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股票市場債券市場
⑴ 金融市場類信託有哪些
根據收益類型、資金流向,信託的具體分類也不一樣。
1,按照信託功能分:
財富管理類、事務管理類、公司/項目融資類和其他類
2,按照受託人/受益人人數:
單一類、集合類。
3,按照受益權是否可以贖回的方式退出信託:
封閉式、開放式。
4,按照管理方式:
標的指定型、范圍指定型、代定型。
5,按照交付財產形態:
貨幣資金、非貨幣資金、財產權、混合財產。
6,按照信託財產運用領域:
金融資產類、證券類、非證券類、非金融資產類、不動產類、動產類、知識產權類、其他權利類、混合資產類。
但是在日常中通俗的分類主要是:
按照投資領域會分:基礎建設類、房地產類、工商企業類。
按照收益會分:固定收益類、浮動收益類、固定加浮動收益類。
⑵ 海外企業想進入內地,能享有什麼優惠政策呢
景順與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11月11日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投資定位》的調查報告,調查訪問了全球范圍內的411名資產所有人及專業投資者,受訪機構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從5億美元至超過100億美元不等。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全球投資者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大幅或適度增加對中國的投資配置。
而隨著中國市場愈加開放,未來也將有更多資金從世界各地湧向中國市場,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國際商務主管潘中寧指出,全球投資人將愈來愈積極地擁抱生機盎然的中國資本市場,其預測10年後,外資在中國A股的持有比例將由目前的2.7%大幅提高至10%以上。
⑶ 判斷經濟增長與金融市場形成的重要指標分析有哪些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二、對策建議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⑷ 中央銀行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試分析這些貨幣政策措施將對股票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存款准備金政策調整的影響分析
1、對貨幣信貸總量的影響
拒分析,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余額是1.6萬億元,上調1個百分點的存款准備金率大體將凍結商業銀行1500億元的超額准備金,是一項溫和的政策措施。小幅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會適當影響基礎貨幣的擴張乘數,但不會引起貨幣信貸下降。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後,商業銀行仍將保持一定的流動性水平,依然具備平穩增加貸款的能力。98年以來,銀行間債券市場有了很大發展。目前,金融機構持有20000多億元流動性較高的國債、金融債等債券,還持有4000多億元中央銀行票據。這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過程中,有流動性困難的商業銀行可根據相關規定向人民銀行申請提前贖回其持有的中央銀行票據或賣出債券,用於彌補存款准備金。同時,人民銀行將根據實際合理需求,適當安排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保持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因此,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不會引起貨幣信貸總量的下降,貨幣信貸仍保持平穩增長。
另外,人民銀行將繼續督促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改善金融服務,保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企業和居民的合理資金需求得到滿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對企業和居民經濟活動沒有影響。
2、對資金狀況的影響
10月份的金融指標顯示,廣義貨幣M2增長2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長23.6%,基礎貨幣增長率19.7%。反映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資金頭寸的備付金率回升到了4.11%,比上月末回升了0.6個百分點,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從這些指標來看,國民經濟在高速增長,物價在回升,貨幣信貸等一系列指標反映出來的資金並不緊。
3、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第一, 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水平。對商業銀行而言,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則意味著銀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備金金額,這將直接導致其可以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減少。由於商業銀行具有創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業銀行實際減少的可以用來創造利潤的資金將比增加的准備金數額成倍放大。
