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股票
㈠ 1990日本股市崩盤的原因(詳解)、過程
【發現世界】1990年日本股市崩盤前後
【股市神話】1985年至1990年,日本經濟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各項經濟指標都達到歷史最高值,日本股市也迎來了「大牛市」。
在 *** 高調鼓勵融資投資和日元升值的內外雙重 *** 下,日本股市由緩慢回升迅速進入暴漲階段:1986年1月日經指數13000點,1987年9月26000點,1988年日本股市總市值超過當年GDP,1989年12月日經股指創下接近39000點歷史紀錄!股市的巨大財富效應把這一時期的日本人從戰後極度節儉拮據的狀態帶入投機撒錢的時代,每個人都對股票、外匯、房價、利率高談闊論,每個人都穿最貴的名牌、喝最貴的紅酒......鋪張浪費與揮霍奢靡共行的「股市神話」里,日本人被繁榮的假象蒙蔽了。
【日元升值】80年代的日本經濟接近了美國GDP的一半。
1985年,日美英法德五國簽訂《廣場協議》,以人為干預來迫使日元兌美元升值。
兩年多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上升了近一倍(1美元兌換220日元變成了1美元只能兌120日元),人們似乎一夜間變成了暴發戶。
當時,整個日本島都沉迷在空前的繁榮和瘋狂之中。
人們堅信股價只漲不跌、地價只升不降,企業精英還盼著1990年股指沖到42000至48000點......然而,1989年日經股指39000點是投資者們最後一次賺取暴利機會了。
從1990年初開始,日本股市急速下行,到當年12月股市已損失約合2萬億美元,日本經濟神話的泡沫破滅了。
【投機炒價】為何會形成泡沫經濟?當時,日元升值讓日本經濟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國民個人存款也達到了歷史最高。
盡管日本央行把利率由5%降到2.5%,但日本銀行仍有充足的資金提供貸款。
日本企業和個人利用過剩的資金和銀行貸款進入股市逐利的同時,也大肆炒熱房地產市場。
繼人人炒股之後,日本社會又進入一個人人巨資購地作抵押,然後貸款再次購地或炒股的惡性死循環。
在那段時間里,日本 *** 與銀行幾乎從來沒有質疑過,一旦貸款者無力償還巨額貸款,他們該如何收場。
【揮金如土】泡沫經濟,對於大部分日本國民來說,彷彿一場盛大奢靡的聚會。
在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里,一向默默無聞的日本家庭主婦可以花上500美元喝著一杯點綴著金粉的精緻咖啡,商人們也可以在東京的豪華餐廳與夜總會里豪擲成千上萬的美元來吃喝玩樂。
一個名為「茱莉安娜的東京」的夜總會就很好地代表了整個泡沫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地 價飆升】日本土地價輪穗格的噴張使其成為全球矚目的現象。
本來一點不值銷型錢的小塊土地短短幾年內就價值幾百萬美元。
據當時媒體報道,僅僅是日本天皇居住的東京皇 居的土地價格就超過了整個法國的土地估價。
更有人戲稱,在東京的銀座地區,如果把一張1萬日元的紙幣扔在地上,甚至買不到它所覆蓋的那一小片土地。
圖為曾 經被日本三菱公司買下的美國洛克菲勒中心,一度成為日本興美國衰的象徵。
【橫 掃全球】在經濟的極度繁榮下,日本人開始了遍布全球的奢華旅行。
美國、歐洲與大洋洲的奢侈品店全都被手持巨資的日本人所攻佔。
LV的手袋、阿瑪尼的衣服和 最貴的紅酒全部被他們搶購一空。
同時,蓬勃的日本經濟也吸引了無數外國人來到日本。
西方人在外資銀行與證券公司里大賺特賺,甚至在日本當個英語家教都能讓 他們發家致富。
【暴跌崩盤】1990年底,日本股市徹底崩盤。
當時日本報紙的頭條幾乎全部被公司破產新聞霸佔。
就連日本最大、最古老的虧桐猜銀行,也被曝光銀行高管與黑幫進行腐敗 交易。
所有企業的投資活動在那一年戛然而止,此前日本民眾那根本停不下來的購買慾望也被低迷的經濟打倒。
一家家房屋貸款公司相繼破產。
被不良貸款所充斥的 日本銀行也不得不採用合並重組的方式來獲得新生。
【一 蹶不振】在這之後,日本 *** 終於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但再多的經濟與財政增長措施也顯得於事無補。
在1991年,日本股市危機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日本經 濟也隨即陷入了「最失落的10年」。
直到2000年和2001年,日本納稅人漸漸挽救了瀕臨破產的銀行,公司的重組之路逐漸明晰,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給 日本製造商帶來了一點鬆口氣的機會。
在 日本國內,回想泡沫經濟的那5年,有的人會因為有著花不完的鈔票可以盡情享樂而覺得懷念,有的人會因為對於當時經濟狀況的迷茫與無知感到有些尷尬,還有些 人會對於整個日本拋棄價值觀變得物慾橫流而感到憤怒。
1985年—1990年,短短五年間,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當年日 本財富積累從暴漲到破滅的變幻不堪回味,這也成為世界各國重大經濟危機和金融災難最慘痛的教訓和最深刻的警示之一。
㈡ 1986年日本股市總市值是多少
當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經濟」在1989年最後一天破滅時,它標志著日本「增長奇跡」及其20多年海外商業快速擴張的終結,轉而陷入一輪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蕭條時期,這是自二戰以來日本遭遇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蕭條。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87——1989年是泡沫經濟的極盛時期。隨著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日元開始急劇升值。1988年日元匯率升至1美元兌120日元,與1971年固定匯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結果導致日本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貿易市場的競爭力,但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財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國內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擴大內需」。為了減輕日元大幅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避免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同時也迫於美國政府要求日元升值、開放市場、擴大內需及實現貿易平衡等方面的強大壓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國家投資、私人投資和個人消費支出擴張為引擎的內需型增長策略,從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與房地產建設的高潮。土地資源的匱乏直接導致了房地產投機熱,投資膨脹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迅猛擴張。
