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中政府平衡供求結構
⑴ 股票里政府,券商,大戶,散戶。各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市場是隨什麼二變化的
政府既是操縱者又是管理者,券商中有自營盤的即是我們說的大戶,莊家,一般而言大戶和散戶是對手盤的關系,也就是券商賺的大多是散戶的錢。
首先股市本身的作用不是讓投資者炒股賺錢的,而是讓公司融資,用以對抗經濟壓力帶來的風險。那麼首先收益的就是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不止是上市流通是才能從股市中拿到錢的。尤其在股市行情好的情況下,很多公司都會變著法想著配股增發等方式向市場伸手去拿錢。國家收稅,證券公司收傭金以及承銷所獲取的高額利潤這里就不提了。其次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親朋,在公司有利好消息之前,這些人雖然自己受限不能交易,但是絕對會將消息告知給自己信得過的親朋,然後有他們籌集資金進行交易,每家上市公司背後將會有多少專門靠這個吃飯的?其次是主力莊家,一般會跟上市公司配合,自己用資金結合上市公司透漏的信息,然後在股市當中大發橫財。這些錢都是散戶的。
股市受5大因素的影響包括:
1.
經濟周期
2.
財政政策
3.
利率變動
4.
匯率變動
5.
物價變動
1.
經濟周期對人們常說,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也就是說股價變動不僅隨經濟
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實證研究顯示,股價
的波動超前於經濟波動。往往在經濟還沒有走出谷底時,股價已經開始回
升,這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經濟周期的一致判斷所引起的。我們通常稱股
市是虛擬經濟,稱與之相對的現實經濟為實物經濟,兩者的關系可以說是
如影隨形」,彼此都能對對方有所反映。
由於受資源約束、人們預期和外部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不會是一直處於均衡狀態。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經濟處於不均衡狀態。相應地,股市也具有上下波動運行的特點。當社會隨人口增加、消費增加等因素而不斷上升的時候,產品價格、工人工資、資本所有者的投資沖動都會增加,連帶出現的情況是投資需求增加,市場資金價格(即利率)上漲。工資的增加又使得個人消費再度增加。企業投資的增加和個人可支配收人增加,使實物經濟質量不斷提高,業效益不斷上升,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刺激。當經濟上升到一定程度時,社會消費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產品供過於求,企業開始縮小生產規模,社會上對資金需求減少,資金價格下落,經濟進入低迷狀態。當實物經濟按照上述周期在運行時,以證券市場表示的虛擬經濟也處於周期運行之中,只是證券市場運行周期比實物經濟周期更為提前。
2.
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財政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的分配活動,
它體現著國家與其有關各方面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財政資金的來源,主
要來自於企業的純收人。其大小取決於物質生產部門以及其他事業的發展
狀況、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效益的高低、以及財政政策的正確與否,財
政支出主要用於經濟建設、公共事業、教育、國防以及社會福利,國家合
理的預算收支及措施會促使股價上揚,重點使用的方向,也會影響到股價。
財政規模和採取的財政方針對股市有著直接影響。假如財政規模擴大,只
要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方針,股價就會上漲
;
相反,國家財政規模縮小,或
者顯示將要緊縮財政的預兆,則投資者會預測未來景氣不好而減少投資,
因而股價就會下跌。雖然股價反應的程度會依當時的股價水準而有所不同,
但投資者可根據財政規模的增減,作為辯認股價轉變的根據之一。
財政投資的重點,對企業業績的好壞,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政府採取
產業傾斜政策,重點向交通、能源、基礎產業投資,則這類產業的股票價
格,就會受到影響。財政支出的增減,直接受到影響的是與財政有關的企
業,比如與電氣通訊、房地產有關的產業。因此
每個投資者應了解財政實
施的重點。股價發生變化的時點,通常在政府的預算原則和重點施政還未
發表前,或者是在預算公布之後的初始階段。因此,投資者對國家財政政
策的變化,也必須給以密切的關注,關心財政政策變動的初始階段,適時
做出買入和賣出的決策。
3.
利率變動對股市的影響
為什麼利率的升降與股價的變化呈反向運動的關系呢?這主要有3個原因:
①利率的上升,不僅會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還會使公司難以獲
得必需的資金,這樣,公司就不得不消減生產規模,而生產規模的縮小又
勢必會減少公司的未來利潤。因此,股票價格就會下跌。反之,股票價格
就會上漲。
②利率上升時,投資者評估股票價格所用的折現率也會上升,股票值
因此會下降,從而,也會使股票價格相應下降;
反之,利率下降股票價格則會上升。
③利率上升時,一部分資金從投向股市轉向銀行儲蓄和購買債券,從
而會減少市場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價格出現下跌。反這,利率下降時,
儲蓄的獲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資金又可能從銀行和債券市場流向股市,從
而,增大了股票需求,使股票價格上升。
既然利率與股價運動呈反方向變化是一種一般情形,那麼投資者就應
密切關注利率的升降,並對利率的走向進行必要的預測,以便在利率變動
之前,搶先一步對股票買賣進行決策。
對利率的升降走向進行預測,在我國應側重注意如下幾個因素的變化
情況:
①貸款利率的變化情況。由於貸款的資金是由存款來供應的,因此,
根據貸款利率的下調可以推測出存款利率必將出現下降。
②市場的景氣動向。如果市場興旺,物價上漲,國家就有可能採取措
施來提高利率水準,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來減輕市場壓力。相反的,如
果市場疲軟,國家就有可能用降低利率水準的方法啟動市場
③資金市場的松緊狀況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水準。國際金融市場的
利率水準,往往也能影響國內利率水準的升降和股市行情的漲跌。在一個
開放的市場體系中,金錢是沒有國界的,如果海外利率水準低,一方面會
對國內的利率水準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海外資金進入國內股市,
拉升股票價格上揚。反之,如果海外水準上升,則會發生與上述相反的情
形。
4.
匯率變動對股市的影響
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國的貨幣是實
行升值的基本方針,股價便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即隨之下跌。
所以外匯的行情會帶給股市以很大的影響。
在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潮流中,匯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任何一國的經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而且,匯率變動對
一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該國的對外開放度程度,隨著各國開放度的不
斷提高,股市受匯率的影響也日益擴大。但最直接的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
響,本國貨幣升值受益的多半是進口業,亦即依賴海外供給原料的企業;相
反的,出口業由於競爭力降低,而導致虧損。可是當本國貨幣貶值時,情
形恰恰相反。但不論是升值或是貶值,對公司業績以及經濟局勢的影響,
都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單憑匯率的升降而買人或賣出股票,這樣做就會
過於簡單化。
利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那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公司的股
票。它通過對公司營業及利潤的影響,進而反映在股價上,其主要表現是:
(1)
若公司的產品相當部分銷售海外市場,當匯率提高時,則產品在海
外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情況下降,股票價格下跌。
(2)
若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賴進口,
產品主要在國外銷售,
那麼匯率提高,
使公司進口原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從而使公司的股價趨於上漲。
(3)
如果預測到某國匯率將要上漲,那麼貨幣資金就會向上升轉移,而
其中部分資金將進人股市,股票行情也可能因此而上漲。
因此,投資者可根據匯率變動對股價的上述一般影響,並參考其它因
素的變化進行正確的投資選擇。
5.
物價變動對股市的影響
普通商品價格變動對股票市場有重要影響。具體來說,物價上漲,股
價上漲
;
物價下跌,
股價也下跌。
具體分析商品價格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①商品價格出現緩慢上漲,幅度不是太大,且物價上漲率大於借貸利
率的上漲率時,這時,公司庫存商品的價格上升,由於產品價格上漲的幅
度高於借貸成本的上漲幅度,於是公司利潤會上升,股票價格也會因此而
上升。
②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過大,股價沒有相應上升,反而可能下降。這是
因為,物價上漲引起公司生產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又無法通過商品銷
售而完全轉嫁出去,從而使公司的利潤降低,股價也隨之降低。
③物價上漲,商品市場的交易呈現繁榮興旺時,有時是股價正陷於低
沉的時候,人們熱衷於即期消費,使股價下跌;
當商品市場上漲回跌時,反
而成了投資股票的最好時機,從而引起股價上漲。
⑵ 股票市場的特徵及結構是什麼什麼是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的特徵:
1、無期性。股票是一種沒有償還期限的有價證券,投者人一旦認購了股票之後,就不能向股份公司要求退股,只能在股票市場上進行轉讓。而且只要股份公司還存在,它所發行的股票就存在、有效,股份公司沒有償還投資人投資的義務。
2、權責性。股東憑其特衣的股票,享有其股份數相應的權利,同時也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利主要表現為: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領取股息或紅利,獲取投資收益。責任主要是承擔公司的經營風險,對公司的經營決策承擔責任,責任的限度為其認購股票的全部的投資額。
3、流通性。股票的流通是指股票在不同的投資者之間進行轉讓,股票持有人可以通過股票的轉讓隨時收回自己的投資額,提高了股票的變現能力。
4、風險性。任何一項投資的風險和收益都是並存的,股票的風險主要來源於股票價格的波動,股票價格要受到諸如公司經營狀況、宏觀經濟政策,市場供求關系大眾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股票投資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活動。
股票市場的結構:
A股市場由三大板塊組成:主板/中小板/創業板。
債券市場: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債券市場是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是一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可以為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債券的收益率曲線是社會經濟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準,因此債券市場也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構成了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基礎。
可將債券市場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 債券市場債券發行市場,又稱一級市場、是發行單位初次出售新債券的市場。債券發行市場的作用 是將政府、金融機構以及工商企業等為籌集資金向社會發行的債券,分散發行到投資者手中。
債券流通市場,又稱二級市場,指已發行債券買賣轉讓的市場。債券一經認購,即確立了一定期限的債權債務關系,但通過債券流通市場,投資者可以轉讓債權。把債券變現。
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相輔相成,是互相依存的整體。發行市場是整個債券市場的源頭,是債券流通中場的前提和基礎。發達的流通市場是發行市場的重要支撐,流通市場的發達是發行市場擴大的必要條件。
⑶ 求一篇畢業論文,還有開題報告,題目是《論貨幣政策的股票市場傳導渠道》,謝謝各位了!!!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一、貨幣供應量的傳導機制
