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股票歷史走勢
Ⅰ intel公司股價翻了多少倍
因特爾公司近五年股票價格幾乎翻了一倍,下圖是近五年因特爾股票的價格走勢圖: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4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在2015年世界五百強中排在第182位。
Ⅱ AMD股價一年上漲158%,英特爾卻從「牙膏廠」變成了「拉鏈廠」
「AMD這是踩爆牙膏管了嗎?AMD yes!!!」
昨天AMD在拉斯維加斯的CES上發布7nm銳龍移動處理器R7 4800U之後,一位數碼博主在朋友圈激動地留下了這一句話。
在CES大展第一天,AMD與英特爾的龍虎鬥就吸引了全行業的關注。根據AMD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R7 4800U在Cinebench R20上的成績,超越競爭對手英特爾的10nm酷睿 i7約90%。可以說,盡管沒能真正上機實測,但這組官方數據已經足夠讓「農企」的粉絲興奮了。
從CES現場的硝煙味,可以看到兩大巨頭的碰撞。英特爾希望通過推出首款獨立顯卡拉開與AMD的距離,而AMD則通過多款7nm晶元進軍PC市場,謀求突襲英特爾的大本營。
直到今天,外界對跳票N年多的英特爾10nm工藝依舊詬病不斷。此次CES上英特爾公布了採用10nm+製程工藝的Tiger Lake處理器,但真正出貨據傳仍要等到今年晚些時候。
至於更受普通消費者期待的第十代移動標壓版酷睿處理器Comet Lake-H,尤其是那幾款突破5GHz頻率的型號,恐怕真的要在今年一季度結束時才能出貨了。
回顧AMD和英特爾這對歡喜冤家的發展 歷史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英特爾在相對長時間內一直領先於AMD,但後者的崛起似乎總是周期性的,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讓外界感到一次驚喜。
過去幾年,由於產品力的孱弱,AMD在晶元領域幾乎成為高功耗、低性能的代表。所謂性能靠不住,全靠頻率往上湊,所以我們看到了飽受詬病的推土機系列,乏力的表現也給AMD帶來了「農企」的外號。
但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在Ryzen系列以及最新7nm工藝的加持下,此前幾乎成為「原罪」的AMD又一次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而相比之下,不斷打磨14nm的英特爾則成為了新時代用戶調侃的對象。當14nm後面的加號越來越多,英特爾從「牙膏廠」變成了「拉鏈廠」。
本次CES上,當發布會結束後,AMD掌門人蘇姿豐亮出手持8核APU與64核線程撕裂者的照片時,她臉上的自信笑容似乎也證明,2020年這個開門紅,「農企」又領先了對手一步。
過去一年,AMD似乎一直順風順水。當全球 科技 股普遍表現不佳的同時,AMD股價卻上漲了158.4%,超過59.7%的行業平均漲幅。而就在三年前,AMD還因為推土機系列的失敗一度徘徊在破產邊緣。
這次驚人轉變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市場對AMD顯卡的強勁需求,以及新一代處理器Ryzen「系列」的成功。如今AMD積極向7nm製程轉變,並在設計效率方面迅速提升,這些舉措都令英特爾倍感壓力。
AMD的崛起,最直接承受壓力的就是英特爾,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在輿論方面。從2019年AMD推出第二代銳龍APU處理器,到7nm工藝的桌面版銳龍3000、伺服器版EPYC 7002系列的陸續亮相,輿論先後多次傳出看衰英特爾的聲音。
那麼,英特爾真的有那麼慘嗎?我們不妨仔細解讀一下。
首先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過去這兩年英特爾難不難?如果相比較前幾年把AMD按在地上摩擦時的酸爽,近兩年英特爾確實有點兒難。
2019年,隨著蘋果和高通之間握手言和,英特爾也被迫放棄了自己堅持多年的5G基帶業務。另外, 面對AMD 7nm工藝的新產品,英特爾這邊還在繼續打磨14nm晶元,總有些趕不上趟的磨蹭勁兒。記得早在2013年,英特爾就曾宣布會在2016年推出10nm,2018年推出7nm。但如今7年時間過去了,10nm工藝的晶元依舊難產,這也是外界不斷看衰它的主要原因。
反觀AMD,據悉下一代處理器架構Zen3將會採用台積電的第二代7nm工藝(即7nm+EUV),而英特爾的10nm工藝似乎還在繼續醞釀和打磨。這種反差,可以看出源自於兩家企業研發理念的不同,也來自於商業模式上的巨大差異。
早年間因為減負需求,AMD剝離了自己的晶元製造廠Global Foundries,至此AMD成為了一家僅參與設計但不參與生產的晶元企業(類似於華為海思)。而英特爾那邊,自始至終都是堅持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理念。
目前AMD的7nm工藝是由台積電負責代工,同樣使用台積電7nm工藝的還有華為的麒麟晶元。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AMD也是獲得了來自移動領域的製程紅利。
而英特爾方面則不同,英特爾擁有自己的晶元生產工廠,不可能尋求台積電的代工。另外,自建產線的產能也有限,因此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英特爾遭遇晶元缺貨的難題。
但是,拋開這些差異,我們在分析晶元製程方面不能單純以數字論英雄。可以說,英特爾的10nm相較於AMD的7nm並不弱,如果以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目作為標准,AMD(也就是台積電10nm工藝)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量不到5000萬,而英特爾(10nm工藝)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量卻超過 1 億。目前,AMD的7nm+工藝的單位晶體管數目也超過了1億。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英特爾的10nm與AMD的7nm工藝是持平的。
要說唯一的劣勢,就是英特爾10nm至今仍未大規模量產,而AMD已經已經開始力推7nm銳龍APU了,尤其是這個系列的APU將包含15W超低功耗、45W筆記本、65W桌面和35W桌面節能版等四大類別,SKU更是多達28款。
一旦AMD的晶元在性能追趕上來,而價格方面相較於英特爾的產品又有明顯優勢,市場份額自然會大幅提高。但是,英特爾的蓄勢和磨蹭其實有著更大的圖謀。
雖然過去兩年AMD迎來了高光時刻,不過誰也不能否認,從企業整體實力上來看其與英特爾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至於英特爾的10nm工藝為什麼難產,以及其這兩年相對較慢的產品迭代問題,或許除了技術層面的限制還有商業層面的考量。
對於英特爾而言,AMD是誰?是一個緊隨自己多年的競爭對手。
從正常的商業邏輯上來考慮,每一家企業都會盡可能的去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最好是完全碾壓它。所以,從正常邏輯來看,如果AMD倒閉破產,對於英特爾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真的出現這樣的局面,英特爾絕對會「苦不堪言」。
