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股票市場值不值得投資
A. 為什麼全世界經濟都不好股市反而一直上漲
疫情期間全球經濟下滑然股市行情卻走牛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疫情期間實體經濟艱難,資本家投資實體經濟意願下滑,超發的貨幣導致通脹率大幅度上升,各路資本抱團進入證券市場,利用股市 社會 財富的再分配功能,炒高股價力圖使中產以上階層的貨幣資金跑贏通貨膨脹。除股市外,一二線房市也蠢蠢欲動不動聲色漲了很多。
疫情過後, 社會 財富的兩極分化現象將更加嚴重,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疫情之下非正常的實體經濟和虛擬化證券市場的怪異走勢最終將給經濟與 社會 發展形成較大的傷害。全球的治理者有必要採取一攬子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化解矛盾,避免經濟危機的巨大沖擊力對全球經濟的傷害。
毓美美作答:股票市場反映的不光是過去的 歷史 ,更多的是對未來的預期。越是在經濟很差的時候,反而未來變好是最大幾率的事,預期主要反映在股票的估值上。炒股通過對未來美好的嚮往進行炒作吸引人們進入市場。
如果大眾充滿樂觀向上的情緒,那麼整個股票市場水漲船高,不管股票好壞,其平均估值水平都會很高。當市場經濟非常好的時候,市場有效性得到充分釋放,股市就難以有向上的漲勢。經濟越不景氣時,產生結構牛市的概率越大。
國家經濟增長和股價變化的邏輯關系也是類似的。如果人們對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預期很高,但該國發生了無法預測的事件導致增速未達預期,即使該國經濟增長強勁,但由於未達期望值,股票投資回報會受很大影響,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外圍股市無論歐美,德國,還是亞太,印度,韓國,日本等都是股市刷新 歷史 新高的態勢,當下全球股市已經不再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而是流動性寬松的晴雨表。全球疫情一天不結束,各國政府的貨幣寬松政策就一天不會停,導致的結果,全球央行量化寬松釋放出來的貨幣,很多流入了股市,致使股市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外圍國家的資金「蓄水池」在股市,吸引全球資金進入外圍國家股市是促其股市強大的基礎,讓外圍國家股市保持牛市有了巨大的資金保障。 而我們國家資金「蓄水池」在樓市,資金大量進入樓市,製造了房地產泡沫。
股市所能反應的經濟與經濟本身的發展狀況並不同步。大印鈔時代,優質資產為王。好的股權,永遠值得擁有,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性價比。經濟在轉型,馬太效應、贏者通吃、強者恆強。優質龍頭股期望值會高點。炒股就是選好航道,找到好船,等風來!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
一般來說,經濟好,因為紅利回報高,股市也會好。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不好,股市就一定不好。事實上,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股市恰恰是在高增長結束之後創出新高的。
股市不是經濟的晴雨表,而是資金的晴雨表。經濟形勢好,這個地方賺錢,那個地方也賺錢,房子翻著倍地漲,傻瓜才會去買股票。須知,房市的高收益是炒股的高機會成本啊!
現在房價跌了,錢會迴流股市;經濟下滑,政府要救市,發貨幣是必然的選項,貨幣發出來也會推高股價,因此高增長結束後,股市反而創出新高就可以理解了。
股票是資產,資產價格一定先行變動。房價要跌沒跌,股價先跌了。房價真開始跌了,股價還會跌嗎?不會跌了,除非下跌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同樣,經濟要降沒降,股價先降了。經濟真開始下降了,股價還會降嗎?不會降了,除非經濟下降超過了人們的預期。
都預期股價不降了,傻瓜不買股票呀!人們都買股票,股價能不漲嗎?股市能不好嗎?
