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和股票市場
㈠ 金融與證券這個專業的前景如何
沒有什麼用,不過或許可以藉助你的學歷幫助你找份工作,其實學的東西都是一些理論,而這些理論在國內又是用不上的,要是在US,或許可以用,呵呵,不過學的多了,讓你懂得的東西多了,也可以去幫人分析!
㈡ 求金融結構調整與股票市場發展方面文獻
太長,見鏈接:
http://www.ttadd.com/lunwen/HTML/9379_3.html
金融結構調整與證券市場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正式加入WTO的臨近,我國的銀行業開始邁出了結構調整的步伐,相繼出台了一些充實資本金、提高競爭力的政策,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結束了試驗期,開始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這標志著中國的金融業正在走向市場。但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問題,又成為進一步政策調整的出發點。
一、面向市場的銀行結構調整
1、調整的背景。
1994年,我國銀行業接受了一個國際准則,即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制定的資本充足率標准。這說明我國的銀行業開始走向市場、走向開放。巴賽爾條約要求銀行的核心資本與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4%,其總資產或凈值占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8%。這是一個保證國家金融系統安全的有效准則,不僅為35個契約國所接受,而且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承認,我國還將該標准正式載入商業銀行法第39條中。按巴賽爾標准,商業銀行必須要按照有風險的企業來進行經營,而不能以空殼銀行通過轉手經營儲蓄者資金來生存。這與空手套白狼的傳統銀行理論不同。按照傳統的銀行理論,銀行是將資金所有者「典當」的資金視為自己的資金貸給需求者,銀行本身並不在經營中投入資金。由此造成了銀行的道德風險(高風險經營)、破產威脅及信用下降,給銀行業的經營帶來了困難,所以,為控制風險,提出資本金標準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這就是巴賽爾條約的含義。
80年代,我國的銀行與財政分離,開始承擔獨立的職能,但是,由於傳統計劃經濟的遺產,再加上國家財力因放權讓利而削弱,政府為控制經濟,我國銀行業採用了近乎壟斷的國有銀行體制,國家通過該體系將收集的資金投於國有企業。為了使該流程不至於被中間截流,國家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居民的資本選擇,如取締民間非正規金融,限制證券市場發展,控制直接投資等,但是,隨著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單一的資金獲取渠道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資金需求,於是,90年代初我國銀行業經過了一輪自由化的改革,出現了一些非國有股份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由於國有銀行壟斷了社會資金的分配,不利於正在興起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於是在一些地方開始自發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現的金融組織,擔負著地方性的資金融通工作,成為鄉鎮企業和城市非國有經濟資金供應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國的城市信用社達5000家以上,其貸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體企業,8%左右流向私營企業。據估計,提供給私營企業的貸款相當於國有銀行的5倍。但是,這些金融機構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資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來吸收社會資金或從國有銀行借款,然後以較高利率借出,這就增大了經營風險。在經濟高漲時期成立了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名義上從事委託存貸業務,實質上是利用關系以低利息從國有銀行弄來資金,然後以市場利率貸放出去,或乾脆自己從事房地產等高風險高盈利投資,這實際上是國有銀行逃避國家信貸管理進行風險投資的手段。據估計,到1995年底,國有銀行對信託機構的放款數額達5500億元,這也是國有銀行呆壞賬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整頓金融秩序,央行採取了壓縮信託投資公司規模使其與商業銀行脫鉤的辦法,其數量從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資金損失大多已無法挽回。
還有一個因素也要看到,國有商業銀行迅速在全國布網經營,但由於實行地方的分權式管理,這些機構成了地方政府的錢口袋,再加上銀行經營管理不善,許多基層機構成為國有銀行的包袱。90年代中後期,隨著銀行商業化的推進,巴賽爾標準的實施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有銀行不僅追求效益的沖動開始佔了上風,而且金融風險意識逐漸增強。於是,在國家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形勢下,各個商業銀行開始收縮戰線,壓縮基層銀行機構,上收貸款權力,貨幣市場出現了逆細分化傾向,一方面存貸款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集中,其壟斷趨勢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其他商業銀行也從基層行集中資金,進行大額度放款,使得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資金的渠道進一步萎縮。這一格局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變得更嚴重,銀行收得越來越緊。 由此可見,在壟斷和集中化的主導趨勢下,我國的銀行體系還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國有銀行包袱重、經營管理水平低,且資源壟斷嚴重;二是非國有銀行實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規模過小,抗風險能力差;三是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率決定機制,致使銀行經營風險大。在這種格局下,因為國有銀行的資金主要投向國有企業,資金的流向不盡合理,所以給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困難,這是銀行業調整面臨的基本矛盾。
2、調整什麼,怎樣調整