AMD對於英特爾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存在。因為一旦沒有了AMD的競爭,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機構立刻就會找上英特爾,看到谷歌在歐洲被罰的幾十億歐元巨款了嗎,英特爾可不希望交這份冤枉錢。
所以對於英特爾而言,一個永遠活著但威脅不到它的AMD,是最理想的市場競合狀態。尤其是AMD發展 歷史 中幾乎周期性的崛起脈絡,也導致外界一直有傳言稱,這是英特爾在「有預謀」地故意放水。
當然,放水一說只是外界猜測。不過從公司經營決策上來看,相較於市場份額,如今英特爾要更看重的是經營利潤。
數據顯示,雖然英特爾2018年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其通過推高CPU價格得以維持了營收增長。以台式電腦處理器的銷量來看,雖然銷量同比下滑了6%,但英特爾卻通過11%的價格漲幅緩解了這一難題。
而從市場的需求來看,14nm晶元依然是市場的主流。根據此前外媒的調研報告顯示,即便英特爾不遺餘力地提高14nm的產能,卻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要知道在此之前,根據英特爾官方的說法,其在14nm晶元的產能投入上可是增加了很多的。據悉相比2018年,英特爾在2019年對14nm晶圓每月啟動量(WSPM)提高了25%。2019年前三季度,英特爾共花費了115億美元支出來購買新的生產設備,預計全年相關資本支出將達到160億美元,比預期高出了5億美元。
即便如此,英特爾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強大需求。換位思考一下,這樣的情況下英特爾自然要優先滿足14nm晶元的市場。這也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最優解。
根據英特爾此前公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整體營收為191.9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80.45億美元;凈利潤為6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52.82億美元。
對此,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孫永傑對懂懂筆記表示:「每一家企業都會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改造或者新建一條晶元的生產線,往往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投入。另外,現在14nm的市場需要旺盛,生產線就這么多,英特爾自然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這樣才能夠保證其當下利潤最大化以及股價的提升。」
凡事有利必有弊。
這種舉措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維持股價和投資回報率,會導致企業缺乏對創新項目的孵化沖動與耐心,這種因沖動和願景帶來的內生性增長,才是每家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去做的事。即便英特爾的5G基帶業務就是源自這種 探索 導致的挫折,但是其不會、也不應該放棄對創新的不斷嘗試。
10nm晶元的不斷跳票的背後,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只不過,獲取高利潤的同時,英特爾顯然也要承受市場份額的下滑和以及輿論的壓力。作為一家晶元行業的巨頭,我們可以看到此次CES上英特爾也拿出了很多面向未來的產品,甚至描繪了PC市場的未來,但這些產品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似乎有些過於遙遠,尚不能輕易觸及。
隨著AMD yes!!!的聲音越來越多,英特爾到了真正拿出一些讓市場和用戶真正為之興奮產品的時候了。否則,大意失荊州的故事不是只在小說中才會出現!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 科技 圈資訊~
多年 財經 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Ⅲ 美國晶元股暴跌1000億美元是怎麼回事
美國當地時間9月3日,在美國晶元股領跌下,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暴跌。當天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凳慎5.7%,相關成分股市值縮水約1000億美元,是6月中旬以來最慘的一天。
其中晶元股更是全線潰敗,英偉達股價下跌9.3%、為3月16日以來最高。博通(Broadcom)下跌6.1%,高通(Qualcomm)下跌5.5%,英特爾(Intel Corp.)下跌3.6%。
受此影響,標准普爾500指數下跌3.5%,至3455點,11個板塊全部下跌。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棗伏敬跌808點,至28293點,跌幅2.8%,中斷了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自2月份以來首次突破29000點的漲勢。
(3)英特爾股票歷史走勢擴展閱讀
美國晶元股集體暴跌原因:
彭博社9月3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正在規劃制定一套全面的新政策,以發展本國的半導體產業,應對美國政府的限制,而且賦予這項任務「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一樣」的高度優先權。或是受此消息影響,美國當地時間9月3日廳模,美國晶元股領跌下,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暴跌。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9年,中國晶元進口金額為3040億美元,同比減少80億美元,降幅為2.6%。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晶元自給率2019年僅為30%左右。
今年8月, 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強調,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Ⅳ 英特爾目前的股價情況如何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英特爾晶元被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之後,英特爾表示通過漏洞可以獲取保密信息,英特爾股價大跌,AMD聞聲大漲,關注中國晶元股今日表現。
AMD認為該公司晶元遭遇英特爾問題的「風險接近零」。
Ⅳ 英特爾股價大跌近9%,市值被AMD超越,已經跌到谷底了嗎
英特爾目前的市值怎麼可能是跌倒谷底的了,只是暫時的下跌而已,這主要是和全球的DIY主機市場有關系,很快就可以漲回來的。
總的來說,英特爾現在的股價肯定還沒有到達谷底,如果不出意外,英特爾的股價還會繼續跌下去。
Ⅵ 英特爾股票市值多少
據我所知,目前英特爾的股票市值高達2503億美元,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Ⅶ 股市中常有某些人說,我帶你建倉一隻大牛股,多少資金跟是騙孑嗎
股市中常有某些人說,我帶你建倉一隻大牛股,多少資金跟是騙孑嗎?
