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股票市值
⑴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是靠什麼賺錢的詳細點好吧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微軟公司(NASDAQ:MSFT)創建於1975年,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微軟公司為用戶提供范圍廣泛的產品和服務,並通過優秀的軟體予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進行溝通的能力。
微軟於1975年4月4日由威廉.H.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雷特蒙德,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微軟大事年表
1975年4月4日 微軟成立
1979年1月1日 微軟從新墨西哥州的Albuquerque遷至華盛頓州的Bellevue
1981年6月25日 微軟組成公司
1981年8月12日 IBM推出帶有微軟16位操作系統MS-DOS 1.0的個人計算機
1986年2月26日 微軟將總部遷至華盛頓州的Redmond
1986年3月13日 微軟股票上市
1990年5月22日 微軟推出Windows 3.0
1995年8月24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5
1995年12月7日 比爾·蓋茨宣布微軟將全力支持和發展互聯網
1998年6月25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8
2000年2月17日 微軟推出Windows 2000
2000年6月22日 微軟推出Microsoft.NET戰略
2001年10月25日 微軟推出 Windows XP
2002年1月15日 比爾·蓋茨提出「可信賴計算」概念,
強調軟體產品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2002年1月15日 微軟宣布.NET進入第二階段
⑵ 求微軟公司的歷史,謝謝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BASIC解譯器為主。當時的計算機愛好者也常常自行開發小型的BASIC解譯器,並免費分發。然而,由於微軟是少數幾個BASIC解譯器的商業生產商,很多家庭計算機生產商在其系統中採用微軟的BASIC解譯器。隨著微軟BASIC解譯器的快速成長,製造商開始採用微軟BASIC的語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確保與現有的微軟產品兼容。正是由於這種循環,微軟BASIC逐漸成為公認的市場標准,公司也逐漸佔領了整個市場。此後,他們曾經(不太成功地)試圖以設計MSX家庭計算機標准來進入家用計算機市場。
1983年,微軟與IBM簽訂合同,為IBM PC提供BASIC解譯器,之後微軟又向IBM的機器提供操作系統。微軟之後購買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權,在進行部分改寫後通過IBM向市場發售,將其命名為Microsoft DOS。MS-DOS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體上運行的程序在技術上並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兩項無法超越的優點:它為終端用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價格更低廉。微軟的成功也是個人電腦發展的序幕。
微軟開發過多種軟體產品,包括了:
操作系統
程序設計語言的編譯器以及解譯器
文字處理器、數據表等辦公軟體
互聯網客戶程序,例如網頁瀏覽器和電郵客戶端等
這些產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則不太成功。從中人們發現了一個規律:雖然微軟的產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匱乏,並且要比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差,之後的版本卻會快速進步,並且廣受歡迎。今天,微軟公司的很多產品在其不同的領域主宰市場。
微軟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場營銷以及產品開發中的可重用工程,並且試圖將其產品進一步組合,以提供用戶一貫的開發環境。
微軟也試圖將Windows這個著名品牌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用於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產品。
公眾看法
很長一段時間內,微軟被廣泛認可為一個計算機軟體市場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軟體以取代原先價格高昂的主流UNIX產品。微軟也因賺入大筆鈔票而受到欽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軟被指責故意將其MS-DOS與競爭對手生產的Lotus 1-2-3數據表無法兼容。到90年代,微軟是「壞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評意見是他們利用在桌上電腦市場上的優勢不公平地剝削用戶。
最近幾年,有人指責微軟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懷疑的商業行為。
壟斷問題
微軟的Windows產品有效地壟斷了桌面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幾乎所有市場上出售的個人電腦都預裝有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
一些觀察家聲稱,微軟作為一個壟斷企業令其競爭對手處境窘困:
一方面,競爭對手不願意承認微軟的壟斷地位。因為在一個被壟斷的市場,只有一家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商。因此對競爭對手而言,將微軟稱為壟斷者會將自己置於一個失敗者的境地:這樣作等於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夠生存、競爭的能力。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又希望將微軟比作壟斷企業,因為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好處。首先,這有可能導致市場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軟競爭對手有可能在公共關繫上取勝,以刺激銷售。
無論微軟是否是壟斷企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數微型電腦軟體市場,微軟是主導企業。
這種主導引發很多的不滿。
這種不滿不僅僅只存在於競爭對手中間。
微軟壟斷地位的濫用
有人批評認為微軟試圖利用其在桌上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來擴大其在其他市場上的市場份額,例如網頁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伺服器操作系統(Windows NT),辦公軟體(Microsoft Office),多媒體播放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軟將Internet Explorer與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銷售後,微軟在瀏覽器市場獲得了非常大的份額。正是部分由於這種行為,微軟被美國聯邦法庭裁定濫用其在美國的操作系統市場的主導優勢。(詳情參見微軟反壟斷案)。
在所有這些指控中,微軟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由為自己辯護。