從一國的整個資金流動過程看,個人獲得的各種資金有三個流向,即消費、儲蓄和其它投資,社會資金流入銀行業暫時或長期地存放,銀行所能動用(貸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銀行能夠完全履行其作為資金集散中心的職能,則經濟運行中的資金供應是基本平衡的,因為資金供求者與商品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慮外部因素)。但是,在經濟劇烈波動或資金流動存在結構性失衡時,上述的對稱性被打破,就會形成資金供求失衡。在我國的資金流動過程中,這種失衡主要由結構性因素引起,銀行吸收分散資金集中供給國有企業的結果是,資金過多地流向並沒有那麼大需求和能力的國有企業(甚至有些充當了資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資金無法滿足,於是形成資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為地造成資本高價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條長長的資金食利鏈,滋生腐敗。不僅如此,國家控制儲蓄利率也是對供給者的利益剝奪,因為儲蓄者被取消了資金使用的選擇權,只能以低價獲得利率。對於從事資金集散的銀行來說,更是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資金支配權成了獲利的最佳工具。通過低價收集資金剝奪儲蓄者的利益,並沒有通過商品的低成本和低價格返還消費者,而是成了各類中間取利者的收益和無效益的投資,結果是銀行反而背上了重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沒有正常的融資渠道,為高利貸的盛行大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決定了我們調整銀行結構的基本出發點,即疏通資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場化的資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問題相當復雜,主要有:
一是要堅決消除資金無效分配機制,使資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國有銀行給國有企業服務的情況並未改變,國有企業提供了二、三產業整個產出的不足40%,但卻佔用著60%以上的資金投入,這是造成銀行業困境和社會資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資金能真正按市場規則進入資金的真正需求部門,是體制和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銀行結構體系,打破銀行業的國家壟斷。在我國,國有銀行的資金流入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銀行的服務對象。由此而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我國銀行體制還基本上是國有銀行的一統天下,資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銀行業的正常競爭也不會形成。所以,要求國有銀行擴大服務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廂情願,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鼓勵和發展緊貼市場的非國有金融機構。一般來說,一個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體制是從民間部門的利益沖突及其協調過程中生長起來的,而在計劃體制背景下進行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其實質更應是政府部門的退出與民間部門的進入和成長,變政府配置金融資源為由民間部門配置金融資源,進而在民間部門之間確立正常的金融交易關系。不僅如此,資金服務是一個多層次、多樣性的體系,因為資金需求是復雜的,單靠正規的銀行業並不能全部解決需求者的問題,如農民貸款,城市小型工商企業、個體勞動者、風險型企業、貧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資金需求等,只有通過各種特殊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才能提供服務;銀行體系完備了,資金的結構性流動失衡才能最終解決。所以,開放銀行業的投資,形成多元化的銀行格局,是提高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風險、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環。此外,現有100多家中小商業銀行也有一個調整問題,包括存款保險、重組合並、剝離不良資產等。 三是對國有銀行進行調整。在這方面,政府開始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銀行業的資本金,降低不合理債權;將逐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改制,引進其他投資者;從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簡機構人員、提高銀行競爭力等,使國有銀行逐步走向市場。同時,為了緩解宏觀資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劃分了銀行貸款許可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各類非國有經濟。這些政策調整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擺脫困境,提高競爭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產權、人員、資本金、治理結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改革。如果說國有企業的改革困難,那麼,國有銀行的改革就更難。而能否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關繫到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前途。 四是實行利率市場化,使資金價格有一個合理的定價基礎。現在,國內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國銀行辦理外匯業務,其利率已經市場化了,且目前價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變形成機制,使利率市場化的最好時機。這時放開貸款利率以形成資金的市場定價,能夠促使銀行改善經營,使資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障礙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顧慮,擔心放開以後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實,放開以後,利率升降都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在價格普遍走低的情況下,利率也不會升得太高,況且央行控制著再貸款和再貼現手段,可以進行調節。