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稅前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關系
1. 利潤總額和息稅前利潤有什麼關系
息稅前利潤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而利潤總額是息稅前利潤減去企業應支付的利息費用的余額,利潤總額等於息稅前利潤減去企業應支付的利息費用,計算公式如下:
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
或者: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凈收益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或者: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1)息稅前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關系擴展閱讀
利潤分類:
1、正常利潤
所謂正常利潤是指由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和實現的利潤,包括企業從事生產、銷售、投資告示活動所實現的利潤,營業利潤和投資收益各正常利潤。
2、非正常利潤
非正常利潤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無關事項所引起的盈虧,包括遭受自然災害的導致的損失、罰款支出和滯納金支出等與經營活動無關的項目,前期調整我國的規定也納入非正常利潤之列。
由於產生正常利潤和經營活動,可由企業管理部門控制,而非正常利潤是不可控制的;因而,將利潤劃分為正常利潤和非正常利潤(即在損益表中分開列示)對於衡量企業管理部門的經營管理效率更客觀、更准確。
2. 息稅前利潤的經濟意義
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比如一個企業營業收入200000元,總成本150000元,其中發生財務費用下利息支出10000元,所得稅率為25%,那麼按會計上的做法,其凈利潤是(200000-150000)*(1-25%)=37500。
我們先來看稅前利潤(這一步也是會計上有的),稅前利潤就是在交稅前的利潤總和,所以本例的稅前利潤是(200000-150000)=50000,這還不是息稅前利潤(只是稅前利潤,因為總成本中還包括利息)。
(2)息稅前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關系擴展閱讀:
關系
根據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公式推導如下: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產銷量增長率
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產銷量增長率
當單價一定時,產銷量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3. 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稅後利潤、凈利潤、息前稅後利潤之間是什麼關系
息稅前利潤=未扣所得稅與利息前的利潤,即凈利潤+所得稅+利息
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扣了所得稅後的,即凈利潤+利息
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折舊=凈利潤+利息+折舊
4. 邊際貢獻、息稅前利潤和利潤總額的關系
邊際貢獻 =銷售收入-變動經營成本;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
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 。
三者都是分析企業經營情況的指標,三者之間計算公式息息相關。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邊際貢獻是從銷售收入中減去變動成本之後的余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
(4)息稅前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關系擴展閱讀
邊際貢獻一般可分為單位產品的邊際貢獻和全部產品的邊際貢獻,其計算方法為:
單位產品邊際貢獻(cm)=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全部產品邊際貢獻(Tcm)=全部產品的銷售收入-全部產品的變動成本
很顯然,邊際貢獻越大越好,在訂價決策中,必首先保證邊際貢獻不為負數,其次應考慮,全部產品的邊際貢獻應足以彌補固定成本,並仍有一定的積余。而在特殊訂價中,邊際貢獻保持正數是接受與否的底線。
5. 息稅前利潤和(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有什麼區別^&^
息稅前利潤是指企業在剔除財務費用前的利潤,如果企業有大量的銀行存款,財務費用將會是負值,它沖減了經營費用,但又不是經營收入,所以在計算企業實際經營利潤時,要把該項剔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1、息稅前利潤是凈利潤加財務費用,2、銷售收入-銷售成本只相當於產品銷售毛利,銷售毛利-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稅金及附加+(-)其它業務收支(+)-營業處收支=息稅前利潤2、
6. 息稅前利潤怎麼計算的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或者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主要用來計算的
比如: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6)息稅前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關系擴展閱讀: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比如一個企業營業收入200000元,總成本150000元,其中發生財務費用下利息支出10000元,所得稅率為25%,那麼按會計上的做法,其凈利潤是(200000-150000)*(1-25%)=37500。
我們先來看稅前利潤(這一步也是會計上有的),稅前利潤就是在交稅前的利潤總和,所以本例的稅前利潤是(200000-150000)=50000,這還不是息稅前利潤(只是稅前利潤,因為總成本中還包括利息)。
我們再來看利息,如果在求利潤的時候考慮利息,那麼除掉利息所計算出來的就是息稅前利潤(息前稅前利潤),我們知道,企業的總成本是包括財務費用的(當然在財管上題目告訴的經營成本不包括),所以不考慮利息的成本為150000-10000=140000,所以息稅前利潤為200000-140000=60000,
我們也可以用剛才求出的稅前利潤加上利息求得即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50000+利息10000=60000。
7. 」稅前息後利潤「和」息稅前利潤「有什麼區別
」稅前息後利潤「和」息稅前利潤「的區別:
1、稅前息後利潤,就是指計算所得稅之前扣除利息後的利潤,也就是利潤總額。
稅前息後利潤=利潤總額。
2、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傳統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
管理用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傳統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金融資產投資收益-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融資產減值損失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8. 息稅前利潤和稅前經營利潤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傳統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
稅前經營利潤=利潤總額+管理用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
管理用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傳統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金融資產投資收益-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融資產減值損失
稅前經營利潤=息稅前利潤-金融資產投資收益-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融資產減值損失
9. 息稅前利潤的關系
根據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公式推導如下: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產銷量增長率
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產銷量增長率
當單價一定時,產銷量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10. 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息前稅後利潤的關系
稅前利潤是企業交納所得稅以前的計稅利潤。第二步利改稅後,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實現的大部分利潤以所得稅和調節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剩餘部分留歸企業。因此,在利潤分配中產生了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兩個概念。按照稅法規定,企業交納所得稅的計稅利潤是指企業每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包括營業外收入)減除成本、費用、國家允許在所得稅前列支的稅金以及營業外支出後的余額,即企業的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前稅後利潤(也有稱「息稅後利潤」,省去「前」字,二者是同一個意思。)是指已經扣除所得稅,但未扣除利息的利潤,所得稅的扣除數只包括按息稅前利潤計算的所得稅。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