勢力擴張.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課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原因 (1)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供需矛盾擴大
2,具體原因: (2)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市場供需矛盾 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
(3)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矛盾,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原因)
爆發標志與表現: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股價狂跌,大量股票
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
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
1,范圍特別廣(地區從美——世界;部門從金融——工農各部門)
特點 2,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
3,破壞性特別大
1,加深了資本主義 (1)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示威,
各國的社會危機 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
影響 (2)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擴大政治影響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
2,加劇了世界 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局勢的緊張 日趨尖銳
(2)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勞資
1,美—— 雙方和政府"自願合作政策",堅決反對政
各國應付危機的對策: 府出面大規模干預經濟
(2)羅斯福新政,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致使危機更加嚴重.
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經濟狀況.
3,羅斯福以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持,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目的:為了實現經濟復興,克服經濟危機,根本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時間:
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
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
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
1935~1939年為第二階段
著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戰爆發,羅斯福集中精力應對戰爭和國際事務.新政終止
內容 "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救濟——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
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
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項目
主要內容
作用
整頓銀行與金融業(開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建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央銀行)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恢復銀行信用,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
調整農業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農業調查局;減耕;政府為農業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土壤
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場主收入
復興工業(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訂了包括工資,工時,禁止童工及保障工會談判集體合同權利條款的行業公平競爭法規,要求工業各行業遵守;管制公用事業控制股公司;加強對通訊和海,陸,空運輸的管制
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序狀態納入有控制的軌道,加強國家對工業的計劃與指導
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工程進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機構;發放緊急救濟金;推行"以工代賑";興辦築路,市政,水利,軍用設施及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為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
緩和了社會矛盾
特點: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以保障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質: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質)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1,局限:無法從根本上根除經濟危機
評價及其影響 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2,影響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
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④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
1,歷史原因:(1)缺乏民主傳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勢力非常強大
(2)掠奪性的《凡爾賽和約》,激發了其民族復仇情緒
原因: 2,現實原因:經濟危機的打擊嚴重,壟斷資產階級傾向於建立一個獨裁的強權政府,
3,直接原因: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獲得人民,軍隊,資產階級廣泛的支持.
1,時間:1933年初,
建立: 2,標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
3,影響:德國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的道路.標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
(1)一黨獨裁統治
(2)1934年,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集總統,總理
1,政治 和軍隊最高統帥於一身,成為國家元首,實行個人獨裁.德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3)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內外政策 2,經濟: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3,軍事:撕毀《凡爾賽和約》,重建了空軍,擴充陸軍,建造軍艦
4,對外關系:1933年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
5,文教領域:進行嚴密控制,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的思想.
1,歷史原因 (1)缺乏民主傳統,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
(2)不滿華盛頓體系對其的壓制
2,現實原因 經濟危機的打擊沉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內市場狹小,
原因 資源極度貧乏)階級矛盾尖銳,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階級亟需
建立強權政治.
3,直接原因: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軍部法西斯分子發動了侵略,製造了一連串暗殺事件,加強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1,時間:1936年
建立 2,標志: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受軍部控制)