並非經濟下降不影響股價,而是今年的經濟下行早被市場預期到了,去年的股價下跌已經是對於今年經濟下行的反應了。你不能指望市場對同一事件重復做兩次反應吧。
一般來說行情來了,一定是大資金進場了。大魚要大池子才能養活,大資金只能大盤股才能養得住。 100億,你不能買一百隻小盤股吧,那樣管理成本太高了。買了小盤股,你也跑不掉。你一跑,就是跌停,怎麼跑得掉呢?而大資金入場,漲20%應該跑不掉 吧,所以我又大膽進場跟進。
未來一段時間股市會怎樣呢?房市資金還會迴流股市;經濟下滑,寬松貨幣會繼續,因此我持謹慎樂觀態度。但注冊制推行在即,中小盤股將不再稀缺,重新估值, 資金也迴流大盤藍籌。所以應該還會是大盤藍籌股,行業龍頭股的天下。盡量不要碰中小盤股。
是因為全世界許多國家的領導集體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在經濟下行,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必須用強大有力的資本市場來維護人心和 社會 穩定,因此走出了大牛市。待經濟平穩時在來慢慢調腔 放緩。
有這樣疑問因為你的認知可能停留在,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句話,而很多人卻沒有全面了解經濟邏輯,我先做一個經濟邏輯分析:實體經濟發展依託資本市場,資本市場促進實體經濟。股市是經濟晴雨表,他反應的是預期,預期我認為有兩種:1國家政策預期,2 實際經濟預期。這樣說概念會讓人凌亂,我再說具體點,比如這次疫情爆發,給本來就不好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這是我們正常人思維主觀預期,但是,就因為這樣經濟預期不好,每個國家必然不希望國家經濟預期不好,那麼就會出台政策,這就體現國家管理能力和水平,這就我說的國家預期,因為國家有國家預期所以國家就會出台很多寬松的金融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太白話就是,國家通過不同方式,給整個 社會 投放更多錢。這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是不是在各個行業都能得到更多報酬,有了錢又可以循環消費刺激實體產業,這就是經濟!所以有國家的預期,就會有寬松政策,而這種大規模放水,國家就會先投放資本市場,股市資金量增加,我們就可以理解,水漲船高了,那麼股市就會漲。但是這種漲我們必須清楚這是國家的刺激預期所以股市漲。而且這是階段性的。能不能長期漲,那就看我說的第二個實際經濟預期,比如寬松政策下,實體經濟不及預期,達到預期或者超預期,這里有一定我們每個人努力的結果,所以每個國家經濟發展起來絕對離不開全國人民努力,GDP是全國人民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企業,也不是股市,那麼當實際預期無法達到預期,這才是實際的股市預期,這需要時間。所以目前我們看到的股市再漲是因為我們處於國家預期,刺激政策階段。能不能長期漲還要看實際經濟能否達到預期,所以這里也有時間概念。股市還沒到實際預期階段,所以股市還是保持上漲的!那麼理解世界經濟也差不多,因為每個國家受疫情影響,都會出台寬松政策復甦經濟,所以資本市場活躍,都在水漲船高階段,這樣理解了嗎?
虛擬的數字控制了人類的真實經濟本質!
看了很多回答,有的說對了一部分,有的是亂說一通!我來說說我的觀點:都說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也就是說股價變動不僅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實證研究顯示,股價的波動超前於經濟波動。往往在經濟還沒有走出谷底時,股價已經開始回升,這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經濟周期的一致判斷所引起的。畫重點了:中國股市不在此列!也就是常說的大A股特立獨行!
為什麼疫情期間國外股市屢創新高呢?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貨幣超發。特不靠譜為了維穩,大量印製美國紙幣。貨幣發出來了總要流通,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都不景氣,那就金融業吧。還有川建國不遺餘力推波助瀾,不創新高才奇怪呢。
首先說2020年比較魔幻的一年,其實我們的股市也在上,經典的是創業板指數在年初到今天收盤上漲60%單看指數能說不漲嗎,看周線,月線年線。所以說我們的股市是在上漲的,至於人家上漲.也可以理解,炒股炒的是未來,現在經濟不好,不等於未來不好。
國外投資者大多都是屬於積極樂觀的,他們認為疫情很快就過去,這樣經濟也很快就恢復,所以就不斷再調整中買進,那就不跌一直漲了,那不管我們的事情,我們還是談談我們。
牛市無疑,紅哥在今年後半年震盪中一直是堅定的多頭,每次回踩調整頭提示指數年內還有新高,這指數上完全是正確,紅哥不說,成績尚可,但相信大多散戶朋友應該是被套的.因為這是個股分化最嚴重的一年,尤其這後半年,我這16年職業老手也少見。
市場格局有概念,但改變這樣徹底還是有些意外,紅哥的獲利是因為職業者的敏感,抓一些短線,個股上不斷高拋低吸的波段,看看個股走勢相信大多散戶應該是虧損的,不過在目前看,既然指數走牛,下來半數個股還有補漲或說超跌反彈的機會。
所以大家不需要沮喪,提起精神,再好好看看個股的質地,紅哥也一直堅持春季攻勢有,現在還是寒冬,那麼照經驗看,下來節後一些個股的反彈將開始,我們拭目以待。
祝大家新年快樂。
關注職業老手紅哥,我們戰勝2021.
