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股票市場均衡模型

股票市場均衡模型

發布時間: 2021-10-26 14:25:25

① 請用可貸資金市場供求均衡模型和外匯市場供求模型分析下面幾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利率.............

金融工具的特徵:金融工程所涉及的金融工具有;;常用的金融工具包括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按分類而言,金融工具又可分為現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在現貨金融工具中,又涉及到四類市場信息:外匯市場、貨幣市場、情舉市場和股票市場。在衍生金融工具中,又直接涉及到諸如遠期比率(含遠期匯價、遠期利率及其協議和綜合遠期外匯協議)。金融期貨(含短期利率期貨、債券期和股指期貨等)、互換和金融期權等信息。 金融工程特點;;及基本類型;..第一類金融信息屬於宏觀經濟與產業信息,因為任何金融市場的活動都離不開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離不開產業或行業經濟活動的走勢。所以在這部分內容中必須包含宏觀經濟統計信息、經濟監測與景氣循環信息以及影響經濟活動的各類宏觀經濟政策信息,此外還必須包括產業機構。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產業布局等領域的信息。 第二類金融信息屬於各類金融市場信息,其中包括直接融資市場信息和間接融資市場信息。從信息的具體內容來說,又可以包括貨幣票據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匯市場、貴金屬市場、金融期貨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等范疇的信息。 第三類金融信息屬於企業財務信息,特別是各類企業含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財務報表等。 在常用的金融工程應用中,如套期保值、投機、套利和構造組合中,在所有這些應用中,都有三個「離不開」:即離不開金融信息庫。離不開測算模型、離不開風險與決策分析。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技術是金融工程的核心,金融信息則是金融工程的基礎。所以現代金融工程必須運用現代金融理論,依託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建立各種靈活有效的控制模型,實現對風險的最佳控制。 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有的區別:名義利率並不是投資者能夠獲得的真實收益,還與貨幣的購買力有關。如果發生通貨膨脹,投資者所得的貨幣購買力會貶值,因此投資者所獲得的真實收益必須剔出通貨膨脹的影響,這就是實際利率。 實際利率,指物價水平不變,從而貨幣購買力不變條件下的利息率。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存在著下述關系: 1、當計息周期為一年時,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相等,計息周期短於一年時,實際利率大於名義利率。 2、名義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資金時間價值,實際利率才真實地反映了資金的時間價值。 3、名義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如果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而同期通脹率為3%,則儲戶存入的資金實際購買力在貶值。因此,扣除通脹成分後的實際利率才更具有實際意義。仍以上例,實際利率為2% - 3% =-1%,也就是說,存在銀行里是虧錢的。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及通脹壓力難以消化的長期格局下,很容易出現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即便央行不斷加息,也難以消除。所以,名義利率可能越來越高,但理性的人士仍不會將主要資產以現金方式在銀行儲蓄,只有實際利率也為正時,資金才會從消費和投資逐步迴流到儲蓄。 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聯系: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與三者的聯系要復雜些,詳見利率平價理論。債券交易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一、待償期債券的待償期愈短,債券的價格就愈接近其終值(兌換價格)M(1+ rN),所以債券的待償期愈長,其價格就愈低。另外,待償期愈長,發債企業所要遭受的各種風險就可能愈大,所以債券的價格也就愈低。二、票面利率債券的票面利率也就是債券的名義利息率,債券的名義利率愈高,到期的收益就愈大,所以債券的售價也就愈高。三、投資者的獲利預期債券投資者的獲利預期(投資收益率R)是跟隨市場利率而發生變化的,若市場利率高調,則投資者的獲利預期R也高漲,債券的價格就下跌;若市場利率調低,則債券的價格就會上漲。這一點表現在債券發行時最為明顯。一般債券印製完畢離發行有一段間隔,若此時市場利率發生變動,即債券的名義利息率就會與市場的實際利息率出現差距,此時要重新調整已印好的票面利息已不可能,而為了使債券的利率和市場的現行利率相一致,就只能就債券溢價或折價發行了。四、企業的資信程度發債者資信程度高的,其債券的風險就小,因而其價格就高;而資信程度低的,其債券價格就低。所以在債券市場上,對於其他條件相同的債券,國債的價格一般要高於金融債券,而金融債券的價格一般又要高於企業債券。五、供求關系債券的市場價格還決定於資金和債券供給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時,企業一般要增加設備投資,所以它一方面因急需資金而拋出債券,另一方面它會從金融機構借款或發行公司債,這樣就會使市場的資金趨緊而債券的供給量增大,從而引起債券價格下跌。而當經濟不景氣時,生產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將有所下降,金融機構則會因貸款減少而出現資金剩餘,從而增加對債券的投入,引起債券價格的上漲。而當中央銀行、財政部門、外匯管理部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時也往往會引起市場資金供給量的變化,其反映一般是利率、匯率跟隨變化,從而引起債券價格的漲跌。六、物價波動當物價上漲的速度輕快或通貨膨脹率較高時,人們出於保值的考慮,一般會將資金投資於房地產、黃金、外匯等可以保值的領域,從而引起資金供應的不足,導致債券價格的下跌。七、政治因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並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當人們認為政治形式的變化將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時,比如說在政府換屆時,國家的經濟政策和規劃將會有大的變動,從而促使債券的持有人作出買賣決定。八、投機因素在債券交易中,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賺取價差,而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機構大戶就會利用手中的資金或債券進行技術操作,如拉抬或打壓債券價格從而引起債券價格的變動。

