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股票 » 高科技企業限制性股票論文

高科技企業限制性股票論文

發布時間: 2024-10-28 17:43:18

Ⅰ 我國證券公司現狀

論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構想

摘要:開放與發展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對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本文著重從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入手,剖析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關鍵詞:證券市場;現狀分析;發展構想

Abstract: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ity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few years, stock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 China, but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te starting. This paper lay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ock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stock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證券市場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始於改革開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進入90年代以來國債發行數額年均達到千億元。 而1997年已達到2 412億元。在股票市場上,迄今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已達900餘家,上市股票市價總值達2萬億元。我國資本市場在短短十幾年,達到了許多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實現的規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嚴重製約了證券市場自身功能的發揮,阻礙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主要是:

1) 證券市場規模過小。以股票市場為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總體規模看,與國外還有相當大差距,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8%左右,發達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另外,從股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為30%左右,美、日、英等國均在80%以上,而我國為24.2%,況且在總市值中還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這一部分,我國股市總值佔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見,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 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機構投資者是專業性金融中介機構,其投資活動具有投資量大、交易費用低、交易風險小的特點,很受大眾投資者的歡迎。如美國,每4戶人家就有1戶向投資基金投資。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3) 市場分割,整體性差。首先,一級市場的發行仍然按地區分配額度,限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債券地區性發行市場也是按省分派額度(企業債券發行)和按銀行分支機構分派額度(政府債券發行)。至於二級市場分割則更為明顯,把股票市場劃分為A股、B 股和H股,構成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使在A股中,國家股流通與轉讓只限於極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許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交叉掛牌,限制了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在股票市場中呈現出A股與B股、H股分割;個人股、內部社會個人股與內部職工股分割,個人股市場與法人股市場分割。如此繁雜的分割,不但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

4) 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5) 流動性不足。流動性是指市場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強的金融工具,同時又有大量參加流通的主體。檢驗市場流動性通常可從交易量和成交價的關系入手,二者的關系越密切,流動性就越差。美國股市中二者變化的關系指數為0.01,而我國滬、深A股市場的關系指數分別為0.52和0.40,說明我國股市整體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造成股市流動性差,一方面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股不能進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場交易微弱有很大關系。流動不足使股票價格扭曲,資本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於國有股不能流通,這將對國有資產的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6) 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7) 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然而證券交易的基本法規《證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證券法規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導致證券交易的某些環節無法可依,加之對已頒布的法規執行不力,證券交易的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我國1995年發生的「三。二七」國債期貨的嚴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

2 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發展

證券市場主體質量的高低,對我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的發展。

1) 取消額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手段,由於對證券發行標准制定較低,這給行政部門行使權力提供了較大空間,政府為企業包裝上市,後患無窮。為此,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嚴格上市公司審批,提高上市標准,取消或減少行政干預,將證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換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都能通過競爭達到上市的目的。這樣既增強了市場參與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使企業經營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轉換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效益上,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達到上市的目的。國家可以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上市標准,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實現股市的擴容,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2) 強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轉軌,更要轉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後不思進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錢」場所,效益下降甚至虧損。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於0.05元,如此低的回報會打擊股民參與二級市場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股市的擴容。因此,建議對於那些業績長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證券管理部門應給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只有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和擴容才會有保障。

2.2 增加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根據居民、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不同投資與籌資需求,在考慮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組合的基礎上,發展並完善門類齊全的資本市場交易工具。特別是可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增加證券品種,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可轉換債券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證券,它首先作為一種債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時能以一定條件換成股票,兼備了債券和股權證兩種證券的性質。可轉換債券的雙重性質決定了它對活躍證券市場的特殊作用與獨特地位是其它證券品種無法替代的。應該說,可轉換債券對於處於起步階段的我國資本市場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豐富證券品種,扼制過度投機。除可轉換債券外,還可考慮進一步發展期貨、認股權證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為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價格風險將會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場提供風險轉移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而傳統金融工具難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達到轉移風險、重新分配的目的,進而滿足市場需要。衍生金融工具還能促進相關基礎市場的流動性,形成均衡價格,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在發展金融衍生工具時應立足國情,著重發展以規避風險和保值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與監管先行,對於投機性過強的諸如股票指數期貨等可暫緩發展。

2.3 大力發展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

發展投資基金,增加機構投資者是改善當前投資主體結構失衡、提高市場活動水平、使資本市場逐步趨於規范的重要措施。這對於擴大證券市場規模、強化投資功能、減少投機性和盲目性,使我國股市長期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應做好以下工作:

1) 擴大投資基金的發行數量。我國目前的投資基金僅一百多億元,在股市中所佔比例還很小,遠不能起到穩定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高達近5萬億元,如果有10%用於基金投資,就會給證券市場注入近5 000億元的資金,這將極大緩解股市的擴容壓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銀行風險,可謂一舉兩得。同時,投資於基金的風險較股票小,收益又較債券高,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投資工具。

2) 增加投資基金的種類。在今後基金的發行中,可以開設多種不同投資方向、不同投資風險的基金品種。例如,可設立企業重組基金為企業重組提供資金支持,也可設立專門投資於高科技產業的基金來支持國家產業政策,還可設立在債券與股票市場有不同投資比例要求的基金。這樣可以使廣大投資者根據自身喜好,選擇不同風險基金,從而大力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