二是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困難。一般來說,國債收益率構成長期收益曲線,是市場利率的基準線,但在我國目前情況下,由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事情正好反了過來,不是國債收益率影響和決定銀行利率,而是四大銀行的成本決定國債的招投標價格,國債利率的漲跌取決於四大國有銀行的行為,因而目前的國債收益率還難以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準。在削減四大國有銀行壟斷地位的同時,能否作出適當安排,限制四大銀行的行為,使國債收益率逐漸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參照。 以提高銀行競爭力和市場化為核心的銀行業結構調整,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改變過去集聚社會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趕超型發展戰略,也是對改革以來出現的銀行業集中化和壟斷化趨勢的修正。做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國過去和未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促進經濟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單純通過資金的輸入來達到高增長的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後患無窮。這就迫使我們的金融結構要進行分散化、市場化的調整,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提出的要求和? 尤隬TO的需要。以銀行調整為重點的金融結構調整,將對我國今後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證券市場發展
在銀行業開始結構調整的同時,做為金融體系的另一個重要成員,證券市場正在穩步發展,以《證券法》的實施為標志,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多年試點後正式納入金融體系,並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我國證券市場概況
為了使本文的敘述更有針對性,這里的證券市場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場,而其它類型的證券,如政府和企業債券暫不做分析。
企業的股票是該企業資產所有權的代表物,是一種明晰的產權,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種所有權的擁有和讓渡,前提是該代表物(股票)必須是真實的。所以,股票本質上是與國有企業的含義相沖突的,因為國有企業理論上歸人民所有(當然實際上是政府所有),其產權無法分割,如果分割則利益應歸於全民,這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實際分割與此無關)。好在我國90年代搞的企業發行股票的試點及自發交易市場的形成,並沒有考慮理論問題,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論是80年代中後期各地興起的證券交易場所,還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證券交易所,開始時都是地方行為,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證券管理機構。這里的證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自由放任和不規范的市場。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規則是由證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證券交易所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單位(上市掛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繳納掛牌費,而證券經紀商上交手續費給交易所),所以,從監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權力保證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資產實際存在),但沒有權力去保證上市公司不搞弄虛作假欺騙投資者。所以,上市規則事實上對上市公司並無約束力。這就需要政府來提供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體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樣的情況,投資者是不清楚的。當一個企業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化為一種代號以後,事實上,投資者也並不需要再去了解該符號的實際內涵,因為符號的收益能脫離企業的資本變化,這就為大批投資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間,符號本身也就具有了價值。但是,對符號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終股票價格就會波動。對投資者和股票價格進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資者可以為所欲為,操縱市場,就是監管的問題。監管是一種公共產品,就象警察維持公共秩序一樣。所以,規范市場行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於證券市場的運行缺乏制度保障,資金大戶肆意做市,投資者盲目炒作,股價連續翻倍,造成市場無序,於是,國家正式建立證券管理機構,開始介入監管,在上市公司的選擇和控制投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證券市場監管並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過度,其效果相當於引進老虎來驅趕狼,使市場陷入另一種無序狀態。無奈,我國的證券市場就走入了這一極端。隨著管理許可權上收,政府的證券管理機構事無巨細地插手證券市場的運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審批制和額度制;其二是直接監管制。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長由政府掌握,指標由政府分配,審批辦法由政府制訂,審批過程由政府執行,一句話,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這樣做的結果雖然解決了上市公司無序增長的問題,但卻造成供求不協調,市場劇烈波動,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合夥欺騙投資者等問題。