也有人批評微軟的「包圍再擴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軟試圖在開放、已確立的標准之上加入專利功能,以最終達到利用其市場優勢來控制「擴展」的標准。有些人將這種策略稱之為「包圍、擴展再毀滅」(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軟的多項網路以及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在多次出現安全漏洞後被廣受討論。一些惡意的程序員不斷利用微軟軟體的安全漏洞搞破壞,例如通過互聯網創造及發布能夠消耗系統資源或破壞數據的蠕蟲、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馬。這些破壞行為一般的目標是微軟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電郵客戶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網頁伺服器,以及SQL Server資料庫伺服器軟體。微軟辯解說由於其在互聯網軟體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軟的產品會遭到更多的攻擊,因為這些微軟產品被廣泛使用。而有人則反駁說這些攻擊也對准那些微軟並不佔優勢的產品,顯示微軟的產品要比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籌。
在一些案例中,微軟的產品為了讓新手更容易使用、設置往往導致了這些蠕蟲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自1995年起就自動隱藏文件後綴名(檔案副檔名),這樣那些惡意攻擊者往往就能夠讓email收信人打開一些看起來普通卻十分危險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險的文件類型,這樣用戶便無法打開)。批評指出微軟是在用軟體的易用性交換安全性。
蓋茨在2002年1月啟動了可信賴計算計劃(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將其形容為一個長期的、全公司性的計劃,以尋找並修正微軟產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隱私方面的漏洞。在該計劃下,公司會重新評估和設計原先的一些規范及過程,也延遲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時間。對可信賴計算計劃的反應各不相同,有觀察家表揚微軟對安全問題的重視,但也提醒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軟的政治影響力
微軟對這些法律威脅以及公眾看法的反應就是緊湊的政治游說活動以及撒入上百萬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據政治反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網站的數據,微軟在上一次的美國聯邦選舉的政治捐款中,43%給了民主黨,57%給了共和黨。
微軟產品的優點
微軟產品的主要優點是它的普遍性,讓用戶從所謂的網路效應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廣泛使用使得微軟Office文件成為文檔處理格式的標准,這樣幾乎所有的商業用戶都離不開Microsoft Office。
微軟的軟體也被設計成容易設置,允許企業僱傭低廉、水準並不太高的系統管理員。微軟的支持者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下降了的「擁有總成本」。
微軟的軟體對IT經理們在采購軟體系統時也代表了「安全」的選擇,因為微軟軟體的普遍性讓他們能夠說他們跟隨的是被廣泛接受的選擇。這對那些專業知識不足的IT經理來說是一個特別吸引人的好處。
微軟產品的缺點
微軟的產品十分倚賴軟體的重用。雖然這樣做對快速軟體開發是十分有效的,它卻導致了不同軟體包之間的復雜倚賴關系。這可能導致的後果是,舉個例子,當微軟的瀏覽器程序崩潰時,會導致操作系統的GUI同樣崩潰。
同樣的倚賴關系也意味著大多數微軟軟體的資源能夠在其他微軟的產品上使用。也就是說,大多數程序可以運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時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電子郵件的文檔和HTML中的宏可以運行程序,允許攻擊者控制用戶的電腦。微軟在安全問題上的立場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許」(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這些問題從專門攻擊微軟程序的蠕蟲以及病毒的泛濫中就可見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關於允許僱傭廉價卻未有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的優點有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著你需要僱傭更多的這類管理員;
有可能導致安全漏洞,因為不管使用什麼操作系統,只有受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才可能提升系統安全性。
微軟的批評者指出運行微軟的產品需要花費更大代價,因為微軟軟體的用戶事實上並不擁有他們所使用的軟體:這對微軟的商業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軟與自由軟體的關系
微軟將自由軟體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Linux。從萬聖節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已經對自由軟體以及開放源代碼軟體採取了「包圍、擴展、毀滅」的策略。
為了在桌上電腦市場上建立其領導地位,微軟冒著失去低廉價格以及更多自由度——這正是個人電腦快速發展以及微軟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風險。單就價格層面而言,微軟很難與自由軟體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軟並沒有賦予他們選擇自由的用戶已經從自由軟體那裡找到了他們所渴望的自由已經開放標准。
傳統的微軟策略,例如購買競爭對手,或者FUD策略,對於自由軟體而言毫無作用。因為自由軟體無法被收購或控制,自由軟體即使失去了創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夠生存。
微軟首席行政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已經將Linux稱作一個「堅強的競爭力量……它是非傳統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們必須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們所付(給我們的)其實物超所值。我們的產品曾經都很便宜。我們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這次我們不能這樣辦。」(CRN.com報道,2002年6月17日)
巴爾默在一個微軟夥伴的會議上說:「我們曾經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產品——我們的價格最低,提供的內容卻最多,不論是Novell,Lotus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過我們。但現在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獨特的競爭對手,Linux。對我們這樣的公司而言,這實在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報道)
對於那些預裝Linux的低廉個人電腦,微軟的反應是他們不會降低Windows的銷售價格。一些觀察家指出,這種拒絕進行價格戰的行為正是壟斷企業的特點。
微軟亞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軟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並於2001年11月1日將其正式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海外開設的第二家基礎科研機構,也是亞洲地區唯一的基礎研究機構。
⑶ IBM公司的創辦人是誰
提起電腦,人們就會聯想到IBM。IBM——即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從20世紀20年代一個不足千人的小公司,發展到70年代一躍而上升為美國最大的企業之一,是當今不僅在美國,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計算機公司之一。