受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股市確實是一直在創新高,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首先我們看到股市裡面的這些企業基本都是在本行業內出類拔萃的企業,他們占據著我們的衣食住行,這裡面很多都是必需品,無論是在家宅著還是外出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他們來說,影響就遠沒有那麼大。但是對於那些小企業來說,那可能就是毀滅性打擊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數據,美股這些年漲的很猛,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萬點一直漲到了3萬點,但很多人就發現,把美股頭部的那5家企業拿走的話,其實美股是走跌的,因為這5家企業占據的比重太大了,他們的告訴增長帶動了整個股市的新高度。在國內道理是一樣的,那些權重股太重了,他們後面基本都是國家站台,想要跨下去是不可能的,他們撐住了整個股市的格局。
再來說說另一方面,疫情的影響讓很多小企業破產,那麼他們留下來的市場會怎麼辦?一方面肯定是有新的企業站出來,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被活下來的企業瓜分掉了,他們其實是疫情的受益者,而作為行業龍頭的這些上市公司就是其中佔大頭的,他們很多在後疫情時代是有一定增長的,增長部分就是從這些死掉的小企業身上搶出來的。
所以,全世界經濟不好,股市上漲是有道理的。
1、錢印多了;2、資本家總是能在各種情況下搞錢
B. 資本市場上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資本市場最大的風險就是:投機!
在投機性很強的資本市場上,最大的風險便是價格大幅上漲,遠遠超出合理價格的范圍。無論是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還是外匯市場、原材料市場,價格超出合理價格的范圍大幅上漲都是有高風險的。
投機性市場如果出現泡沫,總有一天是會破滅的。同時,因為有發達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如果價格?漲得過高,就會出現期權交易、賣空操作(將收益與價格下降相聯系,價格下降時獲利,價格下降越多,獲益越多)。獲得高收益的預期助推價格泡沫的膨脹,而價格上漲得越高,泡沫破滅的風險就越大。
因此,根據不同的投資方式,計算出合理價格,當市場價格等於或低於合理價格時,投資是最安全的。另外,與過去的最高值相比,現在價格下降的幅度固然重要,但現有價值及未來價值更重要。
C. 國際股市指數
連續大跌,對國內影響也不好.
G7宣布「G7將採取果斷行動並且使用一切手段穩定金融市場和恢復信貸流動從而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之後歐洲宣布通過2萬億的救市資金,請注意!!現在美國通過的那8500億資金成了空頭資票,難保不會這兩萬億也是這樣,美國國內拿不出錢准備已經考慮逼中國出錢救市,都這種情況了後面的救市資金數據再大也是口頭利好無法兌現,請謹慎相信,全球股市暴漲一天後的連續下跌已經表明了現實的風險巨大)」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D. 如何在中國A股市場選擇出一支股價15元以下,流通股規模3億以下,值得投資的股票。
確立優先范圍 1:股本結構必須合理,流通盤在2億以下,總股本不超過3億。
股價不可太高,通常應該在10元以下布局,中期行情向好時期也不排除15元一帶能夠跑出牛股。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股票市場的前身起源於1602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橋上進行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買賣,而正規的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美國。股票市場是投機者和投資者雙雙活躍的地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寒暑表,股票市場的不良現象例如無貨沽空等等,可以導致股災等各種危害的產生。股票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中國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個交易市場。
2014年12月9日,滬深股指雙雙下跌,上證綜指收於2856.27點,較前一交易日收盤下跌5.43%;深證成指收於10116.49點,較前一交易日收盤下跌4.15%。
E. 日發精機股去年最高股價日發精機合理股票價格日發精機為何漲那麼慢
機械行業作為國家的基礎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中堅力量,最近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該行業,其發展規模也得以大幅度擴增。作為投資者的我們能不能參與其中呢,怎樣參與呢?趁此機會,下面就和朋友們一起來探討關於機械行業的上市公司--日發精機!