② (1)計算甲、乙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由於市場達到均衡,則期望收益率:必要收益率

答:
(1)計算甲、乙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由於市場達到均衡,則期望收益率=必要收益率
甲股票的必要收益率=甲股票的期望收益率=12%
乙股票的必要收益率=乙股票的期望收益率=15%
(2)計算甲、乙股票的β值:
根據資產資產定價模型:
甲股票:12%=4%+β×(10%-4%),則β=1.33
乙股票:15%=4%+β×(10%-4%),則β=1.83
(3)甲、乙股票的收益率與市場組合收益率的相關系數:
根據
甲股票的收益率與市場組合收益率的相關系數=1.33×=0.665
乙股票的收益率與市場組合收益率的相關系數=1.83×=0.813
(4)組合的β系數、組合的風險收益率和組合的必要收益率:
組合的β系數=60%×1.33+40%×1.83=1.53
組合的風險收益率=1.53×(10%-4%)=9.18%
組合的必然收益率=4%+9.18%=13.18%
{100分,如果回答滿意,請記得給採納}

③ 運用均衡理論,談談股票怎麼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股票的概念最早形成於荷蘭。

由於當時荷蘭與西班牙決裂,為謀求快速融資,王室成立了印度公司。全體荷蘭人集資,建造大量的輕型貨船,基本上壟斷了歐洲海上運輸業。股票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就是在當時形成的。

影響股價的因素有很多,天災人禍,心理因素,以及人為因素都有可能。但從從整體出發,影響股票走勢的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供求關系。

④ 一個金融學的模型問題,公式中的4個系數如何得來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估計模型,實際運用的理論價值並不是很高。如果要運用,是這樣的,統計分析都是以歷史會重演為基本前提的,通過時間序列回歸模型測算。選擇一隻股票,以文中所說的400天為考察期,將以往數年乃至數十年的Ri數值計算出來,第一天買入到400天賣出的收益率;查詢市場基準利率(一年定期)得到對應時間段的平均利率Rm,然後用回歸軟體分析結果,得出a和b的值,再根據目前的市場利率估算股票的均衡收益率。
這個模型的運用條件過於苛刻,一般需要假設經濟運行是平穩的,外部沖擊對於股票的影響是較小的,這種東東不適用於我國的股票市場分析。我國的股票市場還是波動很大,而且容易受到政策的外部沖擊,且投機性過高,理性程度偏低。

⑤ 為什麼說市場均衡點(M點)是所有證券以各自市值為權重的組合

同樣的疑問。瞬間有一點靈感。
M點是過Rf點向有效邊界做切線的切點。對於風險資產組合,這是最優的點。CML資本市場線只是投資者在無風險資產和這個風險組合進行投資選擇。
也就是,任何一位投資者(假設了所有投資者都有相同預期)投資風險資產的都會選擇M點對應的這個風險組合的比例。
當市場上所有投資者都是按這個比例去投資的時候,市場上各個資產就是按照這個比例形成的價值。所以這個組合中各資產的權重和市值佔比一致,是所有投資者相同預期的結果。
例如,市場上只有3種風險資產A,B,C, M點對應的那個比例是1:3:2,張三拿六萬元投資風險資產,會按照1:3:2去買,李四拿三萬,也會按照1:3:2去買風險資產。這樣的話,假如整個市場一共100個人,一共600萬投資於風險市場,這個市場上A、B、C的比例也是1:3:2。如果A的市值高於1/6,那麼沒有那麼多資金要來投資A,A的市值就要降低,直到降到1/6為止。如果A的市值低於1/6,那麼投資者就要來購買A,A的市值就上升,直到升到1/6為止。同理,B的市值均衡於1/2,C的市值均衡於1/3。即市場均衡的市值佔比和M點的權重是吻合的。

