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飲料製造行業分析
① 飲料行業發展有什麼新趨勢
飲料市場種類
飲料市場包括多種包裝飲料產品,包括但不限於濃縮果汁產品、果肉飲料產品、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產品、蔬菜汁產品及混合果蔬汁產品。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及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增強,飲料市場的增長及需求保持相對強勁。市場上不斷推出新型飲料產品及新穎的行業趨勢有助於支持過去十年飲料行業的增長。
飲料的市場需求將會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而持續增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固體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飲料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增長至8290億元。與休閑食品市場的行業趨勢類似,預期果蔬汁飲料及植物蛋白和含乳飲料等更注重健康的飲品的需求於2016-2020年將分別繼續按14.0%及14.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而碳酸飲料自2016-2020年則將按6.0%的較低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因其被認為不益於健康。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及消費者支出的增加,於過去五年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飲料需求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率。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飲料總銷售額及增長率均高於一二線城市。2015年,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以及一二線城市的飲料總銷售額分別為4101億元及2633億元,2011年2015年相應的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3.7%及10.9%。
飲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預測
政策助力中國飲料行業健康發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推動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有利於推動飲料等快速消費品市場的穩定發展。
飲料行業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未來我國飲料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低熱量飲料、健康營養飲料、冷藏果汁飲料、活菌型含乳飲料等的發展前景看好。預計到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飲料製造企業將實現主營業收入8600億元,飲料企業的獲利能力逐步增長,在食品工業中保持較高水平。
「十三五」期間,「更營養、更多元、更個性、更便捷、更智能、更合作」將成為飲料行業創新發展的主旋律。在國家實施的「三品」戰略中,與「品牌」相比較,飲料行業更需要的是提升品質和增加品種。
2016年以來,植物蛋白飲料、燕麥等粗糧飲料、低糖無糖飲料、發酵飲料、營養素強化飲料等高價值新品不斷,特別是生物發酵技術在飲料中的應用正在成為很多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熱門項目;
「互聯網包裝」、包裝個性化將帶來包裝創新;產品定製、互聯網、互聯網將帶來營銷創新;智能製造、信息化管理將大大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和質量管控。隨著飲料新品不斷貼切消費需求,緩解和解決產能過剩,通過新型行業合作方式,對媒體輿論進行正確引導,為行業發展盡力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創新將在「十三五」期間廣泛深入應用,也必將促進中國飲料從大到強的轉變,加快「中國飲料夢」的實現。
② 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 股票行業的主營業務分析 還有主營產品分析
在釀酒食品板塊裡面找找你需要的,有很多。
③ 中國飲料行業現狀
近幾年,中國飲料行業產值增長速度均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良好的發展前景,加之整個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吸引了國際飲料巨頭紛紛進入,競爭非常激烈。同時,近幾年來,我國軟飲料年產量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率遞增,達到1300多萬噸。在產量增長的同時,品種也日趨多樣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據文獻報道,2008年,規模以上飲料企業1433家,平均產量為4.48萬噸,50萬噸以上企業(集團)16家。2009年,我國經濟逐漸回暖,居民消費能力上升,市場步入正軌,國內飲料行業的運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2009年1-11月我國飲料製造行業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達66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0%左右;實現累計利潤總額61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9%左右。2010年1-5月我國飲料製造行業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33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6%左右;實現累計利潤總額31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左右。
2.飲料行業的質量現狀
