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非理性行為
① 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和表現以及這種行為對市場穩定運行的影響
影響如下:
1、過度交易,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之下,投資者是更加傾向於選擇維持現狀,市場交易量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可以確保給他們帶來高回報率的信息,並且堅信自己能夠通過交易獲得高於平均回報率的匯報,導致過度交易。
2、處置效應,「持虧賣盈」,即投資者傾向於推遲出售處於虧損狀態的股票同時過早賣掉處於盈利狀態的股票。投資者更願意在盈利時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資產,而不願意賣出那些比他們購買時資產價格地的資產;投資者總是過長時間地持有那些持續下跌的資產,而過快地銷售了那些正在上漲的股票。
(1)股票投資非理性行為擴展閱讀
非理性特質:
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於這種非理性是非系統性的,因而這種非理性會互相抵消,從而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
如果這種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會淘汰掉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從而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然而,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會由於過度自信、可得性、損失規避、貪婪等因素從而出現投資偏差或者反常。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的,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有許多假設條件,理性的投資者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即使市場上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者,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市場價格在市場交易量增多的情況下依然是有效率的。
② 什麼是非理性化投資
沒有經過科學的可行性調查研究的投資項目屬於非理性投資
③ 這股市怎麼啦像要踏天專家解讀一下
最近股市連續下跌,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很多投資者再次被套。股民在股市裡一個接一個被割韭菜,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應該如何看待股市,如何投資股市?讓我們看看經濟學和心理學中有哪些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先看相關理論,再看具體建議。01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基於可獲得信息的股票價格反映公司價值經濟學中有一種股票投資理論叫做「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資產價格反映了關於資產價值的所有公開的、可獲得的信息。每一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有許多基金經理跟蹤,他們每天密切關注新聞事件,進行基本面分析並預測公司的發展前景,以確定股票的價值。他們在認為價格低於其價值時買入股票,在價格高於其價值時賣出股票。整個市場的供求平衡決定了股價。也就是說,認為股票被高估的人數和認為股票被低估的人數剛好平衡。當信息改變時,股票價格也會改變。當有關公司前景的好消息公布時,價值和股價都會上漲。當公司前景惡化時,價值和價格都會下跌。在任何時候,股票價格都是基於現有信息對公司價值的最佳估計。這就是有效市場假說。股票市場存在非理性行為。西方經濟學通常假設參與經濟活動的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大體上足夠准確,但是人總會有一些非理性的行為,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蓬勃發展的原因。有效市場假說也假設買賣股票的人都是理性的。然而,股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股價有時會偏離理性預期的真實值。股價的波動,一部分是心理原因造成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人的大腦因中風和疾病而受損,削弱了他們的情感感知,但他們在投資時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投資中的情緒干擾往往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另外,人們在考慮一隻股票時,不僅要估計企業的價值,還要預測其他人對這只股票的看法。股市存在自我實現的現象。一旦人們預期股票會下跌,人們就會傾向於拋售,股票就會真的下跌。人們預期股票會上漲,傾向於購買,所以股票真的會上漲。投資者不僅選擇自己的優先股,還預測他人的行為,選擇市場上他人偏好的股票。如果他們認為別人會賣出,他們希望在股價進一步下跌之前盡快賣出。如果你預測到別人會買,你就趕緊買,趕上股價上漲。在墜機的過程中,媒體和各種傳言都會關注對墜機的解釋。解釋性的新聞故事進一步降低了人們的預期,下跌的股價會跌得更厲害。當股價上漲時,反過來,解釋性的新聞故事進一步強化了利好消息,這也是股市投機泡沫的原因之一。03指數基金的良好表現證明了有效市場假說的有效性。因此,有效市場假說並不完全准確。然而,許多關於金融市場的研究表明,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論。根據有效市場假說,股票價格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因為現有的信息(影響當前市場價格的信息)已經被充分考慮,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影響市場的信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有很多證據表明,股票價格非常接近,如果不是完全隨機的話。