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投資海爾股票歷史
⑴ 求海爾詳細發展史
張瑞敏介紹
張瑞敏,1949年1月5日出生於山東省萊州市,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海爾集團總裁、海爾集團黨委書記、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96年榮獲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授予的終身榮譽「五星鑽石獎」成為榮獲此榮譽的第一位中國企業家。
1984年、張瑞敏先生任青島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副經理,同年,青島電冰箱總廠擔任廠長,該廠當時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小廠。短短十三年時間,它把這個小廠發展在為97年銷售額高達108億元的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排頭兵。
經理人物
海爾集團是靠名牌起家,靠「聯合艦隊」發展起來的。集團制定了以中國名牌海爾冰箱帶動集團的一批產品成為名牌的整體發展戰略,同時,還提出了「聯合艦隊」 的管理模式,即海爾集團不應是一列火車,加掛的車箱越多,車頭的負擔越重。海爾集團應是一支聯合艦隊,每一艘艦都有很強的戰鬥力,可以各自為戰,但大方向、總目標必須服從集團旗艦的統一指揮,隨時編成新的陣容,參加聯合作戰,發揮艦隊的整體優勢,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誰會想到,如今的海爾「聯合艦隊」,以前只是一副破爛攤子。1984年,兩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合並成立了青島電冰箱總廠,由當時擔任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經理的張瑞敏 出任廠長。當這位1米80的山東大漢第一次踏進這家虧損147萬元、幾乎一半人想調走的集體企業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滿車間臭氣熏天的大小便,以至於他上任後制定的第一條規章制度就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張瑞敏審時度勢,抓信機遇,帶領全體員工無私奉獻,追求卓越,創造了中國家電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
要干就要干第一
剛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幾乎是輕工業部最後一批電冰箱生產定點廠家。當時,國內電冰箱生產企業林立,國外產品峰擁而入,各種牌號的電冰箱擠滿了市場,其中不乏「省優」、「部優」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要尋求生路,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
以張瑞敏為首的廠領導,分析市場形勢時發現:盡管市場上的冰箱品牌不少,但並沒真正意義上的「名牌冰箱」,名牌還幾乎是洋貨的代名詞。於是,張瑞敏果斷提出:「要麼不幹,要干就要爭第一,創名牌。」這樣,「名牌戰略」和「爭第一」的競爭觀念便在海爾誕生了,並由此確立了走質量效益型發展的道路。
張瑞敏上任不久,發現廠里生產的76台電冰箱不合格,他讓全廠職工輪流參觀後當眾宣布:由生產這批產品的直接責任人親手砸毀這些冰箱。當這76台冰箱在生產者的錘子下變成一堆廢鐵時,張瑞敏流淚了,職工們也流淚了。接著張瑞敏又宣布,從他到所有的管理人員全部受罰。從此,全廠職工悟出了一個即簡單又深刻的道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生產劣質產品等於砸自己的飯碗。這件新鮮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一致稱贊張瑞敏狠抓質量的決心和處理問題的氣魄。從此,「海爾張瑞敏」這個名字在全國消費者的心目中占據了相當的位置。
那麼,海爾的出路在哪裡?張瑞敏決定引進國外高水平的生產技術,以「起點高」的優勢來彌補「起步晚」的劣勢。他們搜集了30個國外廠家的技術資料作比較,最後確定採用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1985年、琴島——利勃海爾牌、亞洲第一代四星級電冰箱投放市場,很快便以高技術,高質量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1987年,海爾被全國48家大型商場聯合推舉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產品電冰箱類第一名(直至1997年,一起穩居第一),1988年榮獲中國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國優金牌。此後,各項榮譽接踵而至:中國十大馳名商標(家電行業唯一)、國家質量管理獎(家電行業第一家)、全國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第一名。海爾在家電行業第一家通過ISO9001國際認證和美國UL認證、德國VDE認證、加拿大CSA認證等10餘項認證,被公認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由於海爾產品的質量好、信譽高、牌子響,許多消費者都以擁有海爾產品為榮。因此,盡管海爾產品的售價要高出同類產品其它品牌許多,但消費者依然偏愛海爾產品。
如今的海爾集團,在總裁張瑞敏提出的「名牌戰略」思想指導下,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已從虧空147萬元的企業成長為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目前集團產品有電冰箱、電冰櫃、空調器、洗衣機、微波爐等27個門類,7000餘個規格品種,並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97年,海爾銷售收入108億元,利潤4.3億元,品牌價值118億元,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海爾集團介紹】
海爾集團(Haier)是中國大陸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綜合家電廠商之一。 創立於1984年,22年來持續穩定發展,產品從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在中國市場,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四大主導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3%,海外銷售營收28億美元。
海爾的前身是位於青島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這家工廠當時已經虧損人民幣一百四十七萬元,瀕臨破產的命運,當時的廠長,也就是現任海爾集團的總裁張瑞敏第一次走進工廠,觸目所及竟然是滿工廠臭氣薰人的大小便,工人四處閑晃、無所事事,還有三五成群的工人拆下窗框燒火取暖。張瑞敏上任後 第一道命令就是「不準在工廠內大小便」,自這道命令開始,張瑞敏展開打造中國最大家電企業的漫長道路。一接手青島電冰箱廠,就將庫存的電冰箱全部檢查一遍,挑出七十六台有瑕疵的電冰箱,接著將這些電冰箱搬到工廠廣場上,要求生產這些電冰箱的工人在全體員工面前掄起大槌敲壞自己生產的成品。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約合一名普通工人二個月的薪水,工人親手敲毀自己的血汗結晶,不禁淚流滿面,也打下海爾堅持品質的基礎。
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以自創品牌的方式進軍國際市場,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製造網路、行銷與服務網路。現有設計中心18個,工業園10個(其中國外2個,分別位於美國和巴基斯坦;國內8個,其中5個在青島,合肥、大連、武漢各有一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22個,行銷網點58800個;在海外市場,海爾產品已進入歐洲15家大連鎖店的12家、美國前10大連鎖店。在美國、歐洲初步實現了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目標,專門開發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家電產品,海外工廠全線運營。
海爾總裁 張瑞敏
【海爾集團發展歷程】
海爾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1984年~1990年,內向型發展階段;1990年~1996年,出口階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資階段(在印尼等地投資);1999年以後,本土化階段(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設計、生產、銷售)。
*1984年~1990年,內向型發展階段
海爾"走出去"靠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基礎上,才開始推進國際化。所以在這階段,海爾先在國內市場以創新產品的方式建立海爾的品牌形象。
張瑞敏到四川考察當地市場,有用戶向他反應海爾的洗衣機不好用,時常會堵塞。原來四川很多農人用洗衣機來洗地瓜,所以常導致泥沙、根須等堵塞了洗衣機出水口。 張瑞敏將這個問題帶回海爾總部,但是大家把這事當笑話,張瑞敏卻嚴肅地說,「用戶的難題就是我們的課題。」海爾研發部門因此發明一種專門用來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機。這種分眾訂制的行動,讓客戶對海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開海爾訂制電器的行銷新紀元 。
