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商業銀行資本與股票市場發展

商業銀行資本與股票市場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6-15 11:17:26

A. 現階段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分析,怎麼實現的

(一)金融結構調整——銀行業綜合改革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內在原因

首先是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取代傳統金融組織體系導致存差的出現。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頒布後,我國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基本確立。但我國傳統金融體系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在這體系下,專業銀行都是國務院直屬的經濟部門,分別履行不同職能,根據政府的計劃安排承擔不同的貸款業務。國家主要採取「信貸計劃」和「現金計劃」調配資金,實施其對金融的管理。宏觀上,按照「貸款-存款=現金」發行,這三個科目就構成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貸款大於存款,就稱存在「貸差」,意味著流動性不足;如果存款大於貸款,則稱為「存差」,意味著流動性過剩。1995年後確立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與傳統計劃經濟下金融體系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建立了由實施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中央銀行和提供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共同構成的雙層結構。在這新的結構下,貨幣發行和各類金融機構繳存的准備金存款構成的「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核心。然而,構成基礎貨幣主體的准備金存款是商業銀行吸納的存款的一部分,商業銀行上繳准各金存款就意味著它不能將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於全部發放貸款,於是出現了存差。

(二)相關金融法律的制定決定了存差的必然出現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制度原因

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國於1991年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關於商業銀行貸款時應遵守的資產負債比例規定:「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也就是說,我國商業銀行體系應保有不低於25%的存差。但根據統計數據來著,我國貸款與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為76.4%, 2004年為73.8%)。事實上,貸款與存款的比例規定是一個全球金融界的通則。下表將我國存貸款比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了比較:

表:2006年世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和美日存貸款比例

國家
中國
美國
日本
印度
泰國
巴西

存貸/貸款
66.58%
64.24%
64.05%
63.89%
65.36%
66.53%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IMF數據資料以及各國年度金融報告、銀行業報告與統計年鑒整理而來。

由此可見,我國銀行業存貸比的下降在同類新興國家中並非罕見。事實上,我國的存差在與美日以及其他新興國家的數據比較中仍然稍高。因此,銀行業存差的出現並非危機信號,而是我國金融體系向現代化、國際化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三)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加強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推動力

傳統金融組織體系下,央行以計劃為核心,通過下達指標來控制貸款規模,從而控制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了在推進市場化的進程中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業績考核既不與風險掛鉤也不與回報掛鉤,只與貸出的數量掛鉤,這使得商業銀行大規模放款成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幾次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銀行頒布了《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和《關於改進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2002年,我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加強了對貸款風險的審核力度。同時,股份制改革後的商業銀行成為獨立的產權載體,自行承擔貸款的風險和損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信用」已不復存在,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必然秉持審慎原則,導致貸款規模的下降。

(四)外資持續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創造和對國內信貸資金投放的擠出效應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誘導原因

2002- 2004年期間,我國每年引進外資規模一直超過500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了一萬億美元。隨著外資流入規模的持續增加,外資從旱期對中國國內資金存在的擠入效應逐漸轉變為擠出效應,這一點己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江小娟(2006)。外資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進而代替銀行貸款外,還因中央銀行出於穩定人民幣匯率需要,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並通過銀行多倍存款創造過程,引起金融體系中因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增加,從而加劇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壓力。

(五)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銀行資產迅速分流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外部原因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一直是企業獲得融資的主要渠道。隨著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的發展,有些優質企業得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銀行貸款開始逐漸被直接融資所代替。2006年全國股票融資總量為22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13.3%,而今年1-9月最新數據顯示:股票市場融資總量達到了3568億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業債券融資總量為2266億人民幣,增長12.74%。資本市場的發展使整個金融資產從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銀行貸款也不再表現為稀缺資源。

(六)金融創新嚴重不足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以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形式投放於企業,在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時,在以綜合收益為還貸來源的風險控制理念卜,貸款發放似乎也不是難事;而當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時,按傳統思維進行的貸款投放就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此時,如果信貸產品創新不足,不能尋求新的信貸替代品種和貸款增長方式,如若資金產品及技術創新不力,分業經營等政策限制導致資金運用渠道有限,資金運作效率較低,那麼當存款大幅度增長時,流動性過剩就在所難免。

三、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潛在風險分析——我們如何理解?