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影響包括股價在內 的金融市場的變化,其作用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貨幣供應量增加,人們持有更多的貨幣.貨幣的邊際收益下 降,從而使現時的股票收益低於預期的收益,促使人們購買更多的 股票,引起股價上升。
(2)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利率會隨之下降而引發更多的投 資支出。投資的增加會創造更多的家庭收入,引起消費支出的增 加,並通過乘數的作用帶來更高的產出和公司利潤。公司利潤的提 高致使對股票的需求增加,進而抬高股價。
(3)由於股票的價格等於按市場利率貼現的預期收益流量.與 市場利率成反比,市場利率下降也會提高股票預期收益的現值。從 而促進股票價格的上漲。
(4)當中央銀行以快於正常速度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公眾發現 手中持有的現金多於日常交易的需要,從而會調整資產構成.把多餘的一部分貨幣用來購買包括股票在內的金融資產。由於股票的 供應量在短期內是同定的,需求的增加就會促使股價上漲。貨幣供 應量減少時.情況恰好相反。
二、調整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降低股票價格。再者,對於投資者而言.利率的提高會給靠銀行信貸進行股票抵押買賣或實行保證金買賣的 短期股票交易帶來較大影響,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 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
(1)利率變動造成的資產組合替代效應。 利率變動通過影響存款收益率,投資者就會對股票和儲蓄以 及債券之間做出選擇,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通過資產重新組合進 而影響資金流向和流量,最終必然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和股票價格。利率上升,一部分資金可能從股市轉向銀行儲蓄和債券,從而會減少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量,減少股票需求.股票價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股市資金供應增加。股票價格將上升。
(2)利率對上市公司經營的影響。進而影響公司未來的估值水平。 貸款利率提高會加重企業利息負擔,從而減少企業的盈利,進 而減少企業的股票分紅派息.受利率的提高和股票分紅派息降低 的雙重影響,股票價格必然會下降。相反,貸款利率下調將減輕企業 利息負擔。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使企業可以 增加股票的分紅派息。受利率的降低和股票分紅派息增加的雙重 影響。股票價格將大幅h升。
(3)利率變動對股票內在價值的影響。 股票資產的內在價值是由資產在未來時期中所接受的現金流 決定的,股票的內在價值與一定風險下的貼現率呈反比關系.如果將銀行間拆借、銀行間債券與證券交易所的債券回購利率作為參考的貼現率,則貼現率的上揚必然導致股票內在價值的降低,從而也會使股票價格相應下降。以上的傳導途徑應該是較長的一個時期才能體現出來的,利率調欄與股價變動之間通常有一個時滯效應,因為利率下調首先引起儲蓄分流,增加股市的資金供給,更多的流動資金流向股市。
(1)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股市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股票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 存款准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地減少. 股票行情趨於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 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 資金供應減少,使股票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 定存款准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股票行情上揚。
(2)公開市場業務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當中央銀行認為應該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當中央銀行大量購進有價證券時,市場_}=貨幣供給量會增加,從而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 低,企業投資規模擴大和居民消費增加,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 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和國債行市的波動。進而影響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
(3)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利率是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 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利率發生變化會使不同投資工具的收益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 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持有債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對於股票而言 就會降低,那些債券持有者將賣掉債券轉而投資股票.從而推動股 票價格上漲,而股票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為企業的股票籌資活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其次,利率的變化會對公司的利潤產生影響。當利率提高以後,公司貸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潤下降,這會影響 資金追逐同樣多的股票,才能引起股價上漲刑率下調到股價上漲之間有一個過程。另外,利率對於企業的經營成本影響同樣需要一個生產和銷售的資本運轉過程,短時間內,難以體現出來。因此.利率和股票市場的相關性要從長期來把握。
三、結淪
貨幣政策的傳導需要依賴於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作為 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只有當這兩個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一體化時,各個市場的資金價格才能及時地引導資金在不同市場之間迅速流動,以達到調節資金供求平衡的目標。只是,目前來看,要達到這一個目標條件還不成熟,措施、機制和手段還遠未臻於完善。
⑷ 股票市場中所有名詞的解釋
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指證券融資和經營一年以上中長期資金借貸的金融市場。貨幣市場是經營一年以內短期資金融通的金融市場,資金需求者通過資本市場籌集長期資金,通過貨幣市場籌集短期資金。
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具有以下基本特徵:不可償還性,參與性,收益性(股票通常被高通貨膨脹期間可優先選擇的投資對象),流通性,價格波動性和風險性。
債券: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具有如下特徵:償還性,流通性,安全性,收益性。
可轉換證券:是一種其持有人有權將其轉換成為另一種不同性質的證券,主要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和可轉換優先股。
權證:是指標的證券發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或出售標的證券,或以現金結算方式收取結算差價的有價證券。
認購權證:發行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標的證券的有價證券。
認沽權證:發行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出售標的證券的有價證券。
證券投資基金:基金是指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
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發行總額不固定,基金單位總數隨時增減,投資者可以按基金的報價在國家規定的營業場所申購或者贖回基金單位的一種基金。
封閉式基金:是指事先確定發行總額,在封閉期內基金單位總數不變,基金上市後投資者可以通過證券市場轉讓、買賣基金單位的一種基金。
一級市場:指股票的初級市場也即發行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投資者可以認購公司發行的股票。
IPO全稱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開募股)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
發行價:當股票上市發行時,上市公司從公司自身利益及確保股票上市成功等角度出發,對上市的股票不按面值發行,而制訂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來發行,這個價格就稱為股票的發行價。
溢價發行:指新上市公司以高於面值的價格辦理公開發行或已上市公司以高於面值的價格辦理現金增資。
折價發行:指以低於面前的價格發行。
二級市場:指流通市場,是已發行股票進行買賣交易的場所。
A股:A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普通股票。
B股:B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
H股:H股即注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
S股:滬深證券交易所2006年10月9日起一次性調整有關A股股票的證券簡稱。其中,1014家G公司取消「G」標記,恢復股改方案實施前的股票簡稱;其餘276家未進行股改或已進行股改但尚未實施的公司,其簡稱前被冠以「S」標記,以提示投資者。
ST股票:ST板塊股就是指在滬深股市上掛牌的股票,因經營虧損或其他異常情況中國證監會為了提醒股民注意特別處理的股票。
ST股票:ST板塊股就是指在滬深股市上掛牌的股票,對有終止上市風險的個股中國證監會為了提醒股民注意特殊處理的股票。
藍籌股:藍籌股是指資本雄厚,股本和市值較大的信譽優良的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
紅籌股:紅籌股是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
績優股:是指過去幾年業績和盈餘較佳,展望未來幾年仍可看好,只是不會再有高度成長的可能的股票。該行業遠景尚佳,投資報酬率也能維持一定的高水平。
垃圾股:垃圾股指的是業績較差的公司的股票。這類上中公司或者由於行業前景不好,或者由於經營不善等,有的甚至進入虧損行列。其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萎靡不振,股價走低,交投不活躍,年終分紅也差。
成長股:指新添的有前途的產業中,利潤增長率較高的企業股票。成長股的股價呈不斷上漲趨勢。
冷門股:是指交易量小,流通性差,價格變動小的股票。
龍頭股:龍頭股指的是某一時期在股票市場的炒作中對同行業板塊的其他股票具有影響和號召力的股票,它的漲跌往往對其他同行業板塊股票的漲跌起引導和示範作用。龍頭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
國家股:國家股是指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國資委)以國有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包括公司現有國有資產折算成的股份。它是國有股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法人股:法人股是指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產投入公司形成的非上市流通的股份。
公眾股:公眾股是指社會公眾依法以其擁有的財產投入公司時形成的可上市流通的股份。
基本面: 基本麵包括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和上市公司基本情況。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反映出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也為上市公司進一步的發展確定了背景,因此宏觀經濟與上市公司及相應的股票價格有密切的關系。上市公司的基本麵包括財務狀況、盈利狀況、市場佔有率、經營管理體制、人才構成等各個方面。
技術面:技術面指反映介變化的技術指標、走勢形態以及K線組合等。技術分析有三個前提假設,即市場行為包容一切信息;價格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或規律;歷史會重演。由於認為市場行為包括了所有信息,那麼對於宏觀面、政策面等因素都可以忽略,而認為價格變化具有規律和歷史會重演,就使得以歷史交易數據判斷未來趨勢變得簡單了。
