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股票投資規劃
① 大學生進行股票投資的看法
大學生進行股票投資,我覺得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學習,讓自己懂得情況下再去投資
② 大學生要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大學生投資理財,大部分情況下,本金應該不太多,收入來源有限和不穩定(除了家裡給)。所以我的建議是:
1,年輕人必須善用互聯網,各種「寶」應該選一個,其他一些互聯網上的低門檻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也值得嘗試,具體不展開了。
2,不建議大學生投資封閉期限過長比如超過一年的產品,原因是,因為實習和工作和朋友交往等原因,財務狀況比較不穩定,可能隨時需要用錢。
3,以學習投資為主,拿一部分暫時用不到並且虧一點不心疼的錢投資基金或者股票,在實踐中感悟市場,提高能力。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學習越早越好。
③ 大學生對股票投資的看法
想再加一點,玩股票一般簡略分有短線和中長線,大多數投機行為都是玩股票的時候在短線中低進高拋獲得利潤,很淺顯,會有小錢,但是因為要隨時觀察也很浪費時間精力,試水的時候玩玩可以,長期下來我個人覺得沒什麼收獲。對於本金本來就不多的大學生,如果是出於學習的心態的話,我是建議多看看新聞,看看政策和市場發展、了解公司前景,玩中長線。但是中長線的話我也沒有經驗,就不說了。
要是真的想玩又害怕虧錢,可以下載君弘國泰民安app,有一個模擬市場,去玩幾個月適應一下再操實盤也可以的。
———————————————原答案———————————————————
正常啊,個人選擇唄,作為一個商科學生,已經有好幾門課老師建議有條件的可以去試試水了。題主是覺得買股是一種消極的事么?
主要是心態問題吧,如果單純是為了想賺大錢去投資股票就算了,除非大牛,不然總是會虧一點的,而且一般大學生本金也不可能太多,賺不了大錢,主要是為了嘗試新鮮事物,也是為工作之後培養一個投資本領吧。
只要得失心不是很重,合理看待風險,我個人認為投資股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如果真的害怕虧損,可以從買定期保險開始,收益雖然很少,但是一般沒有虧損的幾率,可以讓人感受一下投資的感覺哈哈。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保持謹慎,就算獲利很多也不能把計劃外的錢投進去,資金心態不允許就不要買風險太大的股票,不要冒進也不必太守成。
最常見的一句話結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哈哈,希望少年會有好運
④ 大學生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理財 不僅僅是投資 大學生群體與社會緊密相關,由於社會的進步,大學生消費意識的增強,許多人在學校時就已經重視到理財的重要性。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急於嘗試進行投資,希望早日積累理財知識,幫助自己日後能夠投資獲利。 理財專家指出,提早建立理財觀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大學生在做投資理財之前,應該弄清楚,理財和投資是兩碼事:理財的目的是達到財務自由,通俗點說就是能保證自己可以在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投資,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但過得好不好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而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或資產,大觀念看來貌似是一樣的,可因為其目的不同,所以策略和手段也都不同。因此,大學生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那麼,大學生應該如何建立起正確的理財觀念?專家認為,大學生應積極學習科學合理的投資理財知識,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同時,大學生個人理財也不能忘記一個前提,就是不能影響自己的學業與課程,不能過度沉迷於理財與投資。另外,就是要做好理財的心理准備,理財並不像很多大學生所想的是一夜暴富或一勞永逸,理財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不能急功近利。 另外,大學生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參加與金融理財行業相關的知識講座,多接觸實踐中的投資信息。建議大學生從股票、基金、債券等基本的投資理財工具入手,從基本的基礎知識入手,關注理財資訊,熟悉其特點與方式後可利用自己的閑散資金進行實踐體會,但最基本的原則是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堅持穩健的理財策略。 利用保險轉嫁風險 目前社會讀書難讀書貴,一個家庭供養出一個大學生實在不容易,可能等到大學畢業父母都已經斑白了雙鬢。而對於大學生而言,所有的生活只是一個開始,而生活中風險意外無處不在,萬一出現什麼意外情況,對於自己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於父母來說更是一個大的災難。所以大學生要有自己的保險規劃,做好安全保障,轉嫁風險,讓自己踏上奮斗之路多一份保障,也是對父母的一份責任。 那麼,大學生如何購買保險產品呢?專家認為,要根據他們將面臨的不同生活環境來設計長期的保險規劃,學校是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環境,但未來走入社會,相對而言存在的風險就比學校多。