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泡沫度分析
① 通過對2007年中國股市的分析,我們 可以總結出股市泡沫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哪
通過對2007年中國股市的分析,我們 可以總結出股市泡沫經歷了快速增長和平衡
② 中國的股市存在泡沫危險嗎政府改採取哪些措施
我的空間有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利用艾略特波浪理論分析當前股指2007-06-13 19:52艾略特波浪理論作為技術分析的經典工具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和發展。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很好的掌握它。由於理論本身是一個定性的分析工具,很多條件和結論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即使今日我使用該工具分析當前股指,然其分析結論是否反映實際情況,仍然有待市場的考驗。
如果單純考慮所謂的「五升三落」,可能我們還處於第3浪的漫長漲勢之中。並且考慮到諸多經濟利好因素,以及持續高漲的市場情緒,這個第3浪可能還會出現常見的「延長波浪」。據此分析,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我們的股指還會出現第5浪的增長,屆時,即使突破6000點也不足為奇。
又如果我們從整個股市的具體現象來分析,我們會明顯發現很多第5浪的徵兆。二三類股票一度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其漲幅大於一類股。「雞犬升天」的普遍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的股市已經後繼乏力,其上漲意願方已經黔驢技窮。假設我們確系處於第5浪,我們的第5浪還能持續多久呢?
市場依舊歌舞昇平,慘痛的記憶彷彿已消逝無跡。回顧6月1日至4日的恐慌,我們不難發現,4300點可能是政府的一個敏感點,而等到我們再次接近或者逾越這個敏感點的時候,政府會否出台相應調控措施?即使4300甚至於4500點置之不理,那麼4800點,5000點呢?因為從目前的形勢看來,只要沒有太壞的消息,5000點會很快到來。6月份的CPI高達3.4,連續三個月的通漲警告,會否讓央行實施加息呢?一切都似乎未知,一切又似乎早已暗示。
政府的良好願景是股指能在4000到4500點持續徘徊,反反復復,慢慢騰騰的徘徊個大半年。等到一系列壓力釋放之後,再來上新一輪的利好牛市。然而,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諸多缺乏風險意識和股市知識的中小投資者,以及不可掌控的市場情緒走向可能使得政府的一系列如意算盤落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中國股市你何去何從,我們繼續觀望。
③ 請問什麼是股市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呢
股市泡沫,一般來說,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與它的價值的偏離程度。我們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的定價形式和實體經濟是不同的。虛擬經濟價格的形成,有賴於市場對其後市的預期。對後市,如果信心較強,則價格高於價值,從而產生泡沫。反之,則價格低於價值,泡沫也消失。
人們都知道,機構投資者的優勢是專業的深度、信息的超前性,以及資金的規模。因此,他們永遠是市場的主角,任何一輪行情的大漲與大跌,與機構投資者都脫離不了干係。當行情經過大漲之後,市場都會談到行情泡沫的問題,讓我們從機構對行情認識的過程與投資的過程,來見識一下行情的泡沫是怎樣形成的。
機構的最大優勢是專業化,機構投資於任何一隻股票都會經過深度研究,者進行過實地調研,然後據此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 行預測,並結合公司在行業中地位、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國內外同類公司股價表現等因素進行估值,再以估值價和現有股價比較來得到投資評級。然而,在行情運行過程中,很多時候機構對股票進行估值的依據和標准會隨著行情的變化而變化的,行情的泡沫就是在這種變化中產生的,最常見的變化有三種:
一是,時間單位的移形換位。在行情處於起漲初期,機構估值的依據一般以當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中段時期,機構估值又一般以明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高位後,為了維護市場中高漲的投資熱情,機構估值又一般以後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
