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期中美股票市場聯動性分析
㈠ 金融危機後的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兩國的地位和合作關系。
美國是世界經濟巨頭。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新增長點。
合作關系:
中國是美國的債權國。也是美國的最大供給國。
中國這幾十年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出口。
而美國在這方面進口了大量的中國產品。
就這2者的關系,
其以後必定是摩擦不斷。因為美國需要內需,就必將對中國減少進口。中國出口降低,GDP增加必定受阻。兩方必定會在進出口問題上展開博弈。
軍事上也會存在這方面的摩擦(本人對軍事了解較少)。
中國雖說在這次金融危機所受的影響較少,基本上只受到外需的打擊。但美國的經濟和軍事的霸權地位,會讓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為其分擔金融危機的惡果。好比近期的加印鈔票的舉動,後期必定還有類似的動作。這種做法就是讓其他國為美國的「錯誤」買單!
就說到這了,希望你能滿意
㈡ 08年金融危機後的中美貿易關系
功能失調的難兄難弟——全球經濟危機中看中美貿易關系
中國外匯儲備的百分之七十是美元。官方數據表明,去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在增長了四千億後高達兩萬億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七分之一,著實令人咋舌。這筆儲備大多被用來購買了美國國債。美國由此能夠在去年增加三千五百億美元的新負債,這又相當於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人每生產十塊錢,就把一塊錢借給了美國;美國財富的大部分 -- 直接或間接地 -- 是由它的共產主義對手支付的。
美國經濟分析家布萊德• 賽策認為這些數據還太過低調。按照他的估算,中國外匯儲備大約有兩萬三千億美元,其中一萬七千億是美國國債 --- 每個美國人,從嬰兒到老翁,各欠中國5600美元。換句話說,每個美國人透支了5600美元來超前消費中國商品。
後工業化和「麥工作」
亞洲東部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來自出口,而在美國,百分之七十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消費。到去年年底,美國完成了一個荒唐的結構調整:工業領域的「好」 工作被大量出口,國內冒出一大片服務行業的新工作。
這些「麥工作」( 英語:McJob,是一份低工資、低社會地位、僅僅要求少量技能及提供非常少晉升機會的工作。通常這些工作也是一份臨時工作。麥工作一詞源自麥當勞快餐廳,現在麥工作一詞不論任何僱主泛指任何地位低微、要求微量培訓、高員工替換率及員工活動被管理階層嚴格調節的工作。大部分的麥工作來自服務性行業,部分來自快餐、咖啡店及零售店售貨員。---注釋來自維基網路) 生產力低下,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人--- 依靠負債 --- 依舊維持著它的生活水準。把美國看作是一戶普通人家,它正通過不斷舉債來掩飾從中產階級淪入社會底層的沒落。等到借債人無力還債時,這個游戲就玩不轉了。現在攤牌時刻已到,只是債主還噤口不言。
中國和美國被銬緊在一個荒謬的貿易失衡之中。中國人生產,美國人消費。而用來支付消費的錢又大多來自中國。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將美國年復一年地推入單向依賴中 --- 現如今,美國國債的一半被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又佔了其中的一半。誰有了錢,就有了權。如此雄厚的外匯儲備是中國手中的杠桿,來防止美國人干太大的「蠢事」 。
危機的幾個側面
對美國人來說,目前的狀況並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麼糟糕。是的,美國正在滑入劃時代的經濟危機中,但是,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實際情況吧:失業率不過8,1%,上一次美國經濟遭遇大危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的失業率是10%; 一部分美國國民不堪債務重負,然而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餓得皮包骨頭的人排長隊領一碗救濟湯的場景目前還沒有出現。
危機的畫面要到港口的貨倉里去看,成千上萬的汽車壓倉,無人問津。危機毀掉了大批的飯碗,然而並不是在美國本土,失業的是遠東的亞洲人。
創世性地摧毀就業機會
美國成功地輸出了一部分危機的社會後果。它一咳嗽,出口國家就染上了肺炎。中國今年一月份的出口額銳減17,5%,--- 這是個標志性的轉折點,自2002年以來,中國的出口平均每月較上年同期增長30%。
政府估計,已有大約兩千萬民工失業。僅僅在廣東一個省,去年就有六萬七千多家工廠倒閉 --- 今年勢頭依然不減。北京本來並不反對這一結構轉型-- 只是它目前的規模超過了工業復興計劃的預算。
按照計劃,勞動密集型生產廉價商品的廠家應該從沿海地區撤向內地。在工業化核心地區應該由高水平的勞力生產高端商品 ---流動民工是不需要的了。因為中國的出口「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所以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並未遭受太大的沖擊。然而如此創世性地摧毀就業機會所帶來的社會後果是巨大的,雖然這本是計劃的一部分,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卻讓它失控。
為了減輕對民工和經濟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決定大規模救市。上星期中國宣布,在四千七百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之外,將追加款項投入到基建和社會項目中。但是,這些龐大的基建項目有什麼意義呢? ----不知通往何處的立交橋,空房待租的摩天辦公樓?對教育和醫療領域進行投資的效果將長遠得多,只是不會像基建項目這般立竿見影地推動經濟指標。而對地方政府官員業績評審的依據是經濟指標 ----這和西方高管的獎金制度有得一比 ---- 所以,投資項目很少會以長遠效益作為選擇標准。
美元的困境
中國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的經濟騰飛和出口順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人民幣的低值。中國的貨幣與一籃子國際貨幣掛鉤,其中有美元和歐元。如果中國將其美元儲備投入國內建設,就必須兌換成人民幣。這勢必引起人民幣升值和美元的貶值。這正是美國朝思夢想,而中國拼盡全力要避免的。強硬的人民幣將削弱中國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商品對海外消費者來說會變貴。
不能把外匯儲備投資在國內,就只好投資到國外。再說投資國內對中國外匯儲備影響甚微。中國建築公司當然也會買幾台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推土機,但是大部分投資將以人民幣兌現。這樣外匯儲備並沒有削減。為了更好地管理日益增加的外儲,中國兩年前設立了一個主權財富基金,結果出師不利,撞了個鼻青臉腫。
