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明顯
㈠ 如何判斷一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是否理性
業余投資者往往將自己在市場中的角色混同於職業金融投資者。許多業余證券投資者並未搞清業余投資與職業金融投資之間的本質區別,而在實際中既扮演業余投資者,同時又扮演著職業金融投資者的角色。殊不知,這樣做要承擔多麼大的風險。
業余投資者在投資操作的理念及方法方面混同於職業投資者,但水平卻與職業投資者不在同一個等量級上。證券市場本身並不創造價值,賠錢的投資者為賺錢的投資者提供收益來源。這樣,不明白適合自己的市場定位,不明白適合自己採取的投資策略及投資方法,水平又與職業投資者相差懸殊的業余投資者承擔著巨大的投資風險。所以,關鍵的問題在於業余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明確適合自己的市場定位投資策略及投資方法。
二、細心觀察生活
作為一名業余投資者,首先要掌握有關投資的基礎知識,如: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行財務分析及技術分析時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等。其次,最好以投資於實業的眼光、心態進行企業式的證券投資,就如同投資入股路邊的小雜貨店一般。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從事各種職業,從而對自己正在從事或者從事過的行業就會有一個比其他人更清楚的了解,會比其他人更熟悉這些行業,不管做過什麼,售票員也好,工廠的工人也好,都會對人們熟悉社會的某一個方面做出貢獻。同時,通過細心的觀察等方法也可以了解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情況。
所以,比較穩妥的做法是:一是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中質地優良的股票;二是通過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個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賣出表現不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買入狀況良好的上市公司股票,分享企業發展所帶來的收益。像美國的巴菲特就是採用這種方法的成功範例。他在幼年曾經賣過報紙,對報紙及其所屬的新聞領域比較熟悉,所以,他就投資於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不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㈡ 如何解決證券投資者非理性行為
只有讓該投資者不再碰證券,讓他人代其操作! 只有選擇業績優秀並且保持穩定增長的股票買入後一直持有方可獲得豐厚的回報!你不妨回頭看看,今天的股票與1年前現在的股票作個對比看看,或者,與10年前的股票對比看看,就可證明我說的不錯!
㈢ 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和表現以及這種行為對市場穩定運行的影響
影響如下:
1、過度交易,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之下,投資者是更加傾向於選擇維持現狀,市場交易量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可以確保給他們帶來高回報率的信息,並且堅信自己能夠通過交易獲得高於平均回報率的匯報,導致過度交易。
2、處置效應,「持虧賣盈」,即投資者傾向於推遲出售處於虧損狀態的股票同時過早賣掉處於盈利狀態的股票。投資者更願意在盈利時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資產,而不願意賣出那些比他們購買時資產價格地的資產;投資者總是過長時間地持有那些持續下跌的資產,而過快地銷售了那些正在上漲的股票。
(3)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明顯擴展閱讀
非理性特質:
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於這種非理性是非系統性的,因而這種非理性會互相抵消,從而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
如果這種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會淘汰掉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從而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然而,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會由於過度自信、可得性、損失規避、貪婪等因素從而出現投資偏差或者反常。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的,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有許多假設條件,理性的投資者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即使市場上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者,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市場價格在市場交易量增多的情況下依然是有效率的。
㈣ 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表現出哪些非理性的因素他們到底如何選擇證券進行投資的
最高。隨大溜,追熱點,這些都是非理性行為。都是隨他溜來的,沒有幾個真正學學會之後投資的。都是炒股。
㈤ 非理性投資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
非理性行為之一,博弈論中的贏者詛咒。從字面意義上看,贏者也就是勝利者,為何贏者還會受到詛咒呢?讓我們看一個典型案例。拍賣會上一群人競拍某件古董,大家逐輪出價,場面熱絡,拍賣價格一路飆升。如此下來,最終一定會有一個「贏家」成功拍到這件古董,但是他的「贏價」也很有可能遠遠超出古董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位拍到古董的人,雖有贏家之名,卻無贏家之實,詛咒因此而生。在市場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更是如此。君不見,股市中一旦某個題材或者板塊被熱炒之後,投資者蜂擁而至,一哄而上,這樣的非理性投資往往缺乏深入分析,也罔顧「贏價」是否合理。在轟轟烈烈中,投資者盡管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成了馳騁市場的一時贏家,但實際上卻很可能買進了燙手山芋。在追漲殺跌的操作模式下,贏者詛咒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幕幕重復上演。