❸ 沙特王國控股公司的發展史


1988年,購買沙特聯合商業銀行的大部分股份,而當時這家銀行在沙特是困難重重的金融企業,現在成為海灣最盈利的銀行之一。股東的權益上升了800%,其股票的市場價值增長了20倍。同時親王還擁有沙特開羅銀行的股份,1997年9月14日(回歷1418年5月13日),親王將兩家銀行合並成沙特聯合商業銀行;1999年1月6日星期三,沙特聯合商業銀行和沙美銀行宣布合並計劃,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銀行,1999年7月4日完成合並。
1993年,瓦立德親王控制了當時每年虧損的班達(Panda)連鎖超市的大部分股份,將其合並到阿其茲亞公司,使班達-阿其茲亞聯合公司的資產達到10億里亞爾(3.5億美元),自合並後公司一直盈利;到1998年10月5日,班達-阿其茲亞聯合公司董事會同意與薩夫拉公司合並,以薩夫拉的名義組成大型的投資集團,包括最大的零售貿易、食品加工公司,以此來應對激烈市場競爭尤其是在國際上的競爭。
1995年,親王購買了魯塔納(Rotana)視聽公司25%的股份,該公司是沙特最大的音響設備生產商。
1995年6月,親王和一批沙特的大投資家擁有了全國加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這是一家大型的沙特股份公司,下屬45家分公司,親王重新改組公司框架、成立新的董事會。
1995年12月,親王購買了專業從事通信聯絡的沙特有線、無線公司的50%股份;1999年6月將有線、無線公司與國家集團公司和親王在「阿爾比亞在線」的股份合並,組建全國有線、無線通信聯絡有限公司。
1996年3月,親王與沙特投資者聯合創建阿其茲亞商業投資公司,資產5億里亞爾,該公司主要致力於沙特不動產和股票市場的投資。
1995-2000年,親王批准了四個項目、總投資30億里亞爾:
(1)王國中心樓:17億里亞爾,高300米,附設豪華高檔商場及多用途廳; (2)王國醫院:4億里亞爾,120張床,先進的醫療項目; (3)王國城:4億里亞爾,333套完整的現成住宅; (4)王國學校:3.3億里亞爾,男子、女子的教育學院,容納4000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各階段。 公司發展史
1991年,瓦立德親王在花旗銀行(Citibank)屬下的花旗公司(Citicorp)投資5億9千萬美元,由此使他成為美國最大銀行的最大私人股東;1998年4月,與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並成立花旗集團(Citi Group))-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機構。
1993年,親王以1億美元進行戰略投資、購買了紐約豪華服裝公司「SAKSFIFTHAVENUE」10%的股份;
1993年,親王以2億4千萬美元購買了阿拉伯傳播公司(擁有ART衛星電視)30%股份,購買黎巴嫩衛星電視台(LBC)50%股份;
1993年,親王殿下以4千萬美元購買了荷蘭(Ballast Nedam)公司3%的股份,這是一家專門從事水壩、橋梁、體育場等大項目的公司;
1994年7月,親王投資購買了總部位於洛衫機的Fairmont飯店系列的50%股份,並與其原始主人商定擴大方案;
1994年10月,親王以3億4千5百萬美元購得巴黎Disneyland 25%股份;
1994年,親王殿下與「四季飯店」創始人及最大股東商定,以1億2千萬美元擁有其25%股份;
1995年6月,以3億美元購買了紐約普拉扎飯店(New York Plaza Hotel)42%的股份;
1995年7月,以1億美元取得義大利Finivest集團公司下屬S.P.A .Mediaset公司3%的資本;
1995年10月,親王與國際投資家合作,取得對歐洲最大不動產項目Canary Wharf的控制權;
1996年7月,參與約旦阿拉伯投資銀行聯合項目,投資7千萬美元在安曼建立四季飯店,該飯店位於市中心高地、有175套客房及餐廳、宴會廳等服務設施;
1996年9月,購買了擁有379套客房的波士頓Copley Plaza飯店40%的股份,1999年擁有全部產權;
1996年10月,以3億多美元擁有了尼羅河普拉扎中心的50%股權,包括四季飯店、豪華公寓;同時就在沙姆?沙伊赫投資1億2千萬美元建設四季別墅及避暑地事項簽訂了合同;
1996年12月,親王以1億8千5百萬美元購買了巴黎的喬治五世 (GeorgeⅤ)飯店,該飯店被視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飯店之一,在經過全面整修恢復原來面貌後於1999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3月,親王進入技術投資,以1億1千5百萬美元購買了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s)5%的股份;
1997年4月,親王與Planet Hollywood公司建立戰略同盟,對中東和歐洲地區24個國家的44家餐廳進行開發;親王擁有了該公司20%股份,至今為止已經和准備投資的資金已達5千萬美元;
1997年7月,親王以1千萬美元購買巴勒斯坦發展和投資公司(PADICO)股份,該公司負責承擔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建設和重建;
1997年7月,親王宣布以5百萬美元參與成立耶路撒冷建設和發展公司(JEDICO),以通過在住房和飯店領域投資來加強對巴勒斯坦存在的支持水平;
1997年10月6日,購買了瑞士連鎖飯店集團Movenpick 30%股份,一周後,親王將貝魯特的子午線更名為中東地區第一家Movenpick飯店;
1997年11月,在The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投資4億美元,這是一家最大的新聞宣傳帝王公司,擁有800家宣傳、攝影、電視廣播、電影電視片生產、印刷發行等行業的公司,包括兩家報社:NYPost和The Time UK、一家電視台FoxTelevision。1999年4月親王將投資增加到6億美元;
1997年11月,親王以1億4千6百萬美元購買了Net scape 5%的股份,1998年11月美國在線(America Online)以160億里亞爾(合43億美元)購買了Net scape公司;2001年1月,該公司與Time/Warner合並成立新命名的AOLTime/Warner公司;
1997年11月,親王以3億美元購買了摩托羅拉(Motorola)1%的股份;
1998年4月,親王簽署金額為2億美元合同購買Teledesic公司的16%股份;
1998年6月,購買了EcoBank的10%股份,該銀行掌管西部非洲如貝南、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迦納、尼爾利亞、多哥等地的許多銀行及分支機構;
1998年11月,購買尼爾利亞聯合銀行13.7%的股份,使之成為該銀行最大的投資者;
1999年3月,購買非洲迦納的Cal Merchant Bank的14%股份;
1999年3月,親王與義大利Fininvest公司簽訂協議投資購買KirchMedia廣告公司的股份,親王投資3億7千5百萬德國馬克約合8億里亞爾(合2.13億美元),購買了該公司3.2%的股權;
2000年4月6日,投資4億美元購買Compaq公司股份,該公司為世界上第二大電腦公司、第一大電腦系統公司;
2000年4月6日,投資1億美元購買Kodak公司的股份,科達公司為世界上最大的影像公司;
2000年5月16日,在eBay網上交易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
2000年5月16日,在Priceline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後來提高到1億美元;
2000年5月16日,在Amazon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該公司以零售為主,擁有3百萬個網址用於書籍、音樂、錄像磁帶、錄音帶及其它產品的銷售;
2000年5月16日,在Procter@Gamble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用於製造部分消費品如清潔用品、紙張、化妝品、食品、飲料及衛生保健;
2000年5月16日,在Pepsi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
2000年5月16日,在Walt Disney公司投資5千萬美元,該公司經營娛樂的廣告、電影、游樂場、避暑地、出版電影、書籍、雜志,同時還掌管ABC電台、電視台等。
2011年12月向Twitter注入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2013年2月,沙特億萬富翁阿爾瓦利德王子(Prince Alwaleed)控股的王國控股集團(Kingdom Holding Co.)於16日宣布,王國控股已出資15億里亞爾(約合25億元人民幣)購買中國網路零售商京東商城5%的股權。

