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股票市場泡沫
⑴ 什麼是股市泡沫或樓市泡沫泡沫何解
關於股市,吳敬璉先生2001年關於中國股市淪為沒有規矩的賭場的言論,曾經飽受爭議,但隨之而來股市持續四年的調整卻是不爭的事實。股市泡沫並不因為吳先生的觀點才存在,但因為其聲望高而話語權影響大,其實股市的制度缺陷和市場缺陷長期以來就客觀存在,廣大中小投資者虧損累累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房地產市場,並沒有出現泡沫破裂的現象。盡管史蒂芬·羅奇先生被摩根士丹利任命為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被任命為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取得這樣「高大」的頭銜,也可能做出錯誤的預測,但是樓市出現泡沫危險信號和局部泡沫現象是不爭的事實。 針對越來越蔓延的房產「泡沫論」、「崩潰論」,建設部出台課題報告予以反擊,甚至預言「未來10年,中國房價還將平穩上漲。」 經濟學界,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說出了和主流意見截然相反的話。像社科院的易憲容還有經濟學界的巨擘吳敬璉等。
為什麼吳敬璉對股市的預言正確而羅奇和謝國忠會出錯?關鍵在於股市是虛擬的,而樓市是具體的。但是他們不同的是,吳敬璉模糊地說出了股市在制度和體制上的缺陷,而羅奇、謝國忠則沒有說出中國樓市的制度缺陷。正是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樓市、股市的價格泡沫。
其實,任何專家都可能出現判斷失誤,只有市場是最徹底、最真實的,市場供求規律是決定一切的試金石,通過研究中國股市、樓市的制度、市場結構現狀,揭示供求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過程和結果。
一、市場供求規律是解析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現象的理論基礎
(一)市場供求規律作用機制:
無論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中,還是在其他產品市場中,供給和需求都是以價格作為橋梁的,而最終交易也是以價格作為媒介。正常市場(產品沒有差異,買賣雙方沒有差異且不能影響市場)的市場中存在完全競爭,如果市場上只有幾個供應者,將出現不充分競爭的寡頭局面,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只有一個供應者即壟斷情形。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是不可能被操縱的,在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價格極易被操縱,其中壟斷市場中存在高價格的定價權和超額壟斷利潤。
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的需求價格彈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市場范圍越大需求彈性越小,市場范圍(行業)越小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長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短需求彈性越小。
(二)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分析:
房地產(土地)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分析。一個區域的居住和商業辦公對房地產的需求是對必需品的需求,需求價格彈性較小;供給價格彈性就不一樣,作為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資源,盡管土地的總體供應沒有彈性,但其區域性、行業性供給價格彈性較明顯,而且由於房地產(土地)開發周期較長(一般2年以上),比一般商品更具有時間彈性。
(三)股票市場供求關系及其特殊性
對比各類市場,有的市場屬於快速市場,有的市場屬於粘性市場。股票市場相對其他市場,既有一般市場特性,也有其獨特市場特性。一方面,股市遵循市場供求一般規律,一方面股市有極大的特殊性。房地產市場上價格對供求的調節非常緩慢,如果政府幹預後現行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價格趨於向上,價格上升的速度取決於現行價格下供求缺口大小,缺口越大則價格上升空間越大、速度越快。可是,股票價格對供求的變化反應非常迅速,而且由於股票價格虛擬特性強,其價格波動還極大地取決於市場信心和市場趨勢,信心主要來自製度和市場,比如市場機制是否健全、政府信用是否堅挺、信息披露是否規范真實、投資是否具有財富效應等。
(四)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
政府調控政策的利弊分析:國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控制房地產投資過熱的政策,而且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其影響的好壞需要進行定性評估分析。這里藉助房地產領域以外的兩個例子,其一是農業高科技問題,其二是歐佩克油價問題。