在開始分析日發精機之前,我整理好的機械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機械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日發精機成立於2000年12月28日,並於2010年12月10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公司是浙江省機械行業的骨幹企業和原國家機械部數控機床重要製造基地、國家級CIMS工程示範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同時公司還是國內一家能夠同時生產立式數控車床、卧式數控車床、龍門加工中心和落地式鏜銑床等的企業。目前已進入了全國普及型數控機床前五強,被中國機床工業協會評為"中國機床行業數控機床產值十佳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十佳企業"。
簡單介紹了日發精機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日發精機公司有什麼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細分行業競爭優勢突出
日發精機生產數控機床非常專業,產品具備100%的數控化率,在該領域中位居第一,都屬於市場中高端的普及型數控車床和加工中心。再者,公司產品在輪轂、曲軸、壓縮機等生產行業中擁有較不錯的市場佔有率,其中數控輪轂車床所佔市場比率為國內第一。
亮點二:市場和客戶優勢
日發精機的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航天、工程機械等行業的產品製造,現已有大約3000多台高檔數控機床在全國各行業持續運行,還銷售到了印度、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
以下是公司的主要客戶:中國二重徐重、一汽、二汽第800所等各行業內知名企業,以及在軸承行業影響力比較大的生產商,Schaeffler(FAG)、浙江萬向特種軸承等。
亮點三:地理位置優勢
日發精機在華東的浙江紹興布局,該地區是涵蓋在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生產力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中的。公司藉助於貼近市場的優勢,豎立起良好的市場形象和品牌,持續提高市場份額。早就在2007年至2009年之間,公司產品銷售量按照銷售區域來計算統計,華東地區銷量達到了公司銷售總量的52.84%。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日發精機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日發精機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近幾年來,國家一直重視機械產業的發展,隨著機械行業的產業規模進入快速增長期,其主要產品銷量也隨之上漲。並且,2021年代表著"十四五"規劃的開端,國內重大工程項目的啟動,逐步形成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機械行業平穩發展帶來了相應的市場需求。
總體看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機械行業的市場規模也逐漸擴大,日發精機具有多個細分領域的優勢,將有望帶動業績的快速增長,該公司前景是不錯的。
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日發精機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日發精機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日發精機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0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F. 中國軟體與印度軟體的發展優勢各是什麼
當中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以閃電般的速度起飛,並且成為全球經濟強國時,全世界從最初對中國的不信任逐漸轉為由衷的欽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主要以製造業拉動,增長率在2002年達到8%後,又在2003年增至9%。中國依靠巨大的國內儲備資金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吸收大量外資在中國建立工廠,引進所需的國外專業技術。僅2003年度,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資金就達到530億美元,占整個世界總投資額的8.2%(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 (UNCTAD)資料庫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數據),為當年的世界之最。
印度的經濟起步落後於中國大約10年,最近才為世人矚目。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崗位的地域性轉移。同時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知識密集型企業,所屬行業包括軟體業、IT業和制葯業。這些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資助,卻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2003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增幅為8.3%,而2002年僅為4.3%;但是印度2003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為47億美元,2002年則為3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零頭。
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的道路截然不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政府深思熟慮後決策的結果,而印度的經濟發展則多少有點順其自然。中印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式孰優孰劣?哪種發展模式會造就強國?
