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股票歷史數據
A. 機器人的資料
機器人就是一種機器,擁有半自主或者是全自主的能力。最早發明的機器人是隋煬帝命工匠按照柳抃形象所營造的木偶機器人,施有機關,有坐、起、拜、伏等能力。
機器人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等基本特徵,可以輔助甚至替代人類完成危險、繁重、復雜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服務人類生活,擴大或延伸人的活動及能力范圍。
《隋書》里曾記載了一個機器人的故事:「……帝猶恨不能夜召,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於抃。帝每在月下對酒,輒令宮人置之於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
——楊廣沒登基的時候,和文士柳抃就結成了好友,登基之後,關系更鐵。只可惜大半夜把柳抃召進紫微城大內總不妥當,楊廣只好「望梅止渴」,命人照柳抃的模樣做了一個木偶,裝上機關,木偶能坐能站還會磕頭。楊廣興致來了,就和這個木偶月下對飲歡笑。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Karel Capek)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劇本中,凱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隸的意思。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在該劇中,機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沒有感覺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從事繁重的勞動。後來,羅薩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機器人具有了感情,導致機器人的應用部門迅速增加。在工廠和家務勞動中,機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員。機器人發覺人類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終於造反了,機器人的體能和智能都非常優異,因此消滅了人類。但是機器人不知道如何製造它們自己,認為它們自己很快就會滅絕,所以它們開始尋找人類的倖存者,但沒有結果。最後,一對感知能力優於其他機器人的男女機器人相愛了。這時機器人進化為人類,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凱佩克提出的是機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問題。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可能引發人類不希望出現的問題。雖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種想像,但人類社會將可能面臨這種現實。
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195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Asimov)在《我是機器人》一書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
①機器人必須不傷害人類,也不允許它見人類將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②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人類的命令與第一條相違背;
③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這與上述兩條相違背。
這三條原則,給機器人社會賦以新的倫理性。至今,它仍會為機器人研究人員、設計製造廠家和用戶提供十分有意義的指導方針。
1967年日本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學術會議上,人們提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定義。一是森政弘與合田周平提出的:「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從這一定義出發,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動性、智能性、個體性、半機械半人性、作業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動性等10個特性來表示機器人的形象;另一個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個條件的機器可以稱為機器人:
①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
②具有非接觸感測器(用眼、耳接受遠方信息)和接觸感測器;
③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感測器。
該定義強調了機器人應當具有仿人的特點,即它靠手進行作業,靠腳實現移動,由腦來完成統一指揮的任務。非接觸感測器和接觸感測器相當於人的五官,使機器人能夠識別外界環境,而平衡覺和固有覺則是機器人感知本身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感測器。
關於機器人的分類,國際上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機器人的發展階段