目前,從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以及獲利能力來看,主要利潤來源仍然是通過發放貸款來賺取利息收入。商業銀行法定存款准備金利率1.89%,而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3.24%,央行票據年利率約為2.30 %,貸款一年期利率5.31%,這三項與准備金利率的利差分別為:1.35;0.41;3.31。那麼如果在現有存貸款規模上,經過測算:假設增加存款准備金1個百分點,凍結商業銀行可用資金1500億元,因此減少由於發放貸款而獲得的利差收入為3.31%*1500=49.65億元。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存款的綜合籌資成本大於2.0%,銀行上存存款准備金利率1.89%還需要倒貼部分利息支出,補貼息差支出達2億元。因此,僅此一項就將影響到商業銀行利潤50億元以上。
第二,促進商業銀行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商業銀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資金比例比原來降低1個百分點,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的自我約束管理體制下,促使商業銀行更重視存款工作,以便進一步增強資金實力。商業銀行一方面要交納更多的存款准備金,另一方面又必須向央行借入再貸款或回購央行票據彌補信貸資金缺口,增加了再貸款或票據的利息支出。從流動性的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本身流動性比較充足,具有很強的吸收流動性的能力,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的主要持有者,通過出售或回購可以及時滿足流動性的需求,最後當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時,還可以從中央銀行取得再貸款。因此,此次准備金率的上調客觀上促使商業銀行更能夠靈活使用各種資金運用渠道,提高資金調撥和使用的效率,促進了資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促進商業銀行優化資產結構,有效地降低不良貸款。根據貨幣乘數理論,貨幣供應量為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之積,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決定乘數大小從而決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貨幣供應量對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彈性系數很大,准備金率的微小變化將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創造貨幣信用主要靠貸款的發放進行的,此次政策調整將使商業銀行更加審慎地發放貸款,在同業拆借市場更加審慎地運作,首先保證自身的流動性需求。由於我國商業銀行分工越來越模糊,對資金需求就越來越具有趨同性,當一家商業銀行資金偏緊時,其他的商業銀行也隨之偏緊。所以,全社會的流動性抽緊,其結果將會是,在隨後的幾個月商業銀行將更加謹慎地發放貸款,從而導致貸款增幅出現明顯回落。同時,部分銀行出售債券,還將改變商業銀行現有的資產結構。從長期看,新增貸款減少,貸款投向更加審慎,新增不良貸款也將有所減少。
4、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存款准備金率的調高,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較為間接,但對債券市場的利空影響相當直接,且較為長遠。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是威力最大的猛葯,在快速平抑貨幣增長過快的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
存款准備金率的調高,使得社會有利率將趨高的預期,導致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走高;而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抽緊,又會促使其適當提高貸款短期利率的上浮幅度,這必然加大貸款人的借款成本。正因為如此,宣布調高存款准備金率後證券市場所有品種即刻都有反應。除此之外,對證券公司的影響更加明顯,證券投資基金原本股票下跌,已形成資本損失,現在國債、企業債的下跌,更使證券機構雪上加霜。存款准備金率的調高,必然使這些機構的資金進一步緊張,因此對證券市場構成系統性的風險。其中相對來說,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較為間接,但有些行業的股票評級將作調整;對債券市場的利空影響相當直接,且較為長遠。
5、對上市銀行業績的影響
此次准備金率提高對個別不良資產比率較高的銀行影響較大,而對大多銀行來說,由於它們手中尚掌握一些流動性較強的資產,隨時可以變現,所以調高一個點減少商業銀行1500億元的頭寸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總體來看,以年為單位,法定準備金率上調1個百分點對已上市銀行每股收益的影響約1分錢,再加上政策出台的時間,2003年已過去了大半,這種影響將進一步縮小。 下面我們通過兩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做進一步分析 。
(1)招商銀行
2002年底,招商銀行存款余額3004億元,2003年底接近3700億元,年均約3350億元。為簡化處理,假設2003年度招商銀行按平均存款增加法定準備金的上存。由於法定準備率上調1%,這等於招商銀行必須再把33.5億元(3350*1%)的資金存放於中央銀行。假設增加法定準備金存款後,等額地減少了高收益的貸款。