但凡是聯絡你說可以指導你操作,賺錢事後分成的都是騙子,手段無非是網羅一群人,分成很多組,一組告訴一個熱點枯雀彎板塊的龍頭股,那總有幾組人會買對,開始信任他,然後這組人再分組,用同樣的手法繼續,至於其他買了虧損的,只是騙局的小白鼠。
從2010年到2015股市中的大牛股
投資者詢問的時間跨度太長,很難計算出很好的股票,而且股票還會分紅等等,可以看看每一年或者最近幾個月的走勢判定股票的良好。
下一隻大牛股怎麼樣
《下一隻大牛股》 Finding the Next Starbucks by Michael Moe P4 不要打短球,要瞄準球場之外,要瞄準不朽者的行列。——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 P5 表1-1 剛上市時投資的1美元如今的價值(沃爾瑪、家得寶、微軟等) P7 盡管全壘球擊球手經常擊球不中,成長型企業的市盈率經常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但要分辨是否是全壘擊球手,計算的不該是擊球不中的次數,而是跑壘的次數! P9 第一家企業是一個有著良好根基的擁有50年歷史的大公司,股價為每股40美元,每股收益2美元,未來收益預計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另一家企業是個新興的成長型的小公司,股價為每股50美元,每股收益為1美元,其收益預計會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表1-3 收益決定一切:增長的力量 P17 在過去的十年間,12000多家企業中,只有6家保持了超過20%的年增長率。 P19 假設你得到了一份當顧問的工作,為期一個月,報酬的支付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每周一萬美元;另一種是每天1美分,然後接下來的每天都在前一天的基礎上翻番。(後一種情況會多於2000萬美元) P20 世界上有老飛行員,也有勇敢的飛行員,但卻沒有又老又勇敢的飛行員。 P23 偉大的藝術作品、秘方或者音樂都不是團體創造的,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同樣,我也沒有發現哪一個出色的投資決策是由一個委員會做出的。 P25 將一個品牌建立在一個30秒或60秒的超級足球杯商業廣告上,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這樣做是不會成功的——只是又增加了一些噪音。 P30 表3-2 1995-2005年間的全明星股票 P32 表3-3 1985-1995年間的全明星股票 P33 今後投資者要想辨別表現最佳的企業,不應只關注廉價的股票或者是注重「順勢投資」,而應識別在大的潛在市場(addressable market) 中競爭並且具有長期動態增長潛力的成長型企業。 P35 「在豬槽邊就餐的豬」 福斯特的意思是,他始終都在留意自己投資組合的槽子,判斷哪支股票是那隻「最弱的豬,然後用一隻更有前途的股票取而代之。如果槽子邊所有的豬都比他看到的那隻仔豬強壯,槽子邊的豬就不用換掉。 P38 表3-5 1995-2005年期間的成長型股票和周期性股票 P47 盡管年輕的企業不可能會有足夠長的歷史可供評判,但其管理者和主要員工會有。 P48 我還看到一個企業成長的透明度,即它的可預測性。 我希望自己要找的企業能夠利用新出現的市場成長機會,而不是依靠有利的市場環沒悶境。 P88 如果汽車的發歲燃展歷程與計算機相同,那麼今天買一輛勞斯萊斯就只需要100美元,一加侖的油能走100萬英里,汽車每年爆炸一次,炸死車內所有的人。——羅伯特·克林格雷(Robert X.Cringley) P95 和任何其他領域一樣,真正成功的是那些有 *** 、肯花時間的人。我覺得有兩個因素很關鍵,即了解你自己的處境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怎樣做決定、看看自己的投資歷史,然後相應地對自己的戰略做出調整。 P99 歷史不是在重復,而是在壓韻。——馬克·吐溫 P121 領跑者和追隨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能否創新。——史蒂夫·喬布斯 P123 表6-2 沃爾瑪如何戰勝凱瑪特 P124 對於服務型企業,要看你找到的是否是未來之星,在三個標准可循: 1.按員工計算,企業的人均年收入。 2.企業從目前顧客那裡賺取的經常性收入。 3.非強制性員工流動率。 P125 評估一個企業的產品時會涉及到的問題 1.企業靠什麼出名? 2.企業的市場份額有多少?這個份額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3.該企業是否在行業里發展最快? 4.企業的定價是固定的,還是越來越高? 5.企業利潤是否穩定或不斷增加? 6.與行業內3家主要競爭對手比較起來,企業的利潤情況怎麼樣? 7.與3家主要競爭對手相比,企業的增長率如何? 8.該企業是否具有品牌價值? 9.企業人均收入是多少?與3家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呢? 10.如果它失去了一個貿易夥伴,原因是什麼?這夥伴跑去了哪裡? 11.企業銷售人員的素質如何? 12.企業是否在產品質量上領先? 13.企業將收入中的多少用於研發? P145 教練,我可以提名讓你當足球總教練,因為職務都是從上面往下派的。但我沒法指令你為領袖,因為領袖是由下面的人來決定的。 P155 表7-2 ThinkEquity公司的市盈率矩陣 P164 翻找過最多石頭的人將會是最後的贏家。這是我一慣的觀點。——彼得·林奇 P218 表9-28 油價的增長推動著新技術的出現 P232 表10-1 百思買和電路城數字上的比較 P236 表10-2 英特爾和超微半導體公司數字上的比較 P239 表10-3 戴爾和捷威數字上的比較 P244 表10-4 星巴克和香脆甜甜圈數字上的比較 P256 費雪分析方法(源自菲利普·費雪著的《怎樣選擇成長股》) 1. 企業目前的市場規模如何?其市潛力有多大?所屬行業的發展速度如何?結合分析目前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網際網路、品牌、外包、融合、人口因素和合並)。 2. 企業的管理者們是否具備在機遇面前開發新產品、促進企業發展的遠見的決心?5年後企業將走向何方?企業的發展策略是什麼? 3. 企業對於研發的投入有多大?相對於銷售額來說,企業將收入中的多大比例用於搞研發?其主要的研發舉措包括哪些?企業從事研發的員工有多少? 4. 企業的銷售隊伍如何?(要綜合考慮銷售人員的經驗、對市場的深入及企業是否具有激勵措施等問題) 5. 企業的利潤率是否使企業具有投資價值?(要考慮趨勢,企業相對於競爭對手的贏利空間、企業總體利潤和營運利潤等情況) 6. 企業為維護和提高利潤率水平做了哪些工作? 7. 企業的管理者是否同員工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要考慮罷工、中層管理者的流動率、員工的持股情況和企業的期權制等) 8. 企業的管理層是否關系非常融洽?(考慮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的流動率、補償機制、深度、經驗、文化及行業或商業關系) 9. 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否有效?(企業採取了何種系統和控制方法?) 10. 企業所屬行業獨有的成功要素是什麼?(考慮趨勢和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及這一對手所具有的優勢) 11. 企業的管理者對於企業長期和短期的利潤持何種觀點?(企業在人事、廣告、研發、培訓等方面投入有多大?) 12. 企業的發展是否還繼續需要資金支援? 13. 企業的管理者與投資者間的溝通是否良好?他們是否在壓力面前縮頭縮尾? 14. 企業的管理者是否正直可靠? (完)
牛股建倉多少資金跟進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只股他多少資金建倉的
2010年哪一隻股會是大牛股?