①第一代機器人:示教再現型機器人。1947年,為了搬運和處理核燃料,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台遙控的機器人。1962年美國又研製成功PUMA通用示教再現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通過一個計算機,來控制一個多自由度的機械,通過示教存儲程序和信息,工作時把信息讀取出來,然後發出指令,這樣機器人可以重復地根據人當時示教的結果,再現出這種動作。比方說汽車的點焊機器人,它只要把這個點焊的過程示教完以後,它總是重復這樣一種工作。
②第二代機器人:感覺型機器人。示教再現型機器人對於外界的環境沒有感知,這個操作力的大小,這個工件存在不存在,焊接的好與壞,它並不知道,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研究第二代機器人,叫感覺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擁有類似人在某種功能的感覺,如力覺、觸覺、滑覺、視覺、聽覺等,它能夠通過感覺來感受和識別工件的形狀、大小、顏色。
③第三代機器人:智能型機器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明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帶有多種感測器,可以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判斷及決策,在變化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中,自主決定自身的行為。
控制方式
①操作型機器人:能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多功能,有幾個自由度,可固定或運動,用於相關自動化系統中。
②程式控制型機器人:按預先要求的順序及條件,依次控制機器人的機械動作。
③示教再現型機器人:通過引導或其他方式,先教會機器人動作,輸入工作程序,機器人則自動重復進行作業。
④數控型機器人:不必使機器人動作,通過數值、語言等對機器人進行示教,機器人根據示教後的信息進行作業。
⑤感覺控制型機器人:利用感測器獲取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⑥適應控制型機器人:機器人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動。
⑦學習控制型機器人:機器人能「體會」工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學習功能,並將所「學」的經驗用於工作中。
⑧ 智能機器人:以人工智慧決定其行動的機器人。
目前,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
我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這和國際上的分類是一致的。工業機器人是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
工業機器人按臂部的運動形式分為四種。直角坐標型的臂部可沿三個直角坐標移動;圓柱坐標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轉和伸縮動作;球坐標型的臂部能回轉、俯仰和伸縮;關節型的臂部有多個轉動關節。
工業機器人按執行機構運動的控制機能,又可分點位型和連續軌跡型。點位型只控制執行機構由一點到另一點的准確定位,適用於機床上下料、點焊和一般搬運、裝卸等作業;連續軌跡型可控制執行機構按給定軌跡運動,適用於連續焊接和塗裝等作業。
工業機器人按程序輸入方式區分有編程輸入型和示教輸入型兩類。編程輸入型是將計算機上已編好的作業程序文件,通過RS-232串口或者乙太網等通信方式傳送到機器人控制櫃。示教輸入型的示教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由操作者用手動控制器(示教操縱盒),將指令信號傳給驅動系統,使執行機構按要求的動作順序和運動軌跡操演一遍;另一種是由操作者直接領動執行機構,按要求的動作順序和運動軌跡操演一遍。在示教過程的同時,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動存入程序存儲器中在機器人自動工作時,控制系統從程序存儲器中檢出相應信息,將指令信號傳給驅動機構,使執行機構再現示教的各種動作。示教輸入程序的工業機器人稱為示教再現型工業機器人。
B. AI都能炒股了,以後就要拼誰的演算法牛了
人工智慧量化交易平台宣布獲得數百萬人民幣融資。據悉,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團隊建設、產品開發和硬體設備投入。
是一家基於人工智慧的量化投資公司,成立於2017年10月,主要將技術應用於量化投資領域,實現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回報。
中國私、公募基金規模呈大跨步發展,截止2018年2月底,中國私募基金規模已達12.01萬億元,公募資金規模已達12.64萬億,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獲得投資收益的效率,是公、私募投資最大需求,國外盛行的量化交易越來越被國內機構所接受。
在量化交易這個領域,目前已有不少項目:私人量化交易平台JoinQuant、RiceQuant以及優礦,為量化交易領域提供核心演算法支持的眾加,量化策略商城微量網、以量財富為代表的量化理財平台,以及為量化投資者提供智能交易和分析工具的名策數據。
量化交易策略的建立是量化交易的重要環節。目前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輸入與這套邏輯相關聯的因子,比如歷史表現、公司財務數據、宏觀經濟數據、上下游供應商數據等眾多參數,建立一套模型,以算出標的上漲或下跌的概率,並生成投資組合和調倉策略。隨著近幾年人工智慧興起,不少人開始選用機器學習等方式,輸入眾多因子,讓AI自己生成策略。
創始人兼CEO龐表示,的做法則不同,是用神經管網路替代原來用邏輯和策略構建的數學模型,通過輸入股票相關數據,利用訓練不同結構的神經網路來實現機器自主的量化交易。想做量化交易界的Deepmind(研發阿爾法狗的團隊),成為中國的基金。
目前,的首個產品A股機器人「狗」已上線,應用於國內二級市場的投資,產品已實盤測試8個月。數據顯示,狗實盤業績顯著,在2017年11月A股普跌的情況下(中證1000跌幅超4%),狗依然實現了5.23%的收益,最大回撤控制在2.7%,並在2018年1月底上證指數大跌12%的情況下,智富狗做到了提前清盤避險,業績明顯優於大盤。
