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化學股票歷史交易
『壹』 德國有多大和中國相比,經濟到底哪些方面比中國強
德國
引言:
漢語中的德國或日耳曼,來源於同一個英語即German,這個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的那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本詞條中對[德國]理解為1990年東、西德重新統一後的國家。歷史上其他各個時期的德國,可參照相關詞條的解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參考資料:
德國網站導航: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7
國名釋義: 「人民的國家」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國慶日: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民主日 :5月7日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在擊敗拿破崙後,一位詩人見到一個穿黑披風佩掛紅色肩章及金色紐扣的學生義勇軍時,唱著「黑色象徵悲憫被壓迫的人們,紅色是爭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輝的表徵」,於是以黑、紅、黃三色旗作為統一的德國的國旗。後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仍以三色旗為國旗。1918年德意志帝國跨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1950年制定的德國國徽也是歷史的產物。其圖案為一枚土黃色盾徽上繪一隻風格獨特的黑色雄鷹,鷹的喙、爪均為紅色。這一圖案最早出自於十二世紀的霍亨京倫家族,該家族曾統治普魯士,後來成為德國皇室。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人德國的。
國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由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譜寫。1922年,魏瑪共和國第一任帝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彷彿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朴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自然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人口:8237萬(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卜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德國在19-20世紀期間為什麼發展神速?
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
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
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 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4年為11.9%,1855-9年為19.7%,而在1875-9年達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對鋼鐵和機械的巨大需要超過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從英國和比利時進口,但隨著德國鐵路交通網的形成,德國的鋼鐵和機械生產能力也隨之發展,這種發展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860年起,德國作為鋼軌進口國的局面開始改變,從1860-5年,德國每年有23000噸鋼可用於出口,1866-71年,更增為150000噸。
通過銀行的貸款,德國的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德國政府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擔保銀行的投資收益不致受到侵犯,並使得那些獲利較低的鐵路得以修建。由於政府的參與,至1914年時,德國政府已控制了整個鐵路網。
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業以采礦業為龍頭,而采礦業的起步則是以洛林地區豐富的礦藏開始的。雖然在采礦業德國並未趕上它的老對手英國,但卻與以美國相等的速度發展著,所以在歐洲來說仍然是很快的。德國的煤產量從1871-1875年間的年平均3450萬噸上升為1913年的19150萬噸。在同一時期,褐煤的產量從970萬噸上升為8750萬噸,鐵礦石的產量上升為2870萬噸。 采礦業的發展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生鐵的產量在1871年估計為160萬噸,在1910年已達到1480萬噸。1900年,當英國的生鐵產量達到910萬噸後,超過了德國的850萬噸時,德國在鋼鐵產量方面則以740萬噸超過了英國的600萬噸的產量,1910年,德國的生鐵產量為1310萬噸,而鋼產量則為1300萬噸,與歐洲的其他國家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銀行的作用,那麼任何對德國工業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這樣認為,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德國的銀行業形成的獨特系統有很大的關系。