擁有兩千億美元資金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CIC), 2007年分別以10%的股份入股美國黑石集團和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這份投資業已損失幾十億,黑石資產縮水84%,摩根士丹利約50%。CIC 的投資策略在中國早已引起爭議。
官方媒體也一改低調的作風,批評起CIC 管理層的決策毫不嘴軟,並踴躍地指手劃腳出謀劃策。在互聯網上,對 CIC 的抨擊更直白。「 你們比戰爭時的漢奸更可恥」-- 一個論壇回貼寫道。另一個怒斥 CIC 「崇洋媚外,盲信美國所謂專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問自己,為什麼中國這樣一個窮國要去支持美國這樣的富國。
為美國免除債務?
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卻無法進行任何戰略性投資。任何挑戰美元的行為都會使自個兒的身家受損 ---- 它的外匯儲備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上 ---,同時也會把她最大的顧客搞得一團糟,殺雞取卵,實不可取。為了使國際貿易的永動機保持運轉,中國其實應該把它的外匯儲備送給美國 ---免債,不是給最貧窮的國家,而是給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很難想像,更難讓中國人接受。盡管如此,這也許是唯一的辦法,讓兩國繼續在從前的「 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羅平(音譯) ,上周在紐約面帶微笑調侃中美恨愛關系:
「你們開始再借一兩萬億美元新債的時候,[…] 我們知道美元就貶值了。我們會因此恨你們,但是,我們無計可施。」
今後幾年內美元的貶值已成定勢,這樣中國實際上已經免除了美國的一些債務。為了不使世界經濟陷入癱瘓,債主只好打落了牙往肚裡吞,眼睜睜看著美國國債年年縮水。「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難題」--- 尼克鬆手下財長小約翰• 包登• 康納利的名句還將久久回盪。
如何走下旋轉木馬?
中美有一個共同點:工會的力量太薄弱。否則,災難初露端倪時,就會被化解掉。代表雇員利益的工會不會讓美國的反工業化進行得如此一帆風順,今天的美國也許還有一些像樣的工業基地。工會若是能發起抵制不合理的勞工合同,「麥工作」 也不至於如此猖獗泛濫。
在中國,勞動者也許能從經濟增長中獲得更大的回報。高工資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會刺激內需,減少出口。如果能藏富於民,中國也不至於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走出困境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原路返回 ---提高勞動者權益,限制資本在美國和計劃經濟在中國的影響力。
中美兩國在這點上已開始漸漸靠攏 ---中國正在逐步解除金融市場上的限制,美國反過來開始通過將它的金融體制國有化來中止其自殘。美元悄悄貶值,人民幣暗暗升值,這樣世界經濟又將達到下一個平衡。中國勞動者會更富有,從中國經濟的騰飛中獲得切實的利益。美國的工人將會在落入世界經濟底層的硬著陸後慢慢恢復 ---沒有了負債,沒有了二車,沒有了家庭娛樂中心,沒有了國外渡假旅遊,但是,有了遠景。
㈢ 寫一篇題為「世界金融危機下,中國股市基本面分析」的論文,應該怎樣寫
金融危機是由一部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製造的,這幫人都是具有很強的理科背景,數學功夫、想像力都相當的了得,吃飽了整天沒事就開始搗鼓怎麼樣製造出復雜的、讓人很難以理解的金融衍生產品來,從博弈論的角度上來說,這些產品很多都是零和博弈產品,但是在金融分析師的改造下具備了存在的價值,有近幾年在中國股票市場上風生水起的Warrant,還有最近因為巨虧事件浮出水面的Zero Cost Collar以及Accumulator(音譯:I kill you later),從一個哲學的角度分析,存在即合理,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存在經過金融工程的改進在某個角度上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正如巴菲特在本世紀初語言的「大規模殺傷性的金融武器」,市場需要它們,但只是在它們正確發揮本來的設計原則的前提下需要,比如期貨的功能主要是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
應對危機,中國面臨四大問題:
第一,中國雖然出台了四萬億計劃,有「國十條」、「金融九條」、「國三十條」一系列的措施,現在的關鍵是2009年特別是上半年,以總需求拉動和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能不能迅速地生效?從第一季度公布的數據來看,GDP增長率6.1%,主要是因為四萬億投資的刺激。由於一季度投資額已經很多,如果要想保8%下半年投資額必須加大,全年投資額必將超過四萬億。
第二,結構調整能不能切實融於這次反危機行動中,能否到位?如果不到位,總需求的拉動可能不困難,能拉上去,但是最後還是重復過去的故事,還在干粗活,中國的製造業還在大量的生產過去那些低附加值的產品。中國的結構調整能否像奧巴馬那樣出台明確的東西,以結構調整作為拉動內需的主要推動力量,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第三,中國危機可能碰到的問題。中國在反危機措施下面臨的形勢與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是經濟體系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中國是由於外需問題,由於新《勞動合同法》問題,甚至可能也由於我們2008年9月之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問題,中國是實體經濟部門先出問題,金融部門除了股市之外,其他的部門情況都很好。所以中國碰到的問題與美國相反,實體經濟可能影響金融體系。
第四,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問題。多年前,中國搞西部大開發,後來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兩次大戰略的成效很不理想,其實責任不在中央,中央政府有積極性,地方政府也有積極性,但是這兩次大開發背後的東西要看到。掌握全國絕大多數貨幣金融資源的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系統,在內部評級中把西部地區劃在末尾,把東北好多地區劃為信用的D類和E類地區,有錢就往江浙投。因此,中國擴張內需的關鍵在於怎樣讓掌握大部分貨幣資源的銀行行動起來。隨著中央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政策的出台,勢必會有大量資金投向東北,有了資金的刺激股市應該會有一個很好的漲幅。