*1990年~1996年,出口階段
1990年,海爾冰箱開始出口德國和美國市場,為了說服挑剔的德國人以打進德國市場,將撕去商標的海爾冰箱和德國名牌冰箱放在一起,讓德國經銷商自行去挑選。經過嚴格檢查及試用後,結果經銷商選中海爾冰箱,因此海爾獲得2萬台冰箱的訂單,開啟海爾走向國際之路。拉開了海爾產品進入海外市場的序幕。經過九年努力,海爾的營銷國際化取得了豐碩成果:冰箱、冰櫃、空調、洗衣機等出口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共87個國家和地區,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的生產技術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國家。在海外銷售過程中,主要依賴外國專營經銷商設立營銷網點,並建立國際物流中心,保證對海外經銷商的產品供應,贏得了國際信譽。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資階段
自1996年起,海爾首次投資海外,菲律賓海爾CDLKG電器有限公司成立,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的生產技術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國家,還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國等國先後投資設廠。
*1999年以後,本土化階段
1999年4月,海爾集團在美國海外第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設計中心在洛杉機、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州,立足當地發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海爾"走出去"的成功,與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長期把開發國際市場作為市場營銷的戰略組成部分,跟蹤國際技術和產品資訊變化,堅持高質量,以創造世界名牌為導向,根據各國用戶的不同需求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致力於推行本土化戰略,等等。
【海爾公司的國際化歷程】
擬定三個1/3"國際化戰略
從決定要往外走的戰略構想成型之後,海爾一開始的改革就樹立了遠大的抱負將海爾的最終定位目標就是創造出國際化海爾。而中國的海爾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小區塊,而國際化海爾將會包括了美國海爾、歐洲海爾、中東海爾、東南亞海爾等各大版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海爾提出了"三個1/3"戰略",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出口;最後的三分之一則是海外建廠海外銷售。而實施這項國際化戰略的三個原則:堅持出口創牌為導向;出口創牌,首先是質量;先難後易,先打入已開發國家,再打入開發中國家。
在實施這項戰略的過程中,辛苦是一定的,而海爾將以這項戰略創出一條獨特的路徑,在產品往國際走的同時,海爾也有自己堅持的原則:第一台產品是引進,學習外有的而自己沒有的優點;第二台產品是國產,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產品,提高品質;第三台則是出口,將產量擴大標准化,出口外銷到各地;第四台在國外當地生產,減低成本。
在品牌上他們也分為三步在進行,第一步叫走出去,進到國外的主流國家、主流市場。第二步叫做走進去,走進到國外的主流渠道,銷售主流產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成為真正當地的一個主流品牌。
出口創牌的播種階段
海爾初步創出了國際市場知名度,海爾邁入國際化戰略的紮根階段,通過產品的設計、製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牢固紮根海外市場。
美國是當今世界家電製造業的頂級國家,也是家電消費的大國之一,要成為世界級家電著名的名牌,就要在美國紮根。於是,在走出去的前期,海爾在洛杉機、矽谷等先建立設計中心,並在紐約建立貿易公司的基礎上,先創造出海爾的知名度。
"三位一體":當地設計、當地製造、當地銷售
在1999年4月,在家電業里已富有知名度的海爾更在美國南卡州設廠,這對中國或是美國都代表了巨大影響的轟動。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海爾用運用當地資源、人力,這樣特殊的手法很難讓其餘公司認同和跟進。2000年3月,美國本土生產的海爾冰箱已經進入了美國消費者的家庭里。美國AHAM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239-280升容積冰箱市場,海爾冰箱已經成功佔領35%的美國市場份額,這對海爾來說是不是成功,只是必經之路。
海爾在美國設廠後,海爾貿易公司總經理邁克在專程參觀南卡工廠後,說出海爾品牌在美國已經創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國為基礎的。南卡工廠的投資產,對進一步提高海爾品牌在美國的影響,將會是有質的促進。有了南卡工廠的依託,市場拓展將更加有力,因為美國消費者會認為這是美國人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品牌。
的確,南卡的設廠,如預期的一樣,美國幾乎認為海爾就是自己的家電品牌,信任的程度都反應在銷售表上。
在海外投資建廠
海爾在通過海外投資建廠後,為了將國際化戰略實行的更徹底,便增添了三個中心。
一、信息中心。美國有規定,在當地投資建立工廠後,可以加入當地協會,如美國的AHAM、CEA協會,這就表示公司已具備了參與制定當地行業標準的資格,並可了解當地同業動態和競爭對手信息。同時因為美國製造而具備與當地知名品牌公平競爭資格。
二、設計中心。海爾在海外的經營思路都是根據當地消費者的要求來進行設計,透過當地設計,當地化生產,以第一速度把用戶的需求轉化成用戶滿意的商品。在美國,海爾以優先方式推出達到2001年能耗之星標準的品牌之一,以環保為訴求的標准下,帶動了海爾品牌美譽度,同時也帶動其他地區的出口及國內市場的市場發展。
三、資源中心。通過當地工廠掌握當地優勢分供方資源,有助於海爾整合全球資源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現在為海爾提供零件支持國際大東司就有四十多家為世界五百強企業。
跨國並購突破歐洲陣地
歐洲是世界家電王國,世界上許多著名家電廠商都在歐洲,以精緻、高品質聞名,因此突破歐洲成為海爾國際化戰略的第二個陣地。
2001年7月,海爾集團跨國並購義大利一家冰箱廠
異於美國設廠的手法,海爾在義大利合並了一間製造冰箱的工廠,並設立海爾義大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將海爾品牌植入歐洲市場,並且合用當地文化原有的工廠,將原本不良的家電全部汰換成海爾所生產的家電,塑造與歐美著名品牌的平等的高級。這是海爾繼美國之後在發達國家實施本土化戰略的又一個重大壯舉,是海爾實施國際化名牌的又一成功標志和新的里程碑。此間工廠在當月運營投產,產品質量、產量等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採取並購的模式更讓海爾如虎添翼,同時具備了開拓國際市場的三大優勢。其一,迅速進入當地市場。2001年,海爾冰箱在歐洲銷售量超過6000萬美元,在此基礎上,建立本土化製造中心尤為必要,而實施兼並策略,可以快速滿足市場需求。其二,最短的時間內整合當地化資源。順利地掌握了原材料,設備的采購網路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外部公共關系資源,企業發展的軟硬環境很快搭建起來。其三,消除了貿易技術壁壘。歐洲各個國家為亞洲產品設置了產品認證,關稅等貿易技術壁壘,當地化生產完全突破了這些限制,海爾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已經毫無阻礙。
三融一創"鞏固陣地
在海外逐步播種、發芽、成長起來之後,海爾進一步推行"三融一創"理念,全面鞏固海外市場陣地。
"三融一創",即通過融資、融智、融文化,
創本土化名牌,這也是國際化海爾的最終體現。惟有如此,才能做到超前滿足當地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提高海爾在國際市場的品牌美譽度。
實施本土化戰略,文化融合非常重要。兩種文化的融合比較困難,但本質上創新的理念都是可以融合的。海爾通過共同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逐步實現了海爾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在美國工廠,到處都能看到像中國海爾一樣的管理理念,但方式靈活多樣,更富於美國文化色彩。班前會制度,6S優質典型講評,評選優秀海爾員工活動等等,讓美國海爾員工感到既有新奇又有活力,這種有激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美國海爾員工比學趕超的氛圍,員工積極進取的狀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當前,通過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海爾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集團現有工業園15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永遠的世界自主品牌
事實證明,海爾的收獲並不是來自於工廠本身,而是來自其成功的本土化品牌運作。海爾集團通過本土化的名牌運作,而得到更多的用戶資源,海爾的訂單增加了很多,有了訂單,海爾海外的發展就不用再完全靠自己投資在全球設廠,再也不用經過海爾工廠的手,靠品牌代言就可以使海爾公司進入五百強企業,賣永恆的產品。在去年,海爾就停止了投資設廠,將代工交由海爾國際合作工廠去做,海爾現在已經不賣產品,賣的是世界級品牌。
只有創新與突破
