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動論對股票市場的解讀
❶ 股市怎樣看主流資金流動
資金流向的判斷無論對於分析股市大盤走勢還是對於個股操作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資金流向的判斷過程卻比較復雜,不容易掌握。下面是一些研判資金流向的方法。
通常說的「熱點」其實就是資金集中流向的個股,而「板塊輪動」其實就是資金流向輪動而產生的盤面效果。如果資金集中流入「熱點」個股後,就預示熱錢進場了,個股就具備了行情發動的條件。
資金流向的熱點可從兩市成交額排名上觀察:每天成交量(成交額)排行榜前20至30名的個股就是資金流向的熱點,所要觀察的重點是這些個股是否具備相似的特徵或集中與某些板塊,並且占據成交榜的時間是否夠長(半天、一天、三天等時間長短和對資金吸引的力度的大小成正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大盤成交量比較低迷時,部分大盤股占據成交榜的前列,而這些個股的量比又無明顯放大,則說明此時大盤人氣渙散而不是代表資金流向集中。
在觀察選股時就需要注意資金流向波動性,從漲跌幅榜觀察資金流向的波動性:大資金(通常是我們所說的機
構投資者或主力資金)的進場與閑散小資金進場是有所不同的,大資金更善於發掘有上升空間的投資品種(從圖表上看就是在相對低位進場),而閑散游資是否集中進場更多取決於當時大盤行情是否好。因此從盤面上來看,板塊個股具有輪動性,並且大資金總體上進出市場的時間早於小資金進出的平均時間。
❷ 主力資金的流向對股市有何影響理論分析
今天大盤高開36個點,指數震盪反復,最高上摸3457點,最低下探3402點,收在3429點,上漲了17個點,漲幅為0.50%,成交有所放大,個股普漲多跌少。
今天大盤震盪反復,超級資金、總量資金巨量流出。
指數受央行雙降消息刺激大幅高開,但是高開後並無沖高多少,全天震盪反復,尾盤稍稍收高。年線和缺口壓力顯然存在,指數向上動能有限,短線大盤將繼續在60天線和年線之間震盪反復。是久攻不下向下回調?還是向上突破?只能說一半一半吧。
操作上適當控制倉位,短線加倉要謹慎。
❸ 研究我國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的目的和意義有哪些
流動性決定了股票市場的融資成本,高的流動性,參與積極性高,融資成本低,不知道你想問啥,你的問題太寬泛了,要是需要論文,可以在學校知網里搜
❹ 如何從個股的資金流向分析莊家(主力)動向
辨識主力動向:
第一,達到目標。有一個加倍取整的理論,這個方法在股市中還沒有被廣泛的應用,而一種理論在市場中掌握的人越少,可靠性就越大,所以,這是判斷股票高點的一個好方法。簡單的說,我們准備買進一隻股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加倍和取整的方法聯合起來用,當你用幾種不同的方法預測的都是某一個點位的時候,那麼在這個點位上就要准備出貨。當然,還可以用其它各種技術分析方法來預測。故當預測的目標位接近的時候,就是主力可能出貨的時候了。
第二,該漲不漲。在形態、技術、基本面都要上漲的情況下不漲,這就是要出貨的前兆,這種例子在股市中是非常多的。形態上要求上漲,結果不漲。還有的是技術上要求漲,但該漲不漲。還有的是公布了預期的利好消息,基本面要求上漲,但股價不漲,也是出貨的前兆;技術面決定了股票該漲而不漲,就是出貨的前兆。
第三,正道消息增多。正道的消息增多,就是報刊上電視台、廣播電台里的消息多了,這時候就是要准備出貨。上漲的過程中,報紙上一般見不到多少消息,但是如果正道的宣傳開始增加,說明莊家萌生退意,要出貨。
第四,傳言增多。一隻股票你正在作著,突然這個朋友給你傳來某某消息,那個朋友也給你說個某某消息,又一個朋友又給你說某某消息,這就是主力出貨的前兆。
第五,放量不漲。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是放量不漲,就基本確認是處理出貨。
❺ 如何看懂一隻股票主力資金的進出
你好,根據成交量變化的特徵,可以對強勢股的主力是不是在洗盤。
1、由於主力的積極介入,原本沉悶的股票在成交量的明顯放大推動下變得活躍起來,出現了價升量增的態勢。然後,主力為了給以後的大幅拉升掃平障礙,不得不將短線獲利盤強行洗去,這一洗盤行為,在K線圖上往往表現為陰陽相間的震盪。同時,由於主力的目的是要一般投資者出局,因此,股價的K線形態往往成明顯的「頭部形態」。
2、在主力洗盤階段,K線組合往往是大陰不斷,並且收陰的次數多,且每次收陰時都伴有巨大的成交量,好像主力正在大肆出貨。其實,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當出現以上巨量大陰時,股價很少跌破10日移動平均線,短期移動平均線對股價構成強大支撐,主力低位回補的跡象一目瞭然。
3、在主力洗盤時,作為研判成交量變化的主要指標OBV、均量線,也會出現一些明顯的特徵,主要表現為:當出現以上大陰巨量時,股價的5日、10日均量線始終保持向上運行,說明主力一直在增倉,股票交投活躍,後市看好。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❻ 關於股市的資金流向
這種說法是基於一個資金量的前提的,比如單筆成交額小於10萬,通常認為是散戶的交易,單筆成交額大於500萬,通常認為是機構的交易,那麼,如果某一天單筆500萬以上的成交賣單比單筆500萬以上的成交買單總和多了2個億,那麼,就可以說機構資金流出了2個億,與之對應的,大戶和散戶就會出現2個億的資金流入。
市場喜歡討論『主力』資金的動向則是基於另外一個假設,及大機構對左右股市的走向有更大的動能,而散戶和大戶則相對較弱,因而,一旦機構資金也就是主力資金出現流出,那麼股市將會開始下跌,反則反之。
經過上面解釋,可以看出,首先單筆成交量並不能反應成交者的身份,固然散戶不能偽裝成主力,但主力偽裝成散戶則由N種辦法,其次,主力資金的動向只是反應的一種動態瞬間的結果,並不代表統一堅定的意志,現在的A股市場機構多如牛毛,單從一個簡單的量差根本不能得出市場的主流觀點。當然,這不否認其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樓主說的一起流入則是另外一種資金進出的定義,是新增資金相對於存量資金而言的,也就是股價升高的同時成交量不斷放大,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成交同樣數量的股票所需的資金越來越多,從而形成了新的現金不斷被吸引進股市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散戶買的多還是機構買的多,資金和股票除了在二者之間進行再分配之外,相對於過往,確實是有更多的散戶資金和機構資金進入了股市。即所謂的行情啟動,新資金進場。
❼ 我想了解一下 股市資金的流動過程 即:從開戶購買股票 到賣出提現 這個過程每一步資金的流動
團友,你好!
