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資產抵押貸款投資股票趨勢
❶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釋放更多流動性利好A股
「應該說,信貸資產抵押再貸款相當於開辟了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將儲存在央行的存量貨幣通過再貸款的方式釋放出來。」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券商首席投資顧問人士表示。所謂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就是銀行用已經放出去的貸款,從央行質押獲得新的資金。此舉等同於增加市場流動性,功效與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相當,客觀上有利於股市,如銀行、資源類板塊。
2014年下半年以來,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連續降息、降准,不僅直接釋放流動性,同時通過國債逆回購等途徑引導市場資金利率下降。今年5月底上海同業拆借7天Shibor利率一度下降到2%以下。不過,7天Shibor利率在8月中下旬上沖到2.6%附近。有分析認為,為了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通過一定的渠道令人民幣被動回籠,使得市場資金成本在降准降息背景下持續維持相對高位。
「信貸資產抵押再貸款最明顯的作用,一方面是釋放更多的流動性,相當於降准;另一方面,市場基礎貨幣增加,流動性提升,也會使得市場資金利率下降,有利於提升風險資產價格。因此,央行這個措施對股市是個利好。」上述券商首席投資顧問認為。記者對比數據也發現,在A股歷史上,多數時段,資金成本與A股指數成反相關,2013年6月資金成本飆升,A股因此出現斷崖式下跌。
市場流動性提升將對銀行、資源、房地產等對資金敏感的行業帶來實質刺激作用,「對銀行來講,通過再貸款,可以獲得低成本的可貸資金,降低攬存壓力,降低獲取資金的成本,客觀上有利於維持凈利差的穩定,甚至會擴大,這個對銀行的業績是好事情。」華泰聯合證券市場分析人士對廣州日報記者表示。同時,實質性寬松引導實際利率下行,加上未來可能的降息,將降低上市公司財務和融資成本,有利於實體經濟企穩回升,加快企業去庫存,利好上游資源類板塊,如有色、煤炭、鋼鐵等。
❷ 為什麼運用西方投資理論對股票或者債券估值,會產生很大的偏差
理論沒有錯,但是因為市場基礎不一樣,監管力度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機械的照搬西方投資理論與估值方法。
要理論與本地市場結合起來綜合分析。
❸ 對於貸款投資於股票市場怎麼看
貸款投資這是非常不明智、不理性的行為。投資講究的是量力而行,借錢投資就失去了投資最初的意義,變成了投機和博傻。。。
其實融資融券、借錢炒股,都是屬於同樣的行為,浮雲君非常不建議投資者這樣去做。用自己的錢,虧了也就虧了,起碼心安,借的錢總是要還的,假如不幸賠本虧了,我們連本帶利都是要一並歸還的,持有自己的本金和動用借來的資金,心態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大家都明白投資股市,十有九虧,能夠實現盈利的人都是鳳毛麟角,作為資金體量有限,信息獲取渠道單一的普通人我們又有什麼資本和自信去借錢炒股呢?
貸款投資股票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千萬不要這么做!
總結
在浮雲君看來貸款炒股是一種非常不明智、不理性的行為,大家千萬不要輕易效仿。
股票投資是具備高風險的,根據券商的統計,多達 90% 的投資者都是難以實現盈利的,所以企圖通過貸款炒股,實現一夜暴富美夢的朋友還是清醒一下吧!
❹ 股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融券、投資、圈錢、股權質押貸款
股票存在的意義非常大,包括可以融資、可以圈錢、實現財富分配、同時還能進行股權質押抵押貸款等,畢竟股票是有價證券,屬於一筆合法資產,股票存在的意義確實很大。
股民投資者只知道股票炒來炒去,股票總會有人賺錢,同時也是有人虧錢,根本沒有啥意思,反而股票會成為散戶的收割機,把散戶的錢通過買賣之後錢都被蒸發了,股票存在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意義一:融資
a股成交的初衷就是融資,為上市公司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只要公司成功上市之後,會把公司部分股份流通出局,上市公司可以融資一大筆錢。
股票類似房產,很多人缺錢的時候也會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股把房子作為抵押物,銀行股把錢借給抵押人,股票也是有這樣的性質,這也是股票存在的意義。
匯總
通過上面對股票的四大意義分析得知,股票存在的意義非常大,主要意義是可以融資、可以投資、可以圈錢、還可以抵押貸款等,這些就是股票真正存在的意義。
當然股票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講,這些意義都不大,最大的意義就是投資,需要通過炒股交易買賣能賺錢,而且還能賺大錢,這就是股票存在的意義,大家是否認可?
