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價值和息稅前利潤
⑴ 資本成本如何影響資本結構
資本成本是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包括資金籌集費用和資金佔用費用。前者在籌資時一次性發生,而後者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通常情況下,在籌資總額的相關范圍內,籌資費用相對固定,而使用費用則是變動的。
作用
①對於企業籌資來講,資金成本是選擇資金來源、確定籌資方案的重要依據,企業要選擇資金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②對於企業投資來講,資金成本是評價投資項目、決定投資取捨的重要標准。投資項目只有在其投資收益率高於資金成本時才是可接受的。③資金成本還可作為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尺度,即經營利潤率應高於資金成本,否則表明業績欠佳。
決定資本成本高低的因素
總體經濟環境、證券市場條件、企業內部的經營和融資狀況、項目融資規模等。
資本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財務管理中所說的資本結構是後一種,即長期資金中長期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各佔多大的比例。
資本結構理論
由於對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的看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1.凈收入理論,該理論認為負債越高,企業價值越高。2.凈營運收入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價值不隨資本結構的變化而變化。3.傳統理論,該理論介於凈收入理論與凈營運收入理論之間,認為在一定范圍內企業價值會隨負債的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范圍企業的加權平均成本會隨負債的增加而增加,導致企業價值的下降。4.權衡理論(MM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價值最初隨負債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在最佳資本結構時,達到最大,之後隨負債比率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資本結構決策
1.合理資本結構決策——融資的每股收益分析判斷資本結構合理與否,其一般方法是以分析每股收益的變化來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反之則不夠合理。採用融資的每股收益分析方法是利用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所謂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行的,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資方式影響的銷售水平。根據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可以分析判斷在什麼樣的銷售水平下適於採用何種資本結構。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S——銷售額;VC——變動成本;F——固定成本;I——債券利息;T——所得稅率;EBIT——息稅前利潤。在每股收益無差別點上,無論採用負債融資,還是採用權益融資,每股收益都是相等的。若以
代表負債融資,
代表權益融資,有:
能使上述條件公式成立的銷售額(S)即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銷售額。(1)若預計銷售額等於無差別點銷售額,兩種融資方式任選其一;(2)若預計銷售額大於無差別點銷售額,採用負債融資;(3)若預計銷售額小於無差別點銷售額,採用權益融資;2.最佳資本結構決策——企業價值分析若考慮風險因素和財務管理目標,從根本上講,公司最佳資本結構應當是可使公司的總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同時,在公司總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下公司的綜合資本成本也是最低的。公司的市場總價值V應該說等於其股票的總價值S加上債券的價值B,即:V=S+B其中,債券的市場價值用其面值代替,股票的市場價值通過下式計算:
,式中:EBIT——息稅前利潤;I——年利息額;T——所得稅率;
——權益的資本成本採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式計算:
公司的資本成本,應採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表示,即:
,式中:
——稅前債務成本;
——債務所佔比重;
——股本所佔比重。
⑵ 風險管理課堂筆記第三章(2)
3.2 信用風險計量
信用風險計量是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和關鍵環節。信用風險計量經歷了從專家判斷法、信用評分模型到違約概率模型分析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特別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鼓勵有條件的商業銀行使用基於內部評級體系的方法(InternaRating-Based Approach)來計量違約概率、違約損失並據此計算信用風險對應的資本要求,有力地推動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內部評級體系和計量技術的深入發展。
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計量依賴於對借款人和交易風險的評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應基於二維評級體系:一維是客戶評級,另一維是債項評級。
3.2.1 客戶信用評級
1. 客戶信用評級的基本概念
