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股票市場風險管理研究
A. 我國股票市場的主要風險有哪些
投資者在追求投資收益的同時,也必然同時面對投資風險。
所謂風險,一般的理解是指遭受各種損失的可能性。股票投資的風險則是指實際獲得的收益低於預期的收益的可能性。造成實際收益低於預期收益的原因是股息的減少和股票價格的非預期變動。
影響收益變動的各種力量構成風險的要素。某些影響是公司外部的,其影響遍及絕大部分股票;還有一些影響是公司內部的,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在投資中,那些不可控的、外部的並且影響廣泛的力量是系統風險的來源,而那些可控的、依產業或企業各異的內部因素則是非系統風險的來源。
系統風險指的是總收益變動中由影響所有股票價格的因素造成的那一部分。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變動是系統風險的根源,它們的影響使幾乎所有的股票以同樣的方式一起運動。例如,如果經濟進入衰退,公司利潤下降之勢已很明顯,那麼股票價格就可能普遍下跌,幾乎所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都與紐約證交所指數同方向運動,平均而言,一種股票價格的50%的變動可以解釋為股市指數的變動,換句話說,典型的普通股票的總風險中大約有一半是系統風險。系統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式:
(1)購買力風險
購買力風險,又稱通貨膨脹風險,是指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投資者實際收益率的不確定。證券市場是企業與投資者直接融資的場所,因而社會貨幣資金的供給總量成為決定證券市場供求狀況和影響證券價格水平的重要因素,當貨幣資金供應量增長過猛,出現通貨膨脹時,證券的價格也會隨之發生變動。
通貨膨脹對證券價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在通脹之初,公司、企業的房地產、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帳面價值因通貨膨脹而水漲船高,物價上漲不但使企業存貨能高價售出,而且可以使企業從以往低價購入的原材料上獲利,名義資產增值與名義盈利增加,自然會使公司、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上漲。同時,預感到通脹可能加劇的人們,為保值也會搶購股票,刺激股價短暫上揚。然而,當通貨膨脹持續上升一段時期以後,它便會使股票價格走勢逆轉,並給投資者帶來負效益,公司、企業資產虛假增值顯露出來,新的生產成本因原材料等價格上升而提高,企業利潤相應減少,投資者開始拋出股票,轉而尋找其他金融資產保值的方式,所有這些都將使股票市場需求萎縮,供大於求,股票價格自然也會顯著下降。嚴重的通貨膨脹還會使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貶值,拋售股票得到的貨幣收入的實際購買力下降。
(2)利率風險
這里所說的利率是指銀行信用活動中的存貸款利率。由於利率是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經濟杠桿,它會經常發生變動,從而會給股票市場帶來明顯的影響。一般來說,銀行利率上升,股票價格下跌,反之亦然。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人們持有金融資產的基本目的,是獲取收益,在收益率相同時,他們則樂於選擇安全性高的金融工具,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儲蓄存款的安全性要遠遠高於股票投資,所以,一旦銀行存款利率上升,資金就會從證券市場流出,從而使證券投資需求下降,股票價格下跌,投資收益率因此減少;第二,銀行貸款利率上升後,信貸市場銀根緊縮,企業資金流動不暢,利息成本提高,生產發展與盈利能力都會隨之削弱,企業財務狀況惡化,造成股票市場價格下跌。
(3)匯率風險
匯率與證券投資風險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本國貨幣升值有利於以進口原材料為主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不利於產品主要面向出口的企業,因此,投資者看好前者,看淡後者,這就會引發股票價格的漲落。本國貨幣貶值的效應正好相反;二是對於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的國家來說,匯率變動也可能引起資本的輸出與輸入,從而影響國內貨幣資金和證券市場供求狀況。
(4)宏觀經濟風險
宏觀經濟風險主要是由於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經濟政策變化、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以及國際經濟因素的變化給股票投資者可能帶來的意外收益或損失。
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動會給證券市場的運作以及股份制企業的經營帶來重大影響,如經濟體制的轉軌、企業制度的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等等,莫不如此。
政府的經濟政策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不論一國選擇了什麼樣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的職能都不會被取消,經濟政策從多方面影響到證券投資。政府的產業政策對不同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變動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前些日子上海股市中汽車板塊股價大幅上揚的原因就在於此。財政政策將直接影響到國債的發行規模,而國債的發行量以及市場價格水平同股票價格又有著十分明顯的聯動效應,1995年底、1996年初我國股市的持續低迷就同傳說1996年國債發行量將進一步增加有關。稅收政策通常從企業收益與消費者投資實際所得兩方面影響股市,就我國股市現狀來說,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的15%與33%之爭、個人投資者股票投資收益所得稅徵收與否,成為困擾股市健康發展的兩個隱患。金融管理政策是證券市場最敏感的一個因素,嚴格的管理法規,有助於市場交易的正常進行,不健全的法規則可能為不正當交易提供契機,1995年上海股市發生的"長虹事件"就是如此。此外,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也至關重要,隨意地發布重大信息必然會造成市場的不正常波動。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也會給投資者帶來較大的風險。一般認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周期大體包含四個階段:復甦、繁榮、危機和蕭條。在經濟復甦和繁榮時期,社會總需求、總投資旺盛,經濟增長率上升,就業率和個人收入水平也有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籌資與投資十分活躍,證券投資收益看好。然而,在經濟蕭條,特別是危機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活動處於停滯不前甚至萎縮和倒退狀態,經濟秩序不穩定,證券市場也必然受到沖擊。這樣就可能出現:一方面,資金需求減少,市場交易規模隨之縮小;另一方面,股票價格大幅度波動並呈現跌勢,投資者實際收益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明顯的波動,經濟過熱與經濟緊縮交替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股票市場的周期性波動。