❺ 可以用房產抵押貸款炒股嗎
這是不可以的。用房產抵押貸款去投資股票不是犯法,但是按照規定,房產抵押貸款是不能買股票的,只能用於個人消費,比如購車、裝修之類方面的用途。銀行貸款需要貸款人提供貸款用途,但用途中已將炒股列入禁止名單。抵押貸款指借款人在法律上把自己的財產所有權作為抵押而取得的銀行貸款。它是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抵押品通常包括有價證券、國債券、各種股票、房地產、以及貨物的提單、棧單或其他各種證明物品所有權的單據。貸款到期,借款者必須如數歸還,否則,作為一種補償銀行有權處理抵押品。
拓展資料:
一、 房屋抵押貸款可以用於以下兩種用途:
1.用於企業經營,這種情況下需要提供以下資料:借款人身份證、戶口本、婚姻狀況證明、房產證原件及復印件、銀行流水、大額資產證明等;本公司營業執照副本加蓋公章、公司章程、近1-3年公司財務報表、企業銀行流水、企業經營或融資用途證明資料。
2、用於個人消費,這種情況下需要提供以下資料:借款人身份證、戶口本、婚姻狀況證明、房產證原件及復印件、銀行流水、大額資產證明、個人消費用途證明等。
二、 房屋抵押貸款能用來炒股嗎?
這當然是不可以的。國家嚴令禁止房產抵押貸款用於炒股等投資行為,如果借款人違規使用抵押資金,有可能被銀行收回,因此申請者需要注意政策風險。
三、 如果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用於炒股將受到什麼處罰?
不會受什麼處罰,但是需要按時還貸,如果不能按時還貸的話那麼後果比較嚴重:1個月內沒還銀行會產生罰息。1個月(30以上)銀行會有簡訊通知。3個月以上(90天)銀行將會電話通知或者上門催收。6個月以上銀行會向法院起訴,將會有法院的傳票寄至借款方家,在開庭之日不管借款人是否到庭,法院都會凍結借款人當初向銀行抵押貸款的抵押物,然後進行拍賣,抵押物拍賣所得,將會用於還款。如果拍賣所得大於欠款,(借款方需要支付的金額=本金+利息+違約金+滯納金+起訴費+律師費等),那麼多餘部分將會返還給借款方。
作為一個投資者,在股市的右側交易中很容易膨脹,因為上升趨勢行情有時會很輕易地帶來賬面浮盈的暴利,這很容易導致投資者的重重幻想,這些投資過程也都是我們年輕時所經歷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熊市會讓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遭受重擊,市場會用本質教育投資者的無知無畏。股市帶來的賬面浮盈,多數時候都不是投資者本身能力的體現,而是政策市+資金市+市場博傻的結果,而很多投資者不過都是這個博傻群體中的一員,這些賬面浮盈如果沒有風控體系止盈,最終都將是紙上富貴一朝散去。
❻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6)西方資產抵押貸款投資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❼ 質押股權是利好還是利空,對股票後續走勢有什麼影響
一般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股權質押是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融資手段,尤其是在資本環節惡劣、企業應收狀況不佳之時,大股東偏向於選擇這種方式融資。
如果到期還不上,這部分股份就賣給銀行或是信託了。等於大股東變相間接減持變現。
如果上市公司大股東所質押股票的價格下跌較大,那麼,質押方會被要求追加擔保。如果質押的大股東沒有其他質押物補充時,那麼就會面臨著控制權旁落境地。
也有質押後的資金炒股的,這種情況是牛市裡面是利好,熊市就是利空。
❽ 可以將房產抵押貸款做股票投資嗎
一、銀行抵押貸款可用哪些抵押?