二是,估值市盈率隨行情水漲船高。許多專業分析師在選取估值市盈率時,往往會參考境外市場的標准,以及同類股票的標准。然而,無論是境外市場,還是同類股票的市盈率會隨著行情的上漲而逐步提高的。如果,失去了主觀依據,單憑客觀依據來進行估值,就一定會出現隨行情變化而被動估值的現象。
三是,以未來帶有不可預測性風險的公司投資項目來作為估值的依據。當許多上市公司還處在項目投資立項的時候,甚至只有投資意向的時候,許多分析師就會立即對該項目展開理論上的剖析,來預期該項目未來能給公司帶來多少收益,並冠以某某題材者行情的概念來提升估值的空間。這里的問題是:許多公司的投資項目是會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影響的,有時候會半途而廢,甚至死於胎腹;上市公司隨意更改投資意向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使項目投入了,其有到達產期期間的行業景氣度和經營環境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用對未知項目的預期來作為估值的依據是非常不嚴謹的,當行情出現以投資項目的題材來作為估值依據的時候,意味著行情的泡沫也因此而產生了。
四是,以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來機械化地進行估值。大家知道,境外的資產定價模型所對應的資產,是具有高度市場屬性、較高流通性等特點的。而國內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其下屬資產具有行政控制、地方利益、產業保護、民生等屬性,即使未來全流通後,這些屬性在相當長時間內也難以根除。因此,當某個股價只有5、6元價格的股票,因分析師套用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估值,得出估值價30元,行情因此而大幅度上漲的時候,也就預示著行情的泡沫就此形成了。
④ 什麼叫股市泡沫
簡單的講 就是 股價 純粹的是資金在推動 那就叫泡沫
⑤ 怎麼樣理解股市泡沫
這是個大話題。簡單說,股市短期瘋漲,市盈利急劇攀升,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即產生股市泡沫。中國股市這波行情大致有幾方面原因造就:1.宏觀經濟良好;2.股改推行;3.人民幣升值; 4.羊群效應等。其中前兩點利好已基本兌現。人民幣升值標志人民幣貨幣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應貶值才對(貨幣貶值時,股市才是避風港)。當然人民幣升值引起熱錢流入,但隨時會流出。散戶儲蓄資金恐難敵擴容。加上管理層也不敢承擔大泡沫破裂後的社會動盪責任(經濟沖擊可看看小日本先例)。相信中國股市不會產生更大泡沫。
大概就這樣嘍。
⑥ 什麼是股市泡沫
股市泡沫,一般來說,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與它的價值的偏離程度。我們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的定價形式和實體經濟是不同的。虛擬經濟價格的形成,有賴於市場對其後市的預期。對後市,如果信心較強,則價格高於價值,從而產生泡沫。反之,則價格低於價值,泡沫也消失。
目前股市泡沫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上市公司造假。猛一看是一支績優股,再仔細一看,發現是一支績差股。上市公司的造假過程是泡沫的製造過程,由假績優變為真績差的的過程,是泡沫的增值過程。二是該退市的不退市。近來的一大傳聞是,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要直接退市,但有關方面並未表態。年初的有關討論已經表明這件事是多麼的難做,這次看來不過是又把這個難度強調了一下。而退市機制的欠缺導致績差公司越來越多,於是股市泡沫也越來越多。三是有人在對著泡沫吹氣。
在存在股市泡沫的情況下,前述金融經濟的作用將會被破壞,傳導機制將會被扭曲。產生的不良後果主要表現如下:
1、引起資源錯配,破壞市場機制
2、產生錯誤股價信息將誤導企業投資行為
3、影響政府宏觀調控效果
4、泡沫破滅將造成資產負債失衡,出現支付危機,市場經濟信用基礎破壞。
⑦ 怎樣看一個股市市場過熱有什麼辦法可以計算出泡沫的情度啊
短期來說... 股市這么熱... 會刺激到存款的減少啊... 前不久就公布了居民存款大幅度減少... 應該就是流失到股票市場的... 就像之前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一個股市過熱的好例子...