國際經濟因素的變化,也會影響股市的穩定。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跨出一國狹小的范圍,出現國際聯動的效應,一國經濟發生的問題會在國際上引起聯鎖反應。如1987年紐約股市暴跌,很短時間內就殃及倫敦、法蘭克福、東京等主要國際證券市場,釀成一場全球性的股災。目前國際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對我國國內股市投資的沖擊,主要通過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干擾間接地傳遞進來,其影響程度尚不大。不過,隨著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以及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隨著我國企業更多的股票去海外證券市場上市以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進一步密切,國際經濟中不確定因素對我國股票投資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5)社會、政治風險
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是經濟正常發展的基本保證,對證券投資者來說也不例外。倘若一國政治局勢出現大的變化,如政府更迭、國家首腦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國內出現動亂、對外政治關系發生危機時,都會在證券市場上產生反響。此外,政界人士參與證券投機活動和證券從業人員內幕交易一類的政治、社會丑聞,也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構成很大威脅。像80年代日本出現的"利庫洛特事件",其影響面如此之廣、影響時間如此之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社會、政治領域中的不確定因素對股票投資的沖擊,還表現在"國家風險"上。對於那些在海外從事直接投資的股份制企業來說,當地社會、政治環境是否安定對它至關重要,一旦所在國發生社會政治動亂,不僅它在海外投資的利益會受到損失,而且它在國內發行股票價格也會受到不利影響,換句話說,這種國家風險很大程度上將會轉移到企業普通股票持有者身上。
(6)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股票持有者所面臨的所有風險中最難對付的一種,它給持股人帶來的後果有時是災難性的。在股票市場上,行情瞬息萬變,並且很難預測行情變化的方向和幅度。收入正在節節上升的公司,其股票價格卻下降了,這種情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還有一些公司,經營狀況不錯,收入也很穩定,它們的股票卻在很短的時間內上下劇烈波動。出現這類反常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投資者對股票的一般看法或對某些種類或某一組股票的看法發生變化所致。投資者對股票看法(主要是對股票收益的預期)的變化所引起的大多數普通股票收益的易變性,稱為市場風險。
各種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事件都會對投資者的態度產生影響,投資者會根據他們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作出判斷和反應。市場風險常引發於某個具體事件,但投資者作為一個群體的情緒波動往往導致滾雪球效應。幾種股票的價格上升可能帶動整個股市上升,而股市的最初下跌可能使很多投資者動搖,在害怕蒙受更大損失的心理支配下,大量拋售股票,使股市進一步下跌,最後發展到整個股市狂跌,使千百萬股票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1987年10月19日及其以後幾天中的世界股市暴跌,就是一個例子,提起"黑色星期一",至今仍使許多人談虎色變。
對於普通股票的長期投資者來說,市場風險相對不那麼重要,雖然股票的市場價格大起大落也會使人不安,但如果一個投資者打算相對長期(一般指10年以上)持有股票,那麼每周、每月甚至每年的價格波動對他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
可是,如果對一種股票可能擁有多長時間不能確定,或者存在著隨時必須賣出股票的可能性時,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的程度就變得極端重要。
非系統風險是總風險中對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是獨一無二的那部分風險。管理能力、消費偏好、罷工之類的因素造成一個公司利潤的非系統變動。非系統因素基本獨立於那些影響整個股票市場的因素。由於這些因素影響的是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因此只能一個公司一個行業地研究它們。因非系統風險僅涉及某個公司或某個行業的股票,所以,投資者可以通過審慎的投資選擇來減少甚至避免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1)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是與公司籌集資金的方式有關的。我們通常通過觀察一個公司的資本結構來估量該公司的股票的金融風險。資本結構中貸款和債券比重小的公司,其股票的金融風險低;貸款和債券比重大的公司,其股票的金融風險高。股份公司只有在支付了所有債務利息以及到期的本金之後,才能對股東支付股息。公司的銷售產品和勞務所得的全部收入減去工資、折舊、材料等所有營業開支之後所剩餘的部分,是公司的營業收入。從營業收入中再減去稅款和必要的金融支出,例如支付給銀行或其他債權人的利息,剩餘部分才是可用於股息支付的收入。由於這一收入被用於股息支付,並且對於投資者對公司股票價格的判斷影響很大,因此它的大小和易變程度在決定股東的收益率方面很重要。如果一個公司的全部資本都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則它沒有利息支出。而對於任何採用舉債方式籌措部分資金的公司,由於必須支付利息,因此其營業收入的變動將引起股東凈收入的更大變動。
可見,利息支出產生更加易變的凈收入,從而將股東置於風險更大的處境之中。
降低金融風險的方法比較簡單,只要購買債務較小的公司股票就行。然而,選擇舉債少的公司股票也有缺點,因為這些企業在經濟擴張時期收益和股息的增加往往落後於那些將債務作為公司資本結構的一部分的公司,因此,金融風險的減少是以減少潛在的收益為代價的,股票投資者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權衡。
(2)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指的是由於公司的外部經營環境和條件以及內部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造成公司收入的變動而引起的股票投資者收益的不確定。經營風險的程度因公司而異,取決於公司的經營活動,某些行業的收入很容易變動,因而很難准確預測。由於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是緊緊依賴於其收入,因此易變的收入將導致收益和現金流量的不確定。當公司收入突然下降時,由於普通股持有者在進行現金分配時排在最後,他們會遭受重大損失。與公司的債券持有者相比,普通股票持有者處於一個風險大得多的地位。當公司經營情況不妙,收入迅速下滑時,公司在支付債務利息和到期本金後,可用於支付股息的收益已所剩無幾,從而導致股東們所得股息的減少或根本沒有股息,與此同時,股票的市場價格一般也會隨之降低,使股東們蒙受雙重損失。