首先說農業科技問題,由於農業科技導致農產品產量大大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同時,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相對無彈性的,因此需求不增加意味著最終導致農民的總收益減少,看來農業科技對農民不利,當然對社會是十分有利的,這就是農業科技導致的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再說歐佩克油價問題,油價變化說明在短期的石油供給、需求均缺乏價格彈性,因為短期內儲藏、產能一定,供給缺乏彈性;因為消費習慣(把石油作為必需品消費)不能馬上應變導致需求缺乏彈性。但是長期內,產能逐漸增加,替代產品出現,必然導致價格下降;同時人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消費習慣不妥,於是工業需求、公共需求、日常需求紛紛減少,也必然導致油價下降。總之,類似房地產的石油在短期缺乏供給、需求價格彈性,而在長期具有明顯的供給、需求價格彈性。
可見,政策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比如農業科技問題),政策尺度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出台政策的時機必須恰當,否則效果不一定最佳(比如油價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供求規律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在現行價格下供不應求時出現短缺,而供過於求時出現過剩,原因在於所謂「現行價格」並非市場均衡價格。這種供求失衡導致的短缺或過剩經常會出現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中,比如制定農產品最低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將導致農產品過剩;租金控制時最高租金限制低於均衡租金,將導致公寓短缺;汽油供應限價低於均衡價格,導致排隊購油現象;失業也是勞動力資源過剩的表現,因為最低工資高於市場均衡工資。政府也知道會出現短缺和過剩,但是為什麼政府的調節往往失敗呢?原因在於政府很難確定干預市場的時機和合適的力度,結果往往引起市場的過激反應。
所謂政府失靈是指不完全信息、效率低下、資源浪費、決策失誤導致政府失去產生調節市場的應有功能;所謂市場失靈是指經濟異常波動、市場缺乏競爭、社會成本高、公共物品供應不足、市場欠缺、信息失真導致市場失去產生應有經濟效率的應有功能。因此,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是,市場第一、政府第二,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政府才發揮作用糾正市場失靈,當然政府糾正市場失靈需要考慮調節的時機和力度,因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市區住宅改造計劃原本是為了窮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結果低收入住房毀壞的多、建的少;租金控制導致住房質量差、困難人群居住更加困難;最低工資雖然幫助部分工人卻導致其他人失業;我國長期的實踐證明,政府對經濟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總之,政府與市場供求規律的關系非常微妙,政府必須尊重市場供求規律,考慮市場供求規律的政府政策比無視供求規律的政策更為安全有效,不利的副作用更少。
二、樓市與股市泡沫亂象形成過程
(一)市場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關系、放大泡沫效應
地價上漲導致房價上漲,還是房價上漲導致地價上漲?一般而言,房價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市場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場因素主要是供需導致價格變化,如果供不應求導致市場均衡被打破,房價必然上漲,從而導致地價上漲,因此從市場因素而言,房價帶動地價上漲,是一種引致效應。房屋成本主要是地價、建築成本和相關稅費,在建造成本、利稅一定的情況下,地價成為房價高低的主要變數,按經驗統計其比例一般大約是40%—50%,因此從成本角度而言,地價影響房價,高地價可能導致高房價。
市場化土地出讓引發不少問題?經營性土地出讓的市場化模式(招標、拍賣、掛牌),其主要宗旨是為了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開發商,確定科學客觀的出讓土地定價模式,建立市場化的地價形成機制,避免土地出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可是,這種市場化模式可能導致矛盾發生轉化,即市場化的代價就是地價可能被人為抬高。
市場化供地後,城市土地價值顯現,地價明顯上浮,這種壟斷地價模式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其正面效應是,土地一級市場壟斷後,城市土地資源價格上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吸引資本流入,投資增長,使商業機會增加,整個地區呈現繁榮景象,真正實現了 「土地是財富之母」;負面效應是,過高的地價,形成過高的房價水平,無疑會加大商業成本和辦公成本,使得經濟和商業活動的邊際收益遞減,最終減弱城市的市場競爭力。