3) 逐步發展其它機構投資者。目前可對保險公司開展證券投資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完善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養老基金等進行證券投資,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決國有股上市流通問題

國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第一,國有股作為股份資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資本的流動性,這是市場條件下進行資源配置的基礎。第二,國家作為國有股的股東常常因為需要調節財政收支平衡或調整產業結構而收回投資,可是國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標就無法實現。有人認為國家股上市流通,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資產與資金只是形態上的改變,不存在流失問題,資產不流動、不能發揮效益才是國有資產的最大流失。此外,國家也需要通過國有股上市流通來迴避或降低投資風險。第三,國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開放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當前國有股上市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模式:

1) 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這種方式可以滿足國有企業實現戰略性改組的需要,同時由於未與A股、個股並軌流通,也不會對A股、個股市場形成直接沖擊。將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還可使國企間的收購、兼並等重組活動公開化、市場化,促進國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以自覺努力增強競爭力,加快國企改革步伐。

2) 國有股與A股個股合並流通。可以根據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額來對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進行縮股,從而大大縮小上市公司中的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規模,以便在縮股後分階段上市,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對個股的沖擊,同時也不會對新股發行造成過大壓力。否則按現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億新股,市場的總面值就會增加400億,這樣,矛盾的累積會越來越多,一旦經濟形勢發生大的變化,股市就會有崩盤的危險。

2.5 加快立法進度,規范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是高度信用化的市場,只有建立起嚴密的法律體系,各交易環節嚴格按法規操作,才能保證交易活動的安全和可靠,保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降低證券交易風險,使證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因此,應盡快制定《證券法》及與其相配套的法規制度,使證券交易活動的各環節有法可依。同時在法規制定後,嚴格貫徹執行,加大監管力度,對在證券交易活動中的違法違規活動,一定要嚴肅查處,對那些置國家政策法規於不顧,從事嚴重證券交易違法活動的當事人要給予堅決打擊,使我國證券市場盡快走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馬險降。資本市場:概念、主體與基本功能〔J〕。當代經濟科學,1997(3): 27~30〔2〕趙海寬。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構想〔A〕。見:勵以寧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理論與實踐〔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120~124〔3〕楊建榮等。國際資本條件下的上海企業重組研究〔J〕。財經研究, 1997(3): 45~48〔4〕張志元。關於發展我國投資銀行的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1997(1): 23~26〔5〕石建新。培育產權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J〕。經濟體制改革,1998(1): 34~37〔6〕魏傑。改制、重組、運營〔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7〕陳共,周升業,吳曉求。海外證券市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Ⅱ 我要寫一篇關於股票的論文(我們這學期在網上模擬炒股了)。希望各位給點意見啊,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好

本文應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進行了分析。首先,探討了股票股利會計結轉存在的各種備選方式及其理論依據;然後介紹和評價了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制定的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接著評述了股票股利會計政策顯示信號的理論假設及其實證檢驗;最後,結合我國會計制度對股票股利的相關規定,討論了我國公司會計的現實選擇。

制定會計政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將會計理論應用於實務的最為重要一環。在我略高於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確立與強化,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已受到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重視。從理論界現有研究狀況看,多限於會計政策概念、性質、特點、目標等一般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缺乏從實務處理的角度對會計政策進行具體分析[1]。有鑒於此,本文選擇公司分配股票股利這一會計事項,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經濟後果作一簡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和重視,同時民為實務界有關股票股利帳務處理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其制定的主體不同,會計政策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企業會計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權威機構通過會計准則的制定和實施來體現的。而事者則是在宏觀會計政策的指導和約束下,企業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常也稱之為微觀會計政策。產生會計政策的主要原因在於會計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們所持的不同的會計觀點[2]。
由於所有者權益本身是由資產與負債倒軋而得,是各項會計政策的最終體現,這無疑對其自身變動的會計處理增添了復雜性,其會計政策也便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過留存收益資本化而造成權益內部變動的一件典型會計事項,長期以來,人們對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一直存在爭議。從某種意義上講,股票股利本身源於人們對股東權益的認識。這使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義。

一、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採用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兩種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稱為分紅股或送股,是公司無償向普通股股東增發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會計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股東收取股票股利時應否將其砍認為投資收益;其二,送股公司應如何確認和計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權益變化。在現有的會計理論下,股東不應將收取的股票股利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也是目前會計界普遍持有的觀點。本文重點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即送股公司的會計處理,它涉及到結轉科目與結轉金額的確定。

(一)結轉科目的確認

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可以視為帳戶結轉和股票分割兩筆業務的復合。因為股票股利並不代表股東對公司的投資增加,如果會計上不對股東權益另行分類,或者完全按來源劃分權益,則不存在帳戶之間的結轉問題。但在現行的會計實務中,為了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會計人員對股東權益的劃分並未完全遵循來源標准,而是考慮了多重目標。典型的分類方式是將股東權益劃分為資本金帳戶和留存收益帳戶。前者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永久性資本(股份公司為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在我國為資本公積)。這樣結轉分錄就可以分別由資本盈餘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資本帳戶結轉。
在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資本金帳戶不得用於股利分配,用於利潤分配的資金一般只能來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實行授權資本制的國家,對股利來源一般不作嚴格限制,例如根據美國示範公司法(MBCA)的規定,如果公司保持償債能力並能在債務到期時償付則允許分配,在這種規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 stock)都可直接用於分配,更不用說資盈餘(capital surplus)了;而在英國,用於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紅(bonus issue)」,其實施是按增發股份的面值從資本盈餘中結轉的。

