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並購永樂時股票市場的反應
㈠ 國美並購永樂是如何確保實現正效應
是從店面分布區考慮的,收購後,不管客人到國美或者到永樂買東西都是國美的營業收入,
㈡ 國美為什麼並購永樂,並購的動因是什麼,財管
你這回答也太片面了把,國美並購永樂可不僅僅是為了與蘇寧競爭,還有也是為了抵禦美國百思買的競爭。
㈢ 國美收購永樂案例
2006年7月25日晚,傳聞9天之久的國美並購永樂案水落石出:國美以52.68億港元收購永樂。在國美完成換股手續之後,永樂電器將會退市。這是中國家電零售業最大
㈣ 從國美和永樂兩個方面分析並購的動因和效應,如何才能有利於實現並購的正效應
最簡單的操作方法,想辦法找出2家吞吐量最大的貨,找出彼此不一致的地方,並購拿貨,就好了啊!
㈤ 國美並購永樂 動因
國美是個渠道,並購永樂肯定是為了做大做強,提升企業實力。
對於國美而言,有很多的門店,就像超市、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可以買更多的東西,有更多的門店替自己賺錢(當然是在門店生意好的情況下)。另外也能加強自己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節省成本。就像沃爾瑪這種巨無霸,供應商根本談不上跟他談價錢,誰的便宜他要誰的貨,你不在沃爾瑪買,你的銷路就有限,好比所有的人都去國美買電器,你的電器不在國美買,你怎麼賣出去。
國美玩命的收購永樂、大中也是為了和蘇寧競爭,這可不像肯德基的附近總有麥當勞這么簡單,群眾買電器並不太看重方便,主要是價格。同樣價格才會考慮方便不方便。一個一兩萬人的小城市,總不能開好幾家電器市場吧,肯定會有部分店鋪入不敷出的,誰先搶佔先機這很重要,因為對手再進入的時候肯定要考慮能不能生存下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情。
另外把帳算清楚,並購有劃算的事情,直接把人家的店接收了,省很多事情,迅速完成擴張的目標,而且還不用考慮擴張後對手的競爭(對手都不存在了)。但是就跟收養個孩子一樣,能不能想自己的孩子那麼聽話,能不能跟自己的孩子和睦相處,也是個問題。
最後,這跟國美的老總黃光裕本人也有關系,他骨子裡是蠻橫粗放的,不用費腦子考慮那麼多,全國都是國美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壟斷這東西省太多事情了,中石油、中石化、電網這樣的公司基本上是坐著收錢,不會有船快撞上冰山的那種感覺,不用操心
㈥ 國美並購永樂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意味著永樂不存在了嗎
國美對抗蘇寧得手段
而且保留永樂品牌
㈦ 有沒有哪位專家人士可以告訴我永樂同時陷入了幾種困境為什麼這些困境需要被國美吞並來擺脫
蘇寧總裁分析:永樂「三大死因」
...............................................................
<欄目>新民生.家電
贏利慢
兩年來,永樂先後發起多輪並購,在上海以外市場獲得一定擴張,但與國美、蘇寧比,全國一、二級市場布局仍然不力,至於三、四級市場,就更難以覆蓋。市場推進快,贏利增長慢,「目前上海之外的永樂門店幾乎沒有贏利。永樂與並購企業之間的管理體系沒真正融合,導致市場效應無法發揮。」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解釋道。
輿論免疫力
「永樂太擔心媒體輿論評價了。」孫為民表示,面對輿論質疑,永樂太過猶豫,擔心企業的風險被媒體放大之後帶來不良效應。他評價說,永樂掌門人陳曉對外界輿論的免疫力不如黃光裕,後者一直崇尚「商者無譽」,只要賺錢,可以不用顧慮什麼手段,也不管什麼輿論質疑。
「對賭協議」
國美與永樂的並購,背後有外資的「身影」。孫為民認為,永樂和摩根士丹利「對賭協議」是導致永樂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此前,摩根士丹利等機構投資者與永樂管理層約定,如果永樂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凈利潤高於7.5億元人民幣,外資股東將向永樂管理層轉讓4697.38萬股永樂股份;如果凈利等於或低於6.75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東轉讓4697.38萬股;如果凈利不高於6億元,永樂管理層向外資股東轉讓的股份最多將達到9394.76萬股。最近,永樂公開承認,當初與大摩簽訂協議時預測過於樂觀。永樂贏利能力面臨著壓力,正是永樂「急於出手」的重要原因。 張樂輯
12315:家電投訴多