目前全球金融體系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2007年4月爆發以來的次貸危機使得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花旗認為2009年全球經濟會進入收縮狀態。金融行業調整與恢復的深度、范圍和速度仍然是影響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即使到2009年下半年,經濟收縮的速度有可能放緩,在2010年經濟如預期恢復之後,經濟增長率可能仍會在低位徘徊。」
顯然,花旗對於全球經濟的態勢較悲觀。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率與通脹率的預測,花旗認為2009年全球GDP增長率在0.5%,到2010年恢復到2.6%;2009年的全球通脹率在2.5%、2010年的通脹率為2.6%。其中,2009年GDP出現負增長的地區為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
2009年GDP增長率保持領先地位的依然是中國,花旗投資研究部認為不僅保八沒問題,而且會略高,達8.2%。
花旗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實現其目標增長」,他表示,「財政收入和國企利潤在GDP中所佔比重居高不下,而大部分固定資產投資和銀行資產仍由國家控制,可見,盡管經濟改革已有數十年,但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並未削弱。」
盡管中國GDP能夠保八,但是企業利潤下滑無法避免,也就是說GDP可能軟著陸,但企業盈利只有硬著陸。中國在1998-1999年間和2002年遭遇了兩次通縮問題,通縮的原因在於出口疲軟、生產過剩。而現在外需的疲軟態勢比過去10年中任何時候更為嚴重,所以出口減少造成的產能過剩和通縮問題在當前的經濟低迷時期,挑戰更為嚴峻。而通縮對企業盈利而言是利空消息。對於中國股市的判斷,股價漲跌的因素更為復雜。盡管肯定會受收入不佳等負面影響,但流動性相對充足、經濟增長超出預期、估值便宜及風險偏好趨穩等將可能是重大利好因素,市場或在今年上半年就開始復甦。
盡管受到宏觀經濟調控和次貸危機的雙重影響,2008年中國A股市場延續了2007年末的下行走勢,但依然保持相對活躍並從11月份開始回暖。隨著各項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及其效果的顯現,投資者信心逐步恢復,市場有望在2009年展開震盪上行走勢。
2008年A股市場運行的基本特點
縱觀2008年中國A股市場走勢,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第一,股指大幅下調並於年末企穩。
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創紀錄的6124點以後,中國股市即進入下行階段,2008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延伸。但這一時期影響市場下行的因素更加復雜,除了市場自身調整要求之外,政府為防止經濟過熱而採取的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使投資者產生了未來經濟降溫的預期,同時,監管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抑制股市走高的措施。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08年A股市場總體下行。上證指數從2007年底的點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點,跌幅達到65.39%。此間,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曾探底到1625點的年度最低點。2008年在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排位中,上證指數跌幅僅次於俄羅斯的MICEX指數,位於第二,遠高於金融危機震盪中的美國和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英、法、德、日等國,因此,此輪A股市場的下跌,僅僅用國際金融危機是不能完全解釋的。如果以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的幅度29.42%為據來估算,假定2008年上證指數在點的基礎上也下跌同等幅度,那麼,其下跌的絕對數為1547.79點,上證指數的年末收盤點應當在3700點以上。因此,可以說,2008年的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范疇。
受A股市場下跌影響,與2007年相比,中國證券市場的融資和交易也跌幅下落。2008年境內融資減少了4386.58億元,跌幅高達56.80%;其中,A股IPO的融資額從2007年的4590.62億元減少到2008年的1036.52億元,減少了3554.1億元,降幅高達77.42%。與2007年相比,2008年的交易日增加了2天,但股票成交金額卻從460556.2億元下落到267112.6億元(降幅達到42%),股票成交數量從36403.76億股減少到24131.38億股(跌幅達到33.71%),這些下落幅度都超過了2000年以來的任何1年。
2008年總體下行的市場行情給投資者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投資損失,但此輪的市場走勢與2001-2004年的持續陰跌行情有較大不同。首先,2008年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對2006-2007年將爆發性行情的理性修正色彩。2007年前10個月上證指數上漲126%,最高超過6000點,這種上漲速度在全球股市都非常罕見,在中國股市歷史上也不多見。雖然當年國內外經濟景氣狀況較佳,股權分置改革基本結束,市場流動性充裕,但無論基本面發生如何重大變化,都不足以支撐股市以如此速度上升,更難以支撐股指繼續上漲,股市向下調整是必然的。其次,2008年市場下行並沒有引致成交量的歷史新低,市場仍然保持一定活躍度。2008年上交所周均成交量351.6億股,低於2007年的526.1億股,但高於2005年(190.5億股)和2006年(230.1億股),是中國股市歷史上周均成交量第二高的年份。交投活躍表明市場調整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投資者信心,場內仍然存在大量買盤承接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拋售,這是日後股市回暖的重要原因。第三,2008年股市調整的低點接近於2006年年末的水平,並沒有嚴重損失掉2006年股市上漲的成果。如果捨去2007年股市爆發性行情所造成的指數虛高,那麼2008年11月市場調整結束後,可以看作是承接2006年牛市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A股市場的走勢受到歐美股市的明顯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股市動盪在2008年下半年對於中國股市的影響日益明顯。2008年歐美股市的走勢對中國A股市場走勢的影響有著加大的效應(這種影響的內在機理和機制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隨著次貸危機的深化和歐美各國政府救市措施陸續出台,歐美股市的波動幅度加大。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經濟衰退的預期對於股市投資者的心理影響逐步加強。自2008年9月份起,A股市場緊跟歐美股市的趨勢逐漸形成,這成為A股自年初以來股指跌去60%以後繼續下探的重要原因。跟隨走勢持續到年末後才逐步發生改變。事實上在A股市場提前進行了幅度遠大於歐美市場的調整以後,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經偏低,這個時候市場繼續跟隨歐美股市下探,缺乏基本面依據。