一支股票第一年的情況和第二年的情況幾乎無關。所謂的股市走勢技術分析,並沒有經過科學驗證。許多關於金融市場的研究也證實,從長期來看,通過購買好股票和出售壞股票來獲得高於股市平均回報的回報是極其困難的。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最有力證據來自指數基金的表現。本質上,指數基金買的是所有股票,主動型基金只買自己認為最好的股票。在美國這樣成熟發達的證券市場,長期來看,主動型基金的業績往往不如被動型基金。因為主動型基金交易頻繁,產生了更多的交易成本,需要收取更高的費用給職業基金經理發工資。指數基金的良好表現優於主動基金,有力支持了有效市場假說。國內情況略特殊,市場不夠發達,散戶佔比較大。平均來看,主動型基金略好於被動型基金。那麼,為什麼很多投資者認為通過精挑細選股票,就可以通過炒股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呢?他們為什麼頻繁買賣股票?原因之一是控制的錯覺。有這種錯覺的人傾向於認為隨機事件是相互關聯的,並認為他們可以預測和控制隨機事件。股民喜歡自己精挑細選,自己買賣股票,喜歡這種掌控感,彷彿可以比一個「有效市場」做得更好。控制的錯覺導致人們過度自信。考慮到交易成本,實際上會給他們帶來損失。如何投資股市降低風險我們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如果想投資股市,除了根據風險偏好配置高風險資產(如股票)和低風險資產(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外,股票本身也要多元化。當股票數量從1增加到10時,風險降低約50%,當股票數量從10增加到20時,風險降低13%(見下圖)[4]。但是,當有20-30隻股票時,進一步增加股票數量的風險只會略有下降。所以可以選擇20隻左右的股票進行投資。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對於散戶來說,隨機挑選20隻股票並不比耗時的精心挑選20隻股票差。因為價格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沒有股票比其他股票更好。對三笑來說,花大量時間研究企業信息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想更省力或者省錢,也可以利用指數基金實現分散投資。05如何選擇買賣股票的時機,巴菲特給出的最佳單一指數當然,增加所買股票的種類是不可能消除所有風險的。分散投資可以消除個股帶來的風險,但不能消除股市整體下跌帶來的風險。經濟是周期性的。當經濟進入衰退時,大多數公司都會出現銷售額下降,利潤下降,股票收益下降。至於經濟的周期性,有一個翻譯過來的30分鍾動畫短片(由橋水公司創始人Radario講解)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可以搜索「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轉的」。股市也表現出周期性。如果你踩對了鼓,每個周期都能受益匪淺。當然,不要幻想可以在最低點買入,在最高點賣出。沒有人是聖人,但是有沒有什麼指標可以說明股市是處於高位還是低位呢?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滿倉,什麼時候該做空?巴菲特有一個指標可以參考,就是「股票總市值/GNP」。既然GNP接近GDP,我們也可以用GDP代替GNP。巴菲特認為這個指標可以用來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每當這個指標超過100%時,就要採取謹慎的態度。巴菲特曾說:「這個比例在揭示你需要知道的東西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很可能是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單一指標。」「如果這個比例在70%或80%左右,就是買股票的好時機。如果這個比例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的情況一樣,那我們買股票就是在玩火。」巴菲特給出的具體比例是針對美國的情況。對於中國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買賣時機比美國低,可以根據歷史數據來確定。從長遠來看,股市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理財渠道,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投資渠道,就要有投資而不是投機的心態。你應該中長期持有一批股票,作為保值增值的手段,而不是夢想一夜暴富,不要跟風,避免羊群效應帶來的損失。同時,你要關注關鍵指標,適時買賣。(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參考資料:1。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2009) 2。大衛·g·邁爾斯,《社會生理學》(2005) 3。沃倫·巴菲特,《股市上的沃倫·巴菲特》《財富》第144卷第12期,80(2001)4。Meir Statman,「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有多少只股票?」金融與數量分析雜志22,353(1987)
④ 股票投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炒股票一定能賺錢嗎
一些投資者將一段時間內股市上漲的不同階段比作魚頭和魚尾。魚頭可能被低估或開始。魚類是魚類中最大、最肥、最頻繁的階段,而魚尾則是股價泡沫的終結。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市場先生經常有非理性行為。即使對於我們熟悉的公司,也會有一個理解和不理解的階段。我認為作為一名投資者,不要追求滿分,也不要幻想吃掉所有的魚。做你能理解的事。保持良好的態度,賺錢。
面對優秀的公司,我們應該控制貪婪,合理分配職位。由於無法預測市場將觸及的價格以及低估將持續多久,在極端情況下,分散的頭寸可以為自己留下更多的安全空間。我認為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得到漲幅最大的股票。即使是優秀的公司也有快速崛起、緩慢崛起和衰落的不同階段。對於最受不滿意倉庫青睞的公司,保留的職位可以投資於其他優秀公司。一方面,它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避免成為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鴕鳥。