牛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通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
熊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通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牛皮市:指在所考察交易日里,證券價格上升、下降的幅度很小,價格變化不大,市價像被釘住了似的,如牛皮之堅韌。
集合競價:所謂集合競價就是在當天還沒有成交價的時候,根據前一天的收盤價和對當日股市的預測來輸入股票價格,而在這段時間里輸入計算機主機的所有價格都是平等的,不需要按照時間優先和價格優先的原則交易,而是按最大成交量的原則來定出股票的價位,這個價位就被稱為集合競價的價位,而這個過程被稱為集合競價。
連續競價:所謂連續競價,即是指對申報的每一筆買賣委託。
零股交易:不到一個成交單位(1手=100股)的股票,如1股、10股,稱為零股.在賣出股票時,可以用零股進行委託;但買進股票時不能以零股進行委託,最小單位是1手,即100股。
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是指在一個交易日內,除上市首日證券外,證券的交易價格相對上一交易日收市價格的漲跌幅度不得超過10%;超過漲跌限價的委託為無效委託。
漲停板:證券市場中交易當天股價的最高限度稱為漲停板,漲停板時的股價叫漲停板價。
跌停板:證券交易當天股價的最低限度稱為跌停板,跌停板時的股價稱跌停板價。
託管:託管是在託管券商制度下,投資者在一個或幾個券商處以認購、買入、轉換等方式委託這些券商管理自己的股份,並且只可以在這些券商處賣出自己的證券;券商為投資者提供證券買、分紅派息自動到帳、證券與資金的查詢、轉託管等各項業務服務。
轉託管:轉託管是在託管券商制度下,投資者要將其託管股份從一個券商處轉移到另一個券商處託管,就必須辦理一定的手續,實現股份委託管理的轉移,即所謂的轉託管。
指定交易:指定交易指投資者可以指定某一證券營業部為自己買賣證券的唯一的交易營業部。
派息:股票前一日收盤價減去上市公司發放的股息稱為派息。
含權:凡是有股票有權未送配的均稱含權。
除權:除權是由於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實際價值(每股凈資產)有所減少,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從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為。
填權:指除權後該股票價格出現上漲,將除權前後的價格落差部分完全補回的情形。
貼權:貼權是指在除權除息後的一段時間里,如果多數人不看好該股,交易市價低於除權(除息)基準價,即股價比除權除息前有所下降,則為貼權。
XR:證券名稱前記上XR,表示該股已除權,購買這樣的股票後將不再享有分紅的權利。當股票名稱前出現XR 的字樣時,表明當日是這只股票的除權日。
除息:除息由於公司股東分配紅利,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實際價值(每股凈資產)有所減少,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從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為。
DR:證券代碼前標上DR,表示除權除息,購買這樣的股票不再享有送股派息的權利。
XD:證券代碼前標上XD,表示股票除息,購買這樣的股票後將不再享有派息的權利。
配股:配股是上市公司根據公司發展的需要,依據有關規定和相應程序,旨在向原股東進一步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的行為。
分紅配股:分紅即是上市公司對股東的投資回報;配股是上市公司按照公司發展的需要,根據有關規定和相應程序,向原股東增發新股,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行為。
送紅股:送紅股是上市公司將本年的利潤留在公司里,發放股票作為紅利,從而將利潤轉化為股本。
轉增股本:轉增股本是指公司將資本公積轉化為股本,轉增股本並沒有改變股東的權股益,但卻增加了股本規模,因而客觀結果與送紅股相似。
股權登記日:上市公司在送股、配股和派息的時候,需要定出某一天,界定哪些股東可以參加分紅或參與配股,定出的這一天就是股權登記日。
買殼上市:買殼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注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
大小非減持:非是指非流通股,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持股低於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大於5%的叫大非。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就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估值:股票估值是使用一定的方法發現股票內在價值,並買入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或賣出價值被高估的股票來獲得投資收益的股票投資方法和理念。
價值回歸:當股指或股票價格和其內在價值嚴重背離後,股指或股票價格降低至其內在價值的過程。
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DQ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
二、技術分析部分
K線:又稱為日本線,起源於日本。K線是一條柱狀的線條,由影線和實體組成。影線在實體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線。實體分陽線和陰線兩種,又稱紅(陽)線和黑(陰)線。一條K線的記錄就是某一種股票一天的價格變動情況。
實體:當日收盤價與開盤價之差。收盤價大於開盤價叫做陽實體,收盤價小於開盤價叫做陰實體。一般情況下,出現陽實體說明買盤比較旺盛,推動股價向上攀升,出現陰實體說明賣盤踴躍,迫使股價節節走低。
陽線(紅線):在K線圖中中間的矩形長條叫實體,如果開盤價高於收盤價,則實體為陽線或紅線。
陰線(黑線):在K線圖中中間的矩形長條叫實體,如果收盤價高於開盤價,則實體為陰線或黑線。
上影線:在K線圖中,從實體向上延伸的細線叫上影線。在陽線中,它是當日最高價與收盤價之差;在陰線中,它是當日最高價與開盤價之差。
下影線:在K線圖中,從實體向下延伸的細線叫下影線。在陽線中,它是當日開盤價與最低價之差;在陰線中,它是當日收盤價與最低價之差。
趨勢:就是股票價格市場運動的方向;趨勢的方向有三個:上升方向;下降方向和水平方向。趨勢的類型有主要趨勢、次要趨勢和短暫趨勢三種。
趨勢線:趨勢線是用來衡量價格波動的方向的直線,由趨勢線的方向可以明確地看出股價的趨勢。在上升趨勢中,將兩個低點連成一條直線,就得到上升趨勢線。在下降趨勢中,將兩個高點連成一條直線,就得到下降趨勢線。上升趨勢線起支撐作用,下降趨勢線起壓力作用,也就是說,上升趨勢線是支撐線的一種,下降趨勢線是壓力線的一種。
支撐線:又稱為抵抗線。當股價跌到某個價位附近時,股價停止下跌甚至有可能回升,這是因為多方在此買入造成的。支撐線起阻止股價繼續下跌的作用。這個起著阻止股價繼續下跌的價位就是支撐線所在的位置。
壓力線:又稱為阻力線。當股價上漲到某個價位附近時,股價會停止上漲,甚至回落,這是因為空方在此拋出造成的。壓力線起阻止股價繼續上市的作用。這個起著阻止股價繼續上升的價位就是壓力線所在的位置。
軌道線:又稱通道線或管道線,是基於趨勢線的一種方法。在已經得到了趨勢線後,通過第一個峰和谷可以做出這條趨勢線的平行線,這條平行線就是軌道線。軌道的作用是限制股價的變動范圍,讓它不能變得太離譜。一個軌道一旦得到確認,那麼價格將在這個通道里變動。對上面的或下面的直線的突破將意味著有一個大的變化。
騙線:主力或大戶利用市場心理,在趨勢線上做手腳,使散戶做出錯誤的決定。
三、交易術語部分
籌碼:投資人手中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
多頭:預期未來價格上漲,以目前價格買入一定數量的股票等價格上漲後,高價賣出,從而賺取差價利潤的交易行為,特點為先買後賣的交易行為。
空頭:預期未來行情下跌,將手中股票按目前價格賣出,待行情跌後買進,獲利差價利潤。其特點為先賣後買的交易行為。
利多:對於多頭有利,能刺激股價上漲的各種因素和消息,如:銀根放鬆,GDP增長加速等。
利空:對空頭有利,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信息,如:利率上升,經濟衰退,公司經營虧損等。
多頭陷阱(誘多):即為多頭設置的陷阱,通常發生在指數或股價屢創新高,並迅速突破原來的指數區且達到新高點,隨後迅速滑跌破以前的支撐位,結果使在高位買進的投資者嚴重被套。
空頭陷阱(誘空):通常出現在指數或股價從高位區以高成交量跌至一個新的低點區,並造成向下突破的假象,使恐慌性拋盤湧出後迅速回升至原先的密集成交區,並向上突破原壓力線,使在低點賣出者踏空。
跳空缺口與回補:是指相鄰的兩根 K線間沒有發生任何交易,由於突發消息的影響,或者投資者比較看好或看空時,股價在走勢圖上出現空白區域,這就是跳空缺口;在股價之後的走勢中,將跳空的缺口補回,稱之為補空。
反彈:在股市上,股價呈不斷下跌趨勢,終因股價下跌速度過快而反轉回升到某一價位的調整現象稱為反彈。
反轉:股價朝原來趨勢的相反方向移動分為向上反轉和向下反轉。
回檔:在股市上,股價呈不斷上漲趨勢,終因股價上漲速度過快而反轉回跌到某一價位,這一調整現象稱為回檔。
回探:股指或股票價格在緩慢上升後,趨勢發生改變,緩慢下跌到前期低點區域時,即為回探。
盤整:股價經過一段快捷上升或下降後,遭遇阻力或支撐而呈小幅漲跌變動,做換手整理。股價在有限幅度內波動,一般是指上下5%的幅度內的波動。
超買:股價持續上升到一定高度,買方力量基本用盡,股價即將下跌。
超賣:股價持續下跌到一定低點,賣方力量基本用盡,股價即將回升。
吃貨:指莊家在低價時暗中買進股票,叫做吃貨。
出貨:指莊家在高價時,不動聲色地賣出股票,稱為出貨。
多翻空:原本看好行情的買方,看法改變,變為賣方。
空翻多:原本打算賣出股票的一方,看法改變,變為買方。
多殺多:普遍認為當天股價將上漲,於是搶多頭帽子的人持多,然而股價卻沒有大幅上漲,無法高價賣出,等到交易快要結束時,竟相賣出,因而造成收盤時股價大幅下挫的情形。
滿倉:手上全是股票,錢都買了股票。
半倉:一半股票,一半資金。
空倉:手上沒有股票,全都賣空了。
斬倉:一般來說是忍痛把賠了錢的股票賣掉。
建倉:投資者開始買入看漲的股票。
補倉:把以前賣掉的股票再買回來,或許是在某隻股票上再追買一些。
增倉:你的第一筆買入某股票稱建倉;在以後的過程中繼續買入稱增倉。
突破:指股價經過一段盤檔時間後,產生的一種價格波動。
探底:股價持續跌挫至某價位時便止跌回升,如此一次或數次。
割肉:指高價買進股票後,大勢下跌,為避免繼續損失,低價賠本賣出股票。
追高:當股價處於絕對高位時,不斷的買入股票。
逼空:是指多頭連續大幅上漲,逼迫空頭止損投降。
拋售:立刻賣出手中所有的股票。
離場:當下跌趨勢形成時,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不參與操作股票,簡稱離場。
死多:是看好股市前景,買進股票後,如果股價下跌,寧願放上幾年,不賺錢絕不脫手。
護盤:莊家為了保持股價穩定,而投入資金購買市場上拋售的股票,以保持股價相對穩定。
崩盤: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利空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接連不斷地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跳水:跳水即指短時間內快速下跌;大盤或某股票不顧一切大幅度迅猛地下跌,即走勢像高台挑水一樣在短時間內直線向下。
抬拉:抬拉是用非常方法,將股價大幅度抬起。通常大戶在抬拉之後便大拋出以牟取暴利。
打壓:打是用非常方法,將股價大幅度壓低。通常大戶在打壓之後便大量買進以取暴利。
洗盤:指莊家大戶為降低拉升成本和阻力,先把股價大幅度殺低,回收散戶恐慌拋售的股票,然後抬高股價乘機獲取價差利益的行為。
整理:微信公眾號股票研究院的解釋股市上的股價經過大幅度迅速上漲或下跌後,遇到阻力線或支撐線,原先上漲或下跌趨勢明顯放慢,開始出現幅度為15%左右的上下跳動,並持續一段時間,這種現象稱為整理。
獲利盤和套牢盤:獲利盤一般是指股票交易中,能夠賣出賺錢的那部分股票。每一隻股票都有獲利盤和套牢盤,套牢盤就是買入的股票虧本。他們相互作用。
放量縮量:它們是指股票的交易量,與前一天或者前一段時間相比,放大了或是縮小了,稱為放量,縮量。
止損: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的虧損達到預定數額時,及時斬倉出局,以避免形成 更大的虧損。其目的就在於投資失誤時把損失限定在較小的范圍內。
利空出盡:在證券市場上,證券價格因各種不利消息的影響而下跌,這種趨勢持續一段時間,跌到一定的程度,空方的力量開始減弱,投資者須不再被這些利空的因素所影響,證券價格開始反彈上升,這種現象就被稱作利空出盡。
強勢調整:就是主力在洗盤,通過洗盤,將意志不堅定的獲利盤和解套盤清洗出去,同時又抬高了行情的市場成本,從而為主力掃清障礙和減輕上行壓力。
慣性:處於漲勢或者跌勢的時候,其趨勢一般將延續。
沖高回落:指股指或股價在一段時間內漲到一定位置後,趨勢發生改變,形成下跌。
大幅振盪:指在較短時間內股指或股票價格在最高點與最低點不斷變化,幅度大於5%。
震盪調整:買方與賣方的力量相當,在某一價格上上下波動,把價格盡力調整到它的價值,圍繞著價值而上下波動、震盪。
背離 :背離是指當股票或指數在下跌或上漲過程中,不斷創新低(高),而一些技術指標不跟隨創新低(高),稱為背離。
鈍化:當股票走勢形成單邊上漲(或下跌)時,技術指標產生死叉(或金叉)後,股價並不向相反方向運行,只是在高位(或低位)橫盤,指標線有時會擰在一起,像繩子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鈍化」。
震倉:震倉就是指主力明明想把股價做上去,但是由於有短線買家利用圖表分析跟風持貨,或收到該股票的小道消息入貨,而主力又不想讓這些人白坐轎子白賺錢,於是明明想往上拉抬的,偏偏有意把股價打下去。多數短線炒家都是買漲不買跌,或追漲殺跌的,當股價出乎意料地向下跌,就會令很多數短線跟風者斬倉離場,被主力震出來。也有人稱此為洗盤。