現在是2012年,討論今年的牛股正逢其時。創新類券商中長江證券盤小績優可能走牛。
朋友你不是從2010年穿越來的吧。
如何從幾千隻股票中選擇出一隻大牛股?
像抓金股這樣的APP可以試試看
2014年股市在哪些板塊能出大牛股
2014年股市將在資訊、環保板塊出大牛股
2011中國股市的大牛股會有哪些
你好,做股票就得跟庄走,或者做莊票,
20萬以上加我,帶你介入精彩的投資和投機
誰有(下一隻大牛股)這本書的電子版
《下一隻大牛股》(彼得·林奇強力推薦)電子書下載
:zhouwen2008./article.asp?id=88
無論對於成長型投資者還是企業家來說,這都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操作得當, 投資成長型企業會帶來很好的回報,但這不是賭博或投機,你需要做很多工作。《下一隻大牛股》對在這方面如何做得更好提供了系統的指導。邁克爾還在書中收納了30餘名專業人士的見解以及與他們的訪談,這些專業人士對於投資非常活躍的企業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
——彼得·林奇
邁克爾·莫懂得,如果沒有人力資本這一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使是好的產品也打造不出成功的企業。在《下一隻大牛股》中他指出,透過財務報表看管理質量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邁克爾·米爾肯
我相信,隨著將軟體視為一種服務的新一代企業的成長,我們將進入一個以創新和創造力為標志的時代。對於有興趣了解這一新時代的人,《下一隻大牛股》是必讀書。
——馬克·貝尼奧夫,Salesforce. CEO
在日益緊縮又緊密相連的全球市場中,本書是識別創造財富的投資之道最實用、最基本的指南。
——理查德·德里豪斯,德里豪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投資成長型股票的真知灼見。
——傑克·拉波特,T. Rowe Price金融集團高階副總裁
這本書非常有用,沒讀它,就不要去投資。
——金·馬夏,《商業周刊》資深撰稿人
一棵參天大樹總要從一粒種子開始發芽,而收益最可觀的股票總來自於那些能成長為大企業的小企業。金融界提供的資訊常常只關注耳熟能詳的企業,所以如何發現真正的潛力股就變得至關重要。
作者通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早預言了星巴克,阿波羅集團,GOOGLE等超級明星股,15年來,他被稱為當今最具慧眼的市場專家。在本書中,他第一次披露了自己的選股「秘訣」:..
·投資成長股的「十誡」
·對於大趨勢的分析
·對企業4個P的界定
·對企業的系統估價方法
通過本書,讀者不一定要成為上一下沃倫·巴菲特或彼得·林奇,但卻能掌握發現下一隻熱門股票的必備知識。
----->點選下載<CEB格式>
----->點選下載CEB閱讀器
[本日誌由 zhouwen 於 2007-10-19 01:42 PM 編輯]
文章來自: 本站原創
引用通告: 檢視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成功學成功學 免費資源免費資源 免費電子書免費電子書
2013年12月股市裡有2014年的大牛股嗎
威華股份……
Ⅷ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英特爾已要求股東在5月12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投票支持高管薪酬提案,該公司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1
據國外媒體報道,晶元巨頭英特爾提交的文件顯示,去年2月15日正式上任的CEO帕特·基辛格,在去年的收入接近1.8億美元,遠高於其他高管,是前任CEO同期收入的近300倍。
英特爾是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披露帕特·基辛格去年的收入接近1.8億美元的。
從英特爾提交的文件來看,帕特·基辛格去年從英特爾獲得的收入為1.7859億美元,包括109.85萬美元的工資、1.4億美元的股票獎勵、2910.84萬美元的期權獎勵、511.39萬美元的非股權獎勵。
帕特·基辛格是在去年1月13日被英特爾董事會任命為CEO的,在2月15日正式上任,雖然此前曾在英特爾效力30年,但他重回公司擔任CEO,還是獲得了175萬美元的簽約現金獎勵。
帕特·基辛格是英特爾自成立以來的第8任CEO,他接替的是任職不到三年的羅伯特·斯旺。文件顯示,羅伯特·斯旺去年在英特爾的收入為60.53萬美元,包括15.63萬美元的薪酬和44.9萬美元的其他補助。
雖然羅伯特·斯旺去年在英特爾的收入只有60.53萬美元,但他2019年的收入高達6693.51萬美元,2020年也有2238.95萬美元。在由臨時CEO轉正後的3年時間里,斯旺在英特爾的收入也高達8992.99萬美元。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2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英特爾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監管備案文件顯示,這家晶元巨頭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自2021年2月加入該公司以來,在短短11個月內收入接近1.8億美元,比普通員工平均收入高出1710倍。
數據顯示,基辛格在2021年的總收入為1.786億美元,比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Bob Swan)2020年的薪酬高出約698%。其中,基辛格的基本工資總額為110萬美元,他還獲得了175萬美元的現金招聘獎金。基辛格最大的'收入來自一次性新聘員工股票獎勵,占其總薪酬的近79%,價值約為1.404億美元。
英特爾約12.1萬名員工的平均年薪為104400美元,這意味著基辛格的收入比普通員工高出1710倍。與基辛格相比,斯旺2020年的收入僅是英特爾員工平均收入的217倍。
英特爾表示,在設計基辛格的薪酬方案時,該公司「尋求提供與基辛格能力和經驗相稱的薪酬,並反映出領導英特爾轉型的巨大挑戰」。盡管晶元市場出現了全球供應鏈短缺,但在基辛格的領導下,英特爾在2021年創造了747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2%。
英特爾在備案文件中寫道,在確定基辛格一次性新聘員工股權獎勵的規模和結構時,薪酬委員會考慮了許多因素,包括其因離開前僱主而失去的薪酬價值、獨特的技能、競爭激烈的高管人才市場、公司正在進行的轉型規模,以及確保與股東保持一致的重要性等。
關於首席執行官的新聘股權獎勵,英特爾表示,基辛格總薪酬中超過94%基於股權,「這是為了立即與股東結盟,並激勵其帶領公司成功轉型」。文件顯示,基辛格擁有英特爾約287853股股票。
備案文件顯示,基辛格2022年的薪酬總額預計為2630萬美元,其中基本工資125萬美元,與英特爾類似規模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相當。
在美國,公司高管薪酬始終在上漲。2021年,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的收入是員工平均工資的1447倍。盡管代理咨詢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機構股東服務公司)反對,但蘋果的股東們還是批准了這一薪酬方案。
英特爾已要求股東在5月12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投票支持高管薪酬提案,該公司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在基辛格執掌英特爾後,他公布了新的復興戰略,以重新奪回目前由台積電占據的半導體行業主導地位。英特爾曾是晶元製造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者。本月早些時候,英特爾公布了跨越六個歐盟國家的龐大投資計劃的細節,涉及到88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在德國進行大規模投資。
基辛格在重返英特爾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前,曾擔任VMWare的首席執行官。在離開之前,他曾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