國際化的成功,已為海爾帶出了知名度和產品保證,現階段的海爾已遇到了瓶頸,他們清楚知道海爾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不斷的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夠領先對手一步,才能夠保持自己領先的、不可替代的、難以被對手模仿的競爭優勢,海爾現在的國際化領土已經走到一定的程度,接下來只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才能達到海爾的頂點。
【海爾的國際行銷活動】
兩千零六年開始,海爾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繼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之後,進入第四個發展創新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
國際化戰略和全球化戰略的區別是:國際化戰略是以中國為基地,向全球輻射;全球化品牌戰略則是在每一個國家的市場創造本土化的海爾品牌。
海爾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要解決的問題是: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營運的競爭力。與分供方、客戶、用戶都實現雙贏利潤。從單一文化轉變到多元文化,實現海爾的持續發展。
由這一連串的創新戰略發展到現在,也意味著海爾其實在實行國際化戰略時,就已經將企業帶進了國際化的領域里了!為了進一步向大家解釋海爾集團的國際行銷活動,我們決定以課文中第五節所提到的「價值鏈」以及「整合回應架構」來闡述與分析有關海爾集團的國際行銷活動。
【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是由一連串的價值創造活動(value creation activities)所組成,包括了製造、行銷、配送到售後服務等主要活動(primary activities),及公司基本建設(廠房)、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發展及物料采購等支援活動(support activities)。
」先有市場、再建工廠」、」先有訂單、後有商品」這些是海爾的經營理念之ㄧ,在當地有了工廠以後,製造、采購、營銷與訊息的流通都更加的便利,海爾的開發區工業園的信息化的立體庫,就實現了他們這種觀念。采購的物品與原料不應該為庫存、為倉庫堆放滯留,而是應該為了生產而采購;生產出來的產品應該直接配送到用戶手裡而不是放在倉庫里!用「一流三網」來體現這兩個特點:信息化和網路化;「一流」就是定單信息流,企業內部所有的信息,都必須圍繞著定單流動;網路即全球的供應網路、全球配送網路、計算機管理網路,這三個網是物流的基礎和支持。在全國有42個配送中心,這些配送中心可以及時地配送到用戶手裡去。
以上這個圖表可以清楚說明,海爾集團的價值鏈(市場鏈)。
在海爾的市場鏈流程圖上,第一個大圈是全球供應商資源,通過互聯網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找到最好的供應商,分供方也可以去滿足客戶的需求,物流把全集團的資源整合起來,找到最好的供應商。另一個大圈是產品製造部門包括ODM、OEM,第三個大圈是全球用戶的資源,尋求有價值定單。實際上是否采購是否生產關鍵是看第三個圈是否拿到定單,原來職能關系的各部門全部變成市場關系,像設計,全面質量管理等等,全是直接為用戶服務的。
在企業的外部,從縱向的角度,上游就是分供方,下游就是客戶,現在分供方整合到一起,聯合起來共同滿足用戶的需求,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沒有參與產品前端設計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供的貨再好也不行。我能把我的新產品給你,你必須設計出能提高產品性能的電機,我也可以給你更高的價格。
下游商家的主要渠道是這樣的,國外的大連鎖、沃爾瑪、家樂福等以及國內連鎖、家電專營連鎖店、大商場及海爾自己的專賣店,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客戶群,海爾與分供方聯合起來,創造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海爾在海外建有技術開發中心、生產基地和貿易公司,實現設計、製造、營銷的「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目前在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都設有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海爾。
【整合回應架構】
「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海外銷售三分之一,海外生產海外銷售三分之一」是海爾的」三個三分之ㄧ」理念,由此可知,海爾即使走向了國際,有關的行銷活動包括製造、生產、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則還是以本土化為主,製造與生產以國內為重,而海外的製造與生產是次重比例,基礎研究是以國內的中央研究院為主,但是透過信息同步化功能可以使研發工作全球整合,相關的應用研究則以當地的研究中心為核心,並且能與當地的經銷商和製造商共同研究出符合當地消費需求的產品,所以可以回應當地壓力。
再來我們便進一步分析海爾的行銷策略,因為他們是先有訂單才開始采購生產,所以產品是完全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因此可以回應當地;在廣告策略方面,他們堅持採用「思路全球化、行動本土化」,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廣告標語中看出來,海爾在美國的廣告標語是What the world comes home to,在歐洲是用Haier and higher,充分表現出海爾的本土化,因此廣告基本上為全球標准化、部分因當地狀況而加以修正,採用中庸策略;海爾的」不打價格戰」策略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略知ㄧ二了,沒錯!海爾集團生產的所有產品都是不二價,絕對不會因為當地物價或是國情而有價格上高低的起伏,也不會因為和對手有類似的產品競爭而和對手打起價格戰,因此他們訂價的全球整合能力高、相對的回應當地能力很低;在促銷與配銷方面的則會視各地市場情況而做修正。
⑵ 蒙牛,聯想,海爾這些企業國家有股份嗎
蒙牛:
蒙牛乳業在上市前共有六大股東,分別是銀牛公司(44.8%)、金牛公司(21.1%)、牛根生(6.1%)、MSDairy(8.7%)、CDH(5.9%)和CIC(3.4%)。
其中,後三者分別是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CDHChinaFund)和英聯投資(ActisChinaInvestment)三家外資金融機構為投資蒙牛設立的公司,而金牛公司和銀牛公司則分別是由蒙牛的高管人員和「與蒙牛業務關聯公司的高管人員」於2002年9月23日在BVI注冊的境外公司。金牛公司由蒙牛高管組成,共有15位股東,牛根生持股28%。
聯想:
聯想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國有企業,
聯想的全稱是聯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大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政府部門持有相當比例的股份。
中科院有一家控股公司,
擁有聯想57%的股份。
但2004年聯想公司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
該控股公司的股份降至46%。
聯想集團成立於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2001年營業額達到206億元,目前擁有員工11200餘人,於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編號992),是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聯想電腦的市場份額達27.7%(數據來源:IDC),從1996年以來連續6年位居國內市場銷量第一,並連續9個季度獲得亞太市場(除日本外)第一(數據來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聯想台式電腦銷量首次進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費電腦世界排名第三。
1994年香港聯想上市的時候,整個公司一共是7.6億股左右,每股上市時的股價是1.33元,整個公司的市值大概是10億元。1997年,北京聯想的業務與香港聯想整合後,總股票數是16多億股,市值是39億元。由於我們這兩年不斷發展,業務做得越來越好,我們就將原來佔70%多的股份賣出一些給基金及國外投資人,這時候聯想集團控股公司這家國有企業所佔的股份,約為57%,海外公眾股就佔到了43%。而我們上市公司的總股數是74億股,股價也大大升高了,整個市值高達500億元。由於我們的業務發展良好,業績也越來越好,股價也隨之增加,股數也增多了。1994年上市的時候,公司的市值是10億元,到2002年時大約是5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我們的市值增加了50倍。(就在記者成稿時,聯想集團宣布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股權置換收購了IBM PC的整個業務,從而使聯想的股權架構發生了新的變化: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所佔股份從57%降至45%,IBM所佔股份為18.5%。)
隨著企業的發展,創業骨幹受到越來越大的風險壓力,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也就是我們的大股東,對聯想的產權機制及時進行了改造。1993年,聯想成立了員工持股會。董事會做出決定,將每年利潤的35%獎勵給員工持股會。中國科學院作為大股東雖然在當時無權代表國有資產對企業的股權實行改造,但它有給員工獎勵、分紅的權利。而員工持股會就把這些獎勵積存了起來,直到2001年在國家的批准下,用它買回了聯想公司35%的股權。總之,聯想控股公司由一家國有獨資企業變成了一家真正的股份制企業,聯想的創業者和骨幹員工真正成為了企業的主人。
