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科技股票走勢
A. 錢學森的故事
錢學森的愛情故事:
錢學森雖然在事業上順風順水,但是雖然錢學森事業有成,但是在自己的終身大事上卻遲遲沒有動靜,家裡人也是很為他著急,錢學森的家人為了此事還把錢學森的妹妹搬了出來。
這位妹妹,其實他並不是錢學森的親妹妹,而是錢學森的乾妹妹,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這位妹妹也是非常的漂亮,很是受到錢學森的喜歡,當時錢學森的家人把乾妹妹叫來是勸錢學森去相親的,但是誰知道當時的錢學森是多麼的直接了當,對她說:我看上你了,你願意嫁給我嗎?
他的乾妹妹名字叫蔣英,兩家父母是世交,感情非常的好,而且這位乾妹妹的家境十分的殷實,其實在蔣英的身上還是有故事的女人,由於錢學森的父母非常想要個女兒,但是天天不遂人願,最終自己只能去和蔣家人商量把蔣英送給自己,起初將家人是同意的,蔣英來到錢家之後,錢家人是百般疼愛,視如己出,但是後來蔣家人還是捨不得有把閨女要了回去,但是蔣英在錢家的時候那事收到了哥哥們的百般疼愛。
其實錢學森在發現自己喜歡上蔣英的時候是在蔣英重新回到蔣家之後,兄妹二人以兄妹相稱,但是他們並沒有血緣關系。在眾多的相親對象中,錢學森也都一一拒絕了,因為在錢學森的心裡一直都有蔣英的位置。也許在錢學森的心裡,一直都想著蔣英,正因為他感覺自己不能再等了,所以選擇和蔣英表白。
當錢學森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舉動之後,實在是很高興,本來錢家就把蔣英當做自己的女兒是一樣的,在恰好在蔣英的心裡也是對錢學森有好感的,當錢學森表白之後,兩個人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從而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就這樣兩個人從兄妹變成了一堆恩愛的夫妻。
B. 美國的簡約發展史!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稱美國,舊稱花旗國,是一個位於北美洲的聯邦共和制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的共和立憲制國家。
美國本土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其首都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源自於1776年從英國統治下脫離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們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國土不斷拓展,37個州陸續加入聯邦旗下,目前有50個州,1個聯邦直轄特區,以及若干海外領地。美國國土超過了370萬平方英里(9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國土面積的國家,加上領海面積,美國的面積排在世界第三。美國擁有3億居民,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建國以來200多年的歷史里,美國曾經歷過內戰(1861—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兩次嚴酷考驗,仍堅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為憲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國家。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人能比的
歷史
美洲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陸續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里,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系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從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沖突徹底爆發,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進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並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戰局隨即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沖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沖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導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在美國國內,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完成,美國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持續經濟擴展。同時,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茁壯的復甦。蘇聯在1991年徹底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字化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創了新興大國德國和日本,同時也使傳統大國英國和法國失去了對世界格局的支配權。當時的世界,除了美國和蘇聯,其他工業化國家都風光不再。美國在戰後的工業總產值佔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獨一無二的綜合實力,使美國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企圖安排世界秩序卻無果而終的尷尬,開始按照有利於自己的方式主導國際秩序,並最終在20世紀後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在21世紀開端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美伊戰爭,並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後續發展及其戰爭合法性的爭議至今仍無定論。
政治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在《憲法》授權下,政府通過國會運作代議民主制。政府分為三級架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級政府中的官員由選民進行不記名投票選舉產生,或者由民選官員任命。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官員從單一選區多數制選舉產生,司法系統和內閣官員由行政長官任命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
聯邦政府本身有三個分支,互相監督和制衡: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準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較低級別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參議院批准。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任期2年。眾議院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很復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對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和財產權。雖然美國所珍視的西方意識形態追求人權,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才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有重疊。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美國的聯邦和州政府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和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目前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屬於共和黨籍,而在2006年中期選舉後,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民主黨取代共和黨成為參眾兩院的多數黨。
行政劃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並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巴爾米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並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納摩灣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劃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劃。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軍事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美國海軍有12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任何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其他國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經濟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科學和科技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畫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業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運輸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美國雖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自美國從英國獨立後,因美國想與前宗主國英國劃清界線,加上「右上左落」(左駕右駛) 的法國間接支持美國獨立,所以不跟隨英國的「左上右落」(右駕左駛) 的原則,而將道路通行方向定為「右上左落」(左駕右駛),這個規劃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國。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C. 解紹一下美國
全稱: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國歌:星條旗之歌