消費者的擔心不無道理。記者從市12315消費者投訴中心了解到,從今年5月1日到7月20日,單是涉及賣場空調方面的投訴就有319件,其中反映質量問題118件,反映售後服務143件,成了近期投訴的熱點。
今年6月17日消費者余先生在家電大賣場買了一台空調,價格5590元,6月19日送貨上門,6月22日安裝完後就出現漏水現象。向商場反映,其同意更換新機,但是到現在仍然沒有更換。
消費者劉女士6月13日在某商場購一台空調,6月15日上門安裝,18日和19日與商場聯系過空調製冷效果差,該商場上門測試卻稱正常。要求換機。直到本月4日,商場才致電劉女士,約定上門拆機,給予退貨。
市12315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家電投訴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安裝方面的問題,如安裝人員缺乏相關專業知識,送貨不及時;二是維修方面的問題,多次維修同一個問題未能解決,維修及時配件未能及時到貨,造成維修時間過長;三是空調質量問題,空調不製冷,內機漏水等。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家電賣場投訴問題的增多與空調等家電旺季銷售有關。但是沒有理由表明投訴增多與家電賣場的合並有關。至於國美合並永樂,這位工作人員說無非是有兩種情況,一是家電賣場實力大了,管理更規范,售後服務等會更到位。還有一種就是消費者所擔心的「店大欺客」。這位工作人員同時表示企業合並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最近國美也主動上12135就消費者投訴的問題進行溝通,應該說會更好地做好售後服務。
國美並購永樂:行業大趨勢下的必然結果
產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國美並購永樂的原因大致分為三個層面:
遠層面的原因是行業整合。最近兩年家電連鎖行業發生了大大小小多起並購案,僅今年就發生了幾起,比如百思買並購五星、永樂並購大中等,雖然後者最後沒有實現。這其實昭示了一個行業大趨勢,那就是家電連鎖業的洗牌終於正式開始了。因此,國美對永樂的收購,是這個行業大趨勢下的必然結果。
中層面的原因是百思買進入中國,直接刺激了國美的神經。在國美的潛意識里,中國家電連鎖就是國美的天下,豈容別人染指!現在,中國家電連鎖的競爭,由本土兄弟之爭變成了中外品牌的較量。國美當然不希望看到百思買在中國的成長,以至於威脅到它的領導地位。所以,它必須想辦法予以應對。並購永樂,可以看成國美阻擊百思買的戰略舉措。
近層面的原因是永樂近期在股市及市場表現都不太理想,讓國美收購它成為可能。
㈧ 小女子在做一個有關國美並購永樂的案例,求大家幫忙
2006年7月25日晚,傳聞9天之久的國美並購永樂案水落石出:國美以52.68億港元收購永樂。在國美完成換股手續之後,永樂電器將會退市。
這是中國家電零售業最大的一起並購,行業老大國美和老三永樂經過數月秘密協商,終於走到一起。並購的方式是換股加現金。根據協議,國美電器將以1∶3.08的比例置換永樂電器全部股份,並向永樂股東支付4.09億港元的現金。
背景:
(一)
1.永樂股價跌破發行價,進入「冰點」之時,國美「掌門人」黃光裕出手了,他趁低吸納,一舉吞下「上海老大」永樂,解決了國美在上海一直無法贏利的「心病」,黃光裕勝利了。
2.「這是在證券市場上完成收購兼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完美例。」相對於永樂來說,國美的規模更大、網點更多,在資本市場上,兩者按照「大魚吃小魚」的市場規律整合在一起,既體現了證券市場快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優勢。
黃光裕簡介:
1969年黃光裕出生於廣東汕頭1986年因家境貧寒,初中輟學後跟隨哥哥北上內蒙古做生意,這一年黃光裕年僅16歲。1987年與哥哥在北京共同創辦了國美電器,6年後兄弟分家,哥哥黃俊欽專心做他的房地產行業,而黃光裕則開始獨立發展國美電器。
1999年國美電器已經發展成北京最大的家用電器連鎖企業,這一年黃光裕年僅27歲,這一年,國美電器開始走出北京,打拚全國市場
2001年黃光裕旗下的中國鵬潤借殼京華自動化成功登陸香港股市,三年後,黃光裕手起刀落,干凈利索的將他65%的國美電器裝入中國鵬潤,折價88億元。
至此黃光裕完成資本市場的魔法,於2004年一越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㈨ 國美對永樂的並購,在估值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可選取何種方式
一般都是選取市場法和收益法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