IBM以其出色的管理、超前的技術和獨樹一幟的產品,領導著全球信息工業的發展。從阿波羅宇宙飛船登上月球,到哥倫比亞太空梭飛上太空,無不凝聚著IBM無與倫比的智慧。1986年,IBM公司年銷售額高達880億美元,雄居世界100家最大公司的榜首。
IBM公司的創辦人老托馬斯·沃森出身貧寒,早年曾挨家串戶推銷縫紉機,屢遭磨難與挫折,但最終創下了大業。兒子小托馬斯·沃森繼承父業,抓住機遇,率先將企業投身於新興的計算機行業,使IBM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躋身於世界最大企業之林,從而就有了「龍父虎子」之美譽。
龍父——從著名推銷員起家
1874年,老托馬斯·沃森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7歲時,沃森便趕著馬車替老闆到農產家推銷縫紉機、風琴和鋼琴。他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一家一家地上門兜售。開始,他對老闆付給他每周12美元的工資還挺滿意。後來,他偶然得知,推銷員通常拿的是傭金,而不是工資,如果按傭金計算,他每周應得65美元。
次日,他就向老闆提出了辭職,然後乘上火車,到大城市布法羅,希望能找到按傭金付酬的銷售工作。當時正趕上經濟蕭條,城裡工作也不好找。兩個月過去了,他又進了一家公司,當上了推銷縫紉機的推銷員。後來,他又推銷股票。好不容易積攢一筆錢,開了一家肉鋪。可人心難測,他的合夥人在一個早上把他的全部資金席捲一空,逃之夭夭了。肉鋪倒閉,沃森也破產了,他只好重返老本行搞推銷,在國民收銀機公司當一名推銷員。由此,沃森踏出了他時來運轉、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國民收銀機公司的總裁約翰·亨利·帕特森是一個卓越的企業家,也是現代銷售術的鼻祖。沃森在他手下幹了18年,他的經營之道和推銷藝術對沃森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收銀機公司,沃森如魚得水,大顯身手。僅用3年時間,沃森就成了公司的明星推銷員,其傭金破紀錄地達到一星期1225美元。1899年,沃森被提升為分公司經理。到1910年,他已經成為公司中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於帕特森。但是,在這之後,厄運又一次向他襲來。帕特森性格專橫,總是解僱雖有功績但可能會對他造成威脅的下屬。1913年夏天,帕特森聽信讒言,認為沃森拉幫結伙、扶植親信,便決定辭退他。沃森努力為自己申辯,但毫無結果,無奈於次年4月憤而辭職。
他在走出公司辦公大廈時,大聲地對一位好友說:「這里的全部大樓都是我協助籌建的。現在我要去另外創一個企業,一定要比帕特森的還要大!」可是,該怎樣重新創業呢?雖然帕特森給了他一筆5萬美元的分手費,但沃森失去了工作,丟了飯碗,年齡也快40歲了。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去紐約尋找機會。兩個月後,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號稱「信託大王」的弗林特,是當時華爾街最紅火的金融家,他早就聽說了沃森的才幹,馬上聘任他為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的經理。這家弗林特屬下的公司,主要生產磅秤、天平、製表機和計時鍾等,由於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邊緣。
沃森上任伊始,就借貸5萬美元,作為開發研究新產品的經費,使製表機得到極大改進,很快在市場上成了暢銷貨。沃森運用從帕特森那兒學到的一套方法,在1915年夏末發起了大規模的推銷運動,使公司銷售額從1914年的420萬美元,增至1917年的830萬美元,幾乎翻了一番。
沃森在此紮下了根,一干就是幾十年,到1940年,他擔任了公司的總裁。
⑷ 我要微軟公司的資料急需急需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微軟公司(NASDAQ:MSFT)創建於1975年,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微軟公司為用戶提供范圍廣泛的產品和服務,並通過優秀的軟體予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進行溝通的能力。
微軟於1975年4月4日由威廉.H.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雷特蒙德,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微軟大事年表
1975年4月4日 微軟成立
1979年1月1日 微軟從新墨西哥州的Albuquerque遷至華盛頓州的Bellevue
1981年6月25日 微軟組成公司
1981年8月12日 IBM推出帶有微軟16位操作系統MS-DOS 1.0的個人計算機
1986年2月26日 微軟將總部遷至華盛頓州的Redmond
1986年3月13日 微軟股票上市
1990年5月22日 微軟推出Windows 3.0
1995年8月24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5
1995年12月7日 比爾·蓋茨宣布微軟將全力支持和發展互聯網
1998年6月25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8
2000年2月17日 微軟推出Windows 2000
2000年6月22日 微軟推出Microsoft.NET戰略
2001年10月25日 微軟推出 Windows XP
2002年1月15日 比爾·蓋茨提出「可信賴計算」概念,
強調軟體產品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2002年1月15日 微軟宣布.NET進入第二階段
⑸ 微軟的歷史介紹下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譯培基。基意思就是「初學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碼」,是一種設計給初學者使用的程序設計語言),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BASIC解譯器為主。當時的計算機愛好者也常常自行開發小型的BASIC解譯器,並免費分發。然而,由於微軟是少數幾個BASIC解譯器的商業生產商,很多家庭計算機生產商在其系統中採用微軟的BASIC解譯器。隨著微軟BASIC解譯器的快速成長,製造商開始採用微軟BASIC的語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確保與現有的微軟產品兼容。正是由於這種循環,微軟BASIC逐漸成為公認的市場標准,公司也逐漸佔領了整個市場。此後,他們曾經(不太成功地)試圖以設計MSX家庭計算機標准來進入家用計算機市場。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Tim Patterson(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QDOS的使用權,在進行部分改寫後提供給IBM,並將其命名為Microsoft DOS(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縮寫,意為磁碟操作系統)。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1983年,微軟與IBM簽訂合同,為IBM PC提供BASIC解譯器,還有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由於利益的沖突,IBM公司和蘋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Xenix是Unix操作系統其中一種個人電腦上的版本,由微軟公司在1979年開始為Intel處理器所發展的,它還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電腦執行。 繼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備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環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介面規格 (SVID)]、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Windows操作系統(中文翻譯為「視窗」)是微軟公司最著名的產品,它占據了全世界幾乎所有個人電腦的桌面。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軟在其MS-DOS操作系統的基礎上推出了Windows 3.x系統,進行了一次有利的嘗試。1995年,微軟推出了獨立於DOS系統的Windows 95操作系統,它迅速佔領了全球的個人電腦市場。微軟乘勝追擊,在98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98操作系統,這是其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最成功的操作系統之一,在此基礎上,微軟推出了Windows 98第二版(SE版)以及千年版(Millennium版,即ME版)。