❹ 國際十大災難是什麼

預言的災難
英國宇宙學家馬丁· 里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最後的世紀》中預言,地球在未來200年內將面臨十大迫在眉睫的災難,人類能夠倖免的機會只有50%。

一、粒子實驗可以吞噬地球

粒子實驗 科學家通過粒子加速器使粒子達到光速後,互相進行碰撞,來研究微觀世界的能量定律。由於被研究的物質是如此之小,人類也許從不擔心粒子會對人類形成什麼威脅。但是最近,一些嚴肅的科學報告指出,在美國長島的粒子加速器實驗或相對論重離子碰撞實驗,可能會產生一個微型黑洞,它將慢慢吞噬地球上的一切物質,包括地球。

二、機器人接管世界

經常有報道稱,計算機的速度又達到了每秒多少億次,一些科學報告甚至認為,到20 30年,計算機或機器人將擁有和人類大腦一樣的儲存容量和處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類思考。科學家甚至預言,即使是無意識狀態下的機器人,同樣也能對人類構成威脅。

三、納米機器人

科學家希望通過納米技術的研究,在短期內製造出尺寸更小、速度更快的電腦晶片,而長期的目標則是製造微型機器人,或稱之為納米機器人。它們可以被注射進人的體內,毀滅癌細胞和修補被損壞的人體組織,同樣,納米機器人還能夠通過處理各種化學物品製造出有用的科學原料。然而,據一份科學報告稱,納米機器人能自我復制,將它們穿過的每一樣物質的結構都復製成它們自己,而人類無法阻止這種過程發生。

四、生化武器的危害離人類並不遙遠

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抗生素和抗濾過性病原體的發明,人類充滿信心地認為我們已經永遠征服了各種傳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殺死。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開始轉變它們的基因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到現在為止,讓醫學家們束手無策的病毒不減反多。

基因工程走得更遠,人類已經可以通過修補DNA改變生物體,用高科技改變一些動物或植物的遺傳基因,人造染色體不久也將被用於醫學和農業科學上。然而,這些善意的基因技術或許也將帶來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人類也許認為自己操作的是一種友好的生物基因,然而它們可能會以某種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方法毀滅莊稼、毀滅動物甚至人類。

生化武器病毒對人類來說是最大的威脅之一,以前它很難被製造,然而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一些生化病毒製造信息卻使其變得十分容易。

五、超級火山爆發

地球上曾遭遇過至少六次毀滅性的火山爆發,相對於這些超級火山的爆發,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只是一個小兒科。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地球物理學教授比爾·麥格在他的著作《走向世界盡頭》一書中認為,下一場超級火山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六、地震引發世界經濟危機

人類無法預知地球是否還會再發生一次類似1923年那樣的東京大地震。在那場地震中,2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科學家估算,如果人類再遭受一次類似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世界股票市場將如自由跳水,歐洲和美國經濟將徹底崩潰。

大地震甚至可以改變地球轉速

七、小行星撞毀地球概率大過彩票中大獎

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上,曾經多次被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或慧星撞擊過,但這些天外來客由於體積較小,對地球構不成巨大的傷害。然而,科學家認為,一顆直徑超過150英尺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就將成為一場人類的災難。如果一顆這樣大的小行星擊中倫敦,將能使整個歐洲毀滅。科學家通過測算,認為一顆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每隔10萬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這種尺寸的天外物體將會引起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一顆直徑1 0公里大小的天外物體將會夷平地球,使地球重現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災難。據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杜肯·斯蒂爾教授的研究,大約有1500顆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已經或正在掠過地球的軌道。

八、熱死 地球溫室效應日益明顯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地球溫度上升了0.6攝氏度,這直接導致了地球上由風暴、洪水、乾旱等引起的各種天災成倍增加。據統計,2000年發生的地球天災數是199 6年的兩倍,科學家預測,在21世紀,這些災難數將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今年夏季,北冰洋冰塊正在大量融化,這些都將加速地球氣候變暖,使未來的人類在溫室效應的熱浪中"漸漸死亡".

九、戰爭和核武器

自人類發明核武器以來,在核威攝的保護傘下,人類戰爭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似乎增加了。自1950年以來,地球上發生過20次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超過100萬人死亡。事實上,隨著美蘇冷戰的結束,人類面臨的核威脅變得更加嚴重。據數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1000多枚核武器,只要千分之一被人濫用,就足以導致人類末日提早來臨。恐怖的核戰

十、不可抗力

除了以上九種人類可能面臨的威脅外,科學家將最後一種威脅歸之於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宇宙中存在很多未解之謎,而每一種神秘的力量都足以對人類未來命運產生至關緊要的影響。有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哪怕數百萬光年以外的一顆超新星爆炸,都將潛在影響地球在太空中的命運。
——————————————————————————————————
2005國際十大災難