因此,大學生買保險也要根據自身情況做一個合理的順序安排,買保險的順序為:意外傷害、醫療、重疾、住院醫療、投資理財。 專家指出,對於大學生而言,第一份保險應選擇購買意外險。相較於其它保險,意外險保費並不高,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另外,在投保意外險的同時,最好再附加意外醫葯費用的保險。 除了意外險,大學生應該建立起「保險的功用是保障」的理念,購買意外險固然是首選,但它只承擔意外傷害責任,不承擔因疾病死亡等其它保險事故的給付義務,這就使保險范圍具有局限性,而壽險則相對全面一些。它是一種以人的生死為保險對象的保險,被保險人在保險責任期內生存或死亡,將由保險人根據契約規定給付保險金。按照保障期限可劃分為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從理財的角度來看,購買定期壽險比終身壽險劃算,年輕人選擇定期壽險,費用低,性價比更高。當然,如果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父母為大學生規劃保險,則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年齡小費率低的特點,根據家庭財務安排情況,為孩子在預算內搭配需要的保障甚至一些儲蓄規劃。 建立正確消費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都有了很大變化。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日益多樣化、超前化、現代化。 專家指出,學生的消費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家庭的承受能力協調一致。在塑造大學生的消費觀時,首先要從大學生的修養出發,把消費觀教育視為大學生修養的重要內容。而在大學生消費的話題中,大學生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問題頗受爭議。有觀點認為,信用卡的使用,容易助長大學生的消費,甚至會讓大學生建立不良消費習慣。受還款能力所限,信用卡的債務一旦無法償還,對學習生活一定會有所影響,甚至會造成學生家長的財務壓力。 對此,專家建議使用信用卡的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個人理財習慣,具體可以從關注對賬單開始。只要開始關注自己的對賬單,就能夠有所發現。對賬單應集中管理,以便於分析,有時間的話應動手列出匯總表格。一方面可以觀察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合理,能否改進;另一方面可觀察是否發生利息費用,即產生成本,同時學習了解信用卡的計息方式,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專家指出,大學生消費觀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需全社會努力,而高校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和養成科學理財能力方面,應該起主要作用。同時,家長也應當承擔起足夠的責任,引導大學生在正式步入社會前,建立起量入為出的消費觀。
⑤ 大學生未來十年理財規劃
一生的理財規劃應包括:現金流規劃、日常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投資規劃、保險規劃、稅務規劃、養老規劃、財產分配與繼承規劃等。
現金流規劃:掌握好現金流,留出一部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對於計劃好某時段要用的錢可採取儲蓄、投資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方式解決。
日常消費支出規劃:控制好日常消費支出,能省的就省,學會開源節流,有些時候省錢不亞於投資。
教育規劃:知識是確保競爭力的終極秘密。要隨時保持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各種知識以充實自己,因此需要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自己的教育資金,包括子女教育。
投資規劃:世界上任何一種工作對於財富增長的速度都趕不上投資。只有錢生錢的方式才能以最短時間積累最多的財富,因此有必要做一下投資計劃,如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房產等。
保險規劃:人生短暫,而風險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給自己買一份保險就相當於找了一個靠山,當風險來臨時,有保險公司為你分擔,為你省下支出,給家人帶來溫暖。如買點人壽保險、健康險、意外險,以小的成本換取大的人生保障。
稅務規劃:當你進入高收入階層後,你會發現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增加了稅負重擔,上稅本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可通過稅務規劃,充分享用國家各種稅務優惠政策,為你省下一部分稅務支出。
養老規劃:當你漸近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收入中斷的時候,靠什麼來維持晚年生活?有子女養老當然不錯,但要生活得更自在,更有尊顏,還必須得靠自己,因此年輕時要想好年老之時,為老年生活准備好避風港。如一份養老保險,儲備養老金。
財產分配與繼承規劃:當你的人生賺夠了錢,擁有大筆財富時,你就要想想如何分配你的財富了,如做慈善基金、做為遺產傳承給下一代等。
⑥ 大學生想要投資股票,怎麼辦
第一步,了解什麼是股票,第二步:股票有兩種操作方式,投資和投機,有兩本書都在談這些,名字就叫什麼是價值投資和什麼是技術分析。
第三步,選你感興趣的方向研究。第四步,實踐。第五步,修正。
⑦ 請給大學生炒股(投資)提點建議!!
