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實生物b股票市值
⑴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的醫葯公司已誕生 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誕生了。
3月8日晚間,港股生物醫葯公司復旦張江(1349.HK)發布公告稱,擬申請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2億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復旦張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復旦張江就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3年12月轉入香港主板。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規模為7.4億元,凈利潤1.3億元。截至3月8日收盤,公司市值54.64億港元。
如今復旦張江又計劃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創板兩地上市。公告顯示,復旦張江在A股發行完成後,在科創板發行的股本約占總股本的11.5%,總股本中還包括55.9%現有內資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的計劃被公布,整個生物醫葯板塊都躁動起來。光大證券認為,科創板拓寬了創新型醫葯企業融資渠道,未來生物醫葯板塊也可能成為科創板的主力板塊。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納斯達克生物醫葯板塊市值高達10050億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納市市值8%權重,是最重要板塊之一。
當然,對於復旦張江來說,目前的核心任務是保證其發行A股計劃,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且最終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批准。至於「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復旦張江副總裁、執行董事蘇勇對《中國企業家》說。
爭搶頭啖湯
作為近期資本市場熱點,科創板於3月2日凌晨正式開閘。中國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實施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這意味著,企業的IPO申請受理即將啟動。
科創板上市條件包括: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財務指標上,科創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滿足五項標准中的一項即可。其中,對於暫未產生營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里還專門提到:醫葯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這條規則大大放寬了醫葯行業的上市門檻,也比較符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新經濟投行易凱資本負責醫葯業務的副總裁張驍告訴《中國企業家》。
醫葯行業尤其是創新葯研發企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在一款新葯上市之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業內對於一款新葯從研發到上市,有一組公認的數據:平均花費10年時間和26億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個科學家參與。
早在科創板開閘前幾日,在「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新聞發布會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斷生物醫葯、高端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相對較多。「這些企業總體研發投入較大,發展潛力較大。」
張驍表示,易凱資本服務的醫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如澤生 科技 、長風葯業、長江脈等。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也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弘暉資本投資的聖湘生物等企業在積極准備科創板。
「復旦張江能不能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還不好說。實際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早已進場的醫葯公司,可以針對新公布的審核規則進行材料准備」,腫瘤診療一體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也在評估旗下業務板塊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
「醫葯行業對科創板的熱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輕創業者,有技術、有干勁,如果科創板通過 社會 資金再扶他們一把,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創業成功的渠道」,孫飄揚說。