1. 1
房產。銀行抵押貸款可用來抵押的第一樣就是房產,比如個人住房、家庭住房、不動產廠房、商鋪等。用房產抵押貸款,一般需要先評估,評估後,可以貸款至評估價的百分之七八十。
1. 2
❾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丙戌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折疊編輯本段產生原因
對於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一般看法都認為,這場危機主要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這場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近三十年來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經濟滯脹危機,內容主要包括: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的干預,打擊工會,推行促進消費、以高消費帶動高增長的經濟政策等。
一、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二、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態勢。據統計,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美國的平均小時工資僅僅與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歲男人的收入則比30年前同樣年紀的人,低了12%。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統計表明,這幾十年來美國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收入卻不見增長,與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三、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一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例如,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給與儲蓄機構與銀行相似的業務范圍,但卻不受美聯儲的管制。根據該法,儲蓄機構可以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
另外,美國國會還先後通過了《1987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眾多立法,徹底廢除了1933年《美國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基本原則,將銀行業與證券、保險等投資行業的之間的壁壘消除,從而為金融市場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投機等打開方便之門。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國華爾街的投機氣氛日益濃厚。特別是自90年代末以來,隨著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加上彌漫全社會的奢侈消費文化和對未來繁榮的盲目樂觀,為普通民眾的借貸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湧入住房市場。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造成嚴重影響。 有學者指出,「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折疊編輯本段爆發過程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宣布業績,並額外增加在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的准備金額達70億美元,合共105.73億美元,升幅達33.6%;消息一出,令當日股市大跌,其中恆生指數下跌777點,跌幅4%。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2007年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
折疊對美國經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折疊對全球經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2008年10月,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估算,當時歐美的金融債券產品按照盯市價格計算,遭受損失已經高達2.8萬億美元。2009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此次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損失最終高達2.2萬億美元。截止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已報告信貸和市場風險損失共計1萬億美元(7400億美元在銀行業,2600億在保險業)。2008年,由於全球資產市場下跌所造成的財富損失(股票、債券、房市等)加起來在50萬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全球一年的GDP總額。始於2007年初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事件,事態的發展已持續一年之多,並惡化成為美國的次級債危機,不斷導致數家國際知名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受到巨大損傷,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危機。事件的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不僅導致股市的劇烈波動,甚至損傷到整個經濟層面。
一、次貸危機到次級債危機的衍變過程
1.次貸的含義
所謂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也即「次級按揭貸款」,主要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其服務對象為債務與收入比率較高、信用低、發生違約概率較高的貸款購房者。按照傳統的信貸程序,這類人群是申請不到優惠貸款的,只能在次級市場上尋求貸款。各式各樣的「次級貸款」產品使即使收入不高的人群也具備了還款能力,即使利率調高,還不起貸款,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也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幻覺——只要將房子出手,風險也是「可控」的。因此,自2001年以來美國每年的次級抵押貸款額呈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美國住宅自有率也迅速提升。
2.次貸衍變成次級債的過程
次級抵押貸款新產品深受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的追捧,而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貸款機構對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的審核,即向「次級信用」的人借出大量貸款,但對於華爾街的精英來說,風險是可以轉移出去的——把風險分散給那些願意承擔不同程度風險的機構。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向這些貸款機構買下貸款,然後將它們打包成一筆債券,債券再由信用評級公司如標准普爾給予債券評級,之後再到債券市場上把它們賣給基金、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或者推銷給全球的商業銀行和其他的投資者,這種債券產品是基於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而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被華爾街稱為「次級房貸債券」,即我們所說的「次級債」。由此,「次級貸款」也就衍變成為了所謂的「次級債」。