南亞大地震損失慘重

時間:10月8日

地點:巴基斯坦等國

10月8日8時50分,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6級強烈地震和數次大的餘震,並波及鄰近的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和阿富汗,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巴聯邦救災委員會提供的數字,此次大地震造成巴基斯坦8.6萬多人死亡,10萬多人受傷,200萬人無家可歸,是自上個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之一。印控克什米爾死亡1500多人。

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10月15日表示,該國的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可能耗資近50億美元。聯合國方面的官員預計,重建將需要10年之久。

踩踏事件接連不斷

時間:宗教節日及集會

死亡人數:數千人

1月25日,25萬印度教徒聚集在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神廟里祈禱。但因過分擁擠不幸發生踩踏悲劇,造成300多人死亡,另有數百人受傷。8月31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的災難性踩踏事件,造成1000多人死亡,800多人受傷。這是自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該國發生的傷亡最慘重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當時突然有人謊稱有自殺式炸彈襲擊,橋上數千人頓時一片混亂,最終釀成災難性惡果。12月18日,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市一個水災救助中心發生踩踏事件,43人死亡,約50人受傷。

倫敦地鐵連環爆炸

時間:7月7日

死亡人數:56人

本年度最令世界震驚的恐怖襲擊事件非倫敦連環爆炸案莫屬。

7月7日早上,在倫敦剛剛獲得第30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還不到20個小時,倫敦金融城地下的幾個地鐵站相繼發生劇烈爆炸,同時在地面上的一輛雙層公共汽車也發生了爆炸。由於當時正是上班的高峰期,爆炸造成了56人死亡,700多人受傷的慘重後果。

7月21日,又是一個星期四,倫敦地鐵和公交車再次發生爆炸,所幸沒有造成嚴重損失,只有1人受傷。

此次爆炸雖然傷亡人數不多,但卻讓倫敦人早已脆弱的神經再次綳緊,好多市民都心有餘悸地說:「我認識的每個人現在都在買自行車。我明天再也不坐地鐵或汽車上班了。」
「卡特里娜」襲擊美國

時間:8月

地點:美國佛州等地

生成於加勒比海上的五級颶風「卡特里娜」8月25日突然襲擊了美國南部的佛羅里達州,4天之後又在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登陸,給沿岸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亞拉巴馬等州造成巨大破壞。在受災最為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城市新奧爾良,由於防洪堤在颶風中決口,導致市區80%的面積被洪水淹沒,該市市長不得不下令全城撤離。「卡特里娜」颶風共造成1209人死亡,上萬人失蹤,還造成投保財產損失達到344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災。美國勞工部12月8日公布的報告顯示,颶風災難導致的失業人數已經逼近60萬人。
伊拉克自殺襲擊

時間:全年

死亡人數:不計其數

伊拉克境內的自殺式襲擊及汽車炸彈爆炸一年都沒有消停過,簡直就是大炸三六九,小炸天天有。2月28日,希拉鎮遭自殺性汽車炸彈襲擊,造成125人死亡。9月14和15日兩天,巴格達發生十多起連環爆炸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近600人受傷。10月25日,巴格達市中心有許多外國記者入住的巴勒斯坦飯店和謝拉頓酒店連遭三起自殺襲擊,造成至少17人死亡。伊拉克人民可謂天天聽著反美武裝的槍炮襲擊聲,日日看著臨檢駐伊聯軍的刀光劍影,時時幻想著結束這夢魘般的一切。

奈及利亞兩次空難

時間:10月和12月

死亡人數:223人

12月11日,奈及利亞飛機失事一架飛機失事,造成106人死亡,乘客中多數是准備回家過聖誕節的學生。當地媒體報道說,失事客機在下降過程中被雷電擊中,導致機翼起火並引發爆炸,機身也裂為兩段。

奈及利亞航空公司一般都使用歐美國家淘汰的飛機,機齡一般都在20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30年。今年10月22日,尼貝爾菲尤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機在拉各斯起飛不久後墜毀,機上117人全部遇難。那次飛機失事的原因迄今尚未查清。

日本列車出軌

時間:4月25日

死亡人數:107人

據日本警方以及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4月25日上午發生在兵庫尼崎市的列車出軌事故已造成107人死亡、450人受傷。這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列車出軌事故。

經過調查,警方認為事故原因是年輕司機超速行駛。此件事情之後,日本火車司機似乎成了「眾矢之的」,人們把心中的悲痛和憤怒全部發泄到他們身上,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報復」行動,有的乘客甚至毆打司機。無奈之下,好多司機只能結伴上班,以防止更多的襲擊事件發生。

伊朗軍機撞上居民樓

時間:12月6日

死亡人數:119人

伊朗一架C-130軍用運輸機12月6日下午在德黑蘭南部一個居民區撞上一幢大樓並墜毀,造成至少119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伊朗國家電視台說,失事飛機上共有94人,其中包括10名機組人員。乘員除軍方人員外,還有大約40名國家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及30餘名地方台記者。他們搭乘飛機趕赴伊南部瀕臨波斯灣的阿巴斯港采訪軍事演習。

伊朗所有的C-130運輸機以及其他美製飛機都是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引進的。由於美國多年來對伊朗實施制裁,這些飛機長期以來缺乏必要的養護措施,導致事故頻繁發生。