科創板「好風」一來,是不是只要搭上醫葯的邊,企業就能「憑借力」,「上青雲」呢?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醫葯公司一般在研產品較多,而新葯研發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核心產品可能存在研發進度不達預期風險;此外,還存在企業核心產品銷售不達預期風險,公司已上市的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推廣進程較慢等風險,從而影響核心產品銷售,最終影響公司業績。
張驍也認為,國家包括科創板可能還是會考慮上述風險,以及對中小股民、散戶的影響,從而在現有標准上有所提升。
「不會像它說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就OK了。與之對應的較大概率是,某種葯品能獲批或上市風險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該公司)上市。」張驍表示。
醫葯股爭奪戰
科創板對未盈利的醫葯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實際上,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實現在中國上市還有其他選擇,即香港聯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號稱「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規則提到,對於無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上述多名醫葯行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評論,科創板對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與香港聯交所給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差不太多,「應該是前者參考了後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醫葯公司有6家,包括歌禮制葯、百濟神州、華領醫葯、信達生物、君實葯業、基石葯業。另外,還有盟科醫葯、方達醫葯、Steath、AOBiome、康希諾、維亞生物、亞盛葯業、邁博葯業等至少10家醫葯企業排隊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況。制圖:李秀芝
盡管香港主板有先發優勢,但科創板看起來對醫葯行業仍更有吸引力。王暉表示,科創板是中國國家戰略方針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與之不同。
關於為何要登陸科創板,復旦張江稱,董事認為,A股發行將有利於提升形象、擴充融資管道。且相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創新及研發能力。
復旦張江沒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間的估值鴻溝,這是兩地上市公司、投資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認清的現實。
在2018年9月的一場香港交易所與生物醫葯創新公司閉門座談會上,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坦陳,「香港市場的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遠不及內地的A股市場」。
這意味著,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紅籌架構的公司,如果想轉到內地的科創板上市,並不需要花大代價拆紅籌。
針對生物醫葯企業,兩地交易所之間或有一場「爭奪戰」。
徐萌透露,已經有一些擬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葯公司決定轉向科創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確需要考慮形成一些對醫葯企業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還沒具體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⑵ 君實生物背後父子:無醫葯學歷背景,身家93億,父親大專學歷
作者 | 市界 曾嘉藝
編輯 | 朗明
與創新葯企背後創始人出身醫葯大拿截然不同的是,君實生物的實控人卻毫無生物醫葯背景。
11月12日,「獸樓處」發布了一篇《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文章,內容里直指君實生物的主要產品和研發實力等問題。
11月13日一早,君實生物火速回應稱:「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相悖」。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文章中還指出「領導這支團隊和這家公司的,是一對沒有任何生物學科背景的父子。」
目前君實生物的 控股股東和實控人是熊鳳祥、熊俊父子。 截至2020年9月30日,父子二人合計持有君實生物14.72%股份,截至11月13午間收盤價72.20元/股,按照市值634.3億元,二人身家達93億元。
從二人的學歷來看,與生物醫葯八竿子打不著。根據招股書, 熊俊於1996年獲得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投資管理學士學位,後又於200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熊鳳祥1982年畢業於武漢電力專科學校發配電專業,大專學歷。