⑥ 股票市場的股價模型研究

放棄技術分析吧,美國市場已經拋棄的工具被中國無數中小投資者視為珍寶。要是靠看圖能做准確預測,那些基本面分析的機構全都能去喝西北風了。

⑦ 股票市場反身性的簡介

我不相信股票價格是潛在價值的被動反映,更不相信這種反映傾向於符合潛在的價值。我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不僅如此——這是對均衡理論的決定性背離——這種失真具有左右潛在價值的力量。股票價格不是單純的被動的反應,它在一個同時決定股票價格和公司經營狀況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換言之,我將股票價格的變化看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的一部分,並且我著重於考察參與者的期望和事件過程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作為因果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了解釋這一過程,我將以上述的相互影響所造成的差異作為出發點。我不排除事件實際上存在著與人們的預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卻將此視為特例。用市場術語來說,我認為市場參與者總是表現為這樣或那樣的偏向性。我不否認市場時常顯示出神奇的預示或預期功能,但這可以解釋為參與者的偏向對事件過程的影響,例如,人們普遍相信股票市場預期了蕭條,實際上應該說它促成了預期中的蕭條成為現實。這樣,我就用另外兩個主張取代了「市場永遠正確」的迷信:
1. 市場總是表現出某種偏向;2. 市場能夠影響它預期的事件;這兩個主張結合起來解釋了為什麼市場似乎經常能夠正確地預期未來事件。以參與者的偏向作為出發點,我們可以試著建立起參與者的觀點和他所參與的情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模型,難點在於,參與者的觀點是所參與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復雜的情境,我們必須採取簡化的方法,參與者的偏向就是這樣一個簡化的概念,現在我想更進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 bias )的概念。市場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許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謂的「主流偏向」。這個假設並非對所有的歷史過程都合適,但的確適用於股票市場和其他市場,諸多觀點的總合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它們相交於一個共同點,即股票的價格。在其他歷史過程中,參與者的觀點過於分散,無法總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場中,參與者的偏向在股票買進和賣出交易中找到了表達形式。其他條件相同時,正的偏向導致價格上漲,負的偏向導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種可觀察的現象。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們需要對「其他因素」了解得更多些以建立我們的模型。在此我將引進第二個簡化概念。假定存在著一個無論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都將影響股票價格變化的「基本趨勢」,其對於股票價格的影響及程度,視市場參與者的觀點而定,絕非一成不變。以這兩個概念作為基礎,就可以把股票價格的運動趨勢擬想成「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的合成。這兩個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請讀者回憶一下前邊提到的兩種函數關系:參與函數和認識函數。基本趨勢通過認識函數影響參與者的認知,認知所引起的變化又通過參與函數影響情境。在股票市場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股票價格,股票價格的變化又反過來對參與者的偏向和基本趨勢同時施加影響。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關系,其中股票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這兩者又反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股票價格和這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數關系:在一個函數中的自變數到了另一個函數中就成為因變數。常數關系不存在,均衡的趨勢也就無從談起。市場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釋為歷史性的變化過程,其中沒有一個變數——股票價格、基本趨勢、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變。在一個典型的市場事件序列中,三變數先是在一個方向上,接著又在另一個方向上彼此加強,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就是一個最簡單而又最熟悉的模式。首先,定義幾個概念。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化加強了基本趨勢,我們稱這個趨勢為自我加強的,當它們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之為自我矯正的。同樣的術語也適用於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強,也可能自我矯正。理解這些術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當趨勢得到加強時,它就會加速,當偏向得到加強時,預期和未來股票價格的實際變化之間的差異就會擴大;反之,當它自我矯正時,差異就縮小。