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的小公司效應是
⑴ 簡述有效市場理論的基本原理
⑵ 小公司效應在中國股市如何應用
小公司效應在中國股市如何應用:
簡要辦法有
1、小公司+名人
2、小公司+槍手
3、經典+怪招
⑶ 請簡述有效市場理論。。
有效市場理論(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場理論,又稱為有效市場假設,該理論是預期學說在金融學或證券定價中的應用,是現代金融學理論的重要基石,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以及期權定價模型(OPT)都是在有效市場假設之上建立起來的。 有效市場理論始於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尤金·法瑪在《商業學刊》( Journal of Business)上發表的一篇題為《證券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並於由尤金·法瑪(Eugene Fama)於1970年深化並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起源於20世紀初,這個假說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國數學家,他把統計分析的方法應用於股票收益率的分析,發現其波動的數學期望值總是為零。 1964年奧斯本提出了「隨機漫步理論」,他認為股票價格的變化類似於化學中的分子「布朗運動」(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休止的、無秩序的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點,也就是說,它變動的路徑是不可預期的。1970年法瑪也認為,股票價格收益率序列在統計上不具有"記憶性",所以投資者無法根據歷史的價格來預測其未來的走勢。 這個結論不免使許多在做股價分析的人有點沮喪,他們全力研究各家公司的會計報表與未來前景以決定其價值,並試圖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金融決策。難道股價真的是如此隨機,金融市場就沒有經濟學的規律可循嗎? 薩繆爾森的看法是,金融市場並非不按經濟規律運作,恰恰相反,這正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作用而形成的一個有效率的市場。 根據法瑪的論述,在資本市場上,如果證券價格能夠充分而准確地反映全部相關信息,便稱其為有效率。也就是說,如果證券價格不會因為向所有的證券市場參加者公開了有關信息而受到影響,那麼,就說市場對信息的反映是有效率的。對信息反映有效率意味著以該信息為基礎的證券交易不可能獲取超常利潤。 有效市場理論實際上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關於信息和證券價格之間的關系,即信息的變化會如何影響價格的變動;二是不同的信息(種類)會對證券價格產生怎樣的不同影響。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有效市場的假設前提 有效市場理論有四個假設前提: 1、市場信息是被充分披露的,每個市場參與者在同一時間內得到等量等質的信息,信息的發布在時間上不存在前後相關性。 2、信息的獲取是沒有成本或幾乎是沒有成本的。 3、存在大量的理性投資者,他們為了追逐最大的利潤,積極參與到市場中來,理性的對證券進行分析、定價和交易。這其中有包括三點:第一,假設投資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資者可以理性評估資產價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資者不是理性的,但由於他們的交易隨機產生,交易相互抵消,不至於影響資產的價格;第三,即使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並非隨機而是具有相關性,他們在市場中將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後者將消除前者對價格的影響。 4、投資者對新信息會做出全面的、迅速的反應,從而導致股價發生相應變化。 效應似乎在最近十五年中消失了。 b、市盈率效應:是指具有低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資組合的未來收益率往往能超過具有高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資組合的收益率,其表現要好於市場平均水平。 經驗證據: 巴蘇(Basu,1983)為了單獨考察市盈率效應,採用如下去掉小公司效應的方法:按公司市場價值的大小將25個公司分成五組,在每組中按市盈率的大小對公司進行排列,構造了五個投資組合。經過統計檢驗,結果發現具有最低市盈率的投資組合獲得了最高的風險收益率,顯示市盈率指標對未來收益率具有預測能力,與中強態有效性假設相矛盾。 c、市凈率效應:市凈率是具有預測公司股票未來收益率的價值。 b、專業投資者效應 弗蘭德、布朗和克蘭科特(Friend, Blume and Crockett,1970)檢驗了共同基金的收益率,結果發現相對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有一個2.98%的α值,相對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等權重指數也有一個正的α值,盡管相對較小,但是統計顯著的。康和簡(Kon and Jen,1979)對共同基金的績效進行了研究,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不同專業投資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他們的收益率之間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某些專業投資者具有一定獲取超額受益的投資能力。 