中印產業:一硬一軟
中印兩種發展模式的不同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相比印度政府,中國政府更願意培育和指導整個經濟活動。中國政府大力投資硬體基礎設施,有權決定哪家企業能夠得到政府資源、哪家企業可在A股市場掛牌(即使該企業不一定是最好的)。與此相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越來越少干預經濟活動。第二,在外商直接投資上,中國樂於接受外資,而印度始終對此保持謹慎態度。
上述區別影響到哪類企業會成功。在中國,那些需要「硬體」基礎建設(如公路、港口、電力)的企業遠遠領先印度。並且在不久的將來仍將保持這一優勢。而印度的企業則在「軟體」基礎建設領域,即無形資產佔主導地位的行業中更勝一籌,如軟體業、生化業或廣告業等創新性行業。
生產流程快的製造類企業需要高效的道路和交通網路,因此這類企業在印度發展緩慢,但是那些不受發電機短缺及公路發展限制的企業卻發展迅速。軟性資產甚至支撐起了印度的汽車產業。與中國不同,印度汽車產業的成功並非依賴於跨國集團大量的資本投入,而是依靠智能化的設計開發出造價低廉的本土化車型。事實上,印度已經將許多高附加值的機械和電子元件輸出到中國。這些元件的生產更多靠的是專門技術而非基礎設施。
更重要的是,中國許多硬體資產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政府注入了資金。政府能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干預國內資本市場,在印度則沒有這樣的政府幹預,因此其成功企業主要集中在受資本限制較小的行業。設立一家軟體公司不需要大量資金,但建立一家大型鋼鐵廠卻相反。
印度政府對資本市場的較少干涉和不對缺乏有形資產的行業(如軟體業、生化業、媒體業)採取管制的政策,為創業者提供了空間。創業活動的推動依靠傳統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和新進入市場的企業。雖然印度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並不完美,但在總體上能夠支持私營企業的發展。
良好的硬性基礎建設和中國政府對外資的熱誠歡迎,有利於跨國集團在中國開展經營活動。但是由於這些跨國公司同時帶來了他們自己的資本和高層人才,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大量依賴當地資源。中國不乏優秀的土生土長的創業者。然而,很多本土企業卻由於資本市場效率低下、銀行系統壞賬累累以及地方政府官員(而不是市場力量)決定融資對象的殘酷現實而舉步維艱。
中國和印度都有能力按照各自不同的道路將目前的發展勢頭再保持數十年。中國政府對於經濟的干涉,包括對外資開放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印度社會所沒有的。也許這兩個國家都選擇了各自特定歷史背景下最好的道路。
當大家對這兩個國家進行比較時,很容易忘記印度的改革要比中國晚了十多年。隨著印度進一步放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我們很可能會發現印度更加自由的經濟環境更有利於長期的經濟繁榮和企業發展。
中國模式:低效但強勁
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找問題並不難:周期性產能過剩、政府幹預資源分配以及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現象都只是眾多缺點的冰山一角。但是人們很難再找到其他模式能如此強勁地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政府從推動經濟增長的角度對企業發展進行管理。在中國,你可以成為一個小企業主,但如果你想做大,就必須從政府背景的渠道中融資。從根本上講,政府官員有權決定哪個企業能得以發展。
這樣的政策對於實現企業成長的目標是十分成功的。中國迅速建立了足以推動經濟發展的大型企業。以作為製造行業支柱的汽車業為例。20年前,中國沒有真正的汽車產業,中國政府決定,必須引進像大眾汽車那樣的國外成熟企業教給國內生產廠商如何製造汽車。政府坦率地表示:「中國需要現代化,中國經濟需要發展。我們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目標的企業,所以想盡一切方法創造這樣的企業。」
中國經濟改革的根本機制是促進各省、市之間的競爭。在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一家全國性企業,所有的企業都是地方性企業。隨著國內貿易壁壘的解除,地方創業者和支持他們的政府官員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努力打入鄰近市場。確實,這會造成產量過剩和價格戰,但是經過一段相對較短的時間,生產的周期性會導致行業內企業的重新洗牌,使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企業憑借具有的全國性規模和真實的競爭優勢,不再依賴當地政府提供融資,從而能夠在國內外市場上長期參與競爭。
另外,我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或銀行體制的改革與外商直接投資並無聯系。跨國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僅佔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5%,所以他們對推動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中國必須利用自身的金融資源來支持經濟增長,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發展之中。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來解決銀行問題,包括提高儲備金利率,改革分行業績和激勵機制以及採用更靈活的、以風險為基礎的定價政策。
