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公募和私募的異同
A. 私募和公募基金的區別
1. 募集方式不同
公募基金的募集對象是廣大社會公眾,即面向不特定的投資者公開發售;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對象主要為合格投資人,包括機構和個人,並且不能公開宣傳。在美國,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過在公開媒體上投放廣告來招徠客戶;而根據有關規定,私募基金不得利用任何傳播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其參加者主要通過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認識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基金。
2. 購買門檻不同
公募基金投資門檻比較低,例如國內常見的人民幣10元、100元就可以購買公募基金了;而私募基金的門檻通常比較高,一般來說至少為100萬元。
就海外基金來說,如在美國,私募基金對參與者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若以個人名義參加,需要滿足最近兩年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的要求;若以家庭名義參加,需要滿足家庭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的要求;若以機構名義參加,則要求其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而且對參與人數也有相應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具有針對性較強的投資目標。
海外公募基金投資起點相對較低,單一基金的最低入場金額可以低至1000至2000美元。
3. 投資期限不同
公募基金的流動性非常好,一般的基金對於持有的年限沒有特殊規定,除非遇到重大的黑天鵝事件,在工作日的交易時間段,可以隨時進行基金的申購和贖回。
私募基金一般會有投資年限的鎖定期,一般在1至3年,部分基金可達5至10年。
4. 收費方式不同
公募基金不提取業績報酬,只收取管理費,因為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通常比較龐大,所以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費也比較低。
而私募基金則主要收取業績報酬,管理費不是主要收入來源。該費用的收取規則是私募公司在基金凈值每創新高的利潤中提取20%作為提成,這就意味著私募公司必須在給投資人持續賺錢的前提下才能盈利。
5. 信息披露要求不同
公募基金對信息披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其投資目標、投資組合、持倉比例等信息都要披露,並且有監管機構規定的季報、半年報和年報要求。
而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較低,在投資過程中有著較強的保密性。
6. 投資標的范圍不同
公募基金通常只能投資股票、債券、貨幣等常見的投資標的;而私募基金則有很多種投資方向可以選擇,比如可以投向房地產、項目、非上市公司股權等等。
7. 追求的投資目標不同
私募基金經理追求的是絕對收益,希望基金能比大盤漲得多、跌得少。
公募基金經理則是看相對收益,追求超越基準的超額報酬。
8. 產品規模不同
公募基金因為募集的面向對象比較廣泛,所以通常會達到比較大的規模,幾個億美金甚至幾百個億美金。而私募基金的規模通常比較小,單個基金規模可能只有幾千萬美金或幾億美金。
9. 投資限制不同
公募基金在在投資品種、投資比例和投資與基金類型的匹配上有嚴格的限制;比如股票型基金投資股票的持倉最低不能低過60%。
而私募基金的投資限制較少,且可由協議約定具體限制。
簡單來說,公募基金就好像一個開放式的中央公園,所有人只需支付一筆小小的門票費就可以進去遊玩、散步、健身,而私募基金更像是一個私人會所,需要支付一筆龐大的入會費才可以進入。
私募基金投資門檻高,但是私募基金經理的基金操作業績跟企業直接掛鉤,對投資者來說也是一種保障。公募基本與私募基金天壤之別,又各有千秋。
海外公募基金門檻低,讓更多的人群有機會參與到海外基金的投資陣營當中;流動性好,大多可以按日贖回;費率低;投資策略簡單,更易理解;歷史業績透明度高,監管嚴格,市場成熟,因而受到大眾歡迎。
B. 公募和私募的區別
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區別如下:
1、募集的對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對象是廣大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的投資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對象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包括機構和個人。
2.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資金是通過公開發售的方式進行的,而私募基金則是通過非公開發售的方式募集,這是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區別。
3.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對信息披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其投資目標、投資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則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較強的保密性。 拓展資料:
私募基金 (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相對於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是就證券發行方法之差異,以是否向社會不特定公眾發行或公開發行證券的區別,界定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證券和私募證券。 私募和公募的最大區別是激勵機制、盈利模式、監管、規模等方面,具體的投資手法,尤其是選股標准在同一風格下都沒有什麼不同。 對於公募基金而言,其設立之初已明確了投資風格,比如有的專做小盤股,有的以大盤藍籌為主,有的遵循成長型投資策略,有的則挖掘價值型機會,品種很豐富,可以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提供相應的產品。對於私募基金,大多數規模很小,目前國內很少有上10億元人民幣的私募基金,他們不是以追求規模掙管理費為商業模式,而是追求絕對的投資回報。由於私募管理資金規模有限,他們不大會像公募那樣跟蹤指數(持有大量權重藍籌股),投資風格較為靈活,也就是說在做好風險管理後更多以挖掘個股(大牛股)為主,而且對市場出現的一些熱點把握也更為敏感。 那些以前做的比較成功的公募基金經理,挖掘牛股能力都比較強,到私募後更能發揮其特長,不必像以前還要被迫大量持有一些表現一般的指數權重股,可以放開手腳去選股,甚至是可以做以前被公募基金視為有高風險的品種,比如ST和績差股,但前提是經過研究今後其咸魚翻身的可能性很大,而不只是傳統的「做莊」或「操盤手」的玩法。 如果我們管理一個9位數的私募基金,自然也是以純粹的選股,追求絕對回報為主,資金的使用效率會比公募高很多,畢竟盤子少,可以選擇投資的股票相對有很多。只要我們能確定其成長性,價格也合理,即便目前只有5個億的流通市值我們也可以進,而這樣的機會對絕大多數公募基金都是無法參與的,但往往小盤股更容易有翻10倍的股票。 做私募的生活會比較滋潤,從個人和團隊角度來看,回報會很誘人。但如果你很有野心,希望規模不斷做大,最後還是要轉變為公募,掙固定的管理費,因為規模越大,超越市場表現的難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