至於股票價格的變化,我們將它們簡單地描述為上升的和下降的,當主流偏向推動價格上漲時,我們稱其為積極的;當它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為消極的。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的偏向所加強,而下降的價格變化為消極的偏向所加強,在一個繁榮/ 蕭條的序列中,我們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個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和一個下跌的價格變化為消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同時一定還存在著某一點,在這一點上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聯合起來,扭轉了股票價格的變化方向。現在已經可以建立一個初步的繁榮和蕭條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設存在著尚未意識到的基本趨勢——盡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價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這意味著,主流偏向在開始時是消極的。起初是市場參與者意識到了基本趨勢,認識上的變化將(通過投資決策)影響股票的市場價格,股票價格的變化可能影響也可能影響不了基本趨勢,在後一種情況中,問題到此為止,無須進一步討論在前一種情況里,我們進入了自我加強過程的起點。加強的趨勢可能在兩個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將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或矯正的預期。如果是後者,經過股票價格變化的矯正,這個基本趨勢可能繼續也可能終止;如果是前者,則意味著一個積極的偏向發展起來,它將引起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和基本趨勢的加速發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強的,預期甚至比股票價格還要升得快。基本趨勢愈益受到股票價格的影響,與此同時,股票價格的上漲則愈益依賴主流偏向的支撐,從而造成基本趨勢與主流偏向兩者同時滑入極其脆弱的狀態,最後,價格的變化無法維持主流偏向的預期,於是進入了矯正過程。失望的預期對股票價格有一種消極的影響,不穩定的股票價格的變化削弱了基本趨勢。如果基本趨勢過度依賴股票價格的變化,那麼矯正就可能成為徹底的逆轉,在這種情況下,股票價格下跌,基本趨勢反轉,預期則跌落得還要快一些,這樣,自我加強的過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啟動了,最終,衰落也會達到極限並使自己重新反轉過來。典型的情況是,一個自我加強的過程在早期會進行適度的自我矯正,如果在矯正之後趨勢仍然得以持續,這一偏向將有機會得到加強和鞏固,且不易動搖。當這一過程繼續下去時,矯正行為就會逐漸減少,而在趨勢頂點逆轉的危險則增大了。我在上面勾劃了一個典型的繁榮/ 蕭條的序列過程,它可以用兩條大致同向的曲線加以描述。一條代表股票價格,另一條代表每股收益,將收益曲線擬想成基本趨勢的一個標度,這是很自然的,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則是主流偏向的標示。具體的關系當然復雜得多。收益曲線不僅融合了基本趨勢,也融合了股票價格對該趨勢的影響。主流偏向僅僅部分地由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線本身當中。由於其表徵的現象只能部分地觀察到,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難極大,這也是為什麼選擇了可觀察的和可定量的變數的原因——雖然,後面將會談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頗具迷惑力的。為了眼下的目的,我們假設投資商感興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當地以每股收益來衡量。這兩條曲線的一個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圖(圖2-l )所示。起初,對基本趨勢的認定將是在一定程度上滯後的,但該趨勢已經足夠強大,並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現出來(A—B )。基本趨勢被市場認可後,開始得到上升預期的加強(B—C ),此時,市場仍然非常謹慎,趨勢繼續發展,時而減弱時而加強,這樣的考驗可能反復多次,在圖中只標出了一次(C—D )。結果,信心開始膨脹,收益的短暫挫折不至於動搖市場參與者的信心(D—E )。預期過度膨脹,遠離現實,市場無法繼續維持這一趨勢(E—F )。偏向被充分地認識到了,預期開始下降(F—G )。股票價格失去了最後的支持,暴跌開始了(G )。基本趨勢反轉過來,加強了下跌的力量。最後,過度的悲觀得到矯正,市場得以穩定下來(H—I )。應該強調,這只是一條可能的路徑、產生於一個基本趨勢和一種主流偏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現實中,基本趨勢可能不止一個,偏向內部也會有各種微妙的差別,事件的序列過程也可能會有迥然不同的路徑。關於模型的理論結構還可以說上幾句。我們感興趣的是參與者的偏向和事件實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參與者的偏向並沒有直接出現在模型中,兩條曲線都是實際事件過程的表現。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這兩條曲線之中,部分由它們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來了。這個結構的主要價值是它採用了可定量化的變數。股票價格充當了同參與者的偏向有關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歷史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通過認識函數和參與函數與參與者的認知發生內在聯系的情境,但辨別和定量化的研究則困難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為研究反身性現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實驗室。