客戶信用評級是商業銀行對客戶償債能力和償債意願的計量和評價,反映客戶違約風險的大小。客戶評級的評價主體是商業銀行,評級目標是客戶違神團春約風險,評價結果是信用等級和違約概率(PD)。
【單選】下列關於客戶信用評級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評價主體是商業銀行
B.評價目標是客戶違約風險
C.評價結果是信用等級和違約概率
D.評價內容是客戶違約後特定債項損失大小
答案:D
(1)違約的定義
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定義,當下列一項或多項事件發生時,債務人即被視為違約:
①商業銀行認定,除非採取追索措施,如變現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話),借款人可能無法全額償還對商業銀行的債務。
②債務人對於商業銀行的實質性信貸債務逾期90天以上(含)。若債務人超過了規定的透支限額或新核定的限額小於目前余額,各項透支將被視作逾期。
③以下情況將被視為可能無法全額償還債務:
銀行停止對貸款計息;
在發生信貸關系後,由於信貸質量出現大幅度下降,銀行沖銷了貸款或計提了專項准備金;
銀行將貸款出售並相應承擔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銀行同意消極債務重組,由此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減免或推遲償還本金、利息或費用,造成債務規模減少;
就借款人對銀行的債務而言,銀行將債務人列為破產企業或類似的狀況;
債務人申請破產,或已經破產,或處於類似狀態,由此將不履行或延期償還銀行債務。
(2)違約概率
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發生違約的可能性。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違約概率被具體定義為借款人內部評級1年期違約概率與0.03%中的較高者。巴塞爾委員會設定0.03%的下限是或廳為了給風險權重新定下限,也是考慮到商業銀行在檢驗小概率事件時所面臨的困難。
【單選】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違約概率被具體定義為借款人內部評級1年期違約概率與( )中的較高者。
A.0.1%
B.0.01%
C.0.3%
D.0.03%
答案:D
違約概率的估計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單一借款人的違約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級所有借款人的違約概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商業銀行估計其各信用等級借款人所對應的違約概率,常用方法有歷史違約經驗、統計模型和外部評級映射三種方法。
與違約概率容易混淆的一個概念是違約頻率,即通常所說的違約率。違約頻率是事後檢驗的結果,而違約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預測,兩者存在本質的區別。
與違約概率容易混淆的另一個概念是不良率,使不良債項余額在所有債項余額的佔比,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2.客戶信用評級的發展
(1)專家判斷法
即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是商業銀行在長期經營信貸業務、承擔信用風險過程中逐步發展並完善起來的傳統信用分析方法。
①與借款人有關的因素:
聲譽(Reputation)
杠桿(Leverage)
收益波動性(Volatility of Earnings)
②與市場有關的因素
經濟周期(Economic Cycle)
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y Policy)
利率水游耐平(Leveof Interest Rates)
目前所使用的專家系統,其中,對企業信用分析的5Cs系統使用最為廣泛。5Cs系統指:
品德(Character)
資本(Capital)
還款能力(Capacity)
抵押(Collateral)
經營環境(Condition)
除5Cs系統外,使用較為廣泛的專家系統還有針對企業信用分析的5Ps系統和針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駱駝(CAMEL)分析系統。
5Ps包括:個人因素(PersonaFactor)、資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還款來源因素(Payment 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企業前景因素(Perspective Factor)。
【單選】在客戶信用評級中,由個人因素、資金用途因素、還款來源因素、保障因素和企業前景因素等構成,針對企業信用分析的專家系統是( )。
A.5Cs系統
B.5Ps系統
C.CAMEL分析系統
D.4Cs系統
答案:B
駱駝(CAMEL)分析系統包括:資本充足性(CapitaAdequacy)、資產質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流動性(Liquidity)。
專家系統的突出特點在於將信貸專家的經驗和判斷作為信用分析和決策的主要基礎,這種主觀性很強的方法/體系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對信用風險的評估缺乏一致性。此外,盡管專家系統在銀行業的長期發展和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分析框架,但專家系統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尤其是對關鍵要素的選擇、權重的確定以及綜合評定等方面更顯薄弱。因此,專家系統更適合於對借款人進行是和否的二維決策,難以實現對信用風險的准確計量。
(2)信用評分法
信用評分模型是一種傳統的信用風險量化模型,利用可觀察到的借款人特徵變數計算出一個數值(得分)來代表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並將借款人歸類於不同的風險等級。
背景知識:信用評分模型
