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股票市場失效的例子

股票市場失效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9-13 16:03:56

『壹』 能否舉個市場失靈的例子,謝謝,通俗易懂但不乏空洞

市場失靈舉例: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這種外部性是通過市場完全無法解決的,所示市場在這個時候是不能有效作用,稱為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般認為,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1)股票市場失效的例子擴展閱讀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不能有效作用,或是能有效作用但是結果不好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貳』 舉出兩個市場失靈的案例,並說明如何進行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當中,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容易導致市場失靈的現象,比如說現實生活當中,對一些公共物品市場是失靈的。國家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宏觀調控。

『叄』 市場失靈的分類

從財政方面來看,市場失靈分為兩種:

1,條件性市場失靈,是指現實的市場條件不符合純粹的市場經濟所必須的條件假定。

2,原生性市場失靈,是指即使具備純粹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完整運行環境,市場經濟的調節效果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當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時,因排放者從廢棄物排放或消費中獲得利益卻不為排放的廢棄物處理買單,將縱容排放者消費並排放更多的廢棄物。顯然,排放者可以從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於減小社會成本,即存在帕累托改進餘地,換言之,當廢棄物排放存在外部不經濟性時的排放狀態不是帕累托最優狀態。

市場失靈的原因: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市場失靈

『肆』 關於中國股市無效

周五截止收盤,滬指微漲1.54,漲幅0.06%,成交650.1億;深成指下挫58.62,跌幅0.56%,成交730.5億;兩市成交量較昨日大幅減少近30%。經過一天多空的無力爭奪,收出了自2307點以來的第一根周陰線。

盤面看,多頭不斷利用前期熱點傳媒板塊、大盤股地產、兩桶油以及有色板塊發起護盤攻勢,但是市場冷眼想看,最終因量能不足而草草收兵,最終,大盤全天窄幅震盪,死氣沉沉,無量調整。滬指勉強收紅,深成指跌幅0.56%。

我在昨日的文章「內憂外患終結反彈」里已經比較詳細的分析了目前的客觀情況,今天大盤依舊延續弱勢格局。消息面來看,在A股市場仍有三個大盤股(中交股份、陝煤集團、新華保險)即將上市之際,又將有兩個大盤股(中國中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准備上市,將從市場抽血1000億左右。見過不負責任的、見過無恥的,還沒見過這么無恥的某些某某。

我並不是反對企業的直接融資,關鍵是我們的制度是否能夠保持公平,我們的管理層到底考慮過沒有自08年金融危機以來股民的心情、股民的實際情況。部分上市公司上市-再融資-再融資-虧損,企業核心層不斷圈錢,最後很多一走了之等等亂象,每天都在創造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但是這些人不是靠良心富起來的人,是踩著股民的屍骨上去的。難道這些亂象真的不能治理嗎?還是某些人根本就沒敢或者怎麼樣而沒去治理!某些公司在中國賺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在美國和A股同時上市,但是在美國不斷地分紅,不斷地給投資者以回報,像是伺候自己的老子一樣,而在A股市場對待我們「偉大的股民」,就像對待孫子一樣。近期,央視曝光某公司涉嫌壟斷,以我的實際接觸,央視的報道是有道理的,但是某報紙卻大罵央視,道德底線何在?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缺什麼也不能缺德呀!

改革,必須改革;

真理呼喚改革;

股民呼喚改革;

有良知的專家呼喚改革;

有責任心的中華兒女呼喚改革;

誰阻止改革、誰只顧自己,誰將成為股民的敵人,也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因為這個市場不是屬於某些利益集團的,而是屬於廣大股民的,屬於負責任的上市公司的,屬於全體中華兒女的。

忠心祝福祖國、忠心祝福我們可憐的股民朋友!

『伍』 市場不是萬能的,舉一個市場失靈的例子並解釋其失靈的原因。

在市場經濟下,供求的力量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而市場失靈則情況相反,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地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若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滿足兩個假設:
1、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排除「市場勢力」的影響;
2、市場結果只與需求者和供給者相關,排除「外部性」帶來的影響。
所以,市場失靈可以從對立面考慮,即存在「市場勢力」和「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是失靈的,不能自發調節資源的有效配置。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陸』 舉例說明什麼是市場失靈

舉例: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

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6)股票市場失效的例子擴展閱讀:

造成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

一、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巿場決策機制。

二、次佳的巿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形成。

巿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巿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巿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巿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巿場的失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失靈

『柒』 股市投資的不成功的例子

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因挪用資金炒股等問題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組織調查。有相關人士稱,涉及的總額達到了18億元人民幣。中核集團發行2009年度企業債券,發行金額40億元,期限10年。本期債券所募集的40億元資金,將全部用於福建福清核電一期工程項目、浙江秦山核電廠擴建項目和三門核電工程項目,以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中核此舉是因為涉及到去年違規炒股,虧得太厲害,賬面上已經無法掩蓋了。」知情人士稱。

殷保華沒學技術分析以前,因為盲目買賣股票賠過不少錢。

........比比皆是,民間的炒股人士中幾乎都在接觸股市初期賠錢。

『捌』 生活中有哪些「市場失靈」的例子,政府應如何應對

例如大蒜問題就是市場失靈,事實上在市場上大蒜的供給處於平橫狀態只是人為的造成大蒜價格的上升,這時政府就要給予干預。
政府幹預手段分為三個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組織公共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
3.通過征稅和收費為政府各部門組織公共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籌集經費和資金。在大蒜問題上政府應從1,2兩方面干預。要嚴厲打擊那些哄抬物價的投資者嚴重可給予行政處罰,在生活上要給老百姓提供大蒜來緩解人為造成的供給不平衡的問題。

『玖』 請舉幾個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的例子

1.舊車例子:假定市場中存在兩類舊車,好的與劣的。買者不完全了解信息,他只願意按舊車市場的平均價格來決定。但這時對於劣車的主人來說,以高於其內在價格出售其車,而好車的車主則只能按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出售其產品。結果是更多的好的舊車退出這一市場,舊車的質量平均水平下降。
2.保險公司價格確定的依據是投保人的平均健康水平。健康狀況差的人一般有較大的投保熱情。如果這類人在市場中比例上升,保險公司將被迫提高定價,結果是健康的人將更遠離這一市場。
3.黑球與黑哨,銷售人員不努力,經理追求自身利益等。
4.投保人在投保之後的行為與投保前的行為不一樣。

望採納

『拾』 最近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請給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幾年的。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負債。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熱點內容
40億現金能支持多少市值 發布:2025-04-22 17:30:33 瀏覽:994
互聯網炒股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4-22 17:30:15 瀏覽:105
太平洋投資管理市政債券的股票 發布:2025-04-22 17:18:19 瀏覽:996
炒股被割了怎麼辦 發布:2025-04-22 17:02:10 瀏覽:900
什麼地方有培訓炒股的 發布:2025-04-22 16:55:52 瀏覽:946
股票投資秩嘉匯優配 發布:2025-04-22 16:46:02 瀏覽:485
余額寶基金如何把錢轉出來 發布:2025-04-22 16:30:22 瀏覽:101
房產理財顧問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4-22 16:24:01 瀏覽:760
什麼是真正的基金投資 發布:2025-04-22 16:22:59 瀏覽:482
股市中沈陽化工為什麼要大跌 發布:2025-04-22 16:12:13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