套牢:預期股價上漲而買入股票,結果股價卻下跌,又不甘心將股票賣出,被動等等獲利時機的出現。
陰跌:指股價進一步退兩步,緩慢下滑的情況,如陰雨連綿,長期不止。
做多動能:支持股價上漲的所有條件。
空倉觀望:判斷未來不易操作股票,即空倉觀望。
四、行情術語部分
開盤價:日開盤價是指每個交易日的第一筆成交價格,這是傳統的開盤價定義。目前中國市場採用集合競價的方式產生開盤價。
收盤價:日收盤價是指每個交易日的最後一筆成交價格。因為收盤價是當日行情的標准,又是下一個交易日開盤價的依據,可據以預測未來證券市場行情,所以投資者對行情分析時一般採用收盤價作為計算依據。
日最低價:指當天該股票成交價格中的最低價格。
日最高價:指當天該股票成交價格中的最高價格。
日成交額:指當天已成交股票的金額總數。
日成交量:指當天成交的股票數量。
總手:總手是到目前為止該股的總成交量(手數)。
現手:現手是剛成交的一筆交易的手數。
盤口:股票交易中,具體到個股買進\\賣出5個擋位的交易信息。「盤口」是在股市交易過程中,看盤觀察交易動向的俗稱。
內盤:委託以買方成交的納入「內盤」,成交價是買入價時成交的手數總和稱為內盤。 當外盤累計數量比內盤累計數量大很多,而股價也在上漲時,表明很多人在搶盤買入股票。
外盤:委託以賣方成交的納入「外盤」,成交價是賣出價時成交的手數總和稱為外盤。
量比:當日總成交手數與近期平均成交手數的比值。如果量比數值大於1,表示這個時刻的成交總手量已經放大;若量比數值小於1,表示這個時刻成交總手萎縮。
委比:通過對委買手數和委賣手數之差與委買手數和委賣手。
換手率:換手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市場中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的指標之一。計算公式為:換手率=(某一段時間內的成交量/流通股數)×100%。
五、財務名詞部分
市盈率(PE):市盈率又稱股份收益比率或本益比,是股票市價與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市盈率=當前每股市場價格/每股稅後利潤。
市凈率(PB):是股票市價與每股凈資產的比值,市凈率=股票市價/每股凈資產。
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稅後利潤又稱每股盈利,可用公司稅後利潤除以公司總股數來計算。
市值:即為股票的市場價值,亦可以說是股票的市場價格,它包括股票的發行價格和交易買賣價格。股票的市場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事不一致的。
六、宏觀經濟名詞部分
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通貨緊縮: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在票據未到期以前將票據賣給中央銀行,得到中央銀行的貸款,稱為再貼現。中央銀行在對商業銀行辦理貼現貸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稱為再貼現率。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准備金與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比率。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貸出去,必須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為隨時應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備金。
⑸ 中國政府怎麼干預股票市場
從理論上講,政府幹預經濟,主要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自由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信息對稱,市場出清。在此基礎上,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可以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存在經濟主體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市場也無法徹底出清,因此,單純的自由市場機制不可能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經常出現的商品供不應求或供大於求就是具體表現。由於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的缺陷已經從理論上證明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等,這些都使得市場調節「萬能論」的觀點及政策主張受到強烈沖擊,有關宏觀經濟調控的各種理論和政策應運而生。目前,各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宏觀經濟調控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就股市來看,政府幹預也是有意義的。例如,作為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最發達國家之一,美國對於股市危機也不是坐視不管的。早在1929年美國股災發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後的第三天,就「關閉」了當時還在營業的所有銀行,禁止黃金出口,中止了一切外匯交易。三天之後,羅斯福又簽署了《銀行緊急狀態法案》,使銀行的休假時間被無限期地延長。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也採取了一系列干預股市的措施,例如,總統布希親臨華爾街視察講話以恢復投資者信心,暫停股市交易,支持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回購本公司股票,連續降息等,以保證股市的正常運行。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也都有政府幹預股市的成功範例。
那麼,政府該如何干預股市呢?顯然,政府幹預股市,不應該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對股市供求強行進行行政管制,也不應該完全依照自由市場的邏輯讓其放任自流。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在股市低迷時,我國政府曾經多次藉助「有形之手」的作用,以政策托市;也曾試圖強化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由調控市場。但是,實踐證明,兩者的效果都不夠理想。這些說明,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能成為推動股票市場乃至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舉措。政府要做的應該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監管,對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交易主體等實施全方位的監管,為市場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從而實現風險逐步緩釋、避免風險高度積累、充分發揮股市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在股市出現崩潰時,政府會採取非常手段來控制局面。
在我國,如果股市出現問題,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但是,在一個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回報及波動性,在宏觀上和長期內主要應受實體經濟狀況的影響,其對政策的反應也是適度的。因此,政府對股市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致力於為股票市場提供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如加強監管、嚴格執法。至於和大白菜性質相同的作為商品的股票價格之高低,不斷經歷風風雨雨的股民自會有判斷,股民也必然要承擔股票價格漲跌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買者自負」。此外,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作為調控經濟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工具,其調控的目的不是股價,而是通貨膨脹。因為如果投資者預期通貨膨脹加速的話,評級較高的債券的投資地位就會下降,投資者會大量地購買股票,並將其作為一種保值的方法,從而刺激股價的上漲。因此,以央行為代表的政府部門,應公開明確宣布將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至於資產價格(以房價和股價為代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其與物價指數密切相關。所以,當貨幣政策工具目標鎖定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也瞄準了資產價格。
⑹ 急求:我國證券市場的問題
你可能沒搞清楚證券交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的區別.證券交易市場是所有有價證券交易市場的統稱,並不是一個具體機構.
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只有兩家即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至於外國公司能不能在我國上市,我國好象最近正逐步向境外開放證券市場,外國公司我不知道,但對外國證券公司的規定是只能以代表處或合營形式出現.
股票市場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但如果要到證券交易所就只能是其會員才行,而個人不具備會員資格.個人投資股票只能通過有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的經紀人進行股票的買賣.
關於外國企業上市的問題我找到了如下資料:
應否讓外國公司來華上市?
5月20日,中國證監會通過其網站宣布,正式出台《境外證券交易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將於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這標志著境外證交所在華設立代表處的申請和審批工作不久即可開始。
同4月25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相比,《辦法》具體內容沒有作重大修改,僅法律責任部分作了些許改動,例如,徵求意見稿中代表處不得「進行面向社會公眾的廣告宣傳和推介活動」,在正式稿中的陳述為代表處不得「進行廣告宣傳或面向個人開展推介活動」。
根據《辦法》,代表處在中國境內的業務范圍僅限於從事聯絡、推介和調研等非經營性活動。代表處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廣告宣傳,不得以任何形式面向個人開展推介活動。
去年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獲得了在華開設代表機構的許可。而在當時,我國就境外證券交易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尚無相關規則。因此,《辦法》也被視為兩家國際交易所巨頭正式進駐中國內地的必要條件。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呼籲,中外證券交易所的競爭應是平等、自由的競爭。IPO市場不應有過度的政府幹預,尤其是在目前市場如此火爆的情形下,應該讓更多公司去上市,包括海外的公司到中國來上市,以平衡供求關系。
他透露,上證所一直呼籲政府允許其盡快建立一個「國際板」,以便海外的藍籌公司到國內來上市。允許外國公司在國內上市,無論是對中國投資者還是對整個市場結構的優化,都可能起到比QDII更大的作用。
但是他表示,政府目前尚沒有這方面明確的計劃。
他指出,《辦法》出台的主要意義是表明中國證券發行市場日益開放,中國公司可以自由地到海外上市,國外的交易所也可以到國內來協助中國公司到海外去上市,從而降低他們的信息成本,給他們提供多種便利。
胡汝銀認為,《辦法》的出台,使中國的交易所在某些方面處於劣勢,主要有兩點不對稱:
第一,中國的證券交易所不能自由地接受希望來中國上市的海外公司。雖然很多海外公司想來華上市,但是,中國的證券交易所目前還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由於嚴格的政府管制,國內的交易所還沒有獲得這樣的經濟自由。因此,中國的交易所跟國外的交易所面臨的競爭環境完全不一樣。外國的交易所可以做的,中國的交易所很多還做不了。這會妨礙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有損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海外交易所工作流程都是很自主的,決策也是市場化的,但是國內的交易所目前仍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真正實現市場化,所以,上市、包括新產品的開放、包括交易所的並購、包括海外交易所的並購,好像我們只能被動地工作,卻不能去跟人家展開平等、自由的競爭。」
對於所謂「上市資源流失」之說,胡汝銀表示,外國證交所在國內建不建辦事處對此影響並不大,很多中國公司已然到國外上市去了。
我國大部分證券交易都是在交易所完成的.關於會員的問題,前面已經說了,只有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才有會員資格.
第三個問題應該是想問在中國的一些大券商吧.