2002年招商銀行平均的貸款利率為4.80%,平均存款利率1.21%,存貸差3.59%。以此為基準,如果不是增加法定準備金,則年均33.5億元的正常類貸款帶來的稅前利潤(利潤總額)約12000萬元,約合凈利潤8000萬元。
由於目前的法定準備金存款利率為1.89%,法定準備率上調1個百分點後,招商銀行增加的法定存款准備金33.5億元將獲得約6300萬元的利息收入。
將上述兩方面結合起來看,其全年稅前利潤約減少6000萬元(12000-6300)。招商銀行目前的總股本570681萬股,扣除所得稅後,法定準備率上調對招商銀行每股收益的影響不會超過1分錢。所以法定準備率的調整對該行2003年度每股收益的影響微乎其微。
【註:每股收益= 凈利潤 — 優先股股利
發行在外的加權平均普通股股數
該指標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比率越高說明每股收益能力越強 】
(2)民生銀行
民生銀行2002年底存款余額為1847億元, 2003年底存款余額將超過2900億元,年均約2400億元。2002年,民生銀行平均存款利率1.71%,平均貸款利率5.64%。按照上述同樣的方法,法定準備率上調1個百分點後,民生銀行全年稅前利潤減少約4000萬元。目前,民生銀行總股本336274萬股,不考慮民生轉債轉股因素,法定準備率調整對民生銀行每股收益的影響同樣不會超過1分錢。
其他幾家上市銀行(如深發展、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也大體如此。
四、未來發展趨勢
國外中央銀行通常不為准備金支付利率,中國央行下調准備金利率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准備金利率的下調可能帶來宏觀經濟過熱,因此預先調高准備金率防止經濟過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鋪墊。
在2003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行行長座談會上,行長周小川繼續強調,要保持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增長的「適度」。
目前市場對於准備金率二度上調的預期變得極為強烈。也就是說如果央行還是繼續實行盯住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那麼隨著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升溫,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如果貨幣供應量沒有壓下來,那麼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次上調的機會相當高。
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可以採取提高利率的方法吸引貨幣回籠。但也有人認為,央行再次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概率遠比上調銀行利率要來得大,因為上調利率只會使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更為強烈,人民幣外匯占款問題依然嚴重,提高利率只能為海外「熱錢」提供更大的套利空間。
另一方面,目前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在鋼材和有色金屬等一些「重頭」行業,在它們的最終需求方,如住房和汽車產品市場都開始明顯有了積壓現象。「投資熱潮」並沒有伴隨強大的消費熱潮,隨著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和工業品市場價格指數的穩定,企業利潤率面臨著直接挑戰,利率上調會導致更多負面因素。
事實上,存款准備金率是否二度上調的決定性因素是:決策部門對整體經濟是否過熱做如何判斷!對此許多學者眾說紛紜。
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制定貨幣政策,應同時對匯率、通脹率、貨幣供應量等要素進行綜合衡量,各有權重,不能僅僅盯住貨幣供應量。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關於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重新定位。貨幣政策的重要的變化是,促進經濟增長已經不作為主要目標,目標將調整為保持幣值穩定,重點是維持總量平衡;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以及防範系統性風險。財政政策則擔負著「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品結構、防範金融風險」的職能,可見一國的經濟調控將更多地依賴於財政政策。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中國央行在一年之內第七次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以求從市場回籠資金從而使中國經濟免於過熱。
中國央行周日宣布將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上調至11%,該決定將於5月15日起生效。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加快、通貨膨脹指數攀高。中國政府四月份公布,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的增幅達到了11.1%這一高於預期的水平。
經濟學家此前曾預期在五一勞動節假期前後政府將有可能採取進一步措施收緊貨幣供應量。經濟學家還預計,在未來數周,中國央行可能將採取包括加息在內的更多舉措來緩解價格上行壓力、並使經濟從第一季度的火熱增長中減緩下來。
