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需要博弈論嗎
❶ 股票市場里是零和游戲嗎 要分析,謝謝!
「零和游戲」也叫「零和博弈」。源於博弈論,是指在一項游戲中,參加者有輸有贏,贏家所得正好是輸家所失,總成績永遠為零,這就叫「零和」。現在廣泛用於有贏家必有輸家的競爭與對抗。「零和游戲規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人類社會中有許多與「零和游戲」像類似的局面。與「零和」對應,現在也常用「雙贏」概念。「雙贏」的基本理論就是「利己」不「損人」,通過談判、合作達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零和游戲原理: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游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這正是「零和游戲」的基本內容: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游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其他回答
1,不是零和博弈!因為有分紅的存在!在股票市場上有兩種人:投資者和投機者;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他希望得到的就是分紅等公司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舉例說明:美國幾十年股市的平均年收益在8%左右,遠遠高於儲蓄或者債券,但是其市盈率基本變化不大,現在也就15-20倍!也就是說美國每年的上市公司紅利在8%左右!但是如果是投機者,每年8%的收益他們基本就是無視,可以看做是零和博弈,還有,對中國股市來說,因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利潤太低,還不如存銀行多,所以也可以認為是零和博弈,根本就是賭博!
2,股票的本質是零和博弈
本來股市就是大多數人處於奉獻狀態的市場。你去看看各公司的分紅,才那麼點,分紅的錢又從哪裡來?我認為股價增長的原動力來自於不斷有人出新的更高的價格去買股票。至少現在的中國A股市場你和我這樣的股民還是在靠二級市場在賺錢,只要是靠二級市場賺錢的,就只能是一種投機行為,就只能是零和博弈。
不是貶低中國的市場,但事實上美國的市場要比中國的成熟許多。在中國你就不要指望靠分紅來實現大於銀行利率的收益。你還是記住一句話,在中國證券市場永遠是大多數人處於奉獻者地位的市場。
❷ 股票問題
做任何事情不能脫離實際.沒有對痛苦的實際過程的體會.不可能理解抽象的哲學.建議投身到市場多實戰.沒有贏虧的經歷無法真正理解那些深奧的東西
教育經l歷對塑造交易者看待交易的方式會產生重要作用.正規的教育能讓你在了解經濟和市場的大體狀況時有優勢,但不保證你能賺錢.要成為贏家必須學會感知大多數人看不到的機會.
即使你對市場深有體會了.也建議你多研究歷史.人性心理等方面.人類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市場是在螺旋型地發展.
❸ 最近學習了《股票投資博弈論》,有人也讀過嗎想交流一下。
我體會就是,沒有百分之百的炒股模式。股市不是一個不成不變的東西,它的變數太多了,完全按照它的來吃虧的時候也很多。
反正學的時候看它還是比較行,但是做的時候,就得要我們靠自己的經驗,不能生搬硬套那上面的。
❹ 股市博弈與四國軍棋講的是什麼
馬基雅弗利曾說過:君主的產生是緣於人們對力量的迷信和崇拜。在股市投資之中,這種力量變成了預測分析。投資分析大師目前被頂禮膜拜,萬千信民紛紛追捧。時空不斷輪回,江恩在數學的圓桌上起舞,股海波浪起落,但是眾生卻屢嘗海水之咸澀味道。數百年間,人類戰勝了天花,發明了燈泡,計算機可以模擬原子的裂變,但是股市卻依然深不可測。
有一個故事: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們把一隻大猩猩喊來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把很多隻股票代碼都貼在牆上,讓猩猩胡亂投擲飛鏢,飛鏢中了哪只股票,股民就買哪只股票,幾個月後,讓分析師們大吃一驚,大猩猩所投的股票的獲利率居然超過了華爾街的分析師!