實際上,目前的我國供地模式實際上是政府壟斷。一方面,農村集體土地國有化即征地的過程不按市場價定價,大量土地同時符合供給條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獲得者,短期內需求十分有限,因此農用地國有化是供過於求的(需求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場上形成了單一的政府壟斷供給。市場化供地模式導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為的供不應求,以至於招標拍賣土地價格不斷攀升(供給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升高)。由於征地與供地均被政府壟斷,二者之間存在巨大價差,政府「壟斷經營」土地的結果必然是,一方面導致農民、政府、用地者間的利益矛盾的巨大沖突,一方面通過短期限量供地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嚴重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扭曲了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使房地產市場價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供給的條件下,土地價格的變動主要受政府供給土地量多少的影響,這樣價格不會是真正的市場價格。政府對土地壟斷的程度越高,對房價的影響也就越大,從而對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也就越強烈。
獲取農用地和國有土地供應的寡頭壟斷模式是鑽了市場供求規律的空子,假若取消農用地國有化時的供過於求的管道、賣地時的供不應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農民直接與市場需求者進行交易,那麼農用地的交易價格絕對不會如此之低,而市場買地的價格也絕對不會如此之高,這中間的差價也就會自然轉化為對農民的補償、對開發商的補償、以及對消費者的補償,當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類稅費,只是壟斷利潤不會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賣地時將近期內計劃出讓的土地同時推向市場,交易價格肯定下降(其供給量增加,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右移,交易價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實行全國上下的針對房地產的全面聲討?其實,發展商並不想房價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費者的不滿。房價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於市場投機猖獗,一方面在於政府的土地寡頭壟斷模式,政府必須承認這個體制缺陷並承擔這個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場、尊重真理。
(二)股票市場的泡沫扭曲過程:股權分置的制度設計原罪
股票市場長期以來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股權分置。所謂股權分置,是指由於早期的制度設計,只有占股票市場總量三分之一的社會公眾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則暫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權分置問題作為我國資本市場上特有的股權結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分置問題的產生,主要根源於早期對股份制的認識不統一,對證券市場的功能和定位的認識不統一,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早期階段,國有資本運營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7149億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國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佔74%。
股權分置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形成合理的股票定價機制;影響證券市場預期的穩定;大股東不關心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流通股股東「用腳投票」形不成對上市公司的有效約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於國有資產的順暢流轉、保值增值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制約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等。可以說,股權分置問題已經成為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一個重大障礙,需要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
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實行發行審批制,市場需求沒有彈性,在短期內股票是分開發行、上市的,顯然是供不應求的,必然導致價格高企;一方面由於股權分置,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導致供不應求的情形加劇,再次導致股價上升。所以,股市長期以來被扭曲,少量的流通股在市場供求規律的作用下,發行價、交易價高高在上,以至於首日的交易價就大大偏離其正常的投資價值,投資者大多數被這種制度性風險包圍,幾乎95%以上的投資者是虧損的。正是這種審批、發行制度和股權分置制度缺陷,導致了投資者承擔巨大的市場風險。
三、政府利益與政府邊界
政府必須正確處理自身利益與其邊界的關系。政府不從土地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退出、變政府直接參與土地市場變為間接干預,實際上是利益沖動使然。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應定位於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只為公共利益征地是國際通行做法。政府退出土地市場主體後,應主要通過規劃管制和對房地產征稅的方式間接調控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是權利有限的政府,政府的邊界才可能清晰。