防止泡沫經濟的形成
什麼叫做泡沫,就是價格偏離價值,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離開了基本面了。
泡沫實際上是由兩股力量形成的,一股力量呢叫做非理性預期,另外一個就是資金。
什麼叫做非理性預期呢?就是說,我不看道瓊斯指數股里邊這個盈利的情況,我也不看美國的經濟情況,我也不看世界的經濟情況,我就是有一些說不清楚的原因,我認為它能漲20%,那你會怎麼做呢?你趕快買進,但是當你一買進,當所有人都這么想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去買的時候,道瓊斯還真就漲上去了。所以由這種非理性預期驅使的資金流入到股市裡面把股市推高,這種推高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所以呢就使得這種非理性預期變得好像理性化了。因此,它更堅信不疑了。他說還能漲,繼續往裡投,果然它就繼續往上漲。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價格已經越來越偏離價值,越來越偏離價值了。那麼這個時候泡沫就形成了。 泡沫的一個明顯的標志啊,就是說它的股價跟它基本面脫節,跟公司本身價值,公司價值是什麼呢?就是它未來的盈利能力,這個未來的盈利能力怎麼來算呢?很難算,很難判斷。過度的泡沫會導致股災,股災又會使經濟崩盤,股市歷史周而復始地講述著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於是,1933年至1934年間,《證券法》、《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在美國相繼出台。它們作為股市的守護神,成了抑制股市泡沫最為有效的武器之一
⑧ 如何判斷股市有沒有泡沫衡量標準是什麼
標准主要看市場平均市盈率,一般20~30之間,高於30開始有風險,上波6000點的時候市盈率好像是在60倍。
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是看政府是不是要調控,這個調到多少是高,也不清楚了。上波調了6-7次吧,防通脹,市場里的資金一起被抽水。
⑨ 中國的股市為什麼被外國人稱泡沫股市
簡單的講 就是 股價 純粹的是資金在推動 那就叫泡沫 么叫做泡沫,就是價格偏離價值,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離開了基本面了。 泡沫實際上是由兩股力量形成的,一股力量呢叫做非理性預期,另外一個就是資金。 什麼叫做非理性預期呢?就是說,我不看道瓊斯指數股里邊這個盈利的情況,我也不看美國的經濟情況,我也不看世界的經濟情況,我就是有一些說不清楚的原因,我認為它能漲20%,那你會怎麼做呢?你趕快買進,但是當你一買進,當所有人都這么想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去買的時候,道瓊斯還真就漲上去了。所以由這種非理性預期驅使的資金流入到股市裡面把股市推高,這種推高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所以呢就使得這種非理性預期變得好像理性化了。因此,它更堅信不疑了。他說還能漲,繼續往裡投,果然它就繼續往上漲。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價格已經越來越偏離價值,越來越偏離價值了。那麼這個時候泡沫就形成了。泡沫的一個明顯的標志啊,就是說它的股價跟它基本面脫節,跟公司本身價值,公司價值是什麼呢?就是它未來的盈利能力,這個未來的盈利能力怎麼來算呢?很難算,很難判斷。過度的泡沫會導致股災,股災又會使經濟崩盤,股市歷史周而復始地講述著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於是,1933年至1934年間,《證券法》、《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在美國相繼出台。它們作為股市的守護神,成了抑制股市泡沫最為有效的武器之一
⑩ 除了市盈率外,怎樣從其他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分析股市泡沫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泡沫嗎
1. 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
除了平均市盈率外,衡量一個股市整體是否存在泡沫或是具有投資價值,還有如下指標。
(1) 紅利支撐股價水平。有人舉香港上市的匯豐控股和長江實業的例子,認為沒有泡沫的股票價格是由上市公司的分紅、凈資產支撐的。然而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股市中只是特例,特大型公司的股票,成長性較差,炒作困難,分紅或每股凈資產確定了它的大致價格下限。
(2) 平均股價。2001年6月14日滬深市場(剔除了PT股)1089隻A股平均價格16.91元,至2002年1月10日,滬深市場1121隻A股平均價格為11.51元,有研究人員撰文認為,股票平均價格可以評估市場的投資價值或風險水平。平均股價在15元以上,風險很大,平均股價在10元以下,風險較小。這種經驗規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平均股價指標的缺陷仍然存在,價格高低不能作為股票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送股、轉增股、配股、股票拆細時平均股價發生跳躍,但股票的內在價值沒有相應變化;平均股價沒有考慮實質經濟,經濟繁榮與經濟蕭條時,合理的平均股價水平自然不應相同。
(3) 平均市銷率。西方有些學者(肯尼斯.L.費希爾,1984)就提出市銷率(PSR,price sales ratio)的概念,即每股市場價格除以每股銷售收入。由於銷售收入的波動性要比凈利潤的波動性小得多,所以市銷率比較穩定。而且,一股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都是正的,所以計算平均市銷率時,幾乎不需要剔除上市公司,可以將所有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保證了計算的客觀性。費希爾對美國股市一百多年數據的檢驗表明,根據市銷率判斷個股和大盤,投資效果比市盈率好。在費希爾看來,用市盈率定價是很不科學的,「市盈率10倍太高,1000倍卻太低」。([ 美]肯尼斯.L.費希爾,2000)