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的銀行系統為德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銀行的含義與英國是不同的,在這里,銀行是一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投資信託的聯合體,而這個聯合體只有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戰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只將其較少部分的資金投入政府的債券,另一部分則投資於商業票據,這些票據得到了德意志銀行的承認,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流動儲蓄。不過,德國銀行的資金大多是直接投資於工商企業和用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或資金的籌集都要通過某一銀行來進行,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國際性的財團。銀行或財團控制股票或債券以固定的價格發行,並將其盡量出售給公眾。其結果是銀行通過自己的職權保留了對工業化商業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潛在所有權,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預工商業運行和管理的能力。
為處理商務或為商人提供短期貸款和交易上的服務,德國從1835年開始逐漸出現了比較集中的銀行與金融系統,但其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比較原始的,私人銀行為數不多,且缺乏規模較大的銀行。改變這種局面的決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這成為德國銀行朝著現代方向發展的標志。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其任務是維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與英格蘭銀行不同的是,它擁有很多分行,並隨時准備在遇到麻煩時支援其他銀行,作為回報,其他銀行也必須接收更加先進的管理系統。
不過德國銀行的最大特點是其資金的來源,由於官方的刻意關照,德國銀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而不是儲戶的存款,所以他們願意進行較為中長期的工業投資,並自己承擔風險。這樣,他們也就比英法的銀行家更有興趣直接參與工業公司的管理工作。
這樣的金融服務對整個迅速擴張中的工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鋼鐵、煤礦、電氣、機械和重化學工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更是如此。正是由於德國銀行的這個特點,保證了德國工業化較高的增長率,而銀行業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擴張,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結果銀行業忽視的那些行業如紡織等,其發展的速度則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銀行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1913年 德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被4家大銀行所控制。但大銀行投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設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種歷史文獻證明德國銀行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種貢獻不僅在於它為重工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且在於銀行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
為了確保在市場的風險中渡過難關,各家銀行都必須擁有一大筆資金。但德國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了投資,所以它們的存款大部分也來源於它們投資的企業。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了工業,在185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私人銀行,而這些銀行也由於德國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起來。由於這一特點,德國銀行一開始就與英美銀行不同,它不是作為商業信貸的借貸機構而建立,而是作為對工業提供資金的投資機構而發展起來的。按德國學者的看法,德國銀行在1848年以後對工業的投資顯示了一種革命的精神,這些私人銀行家 在當時是資本市場萬能的主人。德國第一家現代銀行集團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這種革命性的工業投資思想十分明顯地受到了普魯東思想的影響,他提出為了工人的利益組織工業銀行,而其特點在法國的信貸銀行中還可以發現。
由於這種特點,德國在1849年就出現第一家礦業股份公司,由銀行與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工業。在這種活動中,銀行並不總是提供一切貸款,很多資金也是由一些個人提供的,但銀行把所有這些關系聯結到一起,使其在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德國工業的全面發展,銀行幾乎在每一個新的領域都參與了開發與發展的活動,並在每一項工業的發展前景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因素。銀行的這種權力不僅來自它所持有的這些企業的股票,而且來自於自己顧客的支持。銀行憑著其公認的權力和作為保險人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了工業的決策,並委派自己的職員加入公司的董事會。而大量的工業業務由銀行職員承擔,工業企業也通過銀行董事擁有了自己的商業顧客。