首先,政府必須遏制自身參與某種資產市場的初始沖動。從所謂「鼓勵上市發行股票」到所謂「經營城市」,乃至以房地產繁榮拉動經濟發展,都是政府介入不同形式資產市場的表現。一旦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市場,則必然扭曲市場。股市投資者長期以來始終依賴政府的政策救市,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而房地產市場在當前的政府操作下,很容易形成同樣的結局。因此,明智的政府與市場保持距離,是高於市場的調控者,是不偏不倚維持市場秩序的裁判者。當前某些地方政府聲嘶力竭強調房地產運行的健康性,本身就違背了政府職能的基本原則。第二,政府必須遏制自身維護某種資產價格的持續沖動。即使行政力量在資產市場發展中並未發揮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作用,但是市場總有波動,在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中,投資主體往往會要求政府給予扶持。而不成熟的政府往往會基於諸如維持市場穩定、避免投資者受損等諸多理由平準市場。當然,面對某種資產的過度異常投機,政府出於維護公眾利益而托市另當別論。第三,政府必須遏制自身限制某種資產價格的善良沖動。目前社會各界對房地產泡沫的憂慮,於是形成了在具體操作層面由政府直接平抑房價的動議。同樣,在直觀意義上,這一考慮是正確的,但是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這將是極其危險的政策設計。一方面,市場漲跌自有其規律,當前的狂漲並不意味著今後不會走跌,而政府介入干預房價本身又意味著對原先投資者的不負責任,只有讓其自然波動,投資者願賭服輸的市場心理才能健全。因此,壓低房價和之前的托市在本質上不存在區別。另一方面,面對當前過高房價導致的低收入居民無處棲身的問題,行政當局只有兩種手段可供選擇。一是增加供應量,抵消市場過度的需求。二是財政、貨幣政策,調節貸款利率或者貨幣補貼從而調節整個市場需求。
勿容置疑,政府肯定難免利益考慮。其實,政府的最大利益出發點在於全體國民,在於國家經濟,而在房地產市場中具體集中的利益就是土地價值。目前的土地供應機制並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收益,它更有可能助長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甚至產生腐敗,而土地的有限性可能導致未來政府土地收益越來越少,因此科學的做法是,土地收益應如同稅收一樣穩定、均勻、制度化地回收,才可能保證政府未來的各期收益,也可以減輕市場的沉重負擔,也減少了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所以,以年地租的方式實現政府對國有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實行年租制,就需要在法律上明確。這樣既可使政府土地收益長期化,避免政府在土地收益上的短期行為,也可促進城鎮存量用地的流動,推動城鎮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其實台灣省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鑒。當年國民政府遷台,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方案,採用不流血的政策使台灣農民耕者有其田。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穩定土地政策和農民,以避免大量的農業失業人口沖擊脆弱的城市。到了上世紀70代,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財團壓力,國民黨政府最終反對開放土地買賣,而是將資本引入農村,過渡到台灣工業化後期,全社會進行社會資產再分配,解決社會貧富分化問題和工農業分化問題。過了十多年,台灣完成工業化,經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準後,台灣放寬了土地政策。這時候的土地價格已經從每甲四萬新台幣上升到了三千萬到四千萬不等。大量的農民因為出賣土地而得到了多年的補償,享受到了國家工業化的經濟成果。社會財富再次通過土地買賣得到了再分配,避免了大量農民的破產。工農業發展平衡,同時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使台灣社會更趨向穩定。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出讓土地造成了部分人群的資本富裕,社會消費和投資都帶動了起來。重要的是這些「暴富」的農民拿到出賣土地的財富之後,將資本轉向高風險的高技術行業,正是這些知識含量不高的「暴富」農民,成為台灣產業提升和轉型的資本輸入者,而此點則可以算是台灣土地政策的意外收獲。
四、制度缺陷與市場缺陷共振: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類似
