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股票歷史漲跌
❶ 請問一個股票如何判斷是其頂到來了!
你好,一隻股票到頂,顯著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加速上漲,甚至上升趨勢陡然變垂直。
一個上升趨勢的個股,通常會引來市場的關注,而一隻持續「上版」的個股,市場總是有更多的賭其繼續加速的資金介入,而加速上漲,甚至一字漲停開盤,依舊會有大量資金願意排隊在漲停板等待買入博取次日繼續漲停。而在連續漲停之後加速或者持續一字板,通常就會迎來監管關注和大股東減持。也就是越加速上漲其龍頭越來越多,大家的心態都開始由趨勢看漲變為極度不穩定,大家都有隨時「逃跑」的心裡准備。一旦出現「核按鈕」就會迅速變成全面空頭。
第二,成交換手持續放大。
一個成交換手水平持續放大,通常都會有一個過程,從「倍量」增長到「持續天量」,再到「量能再也無法放大」。
到了最後階段「量能再也無法放大」階段,通常籌碼從「增量博弈」轉變為「存量博弈」,那麼,空頭開始不穩定,減持和監管因素就容易成為壓倒一切的最後稻草。或者公司的公告,比如業績預虧預減或者減持計劃出台,當市場被利空突然打擊時,由於早已進入「存量博弈」,也就是缺乏增量時,所有人都高度警惕,那麼利空出來大家就開始搶跑。
第三,成交可以持續放大,甚至放大到極端不合理的水平,比如日換手在45%以上甚至更高,但是,股價始終無法繼續上漲或者無法創新高。往往這種現象背後更多的是「主力對倒」製造出來的成交量,也有大量「存量」博弈的資金參與,但是,參與的目標已經從「賺大錢」轉為「盤中t」或者「隔日t」,甚至賺1-2%的目標,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參與的價值。
第四,長期持有的機構席位開始持續和集中大幅拋售。
因為機構持有可以鎖定很多籌碼,當機構連續在龍虎板中出現,且連續數日集中出現拋售時,籌碼原本平衡就會被打破,而游資一旦看到機構席位大量出現拋售,就要考慮未來籌碼格局改變,以及增量改變,考慮自己是否成為機構的「對手盤」。
當然,具體的個股走勢和形態,有很多種結構,也有很多因素和變數,這些只是通常的情況。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❷ 已知某隻個股的日漲跌幅怎麼得到周收益率
周收益率是:本周的收盤價-上周的收盤/上周的收盤*100%。如果知道某天的收盤價,那隻能夠和前七天的收盤價相比較。從而通過計算,得到周收益率。
股票就相當於是一種「商品」,它的價格多少取決於它的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是多少,並且在價值周圍上下浮動。
在價格波動上,股票像其他商品一樣,會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
就像豬肉,當對豬肉的需求增多了,供給過少,需求過多,價格就會上升;當市場上的豬肉越來越多,而人們的需求卻達不到那麼多,供給大於需求,豬肉價這個時候肯定就不會上升。
從股票的角度講: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股價就因此上漲,相反就會導致下跌(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平日里,雙方的情緒好壞受多方面影響,從而導致供求關系變化,其中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有3個,接下來我們一一說明。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造成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哪些?