20世紀60年代,信用卡的推出促使信用評分技術取得了極大發展,並迅速擴展到其他業務領域。奧而特曼(Altman,1968)提出了基於多元判別分析技術的Z評分模型;馬丁(Martin,1977)、奧爾森(Ohlson,1980)和威金頓(Wiginton,1980)則首次運用Logit模型分析企業破產問題。
信用評分模型的關鍵在於特徵變數的選擇和各自權重的確定。基本過程是:
①首先,根據經驗或相關性分析,確定某一類別借款人的信用風險主要與哪些經濟或財務因素有關,模擬出特定形式的函數關系式;
②其次,根據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各相關因素的權重;
③最後,將屬於此類別的潛在借款人的相關因素數值代入函數關系式計算出一個數值,根據該數值的大小衡量潛在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水平,給予借款人相應評級並決定貸款與否。
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①信用評分模型是建立在對歷史數據(而非當前市場數據)模擬的基礎上,因此是一種向後看(Backward Looking)的模型。
②信用評分模型對借款人歷史數據的要求相當高。
③信用評分模型雖然可以給出客戶信用風險水平的分數,卻無法提供客戶違約概率的准確數值,而後者往往是信用風險管理最為關注的。
(3)違約概率模型
違約概率模型分析屬於現代信用風險計量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穆迪的RiskCalc和Credit Monitor、KPMG的風險中性定價模型和死亡率模型,在銀行業引起了很大反響。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也明確規定,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商業銀行可採用模型估計違約概率。
與傳統的專家判斷和信用評分法相比,違約概率模型能夠直接估計客戶的違約概率,因此對歷史數據的要求更高,需要商業銀行建立一致的、明確的違約定義,並且在此基礎上積累至少五年的數據。
3. 法人客戶評級模型
(1)Altman的Z計分模型和ZETA模型
Altman(1968)認為,影響借款人違約概率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流動性(Liquidity)、盈利性(Profitability)、杠桿比率(Leverage)、償債能力(Solvency)和活躍性(Activity)。Altman選擇了下面列舉的五個財務指標來綜合反映上述五大因素,最終得出的Z計分函數是:
X1=(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總資產
X2=留存收益/總資產
X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
X4=股票市場價值/債務賬面價值
X5=銷售額/總資產
作為違約風險的指標,Z值越高,違約概率越低。此外,Altman還提出了判斷企業破產的臨界值:若Z低於1.81,在企業存在很大的破產風險,應被歸入高違約風險等級。
1977年,Altman與Hardeman、Narayanan又提出了第二代Z計分模型——ZETA信用風險分析模型,主要用於公共或私有的非金融類公司,其適應范圍更廣,對違約概率的計算更精確。
ZETA模型將模型考察指標由五個增加到七個,分別為:
X1:資產收益率指標,等於息稅前利潤/總資產。
X2:收益穩定性指標,指企業資產收益率在5~10年變動趨勢的標准差。
X3:償債能力指標,等於息稅前利潤/總利息支出。
X4:盈利積累能力指標,等於留存收益/總資產。
X5:流動性指標,即流動比率,等於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X6:資本化程度指標,等於普通股/總資本。該比率越大,說明企業資本實力越強,違約概率越小。
X7:規模指標,用企業總資產的對數表示。
(2)RiskCalc模型
RiskCalc模型是在傳統信用評分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適用於非上市公司的違約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過嚴格的步驟從客戶信息中選擇出最能預測違約的一組變數,經過適當變換後運用Logit/Probit回歸技術預測客戶的違約概率。
①收集大量的公司數據;
②對數據進行樣本選擇和異常值處理;
③逐一分析變換各風險因素的單調性、違約預測能力及彼此間的相關性,初步選擇出違約預測能力強、彼此相關性不高的20~30個風險因素;
④運用Logit/Probit回歸技術從初步因素中選擇出9~11個的風險因素,並確保回歸系數具有明確的經濟含義,各變數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⑤在建模外樣本、時段外樣本中驗證基於建模樣本所構建模型的違約區分能力,確保模型的橫向適用性和縱向前瞻性;
⑥對模型輸出結果進行校正,得到最終各客戶的違約概率。
(3)Credit Monitor模型
Credit 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適用於上市公司的違約概率模型,其核心在於把企業與銀行的借貸關系視為期權買賣關系,借貸關系中的信用風險信息因此隱含在這種期權交易之中,從而通過應用期權定價理論求解出信用風險溢價和相應的違約率,即預期違約頻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
【單選】在法人客戶評級模型中,( )通過應用期權定價理論求解出信用風險溢價和相應的違約率。
A.Altman Z計分模型
B.RiskCalc模型
C.Credit Monitor模型
D.死亡率模型
答案:C
(4)KPMG風險中性定價模型
風險中性定價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假設金融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是風險中立者,不管是高風險資產、低風險資產或無風險資產,只要資產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市場參與者對其的態度就是一致的,這樣的市場環境被稱為風險中性範式。KPMG公司將風險中性定價理論運用到貸款或債券的違約概率計算中,由於債券市場可以提供與不同信用等級相對應的風險溢價,根據期望收益相等的風險中性定價原則,每一筆貸款或債券的違約概率就可以相應計算出來。