(2)國內經濟快速增長拉動「有效需求」膨脹。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步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增速名列發達國家榜首,在經濟一派繁榮的氛圍籠罩下,企業和消費者變得更為自信、樂觀,投機變得更富激情、大膽,東京的房地產與股市一並上漲不止。
(3)「流動性過剩」為股市「火上澆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才緩慢展開金融自由化的進程。80年代中後期這一進程加快,1985年日本開始放開存款利率。隨著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業務管制的放鬆,金融市場規模急劇膨脹。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國內日元資金過剩,經濟過熱,形成了所謂的「流動性過剩」的格局,這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隱患。
二、日本經濟泡沫的主要表現
1988——1989年,公司投資急劇膨脹。伴隨高股價,新股票發行的快速升值,當銀行在不動產方面尋找資金投向時,股票發行便成為公司融資的一個重要來源。反過來,公司利用它們持有的不動產進行間接的股市投機,從而形成了不動產與股市雙重泡沫——房地產價格持續暴漲及日經225股價指數持續暴漲。
(1)股價持續猛烈暴漲。1985年末,日經225股價指數收於13083點, 1989年末收於38916點,四年間日經225指數累計上漲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佔到全球股市總市值的41.7%,並趕超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總市值繼續膨脹至896萬億日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60%。
(2)房地產價格持續暴漲。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是日本泡沫經濟的兩大根本「支柱」。當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凱歌高奏之時,日本房地產價格也正在瘋狂,不斷上漲。據日本不動產研究所的調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業區地價指數,若以1955年為100,到1965年則上漲超過了1000,到1988年則超過了10000,也就是說,日本城市房地產價格在33年間上漲了100倍,而同期名義國民生產總值上漲卻不足40倍,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上漲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時,東京商業區的地價漲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區地價則漲至1985年的2.3倍。與此同時,由於日元巨幅升值,也嚴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購與海外投資熱情。
1990年,隨著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滅,日本房地產泡沫也隨之破滅。
三、泡沫經濟對日本的沉重打擊
1989年5月,政府緊縮其貨幣政策以抑制諸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東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萬億日元(摺合2.07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瞬間消失,房地產價格從投機巔峰陡降下來,從而使日本經濟陷入了「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蕭條之中。
(1)銀行業受到嚴重打擊。在日本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形成過程中,銀行始終是充滿激情,並推波助瀾,且從中大為受益。然而,雙泡沫破滅的同時,日本銀行業也遭受了滅頂之災的報復與打擊。股市暴跌,上市銀行再融資受阻;房地產泡沫破滅,不動產貸款成為呆帳;企業效益徒降,銀行不良資產劇增。80年代的泡沫經濟直接為90年代中期日本銀行赤字風暴與金融危機埋下了歷史隱患。
(2)證券業出現空前蕭條。隨著股市泡沫的破滅,日經225指數一路直線下跌,幾乎毫無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當歐美股市及新興股市均紛紛上漲至歷史新高時,而日經225指數卻低收至13785點。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經歷了長達10年之久的持續蕭條。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來的最低點7607點。2006年底,當大多數歐美及新興股市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時,日經股市才終於緩過氣來,便勉強收在了近五年來的新高點17225點,與歷史最高點38916點相比,卻相去甚遠,大致相差約21700點。
(3)對企業與消費者的猛烈沖擊。虛假的繁榮背後,其實是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受這一切後果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直接打擊了本國企業和居民的信心,投資信心嚴重受挫,企業不良資產增加,銀行不良貸款劇增,個人消費萎縮,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失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紀9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為1.1%,而且就連這1.1%的增長也是日本政府累計10次動用財政手段刺激景氣(「景氣對策」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強獲得的。由此可見,日本人要想再次見到80年代中後期平均5%的經濟增長已是十分困難的了。