在伺服器應用領域,微軟先是推出了Windows NT系列操作系統,接著在此基礎上推出了Windows 2000系列操作系統。
2002年,微軟結合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系列的優點,推出了Windows XP操作系統,XP的意思是「體驗」。XP系統重點加強了安全性和穩定性,首次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集成了微軟自己的防火牆產品。它還拓展了多媒體應用方面的功能。XP系統主要有家庭版和專業版兩種,其中專業版保留了Windows 2000中的用戶管理、組策略等安全特性,並使其更加易用。Windows XP又一次成為軟體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
2007年,微軟正式推出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Vista」有「展望」之意。Vista系統引入了用戶帳戶控制的新安全措施,並且引入了立體桌面、側邊欄等,是界面更加華麗。它還添加了家長控制等實用功能。Vista擁有7個版本。然而,由於Vista對系統資源的佔用過大,它在推出後市場反應不佳,主要用戶集中在OEM領域,大多數人還是願意使用經典的XP系統。
為了挽回市場,微軟正在醞釀新一代的Windows 7系統,該系統的beta版(測試版)上市。
在專業應用領域,繼Windows 2000後,微軟又推出了Windows 2003 Sever系統和 Windows 2008 Sever系統。
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誡:「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簿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全世界雇員人數近91,000人。
⑹ 為什麼叫托馬斯·沃森計算機之父
從一個毫不起眼的推銷員到一個傑出的企業家,成為IMB公司的創始人,並被尊為「計算機之父」,托馬斯·沃森的經歷坎坷而又輝煌。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很多企業都在裁員,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僱用職員。這種反傳統智慧使IBM在5年之後贏得了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廳的大單,公司規模得以迅速擴大,逐步成長為世界大企業。
今天,「IBM」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巨人,走過20世紀90年代的網路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煥發了光彩。多少人在使用IBM的家用電腦,已經數不清了,作為計算機業的龍頭老大,回溯歷史,從一個生產磅秤、切肉機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國電腦公司,其中的路程不可謂不艱難。這裡面有好幾代人的努力,但首先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托馬斯·約翰·沃森——「IBM」的創始人,也就是我們都尊敬的「計算機之父」。
在忍耐和辱罵中成長
托馬斯·約翰·沃森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1874年2月17日,他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來自英國的移民,靠伐木和種地謀生。雖然家境貧苦,但他們始終對生活有種樂觀的態度,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
沃森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從父母的身上,他繼承了美國農民許多優秀的品質:正直、踏實、認真、樂觀、崇尚個人奮斗。
因為家裡窮,當時教育還不是很普及,所以沃森沒有上過幾天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他17歲就開始進入社會,替一家五金店老闆走街串巷推銷縫紉機。而在當時,推銷並不被多少人看得起,因此小沃森受到了很多白眼,但正是推銷的經歷鍛煉了他,後來沃森在談到自己早年的辛苦時,也說:「一切始於銷售,若沒有銷售就沒有美國的商業。」
剛開始,他對老闆付給他的每星期12美元的工資還挺滿意。後來,他從另一個推銷員那裡得知,他實際上被老闆耍了,因為其他推銷員通常拿的是傭金,而不是工資,如果按傭金計算,他每個星期應得65美元。於是,他憤而辭職。從此,他找工作再也沒有同意過「死工資」的報酬方式。
1895年10月,困境中的沃森把謀生的目光投向「全國現金出納機公司」,因為這里月薪平均400美元,收入可觀。而老闆帕特森是當時有名的「推銷天才」,在他手下,很多質朴勤奮的青年成長為一流的推銷人才。
沃森去拜訪公司分所經理蘭奇先生,結果被拒絕了。但是無論被怎麼打擊,沃森總是以微笑來面對蘭奇。被他的韌勁打動,蘭奇決定給沃森一個機會,試用他。但是第一次推銷的經歷卻是慘敗的,沃森遭到了蘭奇的百般責罵和斥責,被罵得不知所措、面紅耳赤。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拂袖而去,但沃森在羞辱中表現出驚人的忍耐,在絕對服從中去學習。因為這就是推銷的職業訓練。
蘭奇是帕特森的優秀學徒,而沃森則成了最好的再傳弟子。從蘭奇那裡,沃森學到了很多,以後在IBM,沃森還經常對下屬們介紹蘭奇怎樣用實例去推銷產品,推銷自我。事實上,比起老師來,沃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年之後,他成為東部最成功的推銷員。25歲時,他取代了蘭奇的位置。1899年,沃森被提升為分公司經理。到1910年,他已經成為公司中僅次於帕特森的第二號人物。但在那以後,厄運又一次向他襲來。
帕特森是個專橫粗暴的人,他用優厚待遇來換取雇員的忠誠和服從。然而他也是個多疑的人,當總經理查爾摩斯忍無可忍對他進行反抗時,他立即解僱了他,讓沃森取而代之。所以,沃森在公司里也是戰戰兢兢的,帕特森在,他就非常緊張,如果老闆不在,他就能發揮自如。1909年,在查爾摩斯的協助下,州法院以壟斷罪起訴了國民收款機公司。最後,沃森獲得了保釋,而帕特森入獄一年。
就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裡,沃森遇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珍妮特,並用自己的技巧贏得了「平生最成功的推銷」。沒過多久,兒子出生了。然而,正在沃森最高興的時刻,生性多疑的帕特森卻認為沃森暗自培植親信,拉幫結派,盡管沃森努力為自己申辯,但毫無結果,無奈於次年4月憤而辭職。他立誓報仇,走出公司辦公大廈時轉身對一個朋友說:「這里的全部大樓都是我協助籌建的,現在我要去另外創一個企業,一定要比帕特森的還要大!」
然而,重新創業又談何容易。雖然帕特森給他一筆5萬美元的分手費,但沃森失去了生活保障,丟了飯碗,年齡也快40歲了。他只好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去紐約闖盪。
40歲的創業
40歲的年齡,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早過了創業的年齡,但沃森不這么想,他對自己有信心,認為自己的潛力還遠遠沒發揮出來,潛意識里,他認為自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業。