(一)商業銀行利潤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生存壓力增大

大量存款滯留於銀行間市場或中央銀行和債券市場,會導致銀行資金收益率大大卜降,比如,中國一年期貨幣市場利率一度降至1.1%,遠低於銀行資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國商業銀行人民幣廣義貸存比(各項貸款/各項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儲備金,有約24.5%的存款資金投入到了以下幾項資產:一年以上的債券、一年以內的貨幣市場工具和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據估計,僅此一項商業銀行收益損失就達到286.39億元人民幣。

由於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出現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明顯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94242.91億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億元,佔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個百分點,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個百分點。據估計,由於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從1.25%-1. 35%提高到了1.27%-1.38%,商業銀行總體存款成本增加在54.2億元至81.3億元之間。但這些存款成本增加卻難以經由貸款投放產生收益。從2005年9月21日起,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按年計結息改為按季度計結息,結果是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於很被動的地位,在激烈競爭的存款市場上對存款利率的定價則同樣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我們粗略計算後發現,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引起的利潤損失至少5645億元,最高達14507億元,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至少損失4235億元,最高損失達10890億元。

(二)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的信貸危機

為了減少存款過剩帶來的損失,銀行將被迫把資金投放到風險較高的企業和投資項目,使得企業出現過度投資,引起資本收益率和企業還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還會助長經濟低水平重復擴張,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結構性問題。因此,短期內大量增加貸款來提高銀行收益,解決存款過剩問題,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投資狂熱,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

2002-2006年期間,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差高於美國銀行,但其凈利差收入遠遠低於美國的銀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遠遠高於美國銀行。安永(Ernst and Young)會計師事務所估計,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壞帳超過9110億美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壞帳高達3580億美元,幾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詢機構認為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至少在30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之間。由於中國商業銀行近50%的貸款資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戶手中,平均每個大客戶的貸款金額為5億元左右。銀行存款過剩會引起商業銀行貸款進一步向大客戶集中,引發銀行風險積聚,最後由銀行為大企業買單。

流動性過剩還會促使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在價值重估以及財富效應的推動下,貸款者的信用會出現高估,使得信用審查變得相對容易,較低信用級別的潛在貸款對象可以方便地獲取貸款,從而潛在風險隱患。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反方向的變化,便會直接導致債務人資產的縮水,出現債務人信用條件的惡化,加上債務關系的相互關聯,形成債務風險的連鎖反應,從而釀成更為嚴重的信貸風險。當資產市場占經濟總量達到相當高的比例時,資產泡沫可能破裂,導致大量的債務人破產,通過信用風險的相互關聯,便容易產生嚴重的銀行危機。

(三) 大流的流動性累積資產價格泡沫,導致資本市場間接沖擊商業銀行體系

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金也會被迫以各種形式繞開政策限制向資本市場進入。但對我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體制遠不完善、不良貸款依舊嚴峻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貿然將商業銀行資金推入股票市場,不但不利於股票市場優勝劣汰法則起作用,而且投機性極強的中國股票市場還會誘發商業銀行新一輪不良貸款的出現。

四、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我們如何操作?

我國銀行體系當前資金相對充裕,但投資和消費需求相對儲蓄的增長顯得並不旺盛,資金運用的不充分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自身的贏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動性過剩在我國轉型經濟的背景下有其獨特的決策依據和必然性。其出現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各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的加強、銀行貸款結構的調整等因素息息相關,同時又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關於政府財政角色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而出現的。因此,現階段銀行業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尚不至於引發對經濟危機的預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資的基礎上有效拓展資金運用渠道,防範較高流動性對經濟的不穩定性的沖擊。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實現匯率的市場化

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被動地增發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收縮市場貨幣總量,有效解決銀行體系及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問題;由強制結售匯制向自願結售匯制過渡則使外匯由國家集中儲備轉為向民間分散儲備,減輕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壓力。另外,對貿易和引進外資等政策的調整有利於擴大內需,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從而解決流動性過剩。

(二)不斷提升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水平,加大金融創新的廣度與深度

面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商業銀行只有不斷提升綜合經營水平,才能在服務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山於一些優質企業有著良好的聲謄,融資比較便利,而且成本較低。因此,商業銀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己經不適應客戶發展的需要。對此,當務之急是首先推進金融產品向綜合化發展,在產品創新上卜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進行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的機遇,積極開發金融產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產品再衍生產品、先資金業務再資本業務的順序,全而發展金融產品。同時,還應把目前只注重融資領域的金融服務向史廣泛的方而發展,力爭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以便能夠為企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一攬子服務。