(二)結轉金額的計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會計本質是在不改變公司資產總額的情況下,通過結轉留存收益(授權資本制下還包括資本盈餘)而增中其法定資本數額。結轉之後,同等數額資產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會不能象以前一樣將這些資產分配給股東,所限制的數額為增發股份所必要的額外法定資本,這一數額即為需要資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資本數額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無面值股份為董事會所設定的價值),相應地,只有面值結轉才是符合股票股利會計本質的,任何其它結轉計價方式都是武斷的,有違於這一事項的內在邏輯性。
但在實務中,卻存在多種計量方法,如市場價值、增發前每股帳面資產價值或同類股票的發行價值,其中尤以市價結轉法最受關注。支持市價結轉主要持下述兩種觀點[3];

1、再投資假設: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兩筆交易組成,公司先向股東支付現金股利,股東收到現金股利後再按市場價值向公司購買新增股份。從帳務處理上看,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可以按股票的市場價值減少留存收益;而隨後的股票銷售將按同等金額增加實收資本。

2、機會成本假設: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認為是將股票送給股東而不是在市場中出售的機會成本。即因為公司本來可以按市價出售這些股份,這是股利金額的最好證據,這一數額應被資本化。
這些觀點的似是而非性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股東權益認識的模糊,如以剩餘權益理論來看市價結轉,股票市場價值代表了企業的權益總額,其本身已包括了資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將代表兩者之和的數額從後者結轉到前者是不合邏輯的。

二、美國股票股利會計准則評介

在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8年—1958年)於1941年首次發布關於股票股利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ARB11)。該項公報對股票股利的來源及帳務處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於當期收益;其次,當市場價值顯著高於面值或法律規定時,增發垢股份應按市場價值予以資本化。1952年,ARB11為現行權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訂後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這份公報對評估股票股利的標准作了界定和區分,同修訂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動。1953年,CAP又對此前發布的42份研究公報進行調整,匯編而成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和第1號會計術語公報。其中,關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會計規定被收錄於43號公報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則簡介

在這份准則中,最受爭議的一點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規定。根據委員會的規定,當送股比例低於20%或25%時,必須按增發股份的市價結轉(後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選取25%作為劃分小額送股上限)。CAP對此所作的解釋是,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投資者會將其視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數額相當於收取額外股份的公允價值。基於這種認識,市場一般不會對小額送股作出明顯反應。因此,如無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別規定,公司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應按市價結轉。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 companies)中,因股東對公司事務十分了解,不會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應當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設定價值予以資本化[4]。
對於高於設定比率的大額送股,CAP提供了兩種備選處理方法,一是根據所在州公司法的規定,按面值或設定價值結轉,並建議公司將送股描述為「以股利形式實施的分割」(splitup effected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對此未作規定時,就沒有必要對留存收益進行資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帳務處理。對此,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還推薦了另一種處理辦法,即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股本帳戶。

(二)評價

對於CAP的這份公報,公眾褒貶不一。尤其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說法。在准則制定之初,委員會部分成員就曾指出,CAP在制訂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會計政策時,已認為不應將其確認為收益;而在制訂股票股利發放者(issuer)的會計政策時,又基於與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兩者之間缺乏內在一致性。並且,CAP將會計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場瓜這一假設之上,也是不符合邏輯的。此外,對市場瓜的假設也並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無論是何種比例的送股,對股票的稀釋都應當立即在股票價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 etal.1978)分析了送股時股價行為,發現無認綱舉目張額送股還是大額送股,股東在股東的除權日附近的異常報酬並不顯著異於零。[5]亦即,市場對各種比例的送股均會作出適度調整,只不過受市場非完善因素阻礙,這種調整不是很充分而已。盡管如此,CAP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框架的約束,結合股票股利的市場反應來制定會計准則。對此,哲夫(Zeff 1978)評論道,CAP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公報是會計界在制訂會計政策時將其經濟後果納入考慮的最早事件之一[6]。這對於其他會計政策的制定無疑具有啟發作用。
從歷史上看,會計程序委員會是為美國注冊會計師最初制定公認會計原則(GAAP)而設立的機構,尚處於准則制定的探索階段。委員會發表的會計研究公報,也主要是對現行會計慣例加以選擇和認可,而缺乏對會計原則的系統研究。股票股利會計准則的制定充分體現了ARB就事認強烈,缺乏前後一貫理論依據的不成熟特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報沒有嚴格遵循會計上的邏輯。

三、有關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實證研究

與現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並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而只是企業內部的會計結轉和股票分割的復合。因此,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則會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對其會計政策的信息內涵作出適度反應。這方面的研究舉不勝舉。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 and Titman 1984)(簡稱GMT)在調查股票股利宣告日價格反應時,發現有顯著的異常報酬(abnormal 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確實向市場傳遞了某種信息。對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兩天報酬為3.03%,而後者則為4.9%,顯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應較大;對於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額股票股利的異常報酬為4.90%,小額股票股利為5.89%,宣告報酬隨送股規模呈反向關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設(retained earnings hypothesis)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8]。