像克魯伯公司和斯森公司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最初原本是完全獨立的,但逐漸地也與銀行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銀行也相互競爭著與這一類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每一家大銀行都至少與一個以上的大型重工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而銀行與企業的這種聯合的趨勢加快了銀行和企業在各自的領域的集中的趨勢,使得德國的壟斷財團的規模迅速地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國。銀行的合並加速了工業的集中,由於銀行的逐步集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集中投資於幾個有限的產業,或是幾個行業,但它們在生產技術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這種趨勢很自然地有助於壟斷集團的形成,其結果是,銀行運用其影響力加速了德國的工業組織的規模化和卡特爾的形成。
德國同時迅速成為了一個企業和商業機構聯合與合並的中心國家。盡管許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並積極地發展著自己的業務,但由於德國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加上政府的支持,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1870年時,超大型公司如克魯伯等已經控制著德國金屬、礦產、以及軍火和造船等行業。這些行業巨大的資本需求鼓勵了德國的投資銀行與這些大公司結合以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如化工與電氣行業,很快就被兩到三家企業所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得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這些大公司如西門子等,不僅在國內發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國外也發展起若干分支,成為國際性的壟斷公司,由於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飛速發展的前景,使得這些壟斷集團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市場的需求,甚至能夠不顧市場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設定某類產品的價格。 實際上,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業資源和產品,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被一些著名的卡特爾所控制,其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壟斷公司所決定的。這是在工業化發展的第二梯隊中生產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英國古典式的純粹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卡特爾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種壟斷組織,與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國的這些壟斷性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業,卡特爾甚至成為生存的必須方式。1905年,大約有385家卡特爾,而到1907年,它們已經控制著全國50%的鋼,74%的煤和70%的紙張市場。 到20世紀以後的時間里,德國內部的卡特爾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卡特爾的數目從1923-24年間的1500個增加到1930年的2100個;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後控制了化學工業;到1926-27年時聯合鋼鐵廠已經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並且在1929年德意志銀行和貼現會社合並以後,德國的三家銀行控制了幾乎全部銀行系統。1933年德國政府更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各公司參加各自所屬部門的卡特爾,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組織徹底系統化了。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或許認為競爭對於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國的卡特爾式的工業化證明,這種民族國家式的集約化競爭手段是其在國際競爭和經濟增長方面最成功的組織方式,因為它能夠同時考慮到橫向和縱向的合理化措施。
學術界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德國有一個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很多文獻都強調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普魯士政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所起的積極作用
『貳』 有誰了解美國一家電腦公司叫SAP
SAP發展歷程
1972
5 位從IBM 辭職的員工--迪特馬·荷普、克勞斯·魏倫路特、哈索·普拉特納、克勞斯·奇拉、漢斯魏納·海克特,成立了一家名叫 SAP 的公司(全稱為"系統分析與程序開發")
他們的遠景目標是:開發用於實時業務處理的標准應用軟體