【單選】某一年期零息債券的年收益率為16.7%,假設債務人違約後,回收率為零,若一年期的無風險年收益率為5%,則根據KPMG風險中性定價模型得到上述債券在一年內的違約概率為( )
A.0.05
B.0.10
C.0.15
D.0.20
答案:B
(5)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是根據貸款或債券的歷史違約數據,計算在未來一定持有期內不同信用等級的貸款或債券的違約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為邊際死亡率(Marginal Mortality Rate,MMR)和累計死亡率(Cumulated Mortality Rate,CMR)。
【單選】根據死亡率模型,假設某3年期辛迪加貸款,從第1年至第3年每年的邊際死亡率依次為0.17%、0.60%、0.60%,則3年的累計死亡率為( )。
A.0.17%
B.0.77%
C.1.36%
D.2.32%
答案:C
4. 個人客戶評分方法
按照國際慣例,對於企業的信用評定採用評級方法,而對個人客戶的信用評定採用評分方法。由於個人客戶數量眾多,歷史信息的規律性強,因此主要採用基於歷史數據統計的評分模型計量個人客戶的信用風險。
參照國際實踐,個人客戶評分按照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可以分為回歸分析、K臨近值、神經網路模型等;按照評分的對象可以分為客戶水平、產品水平和賬戶水平,按照評分的目的可以分為風險評分、利潤評分、忠誠度評分等;按照平分的階段則可以分為拓展客戶期(信用局評分)、審批客戶期(申請評分)和管理客戶期(行為評分)。
(1)信用局評分
這一階段常用的模型有:
①風險評分,預測消費者違約/壞賬風險的大小;
②收益評分,預測消費者開戶後給商業銀行帶來潛在收益;
③破產評分,預測消費者破產風險的大小;
④其他信用特徵評分。
(2)申請評分
申請評分模型通過綜合考慮申請者在申請表上所填寫的各種信息,對照商業銀行類似申請者開戶後的信用表現,以評分來預測申請者開戶後一定時期內違約概率,通過比較該客戶的違約概率和商業銀行可以接受的違約底線來作出拒絕或接受的決定。
信用局風險評分模型和收益評分模型是很有價值的決策工具,與申請評分模型具有互補性,可以組成二維或三維矩陣來進行信貸審批決策。不同的是,申請評分模型是商業銀行為特定金融產品的申請者量身定做的,能夠更准確、全面地反映商業銀行客戶的特殊性,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對客戶將來的信用表現進行預測;而信用局評分模型通常是對申請者在未來各種信貸關系中的違約概率作出預測。
(3)行為評分
行為評分被用來觀察現有客戶的行為,以掌握客戶及時還款的可信度。
5.客戶評級/評分的驗證(Validation)
(1)客戶違約風險區分能力的驗證
期基本原理是運用多種數理分析方法檢驗評級系統對客戶是否違約的判斷准確性。
(2)違約概率預測准確性的驗證(校正)
其基本原理是運用統計學中的假設檢驗,當實際違約發生情況超過給定閾值,則拒絕原假設,認為PD預測不準確。常用方法有:二項分布檢驗,檢驗給定年份某一等級PD預測准確性;卡方分布檢驗,檢驗給定年份不同等級PD預測准確性;正態分布檢驗,檢驗不同年份同一等級PD預測准確性;擴展的交通燈檢驗,檢驗不同年份不同等級PD預測准確性。
⑶ 股票收益率怎麼算
股票收益率=收益額/原始投資額。
當股票未出賣時,收益額即為股利。衡量股票投資收益水平指標主要有股利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與拆股後持有期收益率等。股票收益率是反映股票收益水平的指標。投資者購買股票或債券最關心的是能獲得多少收益,衡量一項證券投資收益大小以收益率來表示。反映股票收益率的高低,一般有三個指標:①本期股利收益率。是以現行價格購買股票的預期收益率。②持有期收益率。股票沒有到期,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時間有長有短,股票在持有期間的收益率為持有期收益率。③折股後的持有期收益率。股份公司進行折股後,出現股份增加和股價下降的情況,因此,折股後股票的價格必須調整。
【拓展資料】
股票收益率指投資於股票所獲得的收益總額與原始投資額的比率。股票得到投資者的青睞,是因為購買股票所帶來的收益。股票的絕對收益率就是股息,相對收益就是股票收益率。
1.股利收益率
股利收益率,又稱獲利率,是指股份公司以現金形式派發的股息或紅利與股票市場價格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該收益率可用計算已得的股利收益率,也能用於預測未來可能的股利收益率。
2.持有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指投資者持有股票期間的股息收入和買賣差價之和與股票買入價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還沒有到期日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時間短則幾天、長則為數年,持有期收益率就是反映投資者在一定持有期中的全部股利收入以及資本利得占投資本金的比重。持有期收益率是投資者最關心的指標之一,但如果要將其與債券收益率、銀行利率等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作一比較,須注意時間可比性,即要將持有期收益率轉化成年率。
3.持有期回收率
持有期回收率說的是投資者持有股票期間的現金股利收入和股票賣出價之和與股票買入價比率。本指標主要反映其投資回收情況,如果投資者買入股票後股價下跌或操作不當,均有可能出現股票賣出價低於其買入價,甚至出現了持有期收益率為負值的情況,此時,持有期回收率能作為持有期收益率的補充指標,計算投資本金的回收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4.拆股後的持有期收益率
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後,在該股份公司發放股票股利或進行股票分割(即拆股)的情況下,股票的市場的市場價格及其投資者持股數量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在拆股後對股票價格及其股票數量作相應調整,以計算拆股後的持有期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收盤價格-開盤價格)/開盤價格股票收益率的計算公式股票收益率=收益額/原始投資額 其中:收益額=收回投資額+全部股利-(原始投資額+全部傭金+稅款)。