1、政策
行業或產業的發展受國家政策引導,比如說新能源,幾年前我國開始重視新能源產業,針對相關的企業、產業都展開了幫扶計劃,比如補貼、減稅等。
政策帶來了大批的資金投入,挖掘相關行業板塊或者上市公司,最後就會影響到股票的漲跌情況。
2、基本面
根據以往歷史,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期間我國的經濟先恢復,企業盈利也有所改善,同時也會帶動股市的回升。
3、行業景氣度
這個是主要的一點,一般來說,股票的漲勢基本與行業走勢正向相關,這類公司的股票價格普遍上漲的原因是行業景氣度好,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對於股票,許多人都只是剛接觸到,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立馬投入幾萬塊的資金,入手之後一直跌,被死死地套住了。其實股票的漲跌在短期內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因此學姐建議剛接觸股票的新手,把長久持有龍頭股進行價值投資放在第一位,避免短線投資被人割了韭菜。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❸ "股票價格是鞅(martingales)"是什麼意識
鞅是一個隨機過程:已知過程在時刻s之前的變化規律的條件下 ,過程在將來某一時刻t的期望值等於過程在時刻s的值。
不是把股票價格比做鞅,而是說股票價格根本就是一個鞅——你即使了解了某股票全部的歷史變化規律,那麼利用這些規律來投資的期望超額收益還是零。
也就是說,你看到了股價的不斷波動(所謂趨勢)。但是,你關於趨勢的信息不可能為未來的投資增加收益,特別地,如果存在手續費或者稅金,收益還是負的。
❹ 用100萬元買某股票 買股票的人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漲跌 已知該股票成立以來大部分時間在4至9元之間漲
這里的兩個問題
第一,趨勢向上還是向下,向上的話一次就盈利
第二,概率學,下跌過程中,從9到4,也許200次買賣都沒有一次盈利,這就是概率
❺ 《聰明的投資者》讀書筆記
作者厄姆1976年去世,這本書講的也是他去世前所見所聞的市場,真真是一本很有年代感的書啊。讀起來真的是晦澀難懂啊。
作為價值投資理論的開山鼻祖,作者格雷厄姆影響了整整三代華爾街金基金基金經理人。目前華爾街所有標榜價值投資法的經理人都稱為是格雷厄姆的信徒,格雷厄姆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格雷厄姆建議防禦型投資者要遵循四大選購原則:適當分散投資;十到三十隻股票;選股要選大型企業傑出企業融資保守的企業;股市持續發放二十年以上,市盈率不超過二十五倍。(這好像說的就是指數資金吧。)
看透人世間種種生死大事,最終歸結成短短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感覺當下我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迷茫,正處於一個既糾結又懶惰的階段,工作生活就像股市一樣,有漲有跌,要眼觀整個走勢,做好規劃,定期對自己積累,使自己生活工作的財富值不斷增加)。
如果你玩了三十分鍾撲克牌游戲還不知道誰是容易上當受騙的笨蛋。那麼你就是那個笨蛋。(突然發現我就是那個笨蛋,也不是真笨,就是懶,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懶得去分析揣測他人,從現在起要做出改變,多觀察周圍)
巴菲特的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總結起來一句話概括要想投資成功:1.智慧,2.情商。智商不是聰明,而是正確的思考框架,情商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有一個正確合理的思考框架讓你能夠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由於准能讓你控制住自己情緒以避免情緒破壞了這個思考框架格雷厄姆善於使自己的想法不帶有任何說教或傲慢成分,盡管他的想法是強有力的,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溫和的。(說教-人性的弱點,人到底多愛說教,讓別人說。別人說他的說教,但是我自己要剋制,不要說教他。)
格雷厄姆思維廣泛的驚人,並且能夠把這些知識重新用於表面上不相關的東西,所有這一切是他的思維方式,在任何領域都會得到人們的喜愛,(我覺得格雷厄姆就是一個天才呀。)讀書全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大學畢業再到最後一個學期該校有三個系(英語哲學和數學)邀請他擔任教職,當時他只有二十歲。(格雷厄姆果然是個天才啊,突然覺得有時候天才才可能被荒廢,如果他家沒有這么窮,他會這么努力嗎,所以有的時候環境逼一個人成長,我們要自己逼自己一把。)
