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特殊現象例子
Ⅰ 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違規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後的
《藍田造假案回顧》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證券報
藍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當年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的一篇文章。
這篇題為《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金融內參研究文章,首次揭開藍田股份財務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股份資金鏈斷裂。
2002年1月12日,藍田總公司總裁瞿兆玉、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隨後進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藍田一案進行了首次公開審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決:瞿兆玉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和提供虛假注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規局局長王法雄,因接受藍田股份董事長瞿兆玉的賄賂,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由北京市一中院開庭審理。
沈陽藍田公司成立於1994年8月,歸農業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該公司以「藍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1999年12月,瞿兆玉將其資本運作大本營從沈陽遷至老家湖北。「沈陽藍田」由此變身為「湖北藍田」。
資料顯示,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水產品開發的農業企業,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後,其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藍田神話」。
「藍田造假案」堪稱中國證券史上一個較大的財務造假案例,其餘波遠未結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資者張先生曾起訴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藍田股份)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在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Ⅱ 人民日報影響股市走勢的例子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以社論的方式對瘋狂投機的股市行為予以打壓。社論將股市的暴漲定性為「機構大戶操縱市場、銀行違規資金入市、證券機構違規透支、新聞媒介推波助瀾、誤導誤信股民跟風」等。此文一出,股市暴跌,滬深股市大幅跳空低開,絕大部分股票收在跌停板。
此事開啟了「社論調控股市」的先河。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對當年的牛市起到了推波助瀾在作用。此後,這種方式被多次運用,但效應已經逐漸遞減。
1999.5.19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
市場表現是指數從5月17日的最低點1047漲到1756,指數的漲幅超過70%,其後回落一波至1341,再接再厲漲到2245,漲幅大的科技類股票600770綜藝股份漲幅600%,600073上海梅林更是從5塊一直漲到33,個股漲幅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我當時持有600118(中國泛旅)600677(浙江中匯)也是從幾塊漲到30-40,也是我歷史賺錢最多的時期,再次領略了政策對市場的巨大影響
2004年9.13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重振投資者信心(社論)
9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抓緊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各項政策措施———重振投資者信心
市場從最低1258漲到1496,漲幅接近250點,是歷次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中漲幅最小的,但是也有很多的股票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很大的漲幅,由於我看多市場,並沒有了解離場,所以沒什麼收獲
多給點分才對!
Ⅲ 哪些股票具有典型的多頭市場 舉例10個典型的例子 還有10個空頭市場例子
大智慧裡面去看看
Ⅳ 股票類問題啊
決定股市漲跌因素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資金的第一特性是它的逐利性。吸引股票需求方產生購股的行為動機因素,就是促使股票價格漲跌的因素。具體有以下方面:
1,某階段市場上的股票有投資價值,即我們常講的(市盈率。市凈率)估值水平低,2,投資者對未來國內或國際經濟前景看好,國家經濟(稅收,利率)政策支持股市發展,3,當前,全球市場一體化,過去國家間轉嫁危機和掠奪利益靠戰爭。今天通過貨幣手段同樣達到目的。這時一國對他國股市的資本輸出,其目的不一定出於獲利的動機,可能是為搞跨他國經濟。4,股市賺錢的示範效應,股市的牛市是在第一批先知先覺人,大膽炒作下起動的,第一批人的賺錢效應會對市場外的人產生吸引力,使更多人入市。入場資金的不斷增加推高了牛市。直至牛市不斷泡沫化,發展到最後暴烈。所以,股市行情中的牛熊市轉換過程,實質是股票買賣兩方力量對比,買方由小轉大和賣方由大轉小的力量轉換過程。
做為一個理性的股市參與者,你在做出買和賣的決定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當前股市上買賣雙方那方力量大。如買方。>賣方,你應加入買方行列。眼頂大盤加滿倉。反之,要加入賣方行列。清空倉遠離市場。如買賣兩方力量平衡,在盤面上表現為橫盤整理狀態時。你應該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多看少動。
股票
股票是在資本市場上交易的一個證券品種,從經濟理論上講,資本市場與商品市場是相似的,都是經濟社會市場體系的一個部分。二者的區別從表象看,只是商品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實物品。資本市場交易的是虛擬化的貨幣商品——各類證券。
既然兩個市場的性質相似,資本市場運行也應遵商品市場的規律。那麼。商品市場遠行有何規律呢?這在中學時期,我們就學過,政治經濟學課本中的商品交換一節中,介紹了價值規律。基本內容是:當商品供大於求時。該商品價跌。當商品供小於求時,商品價漲。
股票市場——這一特殊的商品市場在實際運行中也遵循此規律。在股票市場上,當所有股票或一隻股票的買方(價值總額=單價*總量)>賣方時(價值總量=單價*總量)時,股價上漲。反之下跌。所以,決定股票價格漲跌的唯一因素,是股票的供求關系變化。股票的價值是市盈率和市凈率指標。那麼,影響股票。供求的具體因素有那些呢?
