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信用合作社股票股價
A. 溧陽信用合作社股票
以前的1塊值等於現在的一百塊,你這個股票目前估計最多值10塊。
B. 中國農村信用社股票多少錢一股
目前中國一些地方的農信社通過擴股向社會發行的股票從面值1元發行價2元左右,已經經過轉送爆炒到幾十元,聽知情人說,這些股票一般不分紅,而只是採取「送股」方式,將股票拆分,目前市凈率已達幾十倍,而現在上市銀行的市凈率還不到2倍,同時農信社的資產質量、呆壞帳、抗風險能力也是和上市銀行不可比的(上市銀行要好的多),而目前這些股票的發行和交易還在私下進行,缺乏監管,很多參與者都是些城鎮居民或農民,根本不具備起碼的金融和價值評估常識,所以中國農村信用社的股票已經潛藏巨大的風險!
C. 我有兩張1954年的信用合作社股票
首先,這是肯定有用的。因為發行的股票不論是否掛牌交易,都屬於有價證券。一個有價證券在沒有贖回之前,都具有票面所規定的權利。也就是說,這張股票現在同樣具有法律效率。你可以隨時找那家信用社讓他兌換。同時,根據當時發行的總股本和市值的比率來計算,這張股票很可能會增值。你可以直接到信用社裡詢問他們的贖回價格。
D. 1954年的信用合作社股票
1956年「股票」值多少?16日下午,老家在尚干鎮現居鼓樓區的林女士拿著3張1956年版的「股票」,來到祥謙信用社。
祥謙信用社:
「股票」可兌換等額現金
記者看到,這3張「股票」呈暗紅色,由於年代久遠,票面有些破損皺褶。3張「股票」均系1956年縣洋下信用合作社發行,正面蓋有當時的理事主任、會計的私章,持有人為「林成堂」。背面蓋有「閩侯縣洋下信用合作社」的公章及「56年分紅付訖」的三角形章。
經過多年調整,原洋下信用合作社現在改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祥謙信用社。該信用社負責人林先生看完林女士出具的3張「股票」後表示,那個年代中國還沒有股票,這些「股票」實為「股金」,因當時均稱「票」(如糧票、布票等),故而得名。當時各村均設有信用合作社,相當於現在以融資形式成立的農村「互助會」。後經數次改制、合並,成了現在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林先生說,按國家及縣信用社合作聯社的有關規定,可以按照其本金(即每張「股票」面值2元)兌換成等額現金,即以投資多少返還多少的原則,可為林女士將面值共6元的「股票」兌成6元現金。據了解,1984年,全縣曾統一分紅過一次,並將這些票置換成紅色封皮《股金證》。
林女士:
遠遠不止兌這個數目
林女士說,這3張面額均為2元的「股票」,系其已故的爺爺林成堂留下來的。7、8年前,她曾聽說一位老依姆用類似「股票」兌了數十萬元現金。但當時她忙於工作,並沒把這事情放在心上。去年,在銀行上班的甥女勸她把「股票」兌成現金,於是將封存在箱底的3張「股票」重新翻出來。據林女士介紹,她從去年年底開始輾轉奔波於銅盤信用社、晉安信用社、銀河信用社等,均無果而終。於是,她來到原先發行地兌現金,但對於祥謙信用社的「6元的「股票」兌成6元現金」的說法難以接受。她覺得這么多年了,算上歷次(年)分紅和利息,應該遠遠不止兌這個數目。
律師:
具體兌換金額具體分析
對此,福建閩耀律師事務所律師宋建善認為,此事件屬於政策性遺留問題,如果當時的政策法規有規定「股票」等額兌換現金的話,就只值2元。如果國家沒有出台政策規定,那麼當時的2元面值與現在的2元現金不能等同,但具體兌換金額還得按照所投「股票」占總份額、金額的多少及經營效益等具體情況具體定論,有可能不止2元,有可能低於2元,也有可能正好值現在的2元。
E. 信用社股票
以後還是沒有結果,去當地的證監局詢問。
F. 1954年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股票
如果那家信合還在的話,價值應該很可觀的;如果它已經不存在了,那這張股票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的!反正留著又不用花錢,等到有機會時變現也行.
G. 信用合作社股票
當時信用合作社是股份制的,你的是股權證。但是後來公私合營,大躍進,文革這些信用社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信用社沒有過去的賬目了。你的股權證只能夠作為收藏品了。
H. 我有一張信用合作社股票,1983年的,面值2元,這種股票大約值多少錢
要看當時發行數量和現在信用社規模,就像現在雷曼的股票連個漢堡都不值,換句話說如果當年你有一股可口可樂的原始股現在就是百萬富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