人們越來越清楚,中國的樓市和股市一樣,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表現有三:其一,房地產市場和股市一樣,是一個權力介入型市場,權力資本的作用超過了其他資本,產品市場化而要素非市場化不對稱,導致了住房市場畸形以及價格居高不下。其二,地方政府發展房地產業更多是迫於財政支出的壓力,出於追求發展政績的沖動,這一點與當年發展股市只是迫於企業融資壓力、迫於為國有企業脫困圈錢非常相似。其三,房地產商推高資產價格的市場操作手法與股市黑庄頗為類似。在股市中,如果有人控制了一隻股票足夠籌碼,就完全可以操縱股價。而莊家推動整個市場價格上漲的奧秘就在首先推高高價股票的價格,誘使其他中低價股票的價格自然會被帶上來,這一手法在房地產市場中也已經被使用;2005年房地產投資商提出轉戰二、三線城市。從技術上看,這一做法十分類似於股市中莊家炒作某個板塊或概念的股票時使勁拉升龍頭股票的手法,龍頭股票的賺錢效應引誘散戶拚命殺入同板塊或概念的垃圾股,只要龍頭不倒,其他股票就跟著上漲,一旦莊家達到目的,散戶的末日就來臨。許多城市的價格已經翻番,少數項目價格甚至上漲數倍。這與股市庄托的做市效應是一樣的;為了推高價格,房地產商偽造大量虛假成交合同,通過這些虛假合同,使得房地產價格「無量空漲」。這一做法類似於股市莊家自我對敲拉抬價格。
然而,一個不規范的市場是不可能實現持續快速的成長的,股市如此,房地產市場亦如此。可見,股市、樓市的制度規范和市場規范是缺一不可的。
⑵ 什麼是股市泡沫
股市泡沫,一般來說,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與它的價值的偏離程度。我們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的定價形式和實體經濟是不同的。虛擬經濟價格的形成,有賴於市場對其後市的預期。對後市,如果信心較強,則價格高於價值,從而產生泡沫。反之,則價格低於價值,泡沫也消失。
目前股市泡沫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上市公司造假。猛一看是一支績優股,再仔細一看,發現是一支績差股。上市公司的造假過程是泡沫的製造過程,由假績優變為真績差的的過程,是泡沫的增值過程。二是該退市的不退市。近來的一大傳聞是,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要直接退市,但有關方面並未表態。年初的有關討論已經表明這件事是多麼的難做,這次看來不過是又把這個難度強調了一下。而退市機制的欠缺導致績差公司越來越多,於是股市泡沫也越來越多。三是有人在對著泡沫吹氣。
在存在股市泡沫的情況下,前述金融經濟的作用將會被破壞,傳導機制將會被扭曲。產生的不良後果主要表現如下:
1、引起資源錯配,破壞市場機制
2、產生錯誤股價信息將誤導企業投資行為
3、影響政府宏觀調控效果
4、泡沫破滅將造成資產負債失衡,出現支付危機,市場經濟信用基礎破壞。
⑶ 2000-2002年的網路經濟泡沫是怎麼回事
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標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互聯網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於如何增加市場份額。
形成:
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現,令互聯網開始引起公眾注意。1996年,對大部分美國的上市公司而言,一個公開的網站已成為必需品。初期人們只看見互聯網具有免費出版及即時世界性資訊等特性,但逐漸人們開始適應了網上的雙向通訊,並開啟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直接商務(電子商務)及全球性的即時群組通訊。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輕的人才,他們認為這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商業模式將會興起,並期望成為首批以新模式賺到錢的人。
這種可以低價在短時間接觸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人士、向他們銷售及通訊的技術,令傳統商業信條包括廣告業、郵購銷售、顧客關系管理等因而改變。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時把買家與賣家、宣傳商與顧客以低成本聯系起來。互聯網帶來了各種在數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業模式,並引來風險基金的投資。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個主要科技行業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聯網網路基建(如World Com),互聯網工具軟體(如Netscape,1995年12月首次公開招股),及門戶網站(如雅虎,1996年4月首次公開招股)。
滋長:
風投家目睹了互聯網公司股價的創紀錄上漲,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謹小慎微,選擇讓很多競爭者進入,再由市場決定勝出者來降低風險。1998-99年的低利率,幫助了啟動資金總額的增長。在這些企業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管理能力,卻由於新穎的「DOT COM」概念,仍能將創意出售給投資者。
⑷ 李迅雷十五年前文章:中國股市泡沫還將持續多久
註:本文發表於2001年的《證券市場導報》上,由於年代已久,重貼既是為了便於保存,也是為了將歷史與現狀做比照,即當前的股市泡沫,其實在十五年前就長期存在了。當初認為泡沫還將延續,依據有三。第一,宏觀面支持,即利率不會上調,通脹不會起來,匯率不會貶值;第二,市場分割、開放度過低、投資者非理性;第三,股市規模過小、股票發行管制導致股票供不應求,進而讓資產注入游戲可以延續,高股價隱含權證價。
反觀今天,宏觀面似乎不支持股市上漲:利率上行、通脹抬升、本幣貶值;開放度也大大提升了,但股市泡沫為何還能延續,是因為管制依然存在,殼仍然很值錢,貨幣膨脹使得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各個領域都存在泡沫,即步入泛泡沫化時代。
值得探究的問題是,股市、樓市及其他領域的泡沫還將持續多久?真正會導致泡沫破滅的導火索會是什麼?