一,股票的供方
1,某個階段股票發行量。2,實際的上市流通量。3,發行價格高低等。
二, 股票的求方
某個階段能入市的資金量,如:以qfii為主的國外資金流入,基金發行量,股民開戶量。
三,企業籌磋資金渠道
1,銀行等金融結構借貸。2,民間借款,3,發行股票。發股票是種風險最小,成本最低的籌款方式。企業對此方式有永不滿足的要求。特別是初創型的風險投資企業。這就決定了股票市場上,永遠有發不完的股票。在某一市場,某一時期,發多少量,什麼價格發,能否發出去,都不取決於企業,而是取決於股票需求方的買方承接力。
Ⅳ 股市波動有哪些典型特徵
轉載:巴菲特關於100年間美國股市波動的實證研究
2001年11月10日,美國《財富》發表了《巴菲特談股市》這篇文章,文中巴菲特重申了股市整體表現長期來說與美國經濟整體增長性相關,長期來說,過度高估(Overpricing)或過度低估(Underpricing)的股價肯定會回歸於其內在價值。
在該文中,股神以翔實的歷史數據解釋說明了1899年—1998年的100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的現象。股神的實證研究證明,美國股市長期平均年復合回報率約為7%,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因為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這也就是格老所說的:「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從長期看,它是一台是稱重機」。
一、1964年—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的現象
美國道.瓊斯指數在1964年—1998年間的前17年和後17年的走勢完全不同。
第一個17年:1964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874.12點,1981年年底為875.00點,17年間增長0.1個百分點,幾乎原地踏步。
第二個17年:1981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875.00點,1998年年底為9181.43點,17年間上漲超過10倍,為典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牛市行情。
美國股市在兩個17年間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原因何在呢?
專業人士想到的原因是GNP的波動導致股市的相應波動,也就是經濟學和金融學教科書上通常所說的「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一現象無法單純以美國宏觀經濟的波動來解釋:1964年—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在股市低迷的第一個17年間,美國GNP增長率為373%,而在第二個17年的大牛市期間,美國GNP增長率只有177%,二者相差近一倍。
是偶然的巧合亦或其他?後視鏡看法一目瞭然。實際上,不僅僅是過去34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在整個20世紀也是經常如此。
20世紀可以說是美國人的世紀,先後發明了汽車、飛機、收音機、電視與電腦。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GNP破記錄地凈增長了702%。盡管其中也包括 1929年—1933年的大衰退和兩次世界大戰,但以10年為一個階段來比較,人們發現每個10年的人均實際GNP都在持續增長。或許人們認為穩定的經濟增長反映在股市上也應該會有股票指數的穩定增長才對。但事實遠非如此。
1900年—1920年美國人均實際GNP(以1996年美元價值計算)從4073美元增長到5444美元,增長了33.7%。而同期股票市場卻一點動靜也沒有,1900年初道.瓊斯指數為66.08點,1920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71.95點,20年間只有0.4%的年增長率,這種反差與1964年— 1981年的情況相似。
接下來的1920年—1930年的10年間,股市則一飛沖天,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一度大漲到381點,上升了430%。
隨後的1930年—1948年的19年間,道.瓊斯指數幾乎下跌了一半。1948年道.瓊斯指數只有177點。但同期的GNP卻增長了50%。
結果,接下來的1948年—1964年的17年間,道.瓊斯指數大漲5倍之多。之後就是上面提到的1964年—1998年的兩個截然不同的17年,先冷後熱,令世人驚異的大牛市結束了輝煌的20世紀。
如果用一種不同的時間分段法,在過去的100年間,經歷了3個時期的大牛市,包括44個年份,期間道.瓊斯指數總計上漲11000點。同時經歷了3次熊市,包括56個年份,盡管在這56年間美國經濟大幅增長,期間道.瓊斯指數卻總計下跌了292點。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股市的表現與宏觀經濟如此反常呢?請看下面股神巴菲特的解釋。
二、影響股市波動的三個關鍵因素
股神將股市如此反常的現象歸諸於利率、預期投資收益率兩個關鍵的經濟因素,以及一個與心理有關的因素。
影響股市的第一個關鍵經濟因素是利率。在經濟學中,利率就好比物理學中的地心引力一樣,不論何時何地,利率任何的微小波動都會影響全世界所有資產的價值。假設今天市場利率是7%,那麼,未來你1美元的投資收益的價值就與市場利率為4%時的價值有很大的差別。
分析過去34年長期債券利率的變化,人們可以發現第一個17年間利率從1964年底的4.20%大幅上升到1981年的13.65%,這對股票投資人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好事。但在第2個17年期間利率又從1981年的13.65%大幅下挫到1998年的5.09%,為股票投資人帶來了福音。