(3)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指的是由於將資產變成現金方面的潛在困難而造成的投資者收益的不確定。一種股票在不作出大的價格讓步的情況下賣出的困難越大,則擁有該種股票的流動性風險程度越大。在流通市場上交易的各種股票當中,流動性風險差異很大,有些股票極易脫手,市場可在與前一交易相同的價格水平上吸收大批量的該種股票交易。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股票,每天成交成千上萬手,表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這類股票,投資者可輕而易舉地賣出,在價格上不引起任何波動。而另一些股票在投資者急著要將它們變現時,很難脫手,除非忍痛賤賣,在價格上作出很大犧牲。當投資者打算在一個沒有什麼買主的市場上將一種股票變現時,就會掉進流動性陷井。
(4)操作性風險
在同一個證券市場上,對待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不同投資者投資的結果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況,有的盈利豐厚,有的虧損累累,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因投資者不同的心理素質與心理狀態、不同的判斷標准、不同的操作技巧造成的。
由於這些原因造成的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差異,稱作操作性風險。操作性風險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的影響。
股票投資決策是人的主觀行為,客觀因素無論怎樣變化,最終都得由人來評判其是與非,決定是否參與及如何參與股票投資。如果說基本因素是從"質"的方面影響股票價格,市場因素是從"勢"的方面影響股票價格,那麼,心理因素可以說是影響股票市場價格水平的"人氣"。我們可以把引起股票投資風險的心理因素歸為兩類:一類是市場主導心理傾向變化;一類是投資者個人心理傾向變化。
所謂市場主導心理傾向,是指一段時期內證券市場上大多數人對行情的看法。看法有時悲觀,有時樂觀,但只要一成氣候,單個投資者往往會被捲入其中,即便這種"氣候"是投機因素或謠言攪和起來的虛假現象也在所難免。在發育不成熟的市場上,個人投資者素質不高,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大批散戶就會捕風捉影,聞風而動,大量拋出或購入股票,形成"利好"或"利淡"的市場氣氛。
個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內容比較復雜,比較典型的有"搏傻"心理、從眾心理、貪婪心理、僥幸心理和賭徒心理等等。
B. 我國股票市場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對我國股市進行治理
股指期貨的推出短期可能會影響股票市場交易量,現有投資者可能需要調出部分資金對資產組合進行重新配置,從而減少對現貨市場的直接投資,對於現貨市場的流動性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股指期貨推出的初期,由於交易量的規模相對有限,主力機構大規模分流的現象不會出現,不會對現貨市場運行構成較大影響。
從中長期看,股指期貨將會對場外資金形成吸引效應,使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交易量均顯著增長。由於股指期貨的推出使股票市場獲得了一種風險管理的工具,原先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將會提高在股市的投資比例。同時套利和套期保值等新機制的產生,將提高現貨市場的活躍程度。海外市場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香港1986 年推出恆生股指期貨後,股票交易量在當年就增長了60%,隨後股票交易量不斷增加。
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股指期貨合約價格與股票價格指數是共漲共跌的同向變動關系。而且,股指期貨價格比股票價格指數更易變動。也就是說,當股票行情看跌時,股指期貨價格比其相應的標的指數下跌得更快;當股票行情看漲時,股指期貨價格比其相應的標的指數上漲得更快。
C.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風險研究 論文6000字左右
論如何完善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
摘要:本文從分析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現狀入手,揭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制度安排的缺陷,對進一步加強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和提高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能力做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投資 基金 風險 管理
截至2004年末,國內規范化發行並實際管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40多家,共計54隻封閉式基金和近百隻開放式基金,擁有約三千億份基金單位,若以60%的持股市值計算,基金擁有的股票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比例已近20%,成為了一支舉足輕重的市場投資力量。因此,基金的風險管理引起人們關注。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資本市場監管體制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將使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的背景和環境發生巨大變遷,從而對基金管理公司的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基金業風險管理根基不穩
證券市場市場化發育程度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使基金管理機構的風險管理處於根基不穩的不利處境。我國現有的基金產品多為股票型基金,投資對象結構布局也多集中於股票,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定位一開始即把支持國企改革作為基點的歷史局限,導致證券市場實際上成為了國企籌資解困的重要途徑,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市場化功能被置於次要地位,使得投資行為預期極不穩定,助長了市場投機風盛行,投資者的權益保護問題成為長期以來不能很好解決的市場之痛。
證券市場承載過多的政府意圖、行政意志等非市場化的功能和任務,證券市場「政策市」的色彩揮之不去。證券市場不僅要承接數量龐大的國企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擴容黑洞,又要面對大量非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這必然助長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加大市場價格的波動頻率和幅度,增加了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難度。
投資者普遍缺乏專業素養和監管滯後,眾多不規范投資者和投資行為的存在以及由此衍生的羊群效應,疊加並放大了市場風險,而監督層並未細分市場風險源而採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結果是嚴重犧牲了市場的效率和功能,限制了市場競爭和活力,造就了市場對政府政策投入的過度依賴與股市長期以來「不牛則熊」極端走勢的市場格局,對於追求長期收益的基金來說不利於有效開展資產風險管理。
市場交易制度不夠完善,風險管理手段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品種單一,基金的投資組合品種選擇范圍狹窄,通過構建多元化資產組合分散非系統風險存在困難,而同時指數期貨、無風險套利等規避系統風險的交易手段尚不具備,基金管理機構既不能根據市場趨勢在做多與做空之間順勢轉化,又不能運用其他金融工具進行風險對沖,這降低了基金抵禦風險能力,加劇了股市的波動。