聰明的投資者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像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並從悲觀主義者中買進股票,每一筆投資的未來價值涉及現在價格的函數,你付出的價格越高,你的回報就越少。(有意思,心態要擺好這不過是一個數字游戲。)在熊市通過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就不會讓他人的情緒波動來左右你的投資,說到底投資方式遠不如你的行為方式重要。(這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辦事公正,為人處事,不也是應該這樣嗎,我就是太容易相信別人了。容易被人左右)
忘記過去的人必將重蹈覆轍。不管市場如何,每月定期買入優質股的這種原則是很有說服力的,這種方案便成為美元成本平均法也叫定期定額投資法。這樣本書對於短線投資者並無異議。
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觀點認為成功的投資技巧,首先在於找出未來最有可能增長的行業,然後再找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例如機敏的投資者或者精明的顧問很早就會發現整個計算機行業。某一行業顯而易見的業務增長前景。並不一定會為投資者帶來顯而易見的利潤。只是專家也沒有什麼可靠的方法,使其挑出前景光明的行業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並將大量的資金投入該股票。普通投資者只需要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備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種可靠,即使並不壯觀的成果。但是他要想提高這一輕而輕易獲得的成果卻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如果你只想成為你的投資計劃付出一點額外的知識和智慧去想取得大大超出一般的投資成果,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一種更糟糕的經濟。本書中的現在指的是。1971年年底或1972年年初。
投資操作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大多數時期投資者必須認識到所持有的普通股經常會包含一些投機成分,自己的任務則是將投機成分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並在財務和心理上做好面對短期或長期不利後果的准備。
你要知道,過去多年的上漲幅度已經相當可觀,這意味著股價現在已經太高了,所以後面可能會降。(物極必反,事物都有盈虧輪回。)股票價格過高,最終會導致價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高等級債券的價格也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債券的波動幅度幾乎總會大大低於股票,而且一般來說投資者購買任何期限的優質債券都不用擔心其市場價格的價值的變化,但這一規則也有例外,
股票交易並不是經過徹底分析能夠保證本金的安全並獲得滿意回報的一種操作。至於那些力求發現最有前景的股票投資者,無論其著眼於短期還是長期他們都會面臨兩重障礙,首先人總是會犯錯,其次,人的競爭能力有限,他也許會錯誤地預測未來,即使其判斷無誤當年的市場價格也許已經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預測。如果投資者能在華爾街整體出現錯誤時作出正確預測那麼肯定能大賺一筆,估計未來的長期利潤也是專業分析師最喜歡的游戲。要想能夠持續並合理地獲得優於平均業績的機會,投資者必須遵循以下兩種策略,具有內在穩健性和成功希望的策略-在華爾街並不流行的策略。(算了吧,好難啊,要做大眾都不做的決定,要做他們都不流行的決策。)要想通過買入一隻受到忽略,因而被低估的股票賺錢通常需要長期的等待和忍耐。大量交易的證券中一定會包含相當多被低估的證券,從整體上看這些股票的收益將比道瓊斯指數或其他一組代表性的股票更令人滿意,我們認為除非投資者要能從中獲得比平均水平高出百分之五以上的稅前收益,否則不值得費心費力,企業的好景與通貨膨脹是同時出現的,適度的通貨膨脹,對企業利潤是有意義的。