在券商排名中,中國銀河當月完成2.03億元收入,蟬聯第一。國泰君安以2.01億元的微弱差距緊隨其後。申銀萬國和海通證券分別以1.49億元和1.4億元,名列第三和第四。其它排第五至第六的券商分別是華夏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國信證券、南方證券和中信證券。而前4個月券商累積收入的排名也基本相同,中國銀河、國泰君安分別以8.48億元和8.04億元位居前兩名。申銀萬國和海通證券以6.26億元和5.74億元分列第三和第四名。列第五至第十名的券商分別是華夏證券、廣發證券、南方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和招商證券。
在券商營業部部均收入排名方面,中金公司、國信證券依然處於領先地位。憑借承銷業務的優勢和只有3家證券營業部,中金公司以營業部部均收入6027萬元遙遙領先。國信證券以部均1564萬元名列第二。營業部部均收入在900萬元以上的券商是招商證券和漢唐證券,兩者的部均收入分別是977萬元和955萬元。其它名列第五至第十名的券商分別是金通證券、興業證券、中山證券、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和國聯證券,營業部部均收入從859萬元至720萬元。
⑺ 舉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股市運行的例子,要詳細一點的
經濟周期及對股市的影響
宏觀經濟變動,呈現復甦、高峰、衰退和谷底反復循環的周期性波動。
(1) 復甦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經過最低谷之後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產出、就業、消費開始增加,企業業績回穩,開始派發股利,投資者發覺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市緩緩回升。
(2) 高峰
經濟增長加速,人們對前景預期樂觀,消費慾望刺激物價和生產,企業盈利大增,股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3) 衰退
市場供求發生變化,利率提高,企業成本上升,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股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
(4) 谷底
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百業待興的蕭條局面,需求嚴重不足,大量的企業倒閉,失業率高,人們對預期悲觀。企業整體盈利水平極低,股票持有者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
經濟周期對股價變動影響明顯,也受到人們對未來預期等因素的影響,股價變動通常比實際的經濟周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周期尚處高峰階段時,股價已有不小跌幅;經濟仍處谷底末期,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這就是股市的"睛雨表作用"。
正所謂"選股不如選時",根據經濟循環周期,經濟復甦至高峰期才是股票投資的最佳時機,而衰退期、谷底階段的投資策略應以保本為主。另外,不同行業的股票在不同經濟周期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能源、製造(機械、電子)業股票在股市上升初期往往漲幅領先;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用消費品部門的股票在下跌趨勢的末期則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這是投資者在確定投資組合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常見的宏觀經濟指標及對股市的影響
讀者在新聞中常常會接觸到一些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物價指數、外貿形勢等。這些指標由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對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具有重要作用。
(1)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經濟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在一定時期(一般按年統計),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這些產品和勞務的界定以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為標准,舉個例子說,康佳在俄羅斯設廠,其產值不予計入;可口可樂在中國設廠,其產值計入我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
經濟增長速度,反映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程度。1998年在我國的一句流行口號:"保八",指的就是力爭1998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
GDP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佔有重要地位。當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則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上升,人們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內在含金量以及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價格上漲,股市走牛。
而經濟結構不合理,高通脹下呈現的GDP高速增長,是泡沫經濟的表現,經濟形勢有在矛盾激化中惡化的可能,企業成本上升,重復建設最終導致供大於求,居民實際收入 下降,各種因素引發股票價格的大跌。
若在宏觀調控下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減速增長,受政策收縮,增長減緩影響,股票價格有一個下跌的過程。隨著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顯現,社會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經濟矛盾逐步緩解,股票市場也會體現對經濟向好的預期而出現平穩漸升的態勢。
(2) 物價指數、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物價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平均價格與基準期平均價格對比計算的相對數,用於說明兩個不同時期商品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目前常用的有社會零售物價指數、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等。物價指數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大於100,表示物價比基準期上升;小於100,則表明物價比基準期下降。
當物價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上漲,則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則易發生通貨緊縮。
過度的通貨膨脹(幅度接近或超過10%),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居民收入下降,經濟環境惡化,對股票市場不利;而通貨緊縮時,物價持續走低,需求無法啟動,企業經營困難,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樂觀,這時股票市場同樣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3) 失業率
失業率的變動與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同步。失業率低,也就是就業率高,居民生活穩定,消費、投資慾望強,對股市起強有利。過高的失業率不僅影響個人投資意願,而且會影響社會整體情緒,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股市因此震盪走低。
(4) 利率
利率體現了信用關系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的資金借用報酬。利率的變化,直接反映出市場中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在市場繁榮之時,資金供不應求,利率上升;市場疲軟之時,資金供過於求,利率下降。從另一個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資金需求,經濟發展降溫;利率下降,刺激資金需求,經濟發展回暖。利率的變化反作用於資金供求,從而作用於經濟發展,因此成為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利率的升降與股價的變化呈反向關系:當利率上升,公司財務費用上升,公司預期盈利下降,而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上漲,資金流向銀行儲蓄和債券,股票價格相應下調;反之,股票價格就會上漲。從1996年5月~199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先後7次降低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從前6次降息消息出台時股市的表現看,均不同程度地出現沖高回落的現象,這有利好見報前大市已經急速沖高的因素,也有國內股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尚未解決原因,不能簡單理解為利率與股價的反向關系不存在。在經過7次降息後,利率水平下降很大,對刺激企業生產和居民投資傾向將起到深遠的影響,也為動作規范,業績穩步增長的上市公司股價上揚構成實質性的支撐作用。
(5)匯率
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出來的價格。
匯率變動受到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的經濟因素集中到一點,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合理,財政收支狀況良好,物價穩定,經濟實力強,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出口貿易增長,其貨幣匯率堅挺;反之,則貨幣匯率疲軟,面臨貶值壓力。匯率的變動也會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進口,也會導致資金外流,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穩中有升,吸引外資流入,經濟形勢穩步發展,股價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起始於泰銖貶值,外資抽離,股市狂瀉,並迅速在周邊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引至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動。
現階段我國股市、匯市僅保持適度有限的開放,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獨善其身是很難做到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和吸引外資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紡織、外貿、開發區建設行業的上市公司業績、股價隨之出現滑落,如凱地絲綢、廈門國貿,赫赫有名的浦東"四大天王"中的陸家嘴、外高橋、浦東金橋,主營業務受到極大沖擊。
(6) 財政收支
財政收入是國家為了保證實現政府職能的需要,通過稅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資金收入;財政支出是指為滿足政府執行職能需要而使用的財政資金。
財政收與支的平衡關系對社會供求的總平衡發生影響,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財政收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採用結余政策和壓縮財政支出,可以減少社會總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股市應呈現下跌的趨勢;財政收不抵支出為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需求,拉動經濟的功效,股市會隨著經濟增長呈現強勢。
⑻ 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差異的唯一原因嗎
時下流傳的房地產泡沫說,往往從不同人嘴裡出來的是不同的概念。中國究竟有沒有地產泡沫,見仁見智,亂成一團的主要原因是參照標准問題。平頭老百姓不懂什麼是「地產泡沫」;專家學者懂泡沫,依據是房價收入比遠高於國際標准,還有空置率的國際比較;政府部門更懂得「泡沫」意味著什麼,所以絕不承認有泡沫,房地產開發商傻呵呵的最樂觀,認為中國房地產是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根本沒有泡沫的影子。房地產泡沫說是糾合了許多盲目的、嫉妒的、正義的、邏輯的、理論的、怨憤的、惡毒的、無聊的、惡作劇的等等普羅大眾的情感,已經形成一種公眾輿論。輿論殺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可以隨便找出1000條理由,來說明一項沒來由的事情。我們從近來媒體上闡述地產泡沫的N個方面,來看看泡沫吹起和膨脹的全過程。本人:其實現在買房總比以後買,按照目前中國形勢看,房價將會持續上升,加之資源逐漸減少,會導致物價上揚,那麼商品房會隨之漲價。關於房地產市場,並沒有出現泡沫破裂的現象。盡管史蒂芬·羅奇先生被摩根士丹利任命為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被任命為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取得這樣「高大」的頭銜,也可能做出錯誤的預測,但是樓市出現泡沫危險信號和局部泡沫現象是不爭的事實。 針對越來越蔓延的房產「泡沫論」、「崩潰論」,建設部出台課題報告予以反擊,甚至預言「未來10年,中國房價還將平穩上漲。」 經濟學界,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說出了和主流意見截然相反的話。像社科院的易憲容還有經濟學界的巨擘吳敬璉等。為什麼吳敬璉對股市的預言正確而羅奇和謝國忠會出錯?關鍵在於股市是虛擬的,而樓市是具體的。但是他們不同的是,吳敬璉模糊地說出了股市在制度和體制上的缺陷,而羅奇、謝國忠則沒有說出中國樓市的制度缺陷。正是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樓市、股市的價格泡沫。其實,任何專家都可能出現判斷失誤,只有市場是最徹底、最真實的,市場供求規律是決定一切的試金石,通過研究中國股市、樓市的制度、市場結構現狀,揭示供求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過程和結果。一、市場供求規律是解析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現象的理論基礎(一)市場供求規律作用機制:無論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中,還是在其他產品市場中,供給和需求都是以價格作為橋梁的,而最終交易也是以價格作為媒介。正常市場(產品沒有差異,買賣雙方沒有差異且不能影響市場)的市場中存在完全競爭,如果市場上只有幾個供應者,將出現不充分競爭的寡頭局面,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只有一個供應者即壟斷情形。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是不可能被操縱的,在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價格極易被操縱,其中壟斷市場中存在高價格的定價權和超額壟斷利潤。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的需求價格彈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市場范圍越大需求彈性越小,市場范圍(行業)越小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長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短需求彈性越小。(二)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分析:房地產(土地)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分析。一個區域的居住和商業辦公對房地產的需求是對必需品的需求,需求價格彈性較小;供給價格彈性就不一樣,作為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資源,盡管土地的總體供應沒有彈性,但其區域性、行業性供給價格彈性較明顯,而且由於房地產(土地)開發周期較長(一般2年以上),比一般商品更具有時間彈性。(三)股票市場供求關系及其特殊性對比各類市場,有的市場屬於快速市場,有的市場屬於粘性市場。股票市場相對其他市場,既有一般市場特性,也有其獨特市場特性。一方面,股市遵循市場供求一般規律,一方面股市有極大的特殊性。房地產市場上價格對供求的調節非常緩慢,如果政府幹預後現行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價格趨於向上,價格上升的速度取決於現行價格下供求缺口大小,缺口越大則價格上升空間越大、速度越快。可是,股票價格對供求的變化反應非常迅速,而且由於股票價格虛擬特性強,其價格波動還極大地取決於市場信心和市場趨勢,信心主要來自製度和市場,比如市場機制是否健全、政府信用是否堅挺、信息披露是否規范真實、投資是否具有財富效應等。(四)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政府調控政策的利弊分析:國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控制房地產投資過熱的政策,而且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其影響的好壞需要進行定性評估分析。