這家私有公司總部位於德國曼海姆,公司主辦公地設在慕尼黑附近;然而,這五位創始人卻經常出現在客戶的計算機中心。年輕的SAP公司開發的第一個軟體程序大部分都是利用夜間和周末時間編寫的,主要運行在其第一個客戶--英國普內門化學工業公司(ICI)
1973
第一個完整的財務會計軟體 RF 是公司繼續開發其他軟體組件的基礎,該軟體後來成為著名的「R/1 系統」
1974
市場要求對現有軟體進行技術修改。此時,SAP 軟體程序運行於OS操作系統中
最早的兩位員工保羅·諾加(Paul Neugart)與尤根·哈森伯格(Jürgen Hachenberger)此時負責 40 家客戶
1975
物料管理系統 (RM) 已經成熟,集成性已經非常明顯--物料管理數據直接傳輸到財務會計系統中,發票驗證的登錄只需一個步驟即可完成
1976
SAP GmbH 作為一個輔助銷售和營銷的公司而創建(SAP GmbH--SAP股份有限公司,"SAP"為德文 Systeme, Anwenngen und Prokte in der Datenverarbeitung的縮寫,意為:系統、應用和數據處理產品)
5 年後,於1972年成立的私有公司解散,其所有權轉給SAP GmbH
1977
公司總部從曼海姆遷往沃爾多夫
首次獲得國際客戶,兩家奧地利公司--Nettingsdorfer造紙廠與OKA能源公司 這是SAP第一次為德國之外的公司安裝其系統
1978
此時已擁有50名員工,客戶數量達到100家
財務會計軟體RF推出第一個譯本--法文版,向國際化又邁進一步
IBM 資料庫和交互控制系統的全面推進引發了SAP 軟體的重新思考
第二代標准軟體:SAP R/2系統誕生
1979
第一個正式的「研發中心」仍在租來的場地內,但是無論如何,SAP位於沃爾多夫工業園Max-Planck大街的第一棟屬於自己的辦公大樓開始施工了
1980
遷入新的辦公大樓。軟體開發部門及其 50 台監視器此時同在一個大房間里
德國100家最大企業中有50家成為SAP的客戶
共同創始人克勞斯·魏倫路特由於健康原因離開SAP,離職金100萬馬克
1981
在德國慕尼黑博覽會上首次亮相
SAP R/2 系統比前一代產品的穩定性有大幅度提高。性能不斷提升的主機也給SAP帶來了更多的客戶
1982
在公司經營的第10個年頭,SAP的員工已增加到100名
收入上升到2400萬德國馬克,有來自德國、奧地利以及瑞士的236家公司使用SAP開發的軟體
1984
SAP(國際)公司在瑞士比爾(Biel)成立,負責協調海外業務
1985
計算機中心此時已擁有三台IBM大型主機和一台西門子計算機
公司迅速成長,銷售收入又增加了45%
SAP的標准軟體在歐洲各國以及南非、加拿大、美國、科威特、及特立尼達島等地都有用戶
1986
在奧地利建立第一個德國以外的子公司
第一個分公司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Ratingen創立
在德國漢諾威計算機展覽會(CeBIT)上初次亮相
年收入達到1億馬克,比預期時間提前
資產從 50萬馬克增加到 500萬馬克
在沃爾多夫安裝了擁有64MB 內存的IBM計算機,投資了大約700萬馬克
1987
位於德國沃爾多夫工業園的「SAP 國際教育與培訓中心」大樓開始破土動工。在Max-Planck大街的辦公大樓也繼續施工--現在已進入第5期擴建階段
計算機技術的更新及軟體產品標准化的發展,促使SAP開始開發新一代軟體:SAP R/3系統
有850 家公司使用SAP公司在沃爾多夫開發的標准軟體 德國100家最大公司中有60家是SAP的用戶
1988
8月,SAP GmbH 改組為SAP公司。11月4日,1200萬股SAP股票在德國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股票交易市場上市
SAP國際業務持續增長,在丹麥、瑞典和義大利建立子公司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成為 SAP 的第1000 家客戶
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費城成立 SAP 北美分公司
與安達信管理咨詢公司合資成立「SAP咨詢服務公司」,雙方各佔50%的股份
SAP 執行董事會在沃爾多夫為 「SAP 國際教育與培訓中心」落成揭幕
1989
為 SAP R/2 系統推出新的友好用戶界面
編程語言ABAP/4等新工具促進新的開發工作。SAP R/3 系統開始成型
SAP 股票在瑞士蘇黎世證券交易市場交易
首屆SAP藍寶石用戶大會(SAPPHIRE)召開
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召開第一屆全體股東大會
決定擴大國際教育與培訓中心的規模,因為SAP教育培訓市場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位於瑞士比爾的「SAP(國際)公司」已有12家海外分公司,其中包括加拿大、新加坡、澳洲
被《經理人雜志》評為「年度最佳公司」
1990
發行優先股後,股票價值達到 8500 萬馬克
西德與東德之間成立的"經濟和貨幣同盟"以及後來德國的統一為SAP開辟了新的市場
在柏林設立分公司
與西門子-利多富和 Robotron 合資在列支敦斯登成立 SRS公司
在研發方面投入資金達1.09 億馬克
1991
軟體第一次在日本安裝
進入俄國市場,並開始開發R/2系統俄文版
31個國家的2,225 家客戶使用 SAP 的標准軟體
年度營業額增長超過40%,總營業額超過7億馬克
1991年初,孔翰寧加入由共同創始人迪特馬·荷普、哈索·普拉特納、克勞斯·奇拉、漢斯魏納·海克特組成的 SAP 執行董事會
1992年4月,漢斯·史萊格加入,直至1993年12月
1992
SAP R/3 系統全面推向市場:客戶機/伺服器概念、統一顯示的圖形界面、關系型資料庫的兼容以及能夠運行於不同廠商的計算機使R/3獲得市場的全面認同
大型計算機市場迅速走向崩潰。基於客戶機/伺服器架構的SAP R/3系統恰得市場先機,一跑走紅。
收入增至8.31億德國馬克,其中有大約50%來自公司國際業務
慶祝公司成立 20 周年——新的銷售與研發中心大樓正式啟用,員工同歡
SAP簽約第一家中國客戶-上海機床廠
1993
開始與全球最大的軟體供應商微軟公司合作,這次攜手的一個目的就是讓 SAP R/3系統運行於 Windows NT 系統之上
SAP R/3風靡美國,捕獲眾多美國企業
營業額首次突破10億馬克
推出用於日本市場的R/3系統
客戶數目增加到3,500家公司
在美國加州福斯特市成立開發中心,使SAP在矽谷附近有了立足之地
曾彼得於1月1日加入SAP核心董事會
1994
基於Windows NT 的SAP R/3系統全面推向市場。