購買並持有黃金。並不會獲得多少資本收益,反而每年為黃金要付出一定的維護費。黃金在防止美元購買力貶值方面幾乎完全失敗,許多貴重物品價值市價出現大幅上漲,如鑽戒、名家的畫作、頭版書、罕見的郵票和錢幣等,大多數情況下其報價,往往是人為的,不可靠,甚至不真實。直接擁有房地產也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長期投資,且具有通貨膨脹保值的作用,不幸的是房地產的價格同樣是相當不穩定,買家在地理位置支付價格等方面可能會犯下嚴重的錯誤,銷售商的誤導,也可能使用失足,最後對於資金不是太多的投資者來說,房地產投資很難實現分散化,除非你與他人進行各種合夥投資,但會涉及新的籌款所帶來的一些特殊麻煩。和股票所有權並無太大的差別,這也不是我們擅長的領域,我們只能對投資者提出以下忠告,再介入之前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熟悉這一領域的。(黃金、古玩、房產都不是好的投資,這些屬於消耗品,這個說法和《財務自由之路》的說法是一樣的,房子,除非你很有錢可以買多處房產進行倒賣,否則最開始的時候先不要考慮買房,因為如果房子買來只是居住的話,他就只是屬於一個消耗品,但如果房子買來是用來倒賣賺錢的話,那就是一種投資)
正是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投資者才不能把其全部資金都放到一個籃子,既不能完全放入債券籃子里,也不能完全放入股票籃子里,盡管通貨膨脹有望繼續下去。防禦型投資者不得不在其投資組合中配置相當一部分的股票。總結:為了更好地應對通貨膨脹,要股票加債券的合理組合。
投資者應當具備一些股票市場的歷史知識。特別是有關於價格的重大波動。已知股價整體水平與股票利潤和股市的各種關系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它就能夠對不同的時期,股價水平的吸引力和危機性得出某種有價值的判斷。(作者在書中反復講到購買熱門股需要謹慎。總結一句話,投資要分散投資,然後它的漲跌會出現一個物極必反、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的現象)。
防禦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他應當將其資金分散投資於高等級的債券和高等級的普通股。投資於股票的資金在25%到75%。債券投資比例是75%到25%。投資手段之間的標准分配比例應該各佔一半,當投資者認為市場價格已經上升到危險高度時則應該將股票投資的比例減至百分之五十。這一將兩種投資對半開的規則,投資者應該在其操作中都保持對債券和股票的均等投資。作為債券代替物的儲蓄存款投資者可以從商業銀行獲取銀行的儲蓄存款或銀行定期存單中獲得一短期高等級債券相等的收益,今後銀行儲蓄賬戶的利率可能會有所下降,但目前仍不時為個人投資短期債券的一種很好的替代品。(由於本書是197幾年的書了,有點久,當時可能銀行的利率還比較高,但是現在2018年的銀行利息已經很低很低了,也就備用資金可以存銀行)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建議長期債券的投資者寧肯收益利率低一點,也要確保購買的債券是不可在短期內收回的,其收回應該在債券發行二十到二十五年以後。優先股持有者既沒有債券持有人或債權人的法定要求,法定求償權也不能向普通股股東或合夥人那樣分享公司的利潤。只有因暫時的危機,致使優先股的價格低至不合理的價位誰才可以買入這種證券,此時他們也僅適合那些進取型的投資者而非保守型,這些證券直可以按照價格廉價的交易條件買進,要麼就乾脆不買。
防禦型投資者不適合投資成長股。
根據投資者的個人情況分為三大類,一個擁有二十萬美元,以此養活自己及子女的寡婦,第二個正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成功醫生擁有十萬美元,第三個周薪兩百美元的年輕人,也就是說月薪五千人民幣的中國人。每年儲蓄一千美元,也就是六千多人民幣。我就屬於第三類人。這種年輕人,由於他本錢太少,不值得為了投資而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訓練,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進取型投資者。及早開始自己的投資教育和實踐是很有利的,如果他以進取型投資者的方式進行操作肯定會犯一些錯誤,並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年輕可以承受這些失敗,從中獲益。
我們奉勸那些初學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錢浪費在試圖戰勝市場上,他們應當對證券的價值加以研究,並以盡可能以少額的資金對自己在價格和價值方面判斷進行嘗試性檢驗。投資者應買入何種證券以及追求多高的投資回報率不能以個人的資金多少為主,而要看自己在金融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識,經驗和性格的。
風險大小:優質的普通股>優質的優先股>優質債權。(裡面提到的很多的注意點,一句話能解決,購買指數基金。裡面還多次提到分散投資)