影響股市的第2個關鍵經濟因素是人們對未來投資收益率的預期。在第一個17年間,由於公司獲利前景不佳,投資者預期顯著下調。但在19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大力刺激經濟增長,使得企業獲利水平達到193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1964年—1981年的第一個17年間,兩個不利因素是使投資人對美國經濟失去信心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過去企業獲利成績不佳,另一方面在於利率過高使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大大折扣。兩項因素綜合,導致1964年—1981年間盡管同期GNP大幅增長但美國股市卻停滯不前。
不過這些因素在1981年—1998年的第2個17年間完全反轉,一方面企業收益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又不斷下降使得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進一步提高。這兩個因素為一個大牛市提供了產生巨大上升的燃料,形成GNP下降的同時股市卻猛漲的奇異現象。
第三個因素是心理因素,人們看到股市大漲,投機性交易瘋狂爆發,終於導致危險的悲劇一幕一再重演。
三、衡量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的定量分析指標
巴菲特認為,回顧過去近100年的股市表現,可以看到股市整體走勢經常與宏觀經濟發展相背離,這種極端的非理性行為是周期性爆發的。人們認識這種現象對於投資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在股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收益,就應該學會如何應對股市非理性行為的爆發。
巴菲特認為要想在股市非理性波動中保持理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定量分析,從而能夠准確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如果投資人能夠進行定量分析,盡管不會因此就能把分析能力提高到超人的水平,卻能夠使自己因此而避免隨波逐流陷入股市的群體性瘋狂,做出非理性的錯誤決策。如果投資人根據定量分析發現股市過熱,就可以理性地決策不再追漲,乘機高價離場。如果投資人根據定量分析發現股市過冷,就可以理性地決策選擇合適的股票低價買入。
巴菲特向美國投資者推薦了一個非常簡單但卻非常實用的股市整體定量分析指標「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可惜的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對我國股市卻不能直接使用)。
雖然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這項指標只能告訴投資人有限的信息,但它卻可能是任何時候評判公司價值是否合理的最理想的單一指標。分析80年來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可以發現,這項指標在199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本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警告信號。如果投資人財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國宏觀經濟增長的速度更高,那麼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必須不斷提高,直到無窮大,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巴菲特認為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在70%——80%之間可以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收益,但如果這個比率達到200%,象1999年和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那樣,那麼購買股票簡直無疑於玩火自焚。
四、股市短期波動不可預測,長期波動容易預測
巴菲特認為預測股市的短期波動是不可能的,相反,巴菲特認為股市長期波動具有非常穩定的趨勢,非常容易預測。
1999年,巴菲特大膽預測未來10年甚至20年內,美國投資人股票投資預期收益率(包含股利以及預期2%的通貨膨脹率)大概在7%左右,這正好與沃頓奇才傑里米.席格爾教授經過統計分析得出的美國股市200年來長期平均實際收益率為7%左右的結論非常吻合。哈哈,果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五、啟示
在過去的200年間,美國股市的年復合實際收益率為7%,並顯示出驚人的穩定性。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股票實際收益率也與美國的情況相吻合。股票投資收益率的長期穩定性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傑里米.席格爾教授認為,股票投資收益率取決於經濟增長、生產力和風險的收益。但是,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同樣來自於卓有成效的管理、對財產權利尊重的穩定的政治體系以及在競爭的環境中象消費者提供價值的意願。政治或經濟危機可以導致股票偏離其長期發展的方向,但是市場體系的活力能讓它重新返回長期的趨勢。或許這就是股票收益為什麼能夠超越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影響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異常變化,保持穩定性的原因。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解釋股市長期內向價值回歸的根本原因。格雷厄姆曾說:這正是我們行業的一個神秘之處。對我和對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樣神奇。但我們從經驗上知道最終市場會使股價達到它的價值。
Ⅵ 誰能幫我舉個實際的例子證明一下股票的問題!