這里藉助房地產領域以外的兩個例子,其一是農業高科技問題,其二是歐佩克油價問題。首先說農業科技問題,由於農業科技導致農產品產量大大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同時,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相對無彈性的,因此需求不增加意味著最終導致農民的總收益減少,看來農業科技對農民不利,當然對社會是十分有利的,這就是農業科技導致的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再說歐佩克油價問題,油價變化說明在短期的石油供給、需求均缺乏價格彈性,因為短期內儲藏、產能一定,供給缺乏彈性;因為消費習慣(把石油作為必需品消費)不能馬上應變導致需求缺乏彈性。但是長期內,產能逐漸增加,替代產品出現,必然導致價格下降;同時人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消費習慣不妥,於是工業需求、公共需求、日常需求紛紛減少,也必然導致油價下降。總之,類似房地產的石油在短期缺乏供給、需求價格彈性,而在長期具有明顯的供給、需求價格彈性。可見,政策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比如農業科技問題),政策尺度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出台政策的時機必須恰當,否則效果不一定最佳(比如油價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供求規律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在現行價格下供不應求時出現短缺,而供過於求時出現過剩,原因在於所謂「現行價格」並非市場均衡價格。這種供求失衡導致的短缺或過剩經常會出現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中,比如制定農產品最低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將導致農產品過剩;租金控制時最高租金限制低於均衡租金,將導致公寓短缺;汽油供應限價低於均衡價格,導致排隊購油現象;失業也是勞動力資源過剩的表現,因為最低工資高於市場均衡工資。政府也知道會出現短缺和過剩,但是為什麼政府的調節往往失敗呢?原因在於政府很難確定干預市場的時機和合適的力度,結果往往引起市場的過激反應。所謂政府失靈是指不完全信息、效率低下、資源浪費、決策失誤導致政府失去產生調節市場的應有功能;所謂市場失靈是指經濟異常波動、市場缺乏競爭、社會成本高、公共物品供應不足、市場欠缺、信息失真導致市場失去產生應有經濟效率的應有功能。因此,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是,市場第一、政府第二,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政府才發揮作用糾正市場失靈,當然政府糾正市場失靈需要考慮調節的時機和力度,因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市區住宅改造計劃原本是為了窮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結果低收入住房毀壞的多、建的少;租金控制導致住房質量差、困難人群居住更加困難;最低工資雖然幫助部分工人卻導致其他人失業;我國長期的實踐證明,政府對經濟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總之,政府與市場供求規律的關系非常微妙,政府必須尊重市場供求規律,考慮市場供求規律的政府政策比無視供求規律的政策更為安全有效,不利的副作用更少。二、樓市與股市泡沫亂象形成過程(一)市場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關系、放大泡沫效應地價上漲導致房價上漲,還是房價上漲導致地價上漲?一般而言,房價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市場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場因素主要是供需導致價格變化,如果供不應求導致市場均衡被打破,房價必然上漲,從而導致地價上漲,因此從市場因素而言,房價帶動地價上漲,是一種引致效應。房屋成本主要是地價、建築成本和相關稅費,在建造成本、利稅一定的情況下,地價成為房價高低的主要變數,按經驗統計其比例一般大約是40%—50%,因此從成本角度而言,地價影響房價,高地價可能導致高房價。市場化土地出讓引發不少問題?經營性土地出讓的市場化模式(招標、拍賣、掛牌),其主要宗旨是為了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開發商,確定科學客觀的出讓土地定價模式,建立市場化的地價形成機制,避免土地出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可是,這種市場化模式可能導致矛盾發生轉化,即市場化的代價就是地價可能被人為抬高。市場化供地後,城市土地價值顯現,地價明顯上浮,這種壟斷地價模式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其正面效應是,土地一級市場壟斷後,城市土地資源價格上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吸引資本流入,投資增長,使商業機會增加,整個地區呈現繁榮景象,真正實現了 「土地是財富之母」;負面效應是,過高的地價,形成過高的房價水平,無疑會加大商業成本和辦公成本,使得經濟和商業活動的邊際收益遞減,最終減弱城市的市場競爭力。實際上,目前的我國供地模式實際上是政府壟斷。一方面,農村集體土地國有化即征地的過程不按市場價定價,大量土地同時符合供給條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獲得者,短期內需求十分有限,因此農用地國有化是供過於求的(需求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場上形成了單一的政府壟斷供給。市場化供地模式導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為的供不應求,以至於招標拍賣土地價格不斷攀升(供給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升高)。由於征地與供地均被政府壟斷,二者之間存在巨大價差,政府「壟斷經營」土地的結果必然是,一方面導致農民、政府、用地者間的利益矛盾的巨大沖突,一方面通過短期限量供地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嚴重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扭曲了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使房地產市場價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供給的條件下,土地價格的變動主要受政府供給土地量多少的影響,這樣價格不會是真正的市場價格。政府對土地壟斷的程度越高,對房價的影響也就越大,從而對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也就越強烈。獲取農用地和國有土地供應的寡頭壟斷模式是鑽了市場供求規律的空子,假若取消農用地國有化時的供過於求的管道、賣地時的供不應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農民直接與市場需求者進行交易,那麼農用地的交易價格絕對不會如此之低,而市場買地的價格也絕對不會如此之高,這中間的差價也就會自然轉化為對農民的補償、對開發商的補償、以及對消費者的補償,當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類稅費,只是壟斷利潤不會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賣地時將近期內計劃出讓的土地同時推向市場,交易價格肯定下降(其供給量增加,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右移,交易價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實行全國上下的針對房地產的全面聲討?其實,發展商並不想房價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費者的不滿。房價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於市場投機猖獗,一方面在於政府的土地寡頭壟斷模式,政府必須承認這個體制缺陷並承擔這個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場、尊重真理。(二)股票市場的泡沫扭曲過程:股權分置的制度設計原罪股票市場長期以來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股權分置。所謂股權分置,是指由於早期的制度設計,只有占股票市場總量三分之一的社會公眾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則暫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權分置問題作為我國資本市場上特有的股權結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分置問題的產生,主要根源於早期對股份制的認識不統一,對證券市場的功能和定位的認識不統一,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早期階段,國有資本運營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7149億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國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佔74%。股權分置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形成合理的股票定價機制;影響證券市場預期的穩定;大股東不關心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流通股股東「用腳投票」形不成對上市公司的有效約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於國有資產的順暢流轉、保值增值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制約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等。可以說,股權分置問題已經成為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一個重大障礙,需要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實行發行審批制,市場需求沒有彈性,在短期內股票是分開發行、上市的,顯然是供不應求的,必然導致價格高企;一方面由於股權分置,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導致供不應求的情形加劇,再次導致股價上升。所以,股市長期以來被扭曲,少量的流通股在市場供求規律的作用下,發行價、交易價高高在上,以至於首日的交易價就大大偏離其正常的投資價值,投資者大多數被這種制度性風險包圍,幾乎95%以上的投資者是虧損的。正是這種審批、發行制度和股權分置制度缺陷,導致了投資者承擔巨大的市場風險。三、政府利益與政府邊界政府必須正確處理自身利益與其邊界的關系。政府不從土地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退出、變政府直接參與土地市場變為間接干預,實際上是利益沖動使然。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應定位於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只為公共利益征地是國際通行做法。政府退出土地市場主體後,應主要通過規劃管制和對房地產征稅的方式間接調控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是權利有限的政府,政府的邊界才可能清晰。首先,政府必須遏制自身參與某種資產市場的初始沖動。從所謂「鼓勵上市發行股票」到所謂「經營城市」,乃至以房地產繁榮拉動經濟發展,都是政府介入不同形式資產市場的表現。一旦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市場,則必然扭曲市場。股市投資者長期以來始終依賴政府的政策救市,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而房地產市場在當前的政府操作下,很容易形成同樣的結局。因此,明智的政府與市場保持距離,是高於市場的調控者,是不偏不倚維持市場秩序的裁判者。當前某些地方政府聲嘶力竭強調房地產運行的健康性,本身就違背了政府職能的基本原則。第二,政府必須遏制自身維護某種資產價格的持續沖動。即使行政力量在資產市場發展中並未發揮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作用,但是市場總有波動,在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中,投資主體往往會要求政府給予扶持。而不成熟的政府往往會基於諸如維持市場穩定、避免投資者受損等諸多理由平準市場。當然,面對某種資產的過度異常投機,政府出於維護公眾利益而托市另當別論。第三,政府必須遏制自身限制某種資產價格的善良沖動。目前社會各界對房地產泡沫的憂慮,於是形成了在具體操作層面由政府直接平抑房價的動議。同樣,在直觀意義上,這一考慮是正確的,但是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這將是極其危險的政策設計。一方面,市場漲跌自有其規律,當前的狂漲並不意味著今後不會走跌,而政府介入干預房價本身又意味著對原先投資者的不負責任,只有讓其自然波動,投資者願賭服輸的市場心理才能健全。因此,壓低房價和之前的托市在本質上不存在區別。另一方面,面對當前過高房價導致的低收入居民無處棲身的問題,行政當局只有兩種手段可供選擇。一是增加供應量,抵消市場過度的需求。二是財政、貨幣政策,調節貸款利率或者貨幣補貼從而調節整個市場需求。勿容置疑,政府肯定難免利益考慮。其實,政府的最大利益出發點在於全體國民,在於國家經濟,而在房地產市場中具體集中的利益就是土地價值。目前的土地供應機制並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收益,它更有可能助長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甚至產生腐敗,而土地的有限性可能導致未來政府土地收益越來越少,因此科學的做法是,土地收益應如同稅收一樣穩定、均勻、制度化地回收,才可能保證政府未來的各期收益,也可以減輕市場的沉重負擔,也減少了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所以,以年地租的方式實現政府對國有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實行年租制,就需要在法律上明確。這樣既可使政府土地收益長期化,避免政府在土地收益上的短期行為,也可促進城鎮存量用地的流動,推動城鎮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其實台灣省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鑒。當年國民政府遷台,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方案,採用不流血的政策使台灣農民耕者有其田。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穩定土地政策和農民,以避免大量的農業失業人口沖擊脆弱的城市。到了上世紀70代,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財團壓力,國民黨政府最終反對開放土地買賣,而是將資本引入農村,過渡到台灣工業化後期,全社會進行社會資產再分配,解決社會貧富分化問題和工農業分化問題。過了十多年,台灣完成工業化,經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準後,台灣放寬了土地政策。這時候的土地價格已經從每甲四萬新台幣上升到了三千萬到四千萬不等。大量的農民因為出賣土地而得到了多年的補償,享受到了國家工業化的經濟成果。社會財富再次通過土地買賣得到了再分配,避免了大量農民的破產。工農業發展平衡,同時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使台灣社會更趨向穩定。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出讓土地造成了部分人群的資本富裕,社會消費和投資都帶動了起來。重要的是這些「暴富」的農民拿到出賣土地的財富之後,將資本轉向高風險的高技術行業,正是這些知識含量不高的「暴富」農民,成為台灣產業提升和轉型的資本輸入者,而此點則可以算是台灣土地政策的意外收獲。四、制度缺陷與市場缺陷共振: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類似人們越來越清楚,中國的樓市和股市一樣,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表現有三:其一,房地產市場和股市一樣,是一個權力介入型市場,權力資本的作用超過了其他資本,產品市場化而要素非市場化不對稱,導致了住房市場畸形以及價格居高不下。其二,地方政府發展房地產業更多是迫於財政支出的壓力,出於追求發展政績的沖動,這一點與當年發展股市只是迫於企業融資壓力、迫於為國有企業脫困圈錢非常相似。其三,房地產商推高資產價格的市場操作手法與股市黑庄頗為類似。在股市中,如果有人控制了一隻股票足夠籌碼,就完全可以操縱股價。而莊家推動整個市場價格上漲的奧秘就在首先推高高價股票的價格,誘使其他中低價股票的價格自然會被帶上來,這一手法在房地產市場中也已經被使用;2005年房地產投資商提出轉戰二、三線城市。從技術上看,這一做法十分類似於股市中莊家炒作某個板塊或概念的股票時使勁拉升龍頭股票的手法,龍頭股票的賺錢效應引誘散戶拚命殺入同板塊或概念的垃圾股,只要龍頭不倒,其他股票就跟著上漲,一旦莊家達到目的,散戶的末日就來臨。許多城市的價格已經翻番,少數項目價格甚至上漲數倍。這與股市庄托的做市效應是一樣的;為了推高價格,房地產商偽造大量虛假成交合同,通過這些虛假合同,使得房地產價格「無量空漲」。這一做法類似於股市莊家自我對敲拉抬價格。然而,一個不規范的市場是不可能實現持續快速的成長的,股市如此,房地產市場亦如此。可見,股市、樓市的制度規范和市場規范是缺一不可的。
求採納
⑼ 什麼叫股市泡沫
簡單的講 就是 股價 純粹的是資金在推動 那就叫泡沫
⑽ 求金融結構調整與股票市場發展方面文獻
太長,見鏈接:
http://www.ttadd.com/lunwen/HTML/9379_3.html