遺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確定股票價格的部分解釋,基本趨勢只是一個起佔位作用的符號,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變化,在這個概念中並未定義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內容,甚至迴避了基本因素應當如何度量的問題。收益、股息、資產價值、自由現金流量,所有這些標尺都是相關的,其他的標尺也不例外,然而,對每一種標尺所賦予的相對權重卻取決於投資者的判斷,也即受制於其偏向。當然,每股收益是一個可用的概念,但它會引起更多的問題,長期以來,股市分析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所幸這一困難並不妨礙我們繼續發展反身性的理論。即使對基本因素一無所知,我們還是可以作出一些有價值的概括。第一個概括是股票價格一定會對基本因素(不管它們是什麼)產生影響,由此產生了繁榮/ 蕭條的模式。有時,這種聯系是直接的,我在後面會給出幾個例子,但多數情況下則是間接的,往往要通過諸如稅收、管制或對儲蓄和投資的態度的變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們體會到。即令基本趨勢保持不變,在股票價格和主流偏向之間仍然很可能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聯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趨勢時,這種聯系才是令人感興趣的。假設基本因素沒有變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矯正,這正是我們在股票市場的日常變化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將這種偏向僅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應該是恰當的,充分競爭理論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證券分析就是這么做的。相形之下,當基本因素受到影響時,就不能不考慮這種偏向存在嚴重的失真,因為它引起了一個自我加強/ 自我消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股票價格、基本因素、參與者的觀點全都變得面目皆非。第二個概括是參與者對基本因素的認知必然含有某種缺陷,起初也許並不明顯,但以後會表現出來。這時,它將啟動主流偏向的逆轉階段。如果偏向變化扭轉了基本趨勢,自我加強的趨勢就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缺陷在哪裡?它如何、又何時表現出來?這是理解繁榮/ 蕭條模型的關鍵。前面的模型建立在這兩個概括之上,當然,模型是極其粗糙的。它的價值在於,藉助這個模型,我們得以辨別典型的繁榮/ 蕭條序列過程的決定性特徵。其中包括:投資者尚未意識到的趨勢、自我加強的過程的啟動、成功的檢驗、日益增強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現實和預期之間的差異的不斷擴大、投資者認知中的缺陷、市場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強過程,只有辨別出這些特徵,我們才能對股票價格的變化有所理解。但是,我們不能指望從一個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僅限於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確立潛在價值如何反映在股票價格中,而反身性理論則表明了股票價格如何影響潛在價值,一幅是靜態的圖景,另一幅則是動態的。盡管只能就股票價格的運動提供部分的解釋,這一理論對於投資商來說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闡明了一種其他投資商未能領會到的市場關系。投資者只有有限的資金可供調度,也只有有限的情報進行操作。他們無須成為萬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別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盡上風。有關證券分析的專業化的知識盡管各有所長,但都未能切中投資商關心的要害問題,反身性理論長於理解並辨別具有歷史重要性的價格變化,因此能夠直達問題的核心。在我本人的投資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經證明了它能夠帶來相當豐厚的投資回報。表面看來,這個模型是如此簡單、如此吻合於人們慣用的股票市場模型,想來每個投資商應該都不會對它感到陌生。然而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這一現狀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參與者觀念上的錯誤所造成的。這種觀念源自古典經濟學,再向前則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學的理論結構,他們頑固地堅持,股票價格是某種基本的現實因素的被動反映,而不是歷史過程中的一個積極成分。我們已經看到,這是絕對錯誤的,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當然,投資商們確實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場過程,也確實對它們作出了反應,惟一的區別是,他們的動作慢了一步。選用合適的模型,留意尋找決定價格曲線形狀的關鍵特徵,這,就是我的優勢。我第一次系統地應用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後期,正值集團企業熱時期,它幫助我在繁榮和蕭條兩個階段中都賺了錢。集團企業熱的關鍵起因是投資者中盛傳的各種誤解。