從熊俊的從業經歷來看,他更擅長資本運作。2004年至2006年,在國聯基金管理公司擔任研究院及基金經理助理;2007年成立上海寶盈資產管理公司後至今都擔任董事長一職;2013年至2015年,擔任上海眾合醫葯董事會主席。
眾合醫葯又和君實生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成立於2008年的眾合醫葯,是一家主要從事單克隆抗體新葯研發及產業化的一家生物醫葯公司,和君實生物的研究方向一致。於2014年1月掛牌新三板。
在熊俊擔任眾合醫葯董事期間,2012年12月眾合醫葯的董事、核心技術人員張卓兵、單繼寬共同出資100萬設立君實生物。之後,通過股份協議轉讓,熊鳳祥、熊俊父子成為君實生物實際控制人。
也就是說,一番操作後,合眾醫葯和君實生物有了一個共同的「爸爸」。君實生物的實際控制人是熊鳳祥、熊俊父子,眾合醫葯的控股股東是熊俊。兩家公司的董事長都是熊俊,並且眾合醫葯部分股東也是君實生物的股東。
最終,兩家走到一起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2015年,君實生物完成股改在新三板掛牌,2016年完成合並眾合醫葯。自此君實生物開始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2020年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除了熊俊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之外,熊俊的父親熊鳳祥也是一個有著經商頭腦的人。雖然在招股書中,熊鳳祥早已於2007年11月至今退休,並於2008年12月至今,擔任廣州谷卜電子 科技 有限公司監事。
根據天眼查,湖南鳳祥酒行連鎖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湖南鳳祥酒行)董事長名為熊鳳祥,旗下擁有10家公司,大多也都與酒業相關。而通過天眼查的公司關聯關系,湖南鳳祥酒行董事長熊鳳祥與熊俊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⑶ 新三板原始股轉板創業板翻幾倍
新三板在25個交易日內更換交易板後,市值股市飆升748倍。從數量上來說,新三板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6000家,並且正在向10000家邁進。目前新三板已成為僅次於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全國第三大證券交地,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其地位僅次於主板和中小企業,但高於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
但是沒有資金的大規模增量流入,新三板的大躍進發展只能帶來流動性的日益枯竭,從而導致企業估值無法得到有效提高。高估值恰恰是優質企業的願望。有沒有注意到隔壁a股市場更活躍,股價和估值也更高?對於渴望成長和證明自己的企業來說,離開新三板轉向a股市場已經成為一種更加現實和無奈的選擇。
據統計自2019年11月份以來,共有139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宣布了擬轉板的意向公告。在其中,94家公司正在接受首次公開發行輔導,11家公司進行了預披露。雖然擬轉板公司只佔上市公司總數的2%,新三板公司換板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根據數據,在新三板上市的6477家公司中公司中,有4138家在新三板上市,成交的0股佔63.88%,這意味著新三板!的6000多家公司中有4000多家「僵屍股」,而在此期間,成交排名前三的公司是衛東環保(832043)、聯訊證券(830899)和東海證券(832970) 成交量分別為9.41億股、8.83億股、5.63億股,由此可見新三板股票的成交分化嚴重。
2014年以來,成功轉入的四家公司估值都有明顯提升。其中和康斯特進入創業板後,他們的市值出現了百位數的增長。如果按照4月12日的收盤價計算,他們的市值達到了39.81億元,比轉讓前增加了165倍。按照上市以來的最高收盤價,即2015年5月29日220元/股的收盤價,其市值高達179.52億元,比轉讓前高出748倍!這一天距離4月22日退市日只有25個交易日,可以算是中國資本市場又一個創造財富的神話。
新三板轉主板翻多少倍在2020年更有進一步的發展。
⑷ 深度對比分析生物制葯行業的龍頭企業:信達生物與君實生物
作者:恭賀新禧
從生物 科技 成功發展至生物制葯的頭部企業(信達與君實),該兩家生物葯企業從一路走來都非常的有意思,下面說說個人對該兩家企業的見解。
1、企業發展歷程
信達生物
2011年8月,信達生物在蘇州成立;2018年10月,信達生物於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2018年12月,信達生物PD-1信迪利單抗(商品名:達伯舒)以3L經典霍奇金淋巴瘤正式獲批,成為第二個獲批的國產PD-1單抗;目前建立了一條包括23個新葯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6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葯創制」專項,4個產品獲得上市(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達伯舒,英文商標:TYVYT;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達攸同,英文商標:BYVASDA;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商品名:蘇立信 ,英文商標:SULINNO ),達伯華 (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獲得NMPA批准上市銷售,4個產品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5個產品已進入或即將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成為了中國唯一擁有4個單抗葯物上市的制葯企業。