另外,商業銀行還應加大金融創新,積極發展金融市場,開發多種金融投資工具。一方面,創新金融市場,著力拓展資本市場,培養機構投資者並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在鼓勵商業銀行的合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配置機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另一方面,創新金融產品,使多餘的流動性轉向新的投資方式,避免造成資本市場泡沫。例如創造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存款等連接不同市場的產品,將存款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收益掛鉤。另外還應大力發展理財業務,不僅可以有效分流各類存款,從而大大降低銀行業的流動性壓力,還可以打破現有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經營模式。

(三)加快信貸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客戶群體

在大公司、大客戶離銀行漸行漸遠,對銀行依賴性降低的情況下,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調整發展戰略,調整信貸業務結構,重點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商業銀行發展中小客戶能夠提高銀行收益,避免資金和資產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降低對少數企業的依賴性。同時,中小企業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中小企業能夠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豐富和完善客戶群體,從而成為銀行未來的重要利潤增長點。在發展中小客戶問題上,一是改革信貸模式,調整信貸流程,根據中小企業特點調整企業審查方式、還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擔保方式,提高對中小企業客戶的服務效率;二是根據中小企業金融需求,不斷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創新。應根據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創造出不同的金融解決方案。

五、解決流動性過剩需要處理好的關系——我們如何著眼未來?

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需要商業銀行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實施轉型,對於目前處於轉軌和市場開發時期的國內商業銀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轉型需要觀念史新,需要有良好的內部環境。轉型本身同樣也而臨挑戰,因此要搞好轉型必須要處理好各金融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

以解決流動性過剩為目的業務轉型,首先需要對商業銀行業務結構進行大的調整。從當前轉型的路徑來看,降低信貸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降低信貸業務在整個授信業務中的比重,降低公積金貸款在信貸業務中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需要調整的業務正是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收益來源的部分。調整就意味著銀行要減少盈利性較高的傳統業務,這樣勢必影響銀行當前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降低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必須的。

(二)處理好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經營模式的轉型,需要新的體制、新的流程、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手段。轉型的關鍵在於金融創新,但創新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而且創新也會有風險。相比而言,開展傳統業務、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的風險性史低,因此,我們要對承擔風險的創新行為實施鼓勵,形成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氛圍。

(三)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

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挑戰,必然要利用資本市場投資工具、金融衍生品、電子金融等新的渠道與服務來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但在當前監管環境下和嚴格的分業管理,對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嚴格限制的約束條件下,對商業銀行的轉型會形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應當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處理好鼓勵銀行創新和加強監管之間的關系。為此,一方而,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另一方而,監管部門要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採取國際上可行的辦法,穩步推動混業經營的合法化。此外,在立法上,應考慮未來綜合化經營、防範風險的要求以及國際金融法規的慣例,立法應具有前瞻性。

B. 商業銀行增加資本的具體案例,比如哪年什麼銀行通過發行新股等增加了多少資本

商業銀行如何增加資本金;本案例目的在於說明資產增長模型的應用,研究我國銀;外源資本是商業銀行資本金的重要渠道,對於提高銀行;但是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資本充足率會不斷降低;一、案情;某銀行年末加權風險資產30440億元,資本凈額2;1.提高股本收益率;為保持銀行股票價格的穩定,銀行在報告年度不發行;新股,資本增長全部靠內源資本解決,如果上年30%;計算過程商業銀行如何增加資本金

本案例目的在於說明資產增長模型的應用,研究我國銀行資本金來源渠道,強調銀行增加內源資本對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銀行競爭能力的重要性。

外源資本是商業銀行資本金的重要渠道,對於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資本充足率會不斷降低。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資本充足率的降低將是不可避免的。外源資本是銀行補充資本的最優來源嗎?從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銀行資本來源渠道很多,其中內源資本尤為重要,不可忽視。

一、案情

某銀行年末加權風險資產30 440億元,資本凈額 2 283億元,資本充足率為7.5%,管理當局要求在報告期未必須將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否則將暫停該行銀行業務市場准人。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研究後提出以下幾個方案:

1.提高股本收益率。

為保持銀行股票價格的穩定,銀行在報告年度不發行

新股,資本增長全部靠內源資本解決,如果上年30%的紅利分配比率不變,銀行應當賺取多大的資本收益率,才能支持資本增長的要求。

計算過程如下:

報告年度資本增長11.415億元(即2 283*0.5%=11.415),根據資產增長模型:

資本增長額=期初資本額*資本收益率*留存收益比率

內源資本增長率=資本收益率*留存收益率 =資本收益率*(1—紅利分配比率)

5%=X*(1—30%)

X=5%÷70%=0.071428 結果表明,報告年度股本收益率要增長7.1428%,該銀行資本充足率才能達到監管當局的要求。

2.縮減加權風險資產規模。

如果報告年度股本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測的增長率,銀行還可以通過縮減資產規模的途徑提高資本充足率。很顯然,加權風險資產應控制為:

8%=2 286/X

X=2 286÷8%=28 575(億元)

也就是說,加權資產減少1 865(30440-28575)億元,才能達到法律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指標。顯然此方案不可取,因為風險資產的減少往往會導致銀行資產收益率的降低,銀行正常的財務指標將難以實現。

3.提高資產收益率。

在紅利分配保持上年度增長水平的條件下,如果不減少加權風險資產規模,必須提高資產收益率,保證內源資本的增長需要。若本年度資產收益率達到多少才能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根據資產增長模型:

ROA=(E1/A1)* G l /{(1+G)*(1-D)}

因加權資產規模不變,無法知道資產增長率,根據資產增長模型的假設,用資本增長率來計算Gl。

Gl=(8%*加權風險資產-7.5%*加權風險資產)/7.5%*加權風險資產=6.67%

ROA=(E1/A1)* G l /{(1+G)*(1-D)}

=8%*6.67%/(1+6.67%)*(1-30%) =0.715%

其中Gl為持續增長率,ROA為資產收益率,E1/A1

為資本充足率,D為紅利分配比率。

4.降低紅利分配比率。

如果銀行資產收益率只能達到0.70%,必須降低紅利分配比率到多少才能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

根據資產增長模型:D=1—[Gl*E1/A1]/ROA*(1+ Gl)=28.5379474%=28.53%

在資產收益率為0.70%的情況下,紅利分配比率減低到 28.53%,才能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二、思考題 1.銀行董事會預測報告年度資產增長率為11.73%,資產收益率為0.99%,紅利支付比率為30%,並認為降低紅利分配比率會引起銀行股票價格下跌,銀行能否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請提出你的設計方案。

2.你認為上述方案中哪一種方案對銀行最優? 3.對已上市銀行來說,在股票市場發行新股增加資本金還需要內源資本嗎?為什麼?

三、案例分析

1.銀行董事會預測報告年度資產增長率為11.73%、資產收益率為0.99%、紅利支付比率為30%,並認為降低紅利分配比率會引起銀行股票價格下跌,銀行要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方案只有一個,就是增加外源資本。可以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和可轉換債券,也可以通過銀行固定資產售後回租,減少固定資產增加資本金。

2.外源資本並非增加資本金的惟一途徑。銀行資本金的增加,主要來源應當是內源資本。其優點在於,可以降低資本成本,原有股東的股權又不會被稀釋,可以保持股票價格的相對穩定,有利於銀行經營。 3.我國從2004年起,銀監會規定對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實行按季考核,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在所有時點上滿足8%的最低要求,一經發現達不到監管要求,將暫停該行機構業務市場准人。銀行為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往往更多採取在資本市場籌集外源資本這種簡便易行的方案,但是其副作用不容忽視。如2003年1月,浦東發展銀行增發3億A股,募集資金25.35億元;2月,民生銀行發行40億元可轉債;8月,華夏銀行首發新股融資56億元;10月,招商銀行在巨額融資僅一年後,其發行不超過100億元可轉債議案又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11月,浦東發展銀行發行期限為5年的60億元可轉債,結

果證交所銀行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銀行之所以大量發行可轉債,主要是迫於資產規模的擴張超過了資本金的增長導致資本充足率降低的困境。對於國有商業銀行而言,同樣要特別重視內源資本的作用,在國內外銀行激烈競爭的經營環境中,商業銀行必須深人研究資產增長的.限制條件,正確處理資產增長、收益增長、紅利分配與資本金增長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穩健經營、降低風險。