有經濟學家據此來證明股價的隨機漫步。於是眾股民歡呼不已,心中希望未泯,巴菲特也依然健在,可細一琢磨:按隨機漫步理論,那麼一個人到了八十歲可能會身價億萬,但那時的鈔票對老人來說與手紙將有何分別?愚蠢啊,愚蠢,難怪有人笑說股市的傾向是把聰明人變傻,而不是把傻人變得聰明。
對猩猩來說,香蕉是通向它幸福的小舟,對人類來說,銀子是我們生存的動力,亦是股票盈虧的唯一標准。對金錢的執著必然是投機的障礙。
按博弈論的觀點分類,股市是不完全的信息博弈。如果在博弈進行過程中,每個參與方可以得知其他各方都進行了哪些操作,目前處於什麼狀態,則稱為信息完全博弈。比如下棋,雙方對盤面上的局勢一目瞭然,競局過程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這是典型的信息完全博弈。但也有一些競局在進行過程中各方並不完全了解其他各方的選擇,其他各方的狀態對他是不透明的,如大多數種牌類,各方都不知道別人手裡是什麼牌,這就是信息不完全博弈。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全博弈的例子,最典型的如軍事對抗,敵對雙方都盡量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秘密地調動部隊,以期給對手以突如其來的一擊。指揮員必須在對手情況不明了的情況下制訂作戰計劃,這一決策過程是一種典型的信息不完全博弈。
股市有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首先,股市外部環境狀態的不確定性,包括國家的經濟政策、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商品市場的狀況和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狀況等,這些因素是一種競局外部的力量,硬性影響著競局的發展,好比一個動力系統受到的外力。面對這些因素的影響,不論是莊家還是散戶,都只能消化和利用,而沒有能力改變。這些因素都是具有不確定性的,股民對下一步國家將出台什麼政策,公司的經營狀況將會如何轉化等幾乎是很難了解的。另外,每個股民的個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也在影響著他們的操作,進而影響著走勢。最常見的如有人因家中有事而急需錢用,只好賣股票,這種情況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計算出來的;再如,國外股市上曾有情場失意者為圖報復,收購情敵的公司,造成股價暴漲的例子;國內股市上還出現過這樣的傳說,某操盤手為慶祝自己女兒的生日,把股票打成漲停板的怪異事。其次,股市內部的不確定性,這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股民對其他股民操作狀態缺乏了解,即對博弈狀態缺乏了解。通過行情報價人們只能看到股價的漲漲跌跌,而不能知道這股價漲跌的背後是誰在推動,上千萬人的行為都隱在背後,博弈過程信息極不完備。股市由如此眾多的投資人構成,沒有任何辦法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干什麼。第二,即使獲取了這些微觀信息也不能直接指導操作,因為沒有辦法直接計算這么多人各自採取行動對股市的影響,而只能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但統計方法本身必然帶來隨機誤差。所以,這種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某君是位資深的股民,最近喜歡玩四國軍棋(四暗),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他挑起狼煙,血流成河,一開始很是順利,一路殺到副連長,後來混跡高分區中。但是到高分區之後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竟從副連長殺回小兵。此君善於總結,事後靜思,終於明白自己是對分數的過於追求已超越了游戲娛樂本身的旨義。雖然在高分區對手實力有之,太狡猾有之,但更多的是自己追求高分的這種執著嚴重影響了水平的發揮,從而使自己的棋路變得僵硬不化,患得患失,或失於保守被動,或失於心急冒進。不再仔細推敲盤面,不注意集中和對家配合進攻和防守,這樣輸之是必然的!這種執著與炒股途中的心理波動多麼一致,皆從人性自有弱點而來。但這點感悟不僅僅來自於玩四國軍棋。細品之,游戲的規則,計算思路,游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都對股票市場有著莫大的啟迪。此君仔細思索總結之後,豁然開悟,大笑而言:「玩四國一年,勝讀一百本投資經典!」他總結如下幾點。
第一,凡事不能以求之心去求。道無處不在,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悟性。「求」這種行為的本身,只有在「不以求之心」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人最大的潛力。在軍棋游戲里,雖然分數的高低固然記錄著你成功的軌跡,但過於對分數的執著必將成為下棋者心靈的桎梏,成績自然適得其反。股票投資,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第二,博弈模型思維不同。類比的思維方法可以讓人從一個迷局中跳躍出來,從類似的環境中正確分析。科學家可以精確地計算出天體的運行,卻計算不了人在股市中的瘋狂。關鍵的一點是計算方向與思路上的背離。
?