金融結構調整與證券市場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正式加入WTO的臨近,我國的銀行業開始邁出了結構調整的步伐,相繼出台了一些充實資本金、提高競爭力的政策,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結束了試驗期,開始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這標志著中國的金融業正在走向市場。但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問題,又成為進一步政策調整的出發點。
一、面向市場的銀行結構調整
1、調整的背景。
1994年,我國銀行業接受了一個國際准則,即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制定的資本充足率標准。這說明我國的銀行業開始走向市場、走向開放。巴賽爾條約要求銀行的核心資本與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4%,其總資產或凈值占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8%。這是一個保證國家金融系統安全的有效准則,不僅為35個契約國所接受,而且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承認,我國還將該標准正式載入商業銀行法第39條中。按巴賽爾標准,商業銀行必須要按照有風險的企業來進行經營,而不能以空殼銀行通過轉手經營儲蓄者資金來生存。這與空手套白狼的傳統銀行理論不同。按照傳統的銀行理論,銀行是將資金所有者「典當」的資金視為自己的資金貸給需求者,銀行本身並不在經營中投入資金。由此造成了銀行的道德風險(高風險經營)、破產威脅及信用下降,給銀行業的經營帶來了困難,所以,為控制風險,提出資本金標準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這就是巴賽爾條約的含義。
80年代,我國的銀行與財政分離,開始承擔獨立的職能,但是,由於傳統計劃經濟的遺產,再加上國家財力因放權讓利而削弱,政府為控制經濟,我國銀行業採用了近乎壟斷的國有銀行體制,國家通過該體系將收集的資金投於國有企業。為了使該流程不至於被中間截流,國家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居民的資本選擇,如取締民間非正規金融,限制證券市場發展,控制直接投資等,但是,隨著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單一的資金獲取渠道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資金需求,於是,90年代初我國銀行業經過了一輪自由化的改革,出現了一些非國有股份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由於國有銀行壟斷了社會資金的分配,不利於正在興起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於是在一些地方開始自發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現的金融組織,擔負著地方性的資金融通工作,成為鄉鎮企業和城市非國有經濟資金供應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國的城市信用社達5000家以上,其貸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體企業,8%左右流向私營企業。據估計,提供給私營企業的貸款相當於國有銀行的5倍。但是,這些金融機構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資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來吸收社會資金或從國有銀行借款,然後以較高利率借出,這就增大了經營風險。在經濟高漲時期成立了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名義上從事委託存貸業務,實質上是利用關系以低利息從國有銀行弄來資金,然後以市場利率貸放出去,或乾脆自己從事房地產等高風險高盈利投資,這實際上是國有銀行逃避國家信貸管理進行風險投資的手段。據估計,到1995年底,國有銀行對信託機構的放款數額達5500億元,這也是國有銀行呆壞賬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整頓金融秩序,央行採取了壓縮信託投資公司規模使其與商業銀行脫鉤的辦法,其數量從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資金損失大多已無法挽回。
還有一個因素也要看到,國有商業銀行迅速在全國布網經營,但由於實行地方的分權式管理,這些機構成了地方政府的錢口袋,再加上銀行經營管理不善,許多基層機構成為國有銀行的包袱。90年代中後期,隨著銀行商業化的推進,巴賽爾標準的實施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有銀行不僅追求效益的沖動開始佔了上風,而且金融風險意識逐漸增強。於是,在國家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形勢下,各個商業銀行開始收縮戰線,壓縮基層銀行機構,上收貸款權力,貨幣市場出現了逆細分化傾向,一方面存貸款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集中,其壟斷趨勢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其他商業銀行也從基層行集中資金,進行大額度放款,使得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資金的渠道進一步萎縮。這一格局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變得更嚴重,銀行收得越來越緊。 由此可見,在壟斷和集中化的主導趨勢下,我國的銀行體系還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國有銀行包袱重、經營管理水平低,且資源壟斷嚴重;二是非國有銀行實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規模過小,抗風險能力差;三是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率決定機制,致使銀行經營風險大。在這種格局下,因為國有銀行的資金主要投向國有企業,資金的流向不盡合理,所以給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困難,這是銀行業調整面臨的基本矛盾。
2、調整什麼,怎樣調整
從一國的整個資金流動過程看,個人獲得的各種資金有三個流向,即消費、儲蓄和其它投資,社會資金流入銀行業暫時或長期地存放,銀行所能動用(貸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銀行能夠完全履行其作為資金集散中心的職能,則經濟運行中的資金供應是基本平衡的,因為資金供求者與商品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慮外部因素)。但是,在經濟劇烈波動或資金流動存在結構性失衡時,上述的對稱性被打破,就會形成資金供求失衡。在我國的資金流動過程中,這種失衡主要由結構性因素引起,銀行吸收分散資金集中供給國有企業的結果是,資金過多地流向並沒有那麼大需求和能力的國有企業(甚至有些充當了資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資金無法滿足,於是形成資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為地造成資本高價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條長長的資金食利鏈,滋生腐敗。不僅如此,國家控制儲蓄利率也是對供給者的利益剝奪,因為儲蓄者被取消了資金使用的選擇權,只能以低價獲得利率。對於從事資金集散的銀行來說,更是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資金支配權成了獲利的最佳工具。通過低價收集資金剝奪儲蓄者的利益,並沒有通過商品的低成本和低價格返還消費者,而是成了各類中間取利者的收益和無效益的投資,結果是銀行反而背上了重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沒有正常的融資渠道,為高利貸的盛行大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決定了我們調整銀行結構的基本出發點,即疏通資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場化的資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問題相當復雜,主要有:
一是要堅決消除資金無效分配機制,使資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國有銀行給國有企業服務的情況並未改變,國有企業提供了二、三產業整個產出的不足40%,但卻佔用著60%以上的資金投入,這是造成銀行業困境和社會資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資金能真正按市場規則進入資金的真正需求部門,是體制和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銀行結構體系,打破銀行業的國家壟斷。在我國,國有銀行的資金流入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銀行的服務對象。由此而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我國銀行體制還基本上是國有銀行的一統天下,資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銀行業的正常競爭也不會形成。所以,要求國有銀行擴大服務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廂情願,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鼓勵和發展緊貼市場的非國有金融機構。一般來說,一個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體制是從民間部門的利益沖突及其協調過程中生長起來的,而在計劃體制背景下進行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其實質更應是政府部門的退出與民間部門的進入和成長,變政府配置金融資源為由民間部門配置金融資源,進而在民間部門之間確立正常的金融交易關系。不僅如此,資金服務是一個多層次、多樣性的體系,因為資金需求是復雜的,單靠正規的銀行業並不能全部解決需求者的問題,如農民貸款,城市小型工商企業、個體勞動者、風險型企業、貧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資金需求等,只有通過各種特殊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才能提供服務;銀行體系完備了,資金的結構性流動失衡才能最終解決。所以,開放銀行業的投資,形成多元化的銀行格局,是提高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風險、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環。此外,現有100多家中小商業銀行也有一個調整問題,包括存款保險、重組合並、剝離不良資產等。 三是對國有銀行進行調整。在這方面,政府開始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銀行業的資本金,降低不合理債權;將逐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改制,引進其他投資者;從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簡機構人員、提高銀行競爭力等,使國有銀行逐步走向市場。同時,為了緩解宏觀資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劃分了銀行貸款許可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各類非國有經濟。這些政策調整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擺脫困境,提高競爭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產權、人員、資本金、治理結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改革。如果說國有企業的改革困難,那麼,國有銀行的改革就更難。而能否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關繫到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前途。 四是實行利率市場化,使資金價格有一個合理的定價基礎。現在,國內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國銀行辦理外匯業務,其利率已經市場化了,且目前價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變形成機制,使利率市場化的最好時機。這時放開貸款利率以形成資金的市場定價,能夠促使銀行改善經營,使資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障礙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顧慮,擔心放開以後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實,放開以後,利率升降都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在價格普遍走低的情況下,利率也不會升得太高,況且央行控制著再貸款和再貼現手段,可以進行調節。二是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困難。一般來說,國債收益率構成長期收益曲線,是市場利率的基準線,但在我國目前情況下,由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事情正好反了過來,不是國債收益率影響和決定銀行利率,而是四大銀行的成本決定國債的招投標價格,國債利率的漲跌取決於四大國有銀行的行為,因而目前的國債收益率還難以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準。在削減四大國有銀行壟斷地位的同時,能否作出適當安排,限制四大銀行的行為,使國債收益率逐漸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參照。 以提高銀行競爭力和市場化為核心的銀行業結構調整,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改變過去集聚社會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趕超型發展戰略,也是對改革以來出現的銀行業集中化和壟斷化趨勢的修正。做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國過去和未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促進經濟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單純通過資金的輸入來達到高增長的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後患無窮。這就迫使我們的金融結構要進行分散化、市場化的調整,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提出的要求和? 尤隬TO的需要。以銀行調整為重點的金融結構調整,將對我國今後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證券市場發展
在銀行業開始結構調整的同時,做為金融體系的另一個重要成員,證券市場正在穩步發展,以《證券法》的實施為標志,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多年試點後正式納入金融體系,並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我國證券市場概況
為了使本文的敘述更有針對性,這里的證券市場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場,而其它類型的證券,如政府和企業債券暫不做分析。