(一)留存收益假設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在非完善市場中,企業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資者更了解企業當前的盈利水平和未來的增長潛力,即具備更多關於企業價值的真實信息。因此,在必要時,尤其是在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時,管理者便會採用相應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種常用的信號顯示(signaling)機制。同現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傳播信息,又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歡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股票股利的發放是不花任何代價的。作為一種信號顯示機制,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號成本,足以使潛在的造假者望而卻步,股票股利同樣如此。從會計角度來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設來解釋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
該假設認為,企業發放股票股利時,一般會從留存收益中結轉出一部分金額到永久性資本帳戶(即股本和資本盈餘),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最高限額。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減少,實際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來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前景,可用未來的收益填補減少的這一部分,否則,會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現金股利而陷入極為不利的困境。這對於造假者而言,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者會將股票股利的發放視為一個有利信號,它顯示了管理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信心。
嚴格地講,留存收益假設是不夠准確的,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條件:首先,對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結果必須要減少留存收益;其次,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後乾則涉及到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為此,彼得遜等人(Peterson et al.1996)[9]提出可分配權益(distributalbe 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對公司支付現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額。只有引起可分配權益減少的股票股利,其信號成本才是昂貴的。

(二)送股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實證檢驗

根據會計程序委員會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定,股票股利的會計結轉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當送股比例低於25%時,
·必須按增發股票的市價從留存收益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
當送股比例大於或等於25%,可以在下述三種方法中選擇
·按面值從留存收益轉入普通股股本帳戶
·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帳戶
·視同股票分割不作帳戶結轉,只須按送股比例減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權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規定的,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要求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類則為留存收益和資本盈餘之和;第三類最為寬松,只要不至於引起資不抵債,所有權益均可用於發放現金股利。
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多樣性及分配權益的不同規定,使得其信號成本也不盡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會計處理對可分配權益的影響(參見會計研究2000.3第51頁)
根據留存收益假設,可分配權益減少得越多,則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就越高,從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對未來業績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送股比例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向市場顯示其關於企業價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遜等人的實證結果表明,對於可分配權益減少了的企業,投資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獲得異常報酬顯著高於其它企業,證實了留存收益假設的有效性。
此外,根據規定,25%的送股比例為大額送股與小額送股的分界線。在此以上按面值結轉,在此以下則按市值結轉。又因股票市價一般遠遠高於其面值或設定價值。這樣,在送股比例低於且接近於25%時,公司所結轉的留存收益數額可能會遠遠超過其送股比例高於25%的情況。從而出現小額送股卻要比大額送股減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現象。例如,在1987年6月,貝爾產業(Bell In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贈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貝爾為此結轉了2052.7萬美元。而如果貝爾宣告25%的股票股利,則只需按面值減少33.8萬美元的留存收益。由於兩種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20%和25%兩種送股比例之間的選擇,實質上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根據留存收益假設,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場理解為管理者傳遞關於企業價值更有利的信號。對此,蘭金等人(Rankine et al.1997)通過經驗測試,對兩種送股比例的企業作了比較。結果表明,對於送股比例為20%的企業,股東在宣告期獲得了更大的異常報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後的期間內出現了增長更快的現金股利[10]。
上述結果證實,管理者有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傳其私有信息的動機。換言之,會計政策具有傳遞信號的功能,從而有利於減緩企業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我國股票股利會計政策評析
迄今為止,我國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規定。

(一)制度分析

我國屬於法定資本制的國家。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權益由四個科目構成,即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由資本公積向股本的結轉屬於資本性帳戶的內部結轉,不具有利潤分配的性質,由此項會計處理而進行的無償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國證監會於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關於上市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須將以利潤派送紅股和以公積金轉為股本予以明確區分,並在股東大會上分別作出決議,分項披露,不得將才者均表示為送紅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剩餘利潤,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國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正式規定。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號——所有者權益(徵求意見稿)》第21條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時,「應按該種股票該次發行價格確定其價值。如果該次作為股利發放的該種股票沒有發行價格,則應根據公司連續盈利情況和財產增值情況確定股票股利的價值,按確定的股票股利的價值減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結轉分錄的規定,公司按股東大會批準的應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額,辦理增資手續後,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貸記「股本」。如實際發放的股票股利金額與票面金額不一致,應當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雖然《制度》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明確規定,但從其帳戶處理所涉及的科目看,無疑是允許企業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於面值的金額結轉。