不要動用太多資金,以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現在股市已經有了泡沫跡象,提高警惕
除了學校裡面學的以外,再看點其他的技術分析方面的書
《股票作手回憶錄》李費佛
《專業投機原理》維克多。斯波朗迪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
《期貨交易技術分析》施威格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約翰。邁吉
《股價形態總攬》Bullkwski
《艾略特波浪理論》佛羅斯特
《艾略特波浪理論十三講》郭小洲
《費波納茨數字的應用和買賣交易策略》費雪
《日本蠟燭圖技術》尼森
《股票K線大法》尼森
《主控戰略K線》李進財
《酒田戰法》
《通向金融王國的必由之路》撒普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墨菲
也不是全都拿來看哈,選幾本重點讀一下下
一定要注意止損,嚴格買賣計劃,遇到價格觸發止損價立即止損離場!!!!特別強調!!!!!
畢業後出來再學點理財方面的知識,樹立理財觀念,你不理財,財也不會理你的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是美國前幾年的一本暢銷書。作者卡爾森系統地采訪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從他們的致富經驗中,歸納出人人都可實踐、晉身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都只是自己在找藉口。沒錢投資:卡爾森建議立即強迫自己將收入中的10%到25%用於投資;沒時間投資:何不立即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上;擔心股價太高:別忘了,股價永遠會有新高。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准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五十歲以前舒服地退休,任何目標都可以,只要鎖定目標,全心去達成。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股票基金:「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
從長期趨勢來看,股票每年平均報酬率是11%、政府公債則略高於5%。如果1925年投資1000美元買股票,1998年已值235萬美元,買股票的道理再明顯不過。
第四步、先求一壘安打,別眼高手低:棒球選手如果只想打全壘打,其結果是被三振的幾率會高於只想擊出安打的球員。股市投資的道理亦與此相同。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他們投資的是一般的績優股。慢,但是低風險地斂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投資必須成為習慣,成為每個月的功課,不論投資金額多小,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美國2/3以上的人,因為他們永無止境地消費,到老才想到投資。
第六步、買了股票就要長期持有: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股票至少持有五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太頻繁,不僅要冒風險,還得支付高額資本利得稅、交易費、券商傭金等,「交易越多越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交易商致富」。
第七步、視稅務局為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國稅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把稅務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投資理財工具,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做法。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的生活大多很乏味,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買股票則持有五年以上,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感,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理財致富是「馬拉松競賽」而非「百米沖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卡爾森在書中最後舉了一位百萬富翁的例子。這位富翁年薪從未超過4.6萬美元,沒有繼承大筆遺產,有妻兒要照顧,他就是那種你我每天到超級商店都會遇到的平凡人,但他持之以恆,堅持按上述八個步驟去做,最後成為百萬富翁。
人人都能成百萬富翁:理財吃透三句話(極品)
理財專家告訴我們:理財的最佳方式並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且持之以恆,若干年之後——人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我每月到企業舉辦一小時的免費「理財講座」,一直都很受員工們的歡迎。講座內容很少涉及復雜難懂的技術操作層面,也幾乎不進入到產品介紹環節,因為據我了解,國內一般的中產白領們,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幾個重要的理財概念——這些概念,會影響他們以後的行為,假如他們能老老實實執行這些理財上的概念,至少堅持10年以上,那麼,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第一個理財概念:
區分「投資」與「消費」
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一般人消費前,沒有這種概念,學經濟學的人消費前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先請看一個明顯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碟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碟,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戶甲會花3萬人民幣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去買二手車。
(2) 客戶甲會花1萬去買人壽保險,但不會花1萬去歐洲度假。
(3) 客戶甲會很捨得花錢買書,但不捨得花錢去看電影。
以上哪些是「投資」行為,那些是「消費」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屬於「投資」行為,那麼,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錢糊塗,大錢聰明」,一般的人是「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投資」行為 「消費」行為 房產
國家債券
銀行產品
辦實業
收藏品
汽車
買衣服
食物,上飯館
電影,打保齡球
度假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客戶甲大部分花費在「投資」行為中。花在「投資」行為上的錢,沒有落在別人手裡,最後還歸自己。
第二個理財概念:
「哈佛」教條