投資人黃表示:「人工智慧是非常好的提高效率的方式,非常關注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我們認為以為代表的、基於神經網路的人工智慧量化交易平台,能極大地提高大型的高頻交易的效率。人的精力有限,一個再好的操盤手也不可能同時看2000支股票,但機器能輕易辦到。」
C. 財務機器人可以代替財務人員,還有哪些工
1、在人工智慧被引入到會計工作中,普通核算類型工作的崗位勢必減少,但財務人員不會完全被人工智慧取代。
2、目前會計行業的普通核算類型的人員已達到飽和,但高水平的財務管理人才仍是鳳毛麟角。一個財務人員不能簡簡單單的看見賬簿上面記載的數據,而要利用這些數據看到公司背後的實際情況,為公司發展壯大統籌規劃。
3、即需要的是一個對會計知識、行業法律法規、管理決策和現代科技綜合掌握的高精尖人物,擁有評估判斷、預測決策與人機協調多方面才能的復合型人才。
D. 中國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70年代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70年代是世界科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登上了月球,實現了金星、火星的軟著陸。我國也發射了人造衛星。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應用掀起一個高潮,尤其在日本發展更為迅猛,它補充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自己的工業機器人。
2、進入80年代後,在高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七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完成了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成套技術的開發,研製出了噴塗、點焊、弧焊和搬運機器人。
1986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實施,智能機器人主題跟蹤世界機器人技術的前沿,經過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製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3、從90年代初期起,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先後研製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
並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4)機器人股票歷史數據擴展閱讀:
數據統計,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12—2017年5年間,平均增長率達31.1%,高於同期全球機器人市場17%的平均增長率,國內整體市場規模仍在進一步擴大。而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交互技術的快速生育,尤其5G的應用,將給機器人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有理由相信,中國機器人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力助推者。未來是一個「人—機」相融的美好世界。
E. 機器人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嗎
F. 機器人最早是誰發明的
發明第一台機器人的是享有「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先生。
恩格爾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並於195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6年,恩格爾伯格買下了喬治·德沃爾的「程序化部件傳送設備」專利,1957年,天使投資的300萬美元到位,他們創立了萬能自動公司Unimation,也是世界第一家機器人公司。1959年,一個重達2噸但卻有著1/10000英寸精確度的龐然大物誕生,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 。他們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6)機器人股票歷史數據擴展閱讀:
1983年,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們將Unimation公司賣給西屋公司,創建了TRC公司,開始研製服務機器人。
1988年,恩格爾伯格的新公司開始銷售護士助手醫療機器人。依靠大量的感測器,護士助手能夠在醫院自由行動,協助護士提供送飯、送葯和送信等服務,可謂是《超能陸戰隊》中「大白」的鼻祖。這家服務機器人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末被收購。
G. python量化哪個平台可以回測模擬實盤還不要錢
Python量化投資框架:回測+模擬+實盤