⑷ 財務成本管理公式
財務成本管理公式大全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財務成本管理公式大全,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財務報表分析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流動負債
3、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4、存貨周轉率(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5、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其中:銷售收入為扣除折扣與折讓後的凈額;應收賬款是未扣除壞賬准備的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銷售收入凈額
6、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7、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8、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也稱舉債經營比率)
9、產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100% (也稱債務股權比率)
10、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 ×100%
11、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長期債務與營運資金比率=長期負債÷(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12、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13、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14、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15、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或年末凈資產)×100%
或=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16、權益乘數=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1+產權比率
17、平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發行在外的月份數)÷12
18、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凈利潤-優先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末優先股數)
19、市盈率(倍數)=普通股每市價÷每股收益
20、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21、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價
22、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23、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凈收益)×100%
股利保障倍數=股利支付率的倒數
24、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100%
25、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扣除優先股)÷年末普通股數(也稱每股賬面價值或每股權益)
26、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本期到期的債務(指本期到期的長期債務與本期應付票據)
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流動負債
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入÷債務總額(計算公司最大的負債能力)
27、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入÷銷售額
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入÷普通股數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入÷全部資產×100%
28、現金滿足投資比=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入÷每股現金股利
29、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活動凈收益+非付現費用)
財務預測與計劃
30、外部融資額=(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銷售凈利率×計劃銷售額×(1-股利支付率)
31、銷售增長率=新增額÷基期額或=(計劃額÷基期額)-1
32、新增銷售額=銷售增長率×基期銷售額
33、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率×[(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34、可持續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股東權益本期增加額÷期初股東權益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或=權益凈利率×收益留存率÷(1-權益凈利率×收益留存率)
財務估價
(P-現值 i-利率 I-利息 S-終值 n―時間 r―名義利率 m-每年復利次數)
35、復利終值復利現值
36、普通年金終值:或
37、年償債基金:或A=S(A/S,i,n)(36與37系數互為倒數)