不僅如此,政府監管不是從規則上著手,而是採用無規則的(救火式)一事一議的處理辦法,引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去尋找監管的漏洞,市場的無序性有增無減。其間以瓊民源事件最為典型。這段時期的證券市場是被管制的無序,表面上國家監管,但該管的沒管,反而使用了計劃經濟的辦法來管市場,結果是加劇和放大了市場波動。深滬兩地的股票指數從1993年上半年達峰值後一瀉千里,至1994年6月份兩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價格只相當於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見,兩市資產損失達數百億之多,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在1996-1997年,政府曾經發動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歸於沉寂。這一時期,兩市的市場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市場的不規范則是顯見的事實。
對於股票市場的發展規律,理論上有五階段之說,即停滯階段、操縱階段、投機階段、鞏固或崩潰階段、成熟階段,具體來說,這五階段情況如下。
①停滯階段。股票市場處於初創期,僅有少數人知道股票市場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後,手續煩雜,交易成本高,掛牌上市的公司少,股票價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價水平,有可能隨時間推移使股票價格低估。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更是如此。不過,當投資者開始發現股息收益超過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時,就開始購買股票,起初很謹慎,然後逐漸踴躍。
②操縱階段。當一些市場參與者發現,股票供應量很少,流動性有限,購買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種或多種股票價格上升時,操縱階段就開始了。只要價格扶搖直上,其他人就會開始購買,操縱者賺錢後就可以迅速離開市場。使股票投資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變更,可以引起更活躍的交易。
③投機階段。當一些人開始獲得大量資本收益和利潤時,更多的投機者就會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場,當價格被哄抬到高過股票基本價值,交易額迅速上升後,投機階段也就開始了。新發行股票過多地被認購,以致使許多公司公開出售股票,股票供應量迅速擴大,這時,再加上政府開始介入市場採取行動控制投機,如保證金要求的提高,較高的經紀人傭金,機構投資者的銷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稅,過多出售政府所擁有的股票或刺激對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銷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機效果並不明顯。
④鞏固或崩潰階段。隨著政府的介入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到一定時候,股市可用於投資的資金枯竭,新發行的股票已無法認購,投資者開始意識到,股票價格已升得太高,股價與其基本價值已無任何聯系,股票價格開始下跌。相對於繁榮程度的大小,股價下跌的速度有緩有快,這里就開始了調整或崩潰階段。在發生這樣的價格下跌後,投資者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重新獲得信心。這主要取決於價格下跌的程度,也取決於一國當時的利率、經濟增長、公司利潤率、通貨膨脹、其他投資方式的收益、政府對鼓勵股市發展的刺激措施及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在這一調整階段,許多投機者會成為投資者,他們不願虧本賣出,把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形式持有,希望將來價格回升。
⑤成熟階段。當最初的投資者重新獲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價格跌落時未受到損失的新投資者也參加市場活動後,一個新的成熟階段也就開始了。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加入市場活動,會促進市場逐漸走向成熟,交易量會趨向穩定,投資者也會更有理性,股票供給范圍更大,流動性也得以增強。股份雖然會繼續波動,但已變得不那麼劇烈。如果出現大幅度的價格波動,這通常是由於重大政治、經濟問題,貨幣和匯率政策的大幅變動,其它重大經濟政策調整和政府過度干預等因素所致。
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了前四個階段,現正在進入第五階段。目前,我國深滬兩地上市掛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餘家,股票總市值近4萬億元,流通總市值1萬億余元,是一個影響力日大的和發展中的市場。
2、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政策調整
在正式確立了證券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後,我國的證券市場開始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評價,確立了其作為直接融資市場的身份,而且通過各種具體措施來提高證券市場的地位(如證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場的規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氣,特別是在規范政府的監管行為上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使過去的投機市、政策市的狀況大有改觀;三是市場的投資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投資者的結構有了改進,使得市場呈現穩步上揚的格局,與經濟大環境的走勢基本相符。這些變化,得益於證券市場的政策改進。在證券法出台後,國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規,在規范投資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為上有了很大進步,使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成為主流。