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並購現狀
A. 中國股市現狀分析(最終200分+50分)
郎咸平的博客里有詳細的解讀
B. 股票投資的發展現狀
牽涉到方方面面,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有: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資者這幾個方面。基於我國特殊的國情影響,我國股票市場系統存在著一些問題,基於此,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本文對我國股票市場的現狀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建議,希望能讓大家對股票市場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C. 中國股市現狀
在經過前期市場大幅波動之後,「投資者信心已經進入企穩修復階段,投資者的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
同時報告也展望,下半年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帶來的積極變化、外圍市場環境逐步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刺激,都有助於提升投資者對於股票估值水平的認可度,增強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而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7月中國結算統計月報》顯示,機構投資者正在加緊布局A股市場。7月末,持倉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機構投資者共9226個,較6月新增106個;持股市值超過1000萬元的機構投資者達21566位,比6月新增433位,佔比接近機構投資者總數的三成。
D. 中國股市現狀如何
中國股市現狀還是非常不錯的。只是相較於全球的股市來說,中國的股市在發展上確實沒有那麼的好。像中國的上證指數現在也只是在3500點的范圍之內,而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已經突破了1萬的這個指向,道瓊斯甚至都突破了3萬,像深證指數它也是突破了上萬的這個界限,而上證指數卻一直都是在三四千點徘徊。但是從A股現在的這種投資情況上來看,還是有比較高的投資價值,這也需要根據具體的股票來判定的。
E. 中國股市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股市現狀:
1、投資能力較弱,存在投機行為過度現象。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出現了投資高漲的投資熱情,然而,股票市場參與者在進行投資時,往往不會考慮長期價值投資,市場上短期投資行為比較普遍,投資者為了博得差價,獲取收益,轉手率較高,從而出現了投機過剩的行為,這是最明顯的中國股市現狀之一。
2、股權分置改革,影響股票的定價機制。定價機制是股票市場的核心機制,市場主要依靠價格的作用來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
由於股票市場設置了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市場機制運行極度的扭曲,價格機制無法在股票市場發揮作用,造成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導致上市公司流通股規模小,投機性強,股價波動大,定價機制扭曲。
F. 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股票市場正在進行股改,參加股改的公司,付出一定的對價後,就會成為流通股,(一般大股東承諾幾年內不會拋出自己的股票)股改正在進入關鍵時期,今年有望股改全部完成。股票市場還要推出指數期貨,不斷增加金融投資品種,逐步與國外股市接規。
G. 中國的股票市場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我只能給你提供一個梗概吧
第一:中國股市現在是個政策市場,盡管政府想轉型,但一直沒真正實現
第二:中國股市作為融資平台卻監管不夠完善,仍然有很見光死問題
第三:中國股民仍然占據了市場的主力,而不是基金公司
第四:中國股市目前市場人氣低迷,主要是受宏觀調控、外圍經濟和資金不足的影響
第五:作為世界上增長最為迅速國家中國經濟活力必將在股市上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未來兩三年內中國股市應該有個大的上漲。
H. 中國股市的現狀
咱政府急公民所急搞了幾萬億的救市方案,走的好像就是個簡易程序,這讓奧巴馬好生羨慕,鬼佬做事難,橫談論豎討論,最後國會還可以否決奧巴馬的提案。兩個政體,各有特色,美國體制雖煩瑣但不易犯錯,中國體制高效但要冒大錯的風險。中國股市的上漲,跟政府力拚的振興方案有關,大家相信經過政府的救援,經濟就會復甦,但是經濟可不是數學,其復雜性是不可測的,比如說北美豬流感萬一大肆流行到全球,就可能顛覆原有的計劃;比如說,美國人認識到了奢侈錯誤,跟咱中國人學勤儉節約,不再大量進口中國物品,中國這么多新增的產能如何消化?按中國的計劃,基建投資佔GDP的40%看,新增的產能應該是十分膨大的,這是不可持續的模式,可以判斷不會出現在此基礎上追加投資方案,倒是可能試探性的投資下去後視情勢變化而動,方案是可以糾偏的,這就像2007年底出台宏觀調控後,一看不妙,民企紛紛被貸款無門餓死了,再勒就要死光光了,所以在2008年底迅速放鬆了貨幣政策。其中的糾偏間隔時間之短歷史上少有,這說明2007年的貨幣政策是過急過嚴了。1至4月份銀行增貸數據明顯偏大,應該會遭至管理層的適度調控,這對股市不利,但絕不能說股市走到了小牛的盡頭,其中有一層更深的道理。
大家知道中國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還很窮,因此政府膽大也只計劃在未來的2到3年裡拿出了8500多億投入醫保,相當於每人分攤650元,因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光靠政府,不能解決醫保問題,近年來雖然政府富裕也沒到免費支持的地步。占人口70%-80%的低收入國民只擁有銀行存款20多萬億中的20-30%,意味著大多數農民和普通老百姓平均每人只有5、6千元的存款,俺可以預計彩電、冰箱下鄉除了短期依靠政府的補貼能起部分作用外,長期是無效的。投資白色家電股不會有長期的收益。大多數人靠這可憐的幾個小錢,如何擴大內需?以後怎麼辦?出口受阻,而且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忍受這種現狀。投資從經濟學原理上講是不能替代消費的,比如出口減少了,產能就要自然壓縮,但如果投資加倍增加,雖然短期能刺激相關產業的景氣,但社會產能的大量增加變成了社會負擔,產能的過度而得不到消化,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會產生大量的壞賬,這相當於飲鳩止渴。從美國情況看,美國過度消費已經終止,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也已經結束。那麼如果中國的幾萬億的投資計劃,沒有國內消費的替代,就有風險。但是中國領導人是聰明的,這幾萬億投資計劃未必真能實施。老鄧的投石問路還是有效的。