SAP 的長期合作夥伴--IBM 公司在全球實施 SAP R/3 系統,用於管理公司的業務流程。堪稱SAP有史以來數額最大的一筆生意
客戶超過 4,000 家公司,年收入達 18 億馬克,從而成為全球標准應用軟體的領先提供商
1995
高科技企業巨頭微軟公司實施SAP R/3系統
SAP股票被列入德國股票指數(DAX),出類拔萃的股東回報率使之受到股市一致追捧
年終,與德國電信簽約,是SAP至此最大的訂單,在德國電信全球的機構中共有3萬名R/3用戶
漢斯魏納·海克特出於個人原因從SAP 執行董事會調往 SAP 監督董事會
在曾彼得的帶領下,在北京建立SAP中國公司
1996
又有三位成員被提名加入 SAP 執行董事會:克勞斯·海因利希、葛海德·奧斯華和保羅·華爾
1月,SAP北美區總裁貝西爾離開,董事會新增成員華爾接替貝西爾掌管美洲業務
5月,微軟的比爾·蓋茨首次訪問SAP
5月,海克特與SAP發生嚴重沖突,並將持有的股票轉讓給瑞士聯合銀行位於澤西島的國際信託公司
10月,SAP遭遇股市崩盤,市值一下損失70億馬克,但是SAP公布當季營收超過13億馬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表現
12月推出的SAP R/3 3.1版本具備了互聯網功能,是企業應用市場上第一套集成互聯網應用的軟體
SAP R/3系統又贏得 1,089 家新客戶,截止到年底,SAP R/3在全球已經被安裝在 9,000 多個系統里
當年營業額增加38%,超過37億馬克,員工數超過1萬
成立上海分公司
1997
提出新的客戶關系管理(CRM)和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SCM),並開始開發針對不同行業的「行業解決方案」
慶祝公司成立 25 周年。德國總理科爾親臨致辭
哈索·普拉特納就任 SAP 公司聯合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另一位是迪特馬·荷普
啟動SAP「種子計劃」,SAP同中國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研究中國的企業管理,培養未來的企業經營者
1998
SAP 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 (NYSE) 發行:1998年8月3日,S-A-P 三個字母第一次出現在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NYSE
推出全新的CRM與SCM解決方案
迪特馬·荷普和克勞斯·奇拉從 SAP 執行董事會調往 SAP 監督董事會,迪特馬·荷普為董事長,與哈索·普拉特納一起,孔翰寧擔任 SAP 公司的聯合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成立SAP中國研發中心
召開第一屆SAP中國顧問學院,從而揭開了SAP為中國培養企業應用軟體咨詢顧問的序幕
成立廣州分公司
SAP區域支持中心在上海成立
舉辦「SAP中國用戶協會」成立大會及第一次全體大會
1999
5月,聯合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哈索·普拉特納宣布 mySAP.com 戰略,宣告公司及其產品新方向的開始
推出mySAP.com 協同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
獲得《業界周刊》"最佳管理公司"獎
在北京、上海、廣州成功舉辦近千家企業參與的「跨世紀管理SAP 99 論壇」
開始舉辦重點行業研討會,涉及石油石化、電力行業等
2000
每天有超過1000萬用戶在使用SAP解決方案,SAP解決方案在全球已安裝36,000套,有1,000家合作夥伴,21個行業解決方案,並在120個國家擁有13,500家客戶
SAP與Commerce One成立策略聯盟,並組建SAP Markets公司,從事B2B電子交易市場業務
被由40名CEO組成的評委會評選為「90年代最成功的公司」
成為全球第三大獨立軟體供應商
SAP(中國)協同商務解決方案中心(CBSC)在北京正式成立
與CISCO在北京、上海、珠海三地攜手推出「中國企業CEO高峰論壇」
2001
沃納 (Werner Brandt)於2月1日加入 SAP 執行董事會,負責公司的財務工作
收購Top Tier,並組建SAP Portals公司
在11月初於洛杉磯舉行的TechEd技術大會上,哈索·普拉特納演示了一種新的電子商務架構——mySAP技術。這種技術的特徵是「開放與集成」
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並成為為數不多的品牌價值增長公司的代表
9月入圍《環球財經》的「全球最佳公司」——其中30家最佳公司中有20家公司正在使用SAP提供的企業管理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
11月,孔翰寧訪華,這是SAP首席執行官第一次來到中國市場
年收入上升到73.4億歐元
「SAP協同化電子商務高峰論壇」在北京、上海、廣州成功舉辦
SAP全球執行董事曾彼得博士來華訪問,成功舉辦「CRM CEO 峰會」
在京、滬兩地成功舉辦「中國電信行業管理戰略與IT技術研討會」
2002
1月,兩個新的管理委員會成立,旨在為公司的戰略決策提供支持:現場管理委員會處理所有與客戶相關的活動,產品技術委員會則負責對開發部門及其活動進行歸總
1月,公司成立全球咨詢服務部門--PSO,負責處理所有的全球性和戰略性項目
收購TopManage公司, 開發適合中小型應用的解決方案。3 月,SAP 宣布推出新的中小型業務解決方案(SMB)
5月,《金融時報》評出全球500強企業 ,指出「進步最大的是德國軟體公司SAP,從第310位上升到第73位」
8月,《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家最有價值品牌"中SAP位列第42名,是其中唯一一家品牌價值增長的軟體公司,也是在所有入選的13家高科技企業中唯兩家品牌價值增長的公司之一
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8,000家客戶,在全球共有50,000多個系統安裝點,超過1000萬名最終用戶使用SAP系統
擁有29,000多名員工
慶祝公司成立30周年
在上海成立SAP全球實驗室,研發中小型業務解決方案
在北京成功舉辦"'燈塔'照耀神州 SAP領航中小型應用市場"發布會,正式推出SAP中國中小型業務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