自從讀理財書開始,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兩天在想,不僅要理財,還要理生活,理工作。工作方面自己的技能有沒有升值,自己的目標值是多少,想到得到的利潤是什麼。聯想到自己工作這一年多,一有問題就問我們副科長怎麼辦,簡直是不帶腦子啊,以後有問題要先自己尋找辦法。還有我發現年輕女性在職場真的是有性別優勢啊,這兩天發現我們科室各個「老人」都愛使喚我辦公室的新人(男),但我當時來的時候就領導和個別愛欺負新人的使喚過我,女性的這種優勢是要貶值的,所以要老老實實在工作能力方面升值,千萬不要把自己養廢。
❻ 處置效應對股市的影響
傳統金融理論告訴我們投資者應該如何管理投資,而行為金融理論則告訴我們投資者實際上是如何行動的。理解投資者的實際行為對於證券投資管理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分析一個大型營業部的近 1萬個投資者帳戶,研究了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資者太長時間地持有虧損股票而太短時間地賣掉贏利股票的傾向。研究發現,這些投資者無條件地非常願意實現贏利股票,而持有虧損股票。
傳統金融經濟學假定,人們理性地採取行動。但是,實際並非如此,而且人們對理性的偏離是系統性的。行為金融理論放鬆金融經濟學的傳統假設,在金融理論標准模型中結合了這些可觀測的、系統的、實際的、對理性的偏差。本文重點研究一種偏差:處置效應。
國外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在國內尚很少見到。本文對這兩種行為金融現象進行了實證分析。其意義在於,國外的研究都基於發達的成熟的股票市場,這些現象對處於發展中的中國股市是否存在?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把握投資者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一、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和處置效應
什麼是「前景理論」?什麼是「處置效應」?兩者的關系是什麼?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批評了被廣泛接受的von Neumann-Mongnstern期望效用理論,提出了前景理論。這一理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行為金融理論的倡導者接受,用來解釋風險情況下人們的選擇行為,特別是金融市場上涌現出的「異常現象」。同時,這一理論與其他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一起正在動搖傳統金融理論的基礎:理性人假說、期望效用理論、有效市場假說。為了理解前景理論,我們從這篇文章中(p273)的幾個問題出發。
問題11:假設你比今天更加富裕1000美元,現在面臨如下選擇:
A、得到500美元;(84%)N=0
B、以50%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以50%的概率得到零美元。(6%)
其中:N為受試者人數,括弧中數為做此選擇的受試者比例(下同)。
問題12:假設作比今天更加富裕2000美元,現在被迫在下面二者之間作出選擇:
A、損失500美元;(31%)N=68
B、以50%的概率損失1000美元,以50%的概率損失零美元。(69%)
如果你象大多數人那樣,那麼,當面臨這兩個問題時,1.你很少注意初始狀況:你比今天更加富裕一些;2.你認為這兩個問題很不一樣;3.如果你對其中一個問題選擇冒險賭博,而對另一個問題選擇確定性的結果的話,那麼你更可能對問題11選擇確定性結果,對問題12選擇冒險賭博。上述試驗的統計結果都在 1%的水平上顯著。
盡管這種想法非常自然,但是,它違反了理性決策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則。一個完全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把兩個問題視為等同。因為如果按照財富狀態的標准來衡量,這兩個問題是完全一樣的。
道理非常簡單:對於完全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最重要的是它最終的結果,而不是在過程的得失。對於問題11或問題12,這樣的決策制定者要麼都選擇確定性結果,要麼都選擇冒險賭博。而不是象大多數人那樣改變偏好。對於上述兩個問題做出不同回答的決策制定者一定受到了與得失相關的不合理情緒的影響,而不是在頭腦中始終保持最大化財富效用的重要目標。下面是另外一個問題。