由於在製造方面遭遇危機,在與對手的競爭中舉步維艱,英特爾的股價在2020年累計下跌約17%,但去年上漲了6.8%。與2021年3月30日相比,英特爾股價下跌了18%,當時為每股63.77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該公司股價下跌0.82%,報收於每股51.43美元。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3
英特爾報告稱,其新任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從 2021 年 2 月上任到年底的 11 個月內,總薪酬為1.7859億美元。英特爾大約 12.1萬名員工的總薪酬中位數為 104,400 美元,這意味著 Gelsinger 2021 年的年度總薪酬是普通員工的 1711倍。
這些數據基於英特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新文件。盡管晶元市場全球供應鏈短缺,但在Gelsinger的領導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英特爾在 2021 年創造了 790 億美元的創紀錄收入,同比增長1%。
2021 年,Gelsinger 的基本工資總額為 110 萬美元。他還獲得了 175 萬美元的現金招聘獎金。他最大的一筆報酬是 1.404 億美元的股票獎勵,約占其薪酬的 78%。Gelsinger還獲得了 2910 萬美元的股票期權獎勵。他的非股權激勵計劃薪酬總額為 510 萬美元。Gelsinger 的所有其他薪酬總額略高於 100 萬美元,總薪酬為 1.7859 億美元。
英特爾股票目前的交易價格為每股 51.94 美元。與 2021 年 3 月 30 日相比,英特爾股價下跌了 18%,當時英特爾的股價為每股 63.77 美元。
英特爾表示,在設計 Gelsinger 的薪酬方案時,該公司力求提供與 Gelsinger先生的能力和經驗相稱的薪酬,並反映領導英特爾轉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具體來說,在確定一次性新員工股權獎勵的規模和結構時,薪酬委員會考慮了 Gelsinger 先生離開前僱主而喪失的薪酬價值、他的獨特技能、競爭激烈的市場高級管理人才,公司正在進行的轉型的規模,最後是建立和確保與我們的股東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英特爾在其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寫道。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Gelsinger2022年的目標直接薪酬總額為 2630 萬美元,與英特爾同規模的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市場 50% 一致。
Ⅸ 英特爾和AMD的發展歷史
先講講英特爾吧。
•1968年~1972年
1968年
7月18日,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離開仙童半導體,投資創建諾伊斯-摩爾電子公司。後來公司支付1.5萬美元從INTLECO公司買到了「INTEL」名字的使用權,並更名為英特爾公司。
諾伊斯和摩爾各出資24.5萬美元,風險資本家阿瑟•羅克出資1萬美元並募集了250萬美元投資。
羅克出任公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諾伊斯任CEO,戈登•摩爾出任執行副總裁,公司在加州山景城正式運營。
1969年
英特爾發布了第一款產品3010 Schottky雙極隨機存儲器(RAM)。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靜態隨機存儲器(static RAM)1101。
英特爾從漢密爾頓電子公司(Hamilton Electric)接到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定單。
英特爾在瑞士日內瓦建立第一個美國本土之外的銷售辦公室。
1970年
英特爾發布1103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
英特爾年收入突破400萬美元。
英特爾在加州聖克拉拉城購買了26英畝土地,建造第一個廠房。
1971年
英特爾在在11月15日的《電子新聞》上刊登廣告宣布「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的到來」,第一款4位微處理器4004面世,時鍾頻率為108KHz,內含2300個晶體管,從此揭開了CPU發展的序幕。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可擦寫編程只讀存儲器(EPROM)。
英特爾以每股23.5美元公開上市,籌集了680萬美元。
英特爾單月銷售額首次突破100萬美元。
英特爾公司第一個工廠正式啟用。
1972年
英特爾公司第一個非美國本土的工廠啟用,位於馬來西亞檳榔嶼。
英特爾公司8位微處理器8008,時鍾頻率為200KHz。
英特爾購並Microma公司,進入新興的數字手錶市場。
英特爾啟用3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計算機晶元。
•1973年~1977年
1973年
英特爾第一家自有晶片廠正式啟用,地點在加州利弗莫爾市。
英特爾單月銷售額突破300萬美元。
基爾代爾開發了PC史上革命性的微處理程序設計語言PL/M。
1974年
英特爾發布首款真正的通用微處理器Intel 8080,時鍾頻率為2MHz。
英特爾第一個國外設計中心啟用,地點在以色列海法。
英特爾發布容量4K的動態隨機存儲器2107。
1975年
8080微處理器被用於Altair8800,這是最早的個人電腦之一。
羅伯特•諾伊斯被任命為英特爾董事會主席,戈登•摩爾成為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為執行副總裁。
英特爾推出多匯流排(MULTIBUS)。
1976年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微控制器8748和8048,在單一硅晶元上結合了中央處理器、存儲器、外圍設備以及輸入輸出功能。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第一台單板計算機iSBC80/10。
英特爾啟用4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英特爾發布時鍾頻率為5MHz的8085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AMD達成專利交叉使用協議,從而使AMD能夠使用Intel的微代碼。
1977年
英特爾開始生產磁泡存儲器(Magnetic Bubble Memory),這項業務延續了11年之久。
英特爾推出容量16K的2716 EPROM。
英特爾發布首款單晶元多媒體數字信號編解碼器(codec)2910,成為電訊業工業標准。
•1978年~1982年
1978年
英特爾推出16位微處理器8086,時鍾頻率為4.77MHz。
英特爾員工突破1萬名。
英特爾退出數字手錶業務,Miceoma品牌賣給了一家瑞士公司,存貨則賣給了Timex公司。
1979年
英特爾推出8088微處理器(8060的低價版本),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
英特爾首次進入《財富》雜志的500強,位居第486位。
戈登•摩爾出任英特爾董事會主席兼CEO,羅伯特•諾伊斯任副主席,安迪•格羅夫成為總裁兼COO。
羅伯特•諾伊斯被美國總統卡特授予國家科學勛章。
英特爾發布2920信號處理器,這是首款能對模擬型號進行實時數字處理的微處理器。
1980年
英特爾、數字設備公司(DEC)和施樂宣布合作開發乙太網,以使不同機器能夠通過區域網連接。
英特爾發布8087數字協處理器,把復雜的數字功能從微處理器中剝離,以提高性能。
英特爾發布歷史上銷售成績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
1981年
IBM選擇了8088作為IBM PC的微處理器,從此開創了PC時代。
英特爾為加快新產品進入市場,實行了「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每周自願增加25%的工作量而沒有任何額外補償。
英特爾發布32位的iAPX 432微處理器,但這款處理器並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1982年