燒餅2007-06-05 11:47假設一個市場,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只有兩個人,姑且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
假設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物價局監管。
假設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包括他們的勞動力價值)
假設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
——經濟模型都這樣,假設需要很多。
再假設他們生意很不好,一個買燒餅的人都沒有。這樣他們很無聊地站了半天。
甲說好無聊。
乙說好無聊。
看故事的你們說:好無聊。
這個時候的市場叫做很不活躍!
為了讓大家不無聊,甲對乙說:要不我們玩個游戲?乙贊成。
於是,故事開始了。。。。。。
甲花一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兩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
於是在整個市場的人看來(包括看故事的你)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麼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元一個,現在發現是60元一個,他很驚訝。
一個小時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元一個,他更驚訝了。
又一個小時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元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因為他是個投資兼投機家,他確信燒餅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元的「目標價」(在股票市場,他叫股民,給出目標價的人叫研究員)。
在燒餅甲、燒餅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甚至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而且賣了的人都很後悔——因為燒餅價格還在飛快地漲。。。。。。
那誰虧了錢呢?
答案是:誰也沒有虧錢,因為很多出高價購買燒餅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認的優質等值資產——燒餅!而燒餅顯然比現金好!現金存銀行能有多少一點利息啊?哪比得上價格飛漲的燒餅啊?甚至大家一致認為市場燒餅供不應求,可不可以買燒餅期貨啊?於是出現了認購權證。。。。。。
有人問了:買燒餅永遠不會虧錢嗎?看樣子是的。但這個世界就那麼奇怪,突然市場上來了一個叫李子的,李子曰:有虧錢的時候!那哪一天大家會虧錢呢?
假設一:市場上來了個物價部門,他認為燒餅的定價應該是每個一元。(監管)
假設二:市場出現了很多做燒餅的,而且價格就是每個一元。(同樣題材)
假設三:市場出現了很多可供玩這種游戲的商品。(發行)
假設四:大家突然發現這不過是個燒餅!(價值發現)
假設五:沒有人再願意玩互相買賣的游戲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個假設出現了,那麼這一天,有燒餅的人就虧錢了!那誰賺了錢?就是最少佔有資產——燒餅的人!
這個賣燒餅的故事非常簡單,人人都覺得高價買燒餅的人是傻瓜,但我們再回首看看我們所在的證券市場的人們吧。這個市場的有些所謂的資產重估、資產注入何嘗不是
這樣?在ROE高企,資產有高溢價下的資產注入,和賣燒餅的原理其實一樣,誰最少地佔有資產,誰就是賺錢的人,誰就是獲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投資人,要理性地看待資產重估和資產注入,忽悠別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錢!
在高ROE下的資產注入,尤其是券商借殼上市、增發購買大股東的資產、增發類的房地產等等資產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為,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持有高價燒餅的路人!
