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股票市場卻一點動靜也
『壹』 我國股票市場近期動向以及其原因(宏觀)
股票市場近期動向和原因分析近期消息面上,有國務院已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並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此前,深圳特區擴關申請、重慶「兩江新區」總體規劃方案以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等相繼獲批。多個區域政策密集出台,另區域板塊有了炒作題材。還有上周六,央行宣布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將是大勢所趨,但短期出現實質性升值的概率有限,以目前國內經濟現狀來看,如果此時啟動人民幣升值,將對正在調控的樓市再度形成支撐,這或許又將引發國內繼續緊縮的預期,此次央行的表態對市場構成中性偏好的消息,只能說給市場增加了一些做多的砝碼。從本周一的技術分析,滬指盡管成功突破了5日、10日均線,但是在20日均線附近的觀望情緒依舊濃重,在還末有效突破20日均線的情況下還難現繼續上漲勢頭,須謹慎看待,特別關註上漲時的成交量能否放大配合,多看少動等待趨勢的明朗。
A股市場中期上漲或下跌的拐點,往往與偏股型基金倉位的高點呈現反向相關。即基金股票平均持倉創歷史新高、或逼近歷史新高,A股結束中期上漲行情進入調整;當基金股票平均持倉大幅下降,特別是跌破70%時,A股將結束調整進入中期上漲。支持大盤進入築底階段的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基金倉位的變化。截至上周統計,基金的股票倉位基本全部有所降低,目前在2500點區域基金倉位已經回落到75.4%,這可作為一個參考。
『貳』 A股市場大幅下跌,為何全世界主要股票市場的反應不一
A股春節後市場出現了大幅下跌,從2月18日到目前,而同期全球主要股票市場的漲跌反應是不一樣的,歐洲主要股市同期是上漲的,特別是德國DAX3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美國道瓊斯股票上漲,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下跌5%,標普500指數下跌大約3%,日經225指數下跌3%,而上證指數下跌超過10%,創業板指數下跌超過20%,深證指數下跌接近20%,可見,從2月18日到3月10日期間,A股領跌全球主要市場,投資者沒有迎來開門紅,反而吃上了一碗大面,有網友戲稱,「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A股如此下跌呢?
可見,A股的下跌主要是市場投資主體的短期行為,市場缺乏長期穩定投資資金,做空機制的缺乏,導致長期資金得不到對沖風險鎖定工具,被動的變成了投機資金。
『叄』 股市波動有哪些典型特徵
轉載:巴菲特關於100年間美國股市波動的實證研究
2001年11月10日,美國《財富》發表了《巴菲特談股市》這篇文章,文中巴菲特重申了股市整體表現長期來說與美國經濟整體增長性相關,長期來說,過度高估(Overpricing)或過度低估(Underpricing)的股價肯定會回歸於其內在價值。
在該文中,股神以翔實的歷史數據解釋說明了1899年—1998年的100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的現象。股神的實證研究證明,美國股市長期平均年復合回報率約為7%,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因為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這也就是格老所說的:「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從長期看,它是一台是稱重機」。
一、1964年—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的現象
美國道.瓊斯指數在1964年—1998年間的前17年和後17年的走勢完全不同。
第一個17年:1964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874.12點,1981年年底為875.00點,17年間增長0.1個百分點,幾乎原地踏步。
第二個17年:1981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875.00點,1998年年底為9181.43點,17年間上漲超過10倍,為典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牛市行情。
美國股市在兩個17年間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原因何在呢?
專業人士想到的原因是GNP的波動導致股市的相應波動,也就是經濟學和金融學教科書上通常所說的「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一現象無法單純以美國宏觀經濟的波動來解釋:1964年—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在股市低迷的第一個17年間,美國GNP增長率為373%,而在第二個17年的大牛市期間,美國GNP增長率只有177%,二者相差近一倍。
是偶然的巧合亦或其他?後視鏡看法一目瞭然。實際上,不僅僅是過去34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在整個20世紀也是經常如此。
20世紀可以說是美國人的世紀,先後發明了汽車、飛機、收音機、電視與電腦。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GNP破記錄地凈增長了702%。盡管其中也包括 1929年—1933年的大衰退和兩次世界大戰,但以10年為一個階段來比較,人們發現每個10年的人均實際GNP都在持續增長。或許人們認為穩定的經濟增長反映在股市上也應該會有股票指數的穩定增長才對。但事實遠非如此。
1900年—1920年美國人均實際GNP(以1996年美元價值計算)從4073美元增長到5444美元,增長了33.7%。而同期股票市場卻一點動靜也沒有,1900年初道.瓊斯指數為66.08點,1920年年底道.瓊斯指數為71.95點,20年間只有0.4%的年增長率,這種反差與1964年— 1981年的情況相似。
接下來的1920年—1930年的10年間,股市則一飛沖天,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一度大漲到381點,上升了430%。
隨後的1930年—1948年的19年間,道.瓊斯指數幾乎下跌了一半。1948年道.瓊斯指數只有177點。但同期的GNP卻增長了50%。
結果,接下來的1948年—1964年的17年間,道.瓊斯指數大漲5倍之多。之後就是上面提到的1964年—1998年的兩個截然不同的17年,先冷後熱,令世人驚異的大牛市結束了輝煌的20世紀。
如果用一種不同的時間分段法,在過去的100年間,經歷了3個時期的大牛市,包括44個年份,期間道.瓊斯指數總計上漲11000點。同時經歷了3次熊市,包括56個年份,盡管在這56年間美國經濟大幅增長,期間道.瓊斯指數卻總計下跌了292點。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股市的表現與宏觀經濟如此反常呢?請看下面股神巴菲特的解釋。