第三,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2008年中國股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股本規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市公司從2007年的1530家增加到1604家,市場總股本從1.42萬億股增長至1.89萬億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從4946億股增加至7000億股。年末股市總市值12.4萬億元,流通市值4.7萬億元。雖然低於2007年水平,但仍高於2006年水平,這是繼2007年之後中國股市第二大融資年份。另一方面,股權分置改革所產生的限售股解禁和2007年新股上市鎖定的逐步解除,使市場中的上市流通股本總量有所增加。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到2008年年末股改產生的限售股份共4682億股,其中1364億股已經解禁,佔比達29.1%。未來限售股份還會逐步解禁,從而增加上市流通股數量。股本結構的變化不僅擴大股市流通盤規模,而且將對上市公司股價產生進一步影響。
第四,市場平均市盈率下探至歷史低點。
股指迅速回調擠除了2007年市場大漲的虛高成分,股票平均市盈率在2008年10月末降至12.86倍,是1996年以來的最低點。此後,隨著市場回暖,市盈率有所回升,到2009年2月16日,市場平均市盈率達到了17.74倍。市盈率不是股票估值的惟一可靠依據,但從這一指標可以發現,股市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預期比較消極。但是,如果認真審視和對比分析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很難得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將全面陷入極度惡化的結論。暴跌之後,股價有可能被低估了。市場平均市盈率從66倍跌到13倍,只用了1年的時間,這種非同尋常的變化原因何在?難道在這1年中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至於投資者必須大幅調低全部上市公司盈利預期嗎?通過分析最近3年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我們發現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並沒有發生普遍惡化的現象。2006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5.1萬億元,同比增長19%。2007年由於大盤股集中上市的原因,這一指標迅速達到7.8萬億元,同比增長52.9%。2008年各季度上市公司主營收入保持基本穩定,表明市場總量指標受新股發行影響較小,各季度主營收入介於2.6-2.9萬億元之間。營業利潤逐季有所下降,從一季度的3028億元降至三季度的2440億元,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確實出現了下降趨勢,但上市公司利潤的下降幅度有限,而且總體來看各項財務指標相較2007年仍有一定增長。2008年前三季度的主營收入、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已經超過或者接近於2007年全年水平,可以肯定2008年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將超過2007年,只不過增長幅度有所收窄。因此,可以說,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並不支持市盈率大幅調降,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股價可能處於被嚴重低估狀態。
第五,投資者信心保持穩定。
2008年的股市大幅下滑,盡管對投資者信心產生了較大沖擊,同時也有一部分投資者作出了離場的選擇,但與前一輪熊市不同的是,此次市場回落並沒有完全抑制新投資者的進場熱情。2008年新開A股、B股和基金賬戶數合計達到1664萬戶,雖然低於2007年水平,但仍相當於2006年的3倍。從歷史上看,新開賬戶數量與股指的變化存在跟隨關系。在股指回落年份,新開賬戶數量會減少,在股指上漲的年份,新賬戶會增加,這一跟隨效應在2007年表現得尤為明顯。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96.7%,新開賬戶數也從2006年的538萬戶,暴漲至6057萬戶。可見,新賬戶數量與股指之間的這種跟隨關系在2008年依然存在。隨著股指的逐步回落,新開賬戶數量也穩步減少,但仍然維持了一個相對較高的絕對水平。11月份股市啟穩之後,12月新開賬戶數量又迅速從11月份的77.7萬戶增加到108.7萬戶。
當然,投資者新開賬戶數量並不一定意味著進入股市的資金總量凈增長。在股市回落階段,新投資者進場的同時,可能會有大量老投資者離場。雖然缺少直接數據說明2008年股市資金流入和流出的真實情況,但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的月度投資者持倉報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走勢。從圖7中可見,根據該公司統計,A股持倉賬戶從2007年6月的3432萬戶,穩步增長至2008年7月的4789萬戶,此後持倉賬戶數量有所回落,但一直維持在4700萬戶以上,持倉賬戶佔全部賬戶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持倉賬戶數量的增加雖然不能說明進場資金量絕對增加,但至少可以說明進入股市的投資者數量是增長的,而且持倉投資者仍然具有相當的資金實力,2008年11月和12月的股市回暖之際,持倉投資者總量沒有明顯增加,表明本輪反彈行情主要是現有投資者繼續增加投資而形成的,行情初期基本可以界定為「自我解圍」式反彈行情。投資者的損失承受力和再生能力是考察一個市場成熟度的重要指標,而下半年中國A股市場投資者人數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出現市場回暖的事實說明,A股市場現有投資者群體的投資能力已經可以支撐市場在回落期穩定運行,投資者群體正日益走向成熟。
2009年股票市場走勢展望
2009年是中國經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一年。發達經濟體短期內不太可能從危機中恢復,面對不利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有力舉措,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將對資本市場產生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同時,尚存的制度性缺陷和新的改革措施也將繼續從不同著力點影響市場運行。