(二)實務處理

盡管會計制度允許企業採用多種送股計價方式。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股票市場發育尚不成熟,股價波動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價值難以確定。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為股票面值一般為1元,便於確定所要結轉的金額(應等於增發股票有數量)。這使股票股利的數額與折股的股票面值總額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價問題。從納稅角度看,這一處理有利於公司減輕股東稅賦,因為如按照市價結轉,其結轉金額無疑會遠遠超過面值數額,由此應由股東承擔的稅賦也是相當重的。
此外,實務還對股票股利處理時間與報告揭示作了靈活處理。對於現金股利,在董事會確定利潤分配方案後,必須進行帳務處理;當它與股東大會批準的現金股利之間發生差異時,必須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或上年數。對於股票股利,董事會提出分配方案時不需要進行帳務處理,只需要在當期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在股東大會批准利潤分配方案並實際發生時,直接進行帳務處理,因而不存在有關項目調整的問題。股票股利之所以採用上述處理方法,首先考慮到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的差別,如果採用與現金股利丁同的處理方法,在董事會提出利潤分配方案時須作為負債處理,執必誇大公司的負債權益比例,從而可能導致一些股東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誤解。其次,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增加資本時必須報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變更注冊資本。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在股東大會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後,才正式申請變更注冊資本的注冊登記。因此,在送股發生時再進行帳務處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會計調整。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實務界對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選擇既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又有利於簡化會計工作程序和手續,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維護了股東和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與美國相比,我國實務界對送股所採用的會計政策缺乏可選性,從而限制了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功能。但在目前,由於我國尚不具備象美國一樣發達的資本市場,通過會計政策來傳遞信號還缺乏相應的市場條件,因而會計政策還僅僅限於指導會計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結

本文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動機、經濟效果、選擇依據作了逐一分析。現作如下歸納:
·會計政策的可選性產生於會計人員對會計對象的認識上的分歧;
·宏觀會計政策制定者有動機通過准則的制定以擴大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傳達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會計政策的選擇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並有利於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公司法是制定會計政策的法律依據,會計政策從會計角度確保公司法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曲曉輝,關於會計政策的幾個問題(上、下),上海會計,1999;11:3—8,12:10—13。

2、黃菊波,楊小舟,試論會計政策,會計研究,1995;11:1—5。

3、Eldon S.Hendricksen, Michael F.Vanbreda.Accounting Theory.5th deition.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1992.

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Original Pronounce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of June 1, 1996.Volume II.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1997:23—25.

5、Foster, T.W. and Vickrey, D.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53 (2) :360—70.

6、Zeff, 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Stanford Lecture in Accounting. Gra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78.

7、May, G.O.1952. Letters to John B. Inglis. Dated August 5, 1952.

8、Grinblatt, M., Masulis, R. and Titman, S. The valuation feffects of stock splits and stock divid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47—70.

9、Peterson, C.A.Millier, J.A.and Rimbey, J.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for stock splits and large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2) :241—53.

10、Rankine, G.W.and Stice E.K.Accounting rules and the signaling properties of 20 percent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72 (1) :23—46.

來源:《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

Ⅲ 我的論文題目是: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給你一點參考資料吧:
1.關於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http://scholar.ilib.cn/A-zggxq200208019.html
2.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XH200815129.htm

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和對策探討

【摘要】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成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由於企業自身、政府政策和社會金融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融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本文從民營企業本身、政府政策以及社會環境三方面入手,探討了融資的現狀、原因以及對策。
【關鍵詞】民營企業 融資現狀 原因分析 融資對策1