印度集市系列爆炸

時間:10月29日

死亡人數:59人

10月29日下午,由於印度教最重要的傳統宗教節日——「排燈節」即將到來,許多新德里市民都趕到商場中購買所需要的物品。然而,接連發生的三次爆炸打破了節日的氣氛。爆炸發生在繁華的帕哈干吉大市場、薩羅吉尼市場以及高維普里的一個公共汽車上。這一系列爆炸共造成59人死亡,約210人受傷。

爆炸發生後,新德里警方進入緊急狀態,關閉新德里所有市場。警方調動7.1萬名警察搜捕嫌疑人,並增派武裝警察在街道上增設路障。印度總理莫漢·辛格呼籲人們保持鎮靜,避免恐慌。「他們選擇節日前夕製造爆炸,以此引起人們的恐慌,我們要打敗他們的邪惡企圖。」辛格在電視聲明中說,「印度將會贏得反恐戰爭。」

人彈突襲約旦酒店

時間:11月9日

死亡人數:57人

11月9日晚,約旦首都安曼商業區的麗笙酒店熱鬧非凡,一樓宴會廳正在舉行一場婚禮,現場至少有300名賓客。突然,一名自殺式爆炸襲擊者引爆了纏在腰上的炸葯,現場頓時血肉橫飛。這是當天發生在3家酒店的自殺式爆炸中傷亡最慘重的。隨後,另外兩家酒店也發生了爆炸。三次爆炸共造成5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傷亡者中有很多外國人,正在安曼訪問的中國國防大學學員代表團也有3名成員死亡,1人受傷。

稍後,伊拉克基地組織發布了三份關於連環爆炸事件的網路聲明,稱襲擊是由四名伊拉克「人彈」所發動的,其中還包括一對「夫妻彈」。由夫妻同時充當「人彈」發動恐怖襲擊,這在已知的「人彈」襲擊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❺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解決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預,這次恐慌可能影響更深遠。摩根押上大筆自己的金錢,並說服其他紐約銀行家做同樣的事情,以加強銀行體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大興土木,建築費用飆升,帶動了鋼鐵、木材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整個工業產值。實體經濟的過分擴張,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物價大幅下降,利潤被不斷擠壓,公司倒閉重組現象頻現。

解決措施:羅斯福新政的整頓銀行,調整工業和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並發展,並引導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67年6月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主動發動襲擊,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石油售價從每桶2.48美元漲至11.65美元。在一個需求不斷萎縮的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暴漲使需求萎縮突然加劇,生產過剩危機爆發,導致歐美經濟陷入衰退。
解決措施:美國採用削減福利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減少國家干預經濟等措施,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9月,美國上調官方利率,聯邦德國也隨美國提高了利率,此舉立即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的嚴厲批評。貝克的這一席話引發證券市場恐慌,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拋空,由於當時華爾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過程中,計算機自動發出的平倉盤加速了股市暴跌,從而導致了股市崩盤。
解決措施: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使股價逐漸恢復。

第五次:2007年次貸危機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
解決措施:通過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機制,重塑金融監管體系,通過改革住房貸款發放程序來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國逐漸敗落了危機。

❻ 以色列厲害到了什麼程度呢

以色列作為全球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人口不足千萬,面積僅僅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廣西的省會城市南寧市,但他卻是地區非常重要的國家,國際存在感絲毫不亞於部分大國,在某些領域的發展程度已經遠遠超過絕大部分國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以色列在軍事上是全球僅有的9個擁核國之一。

以色列的武裝部隊名為以色列國防軍,作為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國家之一,不僅裝備精良,連作戰部隊都非常富有戰鬥力。自從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後,就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進行了戰爭。

再者,以色列人民擁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鮮有文盲,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良好的教育環境催生了很多猶太裔科學家和學術專家,歷史上大部分諾貝爾獎都有猶太裔的身份。

所以,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看,絕不可忽視以色列的作用,他的發展程度在中東地區碾壓任何一個國家,更是美國鍥入中東最穩定的棋子。

❼ 1984年8月27號,凌晨3點半的樣子出生,男命,請心態平衡邦我算一下!

