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股票投資心理中的損失厭惡
A. 股票投資者的心理分析
投資者心理,先分類,散戶,大戶游資,公私募基金,聰明資金外資,各路資金,心理不同,關注點也不同。散戶通常資金體積小,進出場容易,只想買入就賺錢,不用考慮出貨問題,一般都沒規劃沒計劃,見漲追,套上就死拿,有獲利就怕賺不到手被洗下車,再看好的票,一旦下跌就懷疑判斷力。丈戶游資做熱點,合力攻擊,賽跑離場,快進快出,乾脆利落,格局有大有小,風格各異,是新一代投機短線客的精神領袖,年輕投機者常常查閱龍虎榜單,去判斷游資的炒作邏輯並加以模仿。公私募基金機構投資者,擅長布局,資金體積大,進出場必須用隱蔽的方式進行,也需要更大的出貨空間和市場交易熱度來配合,最關心的是如何出貨,何時出貨,歷時多久。聰明資金,外資,外資更像機構,而且價投性特強,國內很多資金模仿跟隨,買則不斷買,重點偏好於大盤子的,龍頭企業,超級品牌。大概就知道這么多。希望對大家操盤策略有用。
B. 股民的「損失厭惡心理」是怎麼產生的
2020年11月發生了兩件大事:美國大選,螞蟻上市。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美國大選還處於一個白熱化的階段,德州剛剛翻盤。距離結果出來還有一點時間,況且,作為中國人,美國大選距我們還是有一點距離的,今天主要討論的內容,就是關於螞蟻推遲上市這件事。
整個事件源於馬老闆在24日外灘金融峰會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炮轟了整個中國金融圈,甚至連帶著監管部門。
“全球很多監管部門監管到後來,變成了自己沒有風險,自己部門沒有風險,但是整個經濟有風險,整個經濟不發展的風險。未來的比賽是創新的比賽,不僅僅是監管技能的比賽。”他並指當下中國金融面臨的“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仍缺乏健康金融系統的風險”,“今天是這個不許那個不許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
馬老師說得興起,劍指當代世界金融體制的基石之一的巴塞爾協議,稱在巴塞爾協議框架下的金融運作就像讓“一個老年人俱樂部”來解決運轉了幾十年的金融體系老化的問題、系統復雜的問題,而中國金融業是“青春少年”,由此馬老師也質疑現行國際監管規則以及中國金融業“與國際接軌”的思路……
然而不同於金融圈人對馬雲的痛罵,很多網友是站在馬雲這一邊的。
但網友畢竟代表不了國家的意思,11月2日,銀保監會對集團首腦進行了約談,次日晚,上交所就公布了暫緩上市的消息。
廣大股民的“損失厭惡心理”
為什麼這一件很小的事情,會引起這么大的討論呢?
因為廣大股民的利益。
買了螞蟻集團股票的人,擁有期權的人,是什麼心態?
“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兩萬億的市值,喝口湯都能賺到不少錢。
更何況網傳按現在的股價,螞蟻集團的員工平均每人一套房。
但暫緩上市的消息出台之後,不確定因素增多,照網路小貸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螞蟻金服的科技服務與金融業務可能要拆分,這樣螞蟻金融融資額度可能會大大降低,而且未來螞蟻金服在業務拓展的空間上也會大幅縮小,如此一來螞蟻集團的市值也可能比現在小多了。
也就是說,所有的持股人,都賺不到那麼多錢了;花了錢的人,還有可能虧錢。自然內心會有不平。
對於一樣東西,人們對於失去的痛苦遠大於得到他的快樂。這種心態叫“損失規避心理”,也叫“損失厭惡心理”。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Kahneman,Knetsch,和Thaler 的研究,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2.5倍(馬克杯實驗)。我們對於“失”這件事情擁有更大的敏感性。
很多人現在還在等著馬雲爸爸出面說點兒什麼或者做點兒什麼,這種狀態就是我們所謂不合理的期待。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里,其實個人力量很渺小,更何況馬雲爸爸或許志不在此,或許這次的講話是他給自己徹底在金融界引退留的台階,那麼仍在原地等待的人,很難等到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難不成,還想等他幫你付尾款嗎?