當然,也有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在考慮了風險等因素之後,不同專業投資者差別很小,他們的收益率之差只是運氣而已 有效市場理論是現代金融學的重要基石,理論與實證檢驗結合得也比較完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占據了金融學研究的中心地位。隨著實證檢驗中上述一些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的出現,對有效市場理論的爭論一直不斷。主要的爭論集中在理性人的假設上。因此,針對有效市場假設前提的不切實際,出現了行為金融學,解釋了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但一個理論或假說正確與否不在於其假設是不是符合實際,而在於它是不是經受住實證的檢驗,能不能正確地作出預測。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的出現還不能完全否定其正確性,而且在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發現之後,很多「異常現象」也隨之消失了。因此,雖然不能把有效市場理論當作真理並以此來解釋金融市場上的所有現象,但是,有效市場理論仍是金融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的出發點。
⑷ 股票中的動量效應如何衡量應該使用什麼指標
目前研究的動量效應主要由行為金融、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來衡量。
一、行為金融指從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入手來找出動量效應的產生機制;
二、奈特不確定性主要包括了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沒有確定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了動量效應微觀機制。
動量效應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
(4)股票投資的小公司效應是擴展閱讀
動量效應的應用范圍:
動量效應在股票市場上存在的歷史很長,並且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上,甚至一些近期的研究發現動量效應也存在於其它類型的交易市場上,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尋動量效應的成因以及他是否有違有效市場假說。
HS模型強調了投資者的異質性,把交易者分為信息觀察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私人信息在信息觀察者之間是逐步擴散的。得到結論為信息擴散慢的股票的動量效應或反轉效應高於信息擴散快的股票,因此,公司規模小,換手率低的股票具有更高的動量收益或者反轉收益。
⑸ 低市盈率效應是指由低市盈率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有哪些
低市盈率指某隻股票的股份收益比率或本益比相對較低,其效應是指由低市盈率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的表現要優於由高市盈率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的表現。
這與基本分析中的低市盈率指標基本吻合,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通過對低市盈率股票的觀察可以發現,一方面這一類股票的市場價格更接近於價值,或者出現價值被低估的情況;另一方面,這類股票往往是市場投資者關注較少的股票,或者不是短期內的熱點。而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價格向價值回歸是一種長期趨勢,而熱點轉換也是市場運動的規律,因此價值被低估的、暫時性非熱點的公司,往往就是潛在的下一個熱點,而其股價上漲的空間和概率都比較大。
市盈率指某隻股票的市盈率相對較低。
市盈率又稱股份收益比率或本益比,是股票市價與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計算公式是: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
市盈率是衡量股價高低和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於市盈率把股價和企業盈利能力結合起來,其水平高低更真實地反映了股票價格的高低。例如,股價同為50元的兩只股票,其每股收益分別為5元和1元,則其市盈率分別是10倍和50倍,也就是說具當前的實際價格水平相差5倍。若企業盈利能力不變,這說明投資者以同樣50元價格購買的兩種股票,要分別在10年和50年以後才能從企業盈利中收回投資。但是,由於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會不斷改變的,投資者購買股票更看重企業的未來。因此,一些發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即使當前的市盈率較高,投資者也願意去購買。預期的利潤增長率高的公司,其股票的市盈率也會比較高。例如,對兩家上年每股盈利同為1元的公司來講,如果A公司今後每年保持20%的利潤增長率,B公司每年只能保持10%的增長率,那麼到第十年時A公司的每股盈利將達到6.2元,B公司只有2.6元,因此A公司當前的市盈率必然應當高於B公司。投資者若以同樣價格購買這家公司股票,對A公司的投資能更早地收回。 ?