兩個月後,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華爾街最紅火的金融家,號稱「信託大王」。他對沃森的才幹早有所聞,旋即聘任他為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的經理。這家弗林特屬下的公司,主要生產天平、磅秤、計時鍾和製表機等。由於前任在經營方面不得要領,成立不到三年已是負債累累、瀕臨破產。沃森之所以對這家公司感興趣,主要看中的是它的產品。他認為計時鍾、製表機等都是辦公自動化的工具,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
最初,因為沃森曾經被定過罪,董事們只讓他當一個小小的經理,但精明的沃森除了要得一份體面的薪水外,還要求能夠得到利潤的一定比例作為獎勵。而董事們急於扭虧,對沃森的要求一一答應,但是大家在心裡是看不起他的。公司里沃森是孤立的,只有弗林特一個人支持他。從1914年到1924年,沃森就這樣忍辱負重地一直工作著,發揮了當初死纏爛打當上推銷員的精神,用自己的成績改變眾人對他的歧視。
沃森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銀行借貸5萬美元,用於產品研發。當銀行對公司的償債能力提出質疑時,他解釋說:「負債只說明過去,而這筆貸款是為了未來。」這句沃森一生中最偉大的推銷詞打動了銀行官員,於是他順利借得款項。在度過最初的艱難時刻後,公司業績開始迅速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製表機需求量激增,幾乎每一家大保險公司和鐵路公司都用上了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生產的霍勒利斯製表機。不久,政府部門也採用了製表機。沃森適時地推出新型的列印機——製表組合機,更是受到廣大客戶的歡迎,訂貨單堆得老高,產品供不應求。1919年,公司的銷售額高達1300萬美元,利潤也升至210萬美元。1924年2月,已經身為公司總經理的沃森決定將公司更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簡稱IBM。是年,沃森剛滿50歲。
反傳統智慧應對經濟大蕭條
20世紀30年代初,IBM開始進入打字機行業,生產打字機、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機、分類機、會計計算機等系列產品,並推出電動打字機、字母製表機等新產品。到30年代末,IBM公司的銷售額增長到3950萬美元,其利潤達到910萬美元,竟超過其他4家同類型大公司的總和,一躍而成為全美最大的商用機器公司。
這時的托馬斯·沃森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將由數字掌控,他生產的打孔機正暗示著未來世界的趨勢,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計算機是多麼重要,將怎樣改變世界。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幾乎使所有公司破產,IBM的股票也一度暴跌。沃森堅持相信對付經濟大蕭條最好的辦法就是擴大生產。一些人開始酗酒,另一些人輕易墜入情網,沃森的「嗜好」則是僱用推銷員。
當其他公司大批裁員時,這種大量僱用職員的做法被人們視為瘋狂的舉動。不過,正是這種反傳統智慧使IBM能夠承擔5年後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廳的大規模訂貨。IBM的公司規模由此擴大了兩倍。同時,托馬斯·沃森作為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CEO被載入美國商業史。
沃森從未失去對商業乃至社會的判斷力。1943年,70歲的沃森這樣評價二戰:「這場戰爭正在改變每一件事情。」沃森認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機構是這些變化的關鍵,因此成為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最重要的人物。
不過,沃森一生最為成功的預測是選中小托馬斯·沃森做繼承人。這位在少年時期不學無術,青年時代放盪不羈的紈絝子弟曾被他的小學校長認定「生來就沒有出息」,甚至,小沃森自己也不希望繼承父業。但老沃森堅信——「這就是我的兒子,IBM後繼有人」。
最終,小沃森延續了IBM在現代商業史上的奇跡。
涉足電子計算機領域
二次大戰結束後,計算機市場初露端倪,IBM充當先鋒,率先攻佔計算機市場。雖然沃森沒上過大學,沒有任何技術背景,但長時間的市場經營鍛煉出他敏銳的直覺,如果沒有沃森,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計算機——一種運算的工具而不是技術。所以,他才被人稱為「計算機之父」,而真正的計算機事業是在他的後代手裡蓬勃發展起來的。
早在1933年,IBM就曾為哥倫比亞大學設計了一種高速運算器。1937年,哈佛大學的計算機專家艾肯博士建議沃森綜合幾種機器,造出更快的運算器,為此沃森撥款50萬美元,歷時6年之久,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名為「馬克1號」,每秒鍾可以進行3次計算。1946年,IBM推出第一台電子計算器,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電子部分電機的數字計算機,這台機器安裝在IBM紐約總部,直接向參觀者進行實際操作表演。IBM開始涉足電子計算機領域,但還不能說IBM在電子技術 和計算機工業技術方面的真正崛起。
當時在業界內出名的是雷明頓—蘭德公司,這是兩個專業研究人員成立的,1946年,他們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命名為「埃尼亞克」,計算速度比IBM的快了很多倍。面對如此強大的競爭對手,IBM是發展前景莫測的電子計算機,還是繼續經營收益可觀的打孔卡機?IBM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老沃森為首的一派認為,盡管計算機能夠解決所有重要的科學計算問題,但是價格昂貴,幾乎沒有人肯出資買這樣一台機器,況且計算機的前途是很渺茫的,用途不是很廣。老沃森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卻不以為然,他深信到一定時候,計算機將具有巨大的市場,父子倆之間時常因此而爭論不休。正在這時,市場傳來了反饋意見:打孔卡計數器出現嚴重滯銷。面對現實,沃森意識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時代已經到來,是自己讓賢的時候了。1949年,IBM總裁正式任命兒子小沃森為執行副總裁,放手讓年輕人去干新興行業。
小沃森終生抱有對父親的敬仰:「我從來沒有宣稱過自己勝過父親,但至少有一點,我的成功可以讓人們這樣說:將門無犬子。」
1956年,托馬斯·沃森以82歲高齡逝世。他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成功地將IBM轉型為計算機公司,並贏得信息業霸主地位。托馬斯·沃森的確應該感到滿足,當年那個還坐著馬車的孩子,不僅擁有了他想要的一切,還幫助美國從一個馬車時代,演進到後工業時代;從鄉鎮社會,進入管理社會。
而1955年是他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年,公司收益7億美元,幾乎是戰後1946年的6倍,進入80年代之後,IBM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公司。
商業暴君的管理哲學
托馬斯·沃森很容易被視作一位獨裁者。這位IBM公司的領導人好大喜功、性格乖張、極端自負。他禁止員工在任何公開場所飲酒,要求銷售人員一律身穿白色襯衫、深色西裝,他們一律要學唱《IBM之歌》及稱頌公司領導人的歌曲。歷史學家埃德溫·布萊克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甚至將托馬斯·沃森與阿道夫·希特勒拉到了一起,他說:「IBM生產的打孔機在德國納粹清理猶太人的行動上,起到了重要的技術作用。」
在《特立獨行者和他的IBM帝國——沃森傳》一書中,作者凱文·梅尼更進一步豐滿了沃森的商業暴君形象。在梅尼看來,沃森脾氣暴躁,反復無常。他喜歡被人逢迎拍馬,並從這種阿諛奉承中獲得自信。隨著事業越來越成功,他也變得愈來愈自負,他在晚年對贊美的渴求達到了一種適用於大公司的有效的管理框架,他的管理風格就是依靠自己的獨裁和人格魅力,建立起為人的威嚴。