3.次級債危機的產生
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及次級債各參與主體的圖示可以可出,一場原本單純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衍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實際上是參與主體共同造成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收益和風險鏈條環環相扣,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傳導就會受到影響。
次級抵押貸款,只要房價繼續走高,所購買的房產就會升值,就會有還款來源,這就是次級債的收益所在。但當房地產出現與預期相反的波動時,房屋升值速度減緩,加上美聯儲連續的提息,使許多次級貸款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出現了大量違約現象,利率風險加上違約風險使資產質量的惡化導致資產支持證券的評級降低,價格大跌,市場迅速冷卻,而此時的債券債權人則迫使貸款機構拿出出現問題的抵押貸款,引爆點出現——貸款機構在面對債權人催債的情況下而無法收回貸款,進而出現此後大量貸款公司被收購甚至倒閉的現象,惡性循環繼續加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次級債的持有比重中,銀行佔了大部分比例,銀行通過利用表外工具避開監管者,發行房產抵押等債券失去控制,而又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另外,自身資本不足而導致杠桿率過高,所持不良資產太多,且這些資產在短期內出現大幅貶值,結果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
在此次危機過程中,對沖基金也損失嚴重,其多涉及抵押貸款支持的組合證券等產品,充當風險的吸收者,運用較高的杠桿比率,獲得數倍的收益,而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其損失也將是數倍放大的,過度的虧損引發全局資金鏈斷裂,從而在根本上導致多加對沖基金宣布虧損甚至破產。
為了使次級債得到更大范圍的接受,為債券提供擔保,保險公司通常以信用增強方式向發債人提供擔保,以增強發債人的信用。保險購買人為標的資產池的違約風險購買保護,並定期向保護的出售方支付一定的費用,保護的出售方則在標的資產發生意外時提供補償。當大量違約現象出現時,保險公司所應承擔的責任遠遠超過其實際承擔能力,深陷危機。
二、次貸危機的原因
此次次貸危機的形成及惡化是受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處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房貸機構草率放貸
次級按揭貸款人的信用狀況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存在其他的負債,無力償還房貸、違約是較容易發生的事情,但在信貸環境寬松、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即使因貸款人違約收不回貸款,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賣出即可。因此,大量的貸款機構放鬆了貸款流程,甚至主動向資信等級較差的群體放貸,以至於使次級貸款的規模達到約1.5萬億美元, 約佔美國2007年GDP13.64萬億美元的11%,草率的放貸機制,大量次級貸款的放出,為危機埋下大量潛在的隱患。
2.美聯儲助長泡沫
為防止高科技泡沫破滅和「911恐怖事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美聯儲長期實施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流動性泛濫、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同時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在房產市場上有了產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起了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但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了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的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已從1%提高到4.25%,2006年8月則達到了5.25%,此番利率的調整標志著擴張性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美聯儲的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貨幣政策,在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的同時,也使泡沫達到極點而最終爆破。
3.金融機構違規操作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美國金融機構為了一己之利,忽略規范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進行違規操作,導致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加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了負首付現象。有的金融機構,還故意將高風險的按揭貸款,打包到證券化產品中去,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借款人的真實情況,就向其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貸款機構、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其自身的種種違規行為則為此次危機的爆發添加了更多的道德風險。
4.資信評級公司推波助瀾
自從2000年美國開始大規模發行次級抵押債券以來,各評級機構就一直給予次級抵押債券最高信用評級,這大大促進了次級債市場爆炸式的增長。此時的評級機構在結構性融資的設計中,不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負責評級工作,而是親自涉足到金融工程中,設計出可以達到AAA評級的復雜結構。憑借AAA的評級,次級債券就立即變身投資產品中的優質產品,吸引大量的投資者。
然而從2007年春季開始,各評級機構開始將新發行次級債的評級調低,這也就成了次級債危機造成全球范圍內投資者恐慌的直接導火索。數據顯示,與傳統的公司債評級業務相比,評定同等價值的次級債券,評級公司所得到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評級公司通過自身參與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清楚了解所謂「AAA級證券」的本質,而大量的投資者卻被蒙蔽。評級機構評級過程的不透明,以及其過度的利益追求,使得嚴重的高風險資產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成為危機爆發的基本「工具」。
三、結語