有管理界人士在評價聯想的成功時指出,如何擴大營銷能力、建立ERP系統、發展產品技術,這些都極為重要,但回看聯想20年高速發展歷程,能幾次越過風險,走出低谷,邁向新高峰,其更根本的原因是產權機制的改革。
海爾:
擬向境內外投資者增發9億股,其中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擬認購4億股,國際金融公司(IFC)擬認購1億股,剩下的4億股將由國內機構參與認購。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和IFC將分別佔比20%和5%。
⑶ 青島海爾股票歷史最低點是多少
1993-11-19上市以來,最低價為2.6元(不考慮復權)。
⑷ 青島海爾股票歷史最高價是多少
不考慮分紅因素的話,最高為34.5,還是上個世紀的事兒了。不過即使當初以這個價格買了一直持有的話,這些年分紅下來,現在也翻了10倍有餘。
⑸ 如何得到海爾股票價格歷史記錄
最簡單的方法是下載股票分析軟體,切換到海爾股票K線圖,游標移動到想知道的一天就能了解歷史價格,通達信軟體游標在這一天打回車鍵,這天分時圖也能看到,當天價格變動都能了解
⑹ 海爾股票可以長期持有嗎
海爾是好股票,適合長期投資,不適合短期投資。長期持有海爾股票的朋友建議在網上購買海爾的產品,並給予更多真實的評論,這將促進海爾的銷售,最終導致海爾股票的上漲。爭取短期的朋友可以微笑。中長期持有海爾的朋友可以這樣做。最終形成良性循環。你用海爾股票賺來的錢購買海爾的產品,給出真實可信的評價,促進海爾的銷售,進而帶動海爾股價進一步上漲。買股票就是買一家公司。有了這個想法,買股票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拓展資料:
1、前兩年海爾美利三大巨頭的走勢幾乎是一樣的,而去年美利的跌幅最大,這是所謂印象流的轉折點。海爾的步伐確實跟不上海爾D股的折價發行。不過因為我的成本比較低,一直沒有賣出去。只是去年大跌的時候,低點是美帝平安伊利。當時我沒有說看好誰,只是為了平衡自己的位置,降低風險。個人認為,海爾業績雷雨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你所謂的雷暴是個位數的利潤增長,我覺得格力美的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像阿膠這樣的「雷暴」幾乎是不可能的。海爾的洗冰今年還是穩定的,因為洗冰的衰退還沒有一兩年,但它作為龍頭活得不錯,份額穩步上升。遺憾的是,今年空調線上份額下降太多,但線下份額還是不錯的,依然排在第三位。不過今年空調行業並不景氣,所以對海爾影響不大。
2、至於那些說海爾股權復雜、集團利益轉移的人,嗯,每次海爾大跌時,這個都會被拿出來。我習慣了。不管海爾的歷史收益率有多負,在大A中都是好的。當然,我們還需要看到很多不足。投資最重要的是反思和修正。我們不能盲目地愛上股票。只要我們能說服自己,我們就應該讓步。另外,即使我們看好一隻股票,在估值很高的時候也不能輕易買入,也不能倉位過重。低估、分散、降低預期並長期持有。
3、海爾集團成立於 1984 年,是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不斷創業創新的過程中,海爾集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主線。海爾集團董事長兼CEO張瑞敏提出了「人單合一」模式。海爾集團始終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順應時代節奏,從一個瀕臨破產的資不抵債的集體小工廠發展成為引領物聯網時代的生態企業,並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唯一的物聯網生態品牌,躋身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
⑺ 海爾對外投資策略
一、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一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目的並不是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藉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境外貿易性企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55%,這些貿易性企業中有相當數量是國內主辦企業的海外營銷機構。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模式。
中國最大制葯企業三九集團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屬於這種模式。三九集團的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等均在國內,海外公司主要是營銷機構。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先後在香港、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日本、中東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銷公司。這些營銷公司作為三九集團在海外的窗口,擔負著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了解三九產品,開拓三九產品海外銷售市場的重任。海外營銷公司的發展壯大,使三九集團產品的市場由單一國內市場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性市場。另外,福建福耀集團、天津天獅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和中技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主要是為了建立本企業的海外營銷網路,也屬於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其中優點表現為:一是企業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於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種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做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因為導致中國生產的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力充裕等因素有可能會保持較長時間。四是對於部分大企業而言,設立海外營銷渠道,有利於其通盤考慮進出口和國內外市場,通盤考慮國內外可利用資源,實施其全球發展戰略既推動出口也尋找進口贏利的好機會,真正做到國際化經營。五是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還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並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即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銷售走出去了,企業的生產、采購和研發等並未走出去,因而容易遭受國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所以企業需要適當增強這方面的應對能力。
二、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有些企業通過在境外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藉此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由於適合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近年來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模式。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12月底,經商務部批准和備案設立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已達490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國內企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成熟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和原料葯等行業。
近年華源集團境外加工貿易投資的規模已接近3億美元,起到了示範和龍頭作用1992年誕生於上海浦東新區的華源集團,是以紡織業為支柱產業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是國內市場萎縮、生產能力過剩,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不斷受到以出口配額和保障措施等為主要形式的貿易壁壘的限制。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華源集團拋棄單純依靠出口佔領海外市場的傳統做法,另闢蹊徑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先後在塔吉克、尼日、墨西哥、加拿大和泰國等地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並合理利用原產地規則,有效繞過國外貿易壁壘,規避反傾銷,拓展了海外市場,並帶動和擴大了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華源集團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設立了兩個紡織企業,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貿易區成員國境內生產的棉紗或纖維製成的紡織品享有免稅、免配額的優惠政策,擴大了對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棉紗和面料產品出口。