⑤ 投資理財有哪些非理性行為
一、貪婪:做投資不能太貪心。
二、懶惰:比起貪婪,懶惰投資的人數更多,且造成的危害比較不易被察覺。
三、心存僥幸:投資者之所以在面對錯誤時不能及時停損,而寄希望於市場等外部因素來拯救自己,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存在僥幸心理。
⑥ 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表現出哪些非理性的因素他們到底如何選擇證券進行投資的
最高。隨大溜,追熱點,這些都是非理性行為。都是隨他溜來的,沒有幾個真正學學會之後投資的。都是炒股。
⑦ 非理性投資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
非理性行為之一,博弈論中的贏者詛咒。從字面意義上看,贏者也就是勝利者,為何贏者還會受到詛咒呢?讓我們看一個典型案例。拍賣會上一群人競拍某件古董,大家逐輪出價,場面熱絡,拍賣價格一路飆升。如此下來,最終一定會有一個「贏家」成功拍到這件古董,但是他的「贏價」也很有可能遠遠超出古董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位拍到古董的人,雖有贏家之名,卻無贏家之實,詛咒因此而生。在市場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更是如此。君不見,股市中一旦某個題材或者板塊被熱炒之後,投資者蜂擁而至,一哄而上,這樣的非理性投資往往缺乏深入分析,也罔顧「贏價」是否合理。在轟轟烈烈中,投資者盡管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成了馳騁市場的一時贏家,但實際上卻很可能買進了燙手山芋。在追漲殺跌的操作模式下,贏者詛咒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幕幕重復上演。
非理性行為之二,持有中的稟賦效應。所謂稟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對此物品價值的評判便會遠高於擁有之前。舉例來說,一位酷愛錢幣收藏的收藏家在早年以1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枚古幣,現在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已經升到5000元了,但是由於這位收藏家認為他的古幣價值遠不止5000元,他只會偶爾拿出自己的收藏欣賞把玩一下,而不會願意以5000元的現價賣出。對應到投資中,稟賦效應常常使得投資者錯過收獲回報的機會。很多投資者在以較低的初始成本購入某隻股票後,往往甘願繼續持有,即使後來股價大漲,也會期盼一升再升,而不願意賣出股票,鎖定收益。一旦市場轉向,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在稟賦效應下的投資者仍會選擇繼續持有以圖翻盤,於是又錯過了止損的時機。所以,面對現實中千變萬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應當過於在意初始成本,要秉持理性決策,適時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非理性行為之三,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不管是否已經意識到,人們生活中經常在做著跨期決策。例如,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消費,殊不知當期的儲蓄多了,眼前的消費就少了,這就需要把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放在一起做出跨期決策。既然抉擇不可避免,不同的決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短視行為。簡單地說,短視是指人們更加重視決策的短期效果,而忽視決策的遠期影響。現實生活中,皮膚科醫生發現,與其警告患者日照過多會引發皮膚癌,不如直接告訴患者日照太多會引起毛孔粗大更為有效,比起未來有患皮膚癌的危險,患者更加關注眼前的毛孔粗大,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十分顯著。投資中,現在的買入是為了將來的高價賣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跨期決策行為。但是我們也經常發現,投資者的決策容易受到價格短期波動的影響。即使投資者在投資之初信誓旦旦,建立了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規劃,但是不少人依然會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一旦市場出現調整便亂了方寸,做出偏離或摒棄原有目標的操作,讓短視行為影響投資效果。
綜上所述,理性的投資常常被非理性的因素所干擾或左右,無論是贏者詛咒、稟賦效應還是短視行為,這些投資中的非理性表現都在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的最終效果。人的思維總是有非理性因素,市場為人所創,也必然離不開非理性因素。而成功的投資卻是理性的勝利,希望投資者在決策中增加理性,收獲理想的投資回報。
⑧ A股是一個非理性的市場,為什麼會這么說
現在的A股,在3000點左右,為什麼會是這個位置呢?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股市有大量的低估股票,比如民生銀行,5倍市盈率,0.62倍市凈率,如果今年股市還會大跌,而銀行業績在降准下還在增加,那麼到年底民生銀行的市盈率可能只有4.3倍(股價下跌10%,業績增長5%),而市凈率可能只有0.5左右,大家要知道,這種市盈率在近100年時很少見的,這個估值時民生銀行從來沒有過的,如果按照點數說,基本就是股市600點時期的估值了,這不用說像鋼鐵很多企業的市盈率只有3倍。當年菲律賓確實出現過股市極度低迷,那個時候大量股票市盈率是4倍,之後呢,後來的5年菲律賓股市上漲了1253.2%,再之後的5年,繼續上漲了43.5%。可是既然估值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