次級債的風暴還未結束,從次級貸款到引發的次級債危機所暴露的是整個次級債鏈條和系統出現的問題,每個環節都有錯誤。金融創新為次級債市場帶來活力,但當新產品的復雜程度到了監管當局無力計算風險,轉而依賴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手段時,整個市場在失去控制的狀態下運行著,危機便隨時可能爆發。如何重新認清金融產品的作用及其本質,如何加強對其的有效監管,以及如何應對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些都是我們應當透過此次危機而進一步認真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辛喬利:次貸危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馮博: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法律監管[J].商業時代,2008(29)
[3]孫倩:從美國次貸危機看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J]商業時代,2008(7)
[4]譚根林:次貸危機的原因、發展及其結果[DB/OL]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投資銀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資本性投資需求的初始階段,成長於股份公司制度的發展階段,成熟於證券市場的發達階段。投資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資銀行是指那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關於投資銀行業務的定義由廣到窄可分為四類:第一,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金融市場業務;第二,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資本市場業務;第三,投資銀行業務僅限於證券承銷、交易業務、兼並收購和資產管理等業務;第四,投資銀行業務僅指證券承銷和交易業務。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第二個定義。因此,投資銀行就被定義為是那些以資本市場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引發了強大的連鎖反應,投資銀行首當其沖。國際上收入和資產規模占據前十位的投資銀行分別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貝爾斯登、摩根大通、花旗、瑞銀、瑞信和德意志銀行,其中七家為美國企業。繼今年3月,先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申請破產保護。前後僅半年時間,世界十大同時是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次貸危機中,前十大投行按照損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輕傷、重傷和危重三個級別。屬於危重級別的,除貝爾斯登、美林、雷曼之外,還有花旗和瑞銀,這兩家均由於巨額減記資產陷入了季報甚至年報虧損的困境。受次貸打擊最大的是花旗集團,其減記和損失分別高達551億美元,其次美林減記518億美元,第三就是瑞銀,也達到442億美元。相比危重級別的損失慘重,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則幸運不少。但9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並且,巴菲特、三井住友分別投資高盛50億和28.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向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出售20%股權,與三菱日聯締結戰略聯盟關系。而這都是為了增強現金流,一來通過足夠的現金流通過危機,二來安撫投資者,讓他們重拾信心!據最新消息,高盛在截至11月28日的四季度中可能將虧損高達20億美元,這也將成為其1999年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由此可見,時至今日沒有投行倖免於難!相比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兩個輕傷員,雖然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和瑞信蒙受的次貸損失尚未達到危重級別,但亦較為嚴重。此外,為了應對經濟惡化,資本市場混亂及資產價值縮水問題。各大投行紛紛裁員,截止目前,花旗集團目前裁減人數已達7.5萬名。並且花旗集團稱,其裁員的最終數字,將佔全球37.5萬名雇員的20%。摩根斯坦利在主要業務部門機構證券部門裁員10%,並將把資產管理部門員工裁減9%。高盛開始裁員10%,近3300人。據有關部門統計,該公司自2007年中以來已經裁員約4800人,而此間全球各地有超過10萬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被公司裁退。在此次次貸危機中,世界各大投資銀行都傷痕累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令以往於美國華爾街呼風喚雨的投資銀行於瞬間消失,即使逃過被收購及破產的命運,但僅存的兩大投行高盛及摩根斯坦利亦被迫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全球投行年代終劃上句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回到商業銀行的懷抱,不僅於此,從美林最為體面的並購到最後成為待宰羔羊的雷曼,都以投入商業銀行的懷抱而告終。這也意味著,銀行經營歷史再度循環,由分業經營模式,再次轉變為混業經營模式。至於銀行業的分業和混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早期的經營模式是自然分離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證券市場日益繁榮和膨脹,證券市場上的投資、投機、包銷等經濟活動空前活躍,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各自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大量地向對方行業擴張業務,這是金融業最初的混業經營。但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混業的弊端暴露無遺。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控制,於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界限。隨後,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業經營的格局。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與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促使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推陳出新,金融業之間的滲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強,原來的分業經營與監管的機制阻礙了金融業務創新和服務效率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各國金融當局如英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紛紛進行了已打破證券和銀行業界限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形成了現代銀行混業經營的趨勢。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金融管制的放鬆和金融創新活動加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融合進一步發展,金融業並購潮風起雲涌。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跨行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購並,加快了國際銀行業向混業經營邁進的步伐。