38、普通年金現值:或 P=A(P/A,i,n)
39、投資回收額:或 A=P(A/P,i,n)(38與39系數互為倒數)
40、即付年金的終值:或 S=A[(S/A,i,n+1)-1]
41、即付年金的.現值:或 P=A[(P/A,i,n-1)+1]
42、遞延年金現值: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43、永續年金現值:
44、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
45、債券價值:分期付息,到期還本:PV=利息年金現值+本金復利現值
純貼現債券價值PV=面值÷(1+必要報酬率)n (面值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按本利和支付)
平息債券PV=I/M×(P/A,i/M,M×N)+本金(P/S,i/M,M×N)(M為年付息次數,N為年數)
永久債券
46、債券到期收益率=或
(V-股票價值 P-市價 g-增長率 D-股利 R-預期報酬率 Rs-必要報酬率t-第幾年股利)
47、股票一般模式:零成長股票:固定成長:
48、總報酬率=股利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或
49、期望值:
50、方差:標准差:變異系數=標准差÷期望值
51、證券組合的預期報酬率=Σ(某種證券預期報酬率×該種證券在全部金額中的比重)即:
m-證券種類 Aj-某證券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j種與k種證券報酬率的協方差
-j種與k種報酬率之間的預期相關系數 Q-某種證券的標准差
證券組合的標准差:
52、總期望報酬率=Q×風險組合期望報酬率+(1-Q)×無風險利率
總標准差=Q×風險組合的標准差
53、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① COV為協方差,其它同上
②直線回歸法
③直接計演算法
54、證券市場線:個股要求收益率
投資管理
55、貼現指標:凈現值=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現值指數=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內含報酬率:每年流量相等時用“年金法”,不等時用“逐步測試法”
56、非貼現指標:回收期不等或分幾年投入=n+n年未回收額/n+1年現金流出量
會計收益率=(年均凈收益÷原始投資額)×100%
57、投資人要求的收益率(資本成本)=債務比重×利率×(1-所得稅)+所有者權益比重×權益成本
58、固定平均年成本=(原值+運行成本-殘值)/使用年限(不考慮時間價值)
或=(原值+運行成本現值之和-殘值現值)/年金現值系數(考慮時間價值)
59、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根據定義)=稅後凈利潤+折舊(根據年末營業成果)=(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率)+折舊×稅率(根據所得稅對收入和折舊的影響)
60、調整現金流量法:(α-肯定當量)
61、風險調整折現率法:
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β×(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β—貝他系數)
項目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項目的β×(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62、凈現值=實體現金流量/實體加權平均成本-原始投資
凈現值=股東現金流量/股東要求的收益率-股東投資
63、β權益=β資產×(1+負債/權益)β資產=β權益÷(1+負債/權益)
流動資金管理
64、現金返回線 H=3R-2L(上限=3×現金返回線-2×下限)
65、收益增加=銷量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66、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本成本
平均余額=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佔用資金=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67、折扣成本增加=(新銷售水平×新折扣率-舊銷售水平×舊折扣率)×享受折扣的顧客比例
68、訂貨成本=訂貨固定成本+年需要量/每次進貨量×訂貨變動成本
取得成本=訂貨成本+購置成本儲存成本=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每次進貨量/2
存貨總成本=取得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 TC=TCa+TCc+TCs
(K-每次訂貨成本D-總需量 Kc-單位儲存成本 N-訂貨次數U-單價 p-日送貨量 d-日耗用量)
69、經濟訂貨量
總成本 最佳訂貨次數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最佳訂貨周期陸續進貨的經濟訂貨量總成本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70、再訂貨點(R)=交貨時間(L)×平均日需求量(d)+保險儲備(B) R=L×d+B(Ku-單位缺貨成本; S-一次訂貨缺貨量; N-年訂貨次數; Kc-單位存貨成本)
保險儲備總成本=缺貨成本+保險儲備成本=單位缺貨成本×缺貨量×年訂貨次數+保險儲備×單位存貨成本即:TC(S、B)=Ku × S × N + B × Kc
籌資管理
71、
72、實際利率(短期借款)=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或=利息/實際可用借款額
73、可轉換債券轉換比例=債券面值÷轉換價格
股利分配
74、發放股票股利後的每股收益(市價)=發放前每股收益(市價)÷(1+股票股利發放率)
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 通用模式:資本成本=資金佔用費/籌資金額×(1-籌集費率)
75、銀行借款成本:
(K1-銀行借款成本;I-年利息;L-籌資總額;T-所得稅稅率;R1-借款利率;F1-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P-本金)稅後成本(K1):(K1)=K×(1-T)
76、債券成本:
(Kb-債券成本;I-年利息;T-所得稅率;Rb–債券利率;B-籌資額(按發行價格);Fb-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P-面值)稅後成本(Kb)(Kb)=K×(1-T)
77、留存收益成本:
第一種方法:股利增長模型:
第二種方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第三種方法:風險溢價法:(Kb-債務成本;RPc -風險溢價)
78、普通股成本:(式中:D1—第1年股利;P0—市價;g—年增長率)
優先股成本=年股息率/(1-籌資費率)
79、籌資突破點=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籌集到的資金額÷該種資金在資本結構中所佔的比重
80、加權平均資金成本:(Kw為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j為第j種資金占總資金的比重;Kj為第j種資金的成本 )
81、籌資突破點=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籌集到的某種資金額/該種資金所佔比重
82、(p-單價 V-單位變動成本 F-總固定成本 S-銷售額 VC-總變動成本 Q-銷售量 N-普通股數)經營杠桿:公式一:公式二: 財務杠桿:或(D—優先股息;T—所得稅率)
總杠桿:DTL=DOL×DFL 或
83、(EPS-每股收益; SF-償債基金;D-優先股息;VEPS-每股自由收益)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或:每股自由收益無差別點:
當EBIT大於無差別點時,負債籌資有利;當EBIT小於無差別點時,普通股籌資有利。
84、市場總價值(V)=股票價值(S)+債券價值(B)假設 B=債券面值,則:
S=(EBIT-I)(1-T)/Ks Ks—權益資本成本(按資本資產模型計算) Kb—稅前債務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或=Σ(個別資本成本×個別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
並購與控制
85、目標企業價值=估價收益指標×標准市盈率(市盈率模型法)
資本收益率=息稅前利潤/(長期負債+股東權益)
每股股票內在價值=每股股利現值+股票出售預期價格現值(股息收益貼現模式)
86、經營性現金流量=營業收入-營業成本費用(付現性質)-所得稅=息稅前利潤+折舊-所得稅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折舊-所得稅-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
自由現金流量(CFt)=稅後利潤-新增銷售額×(固定資本增長率+營運資本增長率)
87、(V-目標企業終值;WACC-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目標企業貼現率);FCFt-目標企業自由現金流量)
零增長模型:穩定增長模型:是指(K+1)年的自由現金流量
88、q比率法:q=股票市值/對應的資產重置成本股票價值=q×資產重置成本(q—市凈率)
89、並購價值=目標公司凈資產賬面價值×(1+調整系數)×擬收購的股份比例
或=目標每股凈資產×(1+調整系數)×擬收購的股份數量
90、並購企業每股收益(市價)=並購後每股收益(市價)×股票:)率
並購後每股收益=並購後凈收益/並購後股本總數
=並購後凈收益/(並購企業股數+目標企業股數×股票:)率)
91、並購收益=並購後公司價值-並購前各公司價值之和 S=Vab-(Va+Vb)
並購完成成本=並購價+並購費用=Pb+F
並購溢價=並購價-目標公司價值 P=Pb-Vb
並購凈收益=並購收益-並購溢價-並購費用 NS=S-P-F
或 NS=並購後公司價值-並購公司價值-並購價-並購費用 NS=Vab-Va- P-F
目標企業的價值=估價收益指標×標准市盈率(收益法的市盈率模型)
重整與清算
92、資金安全率=資產變現率-資產負債率=(資產變現值-負債額)/資產賬面總額
經營安全率=安全邊際率=(現有或預計銷售額-保本額)/現有或預計銷售額
判別函數值
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100;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100;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100;X4-(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100;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成本計算
93、通用公式:間接費用分配率=待分配的間接費用÷分配標准合計
某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費用=間接費用分配率×某產品的分配標准
材料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定額銷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人工分配率=生產工人工資總額÷各產品實用工時之和
製造費用分配率=製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實用(定額、機器)工時之和
輔助生產單位成本=輔助費用總額÷對外提供的產品或勞務總量
各受益車間、產品、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耗用量
94、(約當產量法)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在產品約當產量
95、(按定額成本計算)
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定額單位成本
產成品總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
產成品單位成本=產成品總成本÷產成品產量
96、(定額比例法)