市場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集中在收益性上,忽視了從收益性、風險性和流動性的綜合角度展開評價,使基金出現了單一片面追逐凈值的傾向,從而產生過度投機行為。
基金業風險監管效能不高
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監管生態不佳,監管效能不高,致使基金業運作中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和問題,不利於基金管理機構建設有足夠功效和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不完備,基金在實際運作中存在風險生存的制度漏洞。盡管作為綱領性大法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業已頒布,還缺乏相應的配套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特別是證券市場發展和變革快速,更需要對基金業的監管動作向前移位,加大事前監督力度。
相關的投資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強,如不同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在利益沖動下,通過幕後的默契和聯手可以操控單只股票絕大多數的流通籌碼,在短期利益驅使下個別基金投資在個股上過度集中極易誘發流動性風險。
在證券投資基金運作實踐中,缺乏獨立、公正和權威的第三方責任審計和問責制度,而基金管理人掌握著基金的實際控制權,僅依靠基金管理人的自律不足以有效制約基金管理人嚴格遵守基金契約。
雖然基金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基本分離,但基金持有人沒有適當和相應的訴訟、追償權利,持有人大會功能形同虛設,基金持有人對基金管理人不擁有實質性話語權,而且由於基金託管人一般由基金管理人選擇,基金資產託管協議由基金管理人與託管人簽訂,基金託管人演變成基金管理人的代理人,這種錯位導致基金託管人基於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放棄了託管監督和委託管理責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託管人事實上的利益趨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優先位置,極易誘發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基金管理機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不盡完善,管理費計提辦法弊端較多,不利於刺激基金管理公司提升資產運行效率,降低資產風險水平。
基金業風險管理制度存在風險
內部治理存在缺陷,形成制度性風險源,損傷了基金的風險管理制度優勢。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結構普遍存在「一股獨大」問題,基金管理公司決策高層和管理高層來源於或受聘於公司股東,其股東背景容易出現 「內部人控制」傾向,在基金投資者成為弱勢群體和基金持有人的約束嚴重軟化情況下,實際上基金管理公司行為的利益考慮當然地將公司股東利益置於最優先地位,偏離了證券投資基金兼顧基金投資者與基金公司股東二元利益平行的設計初衷。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獨立董事和監事由大股東和高管提名選任,薪酬由董事會決定,這種利益關聯格局很難保證其獨立性。
基金經理許可權過大而缺乏有效制衡。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將投資建議、評估投資建議、構建投資組合、下達投資指令與執行投資指令等職能集於一身,這種把控制決策和操作失誤風險寄託於對基金經理人的充分信任和道德判斷的幼稚做法顯然沒有制度、規則和機制的約束更有效、更先進。
加強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過程存在的諸多弊端,必須從制度安排、監管方式、市場結構等若干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證券投資基金業加強風險管理的動力和壓力,全面提升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穩健發展。
構建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進一步推動證券市場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運行新生態,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的市場大環境。認真落實「國九條」,積極實施「全流通」戰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促進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改變上市公司「重上市、輕轉制;重籌資、輕回報」狀況,以有利於基金管理機構堅持崇尚充分研究和清晰價值判斷以及「穩定持倉、長期投資」的理性投資理念,引導市場投資理念逐步走向成熟,降低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難度。
從完善市場交易制度、推動滬深股市與國際市場接軌和促進市場走向成熟著眼,在盡快推出我國統一指數基礎上適時推出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交易,一方面通過基金實施套期保值動作和在做多與做空之間順勢轉化,提高基金資產管理效率,增加基金抵禦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達到活躍和繁榮市場、降低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效果,以進一步完善市場交易制度,增加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手段,增強應對系統風險的風險管理能力,提高資產風險管理水平。
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要全面結合「新興加轉軌」的不成熟市場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特徵的實際狀況,從單一的收益性考量轉向對收益性、風險性和流動性的綜合評估,評價體系要有利於引導基金重視風險管理和提高風險管理質量,改變單一、片面追求凈值的傾向。
進一步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監管
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合法合規經營,促使基金管理機構構建有足夠功效和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監管層要抓住《基金法》頒布和實施的有利時機,提高本行業依法經營的自覺性;提高《基金法》在實施中的可操作性,特別是要加強現場監管和不定期巡訪,對違法違規問題要及時、高效、公正和嚴格處理,硬化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力和嚴肅性。
從有效提高基金資產流動性出發,防止發生操控市場價格的情況,在監管辦法上要更具體地明確基金投資比例限制,特別是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股票總和不得超過該股流通市值的10%。