(4) 平均市凈率(托賓q).與費希爾不同,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史密瑟斯等(Andrew Smithers etc.,2001)偏愛平均市凈率指標,也叫托賓q指標(q ratio)。史密瑟斯認為,q值就像彈簧,將股市拉向它的內在價值位置。他還認為,q值和平均市盈率指標大多數時候朝著相同的方向運動,但平均市盈率偶爾會給出災難性的價值數據。有一個事例顯示了托賓q的威力,2000年初史密瑟斯等出版的《華爾街價值投資》一書根據托賓q建議人們要拋空股票。
(5) 市場成本。市場成本(AMC®,Average Market Cost), 也叫平均持籌成本,是指剔除非理性交易後,市場上所有投資者持有某隻股票的平均成本。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市場成本在數值上恰好等於股票的內在價值。
用市場成本指標來衡量股市的投資價值,幾乎具有以上幾個指標的所有優點而沒有它們的不足。市場成本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衡量個股的投資價值,如果市價遠高於市場成本,這種股票跳水只是遲早的事,反之,這種股票則值得關注。
市場成本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對不同時期的同一市場或不同的市場,都具有解釋力。NASDAQ指數漲得太高,就必然會跌回它的平均成本位置(這是資金堆積的地方),但到了平均成本線上就會獲得較強的支撐,並不因為它的市盈率水平是100多倍(參見附表)而還含有多少泡沫。目前上證指數的市場成本為1509.258點,根據市場運行的內在規律,如果跌破這一點,並不是股市沒有投資價值,而主要是投資者沒有信心。
2. 幾個悖論
(1) 經濟高成長與上市公司質量差。前一段時間,證券市場上一片打假之聲。很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業績好的不能相信,業績差的也有操縱盈利的嫌疑。我就不理解,中國的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會計師事務所、交易所、證監會、新聞媒體等等層層監督,難道做假會比非上市公司厲害,難道中國上市公司的成長遠遠落後於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的證券市場是轉軌經濟中的證券市場,不能拿理想的完美的目標來裁剪。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國民的信心,難道證券市場的發展就不需要投資者的信心?
(2) 中國證券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與證券市場問題成堆。客觀地講,證券市場是中國市場體系比較公開、比較透明的市場,也是發展速度較快的市場之一。但給人的印象卻是中國證券問題成堆,必須來一次傷筋動骨的調整,甚至推倒重來。這將把中國證券市場引向何方?
(3) 按現金流量貼現計算未必有投資價值,但外資收購意願強烈。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並不完全是按購買力平價確定的,而按現行的匯率計算,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後有很強的購買力。這導致在國內投資者看來很貴的股權,在境外投資者未必這么看。2001年11月23日新華社深圳又傳出消息,美國艾默生公司花7.5億美元收購華為技術公司下屬的深圳市安聖電氣公司全部股權。安聖電氣尚且如此,大唐電信、中興通訊(2002年1月9日總市值分別為9.57億美元、12.44億美元)難道市場價格很高,對外資沒有吸引力嗎?不要以為中國的企業不值錢,有些東西並不反映在會計報表裡。當然,A股價格存在結構性不合理現象,但不是平均市盈率畸高。
(4) 11年指數漲了15倍,但投資者整體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並不高。指數有時會誤導決策。乍看來,滬市11年漲了15倍,上證指數年增長率達27.9%,非常之快了,股市裡肯定積累了大量的泡沫。但細心的人應該發現,在1994年8月以前,市場容量很小,股指大起大落,而這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卻將上證指數市場成本抬高到757.519點。實際上,1994年8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平均持籌成本1509.155點)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收益率為9.74%,考慮到交易費用(含印花稅、傭金、過戶費等中國的交易費用率較高,投資者的換手率也較高,所以總的交易費用數額可觀),中國投資者的平均年收益率是非常低的。
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其股價指數總是在不斷上漲,原因在於經濟在增長、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總額在增長、市場成本曲線也在逐步抬高。長期來看指數總是上升的,不能看指數漲了多高就據此判斷股票市場是否不正常。
(5) 同一上市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場上股價及其表現截然不同。有人喜歡將中石化在香港、紐約和上海市場的不同價格來說明中國市場里存在大量泡沫。這種比較是非常片面的。眾所周知,由於市場割裂,國內投資者到香港市場上購買股票受到限制,兩個市場上股票的供需關系完全不一樣,由此導致價格出現很大差別是很自然的。如果兩個市場是自由流動的,價格自然會相互接軌。另一方面,即使兩個市場自由流動了,也不能認為A股股價就一定要以香港股價為標准與之接軌。價格將根據新的市場供需關系重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