Python量化投資 模擬交易 平台 1. 股票量化投資框架體系 1.1 回測 實盤交易前,必須對量化交易策略進行回測和模擬,以確定策略是否有效,並進行改進和優化。作為一般人而言,你能想到的,一般都有人做過了。回測框架也如此。當前小白看到的主要有如下五個回測框架: Zipline :事件驅動框架,國外很流行。缺陷是不適合國內市場。 PyAlgoTrade : 事件驅動框架,最新更新日期為16年8月17號。支持國內市場,應用python 2.7開發,最大的bug在於不支持3.5的版本,以及不支持強大的pandas。 pybacktest :以處理向量數據的方式進行回測,最新更新日期為2個月前,更新不穩定。 TradingWithPython:基於pybacktest,進行重構。參考資料較少。 ultra-finance:在github的項目兩年前就停止更新了,最新的項目在谷歌平台,無奈打不開網址,感興趣的話,請自行查看吧。 RQAlpha:事件驅動框架,適合A股市場,自帶日線數據。是米筐的回測開源框架,相對而言,個人更喜歡這個平台。 2 模擬 模擬交易,同樣是實盤交易前的重要一步。以防止類似於當前某券商的事件,半小時之內虧損上億,對整個股市都產生了惡劣影響。模擬交易,重點考慮的是程序的交易邏輯是否可靠無誤,數據傳輸的各種情況是否都考慮到。 當下,個人看到的,喜歡用的開源平台是雪球模擬交易,其次是wind提供的模擬交易介面。像優礦、米筐和聚寬提供的,由於只能在線上平台測試,不甚自由,並無太多感覺。 雪球模擬交易:在後續實盤交易模塊,再進行重點介紹,主要應用的是一個開源的easytrader系列。 Wind模擬交易:若沒有機構版的話,可以考慮應用學生免費版。具體模擬交易介面可參看如下鏈接:http://www.dajiangzhang.com/document 3 實盤 實盤,無疑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股票程序化交易,已經被限制。但對於萬能的我們而言,總有解決的辦法。當下最多的是破解券商網頁版的交易介面,或者說應用爬蟲爬去操作。對我而言,比較傾向於食燈鬼的easytrader系列的開源平台。對於機構用戶而言,由於資金量較大,出於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慮,並不建議應用。 easytrader系列當前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 easytrader:提供券商華泰/傭金寶/銀河/廣發/雪球的基金、股票自動程序化交易,量化交易組件 easyquotation : 實時獲取新浪 / Leverfun 的免費股票以及 level2 十檔行情 / 集思路的分級基金行情 easyhistory : 用於獲取維護股票的歷史數據 easyquant : 股票量化框架,支持行情獲取以及交易 2. 期貨量化投資框架體系 一直待在私募或者券商,做的是股票相關的內容,對期貨這塊不甚熟悉。就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簡單總結一下。 2.1 回測 回測,貌似並沒有非常流行的開源框架。可能的原因有二:期貨相對股票而言,門檻較高,更多是機構交易,開源較少; 去年至今對期貨監管控制比較嚴,至今未放開,只能做些CTA的策略,另許多人興致泱泱吧。 就個人理解而言,可能wind的是一個相對合適的選擇。 2.2 模擬 + 實盤 vn.py是國內最為流行的一個開源平台。起源於國內私募的自主交易系統,2015年初啟動時只是單純的交易API介面的Python封裝。隨著業內關注度的上升和社區不斷的貢獻,目前已經一步步成長為一套全面的交易程序開發框架。如官網所說,該框架側重的是交易模塊,回測模塊並未支持。 能力有限,如果對相關框架感興趣的話,就詳看相關的鏈接吧。個人期望的是以RQAlpha為主搭建回測框架,以雪球或wind為主搭建模擬框架,用easy系列進行交易。
H. 以前的機器人和現在的機器人的對比
以下是機器人演化史,供參考:
其實當今社會,我們人類已經在很多方面都離不開機器人的幫助。那麼,機器人發展到現在都有哪些重要的時刻呢?下面就列出機器人發展史的偉大時刻來供大家參考。
1、漏壺,公元前1400年
巴比倫人發明了漏壺,這是一種利用水流計量時間的計時器,它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機械設備之一。在後來的好幾百年,發明家們不斷對漏壺設計進行改進。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古希臘發明家特西比烏斯(Csestibus)發明了一種採用活靈活現的人物造型指針指示時間的水鍾,他也因此成名。
2、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22年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想像過機器人的功用,他寫道:「如果每一件工具被安排好甚或是自然而然地做那些適合於它們的工作……那麼就沒必要再有師徒或主奴了。」
3、達•芬奇的騎士,1495年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設計了一種發條騎士,試圖讓它能夠坐直身子、揮動手臂以及移動頭部和下巴。這個機器人是否曾被造出來並不能確定,但根據其設計或許能夠造出第一個人形機器人。
4、沃康松的鴨子,1737年
法國發明家雅克•沃康松(Jacques Vaucanson)製造了一隻發條鴨子,它可以扇動翅膀、發出嘎嘎叫聲,以及攝入和消化食物。
5、土耳其機器人,1769年
匈牙利作家兼發明家沃爾夫岡•馮•肯佩倫(Wolfgangvon Kempelen)建造了土耳其機器人(The Turk),它由一個楓木箱子跟箱子後面伸出來的人形傀儡組成,傀儡穿著寬大的外衣,並戴著穆斯林的頭巾。這台裝置誕生後一度名聲大噪,因為它被視為能夠跟國際象棋高手對弈的機器人,但最終謎底揭開,機器人之所以會下棋是因為箱子里藏著一個人。
6、雅卡爾提花織機,1801年
法國絲綢織工兼發明家約瑟夫•雅卡爾(Joseph Jacquard)發明了一種可以通過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機。在十年之內,這種織機被大規模生產出來,整個歐洲有數千台投入使用。
7、夢想變成真正男孩的木偶,1881年
義大利作家卡洛•洛倫齊尼(Carlo Lorenzini)寫出了《匹諾曹》(Pinnochio),講述了一個提線木偶變成真正男孩的故事。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關於機器人獲得生命的文學主題將繁榮興旺。
8、超越自身時代的特斯拉,1898年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紐約的麥迪遜廣場花園向觀眾演示了一項新發明,他稱之為「teleautomaton」(遠程自動操作裝置),即一艘無線電遙控船。觀眾認為它是一種把戲,而遙控技術直到數十年後才得到普及。
9、羅素姆萬能機器人,1921年