二、影響股市波動的三個關鍵因素
股神將股市如此反常的現象歸諸於利率、預期投資收益率兩個關鍵的經濟因素,以及一個與心理有關的因素。
影響股市的第一個關鍵經濟因素是利率。在經濟學中,利率就好比物理學中的地心引力一樣,不論何時何地,利率任何的微小波動都會影響全世界所有資產的價值。假設今天市場利率是7%,那麼,未來你1美元的投資收益的價值就與市場利率為4%時的價值有很大的差別。
分析過去34年長期債券利率的變化,人們可以發現第一個17年間利率從1964年底的4.20%大幅上升到1981年的13.65%,這對股票投資人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好事。但在第2個17年期間利率又從1981年的13.65%大幅下挫到1998年的5.09%,為股票投資人帶來了福音。
影響股市的第2個關鍵經濟因素是人們對未來投資收益率的預期。在第一個17年間,由於公司獲利前景不佳,投資者預期顯著下調。但在19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大力刺激經濟增長,使得企業獲利水平達到193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1964年—1981年的第一個17年間,兩個不利因素是使投資人對美國經濟失去信心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過去企業獲利成績不佳,另一方面在於利率過高使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大大折扣。兩項因素綜合,導致1964年—1981年間盡管同期GNP大幅增長但美國股市卻停滯不前。
不過這些因素在1981年—1998年的第2個17年間完全反轉,一方面企業收益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又不斷下降使得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進一步提高。這兩個因素為一個大牛市提供了產生巨大上升的燃料,形成GNP下降的同時股市卻猛漲的奇異現象。
第三個因素是心理因素,人們看到股市大漲,投機性交易瘋狂爆發,終於導致危險的悲劇一幕一再重演。
三、衡量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的定量分析指標
巴菲特認為,回顧過去近100年的股市表現,可以看到股市整體走勢經常與宏觀經濟發展相背離,這種極端的非理性行為是周期性爆發的。人們認識這種現象對於投資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在股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收益,就應該學會如何應對股市非理性行為的爆發。
巴菲特認為要想在股市非理性波動中保持理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定量分析,從而能夠准確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如果投資人能夠進行定量分析,盡管不會因此就能把分析能力提高到超人的水平,卻能夠使自己因此而避免隨波逐流陷入股市的群體性瘋狂,做出非理性的錯誤決策。如果投資人根據定量分析發現股市過熱,就可以理性地決策不再追漲,乘機高價離場。如果投資人根據定量分析發現股市過冷,就可以理性地決策選擇合適的股票低價買入。
巴菲特向美國投資者推薦了一個非常簡單但卻非常實用的股市整體定量分析指標「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可惜的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對我國股市卻不能直接使用)。
雖然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這項指標只能告訴投資人有限的信息,但它卻可能是任何時候評判公司價值是否合理的最理想的單一指標。分析80年來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可以發現,這項指標在199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本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警告信號。如果投資人財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國宏觀經濟增長的速度更高,那麼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必須不斷提高,直到無窮大,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巴菲特認為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在70%——80%之間可以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收益,但如果這個比率達到200%,象1999年和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那樣,那麼購買股票簡直無疑於玩火自焚。
四、股市短期波動不可預測,長期波動容易預測
巴菲特認為預測股市的短期波動是不可能的,相反,巴菲特認為股市長期波動具有非常穩定的趨勢,非常容易預測。
1999年,巴菲特大膽預測未來10年甚至20年內,美國投資人股票投資預期收益率(包含股利以及預期2%的通貨膨脹率)大概在7%左右,這正好與沃頓奇才傑里米.席格爾教授經過統計分析得出的美國股市200年來長期平均實際收益率為7%左右的結論非常吻合。哈哈,果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五、啟示
在過去的200年間,美國股市的年復合實際收益率為7%,並顯示出驚人的穩定性。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股票實際收益率也與美國的情況相吻合。股票投資收益率的長期穩定性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傑里米.席格爾教授認為,股票投資收益率取決於經濟增長、生產力和風險的收益。但是,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同樣來自於卓有成效的管理、對財產權利尊重的穩定的政治體系以及在競爭的環境中象消費者提供價值的意願。政治或經濟危機可以導致股票偏離其長期發展的方向,但是市場體系的活力能讓它重新返回長期的趨勢。或許這就是股票收益為什麼能夠超越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影響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異常變化,保持穩定性的原因。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解釋股市長期內向價值回歸的根本原因。格雷厄姆曾說:這正是我們行業的一個神秘之處。對我和對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樣神奇。但我們從經驗上知道最終市場會使股價達到它的價值。
『肆』 【股票】主力連續增倉股價卻連續下跌
什麼叫主力?什麼叫主力增倉?誰保證這個數據的真實性?