此外,深圳康佳集團、珠海格力集團和江蘇春蘭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多屬於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最大特徵是兩個互動即投資與貿易的互動和對外經濟貿易業務與國內經濟的互動。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和促進外貿出口第一個互動;通過對外投資與出口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第二個互動。這些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國外市場、帶動出口,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第二個特徵是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
採用這種投資模式的企業一般是我國技術成熟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原料葯等行業的製造業企業,投資集中在亞、非、拉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是企業國內生產能力過剩,但其產品在國外又有市場。
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首要的優點是可以將成熟的技術設備和過剩的生產能力搬遷到市場銷路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就能夠使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繼續獲得收益。其次,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以國內的技術、設備、原材料、零配件等實物作為出資物,另外再加小部分外匯資金,可以節約外匯支出,符合一些企業的實際需要。第三,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還能夠合理地利用原產地規則,規避和突破各種貿易壁壘,有效拓展海外市場。
三、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某些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論是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採取跨國並購投資方式均堅持在全球各地樹立自主品牌,靠長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國際知名品牌,靠消費者認同自己的品牌來開拓海外市場。
該模式以海爾集團為代表。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過程中,始終以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為核心目標。早在20世紀80年代,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就提出了「創海爾世界知名品牌」的戰略。1998年後海爾全力實施國際化戰略,使海爾成為國際化的海爾,讓海爾由中國名牌成長為世界名牌。
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辦廠時,堅持打海爾的牌子,中方投資方是海爾,企業的名字是海爾,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是海爾牌的。由此看來,海外投資不僅是海爾佔領國際市場的手段,更是其創立世界名牌的有效途徑。海爾賦予了海外投資新的功能和含義。海爾採用的「先難後易」策略是由海外創牌模式決定的:海爾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份量最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然後靠品牌優勢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海爾在美國、歐洲實施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正是為了在歐美國家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進而讓海爾成為世界名牌。隨著一個個本土化的名牌崛起於世界各地,海爾實施的創世界名牌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報告揭曉,中國大陸只有海爾集團一家入選,排在第95位。
在海外自主創牌投資模式的主要特徵十分明顯,一是企業海外投資無論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跨國並購方式,其核心目標之一始終是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二是採取「先難後易」策略,其中有兩層含義:即採取該模式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採用先難後易的策略,如海爾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有份量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的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後,再靠品牌優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同時,採取該模式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道路也是先難後易的,即先到發達國家建廠而後再向發展中國家擴展。由於創自主品牌定位很高,所以企業在跨國經營的初期註定要經歷較長的困難期,之後品牌才能逐漸被消費者認識、認知和認同,才能打開局面。二是「先有市場,後建工廠」,如海爾先通過出口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等海爾的品牌被當地消費者認同、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再投資建廠。
海外投資自主創立品牌的模式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從優點來說,首先,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屬於「厚積薄發」型,雖然開始階段起步艱難面對的成敗風險大,但一旦打造出世界上知名品牌,就能在國際投資和生產中處於產業鏈的高端,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就可以不再為國外跨國公司打工,從而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該模式將樹立統一自有品牌和本土化戰略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為了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的不同需求,海爾在堅持統一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實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發展戰略。
從制約條件來看,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具有相當的挑戰性。首先它要求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時還需要國內投資企業有熟諳國外當地市場情況的專業人才來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為,到海外去辦企業已經有一定的難度,而在那裡林立的名牌之中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難,而要將一個有待樹立和打造的品牌在當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國內投資企業起點要高,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這種海外投資模式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國際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需要進行長期大量的品牌投入,應當說品牌的價值實際上是品牌投入的回報。那麼,海外企業既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進行品牌投入,由於進行雙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響。