問題**:有人與你採用拋硬幣的方式賭博。如果是正面,你損失100元。如果是反面,你至少得到多少才願意參與該個賭博。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200一250元。這個數值反應了人們對盈利和損失的重視程度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性被稱為損失迴避(loss aversion)。
我們從大多數人對上面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在實際決策中:
1.人們更加看重財富的變化量而不是絕對量。
2.人們對面臨條件相當的損失前景時(如問題12)傾向於冒險賭博,而面臨條件相當的盈利前景時(如問題11)傾向於接受確定性盈利。
3.盈利帶來的快樂與等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不相等,後者大於前者。
根據這三條,Kalmelnan and Tversky(1979)提出了如下圖所示的「S」型的價值函數和前景理論。依據這個理論,當面臨風險或不確定時,人們的行為似乎在最大化這個「S」型的價值函數。這個價值函數類似於(但不完全等同於)標準的效用函數。這個函數具有三個特點,首先,它的定義基於盈利和損失,而不是財富;其次,它在盈利定義域中是凸函數,在損失定義域中是凹函數。最後,它對損失比對盈利更加陡峭,這意味著人們通常是風險厭惡的。把前景理論推廣到投資領域,可以得到處置效應(Shefrin and Staman,1985)。即投資者傾向於出售贏者而留下輸者。因為贏者呈現給投資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資者此時傾向於接受確定性結果,而輸者呈現給投資者的是損失前景,投資者此時傾向於冒險賭博。於是,投資者持有輸者更長時間,持有贏者更短時間。
這個價值函數的關鍵在於參考點,它被用來判斷盈利和損失。通常將現狀作為參考點。但是,在有些情況下,盈利和損失的確定是按照有別於現狀的期望水平來確定的,因為其他人得到了這個水平的盈利。……當一個人不能容忍他的損失時,他可能接受(在其他情況下他不會接受的)賭博(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p286)。
例如,假設投資者購買了一支股票,他認為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足以補償它的風險。如果股票升值了,他將採用購買價格作為參考點,於是,股票價格就處於投資者價值函數的凸的、風險厭惡(risk-averse)的部分。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可能仍然足以補償它的風險,但是,如果投資者降低了對這支股票的收益預期,他可能賣出這支股票。如果這支股票沒有升值,而是貶值了,它的價格將處於投資者價值函數的凹的、風險尋求(risk-seeking)的部分。這時,即便它的期望收益降低到本來不應該購買它的程度,投資者也將繼續持有這支股票。這樣,與已經上漲了的股票相比,投資者關於這支下跌了的股票的期望收益的信念必須進一步下降才能促使他出售這支已經下跌了的股票。類似地,如果投資者擁有兩支股票。一支上漲了,一支下跌了。如果他面臨流動性需要,並且沒有任何關於這兩支股票的新信息,他更可能賣出上漲的股票。
在本研究中,我們假設投資者的參考點就是他們的購買價格。盡管這個假設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但是,應該注意到對於某些投資者,特別是持有股票相當長時間,經歷了大幅度的價格變化後,購買價格僅僅是他們參考點的決定因素之一。例如,一個投資者以每股10元的價格買入一支股票,價格上漲到30元時他沒有賣出,現在價格是15元,那麼他在下一步決策中的參考點顯然會受到這支股票價格波動歷史的影響。
二、數據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於某著名證券公司的大型營業部,包括了最近三年(1998/1/19一2000(12/25) 該營業部內所有投資者的全部交易記錄,活動的投資者賬戶數目為9748個,交易記錄總數為1216886條,買賣股票(我們的研究所採用的樣本不包括基金等其他證券)交易記錄總數為用8326條。每條記錄包括日期、資金帳號(出於保密起見,該欄位經過處理,其他能夠暴露投資者的欄位一律刪除)、交易類別、買賣標志、股票代碼、業務標志、成交數量、成交價格、成交金額、本次股票余額、申報時間、成交時間、股票類別、清算金額、資金余額、傭金、印花稅、過戶費。
復權價格數據來自於嘉實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了最近三年所有股票的復權數據。
三、方法