證監會應指定部分具有證券從業資格和誠信卓著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師事務所定期或不定期對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業務運營合規性、資產流動性、內控運行狀況的現場稽核,加強第三方責任審計,建立獨立、公正和權威的問責制度,以提高監管效能、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監管層要引導、支持和鼓勵基金單位持有人依法啟動持有人大會機制,切實發揮持有人大會對基金管理機構的制約作用。為了增強基金持有人對基金管理機構的實質話語權,建議對基金持有人適當的訴訟地位和追償作出安排。
完善基金管理機構的市場准入退出機制,適當降低市場准入門欄,提高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競爭性。若基金在收益、資產流動性上存在限期內不能改變的問題和狀況就必須終止運作,以強化基金管理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
改變目前基金管理機構管理費從基金資產中計提的做法,建立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最大的共同利益目標函數。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只能來源和體現在其運營帶來基金凈值不斷增長中。
完善基金管理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
消除制度性風險源。在基金管理公司籌建審批時,要關注其股東出資結構狀況,嚴格審核股東誠信記錄等,以均衡股東權利和增加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使基金管理機構高管層不僅代表股東利益,更要維護基金持有人權益,實現基金管理公司二元利益平衡格局的設計初衷。
為了確保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董事、監察員履行職責的獨立性、公正性,打破獨立董事、監察員與股東、高管層的利益關聯格局,建議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董事、監察員一律由監管層指定有專業水準、誠信良好的相關專業人士擔當司責,以形成良好的風險控制機制。
針對目前普遍基金經理許可權過大問題,從有效防範道德風險出發,基金管理機構在制度層面要做到基金的投資建議、投資建議評估與構建投資組合、執行投資指令的投資過程關鍵環節做明確的人員區分和操作隔離,也就是說,研發人員採取定性與定量的技術手段,充分尊重統計規律,對價值高估或低估的品種進行科學遴選排列,提出具體的投資建議,基金經理要利用現代投資管理技術對投資建議作出評估和判斷,在征詢意見基礎上依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構建投資組合,並向交易人員下達投資指令,從而建立完備火牆機制以有利於基金強化風險管理。
D. 寫一個論文的引言,論文題目是關於我國股票市場流動性研究,寫一個引言
你好的!
+++++++++++++++++++++++++++
流動性是一個市場的公共屬性,是變現能力的體現。由於滬深股票市場交易機制與很多國外的交易機制存在區別,國外的流動性度量體系,在我國市場是無法使用的,而隨著開放式基金的陸續推出,開放式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變的非常迫切,市場流動性研究變的極為重要。
本文首先比較了國外報價驅動交易機制與中國滬深證券市場指令驅動交易機制的區別。討論了中國滬深股票市場交易機制及深圳大宗交易機制對於流動性的影響,大宗交易機制通過直接增加交易量達到增加流動性的目的,並通過對於市場波動性和透明性的影響,間影響市場流動性。
在報價驅動交易機制下,流動性是由做市商提供的,流動性的基礎指標包括:流動性寬度與流動性深度,分別反映了bid-ask價差,和bid、ask對應的交易量的平均。
由於交易機制的區別,中國滬深證券市場指令驅動交易機制在任意一個給定時刻,價差(成交價格與均衡價格之間產生偏離)通常是委託數量的增函數(報價驅動交易機制下,反之),任意時刻的寬度和深度是不獨立的,所以在指令驅動的交易機制(連續競價交易時)下,不可能在任意時刻同時存在寬度和深度等在報價驅動交易機制下具有的流動性度量指標。
E.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談談對證券投資風險的認識
1.利率風險。
這是指利率變動,出現貨幣供給量變化,從而導致證券需求變化而導致證券價格變動的一種風險。利率下調,人們覺得存銀行不合算,就會把錢拿出來買證券,從而造成買證券者增多、證券價格便會隨之上升;相反,利率上調,人們覺得存銀行合算,買證券的人隨之減少,價格也隨之下跌。在西方發達國家,利率變動頻繁,因利率下降引起股價上升或因利率上調引起股價下跌的利率風險也就較大;而在以下不發達國家,利率較少變動,因利率變化所引起的風險也相應較低,人們承擔這種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也較差。例如1988年8、9月間,我國銀行利率上調,對一些原來買債券的人來說,當初購買時就是因為看中債券比銀行利率高,有的好不容易才通過各種關系購得,這時,債券利率反比銀行利率下降了,而且還不能「保值」,故有不少債券投資者向銀行、發行債券的企業以及新聞媒介呼籲,要求調高債券利率。實際上,這正是他們缺乏投資常識,不知道買證券還會遇上利率風險得一種反映。
2.物價風險。
也稱通貨膨脹風險,指的是物價變動影響證券價格變動得一種風險。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重要物品(如電、煤、油等)價格的變動,從而影響大部分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種是那個物價指數的變動。一般來說,在物價指數上漲時,貨幣貶值,人們會覺得買債券吃虧了,而引起債券價格下降,1988年搶購風時100元面值的國庫券以七八十元的價格拋出,就是受此影響。但是,股票卻是一種保值手段,因為擁有企業資產的象徵,物價上漲時企業資產也會隨之增值,因此,物價上漲也常常引起股價上漲。另一方面,物價上漲,特別是煤、電、油的價格上漲,使企業成本增加,這時投資股票也不免會有風險。不過總的來說,物價上漲,債券價格下跌,股市則會興旺。
3.市場風險。
這是指證券市場本身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引起證券價格變動的風險。
證券市場瞬息萬變,直接影響供求關系,包括政治局勢動盪、貨幣供應緊縮、政府幹預金融市場,投資大眾心理波動以及大投機者興風作浪等,都可以使證券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就拿上海股市來說,1991年6月前疲跌不振,持股人眼看自己手中的股票價值不但沒有增加,股票反而跌進票面以下,對股市毫無興趣,泄氣之至;擁有資金者面對行情持續處於跌勢,也不願貿然進場,造成進出均少,盡管上市股票不過區區幾千萬元,仍是供過於求。7月以後,在外地投資者的影響下,加之浦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興奮作用,上海股市大振,大眾心理起了根本變化,幾千萬元股票變得大大供不應求。對這樣畸冷畸熱的股市,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在意料之外,因為其中有許多無法預測的偶然因素。換言之,投資者若在6月投資股市,盡管價格很低,卻會碰到許多難以意料的風險,正因為風險大,獲利機會也高。6月投資的人,到10月,股價就翻了兩番。
4.企業風險。
指上市企業因為行業競爭、市場需求、原材料供給、成本費用的變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響企業業績所造成的風險。企業風險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營業風險,這里有市場上某種產品飽和滯銷的因素,也有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是某一行業或產業受到限制。例如為防治污染,有污染性的企業或因此關門,或則遷移,或則必須花極大費用去整治污染,從而造成企業利潤大大下降甚至虧損。二是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財務狀況不良,包括財務管理不當,規劃不善,擴充過失等,從而造成不應有的營業損失和資本損失。一個企業若發生營業性風險尚可調整方向,若遇財務風險,有時在其會計報告中會用不屬實的財務數據來欺瞞股東,誤導投資人,當財務報告中突然出現大額營業外收入或非常利益所得,看起來公司獲利大為增加時,需特別引起注意,這很可能是一種假象,投資者一定要謹慎對待。