中國發展模式的低效率是否會超過它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我們認為不會。政府仍然控制著絕大部分金融資源,並且基本能夠合理分配——這就是中國經濟能如此快速發展的原因。和在高效市場上的私營經濟相比,政府無疑對於分配資金不甚在行。中國並不是一個高效的市場,而融資金額較少(無論是政府還是私營部門)的印度模式不能像中國模式那樣實現中國目前的增長。印度模式對於印度經濟而言可能同樣存在問題:家族式企業和其他個人投資者也許長於合理判定哪些投資對自己有益,但他們的投資金額不足以帶動中國那樣高速的發展。當印度國內外投資者看到印度的發展潛力後,印度吸引外資能力必將急速增長,這一點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行業層面的比較
「究竟哪一種模式更有利於經濟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可能在國家層面找到,必須深入到行業層次。中國和印度都存在一些由於管制嚴格、缺乏競爭而導致發展緩慢、效率低下的行業。但兩個國家也都存在由於管制較松而蓬勃發展的企業。
麥肯錫全球研究學院一直認為高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生產率,阻礙提高生產率的主要障礙是政府微觀層面阻礙競爭的層層管制。印度就是這一觀點最好的注釋。
印度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包括IT業、軟體業和業務流程外包行業。這些行業成功創造了數十萬就業機會和幾十億美元的出口額。這些具有潛力的新興行業躲過了政府的管制,避開了被扼殺的可能。IT、軟體和外包服務企業不受其它行業在工作時間和加班等相關勞動法規的管制,同時政府允許外商直接投資進入,而這在零售業等行業是不允許的。如果沒有這些國外資金的注入,這些行業是否會在印度起飛,就值得懷疑。到2002年為止,這些行業吸收的外資占整個印度吸收外資總額的15%。
生產率居中的是汽車行業。這個行業自從20世紀80年代政府放鬆管制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992年為止,多數針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限製得以解除,這使得產量和勞動生產率得到很大提高。車輛價格也隨之下跌。即使發生了行業整合,但由於需求強勁,行業的就業狀況依然保持穩定。盡管如此,由於整車的關稅居高不下,國內的汽車製造商仍沒有直接參與國際競爭。這意味著該行業的效率尚未達到其應達到的水平。
處於生產率發展最低端的是消費電子行業。雖然該行業的外資投資限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解除,但是整個行業仍處於各類進出口關稅、國內稅賦和相關法規的層層束縛中,導致了印度的消費電子產品不僅無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即使在國內價格也是一般消費者所無法承受的。食品零售業的情況則更糟,部分原因是國家完全禁止外資進入。該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6%。
再看一下中國。中國已擁有一些相對較為自由而富有競爭力的行業,如消費電子。它的勞動生產率是印度的兩倍。在過去20年間,該行業由於國外直接投資和國內同業的競爭壓力已具有國際競爭力。該行業的成功與政府對此行業採取的相對寬松的監管政策密切相關。當然,這相對寬松的監管政策很可能是由於當時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該行業的發展潛力。現在,中國每年生產的消費電子產品總值為 600億美元。
中國汽車行業的前景尚未明朗。政府將該行業定位於戰略性產業,加以嚴格管制,只希望通過開放獲得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市場已經對國外汽車製造商開放,消費需求得到很大提高,價格也降下來。然而,汽車行業也充分反映出政府幹預對遏制潛在國外投資的負面作用。國外汽車製造商只能通過建立合資企業進行投資,汽車配件必須從當地供應商采購,並且關稅之高使得進口車無法參與市場競爭。當然,隨著私營企業的壯大,競爭也在逐漸加劇。但中國合資企業的生產率仍然比日本和美國低——而且相比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低,這很讓人吃驚。
從行業層面比較,在IT和業務流程外包服務行業,中國即使花15年也未必能趕上印度;而在消費電子行業,中國則在整個市場上居於主導地位,印度再花10年也不能對中國構成嚴重的威脅。
汽車行業的勝負則難以定奪。印度市場中的競爭要素帶來了許多技術創新。印度利用低成本的勞動力,不採用耗資巨大的自動化生產。當地的工程師已經開發出 Scorpio等新型產品,這是一種SUV車型,其零售價僅為美國的一個零頭。在中國,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將該行業做大,但是政府的管制卻限制了該行業的競爭潛力。
現在就判斷究竟是哪種經濟發展模式更好還為時尚早。實現強勁持久的經濟發展必須依靠較高的生產率,而且要著眼於行業的發展。而要實現較高的生產率,則要靠政府建立健全的管制機制,同時掃除一切阻礙競爭壁壘,為發展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中國和印度都有機會使企業和國家經濟實現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