【Abstract】Privately economy regards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system, ring elementary state of socialism, which becomes one power cannot ignore 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ut because of enterprise itself, government policy,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reasons etc. Currency fund becomes the biggest bottle neck w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 enterpri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reasons, and policies of currency fund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Privately enterprise; present conditions of currency fond; reasons analysis; policies of currency fund
【文獻綜述】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世紀伊始,在「技術創新全球化」和「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的在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在擺脫傳統體制束縛和經過近20年的發展准備之後,正以新的目標、新的組織、新的結構、新的動力步入全球分工體系,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撐點。
然而民營企業在縱深發展中出現了許多的制約因素,有的甚至形成了瓶頸。目前,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規模較小,民營企業創業者大都並不十分富裕(沒有足夠多的可用資本),所以投入資金相當有限;同時,民營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有資本的積累,資金基礎相對薄弱,單靠自身資本積累來發展民營企業,其緩慢的積累速度與瞬息萬變的市場不相適應,容易錯過發展良機;其次,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的項目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只要注入一定數量的資金,企業就會有更大的發展。從財務特徵上看,民營企業資產結構上不動產少,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總資本中貨幣資本比重小,人力資源資本相對較多,比重大;在經營上具有較好的成長性,因此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但這類企業經營風險相對較大,並由此帶來較大財務風險,在財務上予以准確評價和確認難度較大。
基於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是融資。沒有資本的融通,就沒有民營企業的大發展。這對於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的快慢以至成敗,對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對於中國經濟質量水平的提高將是一個重大損失。「而對於民營企業來說,目前,中國民營企業所得到正常資金總量不足銀行貸款量的2%。在直接融資市場,發行股票融資的民營企業,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區區20%左右,在債券市場上佔有額則幾乎為零。」①由此,私營部門的蓬勃發展與其融資能力規模形成了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矛盾。
因此,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使民營企業在生產和營銷方面有更多的資金投入,使自己的優勢項目得到有效的開發,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高產品開發能力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使企業承擔融資成本能力大為提高,再加之企業的技術風險釋放,市場風險、管理風險降低,又大大的改善企業的融資水平,達到一種良性循環,促成一種雙贏的效果,使民營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本文從社會金融環境、政府和企業三個方面分析了民營企業的融資現狀、原因和對策,提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分析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和融資難的原因,並對它求解,使社會金融環境、政府和企業形成清醒的認識,共同為創造優良的融資環境,大力拓展融資渠道努力、共同促進中國民營經濟和整個國家經濟的大幅度提升。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946年6月,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於1946年向波士頓科學企業家大基地投入一筆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創業開始了,在此之前,1909年斯坦福大學校長David Starr Tovdan以500美元投資現代電子學業創始者lee deForrest的三極體實驗,還有洛克菲勒也開始資助新的創業,肖克萊實驗室的「八個叛徒」,1957年也到東部找過資金。風險投資60年代末投資於半導體工業,70年代投資於生物技術和個人電腦;80年代投資於計算機工作和網路產業;90年代投資於網際網路的商業化和通訊產業。進入我國,在80年代中期左右,在這十八年中,中國風險投資業有較大發展,孵化了眾多民營企業,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但目前處於發展初級階段。1989年,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旗下的太平洋技術風險基金(PTV)就成為在我國進行風險投資第一家國際機構。1992年,「中國太平洋技術風險基金」(PTV—CHINA)正式成立,90年代中期以後國外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在我國投資力度,1996年11月,張朝陽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三位教授22萬美元風險投資後成立愛特信電子技術公司(SOHU),90年代的國外風險投資機構進入,對我國風險投資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產生了非常重大影響。
同時,近一二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為了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紛紛探索建立資本市場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板塊。我國的二板市場的建立是在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這個課題中提出來的。自從1985年我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中創」建立以後,已經出現100多家了。1998年,林祖基、邵漢青在《資本市場融資與運作》中提出把發展資本市場和金融體制改革、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聯系起來,建議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兩個輪子一起轉」,以及提出為參加香港資本市場,政府、企業和金融中介機構如何培育和完善的問題,給人以啟示。2000年,楊艷軍、陳曉紅合著《二板市場上市之路》,對二板市場的建立與操作提出指導意見。2001年,中國證監會決定,要在加強風險控制和監管力度的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高新技術板塊,單獨編制股票指數,單獨集中顯示行情,為科技型民營企業發行上市營造更有利政策氛圍。
日本最早於1937年成立了地方性企業信用保證協會,1958年成立全國性的日本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和全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協會聯合會,形成中央和地方共擔風險,擔保和再擔保(保險)相結合的全國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隨後,美國、德國、加拿大分別於1953年、1954年和1961年開始實施此類信用擔保體系,截止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其中日本最為成功。1999年6 月14日,國家經貿委發布《關於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經貿中小企[1999]540)標志著以貫徹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意圖為宗旨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正式啟動。從1996年底上海銀行與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共同設立上海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基金以來,圍繞中小企業特別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融資以及融資服務為主的社會化服務與社會各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1998年2月8日,鎮江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正式掛牌成立。2000年初上海銀行和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狄娜副司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揚教授等專家共同商定借2001年OPEC中小企業部長會議在上海召開之機編寫《中小企業與金融叢書》,主要圍繞中小企業特別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發展和金融問題展開分析,李揚提出設立中小企業銀行及其運作方案設計,同時,張利勝、狄娜提出完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方案。
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國成立小企業管理局,並於1977年開始進行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實驗的SBIR,即小企業投資創新研究計劃進行各項資助;1982年,美國通過了《小企業創新發展法》,明確規定每年研究與發展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聯邦機構必須拔出其R&D經費的1.25%,用於支持小企業技術創新和開發活動,1992年,開始經費比例逐漸加大,1997年增大到 2.5%,其它還有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小企業研究和研究發展目標計劃,對廣大企業進行金融支持。
在中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中小企業投資法》以及將要配套出台《中小企業標准》、《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設立和管理辦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管理辦法》等。
三、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以及趨勢預測
本文描述了民營企業融資的現狀,並指出民營企業信譽缺乏產權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是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分析了政府監管與聲譽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銀行的體制歧視和管理體制制約了融資的發展,產生了對民營企業的惜貸現象。在金融中介機構缺乏的同時,政府法律法規實施不力是融資難的又一重要原因,這其中包括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太嚴對民營企業不利等。
然後,本文提出了融資的三方面九點對策,並對每一對策作出了具體實施方法。這些對策包括:重建企業信譽;作出正確融資決策;加大銀行體制改革;加大金融中介機構建設;組建創業中心;吸引風險投資;發展融資租賃業;實施債轉股;拓展證券市場;加強政府立法執法力度等。並著重分析了信團管理,債轉股戰略,以及證券市場融資戰略。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管理不足導致信譽缺乏,以及外部中介機構缺乏使企業融資乏力。並提出企業的信用管理模式以及發展融資租賃和債轉股戰略等。
由於加入WTO,中國經濟環境進一步改善,我國承諾到2005年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幣業務限制,允許它們向外資投資企業、外國自然人、中國企業和中國自然人提供金融服務,包括消費信貸、抵押貸款、金融租賃、證券交易等,因此將引發外國直接投資總量的迅速增加和投資方式多樣化,這給民營企業大幅度利用外資提供新的契機,並且可以促進中國國內金融機構改善服務、降低民營企業貸款難度。同時政府立法執法也會得到改善,加上中國二板市場將建立,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一個良好環境,民營企業將擺脫融資難的困難,迎接民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又一個春天。

注釋:
①張青美,施林琳,李紅:中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企業經濟,2003年第2期,第64頁