中國央行周日在其網站上發布聲明稱,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的目的在於加強銀行系統的流動性管理,引導信貸的合理增長。
但經濟學家表示,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的做法在目前為止尚未取得預期效果。最新宣布的舉措將把大多數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上調50個基點至11%。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理論上將會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資金量,但實際操作中許多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已經高於央行的最低要求。
在周日上調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決定公布後,高盛(Goldman Sachs)駐香港的經濟學家梁紅發表研究報告稱,從過去兩年的經驗看,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控制貨幣擴張的政策工具,它限制不了銀行的貸款能力。
資金流動性過剩的背後是中國不斷上升的貿易順差以及政府對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干預行為。中國央行為避免人民幣升值過快,向各商業銀行購買美元,從而使得人民幣大量流入市場。
許多投資者相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體現了中國政府繼續採取從緊政策的決心,這可能會在中國股市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拖累股市走低。但分析師表示,無論怎樣,跌幅都會有限。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迫使政府自去年起採取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此次央行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是本月的第二次。
,20070430,00517957
希望採納
⑸ 截止至今天2020年3月1日,過去的一年間,我國股票市場中漲幅最大的行業是哪一個
滬指漲5.71%,報3332.88點;深指漲4.09%,報12941.72點;創業板指漲2.72%,報2529.49點。
滬指單日漲幅超5%,這樣的情形2010年以來曾發生過4次,其中3次是在2015年,另有一次在去年2月。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推進,股民們對今年下半年市場抱有期待,但最近數日股市表現,還是大大超出很多人的預期——滬指從突破3000點到站上3300點,僅僅用了4天時間。
(5)三季度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擴展閱讀
中信證券策略團隊認為,低估值板塊的補漲仍將持續1至2周,但漲速將放緩;預計三季度末,市場將開啟一輪為期數月的趨勢性上漲行情。海通證券策略團隊表示,展望下半年,A股基本面逐步改善,市場將向上突破,牛市將從結構性機會擴散到輪漲。
國泰君安策略團隊認為,當前市場行情仍以大市值龍頭為主,A股的低估值補漲特徵本質在於「無風險利率」的下行,促發的動力在於「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降低,進一步強化「資金追逐資產」的現象。由此看好後市大盤突破3300點,靜待3500點。
⑹ 董德志總量宏觀大類資產研判:債牛尾,股牛頭
摘要
1、雖然不排除2月份中國信用增速依然存在有波動的風險,但是大的信用底部大概率在一季度產生了,這對於二季度的實體經濟平穩會產生積極作用。整體實體經濟運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是在第一季度就鑄就了底部。
我們判斷一季度極有可能已經構築了信用增速的底部,從滯後2-3個月的維度來看,債券市場從信用增速觸底至名義增速觸底之間屬於債券牛市的尾端,利率以弱勢盤整為主。從名義增速回升開始,債牛結束,轉入調整格局。
我們預計,從目前持續到3月底,債券市場處於牛市尾端期間,利率總體保持盤整格局,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但是債券市場投資者不宜期待過多的資本利得回報,更多的應適時調整自身持倉,建議降低久期、適度下沉信用資質、加大杠桿套息力度。在此期間,10年期國債利率將保持在3.0-3.30%之間波動,對應10年金融債券在3.60-3.80之間波動。
進入4月份後,我們可以看到名義增速將企穩回升,預計至少持續貫穿二季度,債券牛市在此階段終結,步入利率上行軌道。在此期間,長期利率將展開相對劇烈的上行,我們預計10年期國債將上行至3.50%,10年期政策性金融債券利率將回升至4.0%。整體二季度是債券市場最受考驗的時期。
4、股牛頭,進攻為主。
信用增速觸底,但是還尚無法看到名義增速的回升的時期,這意味著企業盈利尚無法得到改善,依然在下行中,但是未來前景可期待。
因此在信用增速觸底,但名義經濟增速下行、企業盈利下行時期,風險偏好會得以改善,且由於市場利率依然還在底部,所以股價的支撐主要將依賴於估值(利率低)和風險偏好改善(未來底部可期),總體是有利於權益資產的。
當名義增速也出現上行後,市場利率會出現回升,但是風險偏好與企業盈利的改善將居於主導,也是有利於權益資產的。
總體來看,估值、盈利、風險偏好,三者兩者改善就會導致股指上攻。
5、信用改善只是初露端倪,是否存在「夭折」風險?
在當前貨幣政策基調寬松的背景下,融資需求一定是信用增速變化的先行驅動力(反之,在貨幣政策緊縮時期,資金、信貸的供給是信用增速變化的先行驅動力)。
即目前狀態下,投資需求是社融之源頭。
總體來看:三大投資支柱(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未來有望繼續保持「兩上一下」格局,固定資產總投資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導致社融增速顯現改善,進而,兩大資本市場進入「債牛尾,股牛頭」時期。