宏觀經濟因素。國際經濟方面,金融危機對於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已經產生深遠影響,2008年美國GDP累計值同比下降0.2%;3季度歐盟GDP同比增長0.6%,日本GDP同比下降2.1%。12月,美國工業產值同比下降7.8%,歐盟下降12.7%,代表發達經濟體經濟景氣度的OECD綜合領先指標延續了年初以來的持續下跌走勢,降至92.9,較上月回落1.1,較上年同期回落8.2。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截至2009年2月1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已降至每桶34.44美元,銅、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也在低位徘徊。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將為-0.1%,2010年可恢復至2%;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則分別為4.5%和6.1%,其中,中國為7.5%和8.5%。
中國經濟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到四季度經濟增長率低至6.8%,全年經濟同比增長9.0%。工業全年增長12.9%,其中11月和12月份僅增長了5.4%和5.7%。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萬億元,同比僅增長4.9%。2009年1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3%,顯示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出現萎縮跡象。宏觀經濟增速回落態勢將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預計2008年四季度將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從而拖累全年盈利水平。2008年年末開始,國家刺激經濟的4萬億投資計劃陸續啟動,鋼鐵、汽車、紡織、裝備製造業等支柱行業的國家振興計劃出台,為2009年保持經濟繼續穩定增長創造了條件。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助於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但總體上應適當調低2009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預期。
關於資金面因素。由於對中國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和宏觀緊縮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上,對銀行體系的沖擊比較小,因此,2008年中國的銀行體系仍然表現出較強的信貸投放能力。2008年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余額從年初的27.8萬億元增長至年末的32萬億元。與此同時,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也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年末企業存款余額16.4萬億元,增長13.1%,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2億元,增長26.1%。在發達國家銀行體系大規模去杠桿化和收縮信貸的形勢下,中國銀行體系能夠保證信貸規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長,緩解企業在不利條件下的財務困難,體現了中國銀行體系長期穩健經營和國家宏觀調控的實際效果,同時,企業和居民存款的增長,為二者順利度過經濟調整期儲備了資金。當然,一般來說過於寬松的資金面有可能催生資產價格泡沫,但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已經預先進入調整期的情況下,今年國內資產價格再次飆升的可能性不大。
關於政策因素。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全力擴內需、保增長是2009年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就資本市場而言,保證市場穩定運行應是2009年管理層的主要目標,各種改革措施和新金融產品的推出都必須與此目標保持一致。在這一大背景下,管理層對於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的推出將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從而使得2009年資本市場在制度層面出現重大調整的可能性降低。
2009年A股市場的可能走勢。2008年的中國股市跌幅遠遠超過了歐美等嚴重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同時,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以判斷,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狀態。在2008年9月以後,隨著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不斷下調,在A股市場中存在的幾百隻市盈率5倍左右的股票,其年收益率大致是1年期存款的8-10倍。這意味著,A股市場已具有重要的投資價值。曾幾何時,在2006年(尤其是2007年)股市大幅上揚以後,一些人後悔不已地感嘆,2005年入市的好時機已今生不再,但面對2008年後期的行情,可以發現,在最好的投資時機來臨之時,許多投資者還在觀望,等待著所謂底部的出現。實際上,所謂的股市下跌底部,常常只能在股市上行之後、回過頭來看才能發現;即便在股市運行中底部形成,在此底部能夠成交的股票也極為有限,並非人人可以買到,因此,希冀於底部購股,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也往往不能如願,更不要說,個人投資者了。既然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在宏觀政策放鬆和股市政策從松的背景下,2009年它就有著超跌「補漲」的內在要求。如果在2009年下半年,實體經濟走勢能夠比較回升,那麼,這種「補漲」還可能繼續展開新一輪的上行行情。因此,2009年A股市場總體走勢是上行的。
㈣ 分析一下中美金融系統的聯動性。 要原創的哦,一二百字就可以。
中國的金融體系還處於嬰兒階段,而且體制又很有問題,和美國的沒法比
㈤ 求資料。題目: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對美貿易的SWOT分析
首先你要弄懂什麼是SWOT分析,然後你在去找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對美國的貿易相關的文章。
這是後金融時代我國對美國的貿易相關的文章
後金融危機時代中美貿易現狀及其改善策略
全球經濟復甦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中美經濟關系正發生微妙變化;2010年上半年中美不約而同發布了各自的外貿發展計劃;中美的全球關切具有越來越多的交集。基於此背景,中美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於2010年5月24至25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沿襲前次的「雙軌制」,此次中美高級官員們的會晤也是戰略對話和經濟對話並行。