投資商們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評估增長了,卻未能看穿實現增長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過收購取得收益增長的方法。一旦市場開始對他們的表現作出正面反應,事情就簡單多了,因為它們可以在收購其他公司時提供自己業經高估了的股票作為支付工具。這一套把戲的原理是這樣的:首先,假設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樣的內部收益增長,但收購公司的股票以兩倍於被收購公司市盈率的價格出售,如果收購公司得以實現規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將躍升50%,企業成長率亦相應提高。在實踐中,早期的集團企業都是那些實現了較高的內部增長率,並因此在股票市場上贏得高倍市盈率的企業。幾個主要的開拓者都是具有很強的國防背景的高技術公司,其管理人員意識到它們過去那種歷史性的增長率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 Ling-Temco-Vought(即後來的LTV)等等,它們開始收購更多的市場(市盈率)表現平庸的公司,但是,隨著每股收益增長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們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後來連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夠藉助收購狂熱而以高倍市盈率的價格在市場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來自廢金屬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巔峰時竟賣出20倍於收益的價格。最後,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證採取收購行動並奪取成功,就足以贏得高倍的市盈率。經理們發明了專門的會計處理技術,增強了收購的沖擊力,他們還把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購的公司:合理化操作( streamlingoperation)、資產變賣,以及普遍的在凈收益上所做的手腳。可是,比起收購行為對每股收益的影響來說,這些手法可謂小巫見大巫了。投資商的反應就像是印第安人見到了烈酒。起初,每一個公司的記錄都是基於其本身的價值的。可是集團企業逐漸被承認為一個特殊板塊,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型的投資商,即所謂的速利基金經理,或「快槍手」,他們與集團企業的經理人員建立起特殊的親密關系,雙方開通了熱線聯系,集團企業將所謂的「庫存股票」直接存放於投資商那裡,最後,集團企業幾乎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股票價格和收益。事件的發展遵循著我在模型中所刻畫的路徑,市盈率猛升,現實的市場終於無力承受預期的重負,盡管游戲還在進行,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支撐著市場繁榮信心的仍是一個錯誤的理念,收購的規模越來越大,非此則不足以保持增長的勢頭,直到最後其規模達到了極限點。整個過程的高潮是索爾·斯坦因伯格(Soul Steinberg)收購化學銀行的行動,結果遭到該銀行的反擊而告失敗。股票價格開始下跌,下降的趨勢進入自我強化的程序。收購對每股收益的有利影響消失了,新的收購成了不明智的舉動,在迅猛的外部增長期間被掃到地毯底下的內部問題暴露出來了。收益報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資商如夢初醒,公司經理們人人自危,令人興奮的成功已經過去了,日常管理的瑣屑事務無人願意打理,這種困境又為經濟衰退所加劇,許多趾高氣揚的集團企業陷於瓦解,投資商作了最壞的打算,也確實發生了幾宗這樣的案例,對於其餘的公司,實際表現經證明要優於市場的預期,最後,股票市場的形勢逐漸穩定,生存下來的公司多數進行了管理層的大換班,然後艱難地從廢墟底下掙扎出來。集團企業的繁榮特別適於證明我的初步模型,因為其「基本因素」很容易定量化。投資商把他們對股票的估價建立於每股收益報告的基礎上。無論圖表數字多麼缺乏意義,它們還是提供了與我的理論原型極其吻合的圖形(見圖2-2,圖2-3,圖2-4)。在理解和把握集團企業的繁榮/蕭條變化過程的努力中,我最成功的一例是對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所謂REITs的投資操作。這是一種根據立法授權產生的特殊法人組織形式,它們的關鍵特徵是在分配收入時可以免交公司稅,前提條件是將全部收入悉數分配。直至1969年,這個由立法授權催生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從那以後,REITs開始大批成立。我目睹了它們的創立,由於剛剛經歷了集團企業熱的興衰,我意識到由這種公司在市場上發動一輪繁榮/蕭條序列過程的潛在可能。為此我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其主要部分如下:抵押信託案例研究(1970年2月)

熱點內容
期貨市場白色的數字表示什麼 發布:2025-01-24 20:55:55 瀏覽:637
期貨交易一手能賺多少 發布:2025-01-24 20:55:01 瀏覽:433
歷史上跌最多的股票 發布:2025-01-24 20:41:30 瀏覽:49
股票漲停後很多賣出 發布:2025-01-24 20:29:16 瀏覽:396
匯炒股股票軟體 發布:2025-01-24 19:57:58 瀏覽:827
期貨市場目前活躍的賬戶有多少 發布:2025-01-24 19:34:33 瀏覽:203
為什麼約定投資人股權退出機制 發布:2025-01-24 19:28:01 瀏覽:17
老闆電器4天市值多少 發布:2025-01-24 19:14:22 瀏覽:618
滴滴金融對公還款還不了如何退款 發布:2025-01-24 19:13:29 瀏覽:101
焦點科技股票基本面分析 發布:2025-01-24 18:50:33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