君實生物
2、經營發展及業績情況
兩家目前在市商業化產品均為PD1。
信達生物
2017-2019年,營收分別為0.19、0.095和10.48億元。2019年營收大幅增加原因由於PD-1單抗的上市,2019年信迪利單抗賣了10.16億元。近三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6.12 億、12.22 億、12.95 億。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9.8億,同比大增185%,其中收入主要是達伯舒貢獻(9.2億)。上半年毛利率81.2%,較去年的88.1%毛利下滑主要是產品降價所致。上半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0.4%至8.1億,銷售費用同比增長67.5%至4.47億。經調整凈利潤為-4.54億,同比減虧32%。
生產基地目前正在運營五條1,000升的生物反應器,以支持達伯舒 、達攸同 及在研管線中的其他候選產品的生產需求。另有6條3,000升不銹鋼生物反應器完成GMP調試和工藝驗證,將公司的總產能擴大至23,000升。
君實生物
2017-2019年,營收分別為0.54、0.03和7.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78.8%,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7、-7.23和-7.47億元。2016-2019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22億元、2.75億元、5.38億元和9.46億元。2020年上季度收入總額人民幣5.75億元,同比增長86%。研發開支人民幣7.0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92%。
生產基地目前除了蘇州吳江擁有3,000L發酵能力(6*500L),目前蘇州吳江生產基地已獲GMP認證,在臨港還有一期建設投入運營的3萬升規模的抗體生產基地(5*3*2000L一次性發酵罐)。
3、企業核心團隊
信達生物:信達生物於2020年上半年,由2019年 12月31日的約2000名雇員增至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2600名雇員,其中逾750名雇員負責研發,逾1,100名雇員負責商業化,逾500名雇員負責CMC,及約200名雇員負責一般和行政職能。
信達生物核心人物包括:俞德超(創始人)劉曉林(前副總裁,2018年離開創立普米斯,已申報2款雙抗)、闞紅(副總裁,研發、質控和注冊申報)、周勤偉(coo)、劉軍建(副總裁,核心研發人員)、徐煒(副總裁,生產及工藝開發)、Ronnie Ede(cfo)、還包括核心人物胡國強、孫左宇、余彩玲……
信達生物專利儲備:
君實生物
君實生物2017年共有約200名雇員,截止2019年底,公司共有1421名員工,其中有415名技術研發人員和360名銷售人員,佔比分別為29.2%、25.28%。如今君實已超過2000人的規模,其中30%為研發人員,約700人為商業化運營人員。
君實生物核心人物包括:君實核心團隊成員姚盛博士(副總裁)、段鑫博士(副總,臨床研究)武海博士(首席科學家)、馮輝博士(首席運營官)、張卓冰(副總裁)李寧(CEO)均深入參與了公司的研發工作。熊俊(創始合夥人),王剛(副總裁、質管),韓凈(副總,營銷)陳博(創始合夥人,2016年已離開在成都創立了康諾亞生物醫葯)
君實生物專利儲備:
4、抗體平台
信達生物
(上圖源自Armstring生物葯資訊)
君實生物
5、企業靶點布局上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研發管線方面:
信達生物
君實生物
相同靶點布局上:
PD1:君實生物(正在同步開展超過30項臨床試驗,其中15項關鍵注冊臨床針對多項拓展適應症如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
信達生物(布局適應症超過25項臨床實驗,其中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晚期胃癌和食管癌等是市場規模最大的適應症)
PDL1:君實在研項目進度2期,信達沒有單靶點布局,信達生物2017年申請了PD-L1納米抗體專利CN201710657665,該專利的第一發明人為沈曉寧。以開展了多項PDL1雙抗(PD-L1/TGF-β、PDL1/CD47、PDL1/OX40、PDI1/LAG-3)
貝伐珠單抗:原研葯為羅氏的「安維汀」2019年銷售額高達74.94億美元。2019年12月6日,齊魯制葯的貝伐珠單抗(商品名「安可達」)獲批上市,成功拿下首仿。2020年4月以來,綠葉制葯/博安生物、貝達葯業/海正生物、恆瑞醫葯旗下盛迪亞生物、百奧泰生物、東曜葯業、均已提交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葯的新葯上市申請。後續至少有20多家企業在布局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葯。除上述已上市或已申報上市的企業外,華蘭基因、復宏漢霖、神州細胞、康寧傑瑞、華海葯業、特瑞思葯業、正大天晴等多家企業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葯也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信達生物已批准上市,君實還在二期臨床。