這些政策變化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針對整個股票市場投資者分散,易於造成股指劇烈波動和投資者行為難以規范的缺陷,著力培育和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如組織大型證券投資基金,改組證券公司以擴大其股本,允許和鼓勵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入市買其股票,允許保險公司資金入市買賣掛牌交易的證券投資基金等,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進入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從事拆借、買賣債券業務,允許證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貸款等,鼓勵一批有資金實力的投資機構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穩定市場、規范市場的目的。這些政策的出台,為證券市場創造了一個逐漸改進的市場環境。不過,也要看到,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還沒有一個規范化的約束機制,上市公司的質量沒有相應提高,再加上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與散戶投資者的資金之比為1∶10,存在嚴重的結構偏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其行為也不規范,短期化傾向嚴重。須知,營造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者生存發展的市場環境,是證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中國證券市場之所以會經歷五個階段,而且還會出現反復,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投機嚴重,投資者的行為長期無法規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質量、規范化運作的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准備在現有機構投資者的基礎上,再發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證券投資基金,以增強機構投資者的實力。如果能夠在2-3年內使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的市場資金實力之比,由目前的1∶10變為3∶7或4∶6,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礎。
第二,政府行為不斷規范,按市場規則監管證券市場的政策環境正在形成。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可喜的變化,前十年我國證券市場的不規范,除了市場本身的運行原因外,主要是由於,所謂政策造成的劇烈波動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上市公司資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場風險。政府的不合理干預造成了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行為的扭曲等。可以說,當時是以行政管理和計劃經濟的思維在經營和控制這一高風險的市場,結果該管的沒去管,不該管的管得太多,給市場的發展造成了障礙。目前,這些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現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發行審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標分配。今後企業股票發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發行指標以及地方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推薦,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經省級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意 ,股票主承銷商就可向中國證監會推薦並報送申請文件,證監會對擬發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後,由外部專家組成的發行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批。這是按市場規則分配資源的重大改進,也是規范證券市場的重要步驟。過去實行的所謂發行額度分配辦法,是典型的政府經營市場的體現,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資者行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場崩潰,深滬兩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時間內暴跌80%,大多數股票價格被壓縮在1-5元之間,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起因於國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發行55億股票。上市指標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資源利用效率低。如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數採取數量控制,地方新發行的股票是大盤而家數少,形成人為資產膨脹;而為了控制股票數量不控制家數,則大量上市一些流動股極小的公司,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監控和防範,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為嚴重的,為使國有企業脫困,大量經過包裝的國有企業上市圈錢(如ST紅光事件),造成大量虧損或毫無發展前景的企業市場,給投資者信心造成打擊。直到目前,許多大盤股國有企業的股價還在發行價附近波動,受到了市場的長期冷落,企業本身也沒有變化。所以,改變股票供給方式,形成一個市場化的股票供求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是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是通過股票發行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套利機會。過去,股票的一、二級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價(1-5倍),使得一級市場的申購資金多達數千億元,無風險套利盛行,而且那種發行方式給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提供了一個暴富的機會,由此產生了各種腐敗行為(如已暴露的大慶聯誼等)。通過股票上市的上網發行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相結合,發行價格採取不事先確定而由市場申購者的需求確定等措施,為股票的合理定價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這樣,一、二級市場價格的人為差別消失,使投資者處於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礎。