靠那軟體所謂的「主力增倉」數據來做交易,保你穩賠不賺,虧到你傾家盪產。
你列的都是好例子,你的思考也很有效,這是你進入交易之門眾多課程中的一課:把那些什麼主力增倉、資金流向之類的數據扔一邊去吧,那些玩意兒要是有用,主力不成了專業為你抬轎子的了?它還能當主力么?
『伍』 股票市場是否是經濟的晴雨表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不是一個簡單的表述,有時也會存在股經背離現象。經濟與股市的背道而馳並非只是中國或過去幾年中的特有現象,它在全球股市的歷史長河中比比皆是,不存在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差別。理性的經濟與感性的股市彷彿就是財經生活中的一個永恆主題,二者之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股市自身的內在結構和交易特點已經先天註定了這一怪象的客觀性與必然性。過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後也依然如此。
我國股市是否正在走向邊緣化?這是目前人們格外關注並紛爭不休的焦點議題。其中論據之一就是中國經濟成長與股市表現之間所出現的割裂與背離。誠然,股市乃為經濟的晴雨表,這是長久以來普遍存在於投資界中一個樸素認知和流行的說法。但在現實生活中,股市的揚漲跌落果真能夠忠實、准確地反映經濟的榮辱興衰么?這不僅是留給投資者的一大旅森困惑與迷思,而且對於當前我國股市是否邊緣化的討論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文將以我國股市為基點來掃描國際市場,對此進行概略的剖析和探討。
我國股市滯後而失真的晴雨表
中國股市自創生以來,既有轟轟烈烈也有渾渾噩噩,既有風風火火也有莽莽蒼蒼。那麼我國股市行進的步伐是否輝映出了其經濟高速成長的神奇魅力了呢?答案並非一個簡單的「是」字「否」字所能涵蓋。
首先,我國經濟始終處於高速和穩定的成長之中,而股市卻呈現出幾乎是有規則的波浪形運動,盡管其振幅遠不如香港股市強烈,頻率也大不如香港股市顯著。其次,股市的周期性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昭示了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的規律性變化,也印證了股市的總體上升趨勢。最後,股市的上漲幅度從未達到過經濟的增長水平,盡管一度十分接近。換言之,我國股市的滯後確實沒有真實反映出國民經濟的傲人成就,至少過去幾年中如此。
美國股市從晴雨表演變為獨行俠
那麼「經股背離」的現象是否僅為我國特有呢?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目光來審視一下已經具有兩百多年股市文化的美國市場。過去幾年美國股市明顯與經濟走勢漸行漸遠。雖然經濟仍然展示了7.7%的溫和增長率。相形之下,美國股市在同期內卻一敗塗地。投資者非但沒有領略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快慰,反倒是深陷股市泥潭而無力自拔,可謂是「風調雨不順」、「國泰民不安」。長年來迷戀股市的投資者們也不得不揮淚而別。
縱觀1990年以來的美國市場,股市大起大落,大漲大跌;股民大喜大悲,大徹大悟。用華爾街的時髦語言來形容,就是跟隨「非理性繁榮」而來的「非理性崩潰」。投資者在證券投資的啟蒙運動中,儼咐早然經歷了一次精神的煉獄和靈魂的洗禮。過去十多年的轟轟烈烈、風風雨雨彷彿只是在夢境中瀟灑地走了一回。
因此,「經股背離」的現象在美國也同樣可以得到印證。雖然六十多年來股市確實一度扮演過經濟晴雨表的角色,但更多的時候卻是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亞太地區虛虛實實的晴雨表
如果有人認為美國股市過於遙遠和龐大,缺乏適當的可比性,那麼探覽一下我們身邊的一些發達市場或許啟迪更大。
曾幾何時,日本股市展示了它那磅礴的氣勢與致命的誘惑,七年中暴漲了三倍以上。然而就在人們鼎沸的謳歌聲中,股市卻轟然倒下。十多年來,萬千投資者們剩衡鎮雀存的只有破碎的心和遺失的夢。股市留給他們的彷彿只有「忍將歷史帶淚看」的凄楚和悲壯。
與早年的美國情況相似,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與股市也算得上是攜手並進。隨著八十年代經濟增長的出神入化,股票市場也泛起了陣陣紅暈,但始終落伍於經濟的行進步伐。九十年代的股市圍繞著經濟成長經歷了三起三落。一次次地噴薄而出,帶給投資者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卻又一次次地重歸沉寂,留給投資者一個個美麗的誤會和一片片殘缺的記憶。所以就香港歷而言,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的說法,似乎不是強詞奪理也是牽強附會。
過去幾年的疾風驟雨使全球股市繁華落盡。許多人在品悟出金融投資的真諦之後,紛紛開始懷疑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的說法。說其是,為何股市運動時常與經濟成長背道而馳?說其不是,又該如何解釋資本市場理論和金融投資常識?這一「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命題令眾多我國乃至全球投資者深感迷茫與困惑。股市與經濟之間的晴雨表關系竟是如此的朦朦朧朧、虛虛實實!