中美貿易現狀
目前,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貿易夥伴為歐盟,日本居第三位。而中國為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進口來源地。雙邊經貿合作與發展呈現出持續擴大的態勢。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來,兩國經貿合作交流呈穩步上升之勢。1972年,中美兩國貿易額僅為1288萬美元。在此後的30多年裡,該數目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尤其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美貿易額迅猛增長。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基本保持著較大的貿易順差優勢。僅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雙邊貿易增長出現下滑。據中國海關網站消息,海關總署最新發布報告指出,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33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增速為入世7年來的最低點。200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2523億美元,同比增長8.4%,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自美國進口814.4億美元,增長17.4%;對美貿易實現順差1708.6億美元,增長4.7%。2009年中美雙邊貿易額為298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2208億美元,下降12.5%;中國對美國進口774億美元,下降4.8%。美方貿易逆差為1434億美元,下降16.1%(見表1)。
中美雙邊貿易發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迴流
盡管遏制貿易保護主義仍是各國的共識,但進入2009年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2009年初,美國國會通過的近8000億美元刺激經濟法案中,繼續保留頗受爭議的「購買美國貨」條款(Buy American Act, BAA)。這一條款規定,在刺激計劃的基建項目中需要使用的鋼鐵產品和所有製成品,都必須為美國製造。美國是中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無疑對穩定中國外需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將繼續成為敏感問題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億美元,10年增長了近8.5倍;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億美元,20年增長了412倍。而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3年,中國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3%。而2010年上半年中美貿易逆差仍不斷增加,這種狀況必將成為中美貿易中最為敏感的問題。
(三)中美貿易摩擦升溫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 2010年5月份美國的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擴大4.8%,至422.7億美元,為2008年11月以來最大規模。修正後的4月份貿易逆差為403.2億美元,初步數據為402.9億美元。華泰聯合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稱,美國貿易逆差在2009年5月份到達最低點後開始形成不斷增加的趨勢,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領先於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造成進口的增速超過出口增速;貿易逆差增加的趨勢可能會維持。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對於美國二季度經濟的負拉動作用強於此前的市場預期,進口增速大於出口,其中,資本品的進口增速領先其他產品,反映出國內的投資依然旺盛,二季度私人投資對GDP的拉動因素得到強化。
從進出口國別數據來看,向歐洲的出口還沒有反映出過多的歐債危機的因素;對於加拿大和日本的商品貿易逆差在不斷收窄;美國和中國的商品項貿易逆差連續3個月不斷增加,由於2010年下半年美國的經濟增速可能下滑,歐洲的債務危機拖累其增長速度,預計美方仍希望凈出口能夠對經濟有一定的拉動,雖然中國的匯改已經開始進行,但是年內的累計升值幅度並不會很大,所以,中美的貿易摩擦在下半年可能會繼續升溫。
(四)人民幣匯率問題與中美貿易
一些美國人提出導致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制度問題。近些年來,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2010年3月16日美國國會議員公布一項匯率議案,再次將矛頭指向人民幣。就在此前一天,130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並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制裁。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也叫囂著要「打貿易戰,拿下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0年6月19日宣布中國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放棄了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政策,這么做相對緩解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抱怨。2010年7月8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半年一度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評估報告》,未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這意味著美國政府暫時放棄用「匯率操縱國」標簽來向中國施壓,將選擇更為溫和的方式來與中國溝通人民幣匯率問題。
中美貿易發展戰略