名牌產品質量無需置疑,而且與國外產品沒有太大差別。名牌產品近幾年抽樣合格率100%(「中國名牌」產品銷量占總銷量近60%)。可以說主流產品的質量是非常優秀的。但非主流產品的質量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少數產品質量較差。不少飲料產品是故意偷工減料,比如在強化維生素、微量元素上不添加或添加不夠,在基本營養素、脂肪、蛋白等營養物質上很多產品達不到要求,有些產品衛生指標也達不到要求;2.存在劣質假冒產。這樣的產品大多流向農村和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是監管的薄弱環節;3.「誤導」性宣。在功能性飲料「誤導」性的宣傳下,很多消費者錯誤地認為,功能飲料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但科學研究證明,在瓶裝水中添加幾毫克的維生素、微量元素製造而成的功能飲料,根本無法滿足人體對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全面需求,其作用在於只能起到進一步補充人體養分的作用,而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只能從日常食物中攝取;4.運動型飲料營養成分數據模。在眾多飲料企業紛紛涉足功能性飲料市場時,生產運動型飲料的企業占據比例最高,但是在產品標簽上對所含的營養成分沒有標出確切的數據,讓消費者消費得「不明不白」;5.違規添加添加劑或防腐劑超。2008年乳品行業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含乳飲料雖然未報道被檢出三聚氰胺超標,但三聚氰胺事件對飲料行業來說最大的警示是不能違規添加添加劑。據報道,還有的企業在飲料中超標添加苯甲酸鈉等防腐劑。有的飲料含有合成香料、色素,消費者飲用此類產品不僅會影響胃腸功能,而且會加重腎臟負擔,給其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中國飲料行業逆勢而動,一邊是飲料巨頭加快擴張,一邊是一批以具有健康概念、以獨特的農產品為原料的新產品快速涌現。據報道,如:以稀有生薑品種(海姜)為主要原料的大連暖之味生薑飲料,以全球山葯原產地河南焦作為主料的開懷暢系列山葯飲料;以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為主要原料的好精神棗飲料;以蓮芯、金銀花、百合為原料具有清咽利喉功能的「蓮芯雪」飲料等。一時間中國飲料行業異常活躍,未來幾年更將是飲料行業結構重構時期,谷類飲料、果汁飲料、功能飲料、茶飲料等健康飲料品類將逐漸成為飲料業的主力軍-。我國飲料市場將正式進入「競爭激烈期」,健康價值成為未來中國市場飲料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健康飲品是中國未來飲料的發展重點,需要引起飲料生產企業和產品研究開發部門的充分關注。而健康飲品佔領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產業技術創新,「創新是企業的靈魂」。
④ 飲料行業的發展有哪些趨勢
飲料市場包括多種包裝飲料產品,包括但不限於濃縮果汁產品、果肉飲料產品、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產品、蔬菜汁產品及混合果蔬汁產品。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及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增強,飲料市場的增長及需求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參考《中國果蔬汁飲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由於消費者的健康和營養意識增強,全球果蔬汁消費持續增長,北美和歐盟將是果蔬汁主要消費市場,佔全球消費總量的60%,但增幅最大的消費市場將在亞太地區。在眾多飲料品種中果蔬汁將成為最有競爭力的種類之一。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料的選擇開始講究營養和口味。健康、綠色、定位清晰的軟飲料產品將會成為未來幾年軟飲料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
因此,為適應消費者愈加強烈健康訴求,健康保健內涵更加豐富將是軟飲料行業未來 重要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之下,碳酸飲料衰落將不可避免,而符合健康特點的瓶裝水、蛋白飲料、果汁等品種則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可挖。
⑤ 飲料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前景看好,不過市場競爭也激烈,參考《2016-2021年中國果汁飲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低熱量飲料、健康營養飲料、冷藏果汁飲料、活菌型含乳飲料以及含酒精飲料(預調酒)等發展前景巨大。
從果汁整體人均消費能力來看,我國的人均果汁消費額尚處在初級階段。預計隨著消費者健康消費觀念的日益提升,未來中高果市場佔比將會持續提高,看好其長期發展空間。
植物蛋白飲料取材植物的果仁、果肉,根據加工原料不同,可分為如豆奶、核桃露(乳)、杏仁露(乳)、椰汁以及花生露(乳)等不同的品類。其最大的特點是因使用的原料不同,各種植物蛋白飲料的營養價值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品類上擁有了巨大的拓展空間,既可以開發出新的原料品類,也可以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進行搭配整合。因此,預計植物蛋白行業未來三年的CAGR 仍將有望維持在20%左右的高增速水平。
⑥ 中國飲料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我國軟飲料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由國外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國內的天府可樂和健力寶共同掀起了國內的碳酸飲料浪潮。目前,國內軟飲料行業逐步進入平穩的溫和增長期。從企業市佔率來看,軟飲料行業格局愈發分散,競爭情況加劇。
可口可樂位居中國軟飲料市場第一
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20年軟飲料行業市佔率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可口可樂(主要業務為碳酸飲料)、養生堂(主要業務為包裝飲用水)、頂新(主要飲料業務為茶飲料),其市場佔有率分別為9.3%、8.4%和5.8%。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軟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⑦ 飲料的行業現狀
我國飲料市場上碳酸飲料需求逐年小幅下降,瓶裝飲用水銷量較為穩定,茶飲料需求增速較快。產地方面,廣東和浙江約占總產量的30%,是我國飲料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目前我國年產量超過30萬噸的省市多數為東部沿海省市,產區布局還有待改善。
我國飲料企業成本、區位優勢明顯,同時也存在技術落後,創新力不足,企業產品單一,國際貿易能力差等問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發展給飲料企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飲料企業應該加快技術升級和規模擴展以應對來自外資企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