❺ 什麼是股市博弈論
本書徹底揚棄了傳統技術分析的理論體系,而在博弈論的基礎上重構了技術分析的理論。博弈論把股市看成一個競局,投資人處於博弈對抗中,投資決策是一個博弈計算過程。博弈計算與人們習慣的按照科學規律思考問題不同,它面對的系統不是僵死按一種規律變化,而是有多種變化發展的可能的活的系統。所以博弈計算必須要有對手意識,考慮對手的存在,考慮到對手存在多種可能的選擇,同時還要考慮到對手在計算時也會考慮到我的存在和我的多種選擇的可能等等。博弈計算更符合股市決策的實際情況,所以,本書對股市規律的論述較傳統的技術分析理論更清晰,且對操作更有指導意義。
❻ 博弈論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關鍵詞:有限理性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進化博弈 在行為金融學和進化博弈論中都有關於有限理性概念,那麼,這兩門學科中有限理性的內涵是否一致,本文從這兩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內涵 由於傳統的金融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兩大基石之上的,投資的目標是收益最大化,投資者之間無差別,他們都是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的,並且面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態度始終是一致的。但是,隨著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同時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投資決策時並不總是理性的,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為方面的重大發現,金融學便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為及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創新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理論從心理學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出發,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一些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闡述的異常現象,比較切合實際的闡釋了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並由此否定了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經濟心理學家Slovic提出以來,早已超出了生物進化理論的使用范圍,現己被廣泛地應用於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來解釋並猜測人的群體行為。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現 普遍的售盈持虧傾向 售盈持虧傾向,即投資者願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心理傾向,行為金融理論稱之為處置效應。 趙學軍、王永宏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售盈持虧傾向比美國投資者更嚴重;呂嵐、李學通過賣盈比例/賣虧比例和持股時間檢驗表明,中國股市同樣存在處置效應,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烈;陳斌等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個體證券投資者處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為數最多,選擇不斷補倉拉低價位的投資者數量次之,而選擇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反映了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傾向,這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定。 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偏差被稱為過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採用統計分析方法,發現投資者進行了一些並非能帶來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稅、流動性需求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等三個可能影響因素後確定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故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對於投資者正確處理信息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直接影響是,假如投資者有過度自信傾向,那麼他們就會過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財務表的信息;間接影響是,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投資者在處理各種信息時,重視那些能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有損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於不願承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會導致售盈持虧、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為。 顯著的羊群行為傾向 羊群行為是一種非凡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擬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靠輿論,而不考慮自己擁有的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大量的投資者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時進出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均表現十足。施東暉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建立了用以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並據此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證券市場上的羊群行為使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和證券價格變化具有聯動性和趨同性,從而導致個股價格變化和市場指數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引起大量的跟風和跟庄行為的出現,而這些行為往往被某些別有專心的莊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成為莊家獲取暴利的