正文
2019年開年第一個月的金融貨幣數據出爐,總體來看,2019年開年信用數據表現不錯。從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來看,這些數據最大的亮點是信用構成結構的改善,在2018年拖累信用擴張的非標資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恢復,這是最大的亮點。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則是月增量過於巨大。平穩合理的擴張是最好的結果,過於巨大的擴張有可能會對未來可持續性產生干擾,令市場預期波動。
但是從上半年維度來看,我們預計雖然不排除2月份,中國信用增速依然存在有波動的風險,但是大的信用底部大概率在一季度產生了,這對於二季度的實體經濟平穩會產生積極作用。
整體實體經濟運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是在第一季度就鑄就了底部。
基於上述判斷,我們對於股債兩大類資產未來走勢做出如下判斷:債牛尾,股牛頭。
債牛尾,票息為王
做出債牛尾聲的判斷邏輯如下:
貨幣與信用本來就是實體經濟的反應,因此信用增速與實體經濟類似於硬幣的兩個方面,理論上可以用信用增速的變化來印證實體經濟的變化,但是注意的是,這里所提及的實體經濟是指名義經濟增速,包含實際增長和通脹兩個部分。
從實證角度來看, 2003-2018年以來的9次經濟變化折點,用社會融資總量存量余額同比增速表徵信用增速的變化,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綜合通脹指數(CPI與PPI的合成)」來表徵名義經濟增速的變化,兩者的關系圖如下所示:
在歷史周期,合計可以梳理出9次折點變化,確實也能直觀意義上看出信用增速折點領先於名義增速折點,整理如下表格,更清晰可見:
從上述梳理的數據來看,9次折點變化中,只有第8次(2015年那次)關系較為奇特,名義增速底部轉折點甚至發生在社融增速轉折之前,其他8次均表現為社融拐點領先於名義增速拐點,但是兩者的時滯周期並不穩定,最近十年以來,多表現為3-5個月時間,但是底部回升基本均為3個月,頂部回落表現為3或5個月。這可能和中國的經濟結構特徵有關,在地方政府以及國有企業這些預算軟約束主體的影響下,中國的政策效應總體可能是:刺激見效易,收縮治理難。
因此從數據關系觀察角度,確實看到了信用增速領先於名義經濟增速,而且按照最近十年的領先周期來看,也是較為穩定的,在3個月附近。
當信用增速達到底部或到達頂部,而經濟名義增速依然沒有反應過程中,市場利率會如何反應?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市場利率與名義經濟增長率關聯密切程度更強,從月度頻率觀察,兩者的折點多數時期可以達到亦步亦趨的程度,如下示意圖所顯示:
因此可以大致得出如下關系:
貨幣信用增速的拐點領先於名義經濟增長指標的拐點,而名義經濟增長指標的拐點近似於市場利率的拐點。
因此貨幣信用增速的拐點領先於市場利率的拐點,領先周期大致在2-3個月附近。
在這2-3個月的時滯時期中,利率依然會跟隨名義增速的起落而起落,但是已經進入到一個趨勢的尾端,投資者應該利用這有限的時滯周期來調整自己的持倉布局。
我們判斷一季度極有可能已經構築了信用增速的底部,從滯後2-3個月的維度來看,債券市場從信用增速觸底至名義增速觸底之間屬於債券牛市的尾端,利率以弱勢盤整為主。從名義增速回升開始,債牛結束,轉入調整格局。
我們預計,從目前持續到3月底,債券市場處於牛市尾端期間,利率總體保持盤整格局,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但是債券市場投資者不宜期待過多的資本利得回報,更多的應適時調整自身持倉,建議降低久期、適度下沉信用資質、加大杠桿套息力度。在此期間,10年期國債利率將保持在3.0-3.30%之間波動,對應10年金融債券在3.60-3.80之間波動。
進入4月份後,我們可以看到名義增速將企穩回升,預計至少持續貫穿二季度,債券牛市在此階段終結,步入利率上行軌道。在此期間,長期利率將展開相對劇烈的上行,我們預計10年期國債將上行至3.50%,10年期政策性金融債券利率將回升至4.0%。整體二季度是債券市場最受考驗的時期。
股牛頭,進攻為主
股票市場驅動三因素:估值(利率)、盈利和風險偏好。三者對股市的正負影響出現切換。
信用增速觸底,但是還尚無法看到名義增速的回升的時期,這意味著企業盈利尚無法得到改善,依然在下行中,但是未來前景可期待。
因此在信用增速觸底,但名義經濟增速下行、企業盈利下行時期,風險偏好會得以改善,且由於市場利率依然還在底部,所以股價的支撐主要將依賴於估值(利率低)和風險偏好改善(未來底部可期),總體是有利於權益資產的。
當名義增速也出現上行後,市場利率會出現回升,但是風險偏好與企業盈利的改善將居於主導,也是有利於權益資產的。
總體來看,估值、盈利、風險偏好,三者兩者改善就會導致股指上攻。
2018年以來的下跌主要是信用收縮以及貿易爭端導致風險偏好顯著降低,且企業盈利在信用收縮背景下也出現了回落。
2018年以來,A股市場從2月份開始一路走低,我們認為,造成股票市場大幅調整的直接原因,主要就是2018年去杠桿環境下,社融余額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和低評級債券信用利差大幅飆升。
三季度開始,整體經濟去杠桿的節奏有所放緩,但實體融資情況依舊不容樂觀,且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漸顯、上市公司業績加速回落,同時疊加海外市場表現動盪,美股由牛轉熊、國際油價一再下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進一步降低,即使在政策利好頻出的情況下,A股依舊表現不佳,震盪反復、多次尋底。
當前寬信用格局初露端倪,風險偏好改善。我們認為,此次2019年1月份社融和信貸數據的大幅回升,意味著寬信用的格局已經出現,此前壓制市場的兩座大山有望移除。展望後市,我們認為A股牛頭已經顯現,進一步行情非常值得期待。
信用改善只是初露端倪,是否存在「夭折」風險?