為了判斷相對於賣出輸者,投資者是否更加傾向於賣出贏者。一種辦法是簡單地查看一下賣出的贏者的數量和賣出的輸者的數量。然而,假設賣出贏者和賣出輸者對於投資者沒有差異的話,那麼,在股票市場上漲時,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將有較多的贏者和較少的輸者,從而會賣出更多的贏者。在股票市場下跌時,他們會賣出更多的輸者。為了「濾掉」股票市場漲跌的影響,我們應該查看投資者賣出贏者的頻率和賣出輸者的頻率。
通過依據時間順序掃描每個帳戶的交易記錄,我們構造了買入日期和價格已知的股票組合。由於我們得到的交易數據是「流水」數據,所以,這個組合僅僅包含投資者的部分股票。許多帳戶包含了在1998年初之前買入的股票,這些股票的買入價格本知,被剔除出樣本集。另外,投資者可能擁有其他帳戶,這些帳戶的數據沒有包含在本研究中。最後,本研究的取樣可能受到另一種質疑的地方是交易數據所涉及的投資者多集中在北京地區,可能對全國不具有代表性。盡管本研究的數據具有上述缺憾,但作者並不認為這些缺憾會使本文的主要結論出現偏差。
如果某日某個帳戶賣出股票,我們將比較這個股票的賣出價格與其平均成本來確定這個股票是實現盈利還是實現虧損。該回該帳戶其他沒有賣出的股票要麼處於票面盈利,要麼處於票面虧損。我們通過比較這些股票的平均成本與該回它們的復權最高價和復權最低價來確定它們是否處於票面盈利。如果該回復權最高價和復權最低價均大於平均成本,則這個股票處於票面盈利;如果該回復權最高價和復權最低價均小於平均成本,則這個股票處於票面虧損;如果該日平均成本介於復權最高價和復權最低價之間,則這個股票既不是票面盈利,也不是票面虧損。
加總該日所有帳戶的實現盈利數目、票面盈利數目、實現虧損數目、票面虧損數目。然後計算:
「盈利實現比例(PGR)」=實現盈利/(實現盈利+票面盈利)
「虧損實現比例(PLR)」=實現虧損/(實現虧損+票面虧損)
如果盈利實現比例大於虧損實現比例的話,那麼說明投資者更加願意賣出贏者。
四、統計結果
處置效應檢驗是關於投資者處置傾向和參考點設定的聯合檢驗。上述我們採用平均成本作為參考點。參考點設定的其他選擇包括:最近成本、首次買人成本、最高買人成本、最低買入成本、以及經利率調整的平均成本(因為投資股票的機會成本是損失利率)等等。我們採用「最近成本」或「首次買入成本」作為參考點的實證結果與採用「平均成本」作為參考點的實證結果類似。下面僅報告採用「平均成本」作為參考點的實證結果。對於上述提到的第一種樣本數據缺憾:我怕的樣本數據沒有包括1998年初以前買入的股票,考慮到中國股市具有非常高的換手率(根據中國證監會網站統計數據,1998年為395%,1999年為388%, 2000年為477%),我們認為這種缺憾造成的影響至多維持半年。所以,報告期定為1998年7月1日到2000年12月25日。
表1顯示了報告期內每日盈利實現比例(PGR)和虧損實現比例(PLR)的統計量。這些統計量顯示,投資者的確傾向於賣出贏者。
如果投資者頻繁地實現小額盈利,不太頻繁地實現大額盈利的話,那麼盡管他們按照交易次數來判斷,更加傾向於實現盈利,但是按照交易金額來看也許未必如此。為此,我們計算了基於交易金額的PGR和PLR.發現基於交易金額的PGR同樣顯著大於基於交易金額的PLR.
在表1中,PGR/PLR的均值接近2.這表明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兩倍。在Odean(1998)的研究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1.5倍。圖2顯示了報告期內月度PGR和月度PLR.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PGR大於PLR.圖3顯示了報告期內月度PGR與月度 PLR的比率。這一比率接近於2.odean(1997)的實證結果顯示,從1月到12月,這一比率逐步下降,其原因在於投資者的年末避稅行為(年末實現損失,抵減稅收)。但是,本文實證結果沒有發現同樣的季節性變化趨勢,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股市不徵收證券交易所得稅。這從反面證實了Odean (1997)關於這一趨勢的解釋。
五、結論
行為金融理論的一大貢獻是幫助我們理解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投資者行為。本文採用中國數據實證分析了前景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之一:處置效應,發現中國投資者的確更加傾向於賣出贏者而不是輸者。而且這種傾向比國外同類研究的發現更加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投資者更加「不理性」的一面。
❼ 如何通過股價搜尋的股票
朋友,這個方法有兩種:
1,在軟體的股票列表中點「現價」排列,然後找到你想要的價格的股票。
2,使用公式選股,以下是我幫你做的一個,其中N是價格,請你自行更改成自己想要的價格,放入選股公式中:
Z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