F. 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未來的走勢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
(6)我國股票市場風險管理研究擴展閱讀:
2013年影響股市表現因素分析:
我國經濟將在2013年實現溫和復甦,各項經濟指標將逐步好轉。與2012年每個季度經濟增速均低於年初預期相比,2013年每個季度實際增速有望不斷超出年初預期,預計全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仍不會有起色,但內需的增長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鐵、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增無減,投資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G. 我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受益於國內證券市場回暖、政策紅利等因素,我國證券行業經營業績有明顯的提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5.37%和84.77%。其中,自營業務凈收入排名第一,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從增速上看,利息凈收入最高,增速超100%。
經營業績明顯提升
2019年,國內證券市場逐漸回暖,國家出台多項政策釋放紅利,如科創板的設立、CDR等業務的開閘,我國證券行業經營業績明顯提升。2019年,我國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同比增長35.37%;實現凈利潤1230.95億元,同比增長84.77%。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H. 股票風險控制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股票風險控制的具體措施有:
掌握各種股票信息
信息對股市的重要性就如同氧氣對於人一般,充分及時掌握各種股票信息是投資成功的法寶。掌握信息的關鍵在於獲取信息、分析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涉及到股市的信息范圍很廣,有反映系統性風險的宏觀信息(如總體社會政治、經濟、金融狀況信息)和反映系統性風險的微觀信息(如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信息、股市交易與價格信息、證券管理信息等)。投資者可以針對自己的投資目的或風險控制目標,有選擇地收集各種信息,收集的途徑主要有:新聞媒體、企業正式發布的各種資料、交易所信息網路、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專業書籍等;收集到各種信息以後,投資者還應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判斷信息的准確性以及可能對股市產生的影響;最後,利用已掌握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投資決策。在這過程中,信息的准確與否十分重要,否則不僅不能規避風險,反而會加大風險,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上海股市中出現過的「廣華事件」就是由於我國一家權威證券報紙刊登不準確消息,誤導投資者造成的。
培養市場感覺
所謂「市場感覺」是指投資者對股票市場上影響價格和投資收益的不確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以及正確判斷這些因素變動方向的「靈感」。市場感覺好的人,善於抓住戰機,從市場上每一細小的變化中揣摩價格趨勢變動的信號,或盈利,或停損;市場感覺不好的人,機會擺在眼前,也可能熟視無睹,任其溜掉,甚至於因此而蒙受經濟損失。要培養良好的市場感覺。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逐步積累經驗並加以靈活運用,同時要有耐心,經常進行投資模擬試驗,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
I. 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
銀行操作風險成因及對策研究
楊天玲
一、操作風險的主要特徵
(一)內生性為主
從操作風險的引發因素來看,主要因內部因素而引發,如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善或失效;銀行工作人員越權或從事職業道德不允許的或風險過高的業務,因此操作風險具有很強的內生性,但是銀行作為社會性企業或組織,其業務計劃的完成還需要其他組織予以配合,其他組織同樣也存在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失敗的可能性,因此外部因素也可能導致操作風險的發生,如提供通訊線路租賃業務的電信公司技術故障而導致銀行IT通信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操作風險也具有一定的外生性。
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主要是外生性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如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包括黃金)、股票價格風險和商品價格風險,發生風險的因子主要是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變動等外部因素。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不能履行合約而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發生風險的因子主要是債務人的履約能力等外部因素,如借款企業遭受重大的資產損失而導致借款無法正常歸還。
(二)涵蓋全部業務
一個銀行要使用人、流程和技術來實現業務計劃,這些因素中的每一項都可能產生一些類型的失敗,因此操作風險具有普遍性,操作風險發生可能性遍布銀行的所有業務環節,涵蓋所有的部門。但是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發生的環節僅限於與之相關的部分業務環節,如發放貸款、吸收存款;主要涵蓋業務發展部門和業務管理部門。一般來說後勤保障部門基本不涉及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對於操作風險的管理必須貫徹「三全」原則(全面性、全員性和全程性)。
(三)難以度量性
與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不同的是,影響操作風險的因素基本上在銀行內部,並且風險因素與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大小之間不存在清晰的聯系,通常操作風險以不經常發生的離散事件等形式出現。雖然經過近幾年對操作風險測量技術的研究和歷史數據的積累,國際銀行業對操作風險的嚴重性(損失大小)計量還是主要依賴於業務管理者的經驗來獲得,因為發生較大損失的經驗和時間序列數據對於大多數銀行而言都是不足的,遠沒有產生一些標準的模型。而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量化技術目前基本成熟,基本採用數據模型進行風險的計量,如信用風險中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Credit Monitor TM(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 TM(信用計量模型)等;市場風險中廣泛使用的缺口分析、外匯敞口分析(Foreign Currency Exposure Analysis)、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等方法。
