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股票市值虧沒了
A. 炒股虧損了你會怎麼辦
炒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重要的話要說至少三遍。莫貪高,莫追高,莫指望股市發大財,及時止損,小心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拿到手裡的才是賺到,只是股票資產,盈利隨時變成虧損。
最後,用巴菲特的一句話來總結: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炒股路上,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沒錯,但是賺錢的,只是那很小的一部分人,大家共勉吧。
B. 股票參考市值比買入成本高,可是還顯示虧損是為什麼
為了方便你看,原有市值,現有市值 虧損,每個券商的軟體呈現方式不一樣,你的票虧11%....買的什麼?
C. 股票虧損的錢被誰拿去了
我們舉一個列子,在股票市場當中,A,B,C都在炒股,B以一元從A那裡買入的股票,2元賣給了C,這個時候B就賺了1塊錢,那麼B賺的錢來自於哪裡?答案很簡單,來自於A和C!這個時候A和C就納悶了,A覺得自己當初股票是5毛錢買的,自己沒虧,C覺得自己買的股票確實值2元錢,自己也沒虧。那麼他們究竟虧沒虧呢?A是5毛錢買的股票,1塊錢賣的,收入五毛錢,確實沒虧,還賺了五毛錢,C是兩元錢買的股票,現在價值也確實是2元錢,也沒虧,那麼究竟是誰虧了呢?我們暫且稱虧錢的人為Z,那麼Z究竟是誰呢?然後我們就縱觀整個股市,有升有降,Z是誰?Z就是在高點買,低點賣的人,因為這個人確確實實是虧了錢!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很可能就是賣股票給A的人,也很可能是下一個買股票的人。我們大家都知道,沒有永遠漲的股票,也沒有永遠跌得股票,C以2元買的股票,可以3元賣給D,D甚至也可以再4元賣給E,依次類推,直到股價下降,那最後一個接棒子的人就是Z,Z買了股票之後股價就開始下降,然後他把股票賣給了下一個Z,依次賣出,直到他們把股票賣回到了A的手中!所以,如果你在股市賺錢了,那麼你賺的錢就很可能來自於賣股票給你,和買你股票的人,如果你在股市虧錢了,那麼你虧掉的錢就很可能給了賣給你股票的那個人,和買你股票的那個人。牛市裡人們賺的錢就來自於熊市裡人們虧的錢。
D. 股票市值蒸發錢到哪裡去了
股票中的所謂的金錢不是蒸發了,而是壓根就沒存在過!
舉例說明,一個老闆收購大米然後賣大米,經營的非常好,一年可以賣大約200萬斤大米,幾乎壟斷了市場的大米。
這時他想了一個更好的發財辦法,發行「大米提貨券」,也就是現在你用錢買到的是「大米提貨券」,然後用「大米提貨券」去提真實的大米。但是大米的存儲比較麻煩而且需要花錢,而你手裡握著「大米提貨券」可以隨時提到大米,而不用考慮大米的存儲問題。
而這時市場上用交易「大米提貨券」來代替交易真實的大米!大米的價格漲跌,直接影響著「大米提貨券」的漲跌!
大米老闆發現,市場上有大量的「大米提貨券」在互相交易而不提取真實的大米,所以他就大量發放「大米提貨券」。本來他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他發放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只要他能穩定米價,穩定壟斷的大米市場,「大米提貨券」就能繼續流通!讓他賺到大錢!!!
×××××××××××××××××××××××××××××××××××
假設現在米價是1元/斤,他發放的1200萬斤「大米提貨券」就是1200萬元,而他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所以市場上有10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是紙上富貴!
如果趕上社會動盪、災年,老百姓急需大米,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市場上流通著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所以不是每張券都能提取到真實的大米,所以「大米提貨券」會馬上貶值!
真實的大米可能因短缺會漲到1.5元/斤,可「大米提貨券」會繼續下跌,100斤的「大米提貨券」可能會跌倒50元或更低!
×××××××××××××××××××××××××××××××××××
所以股票代表是市值其實不是貨幣,更不是真實的購買能力,而僅僅是人們的心裡的預期,完全是紙上富貴!!!!!!!!!!!!!!!!!!!!