Ⅶ 請問在股票市場上有哪些經典案例
比較經典的就是上海楊懷定,人稱楊百萬。他是中國最早的股民,歐美股市都知道中國股民楊百萬。可見他的知名度,他最早抄真空電子,一張單子下來就凈掙幾十萬,後來他有一大堆人跟他學抄股,就是看他買進就跟著買進,看他賣出就跟著賣出,到後來股市下跌到三百多點,別人有的血本無歸,有的改行賣茶業旦,他依然在股市馳吒風雲。
Ⅷ 求關於金融股票某個理論的例子
在美國期貨市場里,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60年代末,未滿20歲的理查·丹尼斯在交易所擔任場內跑手(runner),每星期賺40美元,兩、三年後,他覺得時機成熟,准備親自投入期貨市場一試身手。他從親朋好友處借來l600美元,但因資金不足,只能在合約量較小的芝加哥買了一個"美中交易所"的席位,花去l200美元,剩下的交易本金只有400美元。對絕大多數人來說,400美元從事期貨交易,賺錢的可能性根本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理查·丹尼斯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下,就是這400美元,最終被丹尼斯像變魔術奇跡般地變成了兩億多美元。用他父親的話說:"理查這四百塊錢滾得不錯。"在成功之餘並親自培訓帶出來的十幾個徒弟,成為美國期貨市場的一支生力軍,管理的資金達數十億美元。
1978年,丹尼斯的交易成績不佳,經歷了一個調整階段。他總結出兩個原因:
1.因為當年大部分市場處於橫行狀態,假突破的市勢多不勝數,未能提供可靠的趨勢令其展露身手;
2.他脫離交易池,轉而在寫字樓遙控交易,喪失了可獲得各種信息和第一手資料的優勢。在場外遙控交易,可以同時買賣多種商品及外匯和利率期貨,長遠看來是明智的抉擇。針對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他相應地把交易策略逐漸調整為以中長線交易為主。
80年代,丹尼斯成為期貨市場叱吒風雲的人物,下單入場經常可以帶動市勢。他的成績繼續提高,平均每年都從市場賺取5000萬以上的利潤。但是1987年股災中,丹尼斯遭受重挫。旗下基金由損失近半,個人帳戶也遭同樣敗績。他的投入主要放在賣空債券上。股災後利率下調,債券沖高,雖有風險控制,但一時難以止住,所以損失慘重。對此他淡然處之。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可以不動聲色,泰然面對逆境,全無情緒上的波動。他了解"重大損失無可避免"的現實。情感波動對交易並無益處,過於關注反將影響大局。勝敗過於介懷,倒表示對自己信心不足。實際上,交易順手時他不會過分喜悅,運氣欠佳時,感情上所受的挫傷自然減弱。
1988年,理查德·丹尼斯淡出交易場,留下一座傳奇豐碑。但是在1995年他從延續成功者的格言:"從哪裡跌到就從哪裡爬起來。" 理查德·丹尼斯又重新返回市場。
筆者收集合研究了理查德·丹尼斯的操作系統和培訓"海龜"的資料,發現這些方法和理念是完全可以復制的,只要投資者能堅守原則,就一定能投資成功。
Ⅸ 舉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股市運行的例子,要詳細一點的
經濟周期及對股市的影響
宏觀經濟變動,呈現復甦、高峰、衰退和谷底反復循環的周期性波動。
(1) 復甦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經過最低谷之後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產出、就業、消費開始增加,企業業績回穩,開始派發股利,投資者發覺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市緩緩回升。
(2) 高峰
經濟增長加速,人們對前景預期樂觀,消費慾望刺激物價和生產,企業盈利大增,股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3) 衰退
市場供求發生變化,利率提高,企業成本上升,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股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
(4) 谷底
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百業待興的蕭條局面,需求嚴重不足,大量的企業倒閉,失業率高,人們對預期悲觀。企業整體盈利水平極低,股票持有者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
經濟周期對股價變動影響明顯,也受到人們對未來預期等因素的影響,股價變動通常比實際的經濟周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周期尚處高峰階段時,股價已有不小跌幅;經濟仍處谷底末期,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這就是股市的"睛雨表作用"。
正所謂"選股不如選時",根據經濟循環周期,經濟復甦至高峰期才是股票投資的最佳時機,而衰退期、谷底階段的投資策略應以保本為主。另外,不同行業的股票在不同經濟周期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能源、製造(機械、電子)業股票在股市上升初期往往漲幅領先;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用消費品部門的股票在下跌趨勢的末期則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這是投資者在確定投資組合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常見的宏觀經濟指標及對股市的影響
讀者在新聞中常常會接觸到一些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物價指數、外貿形勢等。這些指標由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對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具有重要作用。
(1)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經濟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在一定時期(一般按年統計),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這些產品和勞務的界定以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為標准,舉個例子說,康佳在俄羅斯設廠,其產值不予計入;可口可樂在中國設廠,其產值計入我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
經濟增長速度,反映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程度。1998年在我國的一句流行口號:"保八",指的就是力爭1998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
GDP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佔有重要地位。當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則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上升,人們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內在含金量以及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價格上漲,股市走牛。