呵呵!!!!你提2個150分的。
看來你最近很急切想了解自己的將來命運。

這樣吧,另一個提問我也談了談我的觀點。

這個我也說說我的另一個想法。
---------------------------------

請簡單記錄下你一周的日程安排。

外加一周的夢。

我用西方心理學,加上東方的周易給你合力解決。

------------------------------------------------
還有,我實在想睡覺了,想對自己了解更多更好,請請請按我的做。

如果信的過我,我不要你的分。回頭0提問就可以了。我不在就消息通知我。

畢竟我來知道,不是為了分,是為了休閑。
------------------------------







❽ 美國為什麼最後放棄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

蘇聯的建設成就與體制弊端
1、背景:蘇維埃俄國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2、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目的: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緩和政治危機。
3、通過「新經濟政策」的時間:1921年3月。
4、「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讀熟):
(1)農業: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稅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工業:除重要工礦企業由國家經營外,中小企業可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3)商業:廢除平均主義的配給制,商品通過市場用貨幣自由交換等。
5、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意義(讀熟):
(1)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開始從本國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是對具有蘇俄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有益探索;
(2)新經濟政策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熱烈歡迎,蘇維埃俄國工農業生產也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以進一步鞏固。
6、成立蘇聯的時間:1992年12月
7、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8、逝世:1924年1月,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不幸逝世。
9、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1)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只用了4年零3個月的時間便提前完成;
(2)到1932年,蘇聯已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70%;(3)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差距大大縮小;
(4)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0、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的優越性。
11、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出現重大麴折和失誤的原因:
(1)面臨帝國主義國家的威脅和包圍;
(2)國內經濟和文化條件還相對落後。
12、性質: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是一個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體制。
13、經濟政治體制的嚴重弊端(讀熟):
(1)經濟上:
〈1〉它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強制手段管理經濟;
〈2〉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片面發展重工業,致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2)政治上:
〈1〉主要表現為嚴重違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開展全國性的「大清洗」運動;
〈2〉黨政不分,管理權力過於集中,最後形成高度集權以及斯大林的個人獨裁。
14、經濟政治體制的嚴重弊端的影響:經濟和政治上的這些弊端,嚴重的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30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巴黎和會:
時間:1919年1月;
地點:凡爾賽宮;
操縱國:英國、美國、法國;
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國締結和約、戰勝國分贓所謂的「和平會議」。
2、《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1)領土: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2)政治: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捷克的獨立;
(3)殖民地: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4)賠款:德國向協約國支付巨額賠款;
(5)《凡爾賽和約》把戰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轉交給了日本。
3、《凡爾賽和約》的影響:
(1)《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列強任意瓜分戰敗國的產物,是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訂的;
(2)它與隨後同德國的盟國簽訂的一系列合約,形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建立起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新秩序。
4、華盛頓會議的背景:
(1)巴黎和會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西方的利益和關系,但是,美、英、日等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和關系還沒有依據實力對比的變化進行調整;
(2)大戰期間及戰後,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同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發生了嚴重沖突,也直接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
5、華盛頓會議的目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地區的利益和關系。
6、華盛頓會議的時間:1921年11月。
7、華盛頓會議的內容:
(1)《四國條約》;
(2)《五國海軍條約》;
(3)恢復了中國對山東的主權;
8、簽訂《九國公約》的實踐:1922年2月6日。
9、《九國公約》的內容: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同時又宣布在中國實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10、《九國公約》的危害:公約的規定實質上是保證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控制,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配支配的局面。
11、華盛頓會議的影響: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
(2)它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
(3)從而最終形成了以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所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2、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
第31課: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經濟危機前的繁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是當時世界經濟的中心,經濟曾一度出現繁榮景象。
2、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財政信貸是當時美國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股票發行面額大大超過社會上的資金。
3、經濟危機爆發:1929年10月下旬,美國最大的股票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價格暴跌,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了。
4、經濟危機的特點:
(1)波及范圍特別廣:這是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2)持續時間特別久:持續了4年之久;
(3)破壞性特別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了2/3,失業工人達到3000萬以上。
5、經濟危機的影響:
(1)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
(2)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紛紛找出路。
6、在經濟危機期間,美國和德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
7、美國的羅斯福實行新政的目的:為了盡快擺脫經濟危機;
8、新政的特點: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9、新政的內容:
(1)財政:大力整頓銀行,使銀行的信用得以恢復;
(2)工業:
〈1〉政府實行「產業復興法」;
〈2〉制定「公平競爭法規」;
〈3〉工人有權組織工會;
〈4〉以工帶賑;
〈5〉「產業復興法」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機措施。
(3)農業:縮減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政府以優惠貸款補償農民的損失。
10、對實行新政的評價:
(1)積極性: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得以擺脫經濟危機並逐漸復甦,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範例;
(2)局限性:由於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並不能化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也無法使美國避免新的危機。
第32課: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1、義大利法西斯化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義大利的經濟,整個國家政局動盪,社會秩序混亂,資產階級統治不穩;
(2)壟斷資產階級試圖依靠法西斯勢力的辦法來維持統治。
2、義大利的法西斯化:
(1)時間:1922年10月;
(2)頭目:墨索里尼;
(3)標志性事件:進軍羅馬。
3、義大利法西斯的內外政策:
(1)對內:實行恐怖統治;
(2)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4、德國法西斯化的原因:
(1)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德國受到的沉重打擊僅次於美國,國內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2)納粹黨活動猖獗。
5、德國法西斯的建立:
(1)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總理;
(2)1934年,希特勒集總統、總理和最高軍事統帥大權於一身,自稱「國家元首」;
(3)殘酷迫害人民:猶太人更是大批的被監禁和屠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
6、德國法西斯的內外政策:
(1)對內:實行公開恐怖專政:
〈1〉一手製造了陰謀陷害共產黨人的「國會縱火案」;
〈2〉納粹黨剝奪了人民所有的民主自由權利。
(2)對外:積極准備侵略戰爭:納粹黨還把國家變成軍營,工業生產完全納入備戰軌道,軍事實力迅速增強。
7、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已經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
8、日本法西斯化的原因:
(1)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日本受到經濟重創,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2)法西斯勢力乘機抬頭,其主力實在軍部。
9、日本法西斯化的方式:依靠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
10、日本法西斯的建立:1936年3月,在軍戶支持下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加緊推行軍事法西斯專政。
11、日本法西斯的內外政策:
(1)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加快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步伐;
(2)對外:積極准備擴大侵略戰爭。
12、法西斯統治下的日本已經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13、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反共產國際的旗號下勾結起來,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14、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影響:
(1)德、意、日的法西斯獨裁統治,使人類歷史上最反動、最黑暗的統治,它們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構成了嚴重威脅;
(2)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第33課:大戰的爆發和初期階段
1、綏靖政策:為求苟按一時,保住其既得利益,英、法等國對法西斯侵略弱小國家的行動採取姑息、從容的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實質: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辦法謀求與法西斯國家妥協,並力圖推動法西斯進攻蘇聯,將禍水東引,坐收漁利。
3、「慕尼黑會議」:
(1)時間:1938年9月底;
(2)參加人物: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統達拉第、德國總統希特勒、義大利總統墨索里尼。
(3)《慕尼黑協定》:這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強行割讓給德國的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
4、《慕尼黑協定》的影響:
(1)把英法的綏靖政策推到了極點;
(2)使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助長了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的野心;
(3)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5、綏靖政策的影響:
(1)使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助長了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的野心;
(2)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6、第二次世界大戰:
(1)時間:1939年9月1日清晨;
(2)爆發標志:德軍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第34課:戰爭的擴大和轉折
1、戰爭的擴大:德國突襲蘇聯(1941年6月22日)。
2、莫斯科保衛戰:
(1)時間:1941年10月初——1941年12月初;
(2)意義: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這是大戰開始以來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3、近衛文磨(最後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自己看書),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4、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至此,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
5、背景: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的瘋狂進逼,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步地走向聯合。
6、標志:1942年1月,中、蘇、英、美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7、《聯合國家宣言》發表的意義:
(1)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
(3)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8、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時間: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初;
(2)意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它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9、義大利投降的標志:義大利投降標志著德意日軍事集團開始瓦解。
10、1943年9月,義大利新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春,猖狂一時的法西斯頭目墨索里尼被義大利游擊隊捕獲處死,暴屍米蘭街頭。