C. 金融市場

我國金融業現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制度,與國際金融改革趨勢相悖。我國的分業經營制度,把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業務范圍分別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金融業的風險實際是更加集中和擴大。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全能銀行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而影響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證券資產與其他資產所佔比例很小,信貸資產、投資與證券資產、其他資產的比例大約是77: 3:20,而且在信貸資產中80%左右投向了國有企業。這種資產結構存在很大風險,特別是在當前國有企業普遍處於困境的情況下,導致了國有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劇增、經營效益下降,使國有商業銀行處於高風險運行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商業銀行許多優質客戶進入資本市場,對商業銀行的負債規模、資產規模與結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據統計,2002年3月末,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已達1171家,至2001年期末A股流通市值約為12454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左右。以直接融資為特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憑借其較高的資產收益和便利的融資條件,與商業銀行爭奪金融資源,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極大地加劇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這也必然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商業銀行要適應市場的變化,應對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沖擊,就必須調整經營戰略,實行混業經營。

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事實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我國的銀行、證券商、保險公司分別處於無差異經營和無差異競爭的狀態,包括機構發展和市場定位在內,還沒有形成一種有層次、有分工、有競爭、有合作的良性發展格局,對金融業資源的總量利用造成了極大浪費。

近幾年來,盡管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不斷深化改革,嚴格管理,採取多種措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但經營效益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其原因固然不少,而業務范圍狹小則是一個重要原因。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銀行是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因為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多樣化的業務具有內在平衡特徵,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人,分散金融風險。

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是我國商業銀行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條件下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發展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基本條件業已成熟。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和分離銀行制度對於保證商業銀行的規范運作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種分業只是階段性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總體上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是:首先,商業銀行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的基本經營目標,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商業銀行要將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作為經營管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其次,具有健全的市場機制,不僅有完善的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市場信號能夠靈敏及時地反映市場供求情況,而且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再次,具有完善的法律環境,擁有健全的法制體系,從法律上來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第四,具有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監管。

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且在繼續深化,在建立現代金融體制、現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例如,商業銀行加強了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了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貸款審貸分離和貸款抵押擔保制度,以及信貸資產質量管理責任制等,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銀行業已進入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證券市場也逐步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我國對宏觀經濟和金融調控能力和金融監管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從實施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看,盡管我國仍存在著一定差距,但在許多方面已經接近基本條件的要求。因此,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有著較大的可能性。

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於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同時,《商業銀行法》第三條中規定了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和部分保險業務。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拓展以下業務: (1)開展基金業務,如基金託管業務、基金資產投資管理業務,適當時候可以設立金融產業基金,並讓基金上市發行;(2)開展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如辦理股票質押貸款、為券商資金往來提供清算、代理股票發行市場中申購款的收繳與結算等;(3)開展項目融資業務,如進行項目的評估和資金安排;(4)開展企業並購業務,如幫助企業診斷和評級,幫助制定兼並戰略,幫助設計企業產權結構等;(5)開展代客戶理財業務,如為個人理財和為公司理財提供咨詢服務;(6)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如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兌付、承銷政府債券等;(7)代理保險業務。通過上述法律允許業務的拓展,可以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現在已有不少商業銀行開辦了部分上述業務,但力度還不夠,效率還不高,要進一步把工作做實做細,尤為重要的是,商業銀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改善現有經營模式。