「經股背離」的五大根源
從長期來看,經濟發展是股市賴以生存和成長的基礎。缺乏國民經濟與公司盈利的支撐,股市雖然可逞一時之勇,但卻難揚一世之威。但既然如此,股市為何還會三番五次離經叛道、頻頻出現「經股背離」的怪象呢?主要原因在於以下五點。
其一,理性可控的經濟與感性沖動的股市。
經濟成長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可控性和可預測性。首先,政府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通常會有效地刺激抑制經濟成長,使其有規可循。其次,國民經濟這一龐然大物不易被人為因素所干擾,任何投資者個人或團體都很難直接操縱經濟成長的步幅和節奏。此外,經濟成長較少出現劇烈的波動和震盪。經濟的增長曲線比股市的運動軌跡要和緩、平衡的多,絕沒有那些驚心動魄的時時刻刻。
但股票市場則更多地顯現出感性與沖動的一面。第一,股市運動是眾多投資者共同參與的結果,為無形的市場之手所推動,政府難以有效干預。第二,股市受眾多因素影響,從政經局勢到利率水平、從公司營銷到市場傳言、從預測值調整到分析師評級,不一而足。而且眾多變數無法數量化,譬如投資心理和市場行為。這就使得市場運行兼備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特點,同樣的因素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帶來不同的影響甚至相反的後果。第三,股市可能會在驟然間劇烈震盪,其波動曲線還不像經濟運行那樣令人賞心悅目。當投資大眾誤入迷途時,群眾性運動的波瀾壯闊便會盪滌正常的股市生態,使市場泡沫釀就其中。第四,經濟數據每月出籠一次,而股市交易卻可能要爭分奪秒,這就為股市瞬間的風雲變幻植入了深層基因,使任何人都難以鐵口神斷股市走向、尤其是其近期動態。
當股市浸淫在激情與亢奮之中時,其慣性和沖量難以抗拒。失去制約力和阻抗性後的股市便會在投資者的冥冥遐想之中沖向極端的邊緣,致使股市比經濟更容易產生泡沫。全球股市,莫不如此。市場中缺乏的不是清醒、冷靜的大腦,而是膽量和勇氣。無論何時何地,唱衰派都是少數,都會倍感步履維艱、身心交瘁。其「信口開河」會使公司收入因交易冷靜而一瀉千里,也會使萬千投資者手中的財富一落千丈。就像是現代版本的「皇帝的新衣」。敢於挺身而出作為熊市的代言人,需要驚人的氣魄膽識和心理素質,不怕引起公憤,不惜成為公敵,而且隨時准備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雖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股市何去何從卻歷來都是取決於多數人的集體行為。這就決定了感性與動盪的股市必然是以理性可控的經濟為中軸線而上下抖動。
其二,公司盈利是經濟與股市的連接紐帶。
股市是間接而非直接地反映經濟成長。所需媒介就是上市公司的銷售盈利與財務狀況。換言之,股市是通過公司盈利的高低來間接刻劃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而經濟周期、商業周期、行業周期、乃至公司的生命周期並不總是重疊在一起,其間的交叉錯落就會導致公司盈利與經濟成長間的短時偏離。當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這一連接紐帶斷裂之後,股市運動便會與經濟成長分道揚鑣。
如果說經濟成長以市場消費為主體,那麼股市表現則取決於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眾多企業在過去的擴張過度,使它們提前賺取了若干年後的盈利,超額滿足了未來的市場需求。所以盡管目前經濟尚在溫和成長,但庫存積壓與生產能力過剩已使這些公司的盈利源泉乾涸,況且要將過剩的生產能力消化完畢並非一年半載之事。所以當市場消費與商業投資各行其是時,由市場消費所主導的國民經濟仍可保持增長,但有賴於公司盈利和商業投資的股票市場則會遭致重創,導致經濟與股市分手惜別、互道珍重。
證券市場只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環,它不可能超脫於公司盈利而獨立自主。如若上市公司的經營與財務狀況欠佳,盡管政策導向、炒作氣氛、投機心態等因素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股市上竄下跳,但絕不可能指望股票市場具有長期的榮景和非凡的未來。股市不是聚寶盆,它既是公司融資的手段,也是財富分配的渠道。投資者通過付費得到股東的身份,就是為了日後分享公司的盈利收入。如果公司無利可分、無望可求,它便會失去股東對它的信任和關愛。倘若這一非典型瘟疫從個別公司蔓延開來,便有可能對整個行業甚至整個股市造成重創。這不是股市自身之罪,不是監管系統之誤,也不是運行機制之過,更不是萬千股民之錯,病灶恰恰存在於股市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中。
如果你有洞穿股市的犀利目光,你就會看到公司盈利正是股市身後那雙看不見的手,正是它在默默地主掌著股市的升沉漲落、榮辱興衰。缺乏公司盈利增長這一必需的給養,股市就會面臨風干與脆折的危險。就像是健壯的體魄不是天天靠抗生素維持一樣,健康的股市也不能謹是依賴於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
其三,當前的經濟狀況與預期的公司前景。
經濟狀況多以現狀為基礎,根據已公布的政府數據,而股市漲落則更多地反映未來的公司收益,分析師的前景預測可以長達三到五年。在某些特定的市場環境中,當前的經濟狀況並非總能與預期的公司盈利保持一致,這一時間差便會導致經濟與股市脫節。人們對公司前景可能樂觀過度,也可能悲觀過甚。這就如同頗具傳奇色彩的投資大師彼得·林奇(Lynch)所言,眾多基金經理的錯誤乃是將過多精力凝聚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公司盈利與經濟成長之間並不只是一種直觀的線性關系或簡單的因果關系,而且不同公司對於經濟狀況的敏感度也不盡相同。能否成功地剝離出個別公司與經濟形勢之間的微妙線索,這才是對投資者眼力、功力、耐力的考驗和挑戰!