❼ 股票市場出現非零和博弈怎麼解釋
證券市場理論上是一個零和博弈市場,是因為證券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在這個市場里不會創造社會財富,但是,在這個市場里可以對社會財富進行管理和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所以說是零和博弈。
不管是對整個市場,還是對一隻個股,都適用下面的零和博弈公式:
進入證券市場的錢=流出證券市場的錢;
進入證券市場的錢=機構和股民投入的資金+上市公司的分紅的錢;
流出證券市場的錢=機構和股民賺走的資金+上市公司融資融走的錢+證券公司收取的交易傭金+財政部證券交易印花稅+證監會收取的上市公司管理費+上海證券交易所收取的股權過戶費(深交所免收)+上市公司破產引起的證券價值歸零;
另外,機構和股民賺的錢如果沒有拿出證券市場,則不算流出,不計入公式。
上面是對標題的回答。
下面是對「舉個簡單的例子,加入A以1元的價格購買某一股票,一5元的價格賣出,B購得,又以價格2賣出。在這個過程中,A賺4,B賠3.如何解釋,中間的差價去了哪兒?」這人例子的回答:
在二級市場上也就是上市後的市場上,股票的價格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實有價格,是股票含有的凈資產,這由上市公司的實際資產來決定,是股票價格的實際部分,另一部分是股票的虛擬價格,也就是股票的預期價格,說白了就是由於人們的非理性交易而認為該股票應該值這么個價格,兩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你在交易市場里看到的價格,即買入賣出的價格。例子中的股票的凈資產假如是一元,那麼,A以1元買入,以5元賣出,就說明A認為這個股票只值5元,其中的4元是預期價格,A認為現在的價格已經達到了自己的預期價格,就賣出了;B以5元的價格買入,以2元的價格賣出,就說明B認為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要超出5元,所以買入,買入後股價下降,B改變了自己的預期價格,認為現在的市場里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只值2元不可能再是2元以上了,如果不賣以後的預期價格會是2元以下,所以就以2元賣出了;其實,在A和B的交易過程中,股票的實際價格還是1元,不同的是A和B對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不一樣,這是A和B的判斷問題,判斷對了就賺錢,判斷錯了就賠錢,但是,如果A和B都沒有把賺的錢和賠的錢拿出證券市場,那麼,A就不算真的賺B也不算真的賠,AB都有可能在下一次翻盤,賺賠翻了過來。
這就是A和B對自己的社會財富進行管理及社會財富在A和B之間進行再分配,在這個財富的管理和分配的過程中,上市公司沒有發生變化,所以股票的實際價格沒有發生變化,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
❽ 是不是運用技術分析的人越多,股票市場越有效呢
股票市場與其它市場有點不同,在市場中運用技術分析的人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共振,它產生的技術效果就越強,從而更能強化技術分析!從這個角度上說市場的有效性就更能加強,進而能帶動更多的人運用技術分析!送你個小故事,博弈論中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稱作「智豬博弈」。
故事的大意是,豬圈裡養了兩頭豬,一大一小,最有意思的是他們所待的豬圈很特別。四方型豬圈的一個角落裡有個食槽,但控制向食槽中投放食物的按鈕卻在對角位置。假設按一次鈕可以出7兩食物,如果大豬去按按鈕,小豬就可以在食槽邊先下嘴吃到4兩,而大豬因為跑過來晚了,只能吃到其中的3兩。而如果小豬去按按鈕,大豬會一嘴全包。它們的博弈策略情況如下:
面對上面的規則,結果會怎樣呢?不妨設身處地地為豬兒們想想。
很顯然,小豬的選擇自然是等待,而且是「死等」,否則只能是白忙乎。而大豬呢?不按就大家都沒得吃,所以只能去按按鈕。在這種規則下,最終的結果是,小豬在槽邊坐享其成,而原本處於優勢的大豬,卻不得不來回奔跑,為小豬服務,而自己還不如小豬吃到的多。真是好可憐哦!
在「智豬博弈」的情景中,大豬是占據比較優勢的,但是,由於小豬別無選擇,使得大豬為了自己能吃到食物,不得不辛勤忙碌,反而讓小豬搭了便車,而且比大豬還得意。這個博弈中的關鍵要素是豬圈的設計,即按按鈕的成本。
其實個股投資中也是有這種情形的。例如,當個股主力已經在底位買入大量股票後,他已經付出了相當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如果不拉抬就撤退,就等於接受虧損。所以,基於和大豬一樣的貪吃本能,只要大勢不是太糟糕,主力一般都會拉抬股價,以求實現吃進籌碼的增值。這時的中小散戶,就可以對該股追加資金,當一隻聰明的小豬,讓主力莊家給咱抬轎子。當然,這種股票的發覺並不容易,所以當小豬所需要忙碌的就是發現有這種情況存在的豬圈,並沖進去當聰明的小豬。
從散戶與莊家的策略選擇上看,這種博弈結果是有參考意義的。例如,對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後的信息處理都需要一定量的投入,如行業分析、個股調研、財務比較等等,一旦已經付出,機構投資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棄的。而中小散戶,不太可能事先支付這些高額成本,更沒有資金控盤操作,因此只能採取小豬的等待策略。即在莊家重倉的股票里等著,莊家一定比散戶更著急。等到主力動手為自己覓食而主動出擊時,散戶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遺憾的是,股市中的機構們要比大豬們聰明的多,且不守本分,他們不會甘心為小豬們按按鈕。因此,他們會選擇破壞豬圈的規矩,甚至自己重新打造一個豬圈,比如把按鈕放在食槽旁邊,或者可以遙控,這樣小豬們就沒有機會了。例如,機構和上市公司串通,散布虛假的利空消息,這就類似於按按鈕前騙小豬離開食槽,好讓自己飽餐一頓。
股市中,散戶投資者與小豬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沒有能力承擔炒作成本,所以就應該充分利用資金靈活、成本低和不怕套的優勢,發現並選擇那些機構投資者已經或可能坐莊的股票,事先蹲點,等著大豬們為自己服務。由此也可看到,散戶和機構的博弈中,散戶並不是總沒有優勢的,關鍵是找到有大豬的那個圈兒,並等到對自己有利的豬圈規則形成時再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