我國股市的泡沫效應及持續性研究
李迅雷(2001年)
從長遠看,股市泡沫終究會破滅;但從短期來看,支持股市泡沫持續的因素很多,目前還難以預料股市泡沫破滅的時間。研究表明,股市泡沫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是不利的,而目前的各種客觀因素給股市泡沫的維持提供了條件。為此,監管部門要對股市泡沫破滅的負面效應有一個客觀的評估,不能單純為了市場的平穩、為了社會穩定而犧牲效率。
A股市場泡沫長期存在
所謂「泡沫」,通俗的理解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某交易對象的價格高出其內在價值部分的一種經濟現象。在《新帕爾格雷夫貨幣與金融大辭典》(1992)中,泡沫指在一個連續金融運作過程中,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價格的突然上升,隨著最初的價格上升產生對遠期價格繼續上升的預期,從而吸引新的買者。總的來看,在這個過程中,投機者感興趣的是買賣資產獲得的收益,而不是資產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
完整版:http://www.p5w.net/weyt/201612/t20161211_1661960.htm
有什麼問題可以私我,我有個平台每日做股股評的
⑸ 2001年期間股市有什麼大事情發生
2001年證券市場大事件回放
--------------------------------------------------------------------------------
國有股減持
6月14日,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出台,規定凡有國家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上市首發或增發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國有股減持原則上採取市場定價方式。市場反響強烈。滬市在當日勉強創出2245.43點後開始大幅下滑,至10月22日收盤指數1520.67點,跌幅達32.29%。滬深兩市總市值從6月底的5.36萬億元減至10月底的4.37萬億元,4個月縮水1萬億元。
10月23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當日滬深兩市個股全線漲停。11月14日,證監會公開向社會徵集國有股減持的具體操作方案,但市場仍對其抱有疑慮。
B股市場對內開放
2月19日,證監會宣布允許境內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匯開立B股賬戶,進行B股交易,並於6月1日起對境內居民全面開放。滬市B股指數從2月19日的83.2點上沖至6月1日的241.61點,漲幅190.4%,但隨後3個月大幅下滑。此項政策事後引起爭議,有人指責B股市場對內開放致使外資大量逃離,今年中報顯示,境外投資者不足一成。證監會11月初要求券商對B股業務自糾自查。今年B股市場雖然活躍了,但一級市場籌資卻交了份「白卷」。
代辦股份轉讓
為解決原NET、STAQ系統掛牌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6月12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試點辦法》,稱這些公司按既定政策達到股票上市條件後可在交易所上市,在此之前應進行股份代辦轉讓。6月29日代辦股份轉讓正式啟動。申銀萬國、國泰君安、大鵬證券、國信證券、遼寧證券和閩發證券6家券商被選為該業務試點單位。12月10日,PT水仙開始代辦股份轉讓,表明該系統完善了我國退市機制。目前共有7家公司實行股份轉讓。
退市機制啟動
2月24日,證監會發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打破了我國證券市場「只能進不能退」的局面。4月23日,PT水仙正式退市,開國內證券市場終止上市先河。其後,PT粵金曼、PT中浩也相繼退市。12月5日,證監會發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廢止原退市辦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辦法規定: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證券交易所應自其公布年報之日起十個工作日作出暫停其股票上市的決定,暫停上市後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中報或未提出恢復上市申請或申請未被受理的,將被終止上市;特別轉讓服務制度即PT制將不復存在。ST、PT炒作風由此大大收斂。
修訂會計制度