英特爾推出80286的微處理器,內含13.4萬個晶體管,PC產業真正開始騰飛。在隨後的六年時間里,全球售出大約1500萬台基於286微處理器的PC。
IBM宣布以2.5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2%的股份,以幫助英特爾熬過產業不景氣階段,而後在1984年又以1億多美元追加收購了5%的股份。1987年,隨著產業環境的好轉,IBM出售了這些股份。
英特爾發布首款網路控制器82586,從主處理器剝離出網路功能從而提高系統性能。
英特爾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進入市場。
•1983年~1987年
1983年
英特爾發布CHMOS技術,在推動晶元性能增長的同時減少了能耗。
英特爾年收入達到10億美元。
英特爾開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1984年
IBM發布採用Intel 286處理器的PC-AT,採用開放的系統,奠定了X86系統結構在PC市場的統治地位。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CHMOS動態隨機存儲器,容量為256K。
安迪•格羅夫被《財富》周刊評為「美國十大最嚴厲的老闆」之一。
美國議會通過《半導體晶元保護法案》,允許半導體製造商取得他線路設計的版權,這一法案成為英特爾保護其發展的重要工具。
1985年
英特爾做出痛苦的選擇,把公司主營業務從最初的DRAM轉向微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處理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推出iPSC/1,進入超級計算機業務。
1986年
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簽署,日本對美國半導體製造商開放市場。
美國法院規定微碼(植入硅晶元的軟體)同樣適用美國著作權法。
英特爾發布容量1M的可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27010、27011和27210。
1987年
安迪•格羅夫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兼CEO。
羅伯特•諾伊斯被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授予全國技術勛章。
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級計算機,它基於大量的英特爾386處理器和80387數字協處理器。
•1988年~1992年
1988年
公司發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術,進入快閃記憶體領域。
羅伯特•諾伊斯成為SEMATECH總裁兼CEO,這是一個旨在保持美國在半導體製造研究領域最前沿地位的企業聯盟。
1989年
英特爾推出首款商用處理器i860,內含超過10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推出80486微處理器,內含120萬個晶體管。
1990年
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英特爾發布首款NetPort列印伺服器,使列印機能夠很便捷的連接到區域網並實現共享。
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老布希)授予戈登•摩爾全國技術勛章。
克雷格•貝瑞特出任英特爾執行副總裁。
1991年
英特爾正式開展「Intel Inside」品牌推廣計劃,這一LOGO在後來屢受指控。
英特爾在一個月之內發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適卡在內23款網路產品。
公司宣布將中止EPROM的開發,轉向快閃記憶體。
1992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equest的信息顯示,英特爾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供應商。
公司採用8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英特爾發布82420晶元組,公司正式進入晶元組領域。
•1993年~1997年
1993年
英特爾推出Pentium(奔騰)處理器(俗稱586),集成了310萬個晶體管。
克雷格•貝瑞特被任命為公司執行副總裁兼COO,戈登•摩爾留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安迪•格羅夫仍擔任總裁兼CEO。
英特爾被《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雜志評為世界第三最有價值品牌。
PCMCIA標准面世,使攜帶型電腦能夠很容易的加入數據機、音效卡、網路配適器等設備,英特爾是該項標準的創建者之一。
1994年
公司發布首款LANDesk網路管理軟體產品,能夠實現軟體區分、病毒防護、遠程診斷以及其它計算機網路功能。
奔騰處理器發現浮點缺陷,英特爾耗資4.7億美元更換所有晶元以及改進晶元設計。
英特爾協助定義即插即用標准,使PC添加外圍設備更加簡便。
1995年
英特爾推出專為伺服器和工作站設計的Pentimu Pro處理器,內含550萬個的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82430FX晶元組。
英特爾擴張其網路設備產品線,推出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和其他網路產品。
1996年
英特爾推出採用了MMX(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的Pentium處理器。
1997年
英特爾推出Pentium Ⅱ處理器,集成了75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StrataFlash存儲器,實現在單個存儲單元中存儲多位數據,大幅增加快閃記憶體容量。
安迪•格羅夫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克雷格•貝瑞特成為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成為董事會主席,戈登?摩爾則退任公司名譽主席。
•1998年~2002年
1998年
英特爾推出Celeron(賽揚)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Pentium Ⅱ Xeon(至強)處理器。
英特爾發布首款基於StrongARM結構體系的高性能、低能耗處理器,用於手持計算和通訊設備。
1999年
英特爾發布Pentium Ⅲ處理器,內含90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Pentium Ⅲ Xeon處理器。
英特爾進一步擴展網路產品線,推出IXP1200網路處理器和相關產品。
2000年
無線應用成為發展重點,英特爾發布Xscale微架構體系和數款無線網卡。
英特爾發布Pentium 4處理器,集成了4200萬個晶體管。
2001年
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戈登•摩爾正式退休。
英特爾推出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的首款64位Itanium(安騰)處理器。
英特爾發布Xeon處理器。
英特爾製造出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體管,寬僅15毫微米(1毫微米為十億分之一米)。
2002年
英特爾開始在300毫米(12英寸)晶片上採用0.13微米技術製造晶元產品。
保羅•歐德寧成為公司總裁兼COO, 克雷格•貝瑞特仍擔任CEO,戈登•格羅夫留任董事會主席。
英特爾發布超線程(Hyper-Threading)技術,這種技術能使一個處理器能同時運行多線程任務,從而提高多任務環境中的系統性能。
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小布希)向戈登•格羅夫頒發總統自由勛章。
公司發布專為高性能伺服器和工作站設計的Itanium(安騰)2處理器。
•2003年~2005年
2003年
Intel累計銷售處理器達到10億片。