第37課: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1、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僅是參戰國家中唯一的本土未遭受戰火洗劫的資本主義大國,而且大發橫財,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5%以上,經濟實力大增,政局一直保持相對穩定;
(2)戰爭結束後,美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膨脹的刺激下,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3)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掀起了更新原有設備的高潮,技術條件大為改觀;
(4)世界各國在戰爭廢墟上重建本國經濟,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國外市場;
(5)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同時擁有巨大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優勢;
(6)美國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2、美國實力膨脹的表現:戰後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擁有一支強大的陸、海、空軍,還搶險擁有了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
3、這一時期(20世紀50年代初——20世紀70年代初),西歐、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西方經濟的「黃金時代」。
4、西歐振興的原因:
(1)西歐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基礎;
(2)得益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3)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4)各國政府採取各種干預經濟生活的措施,維持了經濟的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
5、西歐的發展狀況:工業生產總體上已恢復到戰前水平。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
(1)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戰後西歐國家在經濟上完全依附美國的局面已經改變;
(2)為了重振西歐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
7、歐共體建立的情況:
(1)1967年,法國、義大利、聯邦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2)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的合並,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8、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原因:
(1)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有利條件;
(2)實行民主化改革;
(3)重視科學技術;
(4)注重教育和人才培養;
(5)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6)美國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9、日本的發展狀況:
(1)1955年,日本工業就已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平;
(2)此後近20年間,日本經濟進入了被稱為「高速增長」的時期;
(3)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第38課: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赫魯曉夫的改革:
(1)目的:試圖克服斯大林時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弊端;
(2)過程:
〈1〉農業方面:採取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開展大規模墾荒和推行「玉米運動」等辦法,力圖改變蘇聯農業的落後狀況;
〈2〉工業方面:一度把管理權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後又陸續收回;
(3)結果: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農業落後的狀況,也沒有克服計劃經濟體制所存在的弊端。
2、匈牙利的改革:
(1)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被稱為穩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
(2)結果:改革幾經反復,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
3、中國的改革: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被譽為「世界經濟的奇跡」。
4、東歐劇變:
(1)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動盪,出現了雪崩式的政治變化;
(2)實質: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喪失,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3)具體表現:
〈1〉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
〈2〉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3〉軍事上:紛紛加入北約;
5、東歐劇變的原因:
(1)原因:東歐國家的巨變是各國廠區積累起來的各種內外矛盾的總爆發。
(2)具體表現:
〈1〉盲目照搬蘇聯模式;
〈2〉經濟發展緩慢;
〈3〉民主和法制不完善;
〈4〉改革成效不大;
〈5〉西方國家採取「和平演變」戰略。
6、蘇聯的改革:
(1)改革背景: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以及美蘇爭霸的影響等因素,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出現惡化;
(2)改革歷程:經濟改革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轉而進行政治改革;
(3)改革實質: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4)改革後果:從此,蘇聯的政治、經濟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7、蘇聯的解體:
(1)「八一九」事件;
(2)戈爾巴喬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3)時間:1991年12月25日;
(4)影響: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同時標志著二戰後由美蘇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的崩潰。
8、蘇聯存在的時間:1922年——1991年,一共69年。
9、蘇聯解體的原因何在:
內部原因:
(1)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
(2)嚴重的經濟危機;
(3)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4)社會矛盾、民主矛盾急劇激化;
外部原因: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推行「和平演變」策略;
直接原因:
戈爾巴喬夫推行錯誤改革並以失敗而告終。
10、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歷史教訓:
(1)記憶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
(2)在改革開放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