九十年代後期的股市泡沫就為此作出了最好的注腳。人們對於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充滿了期待與迷信,使之成為泡沫萌生的溫床。加之「普及效應」、「鎖定理論」以及「新經濟學說」的推波助瀾,使人們對公司未來的盈利前景產生了幻想和錯覺,甚至想入非非。但殊不知,這種不切實際的市場預期只不過是令人目眩的海市蜃樓而已,既缺乏市場,也缺乏技術,更缺乏資本。也難怪其泡沫的破滅會招致全球股市紛紛陷落,使投資者們從南柯一夢中驟然乍醒。
無獨有偶,這種經濟與股市的背道而馳在美國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出現。1973到1974年間也曾有過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離散程度還不在此次之下。道瓊斯工業指數不到兩年內就狂跌了45%,盡管經濟在同期中反而增長了15%,大大超過了此次的7.7%(誠然,當年的通貨膨脹率之高也非今日可比)。好在這一陣痛只持續了不到兩年便靜靜地掩入了歷史,比此次股市暴挫縮短了半年時間。
當年股市之所以與經濟走向大相徑庭,其原因就在於當時的中東石油危機使人們瞻念前途、不寒而慄。眼前的經濟增長絲毫化解和掩飾不了人們對公司未來遠景的憂心忡忡。尤其是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高達平均10.5%,大大削弱了百姓的購買力和公司的利潤率。不少人已經開始為石油價格可能會飆升到100美元一桶而感到寢食難安。果不其然,全球性的惡性經濟衰退到1974年下半年時便悄然而至。
其四,全部的國民經濟與局部的上市公司。
經濟與股市的不對稱性也會促成二者之間的背離。例如美國的經濟結構中包括私營企業(PrivateSector)與政府機構(PublicSector)兩大類別。前者約占經濟的70%,即上市公司只創造了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而剩餘部分則來自於政府機構。這就造成只具三之二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不一定總能准確反映整個的國民經濟。當企業與政府的行為趨同時,股市與經濟發展如影隨形;當二者離散時,其間的差異也不可避免。
過去幾年的風雲變幻即為明證之一。一方面,大批公司企業因庫存積壓和生產能力過剩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聯邦與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卻在急劇擴張,用以反恐和刺激經濟成長。其結果就使得政府投資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這集中反映在聯邦政府從巨額盈餘到巨額赤字的急劇轉折上。政府支出的大幅增長與私營企業的來重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鑄成了經濟與股市之間的強烈反差。經濟的溫和成長主要來源於生產總值中由政府投資所創造、而上市公司無法代表的那30%。所以,近三年來的經濟成長只是某種虛幻的假象,它掩蓋了眾多上市公司四面楚歌的困境與悲涼。
這種經濟與股市間的不對稱性在我國更為顯著。積極的財政政策使政府投資在過去與年中主導了經濟的高速成長,但眾多上市公司卻未必能夠從中直接受益。據估計,目前非國有控股企業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而且這一比重還在上升。可是它們在股市中所佔有的份額尚不足股市總值的10%。也就是說經濟成長更多的是依賴於政府支出和仍未上市的非國有企業、而並非來源於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相對國民經濟而言就缺乏足夠的覆蓋率和代表性,股市自然也就難以全面和准確地反映經濟運行。
近年來美國經濟的低迷促使製造業與服務業分別採取了兩種不同手段來推動收益增長:服務業通過提高價格,製造業則依靠降低成本。這就導致了價格的變向分化:汽車價格的下降與保險費用的上漲;傢具價格的下降與維修費用的上漲;鞋帽價格的下降與球賽門票的上漲;玩具價格的下降與托兒費用的上漲;餐具價格的下降與餐飲價格的上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製造業價格的下跌抵消了服務業費用的上漲,既同時增加了兩類沒類型公司的盈利,又化解了通貨膨脹滋生的隱憂,可謂是一種「奇妙的和諧」。那麼製造業何以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收益呢?答案之一就是將產品生產轉移到成本低、人才多、條件好的我國大陸。因此我國在經濟危難中拯救了眾多的美國公司,成全了美國製造業的轉型與重組,對當前美國經濟的良好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經濟越是不景氣,公司削減成本的壓力就越大,遷往我國的公司也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的陰影非但沒有籠罩到我國大陸,反倒是加速了外國資本向中國的轉移,間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通過資本轉移來降低成本的經營策略使眾多美國公司在經濟蕭條的漩渦中倖免於難,也使其股票在美國股市中獲得了一絲慰藉和一線生機。然而過於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來說,這些不速之客的來臨恐怕只是在其身邊添加了一個更具競爭力與威協性的龐然大物,自己未必能夠親身貪圖到它們所帶來的資金、技術、或市場上的優勢。因此,隨著資本技術與產品製造向中國的轉移,生產成本的降低會使外資公司在本國股市中的所得遠遠超過我國上市公司在我國股市中獲取的利益。換言之,外資投入所帶動的那部分經濟增長未必會使我國上市公司乃至我國股市直接受益,二者之間並無等號、或者約等號的關系。