企業的股票是該企業資產所有權的代表物,是一種明晰的產權,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種所有權的擁有和讓渡,前提是該代表物(股票)必須是真實的。所以,股票本質上是與國有企業的含義相沖突的,因為國有企業理論上歸人民所有(當然實際上是政府所有),其產權無法分割,如果分割則利益應歸於全民,這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實際分割與此無關)。好在我國90年代搞的企業發行股票的試點及自發交易市場的形成,並沒有考慮理論問題,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論是80年代中後期各地興起的證券交易場所,還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證券交易所,開始時都是地方行為,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證券管理機構。這里的證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自由放任和不規范的市場。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規則是由證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證券交易所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單位(上市掛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繳納掛牌費,而證券經紀商上交手續費給交易所),所以,從監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權力保證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資產實際存在),但沒有權力去保證上市公司不搞弄虛作假欺騙投資者。所以,上市規則事實上對上市公司並無約束力。這就需要政府來提供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體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樣的情況,投資者是不清楚的。當一個企業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化為一種代號以後,事實上,投資者也並不需要再去了解該符號的實際內涵,因為符號的收益能脫離企業的資本變化,這就為大批投資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間,符號本身也就具有了價值。但是,對符號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終股票價格就會波動。對投資者和股票價格進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資者可以為所欲為,操縱市場,就是監管的問題。監管是一種公共產品,就象警察維持公共秩序一樣。所以,規范市場行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於證券市場的運行缺乏制度保障,資金大戶肆意做市,投資者盲目炒作,股價連續翻倍,造成市場無序,於是,國家正式建立證券管理機構,開始介入監管,在上市公司的選擇和控制投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證券市場監管並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過度,其效果相當於引進老虎來驅趕狼,使市場陷入另一種無序狀態。無奈,我國的證券市場就走入了這一極端。隨著管理許可權上收,政府的證券管理機構事無巨細地插手證券市場的運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審批制和額度制;其二是直接監管制。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長由政府掌握,指標由政府分配,審批辦法由政府制訂,審批過程由政府執行,一句話,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這樣做的結果雖然解決了上市公司無序增長的問題,但卻造成供求不協調,市場劇烈波動,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合夥欺騙投資者等問題。不僅如此,政府監管不是從規則上著手,而是採用無規則的(救火式)一事一議的處理辦法,引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去尋找監管的漏洞,市場的無序性有增無減。其間以瓊民源事件最為典型。這段時期的證券市場是被管制的無序,表面上國家監管,但該管的沒管,反而使用了計劃經濟的辦法來管市場,結果是加劇和放大了市場波動。深滬兩地的股票指數從1993年上半年達峰值後一瀉千里,至1994年6月份兩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價格只相當於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見,兩市資產損失達數百億之多,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在1996-1997年,政府曾經發動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歸於沉寂。這一時期,兩市的市場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市場的不規范則是顯見的事實。
對於股票市場的發展規律,理論上有五階段之說,即停滯階段、操縱階段、投機階段、鞏固或崩潰階段、成熟階段,具體來說,這五階段情況如下。
①停滯階段。股票市場處於初創期,僅有少數人知道股票市場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後,手續煩雜,交易成本高,掛牌上市的公司少,股票價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價水平,有可能隨時間推移使股票價格低估。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更是如此。不過,當投資者開始發現股息收益超過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時,就開始購買股票,起初很謹慎,然後逐漸踴躍。
②操縱階段。當一些市場參與者發現,股票供應量很少,流動性有限,購買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種或多種股票價格上升時,操縱階段就開始了。只要價格扶搖直上,其他人就會開始購買,操縱者賺錢後就可以迅速離開市場。使股票投資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變更,可以引起更活躍的交易。
③投機階段。當一些人開始獲得大量資本收益和利潤時,更多的投機者就會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場,當價格被哄抬到高過股票基本價值,交易額迅速上升後,投機階段也就開始了。新發行股票過多地被認購,以致使許多公司公開出售股票,股票供應量迅速擴大,這時,再加上政府開始介入市場採取行動控制投機,如保證金要求的提高,較高的經紀人傭金,機構投資者的銷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稅,過多出售政府所擁有的股票或刺激對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銷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機效果並不明顯。
④鞏固或崩潰階段。隨著政府的介入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到一定時候,股市可用於投資的資金枯竭,新發行的股票已無法認購,投資者開始意識到,股票價格已升得太高,股價與其基本價值已無任何聯系,股票價格開始下跌。相對於繁榮程度的大小,股價下跌的速度有緩有快,這里就開始了調整或崩潰階段。在發生這樣的價格下跌後,投資者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重新獲得信心。這主要取決於價格下跌的程度,也取決於一國當時的利率、經濟增長、公司利潤率、通貨膨脹、其他投資方式的收益、政府對鼓勵股市發展的刺激措施及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在這一調整階段,許多投機者會成為投資者,他們不願虧本賣出,把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形式持有,希望將來價格回升。
⑤成熟階段。當最初的投資者重新獲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價格跌落時未受到損失的新投資者也參加市場活動後,一個新的成熟階段也就開始了。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加入市場活動,會促進市場逐漸走向成熟,交易量會趨向穩定,投資者也會更有理性,股票供給范圍更大,流動性也得以增強。股份雖然會繼續波動,但已變得不那麼劇烈。如果出現大幅度的價格波動,這通常是由於重大政治、經濟問題,貨幣和匯率政策的大幅變動,其它重大經濟政策調整和政府過度干預等因素所致。
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了前四個階段,現正在進入第五階段。目前,我國深滬兩地上市掛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餘家,股票總市值近4萬億元,流通總市值1萬億余元,是一個影響力日大的和發展中的市場。
2、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政策調整
在正式確立了證券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後,我國的證券市場開始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評價,確立了其作為直接融資市場的身份,而且通過各種具體措施來提高證券市場的地位(如證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場的規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氣,特別是在規范政府的監管行為上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使過去的投機市、政策市的狀況大有改觀;三是市場的投資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投資者的結構有了改進,使得市場呈現穩步上揚的格局,與經濟大環境的走勢基本相符。這些變化,得益於證券市場的政策改進。在證券法出台後,國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規,在規范投資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為上有了很大進步,使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成為主流。這些政策變化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針對整個股票市場投資者分散,易於造成股指劇烈波動和投資者行為難以規范的缺陷,著力培育和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如組織大型證券投資基金,改組證券公司以擴大其股本,允許和鼓勵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入市買其股票,允許保險公司資金入市買賣掛牌交易的證券投資基金等,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進入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從事拆借、買賣債券業務,允許證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貸款等,鼓勵一批有資金實力的投資機構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穩定市場、規范市場的目的。這些政策的出台,為證券市場創造了一個逐漸改進的市場環境。不過,也要看到,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還沒有一個規范化的約束機制,上市公司的質量沒有相應提高,再加上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與散戶投資者的資金之比為1∶10,存在嚴重的結構偏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其行為也不規范,短期化傾向嚴重。須知,營造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者生存發展的市場環境,是證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中國證券市場之所以會經歷五個階段,而且還會出現反復,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投機嚴重,投資者的行為長期無法規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質量、規范化運作的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准備在現有機構投資者的基礎上,再發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證券投資基金,以增強機構投資者的實力。如果能夠在2-3年內使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的市場資金實力之比,由目前的1∶10變為3∶7或4∶6,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礎。
第二,政府行為不斷規范,按市場規則監管證券市場的政策環境正在形成。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可喜的變化,前十年我國證券市場的不規范,除了市場本身的運行原因外,主要是由於,所謂政策造成的劇烈波動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上市公司資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場風險。政府的不合理干預造成了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行為的扭曲等。可以說,當時是以行政管理和計劃經濟的思維在經營和控制這一高風險的市場,結果該管的沒去管,不該管的管得太多,給市場的發展造成了障礙。目前,這些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現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發行審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標分配。今後企業股票發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發行指標以及地方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推薦,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經省級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意 ,股票主承銷商就可向中國證監會推薦並報送申請文件,證監會對擬發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後,由外部專家組成的發行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批。這是按市場規則分配資源的重大改進,也是規范證券市場的重要步驟。過去實行的所謂發行額度分配辦法,是典型的政府經營市場的體現,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資者行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場崩潰,深滬兩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時間內暴跌80%,大多數股票價格被壓縮在1-5元之間,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起因於國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發行55億股票。上市指標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資源利用效率低。如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數採取數量控制,地方新發行的股票是大盤而家數少,形成人為資產膨脹;而為了控制股票數量不控制家數,則大量上市一些流動股極小的公司,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監控和防範,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為嚴重的,為使國有企業脫困,大量經過包裝的國有企業上市圈錢(如ST紅光事件),造成大量虧損或毫無發展前景的企業市場,給投資者信心造成打擊。直到目前,許多大盤股國有企業的股價還在發行價附近波動,受到了市場的長期冷落,企業本身也沒有變化。所以,改變股票供給方式,形成一個市場化的股票供求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是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是通過股票發行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套利機會。過去,股票的一、二級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價(1-5倍),使得一級市場的申購資金多達數千億元,無風險套利盛行,而且那種發行方式給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提供了一個暴富的機會,由此產生了各種腐敗行為(如已暴露的大慶聯誼等)。通過股票上市的上網發行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相結合,發行價格採取不事先確定而由市場申購者的需求確定等措施,為股票的合理定價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這樣,一、二級市場價格的人為差別消失,使投資者處於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礎。
三是市場的扶優汰劣機制正在形成。這主要表現在,通過創設二板市場鼓勵國內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鼓勵重組的政策和退出證券市場的機制。目前,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終身制,一隻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產,即使早已資不抵債或已形成巨額負資產(如PT農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樣交易,而且市場價格不低。投資者之所以敢於冒險買賣這種股票,就因為他們認定,這類企業不會真正破產清算,而是會有各種政策使其復生或以殼資源轉讓。對於這類已經結束其經營期的企業,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機制,才會激發證券市場的活力,使投資者真正投資於有價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連續三年以上虧損的上市公司逐出證券市場的試點,將是改變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體實施辦法。不僅如此,在實施汰劣的同時,也出台了一些扶優的辦法,如對於國家需要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設二板市場來促其發展,對這些企業採取更寬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記錄、最低資本額為3000萬元,並對這些股票不設單日買賣漲跌停板限制。該市場有可能在年內推出。這樣,發展證券市場就與實施產業政策、提高企業競爭力緊密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