同時,他也是一個狂妄的人。他的狂妄使他以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他曾試圖憑借商業的力量阻止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可沒想到,在政治家面前,這個商業家還是輸了,他最後被希特勒利用了,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中最惹人爭議的一點。當然,從創業、守業史看,沃森的精力無疑是驚人的。他天生就具有讓追隨者們「愛」他的那種少有的領袖能力。同時,他也是一個銷售方面的天才,比任何人都懂得怎樣推銷自己和自己的企業,他徹底地改變了20世紀人們對銷售這一工作的定位和理解,他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同更多美國人一樣,出生於1874年的托馬斯·沃森不喜歡什麼深奧的思想,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推崇行動,他被天性中的英雄主義驅動著,是個真正的直性子。在美國乃至世界商業史上,他是第一個認識到企業文化重要性的管理者。他發展出了讓IBM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和傳統,並將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這一文化是IBM不斷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沃森傳》一書中,作者梅尼在每一個章節的尾處都會引用《IBM歌曲集》中的某一首作為結束語。想必,這也是作者有意識地在強調沃森之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之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托馬斯·沃森曾說過一句話:「日常工作應該由機器來完成,而不應該是人。」他執著於打孔機,因為他本能地意識到數據處理與信息將成為未來的主宰。然而,沃森並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將由數字掌控,他生產的打孔機正暗示著未來世界的趨勢,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計算機是那麼的重要。在管理模式上,沃森卻表現出一個激進者的姿態,他開創了終身僱用制、強調忠誠度與終身學習;由於對「國際化」的熱衷,IBM成為第一家跨國公司,這在1940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全部簡介希望你能了解一下!
⑺ 大衛·帕特森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網路的重心從移動互聯網則轉向了人工智慧。目前網路的市值也不過600億美金。阿里騰訊的市值都已經超過了
⑻ IBM是怎麼創立的
一個被辭的員工加入了一個叫CTR的公司,後來就成了IBM,公司剛開始是作圍繞打卡機相關業務的,後來進入了pc業務,競爭激烈致使其改進,然後就成了近代的IBM。
在IBM歷史中,最有成就的應該是沃森父子以及後來的郭士納,他們對IBM的貢獻也就是IBM的歷史。
1914年,托馬斯•J•沃森被他的商業導師約翰•帕特森無情趕出了全美現金出納機公司(NCR),加入了當時一個叫計算—製表—記錄的公司(C-T-R),也就是後來所謂的IBM。
1920年代,沃森逐漸找到了公司的發展方向,把IBM變成一家「打卡機」公司。沃森開始把未來放在這種「能思考的機器」上,或者說數據處理行業上。
專用的打孔卡片,與對手卡片不可互換。首先他擁有大量的打卡機專利,其次從IBM的卡片轉換到別的公司的成本令人望而卻步。從賣卡片給顧客上IBM也得到了豐厚的利潤。
在1920年代,IBM是股市中最具活力的明星公司之一,它生產計量儀、絞肉機、時鍾、考勤鍾、打卡機和穿孔卡片等。
1929年10月29日,股市崩潰,美國經濟似乎突然癱瘓。但天生的樂觀主義者沃森卻想找到讓公司進一步發展的方法,30年代最初的幾年,他以自己堅定不移的樂觀心態用整個公司進行一場賭博,要麼蓬勃發展,要麼完全失敗。
第一, 他的工廠將繼續生產,不會解僱任何人。他要求工廠繼續生產儀器和零部件,將它們存放在庫房裡。
第二,他還在1932年投入巨資100萬美元(年收入的6%)建設第一個企業實驗室,進行沒有特定方向的研究與開發,它是後來施樂PARC研究中心、微軟研究院所效仿的典範。這個實驗室在整個30年代的研發讓IBM遠遠領先於任何潛在對手。
從1929年到1934年,公司的收入停滯不前,而沃森在生產和研發上投入的資金卻越來越多,公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到了193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社會保障法案》,這個法案確立了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的信息處理需求一夜之間對打卡機的需求猛增,而只有一家公司能滿足這種需求:沃森的IBM。在其後的差不多半個世紀里,直到1980年代,IBM都統治著數據處理行業。
二戰把所有美國人都捲入其中,他的工廠也被用於生產軍工用品。他將戰爭合同變成讓IBM的規模在較短的時間內擴大兩到三倍的機會。
在戰爭結束後,進過短暫幾個月的經濟衰退,馬上迎來了沒有人預想到的經濟快速復甦,美國經濟突然間恢復活力,消費者搶著去買戰時買不到的商品,美國公司因而需要更多的IBM打卡機來記賬,需求猛增。
但是,IBM成功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機會。當靜電復印的發明者卡爾森要把技術出售給IBM時,沃森拒絕了,卡爾森去找了施樂公司,多年後IBM試圖擠入復印機市場但未能成功。沃森把IBM製造的、在戰爭中備受軍方歡迎的無線電電子打字機擱置一邊,1946年他拒絕了ENIAC發明者埃克特和莫齊利,IBM幾年後進入電子計算機領域時,埃克特和莫齊利成為IBM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在沃森1956年去世前後,小湯姆•沃森所做的主要是把公司從企業家沃森憑個人智慧管理的企業家型公司變成一家專業化管理的公司。公司有了明確的組織圖,職責被分派下去,小湯姆•沃森不再准備像父親那樣事必躬親。
IBM過去所有重要的管理者都是從推銷員做起,慢慢培養起來的,然而在IBM之外,1950年代的大部分大型公司都採用「參謀與一線」的組織模式,小湯姆•沃森也要這樣做。還有很多其他的管理措施,不過,他絕對沒有想到,在後來幾十年的專業化管理發展中,IBM固然成為管理典範,但有時候也被善意地稱為「除了美國政府以外最大的官僚機構」。
1961年,IBM的規模是1956年沃森去世時的兩倍半,股票價值增加了5倍,在全美國6000台使用中的大型計算機中有4000台是IBM生產的。另一方面,公司似乎到了平台期,與電子計算機業的蓬勃發展相反,公司的增長放緩。並且公司提供的多種不同型號的計算機正成為問題,它們互不兼容,內部結構不同,軟體不同,外圍設備也不同。
在1961年底,小湯姆•沃森批准了一個名為「S360」的全新系列計算機計劃,它將淘汰公司過去賣得好或者不好的各種型號的計算機。這個項目每年的研發成本是10億美元,總成本超過5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研發項目,與美國政府的曼哈頓登月計劃成本相當。
正如郭士納所說的,「沒有系統360前,IBM只是眾多生產和銷售電腦的普通公司之一。」而如果失敗,肯定沒有了現在的IBM。S360電腦獲得了巨大成功,它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公司再次以近30%的速度增長,只有新創公司才可能有這樣的增長速度。1965年,IBM成為美國10家大工業企業之一,兩年後,公司市值超過了通用汽車。
S360的極度成功不可避免地再次招來政府的反壟斷訴訟,陷入了長達十年的訟爭。這一次它徹底地改變了IBM做生意的方式,小湯姆•沃森不得不主動放棄自IBM創立以來就實行的捆綁式交易,單獨為產品和服務定價。
盡管沃森相當不情願,但多年後郭士納主要是在這里找到IBM的未來。這一次反壟斷訴訟中,IBM的主要對手是當時聲名顯赫的、現在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的控制數據公司(CDC)和他的傳奇創始人威廉•諾里斯。在商業史上,我們其實只記住了那些留下來的企業。直到1981年這一訴訟變得毫無意義時才被中止,在這個過程中,IBM「從積極進取和驕傲的競爭者變成了謹慎的龐然大物」,從1972年開始,公司制定的每項決定都要經過反壟斷法的過濾。
1970年他突然心臟病發作,病癒後他立刻宣布辭職,而不是等到按照原先規劃的3年之後他60歲的時候。
在1980年代開始的時候,計算機行業開始迎來一些小不點競爭者,IBM最終也決定進入個人電腦市場(PC),大獲成功,然後這段時間的失誤造就了微軟、英特爾以及已經消失的康柏等公司。
IBM PC的歷史廣為人知,埃思里奇在公司當時的CEO不斷的「我的蘋果電腦在哪裡?」的詢問中脫穎而出,他領導的小組最終設計出了一款基於英特爾的CPU、微軟的操作系統和從外部大量采購配件的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為IBM在大眾心中贏得了「青春」的感覺,它不再像其他大型機公司那樣老朽,但它把IBM帶入了競爭激烈、利潤低下的市場。大量的IBM PC兼容機公司不斷涌現,他們的佼佼者是康柏公司,兼容機很快侵蝕了IBM PC所開創的市場。