C. 股票投資中需要忌諱的兩種投資心理是什麼
股票投資機會,兩種投資心理一種就是投機心理,一種就是貪婪心理。不同的人,不同的投資者,他對於股票投資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我能夠賺更多的錢,我能承受更高的風險,但有人只能夠賺錢虧不起。
一種理想的投資股票的情況就是該買的時候就買,不要追求絕對的低谷,該賣的時候就賣達到自己的目標,利潤就清倉,即使止盈才是王道。然後就是股票是長期持有的東西,不是短期內能夠幫助你實現發家致富財富自由的東西,股票投資雖然風險比較高,收益也比較高,但它終究是一種投資方式,你本身沒有那麼多的本金,想靠這個東西實現財富自由,這幾乎不可能。
D. 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是風險厭惡型還是損失厭惡型
對於投資者心理特徵主要有四個觀點:
①過度自信:高估自己的判斷力,過分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
②損失厭惡: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馬克維茨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③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位置消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可見,人們的相互影響對各人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金融投資領域,金融學家已經開始將這一特點作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加以考慮。
④後悔與謹慎: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於其它決策方式。
E. 股票交易哪些心態會導致虧損 炒股心理
對於股票交易來說,以下幾種心裡因素都是不可取的:
不做資金規劃的賭徒心理
做什麼產品的投資,都必須要有資金的一個規劃管理,否則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有些人會抱著一夜暴富的僥幸思維進入這個市場,特別是哪些可以杠桿操作的產品,會用大比例的杠桿重倉下手,這也是很多錢前期賺大錢,然後又爆虧的原因。
這些人好多因為對投資市場不熟悉,賺錢慾望和強烈,然後全倉或重倉,在方向錯誤的情況下,不收手,然後陷的越來深,最終難以自拔,所以要防止賭徒心理。
手心癢頻繁交易
有些人就是這樣的,一天就不操作,心裡就是慌的。從而造成頻繁的買賣。在交易中,交易的越多,錯誤的概率就會越大。但是很多人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卻不能剋制自己。
這樣心態很容易就壞掉了,越做越錯。造成賬戶的嚴重虧損,就算要自救都要花很長時間,和較大的資金。
戀戰優柔寡斷
投資市場有賺,肯定也會虧錢,這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你整個交易過程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你又發現了,不要懷抱僥幸,該止損必須馬上止損。否則你虧15%不敢出,虧了60%你又更沒有勇氣出了。
所以,不願放棄,死不認錯,一方面是投機理念上的誤區,是虛榮心作祟,是心理上的障礙;可是投機不是賭博,僥幸和運氣不能永遠伴隨著你,要想穩定獲利,還是要靠自己真正的實力。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則,是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的,僥幸心理這一不良的交易習慣,要在自己的交易行為中,徹底根除,否則後患無窮。
害怕上漲小賺即可
成功的交易者講究「穩」、「准」、「狠」。所謂「狠」,就包含了抓到機會時絕不放手,努力擴大戰果以獲大勝的內涵,就是順應大的趨勢,輕舟直放,順流而下,爭取得到大勝的結果。只有當判斷大趨勢正確,讓倉單順勢大贏,才能彌補以前所發生的虧損並進而做到小虧大贏,然而很多投資者在現實中的做法卻是與此相反,大多卻是及時地「止贏」而落袋為安了!