捷克劇作家卡爾•恰佩克(Karl Capek)在名為《羅素姆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的戲劇作品中創造了「robot」(機器人)這個名詞。這個詞源於捷克語的「robota」,意思是「苦力」。在該劇的結尾,機器人接管了地球,並毀滅了它們的創造者。
10、瑪利亞和大都會,1926年
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拍攝了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這部無聲電影將場景設置在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城市中。影片角色中有一個女性機器人——這是機器人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它採用了一位人類女性的外形,目的是破壞勞工運動。
11、機器人三定律,1942年
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發表了一篇名為《環舞》(Runaround)的短篇小說,其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12、控制論誕生,1948年
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發表了《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一書,這是實用機器人領域具有開創意義的著作。他首先提出了「控制論」這個概念,第一次把只屬於生物的有目的的行為賦予機器,闡明了控制論的基本思想。1948年又發表了《控制論》,為控制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標志著它的正式誕生。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
13、「尤尼梅特」開始工作,1954年
工業機器人先驅喬治•德沃爾(GeorgeDevol)創造了世界第一台可編程的機器人「尤尼梅特」(Unimate),它在1961年被投入通用汽車公司(GM)的一條汽車裝配生產線正式開始工作。
14、機器人產業誕生,1956年
喬治•德沃爾和約瑟夫•英格伯格(Joseph Engelberger)創立了世界第一家機器人公司尤尼梅申(Unimation)。上世紀60年代,該公司被聯合柴油機電氣公司(Condec Corporation)收購。後來,聯合柴油機電氣公司的部分產業被工業製造巨頭伊頓電氣集團(Eaton)買下。
15、計算機輔助製造,1959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伺服機構實驗室(The Servomechanisms Laboratory)向世人展示了計算機輔助製造,一台銑床機器人為每位與會者製造了一個紀念煙灰缸。
16、謝克機器人,1966年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The ArtificialIntelligence Centeratthe Stanford Research Center)開始了謝克機器人(ShakeTheRobot)的研發工作,這是第一台移動機器人,它被賦予了有限的觀察和環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計算機要填滿整個房間。
17、「對不起,戴夫,恐怕我不能那麼做。」1968年
HAL9000(啟發式程序化演算計算機)出現在了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k)的電影作品《2001太空漫遊》之中,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是編劇(他將電影的故事寫成了小說)。HAL9000是一台人工智慧計算機,它掌管著「發現號」太空飛船(Discovery)——它最終發了瘋。這個角色反映了人們對智能機器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擔憂。
18、公關機器人,1977年
R2-D2和C-3PO出現在了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執導的影片《星球大戰》(Star Wars)之中,可以說,這兩個勇敢機器人的名聲在現代文化中最為響亮。
19、斯坦福推車,1979年
斯坦福推車(StanfordCart)誕生,這是一輛四輪漫遊者,它的眼睛是攝像頭,通過分析以及對自己的路線進行編程,它能夠在一個滿是椅子的房間里繞開障礙物行進。
20、但丁降臨,1993年
一台名為但丁(Dante)的八腳機器人試圖探索南極洲的埃里伯斯火山,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動由研究人員在美國遠程操控,開辟了機器人探索危險環境的新紀元。
21、探路者,1997年
小個頭的「旅居者」探測器(Sojourner Rover)開始了自己的火星科研任務,它的最高行走時速為0.02英里,這台機器人探索了自己著陸點附近的區域,並在之後三個月中拍攝了550張照片。
22、會說話的菲比娃娃,1998年
一款毛茸茸的類蝙蝠機器人成為當時年末購物旺季最搶手的玩具,它的名字是菲比娃娃(Furby)。這款30美元的玩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它一開始只能胡言亂語,但很快就能學會使用預編程的英語短句。在12個月之內,菲比娃娃售出了2,700多萬件。
23、人類最好的朋友,1999年
索尼公司(Sony)的機器狗「愛寶」(AIBO)讓科技產品愛好者一見傾心,這款售價2,000美元的機器狗能夠自由地在房間里走動,並且能夠對有限的一組命令做出反應。
24、能走路的阿西莫器人,2000年
本田汽車公司(Honda Motor)出品的人形機器人阿西莫(ASIMO)走上了舞台,它身高1.3米,能夠以接近人類的姿態走路和奔跑。
25、機器清潔工,2002年
iRobot公司發布了Roomba真空保潔機器人,這款造型類似飛盤的產品售出了600多萬台。從商業角度來看,它是史上最成功的家用機器人。
26、大生意,2004年
北美機器人產業的營收突破10億美元。
27、「勇氣號」探測器,2004年
美國宇航局(NASA)的「勇氣號」探測器(Spirit Rover)登陸火星,開始了探索這顆星球的任務。這台探測器在原先預定的90天任務結束後繼續運行了6年時間,總旅程超過7.7公里。