三是市場的扶優汰劣機制正在形成。這主要表現在,通過創設二板市場鼓勵國內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鼓勵重組的政策和退出證券市場的機制。目前,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終身制,一隻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產,即使早已資不抵債或已形成巨額負資產(如PT農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樣交易,而且市場價格不低。投資者之所以敢於冒險買賣這種股票,就因為他們認定,這類企業不會真正破產清算,而是會有各種政策使其復生或以殼資源轉讓。對於這類已經結束其經營期的企業,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機制,才會激發證券市場的活力,使投資者真正投資於有價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連續三年以上虧損的上市公司逐出證券市場的試點,將是改變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體實施辦法。不僅如此,在實施汰劣的同時,也出台了一些扶優的辦法,如對於國家需要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設二板市場來促其發展,對這些企業採取更寬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記錄、最低資本額為3000萬元,並對這些股票不設單日買賣漲跌停板限制。該市場有可能在年內推出。這樣,發展證券市場就與實施產業政策、提高企業競爭力緊密聯系起來。
㈢ 股市為什麼會帶到金融業發展
因為股市是一個不會產生利潤的場所,她只是把大家的錢進行重新在分配,而這個過程都要有銀行進行不斷的轉賬,銀行也能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所以股市越繁榮銀行也和衍生金融品種就越繁榮。所以就帶動金融。我說的只是其一,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深層次了。我用手機給你發信息不知道要發到什麼時候了。
㈣ 金融與股票的關系
金融就是指資金的融通,是資金赤字一方向資金盈餘一方融通資金的行為。股票作為融資的一種有限手段,是金融的一部分。
㈤ 炒股和金融有關系嗎我想學習金融!
一、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系: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2、炒股
炒股就是從事股票的買賣活動。炒股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證券市場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股價差額,獲取利潤。
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5)金融發展和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炒股的交易守則
1、賠錢的部位絕不加碼或平攤所謂的降低成本
2、在加碼的過程中同時設止損
3、除非市場證明你已經對了,否則絕不移動止損
4、絕不能讓合理的虧損擴大
5、每一筆每一天的交易虧損絕不能超出10%
6、不要去預測,不要去抓頭部和底部
7、不要逆勢操作
8、保持彈性,任何的交易系統不可能100%的正確
9、不順手時盡早收手,讓自己冷靜一下
10、認清自己
㈥ 金融政策與股市的關系
市場分析
最黑暗時刻還未到來
去年十月股指六千一,人人歡喜;今年十月股指一千六,個個傷心。回首一年來的股市,不少投資者感覺恍如隔世。誰能料到,當時牛氣沖天的股市,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如自由落體般回到上漲的起點。經過大幅下跌的市場,後市將如何演繹?股市撲朔迷離,底在何方?深度套牢的股民,又該如何自救?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已向實體經濟傳遞,抑制了以信用消費為主的美歐經濟,從而影響到了過度依賴西方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現在全球經濟陷入了衰退的邊緣,中國也難獨善其身。」國海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朱生球在報告會上說,由於金融的杠桿作用不高,中國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但是經濟下滑的風險難以避免,預計此次宏觀經濟調整時間不會短,要到2009年底後才可能復甦。
朱生球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內以房地產、汽車消費拉動的內需增長明顯出現了萎縮,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的製造業出口拉動增速明顯回落。國內的經濟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消耗有限的資源、能源、土地、資金成本和低廉勞動力進行粗放經營的生產模式面臨挑戰。
而國內本輪經濟周期調整,與全球經濟周期調整相互重疊,在全球經濟由「高通脹、高增長」轉向「高通脹、低增長」的過程中,大部分產業都難以逃脫周期調整的命運。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將會下滑,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有較大幅度回落,因此,部分企業2008~2009年業績將出現下滑。
高級策略研究員鍾精騰則表示,從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業績季報凈利潤增長率來看,從2007年中報開始,上市公司業績逐季下降,至2008年半年報,已由之前最高的增長96.8%,下降到僅增長16%。從目前來看,上市公司最黑暗的時刻仍未到來,估計隨著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影響逐漸深化,2009年會有可能出現負增長。
「我們估計在200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將出現大幅回落,同比會下降20%~30%。這將是上市公司業績『最黑暗』的時刻。」鍾精騰認為,盡管近期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松動的跡象,但政策的刺激只能平緩波動,經濟下行的周期很難在短時期內得到逆轉。不過,隨著政策的不斷轉暖,預計明年下半年,企業經營狀況有望復甦。
大勢研判
市場底部漸行漸近
經濟處於下行周期,股票市場下跌,底在何方?如何把握經濟周期與股市跳動的脈搏呢?
