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拉尼娜股票投資價值分析

拉尼娜股票投資價值分析

發布時間: 2021-11-04 00:47:07

⑴ 拉尼娜卷土重來,冬天非常冷,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拉尼娜卷土重來,冬天非常冷,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拉尼娜現象是一種與「厄」現象相反的現象,拉尼娜年海水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的或更低。拉尼娜年東亞信風加強,中國夏季主要季風雨帶偏北,江淮流域乾旱少雨的可能性較大,而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河套一帶多雨。在拉尼娜年秋冬季,北方大部降水較多,南方大部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冬季青藏高原降雪偏少。拉尼娜年我國常常出現冷冬熱夏,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並登陸我國的台風較常年偏多,但強度偏弱。

⑵ 拉尼娜………… 從拉尼娜的形成和影響分析海水運動、大氣運動、氣候變化、生態系統變化之間的必然關系

大氣運動導致氣候變化並影響海水運動,這一系列都是拉尼娜的成因,這種變化影響了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

⑶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今年8月份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秋季會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預計到今年冬季會達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在多數拉尼娜事件盛行的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復雜,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進而影響我國冬季的氣候異常。

⑷ 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LaNina)釋義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表現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復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厄爾尼諾、拉尼娜遠離熱帶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厘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目前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內容均在2007年發表,但事實已經推翻這個理論,從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兩國「海神」衛星發回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表明,過去兩年裡影響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去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徵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卷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拉尼娜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范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范圍之廣,為近50年同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近10年來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岡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今年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攝氏度,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范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我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說,從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盡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氣候異常與拉尼娜的關系

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那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攝氏度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攝氏度……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⑸ 拉尼娜會讓今冬更冷嗎

對於拉尼娜是否會讓冬天更冷這個問題,其實現在也是不確定的。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今年的拉尼娜的到來,已經是一次必然事件了。當然,對於拉尼娜是否會讓今年的冬天更冷的問題,現在也是不確定的,還要等待進一步的觀測。

⑹ 拉尼娜 反思

拉尼娜(La Niña)釋義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表現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復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厄爾尼諾、拉尼娜遠離熱帶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厘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目前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內容均在2007年發表,但事實已經推翻這個理論,從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兩國「海神」衛星發回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表明,過去兩年裡影響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去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徵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卷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來源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信風,是指低層大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同樣對氣候有影響。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性格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拉尼娜並非性情十分溫和,它也將可能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但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
2007年1月,拉尼娜影響北方,使大面積出現海冰現象。

拉尼娜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范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范圍之廣,為近50年同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近10年來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岡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今年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攝氏度,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范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我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說,從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盡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氣候異常與拉尼娜的關系

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那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攝氏度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攝氏度……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拉尼娜現象 也叫 反厄爾尼諾 現象.

拉尼娜——你從哪裡來?
去年,持續了一年多的「厄爾尼諾」現象迅速消失後,「拉尼娜」隨即粉墨登場了。
那麼什麼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
正好相反)。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正好與意為「聖嬰
」的厄爾尼諾相反,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
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
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
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
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
的減弱相聯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
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信風,是指低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
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
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
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
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
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
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
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同樣對氣候有影響。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性格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
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拉尼娜並非性
情十分溫和,它也將可能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
但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

⑺ 拉尼娜即將達到巔峰,今年註定是冷冬農民要不要提前做好准備呢

2020年上半年,隨著熱帶太平洋水溫的上升,出現了短暫的厄爾尼諾現象,但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短暫而微弱。到2020年下半年,熱帶太平洋水溫開始迅速下降,厄爾尼諾結束,開始變成拉尼娜。

拉尼娜是否會在2020-2021年發展成「雙峰拉」還很不確定,因為雙峰拉和雙峰二自氣象觀測以來都比較少見,不是很常見。如果出現,需要特殊的大氣和海洋環境支持。同時,超級計算機模型的海水溫度模型預測精度有限。

由此可見,冬天冷不冷並不是「拉尼娜」現象這一種因素就能夠決定的。事實上,地球的天氣系統非常復雜,比如說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等因素都可以影響亞洲東部的冬季氣溫,而最近的觀測數據顯示,相關的指標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異常。

需要注意,拉尼娜有很多種,不同海洋部位主導的拉尼娜,後果大不相同;另外,全球變暖抬高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基礎平均溫度,把拉尼娜的寒冬打敗了。

⑻ 拉尼娜已成定局,60年來最冷冬天會到來嗎對我國有何影響

拉尼娜已成定局這是大實話!自然界的規律人類無法扭轉只能默默承受,拉尼娜是啥?通俗的來說就是溫度突然異常變冷,前一天你還是短袖襯衫第二天突然降溫,你就得穿棉服抵禦寒冷了,今年尤為明顯,前一段時間陽光明媚短袖短褲,一場秋風過後直接有人穿上了羽絨棉,你能相信嗎?這種溫度異常偏冷,普通人無法區分,只能看新聞才知道這是拉尼娜現象。那麼究竟什麼是拉尼娜呢?

如今的社會急速發展,人類也在急速消耗自然資源,極端天氣年年頻發,我們只有愛護地球,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越來越好,作為一個靠土地和天氣吃飯的老農民,我深有體會,希望自然環境越來越好。

⑼ 拉尼娜指數增強,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嚴寒

2020年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嗎?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嚴寒?


2020年拉尼娜現象已經確定出現了,並且有75%的概率會持續到冬季,所以我國也發布了最新說明,那就是冬季有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將對秋冬種及明年夏糧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務農的朋友需要重點注意下拉尼娜現象的發展,科學進行防禦。當然,拉尼娜現象同時對我國還有其他的影響,我們後面一步一步地來看,拉尼娜現象到底會如何影響我國。


不過我國也才發布了一個說明,似乎與世界氣象組織的有點相反。科學報告顯示,受拉尼娜狀態影響,預計今年秋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降水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的分布特點;冬季,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南方大部地區降水偏少。是不是意味著要降溫了?按照這個說法確實有可能會變冷,但是還是那句話,趨勢不一定準確,這里我們也就不詳說了。

熱點內容
股市有多少萬億市值 發布:2025-02-12 11:46:46 瀏覽:133
港股美股a股都有的基金哪個好 發布:2025-02-12 11:30:05 瀏覽:876
微信零錢理財怎麼沒有收益 發布:2025-02-12 11:29:16 瀏覽:194
自己如何存數字貨幣 發布:2025-02-12 11:24:24 瀏覽:196
什麼看股票軟體 發布:2025-02-12 11:13:28 瀏覽:998
匯豐瑞銀理財到底是什麼 發布:2025-02-12 11:03:14 瀏覽:919
通達信金融端賬號密碼怎麼輸 發布:2025-02-12 10:51:50 瀏覽:999
中國人投資外國股票的方式 發布:2025-02-12 10:45:45 瀏覽:157
貨幣銀行有什麼業務 發布:2025-02-12 10:45:37 瀏覽:621
為什麼g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 發布:2025-02-12 10:28:24 瀏覽:688