28、斯坦利自動駕駛汽車穿過終點,2005年
斯坦利自動駕駛汽車(Stanley)成功越野行駛212公里,它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個小組研發而成。在無人駕駛機器人挑戰賽(DARPA Grand Challenge)中,斯坦利自動駕駛汽車第一個穿過終點,最終贏得200萬美元大獎。
29、機器宇航員,2012年
「發現號」太空梭(Discovery)的最後一項太空任務是將首台人形機器人送入國際空間站。這位機器宇航員被命名為「R2」,它的活動范圍接近於人類,並可以執行那些對人類宇航員來說太過危險的任務。美國宇航局表示,「隨著我們超越低地球軌道,這些機器人對美國宇航局的未來至關重要。」
30、無人駕駛汽車獲得牌照,2012年
內華達州機動車輛管理局(NDM)頒發了世界第一張無人駕駛汽車牌照,該牌照被授予一輛豐田普銳斯(ToyotaPrius),這輛車使用谷歌公司(Google)開發的技術進行了改造。到目前為止,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累計行駛30多萬公里,且未造成任何事故。
31、深度學習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慧邁向大數據時代
在過去的三十年,深度學習運動一度被認為是學術界的一個異類,但是現在, Geoff Hinton和他的深度學習同事,包括紐約大學Yann LeCun和蒙特利爾大學的Yoshua Bengio,在互聯網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Hinton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和研究員,目前就職於Google,他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來提高語音識別、圖像標簽以及其他無數在線工具的用戶體驗,LeCun在Facebook做類似的工作。當下人工智慧在微軟、IBM以及網路和許多其它公司受到極大的關注。
32、家庭機器人JIBO在kickstarter上眾籌成功,除了PC,每個家庭還應當有一個機器人
2014年,社會機器人的奠基人之一Cynthia Breazeal女神出手,在Indiegogo眾籌平台上推出一款家用機器人Jibo,想要做一款每家每戶都用得起都機器人瓦力,最終籌款228萬美元。
最近,Jibo獲得了一筆253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RRE領投,Two Sigma Investments、 Formation 8 、 Samsung Ventures參投,上一輪的投資人Charles River Ventures、Fairhaven Capital Partners 、Osage Venture Partners 參投。Jibo原計劃融資1500萬美元,作為明星級社交機器人產品融資金額最終達到了2530萬美元。
33、軟銀收購Aldebaran,推出Pepper機器人
奧爾德巴倫機器人研究公司潛心兩年終於秘密研發成功類人型機器人 Pepper,現如今日本電信巨頭軟銀公司准備在明年將 Pepper 賣給日本消費者!
Pepper 對面這個首席執行官就是日本首富、日本電信巨頭軟銀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孫正義。就是他預見到眾多新產品的發展並將其整合到手機運營商公司、互聯網合資公司以及媒體公司中來,成功打造出一座巨大的商業綜合體。就在今年六月。孫正義在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公布了一個名為 Pepper 的類人型機器人項目。Pepper 的定位是未來的家居伴侶,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款向消費者發售的全尺寸類人型機器人產品。
34、Schaft奪取DRC大賽冠軍
去年,美國的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舉辦機器人挑戰賽( DARPA Robotics Challenge,DRC),這個 3 階段挑戰賽有世界最強機器人大賽之稱,目的為找出最優秀的救援機器人,能在高溫、高輻射的災難現場執行救援行動,像是通過斷垣殘壁,走進核電廠關掉閥門。在最後的比拼中,日本的 SCHAFT 奪取冠軍。
SCHAFT 的雛形孕育於日本東京大學 JSK 機器人實驗室,日本機器人大師井上博允(Hirochika Inoue)也曾在此發展先進作品,目前實驗室由機器人專家稻葉雅幸(Masayuki Inaba)教授負責。
SCHAFT 的 2 位創辦人 Junichi Urata 和 Yuto Nakanishi 就屬於這間實驗室,他們早在 10 年前就著手研發人形機器人。2004 年,一起加入 Kotaro 人形機器人計畫,隨後又進行類似的研究計畫,如:Kojiro、Kenzoh、Kenshiro。
這些研究計畫主要以仿生機器人為主,配有致動系統(actuation system),能模擬人類的肌肉、骨骼、肌腱。這類機器人極難操作,能達成的動作有限,但 Urata、Nakanishi 與同事多有突破,尤其是設計出更強而有力的新型機器人致動器(actuator),等同於人工肌肉。
2010 年,他們還發表了一組液態冷卻電動機,搭配高輸出功率驅動模組(driver mole),能達到高速度、高扭力矩(torque),還不會過熱,解決了機器人容易過熱的難題。SCHAFT 表示已為此技術申請專利。
35、Google收購九家機器人公司
Google 大家認知的是一家搜尋引擎公司 , 提供地圖、社交媒體、Gmail、Android 系統服務 , 靠的是廣告來賺大錢 . 不過 Google 跟其他大企業不同 , 他有著很多古怪又看似不切實際的研究計劃 , 因為這些部門似乎無法為 Google 提供實際的收入來源 . 大家已知的古怪究竟有 Google Glass、無人駕駛汽車、太陽能飛機、智能隱形眼鏡 等 , 這些古怪的研究都是來自 Google X Lab (Google X 實驗室) . 除了以上公開的研究項目 , 其實 Google 還有大量未浮出水面的 . 在過去一年內 , Google 總共收購了九家機器人公司 , 當中還有一家是曾開發過美國軍事機器人-Bigdog .