英特爾發布專用於迅馳移動技術,這種技術具有高性能、電池使用時間長、集成了無線聯網能力等特點,可以使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加輕巧。Pentium M處理器是Centrino的核心。
英特爾推出PXA800F蜂窩處理器,這是一款把蜂窩電話和手持電腦關鍵結構完全集成與單個晶片的微晶元。
2004年
2004年Intel公司推出的64位至強處理器,是英特爾迄今為止推出的最成功的企業級64位伺服器產品。
2005年
推出雙內核英特爾至強處理器。
推出歡悅平台
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聚焦多內核平台
超越主頻的全新平台架構
英特爾加強支持64位計算 經濟型電腦專用英特爾® 賽揚® D 處理器閃亮登場
英特爾公布第二季度收入突破92億美元 每股收益33美分
英特爾架構伺服器喜獲雙內核動力 英特爾推出雙內核入門級伺服器平台
新架構帶來更出色性能 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採用更快的前端匯流排
英特爾將提前推出雙內核、超線程(HT)伺服器平台
英特爾公司開發超低功耗製程 新型65納米製程將進一步延長移動設備的電池使用時間
領先企業和技術計算供應商創立安騰® 解決方案聯盟,全新、廣泛的行業支持計劃將加速安騰® 解決方案的上市進程
全新雙核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面世,英特爾發運多核伺服器平台
2005 年秋季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多核平台成就無限機遇
英特爾推出 90 納米多級單元針對多媒體手機的高性能 NOR 快閃記憶體
•2006年~至今
2006年
英特爾第四季度收入 102 億美元;每股收益 40 美分
英特爾在全球率先取得 45 納米晶元製程技術開發重大成功
英特爾酷睿雙核處理器登陸嵌入式市場
採用英特爾® 酷睿™ 微架構的電腦即將面世
英特爾下一代企業平台即將閃亮登場
英特爾新的高產量65納米工廠開張
英特爾將向中國企業提供下一代BIOS核心技術
英特爾公司宣布進行重組—預計成本和運營開支將在2007年降低20億美元,2008年降低30億美元
英特爾推出嵌入式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
高效節能 超越未來——英特爾2006年秋季信息技術峰會在上海舉行
英特爾開啟四核時代——全球最佳處理器,性能再創造新高
2007年
英特爾第四季度收入97億美元
英特爾發布晶體管技術重大突破,為40年來計算機晶元之最大革新
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北京首發
在進入嵌入計算行業30年之際,英特爾推出四核處理器
多核時代虛擬化應用助推器在京發布
英特爾第二季度收入達87億美元
英特爾在京發布刀片伺服器平台開放規格
全新英特爾伺服器處理器 速度與能效的極致選擇
再來講AMD。
AMD創辦於1969年,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但是從那時起到現在,AMD一直在不斷地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年收入高達24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下面將介紹決定AMD發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動AMD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並按時間順序回顧AMD各年大事。
1969-74 - 尋找機會
在公司剛成立時,所有員工只能在創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辦公,但不久他們便遷往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鋪後面的兩個房間作為辦公地點。到當年9月份,AMD已經籌得所需的資金,可以開始生產,並遷往加州森尼韋爾的901 Thompson Place,這是AMD的第一個永久性辦公地點。
在創辦初期,AMD的主要業務是為其它公司重新設計產品,提高它們的速度和效率,並以"第二供應商"的方式向市場提供這些產品。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遷往位於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總部。
1969年11月--Fab 1產出第一個優良晶元--Am9300,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這時AMD已經擁有54名員工和18種產品,但是還沒有銷售額。
1970--推出一個自行開發的產品--Am2501。
1972年11月--開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廠房中生產晶圓。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發行了52.5萬股。
1973年1月--AMD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以進行大批量生產。
1974--AMD以2650萬美元的銷售額結束第五個財年。
1974-79 - 定義未來
AMD在第二個五年的發展讓全世界體會到了它最持久的優點--堅忍不拔。盡管美國經濟在1974到75年之間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衰退,AMD公司的銷售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仍然在此期間增長到了1.68億美元,這意味著平均年綜合增長率超過60%。
1974--位於森尼韋爾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5--AMD通過AM9102進入RAM市場。
1975--AMD的產品線加入8080A標准處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和Intel簽署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77--西門子和AMD創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馬尼拉設立一個組裝生產基地。
1978--AMD的銷售額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年度總營業額達到1億美元。
1978--奧斯丁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79--奧斯丁生產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 - 1983 - 尋求卓越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兩個著名的標志代表了AMD的處境。第一個是所謂的"蘆筍時代",它代表了該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場提供的專利產品數量的決心。與這種高利潤的農作物一樣,專利產品的開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最終會給前期投資帶來滿意的回報。第二個標志是一個巨大的海浪。AMD將它作為"追趕潮流"招募活動的核心標志,並用這股浪潮表示集成電路領域的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
AMD的研發投資一直領先於業內其他廠商。在1981財年結束時,該公司的銷售額比1979財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間,AMD擴建了它的廠房和生產基地,並著重在得克薩斯州建造新的生產設施。AMD在聖安東尼奧建起了新的生產基地,並擴建了奧斯丁的廠房。AMD迅速地成為了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競爭者。
1981--AMD的晶元被用於建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1981--聖安東尼奧生產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決定延續並擴大他們原先的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82--奧斯丁的第一條只需4名員工的生產線(MMP)開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簽署圍繞iAPX86微處理器和周邊設備的技術交換協議。