在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在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97、成本—數量—利潤分析
98、基本方程式: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或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安全邊際×邊際貢獻率
99、邊際貢獻方程式:
利潤=銷量×單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利潤=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單位邊際貢獻×銷量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盈虧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1
資金安全率+資產負債率=資產變現率
100、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之和/各產品銷售收入之和×100%
或=Σ(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額的比重)
101、盈虧點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或銷售額)
102、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額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或實際訂貨額)×100%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利潤=安全邊際×邊際貢獻率)
103、敏感系數=目標值(利潤)變動百分比÷參量值變動百分比
如:銷量敏感系數=利潤變動百分比÷銷量變動百分比銷量敏感系數,也就是營業杠桿系數)
成本控制
104、變動成本差異分析的通用模式
差異=價差+量差 價差=實際用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量差=(實際用量-標准用量)×標准價格
105、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材料價格差異+材料數量差異
材料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材料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105、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工資率差異+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106、變動製造費用差異=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製造費用預算總額/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費用標准成本=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07、固定製造費用成本
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預算數÷產能標准工時
二因素分析法: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
固定製造費用能量差異=預算數-標准成本=(生產能量-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
=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
固定製造費用閑置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產能標准工時-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業績評價
108、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 可控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邊際貢獻=收入-變動成本-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稅前利潤=部門邊際貢獻-管理費用
109、投資報酬率=部門邊際貢獻÷該部門所擁有的資產額
剩餘收益=部門邊際貢獻-部門資產×資金成本率=部門資產×(投資報酬率-資金成本率)
110、營業現金流量=年現金收入-支出
現金回收率=營業現金流量÷平均總資產 剩餘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入-部門資產×資金成本率
;⑸ 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知識點:資本結構、股票的市場價值
有很多考生分不清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有關資本結構股票市場價值的知識點,談兄和深空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的各種資本的價值以及構成的關系,企業在一定的時期內資伏滾本的結構還會分為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還可以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這是廣義的資本結構。
(二)案例分析
甲公司的息稅前利潤為800萬元,債務資金為200萬元,債務利率為9%,所得稅稅率為25%,權益資金為2500萬元,普通股的資本成本為16%,在公司價值分析法下,甲公司的股票市場價值為多少?
A:3446萬元
B:3665.625萬元
C:3665萬元
D:3446.873萬元
解析:
1、這道題考察的是資本結構中股票的市場價值
2、股票的市場價值=800—200*9%*(1—25%)/16%=3665.625萬元
3、股票的市場價值=市場價值=D1/(R-g)=股利/(資本成本率-增長率)含廳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