這次的機器人研發計劃是由 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 所負責 , 看來 Rubin 是走不出「Android」(機器人)的了 .
在這九家收購的公司中所謂各有所長 , Boston Dynamics 公司曾經開發出軍事機器人 Bigdog , 應用於戰場上運送彈葯及食物等 . Holomni 就是研究加速器的 , 通過汽車用的加速器應用於機器人身上 . Instrial Perception 公司主要是研究機器人的感知系統 , 其公司最新的 3D Vision Systems (3D 視覺系統) , 讓機器人可以分辨出物形狀了解障礙 . Meka 公司的智能機器人系統能做出跟人眼相近的系統 . Redwood Robotics 就是以研究生產廉價的機械臂為主 . Schaft 是家日本公司 , 在參加機器人挑戰賽中以翻過 5尺高的牆而獲勝 , 外界認為 Schaft 的機器人比起其他參賽機器人強上十倍以上 .
36、TrueNorth:IBM的百萬神經元類人腦晶元
郵票大小、重量只有幾克,但卻集成了 54 億個硅晶體管,內置了 4096 個內核,100 萬個「神經元」、2.56 億個「突觸」,能力相當於一台超級計算機,功耗卻只有 65 毫瓦。這就是 IBM 公布的最新仿人腦晶元:TrueNorth。
因為自 2008 年以來,美國國防部研究機構 DARPA 給了 IBM 5300 萬美元。TrueNorth 是 IBM 參與 DARPA 的研究項目 SyNapse 的最新成果。SyNapse 全稱是 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自適應可塑可伸縮電子神經系統,而 SyNapse 正好是突觸的意思),其終極目標是開發出打破馮•諾依曼體系的硬體。
37、Baxter 誕生,顛覆對工業機器人的認知
Baxter工業機器人由Rethink Robotics公司研發,這是一款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的創新人機互動機器人,而且其成本遠低於工業機器人,具有無可比擬的適應性和安全性。
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手臂由馬達直接驅動,而Baxter手臂的驅動是由馬達帶動彈簧進行運動,當手臂碰到其他物體的時候,機器人內部的系統可以檢測到可能已經「打到人」了,能停下來,比不能停下來的傳統工業機器人更安全。每台Baxter售價僅2.2萬美元,價格上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Baxter更智能,它不需要專門的編程人員和編程系統,只需要工人帶動它的手臂進行運動,就可以完成一次簡單編程,並用於工業生產,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廣告中看到的「手把手教學」。根據創始人的描述,Baxter並不會對工廠中的工人構成威脅,因為工人可以完成比機器人更優質、更精細的工作,Baxter則在工廠中負責做重復性的工作,工人負責做擅長的工作,機器人與工人同步協作,為工業生產助力。
38、DJI 無人機,機器人革命中崛起的中國力量
DJI 是一家深圳本土的無人飛行器控制系統和無人機製造商,這家公司為數不多的一次在國內媒體上露面還是因為 2013 年底給員工發了 10 輛賓士作為年終獎的新聞,不過,比起與其知名度並不相稱的財大氣粗,很少有人知道在矽谷科技精英和風險投資家眼中,DJI 已經是少有的能夠被拿來與蘋果比較的中國公司。這家被矽谷認為能與蘋果比較的中國無人機公司,其3年內80倍成長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根據研究機構 Frost & Sullivan 的數據,在全球小型無人飛行載具市場中,該公司控制了驚人的、超過一半的份額;《時代》雜志曾將 DJI 研發的產品評為 2013 年度北美地區最值得擁有的高科技產品;而無人機領域的潛在競爭對手、《連線》前主編、全球創客運動的旗幟人物克里斯·安德森在談起這家公司時還是不無敬意地將其比作無人機領域的蘋果。
39、WATSON機器人,藍色巨人的再次涅槃
沃森是能夠使用自然語言來回答問題的人工智慧系統,[2]由IBM公司的首席研究員David Ferrucci所領導的DeepQA計劃小組開發並以該公司創始人托馬斯·J·沃森的名字命名。
2011年,沃森參加綜藝節目危險邊緣來測試它的能力,這是該節目有史以來第一次人與機器對決。2月14日至16日廣播的3集節目中,沃森在前兩輪中與對手打平,而在最後一集里,沃森打敗了最高獎金得主布拉德·魯特爾和連勝紀錄保持者肯·詹寧斯。
Watson超級計算機將成為今後企業發展的關鍵工具,助力於分析非結構化數據,從而做出更優的商業決策。