非理性行為之二,持有中的稟賦效應。所謂稟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對此物品價值的評判便會遠高於擁有之前。舉例來說,一位酷愛錢幣收藏的收藏家在早年以1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枚古幣,現在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已經升到5000元了,但是由於這位收藏家認為他的古幣價值遠不止5000元,他只會偶爾拿出自己的收藏欣賞把玩一下,而不會願意以5000元的現價賣出。對應到投資中,稟賦效應常常使得投資者錯過收獲回報的機會。很多投資者在以較低的初始成本購入某隻股票後,往往甘願繼續持有,即使後來股價大漲,也會期盼一升再升,而不願意賣出股票,鎖定收益。一旦市場轉向,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在稟賦效應下的投資者仍會選擇繼續持有以圖翻盤,於是又錯過了止損的時機。所以,面對現實中千變萬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應當過於在意初始成本,要秉持理性決策,適時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非理性行為之三,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不管是否已經意識到,人們生活中經常在做著跨期決策。例如,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消費,殊不知當期的儲蓄多了,眼前的消費就少了,這就需要把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放在一起做出跨期決策。既然抉擇不可避免,不同的決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短視行為。簡單地說,短視是指人們更加重視決策的短期效果,而忽視決策的遠期影響。現實生活中,皮膚科醫生發現,與其警告患者日照過多會引發皮膚癌,不如直接告訴患者日照太多會引起毛孔粗大更為有效,比起未來有患皮膚癌的危險,患者更加關注眼前的毛孔粗大,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十分顯著。投資中,現在的買入是為了將來的高價賣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跨期決策行為。但是我們也經常發現,投資者的決策容易受到價格短期波動的影響。即使投資者在投資之初信誓旦旦,建立了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規劃,但是不少人依然會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一旦市場出現調整便亂了方寸,做出偏離或摒棄原有目標的操作,讓短視行為影響投資效果。
綜上所述,理性的投資常常被非理性的因素所干擾或左右,無論是贏者詛咒、稟賦效應還是短視行為,這些投資中的非理性表現都在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的最終效果。人的思維總是有非理性因素,市場為人所創,也必然離不開非理性因素。而成功的投資卻是理性的勝利,希望投資者在決策中增加理性,收獲理想的投資回報。
㈥ 中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不規范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股票市場不成熟不規范需要調整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然而證券交易的基本法規《證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證券法規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導致證券交易的某些環節無法可依,加之對已頒布的法規執行不力,證券交易的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我國1995年發生的「三.二七」國債期貨的嚴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 1) 證券市場規模過小。以股票市場為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總體規模看,與國外還有相當大差距,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8%左右,發達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 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3) 市場分割,整體性差。首先,一級市場的發行仍然按地區分配額度,限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債券地區性發行市場也是按省分派額度(企業債券發行)和按銀行分支機構分派額度(政府債券發行)。至於二級市場分割則更為明顯,把股票市場劃分為A股、B 股和H股,構成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使在A股中,國家股流通與轉讓只限於極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許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交叉掛牌,限制了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在股票市場中呈現出A股與B股、H股分割;個人股、內部社會個人股與內部職工股分割,個人股市場與法人股市場分割。如此繁雜的分割,不但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 4) 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5) 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6) 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㈦ 中小投資者們,你們覺得這種分析和你們自身情況相符嗎
說的是對的,但是這篇文章沒有假說也沒有實證更沒有統計模型,假裝是論文純屬垃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