因此,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如政府投資和外國資本等,未必就一定能夠敦促我國股市的上漲。若用統計學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經濟增長是股市上揚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鍵還在於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國民經濟的充分代表性,以及它所構建的傳輸機制能否正常運作。這就是國民經濟、公司盈利、股票市場三者之間關系的微妙之處所在。
其五,枯燥的經濟數據與敏感的投資心理。
經濟數據通常只為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所關注,平民百姓並不了解或關心數據背後的真實含義。而且即使經濟多長或少長了一個百分點,人們往往也無所察覺。然而,股市卻與他們的財富和生活息息相關,促使他們對股市變化的警覺十分敏感。自1790年費城股票交易所誕生以來,證券文化與股市傳統在美國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加之共同基金今天的社會化與大眾化,股市暴跌之所以給投資者帶來刻骨銘心之痛也就不足為奇了。
投資者在牛市時通常會將經濟數據忘之腦後,將投資風險置之度外。千奇百怪的學說也會應運而生,為股市泡沫的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可一旦熊市降臨,人們便會對股市與經濟之間的影像反差感慨萬分。當人們紛紛怨股市在過去幾年中未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時,他們似乎早已忘卻了昔日的股市又曾帶給過他們多少溫馨的回憶和無限的憧憬。遙想九十年代後期,有誰關切、甚至在意經濟的成長步幅?投資者就像股市一樣揚起了高傲的頭顱。試問,美國經濟何曾有過那斯達克指數在1999年時高達86%的年成長率?我國經濟有過2007年深滬指數100%以上的增長率?所以,投資者在股市超越經濟時是沉醉的,而到股市滯後時卻又清醒了。
就投資心理學來說,「記憶固化」是金融投資中最常見的流行病之一。它使投資者的記憶凝固、硬化,總把股市的歷史峰值永久地印刻在大腦皮層深處,將其鑄為恆定不變的坐標軸和參考系。股市泡沫破裂之後,投資者通常都會領悟到投資理念的陶冶與凝練,並從心底萌生一種如夢初醒之感。但記憶固化卻阻斷了人們反思、追索的思維通道。其實記憶固化並非新奇之事,唐代詩人元積早在1200多年前就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不朽絕句。處理感情之事是否應當如此,我們姑且不論,但就投資而言,它卻是大忌之一。
首先,記憶固化曾無情扭曲投資者的邏輯思維與市場判別。如果你把思緒和視野凝聚和鎖定在股市的歷史峰值上,並總是以此為度量衡來判定股市價位的高低,那麼你就會為障眼法所凝,失去客觀、准確的判斷能力。殊不知,頂峰時的股市或許只不過是泡沫期的病態和錯覺,暴跌時分寸是其歸真反璞的開始。只有歷盡滄桑才能還其本來面目,才能回歸於其應有的合理價位。試問,就滬指而言,究竟是當年的6000點過高了呢,還是今天的不到3000點太低了?
其次,記憶固化會使得投資者無法審時度勢,根據經濟形勢、公司盈利、投資氣氛、市場環境來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掌控期望的目光。所以他們將會依據股市的歷史印跡運籌出「守株待兔」式的投資決策。試想,如果滬指從2007年一路和緩走來,從未經歷過5000點的歷史高峰,那麼今天有誰會去留戀它兩年前放遠的腳步聲?又有誰會去祭奠它那往日令人目眩的輝煌?人們都會為其三十年來平均9.42%的年增長率而歡欣鼓舞。
股市與經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分析了理性經濟與感性股市的矛盾與沖突之後,有人會問,那麼股市究竟是不是經濟的晴雨表呢?答案很簡單,既是,也不是。從理論上講是,就現實而言可能不是;從長期來論是,就短期而言可能不是;在某些時候是,在其它時候則可能不是。而且是與不是,同經濟自身的發展狀況並無任何直接或必然的聯系。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關聯就是這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既明且暗、欲斷又連。
在我國也不例外。經濟與股市間的離散處處留下了上述五大成因的印跡。在經濟穩定高速成長的同時,諸多因素卻使得股市顯現出劇烈的波動性和濃重的情緒化色彩。眾多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與經濟成長嚴重脫節或明顯滯後。這就使得人們對公司未來的收益展望不像對宏觀經濟前景那樣樂觀、自信。同時上市公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重極其有限,缺乏足夠的代表性。所以,「經股背離」雖然在我國存在,但卻不是我國的特色。同時,美國股市曾經連續二十三年落後於經濟成長,而中國股市到目前還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因此任何結論或推測都有待於時間的考驗。