很多時候交易者在贏取大錢機會時的心態會更不穩定,賬面上的浮動贏利會搞得交易者夜不能寢,食不甘味,對好不容易掙到的錢能否失去的恐懼會時刻折磨交易者平倉獲利,落袋為安。此時交易者的反應就是,一旦股票上漲了一點,就會坐立難安,怕煮熟鴨子飛了。這個時候,需要耐心在技術面和基本面嚴謹分析,自己不行請教專業人士,盡量最大化利潤。
總是虧損不做總結
前面已經說過,投資失敗是交易的一部份,很多人的困難的不是失敗,而是來自失敗之後的反省!是在失敗中學習,而使自己不會在以後的交易中重蹈覆轍!如果你不能在失敗中汲取教訓,吸收你本該得到的經驗,那麼你的失敗就白白地失敗了,那麼你的失敗就還會延續,那麼你最終得到的就仍會是失敗。
F. 你認為最容易導致股市投資者失敗的心理弱點是什麼為什麼
1:盲目膽大心理。有些投資者從未認真系統地學習過投資理論技巧,也沒有經過任何模擬訓練,甚至連最起碼的證券基礎知識都不明白,就貿然的進入股市,參與投資,其資金帳戶的迅速貶值將是必然的選擇。還有的投資者一旦發現股價飈升或股評家推薦,就不假思索大膽追漲,常常因此被套牢在高位。
2:貪婪恐懼心理。即使是一個聰明人,當產生恐懼心理時也會變的愚笨。在證券市場中,恐懼常會使投資者的投資水平發揮失常,屢屢出現失誤、並最終導致投資失敗。因此,恐懼是投資者在股市中獲取盈利的最大障礙之一。投資者要在證券市場中取得成功,必須要克服恐懼。
3:急切焦躁心理。畢竟人非聖賢,由於股市風雲莫測,投資者有時難免會心浮氣噪。這種焦躁心理是炒股的大忌,它會使投資者操盤技術大打折扣,還會導致投資者不能冷靜思考而做出無法挽回的錯誤決策。心理急切焦躁的投資者不僅最容易失敗,也最容易灰心。很多時候投資者就是在充滿焦躁情緒的投資中一敗塗地的。
4:缺乏忍耐心理。有些投資者恨不得,股票剛一買入就立即上漲,最好是大幅上漲。但是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處於強勢的個股也不可避免的要經歷洗盤、震盪、回檔、盤整等過程。這正是考驗投資者耐心的時候,千萬不要象得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猴子一樣,看見其它股漲的好,就割肉追漲,或者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急忙拋出,往往會得不償失。
5:不願放棄一切的心理。證券市場中有數不清的投資機遇,但是,投資者的時間、精力和資金是有限的,是不可能把握住所有的投資機會,這就需要投資者有所取捨,通過對各種投資機會的輕重緩急、熱點的大小先後等多方面衡量,有選擇地放棄小的投資機遇,才能更好把握更大的投資機遇。
6: 在證券交易中,投資者中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僥幸心理:當股市剛剛進入熊市以後,許多投資者明明發現市場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是仍然幻想著股市跌不深、幻想著救市、幻想著反轉、幻想手中的股票一夜間成為黑馬,無數次的逃生機會就在這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悄悄失去,這些幻想就是誕生於僥幸心理之上。僥幸心理是危害投資者利益,容易導致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
7:股市是風險投資市場,投資者要提高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具體而言要做到:在具體實施操作前,要制定周密的操盤計劃;操作方案中要有完善的止損計劃和止損標准,並且在發覺研判失誤時,要果斷止損。這樣才不會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中束手無策,也不會在漫漫熊途中越套越深。另外還要注意,不要盲目追高,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暴利,要完全放棄賭一把的僥幸心理。
G. 損失厭惡的概述
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例如,試驗顯示,許多人寧願選擇無風險(即100%的機會)地獲得$3000,而不會選擇有80%的機會贏得$4000的賭博;然而,在同樣的這些人當中會有一些人偏愛20%的機會贏得$4000,而不會選擇25%的機會贏得$3000。實際上,後一組方案的形成只是將前一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別降低75% 而已。
還有一種情況是短視損失厭惡(myopic loss aversion)。在證券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周期性地被短視損失所打斷,短視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這些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的長期影響可能會遠遠超過短期內股票的漲跌。由於短視的損失厭惡,人們在其長期的資產配置中,可能過於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