現在是處於投資吆喝中,主要是向中國20%-30%的富有階層吆喝,這些人才是中國至關重要的消費群體,國家先投幾千億,看是否能引民間投資的跟進,一跟進就吆喝成功了,至少在股票市場上可以看到部分成就了,在實業投資上還有望各方繼續努力。所以這次的誘多行情是全方位的,不僅在證券市場,在經濟各領域都是如此。維持證券市場的繁榮相對是代價最小的措施,紙上財富也確能增加消費,紙上壯大中產階級的規模,讓中國未盡發展的汽車消費能替代房產業發揮作用。經2008年熊市大跌,讓中國領導人再次認識到證券的去泡沫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適度的泡沫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基本可以肯定,在國際局勢動盪的情況下,政府之手將調控股指不讓其復辟到1660點去,從理論上講,這就是終極了短熊,開始了小牛或者牛皮振盪市。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證券市場的繁榮至關重要,有助於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難關,這是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任何有悖於此的都要讓路,包括內部從緊國家股的釋放,暫緩IPO的進程等等。
如何才能讓20%-30%的富有家庭增加消費是政府的一大課題,如果消費難於提高,那將改分配規則,如何改分配規則那又是個大課題,現在暫時不講。
I. 巴曙松:為什麼中國股市沒有如此精彩的並購
歷史地看,在股權分置背景下,中國證券市場的收購兼並活動,往往出現與國際市場上以追求市場競爭能力為目標的實質性重組不同的情況。部分更演變為以圈錢或股價炒作為目的的報表重組和虛假重組,反映了市場制度性的缺陷。1999年《證券法》頒布後,在一定程 度上規范運作了資產重組,市場趨向成熟,隨著法制環境的不斷完善,重組活動中,實質性重組有所提高但是影響有限,遠遠沒有盛大收購新浪股票事件精彩。 證券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之一,就是通過信息充分披露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價。在評價功能的基礎上,證券市場還提供了一個市場化的約束機制,這就是通過收購兼並活動促進股市的結構性調整。在一個市場化的環境中,上市公司的收購兼並活動能夠對上市公司經營層形成強烈的外部約束,促使其不斷改進經營管理以免被收購;同時,收購兼並活動也會引導資源流動到經營效率更高的經營者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收購兼並活動是證券市場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制度安排。 一並購的動力與效益 收購活動的理論考察:總體上說,上市公司收購活動的核心在於企業控制權的轉移。目前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收購的動力來源可以有不同的考察角度。 首先,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以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理論學派,從競爭環境的變化入手,把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即SCP)』理論,運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給出了一般戰略選擇,即成本領先、差別化和集中戰略。按照波特的觀點,行業的盈利能力及其影響因素構成了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而任何企業都只能在價值鏈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擁有競爭優勢,因而上市公司的重組無非是為了尋求進入成長性高、盈利能力較強的行業。 其次,從所謂市場力假說角度考察。這種理論通常認為,收購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減少市場競爭對手,進而增加對市場的控制力。不過許多國家對公司收購可能形成過分集中的現象有著嚴格的限制。 第三,從資源學派角度的考察。以巴尼、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等為代表的資源學派(RBV)認為,『是一連串的資源而不是產品組合構成了決定企業競爭地位的核心』,而且資源具有稀缺性和有價性,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當這些資源不能夠被對手輕易復制、不可替代、不可輕易轉移時,就能夠產生持續的競爭優勢。按照資源學派的觀點,上市公司的戰略重組就不僅僅限於對有形資源的置換與整合,還應該包括對企業經營管理、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無形資源的重組,甚至對無形資產的重組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戰略重組的效果與結果。 第四,從賦稅角度的考察。通常認為,對於那些有較多贏余、缺乏成長機會的公司來說,通過收購方式可以使原本的高額的營業稅轉換為稅率較低的契稅等,以達到一時避稅的效果。 第五,從代理成本角度的考察。從上市公司評價機制的角度看,公司收購事實上提供了控制代理問題的外部機制,當目標公司代理人有代理問題產生時,通過股票收購回代理權替換,可以減少代理問題的產生,降低代理成本。由此也可以引出所謂訊息信號假說,也就是說當目標公司被收購時,對資本市場而言,將重新評估此公司的價值。 第六,從規模經濟論角度的考察。這也就是指企業生產規模的改變對產量從而對收益的影響。此理論的代表施蒂格勒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專業化廠商會出現並發揮功能,對此規模經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廠商通過並購其競爭對手的途徑成為巨型企業是現代史上一個突出現象。 第七,從價值低估論角度的考察。這指的是被收購的企業的價值被完全低估的這一種情況。托賓認為並購企業購買目標企業股票時,應考慮目標企業的全部重置成本及其股票市場價格總額,若前者大於後者,並購的可能性大,成功率高,反之則相反。托賓把這一原理稱為托賓比率。 從上述理論框架我們可以隱約看到盛大收購新浪股票的多重動機和驅動. 二 中國股市收購活動的特色 反觀典型的中國證券市場的收購兼並活動,其中既有與國際證券市場購並活動的動力機制一致的地方,例如當前我國經濟的區域結構同構化、產業結構低質化、存量資產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客觀上決定了購並活動的空間相當廣闊。