四、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並購國外知名品牌,藉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後藉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於所並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並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後TCL集團又於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並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後,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並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採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採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型大小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葯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於續,並在台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葯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葯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葯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採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後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採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採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後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採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葯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並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並購目標企業後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於海外資產並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義大利電冰箱製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路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聖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於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於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後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並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路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並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於並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採用資產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後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採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並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於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於中方並購企業在完成並購後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並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並購陷阱,制約並購目標的實現。
由於目前國際直接投資業務中主要的方式是並購投資,而不是新建投資方式(或稱綠地投資方式),所以應當說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海外投資方式。還有,資產並購模式是以大量非上市企業為交易對象,上市公司終歸只是海外企業群體中的一小部分,因而這一模式比海外股權並購模式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更適合廣大中小企業。隨著我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日趨擴大,並購投資將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其中資產並購模式會被更多的企業選用。
七、海外股權並購模式
海外股權並購模式是指我國公司購買一家海外目標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所獲得的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可對該公司行使經營管理控制權的一種海外投資行為。在海外股權並購模式下,其交易的對象是海外目標公司的股權,而最終取得的是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我國企業作為收購方成為海外目標公司的新股東。近年來,國內企業選擇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的事例逐步增多,如2001年萬向集團並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UAI公司、2003年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冠捷科技等都屬於此類並購。
2003年8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以10.5億港幣收購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3.56多億股,以佔有其超過26.36%的股份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冠捷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PDP顯示器以及液晶電視類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通過本次海外股權收購,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將自此擁有從TFT-LCD面板到顯示器整機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以及遍及全球的市場、研發、服務體系,從而奠定了實現「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
在股權並購模式下,作為投資主體的我方並購企業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但海外目標企業一般為在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權並購實施過程復雜,但法律程序簡單。在法律程序上,只要並購方取得股權優勢後即可進行董事和監事的改選。股權收購完成後,海外目標公司作為我方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存在,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由於買賣協議的簽訂方是我方收購企業和海外目標公司的不同股東,故該投資模式的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
採用股權並購方式進行投資,由於不增加海外目標公司及其股東的稅收支出,故收購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運用股權並購方式取得目標公司的控股權,使目標公司在經營上與我方公司形成一個整體,為我方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服務。但採用這種模式,在股權收購條件下,我方企業要對海外目標公司的一切債務負責。另外,由於並購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可能會遇到少數股東的阻撓。
隨著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權並購模式日漸通行。採用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我方企業既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又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獲得生產要素內部化收益;運用股權並購方式我方公司可以在部分出資控股的情況下,以「小資本」控制「大資本」取得海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實現企業資本滾動式發展,迅速實現企業海外擴張的目標;通過股權並購,還可實現我方企業海外間接上市的目標,即買殼或借殼上市。
八、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