企業內容管理市場開發及策略部主管Craig Rhinehart表明Watson的設計並非為了取代人們的作用,而是在決策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可以和雇員以另外方式溝通。IBM目前側重該產品在醫療領域的診療輔助作用。
Watson也可以用於金融和消費者服務等數據量較大的行業。有報告顯示該系統可以用於電話營銷,不過Rhinehart並未就此表態。毫無疑問,Watson的能力吸引了很多IBM消費者,目前大家關注的就是其價格。
IBM將同一些組織合作創建「工作優化系統 」以滿足個人用戶的需求,會提供很多設置模型。IBM在Jeopardy上使用的系統擁有15TB的RAM和3000個處理器,但這並非所有的企業需要的,也不是都能承受的。Rhinehart解釋道,「我們使用了高能耗的配置因為Watson需要達到極快的反應時間,並在一分鍾內做出回答。」目前其定價還不清楚。
40、絕對的機器人美女,類人機器人Geminoid F
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評選出了歷史上最性感、最逼真的人形機器人,日本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打造的美女機器人Geminoid F排名榜首,Aiko和Kaito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在人形機器人開發方面,日本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專家之一。在推出革命性Repliee Q1機器人五年以後,石黑浩又揭開了新一代美女機器人Geminoid F的神秘面紗。Geminoid F的神態和外形與真人模特極為相似,正因為如此,石黑浩才認為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它們將在幾年內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41、太空漫步,KIROBO機器人萌死你
太空機器人KIROBO高約34公分,重量約1千克,由東京大學與豐田汽車公司等共同研製,外形設計靈感來源於日本著名漫畫家手冢治蟲筆下的經典動畫人物「鐵臂阿童木」。Kirobo具有面部識別功能,並可與人類對話,用於在太空中陪伴宇航員。
名字源於Kibo(在日語里意為希望)和robot(機器人),它將與一名日本宇航員一起進入太空。它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的太空之旅「看起來可能是一小步,但對機器人來說是邁出了一大步」。
42、Musk的人工智慧惡魔論
伊隆·馬斯克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人類發展人工智慧的過程是在召喚惡魔。人類總覺得能控制的惡魔,但根本不是這樣。他警告說人工智慧可能比禽流感可怕得多。這並非他臨時起意,近日他已反復在多個場合表達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在Twitter上他則表示「人工智慧可能比核武器更加危險」,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毀滅人類。
諷刺的是,Elon Musk在今年還投資了人工智慧公司Vicarious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更加關注這項技術——實際上是更加擔憂這項技術。值得注意的是,Elon Musk的Tesla汽車和SpaceX目前並沒有用到人工智慧技術,因為它們完全需要人來操控,而不是像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一樣,脫離人自成體系。
伊隆·馬斯克認為防範人工智慧召喚出惡魔,政府監管可能是一個好主意。「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生存的最大威脅。我越來越傾向於事情要有一定的監管,在國家和國際層面確保我們不會做一些很愚蠢的事情。」
43、RoboEarth and RobBrain,讓機器人思考起來
歐洲科學家啟動了RoboEarth(機器人地球)計劃,試圖讓機器人共享信息並存儲它們的發現。這意味著機器人很快將擁有自己的互聯網和維基網路。屆時,當機器人執行任務時,它們能下載數據,並尋求其他機器人的幫助,更快地在新環境下工作。執行該計劃的研究人員希望,該研究能通過給機器人裝備人類創造出來的、不斷豐富的知識庫,讓機器人更快地為人類服務。
文章出處:http://science.dataguru.cn/article-6634-1.html
I.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9)機器人股票歷史數據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