二、操作風險管理的發展階段及趨勢
一般而言,操作風險管理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統、基本的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依靠內部控制或內部審計等方式進行操作風險管理,且等到損失事件發生時,才開始謀求對策。第二階段是認識階段。銀行認識到加強和改善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針對操作風險管理識別、衡量、監測和控制等各個環節擬定政策方針與風險管理策略,設置風險管理部門和職位並指派專人負責操作風險管理。第三階段是監控階段。銀行開始針對足以反映操作風險的各項風險數據和現象進行追蹤與自我評估,加強員工風險管理培訓,設定風險限額控制,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根據上述結果,確定對操作風險的容忍度,明確風險臨界指標。第四階段是量化階段。相對於第三階段較重視以質化指標作為評估基礎,量化階段的操作風險管理功能已日趨周全,銀行開始建立損失資料庫、制訂量化管理目標,開始發展風險為基礎的資本量化模型來衡量操作風險。第五階段是全面風險管理階段。銀行將操作風險管理充分融人全行整體的風險管理之中,操作風險衡量與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衡量進行有機整合,應用系統化的風險度量和管理工具,建立風險指標和損失之間的相關性,全面引入基於風險分析和資本實力考慮的保險策略與調整的收益分析等,確立全方位風險管理的理念。
遵循國際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的發展過程,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也將會呈現以下發展趨勢:對操作風險的認識將得到強化並會成為制度化;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控制和轉移將更具合理性和可分析性;操作風險產生將隨迅速變化的環境而變化且涉及更多業務領域,銀行監管部門更加重視操作風險;銀行業開始考核現有組織結構對操作風險管理的影響,操作風險管理理念開始進行更新,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將進行重構。中小銀行將普遍使用基本指標法或標准法,規模較大的銀行開始嘗試使用內部衡量法;度量模型將從國外商業銀行陸續引進,並結合國情進行改造;內部和外部的操作風險損失資料庫將開始建立。
三、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成因分析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真正意義上的各業務部門內部控制制衡機制尚未建立,而管理部門機構控制設置繁多,但職責不清,職能不明確,容易產生控制的重復(資源的浪費)和出現管理的真空地段,同時各部門間又缺乏協調與制約,極易對同一控制點產生不同的控制標准和辦法,使一線管理和操作人員無所適從。
由於內部約束不力、規章制度不夠健全或執行不力所造成的操作風險,一是制度的空缺,前些年我國商業銀行出現的盲目投資,辦公司經商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損失,很多都與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有關,現在存在部分商業銀行的基層行違規經營,有些根本就沒有規矩;二是雖有制度,但制度設計的漏洞很多,許多制度的設計多是從方便管理層工作的角度考慮,而卻很少從方便客戶和防範風險的角度去考慮;三是有章不循,本來就不多而且存在漏洞的制度在實踐中也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有的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近年來有關銀行多次對分支行會計科目使用情況進行的檢查分析,會發現普遍存在科目隨意使用,賬戶核算混亂,會計統計信息嚴重失真的現象。
銀行管理人員對內控管理認識不足,舊的觀念和行為慣性一時難以扭轉,認識有偏差,同時由於受傳統專業銀行控制的影響,部分管理人員對現代銀行管理理論與方法缺乏系統的了解,對體現銀行管理水平的內控系統認識不足,沒有把內控這種自我調節、自我制約、自我控制的自律行為作為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強化內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隨著金融創新業務不斷增多,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銀行內部隊伍素質不高已成為操作風險發生的原因之一。一是沒有形成防範風險所要求的人員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二是員工隊伍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個別人經不住腐蝕誘惑,這些年發生的一系列案件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三是員工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缺乏識別和防範風險的能力,更不要說運用專業技術來分散風險了;四是一些領導幹部的責任心不強,管理粗放,甚至大撒手。
稽核審計部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獨立性、超脫.性、制衡性和全面性。稽核部門是對已發生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督,是事後監督,沒有滲入到經營管理的開始與過程中進行監督,且稽核手段落後,工作效率低下,內部稽核人員數量不足,素質偏低,知識結構不合理,且得不到及時培訓與更新,內部審計有時流於形式,查出來的問題也不一定得到應有的處理。財務核算上事前分析、預測和監督少,監察系統對近年來銀行各種案件的分析結果也表明,有章不循、檢查監督不力是案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電子計算機在商業銀行中得到廣泛應用,使金融業務實現了一次革命性的轉變,但是電子計算機處理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內控部門未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內部電子監督、預警系統,仍是看報表、翻傳票、查漏洞等老一套,內控效率低,局限性大,時效慢,反應不夠靈敏,內控信息不系統不完整,系統支持和運作能力的復雜程序與銀行業務活動量的大小和復雜性不相協調,不能容納所從事的各類越來越復雜的銀行業務。
四、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控制的對策分析