但是,與國際市場上以追求市場競爭能力為根本目標的實質性重組不同的是,由於市場結構上的缺陷,當前中國的購並活動常常演變為以圈錢或市場炒作為目的的報表重組和虛假重組。 通常而言,推動這種報表重組和虛假重組的動力之一,就在於有關的市場各方能夠從這種虛假重組中獲得利益。對於重組方來說,在一級市場上花的錢,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拿回來,投在虧損企業里的錢,可以在企業配股或增發以後拿回來;對於被重組方來說,配合重組方進行重組,不但可以保住企業的上市資格和地位,而且其管理者還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交易來博取差價,以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要求;對於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來說,支持資產重組不但可以通過保『殼資源』來保全所謂政績,而且還可以避免上市公司破產,如果公司業績得以提高,還可以增加稅收。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由於資產重組活動的具體內容包羅萬象,不但可以進行虛虛實實的資產置換,而且還可以通過不等價交換、無償劃撥或沖銷債務甚至進行資產評估等來達到重組的目的。加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信息披露制度尚存在著諸多問題,就使得各種各樣、或真或假的資產重組都能夠堂而皇之地進行並得以完成。 在一定時期內,中國證券市場上虛假重組活動的一度盛行,實際上反映了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缺陷,例如政府對於上市企業的過度干預,在購並活動中對於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保護不力,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購並活動不規范等。這些特定的缺陷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上部分上市公司進行虛假重組的動力。而要規范上市公司的購並行為,應當首先從轉換上市公司購並的動力機制著手。 三 收購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轉軌時期的發行制度框架下,上市公司相對於非上市公司來說具有多方面的經營發展優勢。然而,受股市容量的限制,企業申請上市有很大的難度。這樣,企業的上市資格就成為一種具有收益性和稀缺性特徵的資源──『殼』資源。鑒於『殼』資源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上市公司『殼』資源利用一直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主旋律和股票市場炒作的熱門題材。這導致『殼』資源交易價格被嚴重扭曲。研究表明,通過『殼』資源交易進行業績操縱,很難使企業的經營績效真正得到提高,完全背離了資產重組的真正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當前中國上市公司的購並活動中,行政干預色彩一直還比較濃厚。這當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目前國內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國有股股東占絕對控股地位。但是,一旦企業並購帶有政府行為色彩,地方政府客觀存在的利益動機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有時候也會對企業並購產生消極影響。 當前上市公司的購並活動中形成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結為中國證券市場作為轉軌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雙重特點。顯然,健康的上市公司並購活動,離不開一個有序高效的股票市場。一個健康完善的股票市場可以為進行並購交易的對象提供合理的價格估計或價格估計的參照,但是當前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則導致推動中國上市公司購並活動的動力機制出現扭曲。例如,普通股被人為分割為具有不同流通性的國家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使得股票二級市場的並購操作難上加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相對集中,存在控股甚至絕對控股股東現象。股權結構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如果控股股東不願轉讓,通過發起收購要約來爭取股份,便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由於同股不同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並存使市場供求失衡,造成上市公司價值趨於高估,協議收購的操作成本低於要約收購的操作成本,要約收購的成本相對較大,因而缺乏吸引力;同時,股票市場上有關並購的法律規定使並購操作的成本太高。《證券法》規定,並購方在持有目標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達到百分之五時要作出公告,以後每增持股份百分之五時都要作出公告,當持股比例達到百分之三十時要發出全面收購要約。 作者簡介巴曙松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金融市場監管、企業融資問題與貨幣政策決策,還擔任中國體改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亞洲開發銀行監管問題專家、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專家委員會委員;長城證券公司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家;東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並指導研究生,曾經擔任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中銀香港有限公司風險管理部助理總經理、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等職務,並曾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通訊地址:100010 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225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