阿達木單抗注射液:信達生物抗-TNF-α單克隆抗體,獲國家重大新葯創制專項支持,於2020年9月3日正式獲得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君實已提交申請上市。阿達木單抗(修美樂)是艾伯維 (Abbvie) 研發的第一個完全人源化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單克隆抗體,2019年底百奧泰和海正的的阿達木單抗先後獲批,集采中最低中標價1150元。國產阿達木單抗開始放量。百奧泰2020年半年報顯示,其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國內銷售額達到4878.64萬元。其中復宏漢霖、正大天晴的類似葯也在上市審評審批。
TIGIT:君實在臨床前研究,信達生物在1期(進度較快的有百濟神州,同靶點布局的企業有復宏漢霖、百奧泰、康方生物、恆瑞醫葯、神州細胞………)
PCSK9 靶點:信達、君實進展最快已經進入III 期臨床(7家企業在布局,包括恆瑞2期、信立泰1期),君實是通過志道生物引進
CTLA-4:君實生物在臨床前研究,信達生物在1期。(其餘有在研企業包括恆瑞醫葯、基石葯業、康寧傑瑞、康方生物「2015年以2億美元賣給默沙東」)
IL-2:信達生物為自主研發國內首家Follow,君實則通過資本引入兩款。引進Anwita的IL-21融合蛋白和引進志道生物的IL-2葯物LTC002。
雙特異抗體:君實通過Revitope引進,利用後者的TEAC技術構建5個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在臨床前研究靶點尚未公布,但從平台技術來看TEAC實際上是一個三特異性(2個TAA抗體和1個CD3抗體),基本靶點為cd3。
信達生物採用PD-L1納米抗體構建了多個雙特異性抗體。信達生物PD-L1納米抗體與先聲葯業的KN-035來自同一技術平台(沈曉寧與萬亞坤)。除圍繞PD-L1納米抗體構建的一系列雙抗以外,信達生物還先後引進了岸邁生物、韓美葯業、羅氏的雙抗技術平台。岸邁生物的FTI-Ig為串聯的Fab雙抗技術,目前尚沒有兩家基於此合作的雙抗。信達生物引進韓美葯業的雙抗為PD-1/HER2雙抗IBI315。韓美葯業的雙抗技術平台為Pentambody,信達生物與禮來的合作,是禮來從Zymeworks引進的Azymetris雙抗技術,開發了PD-1/PD-L1雙特異性抗體IBI318。此外,信達最重要的是與羅氏的2:1 TCB雙抗達成又一項重要合作。
6、不同靶點布局
君實生物:IL-21(從Anwita引進);BLyS抗體(從華鑫康源引入)Trop-2 ADC(多禧生物引進)中和抗體(中科院合作)、IL-17A單抗、CGRP靶點、CDK抑制劑(潤佳醫葯引入)、BTLA單抗(自主研發全球首創)
信達生物:VEGF融合蛋白(台灣圓祥合作)CAR-T(馴鹿醫療、羅氏通用CAR-T)抑制劑OXM3(從禮來引進了GLP-1/GcG雙靶點),CD47、OX40、RANKL、LIG3。
7、信達生物VS君實生物總結
君實生物與信達生物布局有類似之處,免疫檢驗點為開發重點,同時通過合作布局自身免疫病、糖尿病等多個治療領域。
信達在靶點布局基本為「借雞生蛋」,則合作利用他人的或引入別人的技術平台打造自己的產品。 借別人漂亮的雞生出又大又圓的雞蛋。比如最早的PD1從adimab引入,甚至從adimab引入包括靶點CD47、OX40、TIGIT、LAG-3、PCSK9抗體等一系列免疫檢驗點抗體。包括後期使用百奧賽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RenMab TM小鼠開發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及抗體相關葯物。甚至包括如今的納米雙抗則出自萬亞坤技術平台。別的雙抗則出自羅氏、韓美、zymeworks、禮來及蘇黎世大學的HER2抗體。
君實在前期靶點布局基本為「養雞生蛋」模式 ,養漂亮的雞,下屬於自己權益的蛋。比如自主研發的PD1、BTLA、IL-17A單克隆等抗體。君實生物有超一流的「養雞」抗體一體化技術平台,從最初的抗體開發和產業化技術平台,開展蛋白表達、葯學研究、制劑篩選、抗體工程化改造、細胞株構建、檢驗方法建立、規模化生產和檢驗都具備業內一流高效先進的基礎。這就是郭嘉,隊基金在中和抗體合作中看中君實生物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的君實也則學習信達生物的「借雞生蛋」模式去快速布局新靶點,因為「養雞生蛋」在前沿靶點布局上較慢,所以只好復制信達的模式,借別人的雞生蛋,比如和Revitope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利用Revitope的蛋白質工程專利平台以及君實生物開發的新型抗體,共同研發以雙抗原為靶點的「全球新」T細胞嵌合活化癌症療法。還引入微境生物的小分子靶向葯物和志道生物的單抗等。
信達生物在核心產品PD1則以重磅出擊,偏大適應症開發臨床。在靶點布局只有熱門的ADC尚未涉及。從單抗、雙抗、融合蛋白、CAR-T、小分子一應俱全,與君實的靶點區別在於VEGF融合蛋白(則康弘的「朗沐」核心產品),目前的新一代VEGF融合蛋白有諾華,友之友和榮倉生物為最強對手,其中榮倉生物的創始人即是「康弘葯業核心產品朗沐」的發明人,信達創始人愈博士則為研發成功人,這兩家可以說VEGF融合蛋白的雙抗是研發成功率確定性最大的企業。
VEGF融合蛋白雙抗被業內人士評價為「有最完美的設計」,破解了目前國際同類葯物治標不治本的致命缺陷(這就是我前期為什麼說康弘葯業的核心產品開再多的適應症也彌補不了它已經成為落後產品的事實);CD47、OX40、君實也還沒有布局,目前OX40最好的臨床數據是百濟,臨床數據顯示有可能擁有超越PD1的廣普療效。IL-23抗體採用雜交瘤人源化抗體,這是首次舍酵母展示庫回歸雜交瘤(核心人物劉曉林離開後)、雙抗布局上遠超君實生物,目前申報的有PD-L1/CD47納米抗體IBI322,還有PD-L1/LAG-3雙抗IBI323、PD-L1/OX40雙抗IBI327,PD-1/PD-L1雙特異性抗體IBI318則為禮來從Zymeworks引進的Azymetris雙抗技術。PD-1/HER2雙抗IBI315則引入韓美葯業。與岸邁合作的雙抗技術平台暫時沒有找到相應產品結構。CAR-T君實沒有布局,信達布局則通過馴鹿醫療、羅氏通用CAR-T引入。
GLP-1/GcG雙靶點抑制劑則從禮來合作研發,目前最優的糖尿病雙靶點激動劑,主要是平衡各靶點的降糖、減重作用。