社融增速數據的改善只是第一個月發生,而且是開年第一個月,有不少投資者非常質疑其可持續性。
這確實構成上述所有分析建議的風險點,但是我們認為信用改善並非是體現在數據跟蹤之中,這種改善是具有需求端的基本面支撐的,即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企穩是社融增速企穩的前提支撐。
在當前貨幣政策基調寬松的背景下,融資需求一定是信用增速變化的先行驅動力(反之,在貨幣政策緊縮時期,資金、信貸的供給是信用增速變化的先行驅動力)。
即目前狀態下,投資需求是社融之源頭。
2018年以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路下行,但是在四季度出現了些許可喜的變化,從10月份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擺脫了最低點,從5.3%回升至年底的5.9%。
這個回升雖然幅度有限,但是方向意義重大,其主要驅動力來自基建投資的企穩。
固定資產投資有三大構成支柱: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以及製造業投資。在2018年中呈現「兩下一上」格局:基建投資大幅度下行、房地產投資小幅度下行、製造業投資穩定回升。這一個組合導致了固定資產總投資持續下行,社融增速也持續回落。
去年下半年,伴隨政策對於基建的支撐力度增強,從四季度開始,「兩下一上」的格局轉變為「兩上一下」組合:基建投資企穩回升、房地產投資小幅下行、製造業投資穩定上行。這直接構成了固定資產總投資增速企穩。
展望後期,我們依然認為:
1、基建投資在政策支持下會保持上行態勢;
2、而製造業投資的前瞻指標是企業盈利增速,一般後者領先前者12個月。鑒於去年下半年開始企業盈利出現回落,則製造業投資的回升至少要持續到今年中期,因此在未來半年時間中,製造業投資增速依然保持上行態勢;
3、房地產投資保持小幅下行態勢。
總體看,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兩上一下」格局將繼續維持,這將導致固定資產總投資增速繼續回升。投資穩,則社融穩,因此社融增速在開年出現穩定跡象是具有需求端支撐的,是可持續的。
1-2個月內的短期的數據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從未來3-6個月維度來看,趨勢性更為確定。
總體來看:三大投資支柱(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未來有望繼續保持「兩上一下」格局,固定資產總投資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導致社融增速顯現改善,進而,兩大資本市場進入「債牛尾,股牛頭」時期。
(文章來源:國信證券)
(原標題:總量宏觀大類資產研判:債牛尾,股牛頭)
⑺ 在我國有哪三大債券市場
1.根據債券的運行過程和市場的基本功能可將債券市場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
2.根據市場組織形式債券流通市場可進一步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3.根據債券發行地點的不同債券市場可以劃分為國內債券市場和國際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作為野中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使資金從資金剩餘者流向資金需求者,為資金不足者籌集資金的功能。我國政府和企業先後發行多批債券,為彌補國家財政赤字和國家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籌集了大量資金。在「八五」期間,我國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共籌資820億元,重點支持了三峽工程、上海浦東新區建設、京九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吉林化工、北京地鐵、北京西客站等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重點建設項目以及 城市公用設施建設。
拓展資料:
1.債券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債券市值過20萬億元,和股票市場市擾弊值接近。管理層在2012年證券監管工作會議講話上指出 「要積極穩妥發展債券市場」,「顯著提高公司類債券融資在直接融資中的比重,研究探索和試點推出高收益企業債、市政債、機構債等債券新品種」。債券市場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會,前頌李山途不可限量。
2.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債券是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品種,債券市場離普通百姓似乎很遙遠,只有機構投資者才會參與。可是如果把過去十年債券指數漲幅和股票指數漲幅、通脹指數累計漲幅做個對比,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債券指數表現十分搶眼,而且在過去的十年中,債券指數只有3年當年收益為負,而股票指數有6年當年收益為負。可見債券指數的波動更小,更容易實現絕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