大家每個月都會將工資一部分儲蓄起來,有些人儲蓄10%工資,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個月後,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而且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的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
哈佛教導出來的人,以後都很富有,並非主要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他們每月的行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
哈佛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每月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會超額完成,剩下的錢就越來越多。
一般人:先花錢,能剩多少便儲蓄多少,儲蓄剩下的錢並不多。
第三個理財概念:
「理財三句話」
理財走不出三句話,如果每句話都能吃透,並且完全執行,那麼,打工一族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戶甲的出身——難民,一無所有。到加拿大學經濟學也是拿著獎學金,家裡七兄弟姐妹,沒有錢送客戶甲們上大學,上大學後,從來沒問家裡拿過錢。畢業後打工,但客戶甲堅持「理財三句話」原則,用經濟學學到的學問,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現在20年後,客戶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萬多的收入,也算是半個富有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在這公開這秘密。以前這些重要的理財概念,課程裡面都有教。
再舉一些實例給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到13歲時,當他有了3千塊,他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比爾·蓋茨還有錢。
學員有時候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答:其實現在要銀行裡面,它們提供很多理財產品:基金,外幣,QDII。 這些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風險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報率其實也不難。當然,假如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你自己是瞎摸,你會虧掉很多錢。但你有兩個途徑:
(1) 花點錢去學。
(2)你自己沒時間,那麼可以去找專業的理財師。
找專業理財師,要分辨他們的專業資格,你可以參考幾個條件:
(1) 已經考取了的理財規劃師認證: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CFP),全名是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2005年已經在北京舉行公開考試,現在很多銀行的從業人員都在考。合格率偏低,暫時銀行裡面有資格的人也不多。
(2) 有10年以上的理財經驗。但其它有興趣想多認識理財學問的,可以參加公開課程,費用只是幾百元一節。參加學習的費用,是「投資」行為,並沒有「花出去」,以後還是歸你自己,學過以後,就不會「小錢精明,大錢糊塗」了。
一般人錯誤的理財觀念:
掙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認為,甲收入每月1.5萬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應該比乙富有,這觀念在社會上很普遍。但這是錯的觀念,錯得很離譜。錯在哪裡?富有的定義,並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財富。請看例子:
美國人每月工資高中國二、三倍,照一般的觀念看,一般的美國人應比中國人富有。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般美國人都有幾張信用卡,他們喜歡消費,每月不單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債。在美國,理財規劃師的理財講座,一般時間花在講「如何減少你的債務」。
一般美國人,銀行的儲蓄都不夠美金幾千元。在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中國人善於儲蓄,一般人在銀行都有存款,超過十幾萬元的,人數還不少。
所以,不要以為老美每月掙錢多就富有。其實,一般老美的白領比中國人的白領窮得多。當然,在北京見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國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國白領,有錢人佔多數。
中國的中層白領,比美國的白領富有。請記住:富有不是比較每月工資,而是比較「剩下儲蓄在銀行里的存款」,以這個定義來講,中國人中層白領在銀行的存款,遠比美國中層白領高。
還有一個例子:
一般人以為台灣人工資平均高出內地一倍,他們自然比我們富有,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去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地鐵單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灣午飯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灣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灣人每月掙15000元,減去房租6500元,交通費1000元,吃飯300元,交稅1500元,一點點娛樂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級工程師,每月工資8000元,減去交稅1000元,減去房租1500元,交通費300元,吃飯1000元,娛樂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請問:是台灣人每月工資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還是北京工程師,每月工資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已經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請看《財富》雜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調查報告,他們調查手頭上持有「現金100萬美元存款的人」,在亞洲區有多少人擁有這種財富。
答案是:香港4萬人,台灣8萬人,日本12萬,中國30萬。中國每年增長率遠遠超出其他亞洲國家。所以人們不會覺得奇怪,外資銀行到北京開業,老是在推廣「理財服務」,因為中國這個地方,正是比較欠缺這一塊的知識。
⑧ 大學生怎麼玩投資證券、(比如炒股啦)
初學者建議用少量資金實盤操作。既可以鍛煉技術,也可以鍛煉心態。這是虛擬盤無法鍛煉的。等少量資金漸漸開始穩定盈利後,再擴大資金。
股票權證更多的是經驗規律,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且盈利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找到適合你的就行。
另外可以看看水木清華bbs上的權證warrant版,少走點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