鍾精騰表示,從國內市場的情況來看,經濟周期決定著股市的周期,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周期的相互關系,把握股市漲跌的運行區間。一般來說,股市周期提前於經濟周期三到五個月見底,當上市公司的盈利進入負增長的時候,市場的估值已經達到了最低點。
鍾精騰認為,從2007年15倍的靜態市盈率來看,已明顯處於歷史的較低水平。在經歷了一場暴跌後,市場中的泡沫得到充分擠壓,目前整體估值已合理,熊市調整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泡沫破裂階段已近尾聲。
「不過,我們對目前的低估值仍需辯證地看待。以同股同權最具可比性的H股來比較,由於近期H股跌得比A股多,目前A股對H股仍有超過70%的溢價。中國香港股市已經歷史久遠,成熟市場的表現更有參考價值。此外,就算從新興市場來比較,目前俄羅斯股市的市盈率只有7倍,我們A股市場還有下調空間。」鍾精騰說。
鍾精騰介紹,雖說熊市的第一階段已近尾聲,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期待牛市的來臨,熊市第二階段調整的時間會更長,不過下跌的空間已有限。在此期間,在重大政策性利好的刺激之下,中級行情仍然可期,期間個股間將發生一輪深刻的比價結構的調整。
「可以說市場的底部正漸行漸近。」朱生球說,在此後股市反復震盪築底的過程中,投資者要做到大漲不追,保持冷靜;大跌不怕,勇於抄底。短中線投資者要關注政府直接救市或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急跌後可以尋找短線機會,而長線投資者則可以堅持做個「後知後覺者」,等經濟、股市趨勢明朗了再入市。
那麼如何判斷經濟是否走好?朱生球表示,經濟調整周期結束會有以下幾個標志:CPI增幅回落到3%~5%,PPI小於CPI增幅;美歐日經濟明顯好轉,國內出口增速明顯回升;產業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後開始復甦;銀行信貸規模明顯擴張;房地產、汽車或其他新的消費熱點出現。投資者可以通過這幾個標志看出市場的冷暖
答案補充
股民自救轉變理念調整持股,目前不少的投資者手中都還拿著股票,有的甚至滿倉。熊市進入了第二階段,他們該如何操作,早日實現解套夢想呢?從歷史上熊市第二階段股價的變化情況看,股價的結構將發生「裂變」。相當一部分二、三線股仍面臨股價結構調整的要求,但一些優質企業在經歷了大幅下跌以後,下跌空間已非常有限,甚至一些已經低估。因此,現階段的投資策略應該是逐步調整持倉結構,籌碼逐步轉向跌幅與大盤同樣巨大、比價優勢漸顯的優質企業。的股價來比較,同樣的1300點水平,滬市的股價結構有天壤之別:基金重倉的績優股上升了41.98%,而T族股則下跌了57.75%
答案補充
。。2009年將是大小非減持數量最多的一年,一些缺乏業績支持的公司,面臨著較大的大小非(尤其是小非)拋售的壓力。從A股和H股的比價上看,目前三線股的價差仍很懸殊,而藍籌股的價差則相對較少。比如,持有績差股的投資者,如將手中持股換為價格差不多的銀行股,解套的機會將大大增加。在經濟下行周期內,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將會顯得一枝獨秀。國海證券研究所化工研究員陳東曉介紹,醫葯行業是幾乎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之一,政府目前正加大對該行業的政府性支出,近期新醫改方案的出台,將對醫葯行業長遠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他估計2008年整個行業利潤將保持30%以上增長,2009年也有快速增長的預期,目前醫葯行業動態市盈率處於合理估值區間,投資者可給予關注
㈦ 財政政策對股市和金融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主要是以下幾點:
1)財政政策的種類與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總的來說,緊的財政政策將使得過熱的經濟受到控制,證券市場也將走弱,而松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證券市場走強。
2)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發揮"相機抉擇"作用,即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來選擇相應的財政政策,調節和控制社會總供求的均衡。
3)實現中長期財政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達到中長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改革、調整稅制。
財政政策根據其對經濟運行的作用分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財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主要有:國家預算、稅收、國債等。
(1)國家預算
作為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國家預算能夠全面反映國家財力規模和平衡狀態,並且是各種財政政策手段綜合運用結果的反映。擴大財政支出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結果往往促使股價上揚,近兩年,我國實行積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基礎設施建設類上市公司及相關行業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受益。
(2)稅收