國徽:美國國徽的圖案為爪中握有利箭和橄欖枝的白頭海雕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最大城市:紐約市
官方語言:美式英語(非法定)
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 自由民主制
現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獨立
宣布獨立 1776年7月4日
承認獨立 1783年9月3日
面積
總 計 9,631,420 km²
水域率 4.87%
人口
2006年估計 300,000,000人(第3名)
密度 32/km²(第140名)
GDP(PPP) 2006年估計
總計 13.05萬億美元(第1名)
每人 43555 美元(第3名)
HDI(2003年) 0.944(第10名) – 高
貨幣 美元(
時區 UTC-5 至 -10
夏時制 UTC-4 至 -10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e .mil .um
國際電話區號 +1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稱美國,舊稱花旗國,是一個位於北美洲的聯邦共和制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的共和立憲制國家。
美國本土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其首都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源自於1776年從英國統治下脫離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們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國土不斷拓展,37個州陸續加入聯邦旗下,目前有50個州,1個聯邦直轄特區,以及若干海外領地。美國國土超過了370萬平方英里(9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國土面積的國家,加上領海面積,美國的面積排在世界第三。美國擁有3億居民,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建國以來200多年的歷史里,美國曾經歷過內戰(1861—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兩次嚴酷考驗,仍堅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為憲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國家。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人能比的
歷史
美洲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陸續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里,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系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從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沖突徹底爆發,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進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並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戰局隨即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沖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沖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導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在美國國內,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完成,美國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持續經濟擴展。同時,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茁壯的復甦。蘇聯在1991年徹底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字化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創了新興大國德國和日本,同時也使傳統大國英國和法國失去了對世界格局的支配權。當時的世界,除了美國和蘇聯,其他工業化國家都風光不再。美國在戰後的工業總產值佔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獨一無二的綜合實力,使美國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企圖安排世界秩序卻無果而終的尷尬,開始按照有利於自己的方式主導國際秩序,並最終在20世紀後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在21世紀開端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美伊戰爭,並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後續發展及其戰爭合法性的爭議至今仍無定論。
政治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在《憲法》授權下,政府通過國會運作代議民主制。政府分為三級架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級政府中的官員由選民進行不記名投票選舉產生,或者由民選官員任命。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官員從單一選區多數制選舉產生,司法系統和內閣官員由行政長官任命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
聯邦政府本身有三個分支,互相監督和制衡: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準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較低級別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參議院批准。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任期2年。眾議院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很復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對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和財產權。雖然美國所珍視的西方意識形態追求人權,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才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有重疊。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美國的聯邦和州政府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和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目前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屬於共和黨籍,而在2006年中期選舉後,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民主黨取代共和黨成為參眾兩院的多數黨。
行政劃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並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巴爾米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並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納摩灣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劃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劃。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軍事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美國海軍有12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任何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其他國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經濟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科學和科技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畫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業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運輸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美國雖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自美國從英國獨立後,因美國想與前宗主國英國劃清界線,加上「右上左落」(左駕右駛) 的法國間接支持美國獨立,所以不跟隨英國的「左上右落」(右駕左駛) 的原則,而將道路通行方向定為「右上左落」(左駕右駛),這個規劃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國。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地理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也與加拿大接壤,南至太平洋而北至北冰洋。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萊那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6,000英尺(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里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
D. 我市(瑞安市)各行各業的輝煌成就;新中國成立60年、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發展變化;各條戰線英雄事跡……
這可多了去了,要以領域分吧。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