今年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准則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今年起,上市公司執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及補充規定,除原有四項計提外,還須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和委託貸款四個項目提取減值准備。今年中報有76.4%的上市公司按新制度進行了八項計提。另外,新頒布的租賃等三項會計准則與修改的《債務重組》等五個原有會計准則也全面實施,年末財政部又頒布了固定資產和存貨兩項會計准則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2年元旦起實施。至此,財政部先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和1項基本會計准則。據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劉玉廷透露,今後將根據國情和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最終將達40餘項。新會計制度借鑒國際慣例,進一步擠干公司業績水分。
公司籌資市場化
3月,新股發行額度制正式取消,用友軟體拉開核准制下新股發行序幕。該公司發行價每股36.68元,為國內股市首發價之最高,發行市盈率64.35倍,居歷史第二。同時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降低了上市公司再融資門檻,一時間上市公司增發公告不斷,約有140家公司提出增發議案,但由於不少公司圈到錢就「變臉」,或將大量閑置資金委託理財,致使市場談「增」色變,甚至連配股也無人喝彩,先後有30餘家券商配股配成大股東。5月,《新股發行上網競價方式指導意見》出台,11月,《關於進一步加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募集資金管理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出台,要求首發公司融資額一般不超過發行前一年凈資產的2倍,上市公司增發、配股募集資金額一般不超過發行前一年凈資產。如今新股發行價大大降低,發行市盈率一般不超過20倍。籌資市場化將由無序走向有序。
銀廣夏陷阱
2001年8月,財經雜志披露《銀廣夏陷阱》,公司股票緊急停牌。其後,中國證監會調查組進駐天津廣夏,開始調查銀廣夏的問題。9月6日,證監會公布調查結果,稱銀廣夏通過偽造合同和有關文件、虛開增值稅發票等手段,虛構利潤7.45億元;同時還查明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注冊會計師為其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此後財政部宣布取消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和相關人員的執業資格,並將相關人員移交司法處理。
9月10日,銀廣夏復牌,連續出現15個跌停板,68億元市值不翼而飛。受其影響,上海金陵、輕紡城、銀鴿投資、基金景宏景業等損失慘重。目前公司被眾多銀行和二股東告上法庭,而中小投資者則投訴無門。銀廣夏事件打擊了人們對績優股的信心,使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誠信問題得到空前關注。
開放式基金面市
9月,國內首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開始公開發售,引起公眾矚目。9月21日華安創新正式成立,首次發行共募集50億份基金單位,但其中30億份的個人發行額度未被足額認購。此後南方穩健、華夏成長相繼推出。華夏成長甚至不設預定規模,並在延長發行時間、擴大銷售網點和降低申購門檻等方面動足腦筋,最後募集到32.39億元。
12月10日,未達到首次募集80億元目標的南方穩健率先發布開放申購、贖回公告,開始進入日常申購,並從12月28日起接受贖回,華安創新12月21日起也開始全面開放。開放式基金使公眾又多了一種投資品種。但由於股市低迷,運行了三個月的兩只開放式基金12月21日單位凈值分別為華安創新1.002元,南方穩健0.9942元。
鄭百文重組
新華社《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既出,鄭百文便註定將暴露在聚光燈下。但這個瀕臨破產的燙山芋偏偏有人接受。去年12月,財大氣粗的山東三聯集團宣布將重組鄭百文。但重組的前提卻是公司全體股東的股權縮水,即將所持公司股份的50%無償過戶給三聯集團。公司為通過這一奇怪的方案,還推出了踐踏中小股東權力的「默示同意」表決法。今年10月16日,其國有股轉讓方案獲財政部批准,為了解決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股權過戶的法律障礙,8位股東將公司董事會告上法院,要求確認股東大會作出的「默示同意」和授權董事會辦理股份變動手續等決議有效,11月18日,法院判決8位股東勝訴,登記公司宣告將按判決辦理公司股份過戶,目前三聯集團已將部分資產注入鄭百文。如果鄭百文重組成功,不知投資者該喜還是該憂?