(一)美國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是平衡中美貿易的關鍵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010年5月23日表示,美國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是平衡中美貿易的關鍵,並要求美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表示將進行實質意義的改革,並在近期實施,希望不是取消幾個項目,而是整體上取消歧視性的對中國單一的出口管制。從中國方面來講,一些進行技術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可能會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對美國企業來講,這體現了一種公平,因為很多技術不僅會從美國得到,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得到。在美國失業率高、金融危機困難很大的時候,也給美國企業一個公平進入中國大市場的機會。
從中美貿易的平衡角度出發,美國應盡快放寬對華民用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是大勢所趨,惟有這樣才有助於充分發揮中美經濟結構的互補優勢,才能使美國的出口競爭優勢在中美貿易平衡中發揮正面的平衡作用。
(二)中美雙方都需要調整產業結構
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是很現實的,「調結構」是一個世界性的應對舉措。中國目前在致力於調整產業結構,美國也在進行其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布局,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國情咨文里提出,美國要在未來五年內使其出口量增長一倍,意味著美國想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國,這就是美國經濟「調結構」的一個重要訴求表達。應對金融危機,中美兩國都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美國決心減少對過度消費的依賴,並將重心轉移到了大力推進出口貿易上,而中國除了努力刺激內需外,也提出了後危機時代外貿發展的新戰略,鼓勵企業從國際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轉變。這將使得中美貿易從目前的互補關系向競爭關系轉變,並可能形成新的貿易博弈場。
2009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已經由2008年的2680億美元下降到2268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危機後提出了貿易新主張。2010年4月18日商務部在第107屆廣交會上舉行了全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報告會,並發布《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這是中國首次明確就占據世界出口第一位、進口第二位、總額超過2萬億美元規模的中國外貿產業提出有關後危機時代的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我國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內的總貿易額將達到5.3萬億美元左右,其中,貨物貿易額約4.3萬億美元,進出口分別佔世界第二和第一位;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將分別達到0.5萬億美元左右,佔世界比例分別約8.7%和8.1%,各居世界第二位。同時,在貿易質量方面,將擁有一批跨國公司和世界品牌;占據產品、技術、環境、勞工、社會等標準的國際領先地位;提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和主導權;提升商品定價權或議價權;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改善我國對外貿易條件,形成國際競爭的綜合優勢。這預示著中國將向中高端的貿易市場發展。在當前中美貿易互補的格局下,雙邊摩擦已經頻繁產生,而當中美貿易從互補走向競爭時,如何協調國際貿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以獲得共贏,則考驗著雙方政府的智慧。
㈥ 中美股票市場比較分析
1.中國股市還屬政策市、未完全市場化;美國股市屬市場市、非常市場化;
2.中國股市的整體市盈率在全球偏高;美國股市整體市盈率在全球偏低;
3.中國股市上市公司中尚無外國企業;美國股市上市公司中有一批優質的外國企業;
4.中國股市上市公司整體成長性較高;美國股市上市公司整體成長性一般
美國是 華爾街注重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中國是保護 小部分人的利益
㈦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㈧ 金融危機後,隨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恢復,各國股票市場之間的聯系是否會越來越緊密
聯動較弱關系是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相對獨立造成的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對外放開的加深以後漲跌聯動就會強化的~
㈨ 分析美國次貨危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簡單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1,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以後的股市影響不會太嚴重。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要遠遠小於對全球投資者造成的心理恐慌程度。而就現在的政策,能看出來中國中央政府對國內的經濟駕馭能力是相當強的。
2,次貸危機不管它是一塊冰塊還是一座冰山。等它全部露出水面時,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就會逐漸恢復,至少再不會恐慌。這對全球股市來說,也應該是個回暖的過程。就現在來說,我個人認為,次貸危機這塊冰輪廓基本呈現,不會讓投資者們盲目恐慌,這個股市回暖和市場恢復人氣的基本因素已經基本穩定。 結論:
3,作為崛起的中國,有一定的抗擊風險的財政儲備及可操作手法,比如,拉動內需等。
綜上幾點:我相信中國的經濟或者股市受外界的直接影響不會太大。我說的是總體,當然,個別產業的影響肯定是比較明顯的,比如主要出口的企業。
㈩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美國救市政策對中國股市是否有影響次貸危機和以前發生的經濟危機有什麼異同
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這些現象可以看作是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的一個延續。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朱武祥教授認為,房利美與房地美的相關危機作為一個信號,表現了投資者對市場信任感的降低。其影響還有可能進一步削弱投資者對全球資本市場的信心,打擊他們對美國經濟或美元將很快強勁反彈的期望。