另一方面,如果在大型機之後的時代,IBM抓住任何一個它的實驗室研發出來的、卻被對手應用的技術,它大概也會完全不同,那些技術成就了至少這些公司:Oracle、Sun微系統公司、Seagate、EMC、思科等等。
在1990年代的市場繁榮中,郭士納成功地實現IBM的大逆轉,「電子商務」的符號使得IBM成為互聯網時代最熱門的公司之一。郭士納為公司找到了「服務」,按他的說法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的、強調客戶需要的服務」,也就是代表客戶的利益為顧客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而不是站在IT廠商的立場上。
如果說老沃森創立了IBM,那麼小沃森讓IBM轉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繼續走在計算之前,郭士納則改變了IBM龐大臃腫的機構,讓IBM依然煥發青春活力。
⑼ 說明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成功關鍵是因為外部機遇
三十多年前,那還只是一小群幾乎同齡的理科書獃子的玩具,而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便是這個世界裡的兩位海盜...2010年,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55歲了。1975年,全球第一台個人計算機Altair橫空出世,到現在,僅僅才過去了35年。彷彿就在一瞬 間,個人電腦已經突變為年銷量高達三億個、年產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龐大產業。很難想像,就在三十多年前,那還只是一小群幾乎同齡的理科書獃子的玩具, 而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便是這個世界裡的兩位海盜。
現如今,史蒂夫·喬布斯已成為一代人的文化偶像,他是時尚的引領者,是「酷」的終極化身;而比爾·蓋茨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並逐漸從一個精明的資本家蛻變為一個慈善家。據喬布斯說,他們兩個人每隔幾星期就會通一個電話。
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他們之間的區別,遠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大;而他們之間的聯系,卻遠比人們所想像的要大得多。
不約而同的革命
1975年,就在隔壁妓女的叫聲和床震的吱呀聲里,微軟誕生了。比爾·蓋茨出了909美元,保羅·艾倫出了606美元。1976年,沃茲賣掉了心愛的惠普65可編程計算機,喬布斯賣了自己的大眾汽車,湊了1000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在喬布斯養父家的車庫里,蘋果公司就這樣誕生了。
學生運動激烈的197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催淚瓦斯彌漫的校園,暴亂的學生們四下逃竄。在草坪的樹陰底下,一個長頭發、大鬍子、身穿藍色牛仔褲的年輕人冷眼觀望著這一切,並對身邊同樣外表邋遢窘迫的朋友史蒂夫·沃茲尼克不屑地說道:「我們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史蒂夫·沃茲尼克是個如假包換的技術狂。他剛剛才認識身邊的這位朋友,他叫史蒂夫·喬布斯,還是個高中生,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至今父母下落不明。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沃茲和喬布斯走到了一起,但他也無奈地意識到,這位朋友並不是他的同類人:「我只看到了位元組和電路板,可他看到的卻是世界的因緣和秘密。」
1975年,通過一本名為《大眾電子學》的雜志,喬布斯了解到這個世上出現了一個新玩意——這個名為Altair的長方形盒子,據說是第一台「個人」計算機。喬布斯驀然發現,這個東西和沃茲一直以來在研究的那個東西很相似。
喬布斯興奮地把這件事告訴沃茲,並說他要把這項技術變成電子企業。1976年,沃茲賣掉了心愛的惠普65可編程計算機,喬布斯賣了自己的大眾汽車,湊了1000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在喬布斯養父家的車庫里,蘋果公司就這樣誕生了。喬布斯自任1號雇員,負責公司的貸款和產品推銷,而2號雇員沃茲則是蘋果電腦真正的親生父親。
與此同時,在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大眾電子學》雜志上的里程碑新聞同樣傳入了一位哈佛學生的宿舍。他年僅20歲,卻已經戴上了高度近視眼鏡。如果不是在設計程序,這個技術狂就是在打撲克牌,那是他唯一的愛好。他是個毫無品味的人,穿著骯臟的毛線衫,幾天都不會洗一次澡。沒一個女人會看上他。
他的同學史蒂夫·鮑爾默跑進了他的宿舍,把《大眾電子學》遞給了他。這位名為比爾·蓋茨的學生正在睡覺,卻突然之間興奮地跳將起來,敏銳的頭腦告訴他,他的機會來了。這台名為Altair的個人計算機雖然不是他的發明,但他卻意識到,只有他才能讓這台機器變得完美。如果想讓使用者不用按鈕,而是以鍵入命令的方式來操作這台機器的話,那它就需要一個程序語言。而他比爾·蓋茨就擁有這個程序語言:Basic。不過,和西海岸的喬布斯一樣,蓋茨並非Basic語言的親生父親,它屬於他的高中同學保羅·艾倫。
害怕失去商業機遇的蓋茨立刻決定輟學,和艾倫一起趕往Altair的誕生地:位於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的微儀系統家用電子公司(MITS)。蓋茨以對自己極其有利的條件說服了「個人電腦之父」愛德華·羅伯茨使用自己的程序語言。他在MITS公司街對面的汽車旅館租下一個房間。就在隔壁妓女的叫聲和床震的吱呀聲里,微軟誕生了。比爾·蓋茨出了909美元,保羅·艾倫出了606元。這就是微軟的啟動資金。
首次相遇
「你好,我是比爾·蓋茨。」他向喬布斯伸出了手。被簇擁著的喬布斯正享受著人生中第一次當明星的感覺,他根本沒看蓋茨一眼,而是跟隨著人流,回到了展位的旁邊。
1977年,西海岸電腦展。喬布斯在展廳的正門口用5000美元高價租下了一個惹人注目的展位,他將於此推出蘋果公司的第二代產品AppleII。如果說,只有那些痴迷於電路板的愛好者和工程師才懂得如何使用全球第一台個人電腦的話,那麼現在,第一台為普通消費者設計的個人電腦誕生了。AppleII雖然擁有一顆沃茲的心,卻也擁有一個喬布斯的靈魂——這位曾經痴迷於毛筆書法和東方哲學的商人,實在太明白所謂設計感對於消費者而言有多重要了。
出乎沃茲的意料,喬布斯剃去了鬍子和長發,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西裝。大門漸漸打開,成千上萬個飢渴的年輕人沖進展廳,其中便有仍然默默無聞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一樣,他也意識到了這一時刻的重要性,於是也第一次穿起了西裝。就在此之前,他聽說蘋果公司有意以21000美元買下Basic程序的特許使用權,這將是他人生中的第二筆大生意。
「你好,我是比爾·蓋茨。」他向喬布斯伸出了手。被簇擁著的喬布斯正享受著人生中第一次當明星的感覺,他根本沒看蓋茨一眼,而是跟隨著人流,回到了展位的旁邊。
「嗨,你在干什麼呢?!那是比爾·蓋茨啊!」沃茲焦急地竊竊私語道。
「是啊。不過,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是別人來找我,而不是我去找別人。」喬布斯輕描淡寫地說道。他繼續向他的第一批崇拜者講解他的孩子,並把蓋茨永遠地晾在了一邊。不可一世的喬布斯永遠不會想到,十幾年之後,這位戴著厚鏡片、不起眼的小個子將以勝過他幾百倍的方式「復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我23歲時,我已經是百萬富翁了;當我24歲時,我已經是千萬富翁了;當我25歲時,我已經是億萬富翁了。但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我做這個事情,不是為了錢。」恐怕連喬布斯自己都無法想像,當時的自己到底有多驕縱肆意。他拒絕向克里斯·安和他們的私生女麗莎支付撫養費,甚至拒絕承認麗莎是自己的孩子;他拒絕給一起創業的員工任何股份和期權,卻無止境地壓榨著他們,當他們的工作達不到他的要求時,他會臟話連篇,甚至暴力相向。他根本想像不到,災難正在向他迫近,而那個被他忽略的比爾·蓋茲,將給他致命的一擊。
二次交鋒