通過稅收政策,能夠調節企業利潤水平和居民收入。減稅將增加居民的收入,擴大了股市的潛在資金供應量,減輕上市公司的費用負擔,增加企業的利潤,股價趨於上升。如我國的高科技企業享受所得稅的減免優惠,股價理應看到一線。對股市影響最直接的稅種主要是印花稅和證券交易所得稅。我國開征股票交易印花稅以來,根據股市的實際情況對印花稅加以調整,對股市進行調控,以刺激或抑制股市。
(3)國債
國債作為國家有償信用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可以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流通量。在不帶來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緩解了建設資金的需求,有利於總體經濟向好,有利於股價上揚。同時,國家採用上網發行方式有從股市中分流資金的作用。1998年8月,財政部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長期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對股市構成較大的利好。
㈧ 金融概論簡答題,紙幣的流通規律,股票和債券的主要區別,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關系,金融市場功能,優先股
紙幣流通率: 這一規律體現的是紙幣和貨幣金屬之間的比例關系,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量。
股票債券的主要區別: 1.性質不同。債券體現債權關系,需要到期還本付息;股票體現股權關系,無需還本,只需支付股息。
2.風險不同。理論上來說,股票風險較高;債券風險較低。
3.收益不同。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所以股票收益較高,債券風險較低。
4.信用評級不同。股票不存在還本付息,所以基本不存在信用風險,對股票評級是對公司成長性和股息收益等方面作出評估,可以將某公司股票分為投資級和投機級,或者績優股和垃圾股等。如美國標准普爾公司將股票等級評定為A+——D級。債券存在還本付息,所以信用評級很重要,評級主要是對發行債券的公司進行信用評級。如標准·普爾公司信用等級標准從高到低可劃分為:AAA級、AA級、A級、BBB級、BB級、B級、CCC級、CC級C級和D級;穆迪投資服務公司信用等級標准從高到低可劃分為:Aaa級,Aa級、A級、Baa級、Ba級B級Caa級、Ca級和C級。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金融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1)便利投資和籌資。
(2)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和流量,促進資本集中並向高效益單位轉移。
(3)方便資金的靈活轉換。
(4)實現風險分散,降低交易成本。
(5)有利於增強宏觀調控的靈活性。
(6)有利於加強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
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於普通股。
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對公司的經營沒有參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通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穩定分紅的股份。
㈨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9)金融發展和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㈩ 金融市場、證券市場分別指什麼
1、金融市場是統一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要素市場。它與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旅遊服務市場等各類市場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統一市場的有機整體。在整個市場體系中,金融市場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聯系其他市場的紐帶。
2、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解決資本供求矛盾和流動性而產生的市場。證券市場以證券發行和交易的方式實現了籌資與投資的對接,有效地化解了資本的供求矛盾和資本結構調整的難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10)金融發展和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金融市場的構成十分復雜,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市場組成的一個龐大體系。但是,一般根據金融市場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場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兩大類。貨幣市場是融通短期(一年以內)資金的市場,資本市場是融通長期(一年以上)資金的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干不同的子市場。
按交易活動是否在固定場所進行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稱為「場內市場」,指有固定場所的證券交易所市場。有形市場的誕生是證券市場走向集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