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大型能源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主要是政府的推動,注重的是國家的宏觀利益是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向海外資源開發方面進行的投資。海外能源開發投資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步驟,這類投資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投資回收期限長,投資風險大,需要政府來推動和承擔主要風險。在這種模式中,即包括新建海外企業也包括通過資產或股權並購而設立的海外企業。現階段,這種投資模式主要體現在能源戰略方面,今後將向資源戰略擴展。
開展該模式海外投資的代表性企業當屬我國三大石油巨頭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石油能源是保證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開展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能源投資是解決能源瓶頸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三大石油巨頭積極實施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著眼國家長期能源安全,紛紛進行海外油氣田的投資開發,先後啟動了二十幾個項目。三大石油巨頭與國外的很多合作項目採取的是「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石油企業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石油進口數量以及價格的穩定。
海外投資的主體一般是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重點能源企業,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資金來源有保證,抵禦風險能力較強,從而有利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施。由於把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宏觀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比把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第一位的其他投資模式能更有效地為國家戰略服務。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有些自然資源如石油的供給形勢己越來越嚴峻,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必須通過海外投資參與國際能源生產分工,盡可能多地利用海外能源,落實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當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就發生在自然資源行業,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投資仍將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模式之一。但這種投資模式在非能源行業一般不採用,由於所需投資數額較大,眼下非國有大型能源企業採用也不現實。
九、海外研發投資模式
海外研發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而非傳統的製造企業或資源開發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研發資源,使研發國際化,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並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首創這一海外投資模式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
華為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和32個分支機構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瑞典斯德哥爾摩、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發中心,並通過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進行研發,從而能夠及時掌握業界最新動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2002年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2154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國內企業之首,華為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里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600多件次。華為依託全球化技術開發網路,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研發機構,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好的性能價格,幫助全球運營商確立可持續贏利的運營模式。現在,華為的設備已經在非洲、南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40多個國家晝夜運轉,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
高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展海外投資,必須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弱勢和薄弱環節正在於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學習華為的做法,進行海外研發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的研發資源,推動研發國際化取得居於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科技國際競爭力。
參考資料:網路
⑻ 簡單介紹海爾集團背景
海爾集團是全球領先的整套家電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虛實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創立於青島。創業以來,海爾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創新體系驅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製造商之一。2013 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1803億元,在全球17個國家擁有7萬多名員工,海爾的用戶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8年3月,海爾第二次入選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的「十大世界級品牌」,2008 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聲望大企業600強」評選中,海爾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國企業。2008 年7月,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組織評選的「亞洲企業200強」中,海爾集團連續五年榮登「中國內地企業綜合領導力」排行榜榜首。2008 年海爾入選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編制的《中國購買者滿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四。海爾已躋身世界級品牌行列,其影響力正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張而快速上升。
2012年03月24日,「2012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海爾「以自主經營體為基礎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在全國451項管理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級企業管理創新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名。2012年8月8日,第六屆中國品牌節揭曉年度品牌中國總評榜,海爾榮獲「2012品牌中國華譜獎」,連續六年獲此殊榮。
2012年9月10日,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發布2012年「亞洲上市公司50強」排行榜中國家電業海爾挺進50強,連續兩年入圍該榜單。2012年9月17日,第18屆中國品牌價值研究結果在英國倫敦揭曉。海爾以962.8億的品牌價值位居榜首,連續11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
2012年11月,在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共同發起的「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暨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頒獎典禮上,海爾集團榮獲「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之戰略遠見獎。2012年12月,張瑞敏獲得了瑞士洛桑IMD商學院將「IMD管理思想領袖獎」