君實在核心產品PD1則優先布局特色「小適應症」,獲取絕對市場份額,積少成多。策略上在採取的是孤兒葯認證甚至突破性療法"快速上市"、"小適應症+大適應症"的市場拓展策略。TIGIT和JS009單抗同理。BTLA單抗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抗腫瘤葯物。BLyS抗體(從華鑫康源引入)目前國內榮昌生物的BLyS/APRIL雙靶點抑制劑泰它西普已進入NDA階段,君實生物的UBP-1213處於臨床I期,TIGIT抑制劑目前臨床進度最快的是百濟和信達,目前百濟為全球最優產品。
新冠中和抗體為國內首家進入臨床二期的葯物,境外權益則由禮來商業化,百濟神州和丹訊的中和抗體則進入一期,包括清華大學和盛博合作的也在1期,而追隨熱門靶點的復宏開始布局,實際上百濟神州的中和抗體在境外權益更具價值空間。
在企業核心人物中信達則細分層次化管理體系,各個人員負責管理自有職位體系。而君實的核心人物則基本全員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牛。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看到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的核心產品PD1營收增長和市場情況,信達的放量更大,適應症布局上信達也更重磅,君實以小適應症為先,後以重磅為梯形接入。
在生物類似葯上信達有三款上市產品,君實只有同一款阿達木即將上市。
在研管線上在同靶點布局上信達研發進度更快,不同靶點布局上信達布局也更具前沿性,也比君實產品前景更加廣闊。比如在新一代生物葯雙抗,信達如今申報6款雙抗,而君實則沒有,君實引入的雙抗技術平台基本圍繞cd3靶點展開布局。信達生物甚至還包括細胞療法君實則沒有。
信達的在研產品和在市產品即使和禮來平分產品項目的市場價值也比君實更大,君實也有大部分產品要與合作方平分商業權益(比如cdk、p13k、tnf-a、Blys、vegf……),君實最大的亮點就是與信達沒有的中和抗體、BLyS抗體、ADC、BTLA單抗,但是價值上遠不及信達生物的新一代生物靶點更具商業價值。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信達生物市值大於君實是正常的價值所在,個人認為目前大於50%的君實市值都是非常正常的價值體現。
⑸ 2022年外資調研最多上市公司
有59家公司獲得10家及以上外資機構集中調研。匯川技術(168家)、邁瑞醫療(107家)、傳音控股(82家)、奇安信(77家)、君實生物(66家)、中科創達(63家)等6家公司累計接待60家以上外資機構調研。
拓展資料
1.上述325家獲得外資機構調研的上市公司主要呈現四大特徵:一是業績多數增長。截至2月23日收盤,上述公司中有18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度業績預告,132家公司業績預喜,佔比超七成。其中,59家公司2021年全年凈利潤有望同比翻番,藍黛科技、多氟多、泰晶科技、雙環傳動、長遠鋰科等5家公司預計2021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幅上限均超5倍。
2.是行業集中度較高。從行業來看,外資調研主要集中在高景氣賽道,上述公司主要集中在醫葯生物、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等四大行業,分別有52家、46家、41家、32家。
3.是股價普遍出現調整。今年以來,上述個股中有242隻期間出現下跌,佔比超七成,其中,萬里揚、鍵凱科技、道通科技、藍思科技、炬光科技、完美世界等6隻個股期間累計跌幅均超32%。
四是超五成個股獲得機構「看好」評級。近30日內,有174隻個股獲得機構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佔比超五成。極米科技、寧德時代、火星人、華利集團、廣聯達、完美世界等6隻個股獲得看好評級次數均在10次及以上。
4.近段時間以來,A股市場部分板塊是否估值過高,已經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公募基金經理也普遍認為,當下正面臨著優質資產「又好又貴」的窘境。不過,在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看來,投資者應該繼續對A股保持投資。
5.目前整個市場的估值僅略高於十年歷史平均水平,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市場還沒有過熱。在A股市場上板塊要麼是非常受追捧,要麼是無人問津。一些板塊非常熱,但其他板塊的活躍度並不高。我們相信在其他不那麼熱門的板塊,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長期機會。因此我們目前正在積極將資金投放到A股市場。
⑹ 君實生物盤中股價急速下挫,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君實生物因為某自媒體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的質疑,而火速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函,從而導致君實生物盤中股價急速下跌。君實生物恐怕也是為數不多被自媒體給做空的上市公司。
三、君實生物的回應在接到問詢函以後,君實生物也是及時進行了回復。君實生物的回復公告超9000字,從主要的四個方面進行了反駁。簡單來說,就是君實生物用各種數據來證明自媒體的文章嚴重失真、扭曲事實。同時君實生物也已經向有關文章的作者,寄出了律師函。從這里也能表明,君實生物對自己很有信心。同時他們也會利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實自媒體,也不是法外之地。俗話說的好,話不能亂講,飯不能亂吃。我們需要,為我們自己說出的話負責到底。
各位,對於自媒體文章對於君實生物質疑,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