美國國會於1999年11月4日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法律上取消了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跨界經營的限制,以此為標志,現代國際金融業務走上了多樣化、專業化、集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重新聯姻。投資銀行憑借著其獨有的業務模式迅速成長起來,出現了諸如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業界巨擘。上世紀末,投行業務逐漸萎縮,美國最賺錢的投行業務開始走下坡路。為了追求高收益,華爾街投行紛紛將主營精力集中到了自營身上。由於美國投行既不受美聯儲監管,也不受相當於中國的《基金法》的《投資公司法》約束,便開發出了大量衍生品。投行自有資金有限,於是冒險使用金融衍生品。1992年華爾街投行平均杠桿水平在10倍,但到2007年年初達到了30倍。去年開始,高杠桿泡沫破滅,由於美國投行互為交易對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雷曼、貝爾斯登等少數幾家公司出事,便引發了骨牌效應,導致華爾街獨立投行的全線崩潰。「華爾街投行的覆滅是他們的宿命,命系自營讓他們走進了死胡同,次貸危機不過是導火索。」 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中國總裁高潮生如此表示。華爾街投行的崩潰並不能說明是傳統投資銀行模式的失敗,因為美國大量跨國企業巨頭都是依靠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其中投資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美國金融危機終結了華爾街五大投行的神話,華爾街投資銀行模式似乎走向終結,美國正重回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投行並非簡單的重回混業經營時代。重回混業模式後將有四個新變化:一是監管將更加嚴格,包括將接受傳統上監管商業銀行的美聯儲的監管;二是杠桿比例將大大降低,去杠桿化是首要任務;三是衍生品交易將大大減少,相互間對手交易也將大幅縮水;四是此前的高薪待遇體制也將發生重大變化。誠然,混業經營不可能是銀行業的避風港。銀行業不可能因為混業經營而從此免除金融風浪的擊撞。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混業經營本身具有一些分業經營模式所缺乏的優點:第一,混業經營增強了銀行業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從業務開發來看,全能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為銀行的金融產品創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極大的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第二,混業經營通過銀行內部之間的業務交叉,提高了服務效率,特別是針對中小客戶時,成本降低更為明顯,有利於增強競爭力。第三,混業經營可使銀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社會成本,促進金融機構的競爭,有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經濟效率。
❿ 為什麼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會對全球的股市產生影響原因是什麼
次按即「次級按揭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級抵押貸款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與傳統意義上的標准抵押貸款的區別在於,次級抵押貸款對貸款者信用記錄和還款能力要求不高,貸款利率相應地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記錄不好或償還能力較弱而被銀行拒絕提供優質抵押貸款的人,會申請次級抵押貸款購買住房。
在房價不斷走高時,次級抵押貸款生意興隆。即使貸款人現金流並不足以償還貸款,他們也可以通過房產增值獲得再貸款來填補缺口。但當房價持平或下跌時,就會出現資金缺口而形成壞賬。
次級按揭貸款是國外住房按揭的一種類型,貸給沒多少收入或個人信用記錄較低的人。之所以貸款給這些人,是因為貸款機構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級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價高漲的時候,由於抵押品價值充足,貸款不會產生問題;但房價下跌時,抵押品價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臨著貸款違約、房子被銀行收回的處境,進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壞帳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閉案增加、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增加。
附: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引發的風暴蔓延至中港台
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引發的風暴蔓延至中港台,中資銀行及台灣的金融機構均有涉及美國次按相關資產的投資。中國銀行(3988)發言人昨天表示,該行持有少量美國次級按揭相關投資,故會在中期業績中為此作出撥備,但金額微不足道。工商銀行(1398)董事會秘書潘功勝表示,該行涉及次按資產的金額非常少,不會影響公司利潤。
據彭博資訊引述中國銀行發言人表示,截至去年底,中國銀行的境外債券投資組合中少於10%,以按揭貸款或其他資產作抵押,其中僅部分涉及次級按揭資產。工商銀行亦承認持有美國次級按揭資產,潘功勝重申,所涉及次按資產的金額非常少,不影響利潤。
任總料港影響微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認為,美國次按問題對本港市場影響不大,目前外圍金融環境復雜,波動性大,對投資者心理上或構成影響,但由於本港金融機構持有的次揭債券數量不多,加上本港市場結構穩健,相信不會對本港市場帶來系統性問題,市場會自行調整以處理影響。
另外,摩根大通證券(銀行及金融服務研究部)副總裁陳舜昨天對本報表示,根據該行估計,中行的境外債券投資組合規模約800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為次按及其他資產作抵押的投資,次按相關投資部分為20億美元左右,有關債券投資評級達「A」級或以上,「爆煲」可能性較低。假設該部分投資被降級或「出事",也只相當於中行七千八百億美元總資產的0.25%左右,故整體影響甚微。
金額低 或毋須撥備
陳舜稱,「大陸大銀行僅在近兩年開始涉足境外債券投資,取態較保守,多選擇評級較高的債券品種。」以建行(939)來說,該行的境外投資達340億美元,當中僅二、三億美元涉及次按證券;而工行與次按相關的投資在10億美元以上,當中有八成為3A評級證券,其他為2A評級。故建行、工行上半年業績並不需要為次按投資作撥備。
高盛也發表研究報告,指中資銀行H股,可能會涉及美國信貸市場風險,原因是H股上市後,中資銀行都進行一些外匯投資,涉及美國次級按揭貸款擔保證券和債務抵押證券;其中,以從事外匯交易最多的中行,持有大量美元證券投資組合。高盛對中資銀行股目前維持中性評級。受次按風暴蔓延影響,中資銀行股昨一度下跌,中行一度跌近3%,至收市跌幅收窄至1%,報3.97元。
台灣方面,台灣人壽表示,已將一筆投資在貝爾斯登一隻與次按有關的對沖基金,全數作出撥備,涉及資金約1300萬美元。
最早向市場發出警告的滙控(005),分析員認為與購入債務抵押債券(CDO)等次按資產的對沖基金或金融機構不同的是,滙豐購入的是次按貸款,而非債務工具,因此,滙豐可以直接與客戶聯絡,處理此等貸款,減低貸款變成壞帳機會。中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韌指出,滙豐的CDO十分有限,若已為其作充足撥備,相信再擴大影響的機會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