⑼ 為什麼購買青島海爾的股票
投資亮點:
1、公司具有700萬台電冰箱、700萬台空調和200萬台冷櫃年產能。公司在中國家電市場的整體份額已達21%,大大領先於競爭對手;海爾白色家電市場份額為34%,處於市場壟斷地位。據國際著名信息咨詢公司E uromonitor公布的白色家電最新市場報告顯示,海爾在全球白色家電市場佔有率排名中雄踞第四位,海爾冰箱以5.98%的市場份額名列全球冰箱品牌市場佔有率榜首,成為全球冰箱第一品牌。
2、自主研製開發的海爾"愛國者II號"數字電視信源解碼晶元,填補了我國在數字電視信源解碼產業化晶元領域的空白。
3、海爾集團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白電贊助商,使海爾成為奧運會贊助商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中國白色家電製造商。4截止2006年1月底,海爾集團的國內專利申請累計達6189項,是國內申報專利最多的家電企業。海爾銷售平台在全國各地農村建立了2000家海爾專賣店、1萬個鄉鎮網路和近20萬個村星級服務站銷售平台。
⑽ 海爾集團的發展歷史
1991年01月01日 從1984年到1991年,歷時7年,海爾專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術、人才、資金、企業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合並了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總廠,於1991年12月20日成立海爾集團,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階段。
1990年01月01日 1990年,海爾產品通過了美國UL認證,標志著海爾走向國際市場的思路已經開始付諸實施。
1990年01月01日 1990年,海爾先後獲得國家頒發的企業管理「金馬獎」、「國家質量管理獎」,為今後規模的擴張與騰飛積蓄了管理的經驗與人才
1989年06月01日 1989年6月,一場政治風波襲來,市場出現寒流,而海爾冰箱在這場風波中,不但沒有降價,反而提價12%,仍然被搶購。海爾以它的高質量和服務贏得了市場。
1988年12月01日 1988年,海爾冰箱在全國冰箱評比中,以最高分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從此奠定了海爾冰箱在中國電冰箱行業的領頭地位
1987年04月28日 1987年4月28日,海爾第一次在北京西單商場舉辦「琴島—利勃海爾」電冰箱展銷會,高品質的冰箱吸引了眾多消費者排隊購買。
1998年03月25日 1998年3月25日,海爾總裁張瑞敏應邀前往哈佛大學講課,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成為哈佛工商管理學院的教材。
1998年01月01日 1998年,美國《家電》周刊對海爾的發展速度在世界家電業位居第一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海爾在做大的同時,實現了做強。
1998年01月01日 1998年,英國《金融時報》在評選「亞太地區最具信譽的企業」時,海爾進入前十位,名列第七。
1998年01月01日 與此同時,海爾以低成本擴張的方式先後兼並了廣東順德洗衣機廠、萊陽電熨斗廠、貴州風華電冰箱廠、合肥黃山電視機廠等十八個企業,企業在多元化經營與規模擴張方面,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997年09月01日 1997年9月,以進入彩電業為標志,海爾進入黑色家電、信息家電生產領域。與此同時,海爾以低成本擴張的方式先後兼並了廣東順德洗衣機廠、萊陽電熨斗廠、貴州風華電冰箱廠、合肥黃山電視機廠等十八個企業,企業在多元化經營與規模擴張方面,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05年12月25日 2005年12月25日,「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召開。研討會上,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宣布啟動新的發展戰略階段、發展模式及新的企業精神和作風。至此,海爾進入繼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之後的第四個發展戰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
2005年12月01日 近日,首屆「中國傑出質量人推選活動」結果揭曉,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榮獲「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榮譽獎」,另外兩名為:中國質量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名譽會長袁寶華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源張。
2005年12月01日 近日,2005年度中國最有價值品牌評估結果揭曉,海爾以702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四年位居榜首。
2005年11月27日 11月2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在「創新中國」欄目中,以《海爾:從應用標准到制定標准》為題,對海爾堅持自主創新、創世界級自主品牌的發展思路進行了專題報道。文章通過「環保雙動力」洗衣機的開發設計報道了海爾的自主創新機制。
2005年11月05日 日前,全球權威財經媒體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2005年度50位「全球最受尊敬商業領袖」排名結果,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榮居第26位,是唯一一位上榜的中國企業家。排在榜首的是比爾·蓋茨。張瑞敏首席執行官作為唯一一位中國企業家獲此殊榮,進一步證明了海爾全球市場的成功拓展,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認可。
2006年12月26日 12月26日,首批海爾藍火苗燃氣熱水器在重慶海爾工業園順利下線,這標志著海爾集團重慶工業園正式開工投產。
2006年12月05日 12月5日,「2006中國最有價值品牌」評估結果揭曉,海爾以749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5年位居榜首。
2006年11月27日 11月27日,由國家標准化委員會牽頭修訂的,採納海爾「防電牆」技術提案的電熱水器新國家標准正式在北京頒布,並將於2007年7月1日開始強制執行。這是中國家電史上第一個由企業專利轉化而來的國家標准。
2013年12月22日 據全球四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消息稱,擁有41年歷史的英國老牌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發布2013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調查結果:海爾2013年品牌零售量佔全球市場的9.7%,第五次蟬聯全球第一。按製造商排名,海爾大型家用電器2013年零售量佔全球11.6%的份額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同時,在冰箱、洗衣機、冷櫃、酒櫃分產品線市場,海爾全球市場佔有率繼續保持第一。
2013年12月16日 國家質檢總局召開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海爾集團榮獲首屆中國質量獎。中國質量獎2012年經中央批准正式設立,評選表彰工作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組織。是我國在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
2013年12月09日 海爾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海爾集團在供應鏈管理、物流倉儲、配送安裝服務領域的優勢,及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子商務生態體系的優勢,聯手打造全新的家電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裝服務等整套體系及標准,該體系將對全社會開放。
2018年04月09日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海爾要創建物聯網時代生態品牌。
傳統時代是產品品牌,互聯網時代是平台品牌,而海爾要成為物聯網時代的生態品牌。
生態品牌的標准就是以用戶最佳體驗為標准下的迭代升級增值。按照這個標准,平台首先要滿足用戶的最佳體驗,不斷進行用戶交互與迭代升級,變成生態系統,最終實現生態圈內利益攸關方的增值。
2018年03月07日 《海爾:一家孵化創客的巨頭公司》再次進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哈佛商學院從更高更全面角度對人單合一模式進行了闡述。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再次受邀赴哈佛演講。
2018年02月27日 2月27日,"海爾COSMOPlat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集成應用示範平台發布會"在青島海爾大學召開。會上正式宣布海爾COSMOPlat獲批"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智能製造集成應用示範平台",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