1983--AMD推出當時業內最高的質量標准INT.STD.1000。
1984-1989 - 經受嚴峻考驗
在1986年,變革大潮開始席捲整個行業。日本半導體廠商逐漸在內存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這個市場一直是AMD業務的主要支柱。同時,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沖擊了整個計算機市場,限制了人們對於各種晶元的需求。AMD和半導體行業的其他公司都致力於在日益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競爭手段。
到了1989,Jerry Sanders開始考慮改革:改組整個公司,以求在新的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AMD開始通過設立亞微米研發中心,加強自己的亞微米製造能力。
1984--曼谷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84--奧斯丁的第二個廠房開始動工。
1985--AMD首次進入財富500強。
1985--位於奧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啟動自由晶元計劃。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晶元。
1986--AMD推出業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86年10月--由於長時間的經濟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來的首次裁員計劃。
1987--AMD與sony公司共同設立了一家CMOS技術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訴訟。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達成並購協議。
1988年10月--SDC開始動工。
1989年9月4日- 展開變革
AMD在這段時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提供越來越具競爭力的產品,不斷地開發出對於大批量生產至關重要的製造和處理技術,以及加強與戰略性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而實現的。在這段時期,與基礎設施、軟體、技術和OEM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夠帶領整個行業向創新的平台和產品發展,在市場中再次引入競爭。
1995--富士-AMD半導體有限公司(FASL)的聯合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95--Fab 25建成。
1996--AMD收購NexGen。
1996--AMD在德累斯頓動工修建Fab 30。
1997--AMD推出AMD-K6處理器。
1998--AMD在微處理器論壇上發布AMD速龍處理器(以前的代號為K7)。
1999--AMD推出AMD速龍處理器,它是業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計算的第七代處理器。
2000--AMD在第一季度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銷售記錄。
2000--AMD的Dresden Fab 30開始首次供貨。
2001--AMD推出AMD 速龍 XP處理器。
2001--AMD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龍 MP 雙處理器。
2002--AMD 和UMC宣布建立全面的夥伴關系,共同擁有和管理一個位於新加坡的300-mm晶圓製造中心,並合作開發先進的處理技術設備。
2002--AMD收購Alchemy Semiconctor,建立個人連接解決方案業務部門。
2002--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擔任AMD的首席執行官。
2002--AMD推出第一款基於MirrorBit(TM) 架構的快閃記憶體設備。
2003-AMD 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TM)(皓龍) 處理器。
2003-AMD 推出面向台式電腦 和筆記簿電腦的AMD 速龍(TM) 64處理器。
2003-AMD推出 AMD 速龍(TM) 64 FX處理器. 使基於AMD 速龍(TM) 64 FX處理器的系統能提供影院級計算性能。
2006至今--融聚與分拆
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54億美元並購ATI,新公司將以AMD的名義運作。
AMD2006年10月25日宣布完成對加拿大ATI公司價值約54億美元的並購案。
根據雙方交易條款,AMD以42億美元現金和5700萬股AMD普通股收購截止2006年7月21日發行的ATI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過此次並購, AMD在處理器領域的領先技術將與ATI公司在圖形處理、晶元組和消費電子領域的優勢完美結合,AMD將於2007年推出以客戶為導向的技術平台,滿足客戶開發差異化解決方案的需求。
AMD同時將繼續開發業界最好的處理器產品,讓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佳的技術組合;從2008年起,AMD將超越現有的技術布局,改造處理器技術,推出整合處理器和繪圖處理器的晶元平台。
2008年10月8日, AMD閃電宣布分拆其製造業務,與阿布扎比一家簡稱ATIC的高科技投資公司合資成立名為Foundry的新製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轟動。根據協議,AMD將把德國德累斯頓的兩家生產工廠以及相關的資產及知識產權全盤轉入合資公司。AMD將擁有合資公司44.4%股份,ATIC則持有其餘股份。至此,AMD徹底轉型為一家晶元設計公司。
Ⅹ 英特爾市值一天蒸發一千五百億,為何其股票如此震盪
英特爾作為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在業內擁有非常良好的口碑,企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但是英特爾的股票卻突然發生了嚴重的動盪,對該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加上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英特爾不得不主動求變,在已有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突破。由於採用了更多尖端技術,英特爾部分產品的總體生產成本增加,導致了企業在銷售上面臨更大的壓力。而疫情的影響更是火山澆油,英特爾的多款產品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銷量下滑。他們不得不降低采購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有足夠的現金流應對危機。接下來,我就從這三個方面談談英特爾股票發生巨幅波動的原因。
一、生產成本上升技術的革新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研發過程中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而這些投入最後能夠獲得多大的收益是難以預測的。英特爾這樣的國際企業在研發方面毫無疑問走在行業前列,但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成本上升的情況。在銷售價格變動不大的前提下,相對而言利潤就會減少很多,這對於企業的市值有直接影響。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英特爾股票波動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