那麼股市大跌,誰從中賺到了錢??
1-券商(收取交易費,只賺不賠)
2-政府(稅收)
3-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4-內幕消息掌握者
5-快進快出的游資
6-極個別散戶
E. 炒股投2000元,虧了只虧2000元,還是還虧沒有投的錢
是按比例的
比如你買進一隻股票,持有的市值是2000元
然後股票下跌了10% 你的浮動虧損是200元,注意是浮動
如果你虧損了10% 你選擇賣出股票,這個時候你就真的虧損了200元
上漲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但是股市行情有漲有跌,只要持有的是好股
收益註定會是正的,而不是虧損
F. 股市下跌虧損的錢都虧到哪裡去了呢
股市下跌,是市值減少,市值不是錢。個人股票下跌,如果你沒有買賣股票,你的股票市值減少,你沒有虧損錢,直到你在股票相對買入價更低的位置賣掉才真正虧掉了錢,這虧掉的錢已經到了賣給你股票的人的腰包。
G. 股票市值漲跌過程中,資金被誰席捲了
如你所說,蒸發了。
股票是虛擬資本,並不對應於真實的貨幣,因而其價值以浮動的價格提現,而且一隻股票的所有股份不論交易與否始終只有一個報價,因而就形成的實質的虧損盈利和虛擬的虧損盈利,對於虛擬的虧損,市場給了個形象的說法叫做『市值蒸發』。
以樓主的舉例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假設該1億股本發行價為5元,股東100人,那麼發行完成後上市公司募得資金5億元去進行生產了,100位股東付出了5億元持有1億股股份,股票上市開盤並漲至最高價20元,那麼該100人持有的股票市值變成了20元,但是由於只是叫價,沒有發生任何買賣交易,那麼所有持股人只是獲得了賬面收益總值15億,也就是虛擬收益。忽然,有消息傳來,上市公司生產發生意外,導致停產,股價應聲而落,股價降到15元,那麼該股市值也相應降為15億,100位股東的賬面的虛擬收益降為10億元,期間沒有任何買賣行為,但是5億元的虛擬資產「蒸發」了。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市值的變動只不過是人們心裡預期的變化引起的估值變化,由於本來就是虛擬的,所以也不可能找到實質的流向,因而不存在資金被誰捲走的問題。
進一步分析,假設上面例子中100位股東里有張三持有1000股,20元時張三把1000股賣給了新股東李四,那麼這時張三獲得了實際的收益(20-5)*1000=15000元,由於股價還是20元,李四沒有任何虧損。後來股價回落到15元,李四割肉,恰好張三又將1000股全部接回,那麼結果是李四實際虧損(20-15)*1000=5000元,對應的張三獲利20*1000-15*1000=5000元。可見,盡管股票市值從20億變為15億蒸發了5億元,而實際盈虧因為只有區區1000股進行了交易,因而實際盈虧僅僅是張三『席捲』了李四5000元而已。
再假如,張三賣掉股票形成15000元實際收益後不再炒股票,李四割肉賣出該1000股給了王五,那麼市值蒸發5億的情況下,張三全身而退也只是席捲了15000的資金,李四則只是被『席捲』了5000元資金,王五由於市價仍是15元,因而沒有任何虧損。那麼張三多『席捲』的10000元是哪裡來的呢?
是王五的,股票發行時,上市公司席捲了原始股東5億元,股價漲至20元回落至15元仍有10元的『估值泡沫』,王五買入該股時購買了5000元的『原始股資產』(這5000元的『原始股資產』中也有泡沫)和10000元的『估值泡沫』,而這10000元的泡沫洽洽是張三多『席捲』的那一部分。
再假設,股價漲到20元,100個股東全部拋出股票,然後股價在沒有成交的情況下回落到15元,那麼市值從20元降到15元期間『蒸發』了5億元,全體新股東賬面虧損5億,而全部原始股東卻『席捲』了15億!忽然,好消息傳來,國家大力扶持該公司,股價上竄至30元,結果,全部原始股東『席捲』了15億的前提下,全部新股東還是賬面收益10億!!!呵呵,這就是股市的魅力,虛擬經濟的魅力。
股票是虛擬資本,理解了這個定義,搞清楚樓主的問題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