參考文獻:
[1]李波:OFⅡ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貨幣分析,市場與發展,2003年第3期
[2]鄒傳太:債轉股的財務效益淺析,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1期
[3]朱邦富:企業間債轉股,企業管理,2002年第5期
[4]肖霞,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中的融資分析,市場與發展,2003年第2期
[5]李樹丞,劉長庚,楚爾鳴等: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研究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
[6]康成傑,柴靖靜:優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法制環境的對策和建設,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1期
[7]鄧紅征,周長信: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模糊綜合評價,企業經濟,2003年第2期
[8]歐江波,歐群芳:美國對小企業的財政金融支持及其啟示,企業經濟,2003年第1期
[9]鄧向榮,於中鵬:民營企業股權優化與穩定機制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03年第3期
[10]王婷: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企業經濟,2003年第2期
[11]曾愛青,劉智勇:多方努力共同營造中小民企融資多贏格局,企業經濟,2003年第1期
[12]肖俠:求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整合創新,企業經濟,2003年第3期
[13]花愛梅:信用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新課題,企業經濟,2003年第2期
[14]張青美,施林琳,李紅:中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企業經濟,2003年第2期
[15]張荇,陳永志: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業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3期
[16]馮雪飛,王競天,韓俊:中小企業創新與融資,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7]方利勝,狄娜: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8]鎖箭:中小企業發展的國際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林祖基,邵漢青:資本市場融資與運作,海天出版社
[20]陳曉紅,楊艷軍:二板上市之路,湖南人民出版社

Ⅳ 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

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

論文參考文獻,相信是一個困擾了很多畢業生的問題,下面特意為大家收集了一篇《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供大家參考。

[1] 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財

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清泰,吳敬璉.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

版社,2001

[3] 陳樹文,劉念貧; 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分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 137-14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32-35

[5] 諶新民,劉善敏.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結構性差異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

2003,(8):55-63

[6] 程國平.經營者激勵[M].經營管理出版社,2002

[7] 鄧莉.股票期權在美國“失寵” [J].經營與管理,2006,(6):21-22

[8] 付強,吳娓.限制性股票獎勵、激勵性股票期權與企業薪酬制度的選擇[J].

財會月刊,2005,(11):47-48

[9] 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研究 [J];會計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權激動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2,(9):45-48

[11] 國資委.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J].2006.12.6

[12] 黃俊峰,股權激勵:證券市場新期待[J].中國證券報, 2006.12.11

[13] 黃湛冰,萬迪日方.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行為因素比較分析[J].預測,2005,

(6):37-39

[14] 蔣文傑.回歸模型中虛擬變數的設定與應用[J].探索爭鳴,2007(2):12-13

[15] 雋娟.管理層持股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深市的經驗證據[J].市場論

壇,2007,(2):64-65

[16] 李廣林,周來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造與激勵[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維友.中國實行經理人股票期權可行性研究[N]. 中國證券報 2001-7-26

[18] 李 曜 .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案例分析與方案設計[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 一項基於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學,李慧燕.七種股權激勵模式的利弊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3(5):

32-34

[21] 米紅,張文璋.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M].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寧相東.公司治理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於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權激勵模式效果比較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4

[25] 少波.黃欣.企業激勵機制創新-對三種股權激勵模式選擇的研究[J].財經

理論與實踐,2002,(4):27-28

[26] 沈沛.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 沈學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主要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4

[28] 石建勛.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9] 童晶駿.關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3,

(5):48-51

[30]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39

[31] 吳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勵[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權激勵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國改革報,2007-2-13

[33] 許曄 珉 .股票期權:一把雙刃劍[J].新理財,2006,(3):27-27

[34] 楊賀,柯大鋼,馬春愛,等.經理層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 ,2005,(1):24-26

[35] 楊紅炳.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的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6,(8):42-43

[36] 楊家親.對股票期權及其會計處理的系統認識[J].會計研究,2000,(12):

34-37

[37] 楊志剛.股票期權方案一枝獨秀--股權激勵方案綜述[J] ,中國證券

報:2006-05-31

[38] 於東智,谷立日.公司的領導權結構與經營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2,

(2):70-78

[39] 於武等.國有企業經營者物質激勵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7).21-24

與經濟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權期股兩種股權激勵方式的比較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市場周

刊.財經論壇,2002,(1):41-42

[41]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等.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

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3,(9):29-34

[42] 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4]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張湛彬.股票期權與國有企業激勵制度[M].遼海出版社,2002[46] 證監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孫菊生.經營者股權激勵的.治理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3(5):

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與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J].內將科技,2006(5):

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

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

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

2, 1991.