㈢ 日本股票的最高點是多少點呢
日本股市曾在1989年12月29日(當年最後一個交易日)達到歷史最高的38597點。近期(2000年後)最高點是2007年2月26日的18300.39點。2008年10月28日到25年來最低的6994.9點。2009年6月26日收於9877.39點。
查詢國際股指走勢可以從同花順軟體的菜單欄—報價—全球指數報價看。也可以上google財經http://www.google.cn/finance?hl=zh-CN&tab=we
㈣ 1990年日本股市危機的具體情況是什麼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 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 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下面我給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
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到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說的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它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颳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㈤ 日本股市終於在31年後,超過了泡沫時代創下的歷史最高點
9月28日,日經500指數在經歷了31年的漫長波動後,終於超過了1989年12月創下的 歷史 最高點。
如果你知道這是在日本長期貨幣寬松(超發)政策下,才得到的結果,你才能感受得到曾經的日本股市和經濟泡沫是有多大。
1989年,是日本的巔峰年代,當年的日本GDP高達3萬億美元,人均GDP 2.48萬美元,是美國人均GDP的108%;與此同時,日本的貨幣日元還處於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的升值期,大批全球美元資本來到日本炒高股價、樓價,進行投機;日本銀行為了抵抗日元升值給外貿企業帶來的壓力,也放鬆了貸款利率,造成大量流動性資金也進入股市、樓市推波助瀾。
在海外和國內雙向投機資金的湧入之下,日本的股市和樓市在1989年幾乎被推漲到最鼎峰:當時,東京地區的房價總和可以買下所有美國的土地;日經225指數比1985年暴漲了200%(但1989年日本GDP,扣除日元升值元素,只比1985年上漲了32.8%),可想而知日本股市和經濟泡沫有多大。
也是在1989年,日本三菱集團以8.46億美元購買了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在這個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大廈上,插上了太陽旗。
美國媒體驚呼:這時商業上的珍珠港事件,照此下去,不到兩年,美國就可以被收購完畢。
還是在1989年,盛田昭夫還和石原慎太郎合著《日本可以說不》,鼓吹日本提高相對美國的地位,可以和美國掰一掰手腕了。
1989年,幾乎所有日本人都陶醉在泡沫營造的虛幻中,認為日本經濟取代美國指日可待,不少海外國家也這么認為。
可惜,泡沫就是泡沫,虛假就是虛假:1990年,全球美元資本開始高位套現外逃,日本股市和房價根本支撐不住,如瀑布一樣一瀉千里;2年不到,日本包括股票、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被消減了60%,還剎不住下跌的趨勢。日本股市指數:日經225和日經500,一直連跌了14年,到2003年才跌到最低點,到2013年安倍政府上台,搞超發貨幣刺激經濟時,才開始有了連續上漲的態勢。
可是,隨著日本股市和樓市的狂跌,日本實體製造被虛擬泡沫搞垮了一大批,多少年不能恢復元氣(大量資金沒有投資實業和新興產業,而是投機去了,造成製造業企業大量被斷貸和破產),日本財富也被以華爾街為主的美元資本狂割韭菜,華爾街拿著收割的財富回到美國本土,投資當時新興的IT&互聯網經濟,引發了美國1990年代互聯網革命,日本想要取代美國的夢想,被美國新興的互聯網產業打的丟盔卸甲,一蹶不振。
㈥ 1990年日本股市危機的具體情況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並由此引發惡劣轟動世界、撬動日本的90日本經濟危機 。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
繼日本之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政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海灣戰爭結束後,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於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㈦ 日經225指數是什麼意思
日經225指數又叫日均平均股價指數,是日本歷史最長的股票指數。是東京證券交易所,將第一市場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通過算術平均的計算方法,將這225隻股票編制在一起組成的指數,該指數的成分股包括多個行業,因此能反映大多數東京股票的走勢。
拓展資料: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它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
股票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股票概念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差價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獲取經常性收入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紅派息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交易時間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交易費用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 (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