第39課:亞洲民族國家的興起和發展
1、蒙巴頓方案:
(1)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駐印總督蒙巴頓公布了「印度獨立方案」,即蒙巴頓方案;
(2)內容:這個方案根據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英國分別向其移交政權;
(3)實質:繼續維護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將印度分開統治。
3、亞洲經濟迅速發展:
(1)成就:
〈1〉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治;
〈2〉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
〈3〉在科學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就;
〈4〉80年代中期以後,印度的工業生產年增長率連續5年超過8%。
(2)困難:
人口膨脹、財力不足、環境惡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復雜、印巴關系緊張等。
4、韓國創造了「驚人的漢江之奇」。
5、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第一個「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並以「神奇的港口之國」著稱。
6、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是歐亞非三周的交通要沖。
7、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
8、由於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對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極不公正等復雜因素,致使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國家長期沒有建立起來。
9、以色列國剛剛成立,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10、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11、阿以之間已發生五次大規模的戰爭。
12、影響:不僅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而且對地區和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要真正實現中東和平,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還必須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40課:非洲獨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國家維護主權的斗爭
1、埃及:
(1)1952年發動「七月革命」;
(2)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
(3)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2、1962年,阿爾及利亞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3、非洲獨立年:1960年。
4、納米比亞的獨立:1990年3月,納米比亞宣告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5、古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9年初,菲德爾•卡斯特羅推翻了親美獨裁政權,此後,古巴一直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6、受古巴革命影響,巴拿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巴拿馬運河區主權的斗爭。
7、美國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將巴拿馬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交還巴拿馬。
8、1955年4月,亞非國家召開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又名「萬隆會議」。
9、不結盟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贏得了民族獨立的一大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在兩極化的「冷戰」格局中,他們大都願意保持和平中立,堅持反帝、反霸的立場,採取不與任何大國或軍事集團結盟的外交政策,掀起了不結盟運動。
10、亞非會議的影響:亞非會議的召開和不結盟運動的誕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41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向
1、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原因:
(1)由於現代高新科技發展迅猛,信息化、知識化速度加快,使生產力得到迅速提高;
(2)市場經濟席捲全球;
(3)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2、經濟全球化趨向的表現:
(1)建立:世界貿易組織(WTO)、歐洲聯盟(EU)、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國際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
(2)國際貿易大幅增長;
(3)國際巨額資本流動加速;
(4)世界五百強中的跨國公司扮演著主角。
3、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強國主導,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發達國家推進與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更大的銷售、投資和勞動力市場;
〈2〉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從中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經驗,以提升本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
(2)消極影響:
〈1〉它容易傢具不公平的國際競爭;
〈2〉從經濟上沖擊一些主權國家的自主能力;
〈3〉各國從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國更富、窮國更窮的局面。

第42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1)美蘇兩極格局崩潰;
(2)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的力量不斷增強,「一超多強」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現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2、一超與多強的關系:既相互借鑒、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競爭、制約和防範,協商和談判成為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主張和手段。
3、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影響:
(1)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4、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原因: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在繼續下去,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5、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表現:
(1)美國倚仗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實力,企圖獨霸世界,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嚴重干擾了和平與發展;
(2)多級力量對美國的干預、制約和防範越來越強,這是多極化趨勢曲折發展的重要表現;
(3)在反恐、能源、環保和防止核擴散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也不得不與各大國協商、合作並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

第43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1、三大技術: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
2、核心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以電子計算機的不斷普及與不斷升級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為突出的核心技術,也是信息社會到來的主要標志之一。
3、計算機網路技術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麼特點:
(1)計算機網路技術集中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特點;
(2)也反映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以及學科交叉滲透的特點。
4、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的影響: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創造的巨大產值,表明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
5、生物工程技術取得的成就:
(1)1953年,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測定,開創了現代生物學的新時代;
(2)1973幾年,基因重組技術獲得成功,使人類有可能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創造新的物種;
(3)2000年和2003年,美國等6國科學家合作,先後完成了人類基因工作組工作草圖和序列圖譜,為破譯大千世界的生命之謎奠定了基礎。
6、生物工程技術發展的影響:
(1)加快了人類認識自我的進程;
(2)推動了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的革命性進展;
(3)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
我沒有懂你的意識,你要的是整個初三的歷史資料嗎?

❾ 國外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4、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5、光榮革命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熱點內容
期貨對沖什麼品種好 發布:2025-01-12 18:56:14 瀏覽:377
為什麼股價沒變市值越來越高 發布:2025-01-12 18:49:19 瀏覽:891
悅達投資股票吧 發布:2025-01-12 18:46:46 瀏覽:93
怎麼買理財書不用搶 發布:2025-01-12 18:37:26 瀏覽:513
南京開戶的股票軟體叫什麼影響嗎 發布:2025-01-12 18:29:48 瀏覽:470
0pp0a33手機股票軟體安裝 發布:2025-01-12 18:25:40 瀏覽:354
股票交易一級過戶費 發布:2025-01-12 18:18:48 瀏覽:51
金融保險學位和會計職稱哪個好 發布:2025-01-12 18:17:48 瀏覽:469
滬深股票交易費用咨詢 發布:2025-01-12 18:11:28 瀏覽:9
長期股票投資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2 18:05:46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