「史蒂夫,我們最近開發了Excel、Word、Chart和File。你有興趣嗎?」喬布斯自戀地撫摸著心愛的Macintosh,再一次置蓋茨於不顧。「如果你不要的話,那我將賣給IBM。」喬布斯遲疑了一下,回頭望了蓋茨一眼。在IBM和微軟之間,他無奈地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選擇。
1984年,喬布斯請來了好萊塢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將為蘋果公司拍攝一部名垂千史的廣告片,其目的在於推銷蘋果公司的最新產品——Macintosh。這是公司研究員傑夫·拉斯金的孩子,可喬布斯再一次無恥地將其擁為己有。
然而,無論Macintosh有多優秀,也無法驅散喬布斯心中的陰霾。1980年,電腦主體巨頭IBM突然宣布進軍個人電腦產業,並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搶佔了市場的一半份額。這讓喬布斯咬牙切齒,而他找到斯科特拍廣告片也正是意在攻擊IBM。
而在加州北邊寒冷的西雅圖,羽翼漸豐的比爾·蓋茨卻沒有喬布斯那樣固執。敏銳的他再一次嗅到了機遇的美妙味道。「你知道黑手黨怎麼說來著。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要親近你的敵人。」蓋茨的頭腦很明白,龐大的IBM遠比蘋果危險得多,但征服IBM,就是征服世界。
1980年的一個星期一。在IBM負責軟體開發的工程師傑克·薩姆斯給位於微軟八樓的蓋茨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從那一刻開始,比爾·蓋茨成為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就在那個電話一星期之後,蓋茨、艾倫和鮑爾默來到了IBM邁阿密總部。為了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電腦,IBM對微軟說,他們需要兩樣東西:程序語言和操作系統。
程序語言?沒問題,蓋茨有他的Basic。操作系統?也沒問題!蓋茨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商業頭腦:「我們有你們想要的東西。IBM想要打敗蘋果,就需要我們。」急切的IBM答應了蓋茨精明的合同要求,他們將僅僅擁有此操作系統的使用權,而它的所有權仍然將歸蓋茨所有,後者還擁有向其他電腦公司販賣它的權利。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沒有這條合約規定的話,那蓋茨或許將永遠不可能成為全球首富。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微軟真的擁有一個操作系統嗎?當艾倫和鮑爾默面面相覷、冷汗直流時,篤定的蓋茨卻提醒艾倫道,艾倫有一個早已被自己遺忘的朋友,他叫蒂姆·帕特森,他創造了一個操作系統,卻苦於無人購買,如今正陷於困頓之中。前途未卜的艾倫獨自一人趕到了帕特森家,並向後者提出,想以5萬美元購買他那個操作系統的所有權。帕特森頓時啞口無言,覺得天上掉下了餡餅,可他根本不知道,當他的心血被改頭換面轉賣到IBM後,它到底創造了多少財富。而這個操作系統,便是DOS。
讓我們回到1984年。蓋茨首次步入位於加州庫佩迪諾的蘋果總部。這一次,他相信自己不會失敗而歸。蘋果總部的草坪上飄揚著海盜旗,每個研究員的桌上也裝點著海盜標志。展示台慢慢地轉動,喬布斯的孩子Macintosh出現在了蓋茨眼前。蓋茨震驚地發現,這個電腦完全和他與IBM合作製造的那個不同:不再是綠色的字元和抖動的鍵入點,而是圖形用戶界面和滑鼠。如果他能和喬布斯達成合作協議的話,那麼,他將有機會打開這個機器看一看,看看這個系統到底是怎麼來的。「史蒂夫,我們最近開發了Excel、Word,Chart和File。你有興趣嗎?」喬布斯自戀地撫摸著心愛的Macintosh,再一次置蓋茨於不顧。「如果你不要的話,那我將賣給IBM。」喬布斯遲疑了一下,回頭望了蓋茨一眼。在IBM和微軟之間,他無奈地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選擇。
1985年2月24日,喬布斯度過30歲的生日,喬布斯請來了爵士名伶艾拉·費茲傑拉德給自己獻唱慶生。可他在微醺中驚恐地發現,在這個公司,已經沒人想為他獻上祝壽詞了。他親手創立的蘋果公司,已經被他自己逼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是他自己把蘋果分裂為了水火不容的Macintosh派和其他派,也是他自己,使絕望的同伴沃茲萌生了離去之意。
5月,約翰·斯卡利聯合市場部總裁默里·麥金納對蘋果的未來做出決定——罷黜喬布斯。喬布斯滿心以為公司董事會站在自己的一邊,卻沒想到董事會聯合進行投票——正式剝奪了他在蘋果公司的工作。
就在喬布斯辭職之際,比爾·蓋茨的圖形用戶界面系統出世了。蓋茨仍然擁有這個系統的所有權,並積極地把它販賣給各種電腦廠商。它終於讓蓋茨登上了全球首富的寶座。而它的名字便是——Windows。
蘋果公司驀然發現,自己被蓋茨和微軟無恥地偷竊了技術,並以絕對的優勢佔領了市場份額。他們控告蓋茨侵犯版權,這將是一場長達十餘年的官司。
王者回歸
如果蓋茨還持有當初1.5億美元的蘋果公司股票的話,那麼,現在,光是這個投資,就將為微軟帶來每年50億的利潤。可並不看好蘋果的蓋茨,卻早在幾年前就轉賣了這些股份。
1987年到1997年。比爾·蓋茨是這十年裡唯一的明星。1997年,微軟已是市值2500億美元的「怪物」。而蘋果呢?1996年,它虧損了10億,而且數字還在擴大。在幾任外來者手裡,蘋果公司喪失了所有曾使它如此成功的創新能力。它的股價也從1992年的60美元跌落到1996年底的17美元。
也許,是時候讓那位蘋果的棄子回歸了。現在,喬布斯不但是NeXT公司的總裁,還是著名動畫公司皮克斯的總裁:1983年,《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准備離婚。為了應付所需的財產分割,他不得不忍痛出賣旗下的皮克斯。喬布斯以1000萬美元買下了包括人員、電腦和軟體在內的整個動畫製作組。1995年,不斷虧損的皮克斯以全球第一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震驚了整個電影界,也讓喬布斯再次回到了鎂光燈之下。
1996年12月2日,喬布斯再次來到了蘋果總部。「這是我1985年離開之後,第一次踏上蘋果的土地。」在公司8樓的會議室里,束手無策的蘋果炒掉了當時的CEO吉爾·阿梅里奧,並以3.775億美元現金收購NeXT,與此同時,還支付了150萬股票給喬布斯本人。回歸的喬布斯此時已經很明白,他一生的敵人,並非別人,而是現在正和蘋果打著官司持久戰的比爾·蓋茨。
喬布斯即將走出一步讓所有人都不得不咋舌的險棋。1997年8月6日,在喬布斯的引誘下,蓋茨使用1.5億美元購買了蘋果公司的非投票股票,這筆資金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蘋果,而作為回報,蘋果放棄控告微軟侵犯版權的官司,並在每一部Macintosh上內置InternetExplorer和Office。蓋茨笑得更加開心了,或許,他早已忘記他曾經最愛說的那句話: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要親近你的敵人。
1997年。波士頓MacWorldExpo(蘋果產品展覽會)。喬布斯重出江湖,「王者」的雙鬢染上了白發,但他仍然穿著標志性的黑色高領長袖T恤衫和Levi』s牛仔褲。現在,他是蘋果的「臨時首席執行官」,拿著象徵性的1美元年薪。「我們要擯棄『讓蘋果勝利,微軟必須失敗』的觀念。」喬布斯向世界宣布蘋果和微軟的合作,比爾·蓋茨在他背後點頭微笑著。他無法想像,自己的這一步無疑就是放虎歸山。
而我們終於進入了蘋果的十年。喬布斯用了僅僅一年時間,就讓蘋果轉虧為贏。1998年,蘋果推出筆記本iMac。2001年,iPod和iTune橫空出世——喬布斯把蘋果公司帶到了音樂的世界。2007年,喬布斯推出觸摸屏智能手機——iPhone,頗具前瞻性地把蘋果帶到了手機業。然後,是2010年的iPad和iPhone4。
短短十年,蘋果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喬布斯是這個帝國的絕對君主,他無所不在的陰影早已超越了個人電腦范疇,從而成了橫跨IT、手機和多媒體三大業務的領袖偶像。毋庸置疑,所有這些標新立異的產品都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也正是他,在Mac、Phone和Pad之前加上了那個決定性的、小寫的i。「i」有兩層含義,一是『互聯網』(Internet),二是『個人』(indivial)。」「個人電腦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說,「下一個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