操作風險的這種特殊性質決定了商業銀行要注重防範損失的發生,而損失發生的減少就意味著收益的增加。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也於2004年末頒布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試行辦法》,共設八章七十二條,從評價目標和原則、評價內容、評價程序和方法、評價標准和評價等級、組織和實施及罰則等六個方面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管理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規范,是中國銀行業走向科學化管理、完善自我約束機制的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指導性文件。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業的內部管理架構都屬於大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對於這類銀行實施內部控制防範操作風險的管理原則是:首先,在全行實施分散化管理,各業務部門的前線經理應當是操作風險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負責降低風險的各項具體工作;其次,對全行的風險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要求總行的內控委員會負責監督全行的操作風險,界定全行各相關部門在操作風險不同層面的具體工作之間的相互聯系,以確保全行一致,充分合作,避免重復工作,推廣最佳做法,並促進銀行高級管理層在風險問題上統一立場。銀行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確保銀行的運營是有效率和效果的,交易記錄是准確的,財務報表是可信的,風險管理系統是可依賴的。銀行內部控制的手段包括限制授權、保護銀行資產和記錄的使用與接觸、分離重要崗位的職責並不定期地加以輪換、確保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評估及測試。銀行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應該包括一個可控的環境,及時的風險測評,有效的控制活動,完整的會計、信息及通訊交流系統和完善的自我評估監測機制。
(一)建立清晰的操作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
要根據銀行的業務種類和流程建立操作風險管理流程和框架,建立與本行的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完善的、可靠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包括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有效監控;完善的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完善的操作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製程序;完善的內部控制和獨立的外部審計以及適當的操作風險資本分配機制。
(二)建立分工明確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
設立專門獨立的部門負責操作風險的管理,由它牽頭、各部門配合制定操作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提供必要的管理工具,並負責匯總全行操作風險管理信息向管理層報告。各業務條線管理部門在制定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內負責組織實施,保證業務運作的合規性,保證條線內的全體員工認識到操作風險的存在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去迴避和管理這些風險。每一員工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去開展自己的工作,准確識別操作風險,確保自己辦理的業務和管理的事項無差錯、無事故、無損失,有責任及時報告那些有可能威脅銀行正常經營,損害銀行、股東、客戶和員工利益的事件。內部審計部門應定期地、獨立地檢查操作風險管理系統是否由上至下得到有效貫徹。此外銀行應有效依靠外部審計來實施對操作風險的獨立第三方評價。
(三)找准關鍵風險環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操作風險與內部控制有密切的聯系,內部控制失敗可能形成操作風險,因此必須強化內部控制建設,找准關鍵的風險環節,做到「制度完善、目標准確」,提高操作風險防範的效率和能力。
銀行應對各項業務操作流程制訂全面和系統的政策、制度、程序,並在全系統范圍內統一業務標准和操作要求。內部控制貫穿於整個業務操作的全過程,滲透於各項業務流程和各個操作環節,涵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覆蓋所有主要的風險點。各項業務經營管理活動均應以審慎為出發點,貫徹「內控優先」要求,在控制措施嚴密充分的前提下進行,以准確計算和評估風臉,防患於未然。同時,對現有制度要不斷進行評估修訂、補充和整合,確保各項制度在各部門、各層次得到貫徹執行,並加強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判斷控制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是否批准了此項業務的風險關鍵環節,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控制措施,事實上,抓住了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風險控制的全局。因此,銀行應對各層級、各崗位、各環節的業務流程、操作規程等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關鍵的風險環節,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控制和改進措施。
(四)培養員工的操作風險意識,提高規章制度執行力
科學合理設置崗位,貫徹「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建立完整而清晰的崗位職責制度,明確崗位的職責、擔任人員的資格和素質、崗位工作目標等;根據崗位特點,選擇合適的員工從事該崗位的工作,做到量才施用;加強員工的風險教育培訓,提高操作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強化對操作過程的控制,對關鍵風險設置定性和定量指標,建立操作風險預警機制,對這些指標進行持續監測和早期預警,使管理層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如採用現場和非現場的監控手段,對可能發生操作風險的環節要持續跟蹤檢查,對檢查出的問題督促其及時整改。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對發生操作風險事件的直接經辦人員和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五)建立完善的事件管理機制
如何加強案件事故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甚至利用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傳播,將事件轉化為增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契機,反敗為勝,成為各銀行在操作風險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應盡快在銀行內部建立危機公關機制,並逐漸形成危機公關管理的智慧和體系,不斷摸索有效的危機公關方法、危機管理反應方案,確定危機出現後危機處理工作的基本原則。重大操作風險事件發生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在第一時間及時發布信息,以積極的姿態與媒體、政府部門等利益攸關者進行「懇談」溝通,爭取各方的支持,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在逆市中提升品牌。
作者單位: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原載《現代商業銀行導刊》(京),2008.1. 48—51
本文摘自《金融與保險》2008/6 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