其基本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去證券公司開戶(免費的),開好戶後就可以將你銀行卡內的資金根據你的需要轉入開戶時證券公司給你的A股賬戶內,然後就可以按有關規定在A股開市日買賣股票了。如果你想提現就把A股賬戶內的資金轉入你的銀行卡內,第二天就可提現了。
目前,券商和銀行間開設了「銀證通」業務,即「存摺炒股」,是指投資者利用在銀行開立的存摺,通過委託系統,進行證券買賣的一種金融服務業務,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實行嚴格的實名制管理。投資者可以隨時存錢取錢。合理的利用銀行和券商各自優勢,為投資者提供更優惠的服務
投資者的股份由券商管理,資金由銀行保管。兩者互相監督,各司其職。這樣可以有效規避證券市場人為形成的風險
❽ 國際資本流動理論的國際證券投資理論
古典國際證券投資理論,產生於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之前。它認為,國際證券投資的起因是國際間存在的利率差異,如果一國利率低於另一國利率,則金融資本就會從利率低的國家向利率高的國家流動,直至兩國的利率沒有差別為止。進一步說,在國際資本能夠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如果兩國的利率存在差異,則兩國能夠帶來同等收益的有價證券的價格也會產生差別,即高利率國家有價證券的價格低,低利率國家有價證券的價格高,這樣,低利率國家就會向高利率國家投資購買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的收益、價格和市場利率的關系可表示如下:C=I/r
上述中,C表示有價證券的價格,J表示有價證券的年收益,r表示資本的市場利率。
假設,在A、B兩國市場上發行面值為1000美元、附有6%息票的債券,A國市場上的利率為5%,B國市場上的利率為5.2%。根據上述計算得出,每一張債券在A國的售價為1200美元,在B國的售價為1154美元。可見,由於A國的市場利率比B國的市場利率低,則同一張債券在A國的售價比在B國的售價更高。這樣,A國的資本就會流向B國購買證券,以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花費更小的成本,其行為直至兩國的市場利率相等為止。
該理論的不足:
(1)僅說明資本從低利率國家向高利率國家的流動,而未能說明資本為何存在大量的雙向流動;
(2)它以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為前提,這與現實不符,在現實中各國對資本流動的管制處處可見;
(3)即使國家間存在利率差異,也並不一定會導致國際證券投資;
(4)該理論僅以利率作為分析問題的基點,有失准確性。 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亦稱資產組合理論,是美國學者馬科維茨(H.M.Markovitz)於50年代在其《有價證券選擇》一書中首先提出,後來托賓(J.Tobin)又發展了該理論。該理論採用「風險一收益考察法」來說明投資者如何在各種資產之間進行選擇,形成最佳組合,使投資收益一定時,風險最小,或投資風險一定時,收益最大。
該理論認為,所有資產都具有風險與收益兩重性,在證券投資中一般投資者的目的,是獲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收益最高伴隨著的風險也是最大,可能本金也會損失掉。風險由收益率的變動性來衡量,採用統計上的標准差來顯示,投資者根據他們在一段時期內的預期收益率及其標准差來進行證券組合,即投資者把資金投在幾種證券上,建立一個「證券組合」,通過證券的分散而減少風險。但是在一段時間內投在證券上的收益率高低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的收益率,在統計學上稱為隨機變數,馬科維茨借用它的兩種動差,即集中趨勢和分散趨勢來說明證券投資的預期收益及其標准差。預期收益用平均收益來代表,它可以看作是衡量與任何組合證券投資相聯系的潛在報酬。標准差則說明各個變數對平均數的離散程度,以表示預期收益的變動性大小,來衡量與任何組合的證券投資的風險大小。因此投資者不能只把預期收益作為選擇投資證券的唯一標准,還應該重視證券投資收入的穩定性。多種證券組合可以提高投資收益的穩定,同時也降低了投資風險,因為在多種證券組合中不同證券的收益與損失可以相互抵補,起著分散風險的作用。作為投資者可能選擇不同國家的證券作為投資對象,從而引起資本在各國之間的雙向流動。
現代證券組合理論指出了任何資產都有收益和風險的兩重性,並提出以資產組合方法來降低投資風險的思路,揭示了國際間資本互為流動的原因,因此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該理論主要用於解釋國際證券資本流動,而對國際直接投資卻未作任何解釋。此外,該理論假設市場是充分有效的,參與者都同時可以得到充分的投資信息,這與現實情況不符,因此,該理論也有它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