[54]Hubbard, R.G.,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

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

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225.41

[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於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權激勵模式效果比較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4

[25] 少波.黃欣.企業激勵機制創新-對三種股權激勵模式選擇的研究[J].財經

理論與實踐,2002,(4):27-28

[26] 沈沛.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 沈學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主要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4

[28] 石建勛.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9] 童晶駿.關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3,

(5):48-51

[30]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39

[31] 吳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勵[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權激勵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國改革報,2007-2-13

[33] 許曄 珉 .股票期權:一把雙刃劍[J].新理財,2006,(3):27-27

[34] 楊賀,柯大鋼,馬春愛,等.經理層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 ,2005,(1):24-26

[35] 楊紅炳.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的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6,(8):42-43

[36] 楊家親.對股票期權及其會計處理的系統認識[J].會計研究,2000,(12):

34-37

[37] 楊志剛.股票期權方案一枝獨秀--股權激勵方案綜述[J] ,中國證券

報:2006-05-31

[38] 於東智,谷立日.公司的領導權結構與經營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2,

(2):70-78

[39] 於武等.國有企業經營者物質激勵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7).21-24

與經濟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權期股兩種股權激勵方式的比較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市場周

刊.財經論壇,2002,(1):41-42

[41]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等.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

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3,(9):29-34

[42] 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4]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張湛彬.股票期權與國有企業激勵制度[M].遼海出版社,200240

參考文獻

[1] 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財

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清泰,吳敬璉.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

版社,2001

[3] 陳樹文,劉念貧; 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分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 137-14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32-35

[5] 諶新民,劉善敏.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結構性差異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

2003,(8):55-63

[6] 程國平.經營者激勵[M].經營管理出版社,2002

[7] 鄧莉.股票期權在美國“失寵” [J].經營與管理,2006,(6):21-22

[8] 付強,吳娓.限制性股票獎勵、激勵性股票期權與企業薪酬制度的選擇[J].

財會月刊,2005,(11):47-48

[9] 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研究 [J];會計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權激動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2,(9):45-48

[11] 國資委.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J].2006.12.6

[12] 黃俊峰,股權激勵:證券市場新期待[J].中國證券報, 2006.12.11

[13] 黃湛冰,萬迪日方.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行為因素比較分析[J].預測,2005,

(6):37-39

[14] 蔣文傑.回歸模型中虛擬變數的設定與應用[J].探索爭鳴,2007(2):12-13

[15] 雋娟.管理層持股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深市的經驗證據[J].市場論

壇,2007,(2):64-65

[16] 李廣林,周來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造與激勵[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維友.中國實行經理人股票期權可行性研究[N]. 中國證券報 2001-7-26

[18] 李 曜 .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案例分析與方案設計[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 一項基於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學,李慧燕.七種股權激勵模式的利弊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3(5):

32-34

[21] 米紅,張文璋.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M].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寧相東.公司治理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更多論文參考文獻請訪問:

http://bylw.gdyjs.com/a/cankaowenxian/

;

Ⅳ 求一篇一萬三千字的論文:以現在的經濟觀預測未來十年的經濟走向

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十大趨勢

經濟國際化、產業高級化、市場深度化成為三大主線

站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新起點上,世界都在矚目中國的復興之路。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們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對未來十年人民幣國際化、能源產業、糧食安全等十方面經濟趨勢進行了預測。預測顯示,經濟國際化、產業高級化、市場深度化將貫穿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進程。

經濟國際化明顯地反映在新興市場的金融和資本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深度與廣度上。分析師們認為,未來十年人民幣將加快國際化步伐,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儲備、外匯交易中的比重都將明顯提高。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

分析師們對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作出預期,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

產業高級化表現在新產業的拓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提升兩方面。金融危機之後,新能源將支撐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分析師們預測,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時,新能源汽車可能把中國帶入汽車強國。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產業高級化還表現在,十年之後,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占國內市場比例將提高到60%;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文化創意產業將迅速崛起;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十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

市場深度化表現為銀行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的 百貨公司 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格局的形成,同時也表現為實體經濟外延擴大化和服務高端化。分析師們認為,到2015年,我國新車銷售市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但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後,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占國內市場比例將提高到60%,出口將占我國汽車產量比例的20%。

未來十年,作為傳統產業的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新中國即將迎來六十華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走向,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們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新能源對中國汽車業的影響、未來中國能源消費格局、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中國紡織業的前景、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網路生活的新階段、糧食供求的平衡、資本市場的深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預測。從中不難看出,經濟國際化、產業高級化、市場深度化,將貫穿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全過程#p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 資產池 。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p

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p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p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 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 融資中介 為核心向以 財富管理 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 存錢罐 和 貸款批發商 ,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 金融百貨公司 。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 飛入尋常百姓家 ,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p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 三分天下 。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 三分天下 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p

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p

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 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 物聯網 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 物聯網 ,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p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 四個確保 :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p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 新興加轉軌 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 外國債券 ,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 歐洲債券 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 歐洲債券 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 歐洲債券 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p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 不完全遷移 ,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 不完全遷移 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熱點內容
股票投資收益銷項稅 發布:2024-11-21 21:24:56 瀏覽:817
基金在哪裡看實時凈估值 發布:2024-11-21 21:21:31 瀏覽:696
51金融旗下有哪些app 發布:2024-11-21 21:18:28 瀏覽:777
方正科技股票診斷牛叉手機 發布:2024-11-21 21:14:04 瀏覽:191
DFCT股票交易代碼 發布:2024-11-21 21:07:51 瀏覽:961
股票中的歷史中樞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21 20:49:40 瀏覽:125
外匯期貨模擬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21 20:46:11 瀏覽:990
基金代碼如何查詢真假 發布:2024-11-21 20:38:10 瀏覽:735
期貨如何做夜盤 發布:2024-11-21 20:07:21 瀏覽:500
炒股要怎麼選擇基金 發布:2024-11-21 19:50:21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