"二房"危機的前景不堪設想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設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私人投資者控股但受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
據悉,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其所經手的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約為5.3萬億美元,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的一半。美國政府高度依賴這兩家公司支撐受抵押貸款違約率飆升拖累的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及房地產市場。如果其中一家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就將對已經極度疲軟的房市和經濟形成沉重打擊。
受次貸危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房利美和房地美資產近來嚴重縮水,負債飆升。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7月上旬發表的報告稱,為避免破產,兩公司需融資750億美元。報告同時預計,兩公司還會遭受更多損失。該消息導致兩公司股票遭遇市場恐慌性拋售,7月11日收盤價與去年8月份相比跌幅超過80%。
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從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以外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投資者擔心,由美國住房市場泡沫破裂引發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有可能向更為廣泛的"住房抵押貸款危機"演變,而這將進一步加大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動盪的風險。
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師警告說,如果兩家公司破產,其後果將十分嚴重。與之相比,美國次貸危機到目前為止所引發的金融動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破產,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很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停擺",這不僅將使美國住房市場復甦無望,還會危及美國整體經濟增長。
7月13日,美聯儲宣布對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機構提供直接貸款,美國財政部也表示可能會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希望以此重塑市場對這兩個房貸巨頭的信心。
而在此前的2月底,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還明確表示,反對政府對住房市場實施重大幹預措施。盡管這是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下行風險,保爾森認為實施該措施將弊大於利。美聯儲7月7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政府對住房市場大規模的直接干預不僅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傷害市場對於房價的自我調節能力。
美國政府出手救市實屬無奈
該如何評價美國政府的態度轉變?
沈明高認為,在目前情況下美國政府出手救助,使得單個市場的金融風險降低了很多,但同時也存在弊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認為,此舉的弊端相當於政府承擔了所有的風險,而道德危害和道德風險的轉嫁使得原本就冒著很大風險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操縱者可以更加肆無忌憚。
政府救助房產市場後,局勢可能暫時穩定,但後果也很嚴重。美聯儲把市場上部分信用風險收入自己的資產平衡表,在增加了信用風險的同時,也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暫時穩定的先決條件是注入新的流動性,再往裡投新的錢,然後降低利率,那麼次貸之後就會是優貸危機、全面的危機。如果美國長期維持低利率和重新注入流動性,一個最大的壞處就是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非常高的通貨膨脹時代。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表示,現在美國的政府幹預主要是以央行為主,財政也出一些錢,但是力度相對較小。如果下一步加大幹預力度,開始對一些機構國有化,那就可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
亞洲各大央行與金融機構是美國債券的主要持有者,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債券來自房利美與房地美。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截至2007年6月,海外投資者持有總計1.3萬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占此類債券總量的21.4%。其中中國與日本是最大投資者,分別持有3760億美元與2290億美元。
盡管存在風險,但市場普遍認為美國政府不會允許兩家機構的債券違約,因此大多數觀察人士並不十分擔心危機對亞洲債券持有者造成直接影響。
不過,這一危機對亞太地區的間接影響可能嚴重得多。曾任世界銀行分析師和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的謝國忠認為,美國政府出手救市可能會引發美元進一步貶值,從而直接沖擊亞洲央行與金融機構所持巨額美元證券的價值。
次貸危機遠未到底
"經濟增長前景存在重大下行風險",而"通脹前景面臨的上升風險增加",這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7月15日的最新判斷。
與美聯儲6月份貨幣政策聲明中所作的"經濟下行風險有所下降"的判斷相比,伯南克此次對經濟前景的描述似乎更加悲觀。有分析師指出,這一基調轉變主要緣於近期美國金融市場出現的新一輪動盪。
去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引發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隨後,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先後7次降低聯邦基準利率,使之從5.25%降至2%。與此同時,美聯儲還採取一系列措施向金融系統注資,以緩解信貸緊縮。到今年4月份,歷時數月的金融市場動盪一度出現緩和跡象,西方國家一些主要金融機構當時曾樂觀地表示,美國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