為了反映不同市場或者不同行業股票的價格水平,也可以計算出每個市場的整體市盈率或者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具體計算方法是用全部上市公司的市價總值除以全部上市公司的稅後利潤總額,即可得出這些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影響一個市場整體市盈率水平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兩個,即該市場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市場利率水平。一般而言新興證券市場中的上市公司普遍有較好的發展潛力,利潤增長率比較高,因此,新興證券市場的整體市盈率水平會比成熟證券市場的市盈率水平高。歐美等發達國家股市的市盈率一般保持在15~20倍左右。而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股市正常情況下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另一方面,市盈率的倒數相當於股市投資的預期利潤率。因此,由於社會資金追求平均利潤率的作用,一國證券市場的合理市盈率水平還與其市場利率水平有倒數關系。
在股票市場中,當人們完全套用市盈率指標去衡量股票價格的時候,會發現市場變得無法理喻:股票的市盈率相差懸殊,並沒有向銀行利率看齊;市盈率越高的股票,其市場表現越好。是市盈率沒有實際應用意義嗎?其實不然,這只是投資者沒能正確把握對市盈率的理解和應用而已。
1.市盈率指標對市場具有整體性的指導意義
2.衡量市盈率指標要考慮股票市場的特性
3.以動態眼光看待市盈率
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較低價格購入股票以取得回報。每股盈利的計算方法,是該企業在過去12個月的凈收入除以總發行已售出股數。假設某股票的市價為24元,而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利為3元,則市盈率為24/3=8。該股票被視為有8倍的市盈率,即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盈利。
投資者計算市盈率,主要用來比較不同股票的價值。理論上,股票的市盈率愈低,愈值得投資。比較不同行業、不同國家、不同時段的市盈率是不大可靠的。比較同類股票的市盈率較有實用價值。
市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增長潛力的認同,不僅在中國股市如此,在歐美、香港成熟的投票市場上同樣如此。從這個角度去看,投資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高科技板塊的股票市盈率接近或超過100倍,而摩托車製造、鋼鐵行業的股票市盈率只有20倍了。當然,這並不是說股票的市盈率越高就越好,我國股市尚處於初級階段,莊家肆意拉抬股價,造成市盈率奇高,市場風險巨大的現象時有發生,投資者應該從公司背景、基本素質等方面多加分析,對市盈率水平進行合理判斷。
⑹ 規模效應的學術文獻
規模效應
1、規模效應是指現代工業的大部分產品生產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水平才是經濟合理的產量,特徵之三是現代工業的技術通常屬於節約勞動型相應地要素分布呈現為資本密集型2、規模效應是指小公司常比市場平均水準表現得更好,即小盤股比大盤股收益率高,它是指在信息網路上為學生創設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使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通過電子媒體進行交互活動,在交流中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實現情感和人格的完善。
3、所謂規模效應是指在生產規模越大的地方生產效率越高產品價格越合理,規模經濟的典型產業是電子計算機行業.資源代際補償稅一、代際財富轉移的內涵代際轉移是指從一代人手中無償地把財富讓渡到另一代人手中。
4、前人的研究表明,所謂「規模效應」是指股票市場中的小規模公司的超額收益要比大規模公司的超額收益高,這一點已在多位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確證。
5、理想擴建周期的模型在工程建設中通常還存在一種現象稱為「規模效應」。
6、「規模效應」是指股票投資收益率隨公司相對規模的上升而下降,尤其是市值較小的公司股票投資收益率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現象,又稱為「小公司效應」(smallfirmeffect)。
7、「規模效應」它是指由於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程度的差異所引起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從江蘇和江西兩省的統計數據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以GDP表示)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均達到0。
8、「規模效應」是指城市規模與許多經濟指標間存在著一種凹型或與凹型同源對稱的凸型曲線關系.通俗地講就是許多經濟指標只有當城市規模到達某種水平且正是這種水平時才能有較大的發展。
9、「規模效應」是指企業集團各成員單位通過進行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保持連續性的大生產從而大家都達到經濟規模產生的效應。
10、收益率與規模的一種反向關系即在同一時間段內較小公司的股票傾向於具有較高的收益率特別是規模最小的一個分組其收益率明顯高於第二個分組和其他的分組這種效應被稱為「規模效應」。
⑺ 一個公司股票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說股票是企業用來融資的一種手段那麼融入的資金是否可以...
公司的股票是公司資產的一種代表,擁有股票說明擁有股票的一些權利。一般的投資者擁有股票分紅權,知情權,不具有決策權,資金使用權,這種權利可以自由轉讓。公司的股票可以用與並購其他公司。融資不是企業收入。
⑻ 簡述小公司效應的行為學基礎
小公司效應
實際上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後期對CAPM的非常規性研究之一,非常規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公司特徵。按照Sharpe—Linter的
CAPM模型
:
E(R1)
−
R1
=
βim[E(Rm)
−
Rf],β完全刻畫了截面層上的預期超額收益的波動。小公司效應本質上是小公司所獲得的超額收益不能用CAPM中的
β系數
解釋的部分。
⑼ 小公司效應的現象
Banz(1981)發現股票 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發現了公司規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據CAPM模型預測的理論收益率高,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有效市場假設。最近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 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發現,高市凈盈率的股票風險更大, 在大盤下跌和經濟衰退時,業績特別差。市盈率與收益率的反向關系對EMH形成嚴峻的挑戰,因為這時已知的信息對於收益率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⑽ 為什麼小公司股票收益大於大公司股票收益
每股收益是利潤除以股本,大公司股本超級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