本文不是要為中國股市的邊緣化討論指點迷津,也不是要為某些誤解正本清源,而只是力圖揭示股市運行中若干不以投資者主觀意志為轉移、同時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股市與經濟的關系既不是亦步亦趨、難解難分,也不是我行我素、漸行漸遠,而是若隱若現、亦真亦幻。經濟成長與股票市場之間的恩恩怨怨向我們提供了兩點啟示,即股市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趨勢。
第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股市可能會展現出狂躁不安的神情,時而楚楚動人,時而鬱郁寡歡,因為市場氣氛與投資情緒對於股市運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投資者不能根據經濟指標的高低來判定或預測股市的短期行為,否則就會落入股市陷阱,無論你是股市的觀潮客,還是股市的弄潮兒。從這一點來說,與其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毋寧說它是投資氣氛與股民心情的晴雨表。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何近幾年來,「行為投資」學說(BehavioralFinance)會在美國金融學術界中風起雲涌、大行其道,與傳統的主流「有效市場」理論(MarketEfficiency)並駕齊驅、難分伯仲。
第二,就長期趨勢而言,股市運動雖然會偏離經濟成長於一時,但卻無法超脫經濟成長於永遠。經濟成長與股市運動具有一致性,即所謂的「經股同一」。股市在短期內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誤導,但最終仍要受制於經濟成長的約束。如果說「葉落歸根」的話,那麼經濟成長就是股票市場的根基所在。缺乏經濟成長的依託與支撐,股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時的熱情與行動只會伴隨著泡沫的破裂而煙消雲散。正可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當然,長期究竟是多長,無人知曉。詩人墨客們昨天在默誦著三毛的遠行絕句:「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投資者們今天也在翹首向長天索問:「長期有多長,誰能告訴我」?
經濟與股市的背道而馳並非只是我國或過去幾年中的特有現象,它在全球股市的歷史長河中比比皆是。以上圖表都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了二者之間那種維妙維肖、若即若離的互動關系!從這一點上講,不存在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差別。非理性的投資者總是在以非理性的心理,去揣摩非理性的股市,從而致使他們在貪欲與恐慌之間永不停頓地漫步徘徊。這些經驗教訓即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也依然會爍爍閃光。理性的經濟與感性的股市彷彿就是財經生活中的一個永恆主題,二者之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股市自身的內在結構和交易特點已經先天註定了這一怪象的客觀性與必然性。過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後也依然如此。中國美國如此,日本香港如此,所有股市皆是如此。
『陸』 為什麼股票市場種 所有股票會在同是時間上漲 同一時間下跌 而且分秒不差
1.每隻股票都有一定的主力在裡面,主力的買賣將決定股票的上漲或下跌;
2.而主力每天都會搜集大量的有關於影響股票的信息(對我們散戶來說,是沒有時間去搜集的或搜集不全面).
3.當信息面顯示利好時,所有主力都同時搜集到利好信息,所以股票開盤後合力向上,就形成了同時上漲.
4.當信息面顯示利空時,所有主力都同時搜集到利空信息,所以股票開盤後合力向下,就形成了財時下跌。
5.有部分主力較弱的股票,開盤後就觀察其他較有代表性的股票走勢,或各個板塊情況,因為這些有代表性的股票(俗稱龍頭股)有強主力在裡面,他們要是漲就跟漲,跌就跟跌
6.有部分股票主力是觀察大盤走勢,若大盤向下,他就跟著向下,大盤向上,他就跟著向上等!(當然不排除有一些下跌是為了洗盤或是上漲是為了出貨)
『柒』 股票市場走勢有時和宏觀經濟走勢不一致,原因是什麼
不是有時,而一直是這樣的。兩千年到零五年經濟也是高速增長,但是股市沒多大動靜,那個時候股市比較不完善;成熟股市應該是經濟的晴雨表,反應經濟未來的預期,本身就是經濟的提前反映,而不是同步的。現在的股市投機氣氛比較濃,雖說比以往有所改觀,但依然是受資金面影響較大,更談不上和經濟走勢一致了。
『捌』 高杠桿和高負債是一個意思嗎
一般講高杠桿和高負債是一樣的,即總資產對凈資產的比例。高杠桿是杠桿中的一種形式,杠桿越大,風險也越大,當然利潤也越大。杠桿率和負債率兩者相互聯系,但周期的變化有所不同。目前,營業杠桿系數越大,經營活動引起收益的變化也越大。
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導致利潤變動率大於銷售變動率的一種經濟現象,它反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資金的高杠桿在短期內快速推高股價和指數的同時,也隱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所以用戶不管是在借款還是在投資的時候,都是需要注意的。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高杠桿對股票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其在短期內能把股指和股價急速炒上去,也能讓股指和股價暴跌。只要股票市場出現一點動靜,高杠桿的資金就會迅速從股市撤退,從而引起股價和指數的急劇下跌。