中科系崩盤
今年1月,中科系股票連續跳水。1月10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中科創業股價暴跌已較嚴重影響到股票市場的正常秩序,證監會正會同有關部門對涉嫌操縱股價者進行調查。據悉,通過層層股權轉讓,中科系牽涉到中科創業、中西葯業、萊鋼股份、歲寶熱電、魯銀投資、勝利股份等6家上市公司。據莊家呂良自述,機構所用的巨額資金大部分都是以股票質押的方式從銀行籌得,然後再買股票、再貸款,形成一條資金鏈。由於北京中科陷入財務危機,其所持系列股票被強行平倉,最終造成中科系股票連續跌停。4月,中科系股票企穩。隨後,中西葯業被華晨集團接手,萊鋼股份退出魯銀投資,ST中科恢復原名康達爾,中科系現已被人淡忘。但是,該事件還沒有完全了結,據說其中牽涉的資金高達30億元,關繫到兩家著名券商。中科事件暴露了上市公司連環擔保和股票質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
⑹ 什麼叫股市泡沫
簡單的講 就是 股價 純粹的是資金在推動 那就叫泡沫
⑺ 2000年的美國互聯網泡沫具體是怎麼回事
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5,048點。整個世界為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數據為例。當時美國市值規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屬於科技類公司。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過了6,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業艾克森美孚(其前身為成立於1870年的標准石油公司)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一半,藍色巨人IBM和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1/3。
但是好景不長。納斯達克指數在5,000點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科技泡沫就發生破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納斯達克指數狂瀉66%,下跌到2,000點以下。有不少名頭很大的科技企業,其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比如美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上圖藍線),其股價從100多美元下跌到個位數,在短短一年內其股價下跌超過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公司之一思科(Cisco,上圖紅線),其股價從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84%。
在這些「跌落到凡間的天使」中,有一家公司特別值得一提。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Excite,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該公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在1994年創辦。一開始公司名叫Architext,後來改名Excite。在經歷了幾輪風險投資後,該公司的規模日漸擴大。在1990年代,Excite被評為互聯網上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⑻ 2001年股票市場大跌的原因是什麼
導致大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充實社保資金,進行的國有股減持,因其價格不合理,有輸送利益之嫌,引起投資者不滿,紛紛用腳投票,持續退出市場;二是為防止入世後發生大的金融波動,管理部門有意識規范市場,出抬各種政策,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擠壓股市泡沫。
現在已經漲到4000點了,管理層又開始控制股市,如果繼續大漲,更嚴厲的措施就會出抬,一切又開始輪回.
⑼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⑽ 1929年 1981年 2001年世界股市崩盤的比較
可以從形成原因、影響、結合經濟發展周期來說,甚至可以升華到資本主義制度與人性本質的討論層面,社會主義核心是制約、均富,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生產效益低下,而資本主義核心是貪婪、剝削,卻相對於前者更能使資源優化配置。兩個制度各有千秋,從人性自由上講,一抑一揚。很有周易陰陽兩極的味道,看來還是天國的玄學最NB了。
再給你說說華爾街歷史吧,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929: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蒸蒸日上,福特汽車的繁榮伴隨著美國當時低所得稅的政策使得居民收入大大增加;一戰的結束導致社會出現蓬勃的發展(電力生產率大大提高);同時信用支付的發明使得美國中產階級有了大量購買力。 這三點,導致大量的民間資本湧入華爾街股市,道瓊斯指數上漲三倍,而同期GDP增長不到50%,民眾過度投機、美聯儲毫無作為,沒能採取嚴厲措施——最終崩盤。
1981:起因是亨特兄弟在1979年囤積白銀,搞逼空,但是隨著銀價的飆升民間大量的白銀湧入期貨市場,而亨特兄弟是唯一的買家。結果必然是難與天下人作對,銀價暴跌,恐怖籠罩華爾街股票市場,導致大幅下跌。幸運的是,美國各大銀行聯合美聯儲採取護市措施,及時的阻止了恐怖蔓延,第二天,股市直線回升。沒有大范圍波及。
2001:2000年早春,由於網路科技股催生的華爾街大牛市落幕,道指全線下跌,跌幅一半。緊接著,2001年,911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加深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地步,股指直線下落。到2002,道指最低1300點。
次貸危機:民間買房,資不抵債卻利用大量發行的衍生品杠桿效應,將信用風險逐級傳遞,接力棒找不到下家的時候,整個利益鏈就斷了,導致全世界為美國的信用危機買單。
可以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數次危機無不是跟人性貪婪、過度投機有關。而社會主義的危機則是由於資源配置差、效率低造成的。如果採取了資本主義路線,獲得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種下了人性貪婪的導致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