而經濟結構不合理,高通脹下呈現的GDP高速增長,是泡沫經濟的表現,經濟形勢有在矛盾激化中惡化的可能,企業成本上升,重復建設最終導致供大於求,居民實際收入 下降,各種因素引發股票價格的大跌。
若在宏觀調控下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減速增長,受政策收縮,增長減緩影響,股票價格有一個下跌的過程。隨著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顯現,社會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經濟矛盾逐步緩解,股票市場也會體現對經濟向好的預期而出現平穩漸升的態勢。
(2) 物價指數、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物價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平均價格與基準期平均價格對比計算的相對數,用於說明兩個不同時期商品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目前常用的有社會零售物價指數、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等。物價指數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大於100,表示物價比基準期上升;小於100,則表明物價比基準期下降。
當物價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上漲,則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則易發生通貨緊縮。
過度的通貨膨脹(幅度接近或超過10%),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居民收入下降,經濟環境惡化,對股票市場不利;而通貨緊縮時,物價持續走低,需求無法啟動,企業經營困難,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樂觀,這時股票市場同樣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3) 失業率
失業率的變動與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同步。失業率低,也就是就業率高,居民生活穩定,消費、投資慾望強,對股市起強有利。過高的失業率不僅影響個人投資意願,而且會影響社會整體情緒,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股市因此震盪走低。
(4) 利率
利率體現了信用關系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的資金借用報酬。利率的變化,直接反映出市場中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在市場繁榮之時,資金供不應求,利率上升;市場疲軟之時,資金供過於求,利率下降。從另一個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資金需求,經濟發展降溫;利率下降,刺激資金需求,經濟發展回暖。利率的變化反作用於資金供求,從而作用於經濟發展,因此成為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利率的升降與股價的變化呈反向關系:當利率上升,公司財務費用上升,公司預期盈利下降,而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上漲,資金流向銀行儲蓄和債券,股票價格相應下調;反之,股票價格就會上漲。從1996年5月~199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先後7次降低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從前6次降息消息出台時股市的表現看,均不同程度地出現沖高回落的現象,這有利好見報前大市已經急速沖高的因素,也有國內股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尚未解決原因,不能簡單理解為利率與股價的反向關系不存在。在經過7次降息後,利率水平下降很大,對刺激企業生產和居民投資傾向將起到深遠的影響,也為動作規范,業績穩步增長的上市公司股價上揚構成實質性的支撐作用。
(5)匯率
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出來的價格。
匯率變動受到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的經濟因素集中到一點,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合理,財政收支狀況良好,物價穩定,經濟實力強,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出口貿易增長,其貨幣匯率堅挺;反之,則貨幣匯率疲軟,面臨貶值壓力。匯率的變動也會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進口,也會導致資金外流,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穩中有升,吸引外資流入,經濟形勢穩步發展,股價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起始於泰銖貶值,外資抽離,股市狂瀉,並迅速在周邊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引至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動。
現階段我國股市、匯市僅保持適度有限的開放,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獨善其身是很難做到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和吸引外資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紡織、外貿、開發區建設行業的上市公司業績、股價隨之出現滑落,如凱地絲綢、廈門國貿,赫赫有名的浦東"四大天王"中的陸家嘴、外高橋、浦東金橋,主營業務受到極大沖擊。
(6) 財政收支
財政收入是國家為了保證實現政府職能的需要,通過稅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資金收入;財政支出是指為滿足政府執行職能需要而使用的財政資金。
財政收與支的平衡關系對社會供求的總平衡發生影響,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財政收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採用結余政策和壓縮財政支出,可以減少社會總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股市應呈現下跌的趨勢;財政收不抵支出為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需求,拉動經濟的功效,股市會隨著經濟增長呈現強勢。
Ⅹ 股票市場有哪些玄學故事
五窮六絕七翻身,金九銀十,端午節後回來第一周一定跌,也就是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