近些年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放鬆商業銀行參與證券和保險業務經營的限制,這種狀況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銀行業務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如果我國商業銀行不能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將難以在國際金融市場立足,同時在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如果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必然對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構成嚴重的挑戰。有鑒於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考慮著手按全能銀行方向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並據此完善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由於形勢緊迫,我國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一些規定有必要根據當前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當前應當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商業銀行為試點進行探索,以點帶面,實行混業經營,逐步推進全能銀行。從我國商業銀行整體情況看選擇中國銀行較為適宜,這是因為:第一,中國銀行是我國海外業務量最大的商業銀行,由於受業務范圍的限制,使其在與當地銀行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第二,中國銀行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最大,同時中國銀行比較多地參與國際市場,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投資銀行的經驗;第三,中國銀行及其所屬機構運作規范,比較容易進行監管。
我國現有金融機構種類繁多,門類復雜。金融機構種類繁多,有利於形成競爭,但也過多地加大了競爭成本,尤其是分業經營的前提下,其無差異競爭成本更大,我國金融業的普遍不景氣狀況也就難以改變。而整合現有金融機構,實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既可以改善這種局面,也可以實現混業經營。一方面,可以在境外多設立分支機構,並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銀行,與此同時,則減少境內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可以在境內重組金融機構,實行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相互並購或相互參股,並以一業為主,他業為輔,他業則以獨立子公司形式存在,並分別設立賬戶,分別核算經營成果,分別進行風險控制,建立系統內垂直管理體系,從而防止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市,而此時的銀行,成為金融集團公司,也就是綜合性的「金融超市」。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如通過並購或相互參股,吸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甚至外資金融機構,則成為中國工商銀行集團公司,下轄相互獨立的四個子公司:商業銀行公司、投資銀行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既把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業合一,又能在集團公司之下相互獨立核算,甚至單獨上市,從而成為「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中國加入WTO後,大量涌進的外資銀行將都是全能銀行,是「混合編隊」,中資金融機構以「單兵作戰」形式是無法應對的,實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重組現有金融機構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是分業監管,監管部門有人民銀行、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分業監管的初衷是良好的,但隨著混業經營成為國際金融改革趨勢,統一監管也將成為一種必然。因為面對全能型的外資金融機構和即將成為全能型的中資金融機構,不能不進行統一監管。為此,應制定統一的金融安全標准和監管標准。

當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一體化時,通訊和計算機的運用使得金融風險在現行監管體系下難以集中控制和監管,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協調的監管體系。正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監管體系應適應被監管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在英國,政府已提出將9家金融監管機構合並,成立金融服務管理局,統一負責對每個金融機構和各類金融市場進行監管。日本政府則打破銀行、證券活動的限制,並成立獨立的金融監管廳,統一監管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大藏省則只負責監管法規的制定。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比較理想的模式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金融機構。在現階段,則應加強人行、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統一標准,聯手行動,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同時,要完善各項監管手段,制定金融風險國內、國際預警指標體系,實現非現場檢查的電子化、規范化、程序化,運用電子技術進行適時監管,及時跟蹤監測,分析各類金融機構的變化,提高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監管水平和監管質量。

D. 金融市場發展對銀行的影響

(1)金融市場發展對銀行的促進作用
首先,銀行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在很多方面直接促進銀行的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貨幣市場是銀行流動性管理,尤其是實現盈利性和流動性之間平衡的重要基礎。
其次,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能為銀行提供大量的風險管理工具,提高其風險管理水平。
再次,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商猜族業銀行的客戶評價及風險度量提供了參考標准。
最後,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銀行創造和培養良好的優質客戶。
(2)金融市場發展對虛備商業銀行的挑戰
第一,隨著銀行參與金融市場穗譽弊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市場波動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會不斷加大,銀行經營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
第二,金融市場會放大商業銀行的風險事件。
第三,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大量儲蓄者將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會減少銀行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大量的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會減少在銀行的貸款,造成銀行優質客戶的流失。

E.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5)商業銀行資本與股票市場發展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F. 就目前來說 中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流向那些地方(股市 房地產除外)

企業經營貸款、債券投資、個人房貸。

熱點內容
如何講好私募股權 發布:2025-01-20 21:56:39 瀏覽:896
在基金公司怎麼買基金 發布:2025-01-20 21:54:10 瀏覽:510
理財師下面帶多少客戶 發布:2025-01-20 21:44:10 瀏覽:594
生物科技香港上市市值達到多少 發布:2025-01-20 21:36:07 瀏覽:561
有漲停基因的股票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21:35:10 瀏覽:3
股權激勵什麼時候授予 發布:2025-01-20 21:35:08 瀏覽:954
公民股權是什麼 發布:2025-01-20 21:21:06 瀏覽:623
期貨夜盤和第二天有什麼關系 發布:2025-01-20 21:20:50 瀏覽:431
鈉鎂手機股票軟體 發布:2025-01-20 20:58:13 瀏覽:69
買基金查不到份額該怎麼辦 發布:2025-01-20 20:57:11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