杠桿率和負債率兩者相互聯系,但周期的變化有所不同。在信貸上升的階段,負債率上升、杠桿率也上升,但是信貸達到頂點以後,負債率了頂點,但資產價格開始下跌以後,有一段時間杠桿率會進一步上升
而且上升的幅度可能很大,導致一個比較強的去杠桿的壓力。為什麼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一開始去杠桿的動力是非常強的,就是因為危機爆發後資產價格大跌帶來杠桿率大幅上升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 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很強,金融非常國際化。 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
金融危機的特點是人們對經濟未來的預期更加悲觀。 全區貨幣貶值幅度較大,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明顯萎縮,經濟增長受到沖擊。 往往伴隨著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和社會普遍經濟不景氣的現象,有時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玖』 別人的股票漲大盤漲,為什麼自己的不漲怎麼辦
別人的股票上漲大盤也上漲,整個股票市場都漲聲一片,唯獨自己的股票不漲跌,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深入分析這只股票的潛力,再來決定是換股還是繼續持股。
整個市場的股票都在上漲為主,唯獨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遇到這種情況確實很受窩囊氣,出現這種情況這只股票要麼就是真正的垃圾股,要麼就是潛力股,也就是庄股,股價已經被主力完全控盤了,股價不隨市場走,逆勢行情,將會採取以下辦法來處理。
第三步:找到股票不跟市場行情走的原因之後,再來決定這只股票的去留,如果分析之後這只股票確定是垃圾股,一定要及時換掉,這種股票不值得擁有。
另外一種情況,這只股票是由於被莊家控盤的潛力股,一定要穩住不要換股,安心持有等待即可,真正的庄股最終不會輸大部分股票的,耐心等這只股票補漲或者暴漲的時機到來。
綜合通過以上分析得知,當遇到所有股票都在漲,大盤也在漲,唯獨自己股票不漲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和做法是採取三步走,勇敢接受事實,分析股票不漲的原因,再有就是決定是換股還是留股,這三種做法是最明知,也是最正確的,不知大家是否認同呢?
『拾』 股票上漲有哪些特徵
1、股票絕對價位不高;2、股價經過較長時間充分回調後,剛剛上破55MA、90MA或者在這兩條均線之上且離這兩條均線不遠;3、股價處在相對低位的成交密集區或主力成本區附近。註明:我一般用60MA做為一個中期強弱的分水嶺,預選股票時,在60MA以下運行的個股一般不看,關於股價經過長時間充分回調是指(1)有沒有底部形態出現(2)底部形態的量價配合是否理想(3)股票的盤中表現是否活躍如果滿足上述三個條件,應該說這只股票至少有中線價值!至於有沒有短線機會還要看是否符合其他預選條件!
2)主力開始發動之日最高點、最低點震盪幅度以超過4.5%為好,最好是6.2%之上,短線大漲的股票如果從K線的震幅上來定一個標準的話,在突破前期整理形態時出現帶量的大實體陽線是最好的,如果能漲停就更好!
3)主力開始發動行情之日的換手率起碼應超過3%,以超過4.5%為好,最好是6.2%以上。這一條實際上是要求所關注的個股量價配合要理想,如果是無量的大陽線,即使是出現了突破盤局的架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騙線,到收盤的時候,往往就變成了一根難看的帶長上影的塔形K線,至於換手率具體要多少合適,我個人的習慣是看成交量與前期均量之間的關系,從經驗上看連續6%-10%之間的換手率是連續上漲股票在拉升期的共同特點。對於高控盤庄股來說,有時不需要太大的換手率就可以將股票拉起,不到那種股票往往是慢牛股。
4)移動平均線是時空坐標,六種形態是強勢股的先兆。牢記哪些形態屬於強勢形態,哪些形態屬於弱勢形態!在實戰中要堅決迴避弱勢形態的股票。
5)最好是主力剛開始發動行情之日即突破頸線或突破盤區或突破前期高點甚至僅僅是創新高,這樣更容易有大行情。
6)最強有力的K線組合按強弱順序排列是:1旭日東升;2黎明之星;3穿頭破腳;4巨量長陽或低開長陽;5巨量創新高之長上影小陽線,十字星,甚至小陰星;6連三陽;7放量大陰後連續兩到三個陽線再將大陰棒吞掉;8受阻於前高點的放量長上影之小陽、小陰或十字星後連續放量再將度上影吞掉;9相對低位大幅度震盪之長上下影線小陰、小陽或十字星——主力發動行情之日若出現以上K線組合時更容易有大行情。
7)沒有被大肆炒作的個股,或者有炒做題材的個股,利空出盡的股票,最好是屬於市場熱點板塊,極端情況下甚至是熱點中的龍頭,更容易有大行情。
8)小盤股更容易有行情,如流通盤不超過8000萬--15000萬左右的股票或流通市值不超過十個億的股票更容易有大行情。
9)在大盤上漲的背景下,個股更容易有大行情,所以在進場炒作時最好有大盤配合。
一般投資者有幾個能在第一時間正確判斷出大市行情的質變?有幾個知道今天漲停的股票中有一個將會成為龍頭?許多時候,能否正確判斷後市的演變實際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自身素質能達到熟練掌握這九點就已經可能說是業余高手了。
最後,還要強調,以上九點是要綜合運用的,如果一隻股票同時符合以上條件中的幾條,上漲的可能性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